Workflow
公司治理改革
icon
搜索文档
减持中日!晨星基金押注韩国市场 看好十年回报率超10%
智通财经网· 2025-07-09 11:42
基金经理持仓调整 - 晨星财富基金经理马克·普雷斯科特正在减持中国和日本股票 同时增持韩国股票 押注韩国将在未来十年为新兴市场和亚洲市场提供最佳回报 [1] - 预计未来10年韩国股票的年回报率将达到11%-12%(以美元计) [1] 韩国市场吸引力分析 - 韩国的关键吸引力在于与人工智能热潮相关的科技股 以及新出现的推动企业改革的政治意愿 [1] - 基准韩国综合股价指数(Kospi)今年已上涨30% 成为2025年全球表现最好的股指之一 [1] - 全球基金在5月和6月总统李在明当选前后向韩国股市投入了约30亿美元 [1] - 韩国公司在MSCI新兴市场指数中的权重不到11% 而中国为26% [4] 政治与政策因素 - 新政府加大努力改善公司治理标准并提高股票估值 [1] - 政府通过"价值提升"计划推动公司治理改革立法 议会上周批准的法律修改将有助于缓解长期以来对小股东权利和家族经营财阀主导地位的担忧 [4] - 自李在明当选以来政府更加稳定 为缩小"韩国折价"采取的协调措施使韩国市场更具吸引力 [4] 行业与公司聚焦 - 看好SK海力士和三星电子 认为它们是生产对人工智能至关重要的高带宽内存芯片的制造商 而且估值偏低 [4] - 韩国具有与中国类似的一些估值吸引力 但基本面更强 没有房地产行业的拖累 也没有围绕股东治理的问号 [4] 市场风险与历史波动 - 去年12月前总统宣布戒严引发政治动荡后 加上特朗普关税的进一步拖累 韩国综合股价指数在4月的两周内下跌约13% [5] - 控股股东可能会抵制更深层次的改革 尤其是在资本管理方面 并可能继续以保守主义或未来并购为借口压制股息 [4] 长期投资主题 - 将韩国视为一个强劲的长期投资主题 新政府已承诺进行财政改革 这也应有助于消费者和银行业 [5] - 认为这只是重估故事的开始 就资金流动和潜在重估而言 这只是冰山一角 [1][5]
在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企业犯了什么错?
搜狐财经· 2025-07-05 23:16
日本企业经营模式变迁 - 日本企业自1991年泡沫经济破裂后经历"失去的三十年",经营策略呈现被动"随波逐流"特征 [2][3] - 2001年起日本大企业设备投资与股票分红比率从6.58骤降至2021年的0.95,分红金额首次超过设备投资(24.6万亿日元 vs 22万亿日元)[5] - 中小企业经营相对稳健,2021年设备投资达23.6万亿日元,为分红金额(7.7万亿日元)的3.06倍 [7] 公司治理改革影响 - 2000年索尼主导的公司治理改革推动日本企业转向美式管理模式,强调股东利益优先 [6] - 改革后企业利润率提升但利润分配偏向股东,设备投资/海外投资/人才投资受到限制 [7] - 经营模式转变导致人工成本压缩,形成"重视股东-轻视员工-减少投资"的循环 [15] 宏观经济周期特征 - 日本经济呈现17年周期性波动:1956-1973高速增长期(9.1%)、1975-1990稳定增长期(3.8%)、1995-2007低速增长期 [12][13] - 重大事件节点包括1973石油危机、1991泡沫破裂、2008次贷危机,均间隔约17年 [13] - 2025年可能迎来新一轮宏观变动,企业需调整经营策略应对潜在危机 [16] 企业经营原则偏差 - 企业抛弃二战后成功经验(人本主义原则),转向短期股东利益导向 [15][17] - 两大核心错误:过度增加分红限制投资、缺乏对经营原则的深入思考 [15] - 高质量社会和微观经济潜力未被充分挖掘,导致发展动能不足 [17] 历史数据对比 - 泡沫经济时期设备投资与分红比率超10,2001年降至6.58,2021年逆转至0.95 [5][6] - 次贷危机后经济复苏期(2010-2020)企业分红倾向加剧,投资持续低迷 [13] -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GDP增长-4.1%,创二战后最大跌幅 [13]
散户,创历史新高!这国股市,受他影响大!
