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BD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信达生物折价配股募资约43亿港元 近期多家头部药企再融资动作频频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26 22:00
信达生物配售新股 - 公司拟配售5500万股新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的3.33%,配售价为每股78.6港元,较前一交易日收盘价82.4港元折让4.90% [1] - 配售所得款项总额预计为43.1亿港元,净额约42.65亿港元,其中90%(38.39亿港元)用于临床及临床前重点创新管线的全球研发,10%(4.27亿港元)用于日常运营 [2] - 公司表示配售事项将支持全球化布局,提升管线开发灵活性,挖掘管线价值潜能,符合集团及股东整体利益 [2] 创新药企再融资动态 - 君实生物近期完成4100万股H股配售,配售价每股25.35港元,募集资金总额10.39亿港元,70%用于创新药研发(包括JS207、JS212、JS213等管线),30%用于补充营运资金 [3] - 恒瑞医药5月成功赴港上市,创2020年以来港股医药板块最大融资规模纪录 [4] - 百利天恒积极推进赴港上市计划,并于3月披露定增方案,拟定增募资近40亿元 [4] 创新药行业融资环境 - 创新药融资环境逐步回暖,头部药企再融资动作频繁,包括配售新股、定增等举措 [1] - 国内创新药BD交易总额自2021年起连续3年超过融资总额,且差距逐年扩大,三生制药与辉瑞的重磅授权交易达到高潮 [4] - 禾元生物科创板上市申请将于7月1日审议,为证监会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后首家上会企业,上一家同类上市企业为2023年6月的智翔金泰 [5]
创新药持续走高,如何把握上车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6-25 14:36
行业表现与趋势 - 医药板块自4月9日反弹后表现亮眼,A股和港股创新药持续走强,机构加仓医药生物产业链标的 [1] - 创新药行业经历四年调整后进入修复期,政策环境从"控费为主"转向"鼓励创新",叠加AI技术助力产业升级 [3] - 2020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84亿美元增至519亿美元,首付款从5亿美元提升至41亿美元 [4] - 2025年国内创新药对外合作首付款超25亿美元,总金额超500亿美元,其中单笔授权协议首付款达12.5亿美元创纪录 [5] 投资逻辑与策略 - 创新药投资分为四类:全球重磅品种公司、国内大单品放量公司、新兴创新药龙头、仿制药转型企业 [7][8][9] - 美国创新药占医疗费用70%-80%,中国仅20%,渗透率提升空间显著 [5] - 工银瑞信医药团队偏好高质量公司,注重创新药科技成长属性,旗下多只医药主题基金长期业绩排名行业前列 [6][13] 市场动态与产品 - 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159217)规模从12.66亿元增至42.99亿元,增幅超200%,日均成交额4.266亿元 [11] - 科创医药ETF(588860)跟踪科创板50家生物医药龙头,提供差异化投资选择 [11] - 2025年或为创新药行情元年,产业趋势看好未来5-10年发展,可通过主动基金或ETF参与 [12] 机构持仓数据 - 公募一季报显示机构加仓艾力斯(持股2.22亿股/市值189.5亿元)、特宝生物(1.50亿股/117.4亿元)、药明康德(1.73亿股/116.6亿元)等创新药企 [2] - 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ETF净流入显著,反映市场对创新药板块偏好 [11]
创新药BD热潮之后的一些思考
雪球· 2025-06-14 13:00
中国创新药BD交易热潮分析 核心观点 - 中国创新药行业BD交易金额激增,2024年对外授权交易达571亿美元,2025年初已突破500亿美元 [2] - BD交易具有双面效应:既带来现金流和国际资源,也存在高退货率(40%)和核心资产流失风险 [2][3] - 头部CXO企业如药明生物成为稳定受益者,其CMO业务随BD交易增长而扩张 [7][8] BD热潮的双面效应 驱动因素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如默沙东K药2028年到期,诺和诺德司美格鲁肽2026年到期) [2] - 中国药企积累FIC/BIC潜力管线,国内融资环境趋紧倒逼BD交易 [2] 积极影响 - 快速获得现金流(首付款+里程碑款) [3] - 借助跨国药企加速全球开发,提升国际认可度 [3] 潜在风险 - 2020年62起BD交易中25起终止,退货率40% [3] - 核心资产流失案例:恒瑞医药管线转手价差达10亿美金 [3] - 依赖症风险:康方生物2024年因授权收入减少95%再度亏损 [3] 企业竞争力分化 优质企业特征 - 差异化创新:康方生物PD-1/CTLA-4双抗 [3] - 国际化能力:百济神州替雷利珠单抗通过BD进入美国市场 [4] - 管线梯队合理:亚盛医药奥雷巴替尼分成比例15%,潜在年收入3亿美金 [5] 高风险企业特征 - 产品同质化(扎堆PD-1/HER2靶点) [6] - 依赖单一BD交易(某企业因III期失败市值蒸发65%) [6] - 战略摇摆导致研发投入不足 [6] CXO行业受益逻辑 药明生物案例 - CMO业务随BD交易增长,订单从研发延续至商业化阶段 [7] - "CRDMO+"模式深度参与创新药全生命周期 [8] - 项目收入增幅:授权后增长5-10倍,商业化阶段可达10-50倍 [8] 行业定位 - 类比"淘金热中的卖水人",无论BD成败均可获得稳定收益 [7][8] - 典型案例:BioNTech双抗项目推动普米斯药物价值提升十倍 [7] 行业长期趋势 - 可持续赢家需兼具研发能力与商业化路径 [9] - BD仅为阶段性手段,最终竞争力取决于创新本质与全球视野 [9]
