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量

搜索文档
震荡仍是主旋律,等待内部政策窗口期
中邮证券· 2025-06-16 15:26
核心观点 - 后市 A 股震荡仍是主旋律,需等待内部政策窗口期,配置上坚守有性价比的红利股,内需交易时机待明确内需刺激政策催化 [3][4][30] 市场表现回顾 - 本周 A 股震荡微跌,主要股指多数下跌,创业板指是唯一上涨的主要指数,上证指数和沪深 300 跌幅较小,科创 50 跌幅显著大于其他主要指数 [3][12] - 风格上金融、周期风格小幅上涨,消费风格领跌,稳定和成长风格亦下跌;市值风格上大中小盘均下跌,中盘指数表现最好,市场呈大小盘两头弱格局,茅指数和宁组合有明显跌幅 [12] - 行业层面,伊以冲突助推黄金、石油上涨,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大幅领先其他申万一级行业,A 股整体无新交易主线,仍是新消费涨后回落和创新药估值修复格局 [3][16] A 股高频数据跟踪 A 股情绪及成交跟踪 - A 股个人投资者情绪指数略有修复,截至 6 月 14 日 7 日移动平均数报 4.6%,较 6 月 7 日的 -4.0% 回升,个人投资者摆脱 5 月中旬以来的持续性悲观,进入常规游走阶段,其情绪不再是左右 A 股走势和风格的最核心矛盾 [4][17] - 融资盘资金热度明显下降,4 月因担忧美国关税政策大幅净流出且未回补,融资盘成交额占比和成交热情均下降,本周融资盘略有净流入,成交占比未在反弹后下降,与个人投资者情绪指数对应,个人投资者低迷交投热情有缓解迹象 [20] A 股行业轮动速度及强度跟踪 - 用行业涨跌排名构建轮动速度指标、用行业相对收益构建轮动强度指标衡量行业轮动,当前 A 股处于“高速度低强度”区间,历史上该区间指数偏向横盘震荡,本次行业轮动始于 4 月底,6 月或维持较快轮动速度,交易上适合“多看少动” [21][23] 红利性价比模型跟踪 - 跨资产红利比价模型显示,以银行股为代表的纯红利资产在降准降息背景下仍在合意区间 [24] - 红利股股息率可拆解为股债两部分,股债差异补偿部分体现红利股性价比,当前银行股股债差异补偿处高位,降准降息后国内信用利差或下行,利于红利股性价比提升 [27] 后市展望及投资观点 - 后市 A 股震荡为主,本周扰动来自中美经贸磋商未达成满意结果和伊以冲突,未来美国关税和伊以冲突可能有二次冲击,7 月内部政策窗口期 A 股或上行,传统内需交易或回归 [4][28][30] - 配置上,降准降息后红利股性价比有望增强,推荐银行、公路铁路、电力等纯红利股;传统内需交易需明确内需刺激政策催化,大消费、地产链和上游非能源周期品配置时机待等待 [5][30]
央行,最新公布!
证券时报· 2025-06-13 17:37
金融数据概览 - 5月社融增量2.29万亿元 同比多增2247亿元 新增人民币贷款6200亿元 [1] - 5月末M2同比增7.9% 较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 比上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 [1] - 金融总量指标持续高于名义经济增速4个百分点左右 处于历史高位 [1] 社融增长驱动因素 - 政府债券净融资1.46万亿元 专项债单月发行4432亿元创年内新高 [3] - 企业债券净融资超1400亿元 5年期AAA级企业债收益率降至1.97% [3] - 置换债券累计发行3.6万亿元 对应置换贷款约2.3万亿元 [7] 贷款市场动态 - 5月企业部门新增贷款5300亿元 降息政策提振提款意愿 [5] - 居民部门新增贷款540亿元 房地产市场回暖带动按揭贷款增长 [5] - 企业新发放贷款利率3.2%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3.1% 均同比显著下降 [5] 融资结构变化 - 债券融资对贷款形成替代效应 专项债与银行贷款在基建领域存在重合 [7] - 前4月固定资产投资中预算资金同比增16.7% 显著高于其他资金来源 [7] - 民营及科创企业债券融资积极性提升 直接融资更适配新经济领域 [8] 存贷款差异分析 - 5月新增存款2.18万亿元 理财与存款分流加剧月度波动 [10][11] - 2021年以来存贷款平均增速分别为9%和9.6% 长期看仍匹配 [11] - 银行资产端多元化(债券/非银融出)导致存贷款增长脱钩 [12] 流动性指标 - 5月末M1同比增2.3% 增速较上月提升0.8个百分点 [14] - 活期存款及支付机构备付金等"活钱"增速加快 反映经济活动回暖 [15]
金融总量指标超过名义经济增速的幅度处于历史高位,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
快讯· 2025-06-13 16:49
金融总量数据 - 5月社融增量2.29万亿元 同比多增2247亿元 [1] - 5月新增人民币贷款近6200亿元 [1] - 5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7.9% 较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 较上年同期高0.9个百分点 [1] 金融总量与名义经济增速关系 - 前些年名义经济增速接近10% 社融及贷款增速略高于10% 两者基本匹配 [1] - 近年宏观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 金融总量增速保持8%以上 高出名义经济增速约4个百分点 [1] - 金融总量指标超过名义经济增速的幅度处于历史高位 持续时间较长 [1]