券商中国· 2025-07-05 18:55
日本散户投资热潮 - 日本个人股东数量在2024财年激增12.3%,达到8360万人,创历史新高 [2][3] - 散户持股总市值同比下降4%至164万亿日元(约1.14万亿美元),占日本股票总市值的17.3% [4] - 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升至32.4%,连续两年创新高,而企业持股占比降至18.7%的历史新低 [4] 推动因素 - 日本小额投资免税制度(NISA)累计购买金额同比增长50%至52万亿日元,推动储蓄转向投资 [2][4] - 三菱重工、日立等公司股票拆分降低散户买入门槛,促成270万新股东增加 [4] - 东京证券交易所鼓励股票分割,使散户更易参与交易(每100股为单位的交易机制) [7] 巴菲特效应与贸易公司股票 - 巴菲特增持日本五大商社后,散户资金大量流向贸易公司股票 [5][6] - 三菱商事在NISA持仓排名中跃升至第三,贸易公司股票表现优于大盘 [7] - 散户认为自身价值投资风格与巴菲特一致,其买入行为显著提升相关股票关注度 [7] 市场影响与机构观点 - 美国银行指出散户兴趣激增类似1-2年前亚洲资金涌入日本股市的行情 [4] - 汇丰测算若散户将现金配置转向股市1个百分点,可带来2200亿美元资金流入 [8] - 公司治理改革(如解除交叉持股)持续影响投资者结构,促进市场稳定性 [4][7] 行业动态 - 日本股市2024财年下跌4%,为2019年以来最差表现,但贸易公司股票逆势走强 [4][7] - 特朗普关税政策对贸易公司影响存疑,但散户买入支撑其股价韧性 [7]
创纪录新高!日本散户人数达8360万
财联社· 2025-07-04 19:32
日本散户投资者增长 - 日本个人股东(散户)数量在2024财年激增12%,达到8360万人,创历史新高 [1] - 散户数量增加9,141,264人,为JPX自1949年统计以来的最大增幅 [1] - 散户投资者持有日本股票总市值的17.3%,而外国投资者持股比例上升至32.4%,连续第二年创新高 [4] 推动散户增长的因素 - 日本小额投资免税制度(NISA)的扩大促使居民资金从储蓄流向投资,NISA累计购买金额同比增长50%,达52万亿日元 [3] - 股票拆分(如三菱重工、日立)降低股价门槛,相关公司散户数量增加270万 [3] - 投资文化深入日本社会,公司治理改革预期及海外投资者偏好也推动市场活跃度 [2][3] 日本股市表现及投资者行为 - 日经225指数和东证指数在2023年7月创历史新高,但8月因美国经济不确定性和日元升值大幅回调 [3] - 2024财年日本股市下跌4%,为2019财年以来最差表现 [4] - 散户持有股票市值同比缩水4%,降至164万亿日元(约1.14万亿美元) [4] 外资与企业持股趋势 - 外资持股比例连续两年创新高,达32.4% [4] - 企业持股占比降至18.7%,创历史新低,连续第五年下滑,反映公司治理改革下交叉持股关系持续解除 [4] - 巴菲特增持日本商社股的消息可能提振外资兴趣 [4]
17家上市银行宣布不再设监事会,公司治理改革提速
北京商报· 2025-06-30 19:47
上市银行监事会改革 - 截至6月30日已有17家A股及H股上市银行宣布拟不再设立监事会,包括五大国有银行及多家股份制银行、城农商行[1][3] - 工、农、中、建、交五大行于6月27日通过股东大会审议撤销监事会议案,股份制银行中招商银行、华夏银行等已完成审议[3] - 光大银行于5月29日经董事会通过撤销监事会议案,重庆银行、重庆农商行等城农商行相关议案正待股东大会审议[3] 政策驱动因素 - 改革源于2024年新修订《公司法》允许设置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职能[1]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明确金融机构可通过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3] - 商业银行监事会制度已实行约30年,1995年《商业银行法》首次确立该制度[5] 