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学历贬值
icon
搜索文档
学历贬值如何应对?
集思录· 2025-06-12 22:09
学历贬值现象分析 - 当前理科知识点广度深度远超过去 需要一定天赋才能掌握 [1] - 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提升至人口15% 但现代化社会仅需少数精英引领 高学历群体主要提供试错冗余度 [1] - 学历筛选作用逐渐失效 用人单位被迫提高门槛维持效率 [14] - 大规模扩招导致入学门槛降低 学历稀缺性下降 [22][24] 教育阶段策略 - 幼儿园小学阶段应侧重兴趣探索和阅读习惯培养 数学思维可适度接触但不必强求 [1] - 初中阶段核心在于性格磨练和考试天赋判断 需培养应对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2] - 高中选择应匹配天赋水平 重点高中与普通/职高存在显著氛围差异 [9] - 初三高考移民可考虑西部强省会重点高中 利用省内教育资源不均衡优势 [9] 学历价值与职业发展 - 学历本质是消除信息不对称的敲门砖 决定职业下限而非上限 [10][14] - 公务员岗位吸引力下降 技能型职业更受推崇 [12][15] - 殡葬行业被视作朝阳产业 护理行业存在倒班辛苦等痛点 [5][6] - 职场中长期发展依赖项目经验/客户资源/行业口碑等实际业绩 [14][23] 学习能力与成长路径 - 终身学习具有复利效应 持续20%年化成长率可产生百倍差距 [13] - 学习核心价值在于掌握方法论而非知识本身 需适应科技快速迭代 [22] - 头部公司人才密度高可降低沟通成本 10分钟完成低效团队60分钟工作 [8] - 个性化发展路径可能优于强制内卷 非学术领域存在360行成功可能 [20] 社会认知差异 - 历史对比存在认知偏差 过去教育淘汰机制更隐蔽 [8][19]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升改变竞争本质 从合格性考试变为零和排位赛 [8] - 课程深度增加反而可能降低内卷 建议下放大学数学至高中 [8]
学历贬值如何应对?
集思录· 2025-06-12 22:08
学历贬值现象分析 - 当前理科知识点广度深度显著超越过去 需一定天赋才能掌握 [1] - 本科研究生学历占比提升至人口15% 但现代化社会仍由少数高学历群体引领 [1] - 学历教育核心价值在于增加社会试错突破次数 提升人才冗余度 [1] 教育阶段策略 - 幼儿园小学阶段应侧重兴趣探索 数学思维培养需观察天赋 重点发展语言社交能力 [1] - 初中阶段关键在判断考试天赋 同时培养抗压能力应对未来挑战 [2] - 高中选择需匹配学生能力 重点高中与职高存在显著氛围差异 西部省会重点高中存在录取优势 [9] 职业发展观察 - 公务员岗位稳定性预期下降 专业技能培养更具长期价值 [12] - 护理行业存在倒班制工作强度问题 [5] - 殡葬行业呈现朝阳产业特征 [6] 学历本质与职场 - 学历核心作用是消除信息不对称 作为用人单位筛选门槛 [14] - 职场中长期发展依赖实际业绩 包括客户资源 项目成果等 [14][23] - 在职研究生等学历包装现象普遍 第一学历含金量差异显著 [24] 学习模式演进 - 终身学习复利效应显著 持续20%年化学习收益率可创造百倍差距 [13] - 高等教育阶段保持学习强度至关重要 避免能力断层 [13][21] - 学习能力比具体知识更重要 需适应科技驱动的社会变革 [22] 区域教育差异 - 高考本质为零和排位赛 西部省份存在强省会垄断录取名额现象 [9] - 江苏等教育强省呈现县中强势特征 与西部省份形成对比 [9]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商业洞察· 2025-06-02 12:47