又一预告!中国生物制药重磅BD即将达成 中国创新药“Deepseek时刻”到来?
新浪财经· 2025-06-12 12:43
中国创新药行业动态 - 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Deepseek时刻",多家企业宣布重磅BD交易,引发全球市场关注 [1]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达41起,总金额369.29亿美元,接近2023年全年水平 [5] - 港股创新药ETF今年以来涨幅约60%,三生制药、石药集团等相关个股大幅上涨 [6] 中国生物制药BD战略 - 公司宣布将对外授权交易作为关键战略目标,预计2025年起BD交易将成为经常性收入和利润来源 [2] - 公司透露今年至少有一个重量级license-out交易落地,多个产品已收到合作意向 [2][3] - 潜在交易对象涵盖头部跨国药企和明星创新药企业 [3] 中国生物制药研发管线 - 具备对外授权潜力的资产包括PDE3/4、HER2双抗、HER2双抗ADC、FGF21、EGFR/cMETADC、四代EGFR等 [3] - PDE3/4抑制剂TQC3721获批开展Ⅲ期临床,开发进度全球第二 [3] - HER2双抗ADC TQB2102获批开展Ⅲ期临床,EGFR/cMet双抗ADC TQB6411临床申请获受理 [4] 中国生物制药临床成果 - 2025年ASCO年会上发布12项口头报告,其中4项为LBA,创中国药企历史新高 [4] - "得福组合"在多个癌症适应症临床试验中取得PFS重大突破 [4] - 安罗替尼在三阴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多个适应症展现持续增长潜力 [4] 行业BD交易案例 - 三生制药将PD-1/VEGF双抗SSGJ-707授权给辉瑞,交易总金额60.5亿美元 [5] - 石药集团预告三项潜在交易合计约50亿美元,其中包含EGFR-ADC产品 [2][5] - 联邦制药将GLP-1/GIP/GCG受体激动剂UBT251授权给诺和诺德,获得2亿美元预付款 [5] 行业研发进展 - 2015-2024年中国本土企业活跃创新药管线从数百个增至3575个,首次登顶全球 [6] - 中国生物制药以125个在研项目位列全球药企第15位、中国药企第2位 [6] - 自研管线规模已超越艾伯维、武田等跨国制药巨头 [6]
创新药企“卖青苗”?不,是卖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23:06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中国创新药行业近期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以及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突破多个实体瘤治疗瓶颈 [1] - 行业存在"卖青苗"现象,即国内医药企业和研发机构将早期创新研发成果转让给大型外资药企 [1] - 创新药研发各阶段成功概率极低:临床前约5%,一期约10%,二期约20%,三期约30% [1] 行业面临的挑战 - 生物医药投融资环境恶化,国内融资规模明显下跌,创新药企退出渠道收窄 [2] - 新药研发成本高昂,从实验室到药房平均成本达10-30亿美元 [2] - 中国市场约10年独占期内,年销售额需达到2-4亿美元才能回本盈利 [2] 业务发展(B&D)交易的价值 - B&D交易成为创新药企重要的"造血"通道,带来即时现金流和国际开发经验 [2] - 企业通过转让早期、非核心或高失败风险项目,转移风险敞口给跨国巨头 [3] - 交易可获得现金、里程碑付款及国际渠道资源 [3] 行业战略调整 - 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出售部分管线实现战略聚焦,集中资源于核心项目 [4] - 跨国药企通过引入管线以资本换时间,丰富研发管线 [4] - 行业正在构建"风险共担网络",提升产业运转效率 [4] 行业发展前景 - 创新药B&D交易本质是科学不确定性的管理艺术和风险资产的精妙定价 [4] - 行业需要建立专业、活跃、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风险交易所" [4] - 正确理解和驾驭风险是中国创新药实现全球突破的关键 [4]
创新药企“卖青苗”?不,是卖风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20:44