四川省首例建设项目大气污染物总量指标跨区域置换达成
中国新闻网· 2025-06-10 15:00
大气污染物总量指标置换 - 成都市温江区与青白江区签订协议,温江区用90吨挥发性有机物总量指标置换青白江区60吨氮氧化物总量指标,成为全省首个跨区域置换案例 [1] - 该创新举措打破环境要素资源配置壁垒,精准匹配供需,避免资源闲置,有效解决建设项目环评落地问题 [1] - 温江区置换来的氮氧化物指标将保障成都西电中特大型特种变产线、四川海思科制药新建锅炉等项目落地,总投资超30亿元 [1] - 青白江区置换来的挥发性有机物指标将支持巨石集团高性能玻纤智能制造基地、秀德畅盈碳纤维全产业链一体化产业基地等项目,总投资约150亿元 [1] 政策支持与创新管理 - 成都市生态环境局出台《成都市建设项目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工作规程(试行)》,统筹建设项目落地与空气质量改善 [1] - 成都市已超额完成"十四五"总量减排目标任务,针对氮氧化物总量指标紧缺问题,制定《成都市主要大气污染物总量减排核算技术指南》 [2] - 探索拓展市本级减排项目范围,将工业、汽修行业减排量纳入减排体系,预计可新增氮氧化物238吨、挥发性有机物254吨 [2] - 在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环节加强总量指标替代的科学核算,减少审批环节不必要的"总量浪费" [2]
全力备战夏季选举!日本首相石破茂开出支票 承诺到2040年薪资增长50%
智通财经网· 2025-06-10 11:55
经济目标 - 日本首相提出2040年前实现1000万亿日元(约合6.9万亿美元)名义GDP目标 [1] - 2040年目标要求年均工资增长2 74%以实现50%的国民收入增幅 [1] - 日本2024年名义GDP已达609万亿日元历史峰值 [1] 政策动向 - 执政党考虑在夏季选举前向每位国民发放数百美元现金应对物价上涨 [1] - 政府计划本周公布未来经济政策基本原则以达成"强健日本经济"共识 [1] 通胀与物价 - 日本四月核心CPI同比上涨3 5%较上月3 2%加速 [2] - 大米价格同比暴涨98 4%创1971年以来最高涨幅 [2] - 政府计划将米价减半至每5公斤2000日元左右 [2] 政策效果 - 农林水产省通过固定价格直售储备大米的新供应模式 [2] - 74%受访者支持固定价格销售储备大米的方案 [2] - 首相支持率回升NHK民调显示上升6个百分点至39% [2]
去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43.9立方米,同比降4.4%
新京报· 2025-06-06 19:31
水资源利用效率 - 2024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同比下降4.4%至43.9立方米 [1][2] -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同比下降5.3%至24立方米 [1][2] -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58 [2] 水资源总量与结构 - 全国水资源总量31123亿立方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2.7% [1] - 地表水资源量29895.6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8679.2亿立方米 [1] - 全国平均年降水量717.7毫米,较多年平均值偏多11.4% [1] 用水总量及分类 - 全国用水总量5928亿立方米,同比增加21.5亿立方米 [1][2] - 农业用水占比最高达61.6%(3648.4亿立方米),但同比减少24亿立方米 [1][2] - 生活用水量926.8亿立方米(占比15.6%),同比增加17亿立方米 [1][2] - 工业用水量971亿立方米(占比16.4%),同比微增0.8亿立方米 [1][2] - 人工生态环境补水量381.8亿立方米(占比6.4%),同比增加27.7亿立方米 [1][2] 供水来源分布 - 地表水源供水占比82.5%(4892.4亿立方米),同比增加17.7亿立方米 [1][2] - 地下水源供水占比13.2%(784亿立方米),同比减少35.5亿立方米 [1][2] - 非常规水源供水占比4.3%(251.6亿立方米),同比增加39.3亿立方米 [1][2] 人均与农业用水指标 - 全国人均综合用水量421立方米 [2] - 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342立方米 [2]
中办、国办: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 加强排污权与排污许可等制度衔接
快讯· 2025-05-29 17:20
政策文件发布 -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的意见》,强化资源环境目标衔接 [1] 碳排放管理 - 加强碳排放权交易与碳排放双控制度衔接 [1] - 推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配额总量控制 [1] 水资源管理 - 严格用水总量和强度双控 [1] - 推动用水权交易、江河水量分配、水资源调度、取水许可管理、计划用水管理、取用水监管等制度衔接 [1] 排污管理 - 加强排污权与排污许可等制度衔接 [1] - 推动建立以排污许可证为确权凭证和监管载体的排污权交易制度 [1]
怎么看新一线城市榜单?