核心观点 - 中国2024届毕业生数量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但硕士/博士offer获取率仅44.4%,低于本科(45.4%)和大专(56.6%),学历贬值现象显著[1] - 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经历相似学历贬值历程,1992年大学生就业率拐点下跌至70.5%,产生"迷失的一代"群体[10][17] - 日本应对措施如研究生扩招、劳务派遣法修订等未能解决根本问题,产业升级停滞导致高学历人才过剩[21][25][35] - 当前日本就业率回升至98.1%主因人口结构变化(老龄化+少子化),非经济结构改善[31][33] 日本学历贬值历程 泡沫经济时期(80年代) - 大学生被称为"金蛋",男生平均获3份offer,名校生工资达社会平均3倍[6] - 补习产业爆发式增长,1985年市场规模超1.2万亿日元,机构数量超2万家[6][7] - 企业招聘福利包括免费公寓、搬家费报销,三菱汽车甚至赠送入职汽车[5][6] 泡沫破裂期(90年代) - 1990年股市暴跌39%蒸发270万亿日元,1992年企业利润降20%倒闭超1万家[10] - 1967-1976年婴儿潮毕业生遭遇就业寒冬,投100份简历无果现象普遍[10][11] - 1995年80.3万毕业生就业率跌破70%,考研人数激增但3年后就业率降至55.8%[16] 应对措施与后果 - 研究生扩招计划使硕博在校生10年增长1.1倍至20.5万,但博士就业率降至58.4%[21][22]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雇佣比例从1984年17%飙升至2003年34.6%[25][29] - 1997-2003年15-24岁啃老族激增5倍达40万人,形成社会现象[16][17] 中日对比与深层原因 数据对比 - 中国2024届毕业生数量(1222万)已接近日本预测的2038年峰值(1445万)[1][2] - 日本当前大学生起薪22.6万日元(约1.059万人民币)同比增4.01%,但90年代初中毕业生薪资涨幅反超大学生2万日元[23][31] 结构性矛盾 - 产业升级滞后导致高学历人才无法转化为生产力,PC/移动互联网/AI领域接连失利[35] - 金融机构持续输血"僵尸企业"挤占创新资源,中小企业活力被抑制[35] - 劳务派遣制度使30%薪资差距固化,错过校招窗口者终身难获正式岗位[26][29] 人口结构影响 - 2024年日本死亡161万vs出生72万,劳动力缺口使就业率被动回升至98.1%[32][33] - 1971-1982年出生的"迷失的一代"成为代际更替牺牲品,约40%终身陷非正式雇佣[17][29]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创业邦· 2025-06-01 18:28
学历贬值现象 - 2024届中国硕士及博士毕业生offer获取率为44.4%,同比下降12.3%,低于本科生的45.4%和大专生的56.6% [3] - 2024年中国大学毕业生数量达1222万创纪录,银河证券预测该数字将持续增长至2038年1445万峰值 [3][5] - 日本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大学生就业率从1992年80%持续下跌至55.8%,形成"就业冰河期" [12][25] 日本经济泡沫时期就业市场 - 80年代日本企业为争夺大学生提供入职送汽车、免费公寓、搬家费报销等福利,东京大学毕业生薪资达社会平均3倍 [8][9] - 1985年日本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补习机构超2万家,部分家长抵押房产支付补习费 [9] - 泡沫时期日本男生平均获3份工作邀约,女生2.5份,形成全民"学历崇拜"现象 [9] 日本应对就业危机的措施 - 1991年实施"研究生倍增计划"使硕博士在校生规模从98650人激增至2000年205311人,增长1.1倍 [24][25]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雇佣人口首年暴增50万,2003年非正式雇佣比例达34.6% [27][29][32] - 政府将企业就业补贴预算从100亿日元增至700亿日元,但1995-1999年大学生月薪仅微增3000日元 [25][26] 当前日本就业市场变化 - 2024年日本应届生就业率达98.1%历史新高,起薪22.6万日元/月(约1.059万人民币)同比增4.01% [36] - 人口结构变化是关键因素:2024年死亡161万(历史最高)vs出生72万(124年最低),年度净减89万人 [37] - 劳务派遣制度导致非正式员工薪资比正式员工低30%-50%,2014年非正式雇佣比例攀升至40.5% [28][32] 产业经济与学历贬值关系 - 日本错失PC、移动互联网、新能源和AI产业升级机遇,金融机构持续输血"僵尸企业"挤占创新资源 [40][41] - 经济缺乏创新动能导致高等教育人才过剩,博士就业率从66.33%降至58.4%,产生"高学历难民"现象 [25] - 产业升级滞后造成学历与生产力脱节,1995-1999年初中毕业生薪资涨幅2.3万日元远超大学生 [25]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虎嗅APP· 2025-05-31 21:02