中国创新药行业现状 - 近期中国创新药行业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三生制药与辉瑞就PD-1/VEGF双抗SSGJ-707达成授权协议,以及中国创新药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ASCO)上突破多个实体瘤治疗瓶颈 [1] - 行业存在"卖青苗"现象,即临床早期创新药转让给外资药企,但这一比喻存在误读,创新药管线实际是经过精密测算的"风险合约",临床前项目成功概率仅5%,一期约10%,二期约20%,三期约30% [1] 创新药企的战略选择 - 创新药企面临融资"寒冬",国内融资规模明显下跌,BD交易成为重要"造血"通道,带来即时现金流和国际开发经验 [2] - 中国创新药产业面临投入与回报失衡的挑战,新药从实验室到药房平均成本高达10-30亿美元,在中国市场约10年独占期内年销售额需达到2-4亿美元方能回本盈利 [2] 创新药BD交易的本质 - 创新药企的核心资产是动态的"风险投资组合",BD交易成为风险管理工具,通过转移部分管线风险换取现金、里程碑付款和国际资源 [3] - 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通过出售部分管线实现战略聚焦,跨国药企则通过引入管线以资本换时间,丰富研发管线 [3] 创新药行业的未来展望 - 创新药BD交易是对科学不确定性的管理艺术,是对风险资产的精妙定价与高效流转 [4] - 当中国药企能娴熟运用BD工具管理风险组合,产业各方共同构建"风险交易所"时,中国创新药将具备孕育全球性重磅药物的系统能力 [4]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涨超5%,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15%,机构:建议持续关注创新药板块机会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9 11:46
创新药概念股表现 - 6月9日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早盘涨5.14%,成交额超3.36亿元 [1] - 成分股中金斯瑞生物科技涨超15%,诺诚健华、云顶新耀、信达生物等多股跟涨 [1] - 近5个交易日该ETF有3个交易日获资金净流入,累计净流入额超6300万元 [1] 行业趋势与市场动态 - 今年以来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亮眼,多只相关ETF涨幅超过50% [1] - 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 [1]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1] 机构观点与投资建议 - 港股作为布局创新药的核心市场,可优先关注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前沿领域稀缺标的 [1] - 国内企业创新管线持续推进,创新药数据登上ASCO的比例和口头汇报比例持续提高 [2] - 建议持续关注双抗及多抗、ADC及小分子疗法等领域相关企业 [2] ETF产品信息 -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紧密跟踪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31250.CSI),反映港股通范围内创新药上市公司整体表现 [2] - 该ETF支持T+0交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流动性 [2] - 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累计权重71.5%,包含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药明生物等稀缺标的 [2]
多家创新药企官宣BD交易订单,创新药ETF(517110)国泰涨超2%,创业板医药ETF国泰(159377)涨超3%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9 11:20
医药板块表现 - 医药板块活跃领涨市场,创新药ETF(517110)国泰涨超2%,创业板医药ETF国泰(159377)涨超3% [1] 创新药交易动态 - 三生制药达成一项超60亿美元的交易,石药集团预告6月拟达成一项约50亿美元的创新药交易 [1] - BMS与BioNTech达成一项超90亿美元的交易,项目合作主体来自BioNTech收购自普米斯的双抗 [1] 创新药技术发展 - 双抗、ADC领域屡创交易记录,EGFR阳性的非小细胞肺癌拥有巨大使用人群,EGFR三代小分子药物销售额已证明其大品种能力 [1] - 中国创新药技术在ADC、双抗领域持续迭代更新,在临床上对目前一线治疗方案发起优效挑战 [1] 创新药市场趋势 - 国内创新支付体系下,部分创新品种实现研发投入回报正循环,销售额持续新高 [1] - 海外临床数据陆续发布,对外授权进入高峰期,创新价值兑现加速,有望进一步打开国产医药创新的成长天花板 [1] 创新药BD交易数据 - 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金额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 [2]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已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2]
中国抗体-B(03681)两日涨超80%,市场“战略性押注”下一个重磅BD?