改革动因分析 - 精简治理架构提升决策效率,避免监事会与董事会职能重叠[4] - 与国际公司治理惯例接轨,推动治理体系市场化、专业化发展[4] - 实践中存在监督资源浪费、决策流程冗长等问题,部分银行已出现监事长"自然减员"[5] 职能过渡安排 - 审计委员会将承接监督职能,由独立董事占多数,负责财务检查、内控评估等[6] - 上海银行等正研究落实审计委员会承接方案,强化董事会建设[7] - 职工董事制度同步推进,招商银行、长沙银行等已设置职工董事席位[7] 预期改革效果 - 审计委员会将监督职能嵌入决策层,更专业履行财务监督职责[6] - 职工董事可反映基层声音,提升决策民主性和科学性[7] - 通过职能整合解决监督效能不足、管理成本高企等长期问题[6]
韩国散户热情高涨 Kospi指数成亚洲股市“最靓的仔”
智通财经网· 2025-06-25 15:15
韩国股市表现与散户投资 - 韩国Kospi指数成为今年亚洲表现最好的股票指数,年内涨幅达29% [1] - 散户保证金贷款余额增至20.1万亿韩元(147亿美元),为近一年最高水平 [1] - 投资者存款达65万亿韩元,创2022年年中以来新高 [1] 市场乐观情绪驱动因素 - 新政府承诺改善公司治理,目标将股票回报率提高近一倍 [1] - 商法修订预期加强股东权利,政府视察交易所展现政策决心 [3] - MSCI韩国指数交易价格约等于账面价值,显著低于新兴市场指数的1.9倍 [3] 交易活动与资金流向 - 散户交易占比从6月9日39%跃升至6月19日48% [3] - 现金股票交易量结束低迷开始回升,估值仍具吸引力 [3] - 摩根大通指出贸易协议和商法修订是下一阶段关键催化剂 [6] 市场结构变化与潜在挑战 - 保证金借款激增反映散户主导市场特征,可能放大系统性风险 [4] - MSCI维持韩国新兴市场地位,未予发达市场评级 [4] - 中东局势和贸易摩擦等全球逆风或影响市场持续性 [4]
东京证交所退市潮加剧,企业并购与管理层收购交易激增
快讯· 2025-06-19 16:20
东京证交所退市趋势 - 2024年上半年已有59家公司从东京证交所退市或宣布退市计划,高于去年同期的51家,创同期历史新高 [1] - 若趋势持续,全年退市数量将超过2024年的历史纪录94家 [1] 公司治理改革 - 东京证交所推动公司治理改革,要求上市公司提升股东回报、改善估值 [1] - 改革目标包括削减过度交叉持股等 [1]
韩股创三年半新高!新总统李在明誓言终结“韩股折价”,投资者信了
华尔街见闻· 2025-06-12 13:58
韩国Kospi指数近期表现 - 韩国Kospi股指攀升至三年半以来最高点,突破2900点关口 [1] - 自新总统李在明当选以来累计上涨超过7%,过去一个月累计涨超12% [1] - Kospi指数较4月低点上涨超20%,6月4日进入技术性牛市 [1] 李在明的政策承诺与市场预期 - 李在明承诺在其五年任期内将Kospi指数推升至5000点 [4] - 政策核心是推动公司治理改革,消除"韩国折价"现象 [4] - 访问首尔证交所时强调将严厉打击市场违规行为,通过税改刺激企业提高分红 [5] "韩国折价"的结构性问题 - 韩国上市公司长期存在显著低估值现象,去年Kospi公司市净率触及0.84的历史低点 [5] - 根源在于财阀创始家族通过少数股权控制子公司,法律对小股东保护不足 [6] - 前任总统尹锡悦的"价值提升计划"仅14%上市公司参与,未能解决根本利益冲突 [6] 李在明的改革方案 - 修订《商法》,明确董事对股东负有"受托责任",现行法律仅要求对"公司"负责 [7] - 增加电子投票比例、扩增独立审计委员席位、增强小股东在董事任命中的话语权 [7] - 痛斥企业持有大量库存股行为,改革旨在遏制损害小股东权益的随意分合及增发 [7] 改革面临的挑战 - 韩国大财阀激烈反对改革,行业团体警告将"抑制企业增长雄心,削弱工业基础" [8] - 财阀私下表达对新提案的担忧,可能导致改革方案缩水 [8] - 韩国经济陷入"危机",最大企业利润下滑,Kospi历史高点为3302点,5000点目标需上涨约70% [8]
“无监道”浪潮席卷金融机构,审计委员会蓄势待发丨银行与保险
清华金融评论· 2025-06-10 18:31