学历贬值现象 - 中国大学生毕业人数将持续增长至2038年达到1445万人的顶峰 导致求职难问题短期内难以缓解 [3] - 日本在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也经历了严重的学历贬值 大学生就业率从1992年开始持续下跌 从80%降至70.5% [9] - 1995年日本大学毕业生就业率首次跌破70%大关 降至67.1% [13] 日本就业市场变化 - 80年代日本企业争相招聘大学生 提供入职送汽车等优厚福利 东京大学等名校毕业生工资达社会平均工资三倍 [6][7] - 90年代经济泡沫破裂后 企业裁员与毕业生激增形成强烈反差 1992年成为就业市场转折点 [8][9] - 2024年日本应届生就业率达98.1%创历史新高 起薪22.6万日元/月 同比增4.01% 主要因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供需重新平衡 [27][28] 应对措施与效果 - 日本政府推出"研究生倍增计划"和"资助博士后1万人计划" 导致硕博士在校生规模10年间增长1.1倍 但就业率从81.3%暴跌至55.8% [17][19]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全面放开劳务派遣制度 非正式雇佣比例从1984年的17%升至2003年的34.6% 2014年达40.5% [21][22][25] - 政府提高企业就业补贴至700亿日元 设立就业培训中心等措施收效甚微 [20] 根本原因分析 - 大学生就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企业需求萎缩 经济缺乏创新动能导致高等教育人才过剩 [30] - 日本错失PC、移动互联网、新能源和AI等产业升级浪潮 金融机构对"僵尸企业"的持续输血挤占新兴产业资源 [30][31] - 产业经济未能跟上学历提升步伐 学历未有效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发展 [32]
学历贬值时代
投资界· 2025-05-30 15:46
学历贬值现象 - 2024年中国应届大学生数量达1222万创历史新高 形成史上最大求职潮 [4] - 2024届硕士博士毕业生offer获取率仅44.4% 同比下降12.3% 首次低于本科生(45.4%)和大专生(56.6%) [4] - 银河证券预测大学生毕业人数将持续增长至2038年达1445万峰值 [4] 日本历史参照 - 80年代日本企业为争夺大学生提供入职送汽车等超额福利 东京大学毕业生薪资达社会平均3倍 [6][7] - 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39% 市值蒸发270万亿日元 1992年全行业利润下降20% 企业倒闭超1万家 [7] - 1992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拐点从80%持续下跌 1995年首次跌破70%至67.1% [7][9] 政策应对与后果 - 日本1991年启动"研究生倍增计划" 硕博在校生规模2000年达205311人 较1991年增长1.1倍 但同期博士就业率从66.33%降至58.4% [15]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雇佣暴增 2003年占比达34.6% 较1984年翻倍 派遣工薪资比正式员工低30%-50% [16][17][21] - 政策宽松导致"水博"现象 部分企业认为高学历者缺乏实践能力 1995-1999年大学生月薪仅增3000日元 低于初中生2.3万日元涨幅 [15] 产业结构问题 - 日本错失PC/移动互联网/新能源/AI产业升级 