智通财经网· 2025-06-05 09:31
行业趋势 - 年初至今创新药行业迎来大行情,主要驱动力包括新药放量、Biotech企业减亏盈利以及重磅BD交易频出 [1] - 中国创新药全球竞争力提升,三生制药与辉瑞60亿美元BD交易成为标志性事件,市场积极寻找下一个潜在重磅BD标的 [1] - 创新药出海加速,2020至2024年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增长至523亿美元,首付款从6亿美元增至41亿美元,2025年有望创新高 [7] - 跨国药企面临"专利悬崖"压力,强生、罗氏、默沙东等公司2030年前需通过BD补充管线,推动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需求 [7] 公司表现 - 中国抗体-B(03681)股价两日累计涨幅达86.27%,6月3日收盘涨30.72%,6月4日盘中触及2.99港元(2022年2月以来新高) [1] - 市场看好公司核心产品SM17的1b期临床数据超预期,预测其可能成为下一个重磅BD交易标的 [2] - 2025年5月公司完成1.24亿港元股权配售,资金明确用于SM17的研发及潜在国际合作 [8] 核心产品SM17 - SM17是全球首创抗IL-25受体单抗,针对中重度特应性皮炎(AD),通过双通道机制实现快速止痒和皮肤修复 [3] - 1b期临床数据显示:高剂量组(600mg)NRS-4应答率91.7%(安慰剂组0%),EASI75应答率75%,IGA0/1应答率41.7%,均显著优于现有IL-4R抑制剂 [4] - 安全性表现优异:16周治疗期无严重不良事件,常见副作用发生率与安慰剂组差异不超过5% [4] - 适应症扩展潜力大:除AD外还可拓展至哮喘、特发性肺纤维化、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等自身免疫疾病 [9] 产品管线布局 - 舒西利单抗(SM03):全球首创抗CD22单抗,覆盖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阿尔茨海默病等适应症 [11] - SN1011:第三代BTK抑制剂,针对慢性免疫紊乱患者设计,具备高靶向选择性和持久药效 [11] - SM06:第二代抗CD22抗体,体外研究显示比SM03可能具有更强免疫调节作用 [11] - 管线还包括抗CD20单抗、抗CGC抗体及双特异性抗体候选药,覆盖多个自免疾病领域 [10] 市场定位 - SM17凭借机制独创性和临床优效性,有望成为国际药企争夺标的,类比安进12.5亿美元收购的AD药物Rocatinlimab [8] - 公司被市场视为"战略性押注"对象,其技术价值和临床进展直接关联资本回报预期 [12]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盘中价格创历史新高,年内涨超45%!多家创新药企官宣BD交易订单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4 13:12
港股创新药板块表现 - 6月4日午间收盘恒生指数涨0.72%,恒生科技指数涨1.01%,中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931250.CSI)上涨3.79% [1] - 成分股中信达生物上涨15.07%,再鼎医药涨10.97%,泰格医药涨超9% [1] - 港股创新药50ETF(513780)早盘涨4%,盘中最高价1.391元创历史新高,成交额2.99亿元居同标的首位 [1] - 该ETF连续3日净流入6333.69万元,流通份额4.19亿份规模5.53亿元,年内涨幅超45% [1] - 标的指数覆盖港股通50只创新药研发及服务上市公司证券,配备2只场外联接基金(A/C类) [1] 创新药BD交易动态 - 5月至少6家国内药企官宣BD交易订单,跨境合作成为主流 [2] - 全球BD交易买方多为现金流充沛的大药企,卖方转向中国创新药企趋势明显 [2] - 2020-2024年创新药BD总金额从92亿美元增至523亿美元,首付款从6亿增至41亿美元 [2] - 2025年初至今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22亿美元,全年或创新高 [2] 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 2025年行业将迎结构性拐点,政策优化推动创新药和生物药成为核心驱动力 [3] - 医保目录动态调整和带量采购常态化促进行业集中度提升,龙头优势扩大 [3] - 老龄化与健康消费升级推动需求增长,预计医药市场规模突破8万亿元 [3] - 国际化加速提升中国药企全球竞争力,创新药出海成为重要增长点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