公司治理改革浪潮 - 今年以来多家银行、证券、保险机构宣布撤销监事会并将职权移交至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1][2] - 新修订的《公司法》第121条明确允许通过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监事会职权并不再强制设立监事会 [1][6] - 撤销监事会可降低公司治理成本预计更多金融机构将启动改革 [1][7] 金融机构撤销监事会动态 银行 - 4月29日五大国有行(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同步通过撤销监事会决议 [4] - 同日招商银行、华夏银行两家股份行宣布不再设监事会 [4] - 5月光大银行、民生银行及部分城商行(长沙银行、上海银行)推进撤销监事会 [4] 证券 - 3月3日财信证券为首家撤销监事会的证券公司 [5] - 国元证券、国联民生证券、华鑫股份及国泰海通证券(6月6日)相继撤销监事会 [5] 保险 - 4月20日日本财产保险(中国)率先撤销监事职位 [5] - 4月29日中国人保宣布不再设监事会职权移交董事会审计委员会 [5] 改革动因与制度背景 - 监事会传统职能包括财务监督、管理层行为合规检查及临时股东大会提议等但其不可替代性被新《公司法》削弱 [6] - 2024年7月新《公司法》施行明确允许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 [6] - 2024年12月金融监管总局发布通知重申金融机构可依章程调整治理结构 [7] 审计委员会接棒挑战 - 审计委员会由董事组成存在"自己监督自己"的角色冲突可能影响独立监督效果 [9] - 专家认为需在实践中探索提升审计委员会效率但沟通成本降低是优势 [7][9] - 原外部监事符合条件可转任独立董事但累计任职年限不得超过六年 [9]
多家金融机构取消监事会 长沙这家银行在列
长沙晚报· 2025-06-07 03:04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改革趋势 - 长沙银行2024年年度股东大会通过取消监事会的议案 相关职权将由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行使 [1] - 中国民生银行董事会5月30日同样通过不再设立监事会的决议 [1] -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 招商银行 华夏银行 光大银行等股份制银行 以及长沙银行 重庆农商行等地方法人银行均发布拟撤销或不再设立监事会的公告 [1] - 改革趋势已从银行业扩展至保险 信托等非银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领域 [1] 改革政策背景与监管动态 - 改革源头可追溯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修订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去年末下发配套文件 为金融机构治理结构优化提供合规空间 [2] -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规允许信托公司通过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替代监事会职能 无需单独设立监事会或监事 [2] - 调整打破传统"三会一层"(股东会 董事会 监事会 高级管理层)治理框架 [2] 改革动因与行业影响 - 部分金融机构存在监事会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职能重叠问题 导致监督资源浪费和运营成本增加 [2] - 职能整合可精简机构设置并提高决策效率 [2] - 监管政策持续完善下 预计更多金融机构将加入改革行列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