金融机构对"僵尸企业"输血挤占创新资源 [24][25] - 2024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回升至98.1% 主因人口结构变化(年死亡161万vs出生72万)而非经济改善 [23][24] - 池田信夫指出日本缺乏"破坏性创新" 过度保护存量导致产业升级失败 [25]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36氪· 2025-05-30 07:57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对比中国当前"学历贬值"现象与日本90年代"就业冰河期"的历史轨迹,揭示高等教育扩张与产业需求脱节导致的就业结构性矛盾 [4][5][6][48] - 日本案例显示:经济下行期叠加人口高峰形成的就业压力,会通过考研热、考公热、非正式雇佣等途径传导至社会结构 [13][19][22][36] - 根本症结在于产业升级停滞导致高学历人才无法转化为生产力,政策干预若仅聚焦教育端扩招或劳动力市场拆分(如派遣制度)将加剧供需失衡 [33][48][53] 日本经济泡沫前就业市场 - 80年代日本企业为争夺大学生提供入职送汽车、免费公寓、搬家费报销等福利,名校毕业生薪资达社会平均3倍 [7][8] - 学历崇拜催生课外补习产业爆发:1985年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补习机构超2万家(超过便利店数量) [9] 就业冰河期形成机制 - 1990年股市暴跌39%蒸发270万亿日元,1992年全行业利润下降20%+企业倒闭超1万家,与年出生200万的婴儿潮毕业生形成供需断层 [12][13] - 大学生就业率从1992年80%持续下滑至1995年67.1%,同期考研人数激增但3年后博士就业率反降8个百分点 [14][21][32] 政策干预与市场异化 - 政府推出"研究生倍增计划"使2000年硕博在校生较1991年增长1.1倍,但放松培养标准导致"水博"现象,企业开始歧视高学历者 [30][31][33]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雇佣暴增,2003年占比达34.6%(较1984年+100%),派遣工薪资仅为正式员工50%-70% [36][37][40] 结构性矛盾根源 - 产业升级失败是关键:日本在PC、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领域接连失利,金融机构对僵尸企业输血挤占创新资源 [48][49][50] - 薪资倒挂显现:1995-1999年大学生月薪仅增3000日元,初中毕业生反增2.3万日元,反映学历溢价消失 [34] 当前市场复苏假象 - 2024年日本大学生就业率98.1%+起薪22.6万日元/月(+4.01%)实为人口结构变化结果:年度死亡161万vs出生72万形成岗位自然腾退 [46][47]
日本学历贬值30年:博士批量失业、大学生无奈啃老
凤凰网财经· 2025-05-29 19:45
核心观点 - 文章通过分析日本"学历贬值"的历史经验,揭示当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困境的深层原因与潜在风险 [4][21] - 学历贬值本质是产业升级滞后导致的高等教育人才供需失衡,需通过创造增量经济而非政策调控解决 [21] 日本学历贬值发展历程 经济繁荣期(1980年代) - 日本企业争抢大学生:三菱汽车推出"入职送车"福利,名校毕业生薪资达社会平均3倍 [6] - 补习产业爆发:1985年课外补习市场规模突破1.2万亿日元,学习塾超2万家 [6] 泡沫破裂期(1990年代) - 经济指标恶化:1990年股市暴跌39%蒸发270万亿日元,1992年企业利润下降20%倒闭超1万家 [8] - 就业率断崖下跌:大学生就业率从1992年80%持续降至55.8%,博士就业率从66.33%降至58.4% [8][13] - 非正式雇佣扩张:2003年非正式雇佣比例达34.6%,较1984年翻倍,2014年攀升至40.5% [19] 政策应对与后果 教育扩招政策 - 研究生倍增计划使硕博士在校生从1991年98650人激增至2000年205311人 [13] - 教育质量下滑:允许2年研究经历者直博,师生比失衡催生"水硕""水博"现象 [15] 劳动力市场改革 - 1999年修订《派遣劳动法》后,非正式就业人口首年暴增50万 [16] - 派遣工薪资比正式员工低30%-50%,1995-1999年大学生月薪仅微增3000日元 [15][16] 产业结构问题 - 创新动能不足:错失PC、移动互联网、新能源等产业升级机会 [21] - 资源错配:金融机构持续输血"僵尸企业"挤占新兴产业资源 [21] - 中小企业萎缩:1992年全行业企业利润下降20%形成恶性循环 [8][21] 当前市场表现 - 日本2024年应届生就业率98.1%创新高,起薪22.6万日元/月(同比+4.01%) [20] - 人口结构变化:2024年死亡161万(历史峰值)vs出生72万(124年最低) [20]
博士毕业后感觉工作很难找
集思录· 2025-05-25 22:36
博士就业现状 - 当前博士学历内卷严重,高校教职竞争激烈,成果突出的博士可直接985院校教授博导留校,而成果一般的连普通高校讲师职位都难寻[2][12] - 双一流大学研究生新生人数远超本科生,复旦大学2024年研究生新生12321名是本科新生4337名的近3倍,北京大学研究生新生10803名是本科新生4326名的2.5倍[5] - 985高校博士就业率仅15%,远低于本科就业率64%,就业形势严峻[5] 博士就业方向 - 高校教职:顶尖高校平台高但考核严格,需优秀学术成果;普通院校门槛较低但人际关系复杂[13] - 科研院所/国企:对学术要求不高,工作稳定但可能形式主义严重[13] - 企业:待遇较高但工作强度大,存在失业风险[14] - 公务员/选调:竞争激烈,基层工作繁忙,部分地区新人待遇下降[15] - 技术移民:新西兰、香港等地区对博士学历仍有政策优惠,可获得身份及教育优势[6] 博士就业困境 - 博士学历已无稀缺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体制内岗位基本饱和[8] - 企业更看重实际工作能力而非学历,博士在职场优势有限[9] - 一线城市机会更少,需考虑二三线城市或民办院校[7][8] 博士能力差异 - 博士之间能力差距极大,成果质量直接决定就业层次[2][12] - 博士在科研团队中承担核心角色,相当于创业合作伙伴[4] - 导师选择博士时完全看重能力,不考虑人情因素[4]
未来10年,文科会越来越重要|专访《优秀的绵羊》作者德雷谢维奇
36氪· 2025-05-17 17:13
精英教育体系问题 - 精英教育体系培养出"优秀的绵羊",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且充满焦虑 [4][6] - 2025年《优秀的绵羊》再版指出,学生加速涌入金融、咨询、法律、医学、科技行业,但面临精神健康危机 [6] - 文凭贬值现象严重,1991-2022年美国学士学位数量增长84%,硕士学位暴涨157% [8] 学科选择与就业趋势 - 美国人文科毕业生占比跌破3%,职业教育类专业(如商科)占比超50%,商科学术严谨性不足 [11] - 顶尖院校毕业生扎堆科技等热门领域导致就业市场饱和,差异化路径更安全 [11] - 交叉学科对STEM和人文科均有价值,人文科提供的"软技能"可防止被AI替代 [22] 人文科价值与挑战 - 美国高校开始取消外语、艺术等科系,未来可能波及哲学、本国语言研究 [18] - AI难以取代人类创造力与情感联结能力,人文艺术学科将更重要 [20] - 70%美国毕业生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但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可迁移能力 [28][29] 教育体系改革建议 - 通识教育课程质量下滑,需系统性改革激励机制 [29] - 学生应主动发掘优质课程资源,"选老师而非选课程" [30] - 博雅教育核心是培养创造知识的能力,涵盖人文、社科及基础自然科学 [33] 职业与自我实现 - 定义人生意义需探索内在价值,而非依赖外部奖赏(薪资/头衔) [11][13] - 工作数年后重新规划职业是常见现象,美国年轻人多在25-30岁读研 [34] - 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应追随热忱领域,警惕焦虑疲惫的学习体验 [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