虎嗅· 2025-05-28 13:10
刚刚,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了2025年《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本年度分数指标排名前四的仍然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 设定为一线城市。得分在第5名到19名之间的15个城市,即新一线城市,它们依次是:成都、杭州、重庆、武汉、苏州、西安、南京、长 沙、郑州、天津、合肥、青岛、东莞、宁波和佛山。 相较去年,无锡下滑到所有城市的第21名,排在二线城市第二。佛山由去年的第20名上升一位跻身新一线城市第15名。其他新一线上榜城市 和去年相同,成都、杭州、重庆、西安、南京、长沙和去年排名未变。 自2013年首次发布以来,新一线城市排行榜已经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的媒体发布的城市榜单。"新一线城市"的概念,也逐渐为大众熟知乃至 接受。 不过,每年榜单发布之后,网络上对榜单排名总有颇多争议。榜单的批评者往往认为,这个榜单既不反映经济总量(GDP),也不反映城市 的发达程度(人均GDP)。同时,因为成都十多年来一直稳居这一榜单新一线头名的位置,也有不少人认为这就是成都的"买榜"宣传,甚至 还有人传说第一财经是成都的媒体。(注:一财是上海媒体) 关于城市之间的竞争,在互联网上一直极具话题性。很多人参与相关讨论都是"利益相关" ...
「教」量|“高校大市”变迁史:广州稳坐“第一城”,总量拐点何时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2 16:17
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 - 2024年全国本专科在校生3891.3万人,较2023年3775万人增长3.08% [1][3] - 广州以149.8万在校生位居第一,郑州143.22万、武汉、成都115.7万、重庆112.79万紧随其后 [1][4][7][8] - 郑州过去10年本专科在校生增幅82.87%,远超全国平均52.74%的增速 [7] 高等教育招生与毕业生 - 2024年全国本专科招生1068.9万人,毕业生1059.4万人 [1][3] - 研究生教育扩张显著,全国在校生从2014年184.8万增至2024年409.5万,增速121.59% [9][10] - 北京研究生在校生47.5万人居首,上海26.93万次之 [9] 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策略 - 中西部省份如河南推动高等教育资源向省会集中,郑州计划"十四五"地方高校增至35所,在校生突破45万 [8] - 山东高校近3年新增专业点1152个,80%为急需紧缺专业 [14] - 北京本专科在校生10年仅增6.63%,但研究生规模扩张明显 [9] 未来趋势与政策导向 -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提出扩大职业本科和优质本科招生,研究生培养规模将持续提升 [12] - 基于人口出生率推算,本专科招生拐点或出现在2036年,2018年后出生率下降将影响远期规模 [13] - 地方需调整高校发展方向,优化专业结构并提升职业本科教育质量 [14][15] 新增高校动态 - 教育部拟同意设置32所新大学,包括安徽第二医学院、天津警察学院等 [1] - 福耀科技大学2025年启动招生,首批面向福建、河南等五省份 [1]
中美瑞士会谈或产生哪些影响?
中泰证券· 2025-05-19 21:03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中美瑞士谈判使贸易摩擦实质性缓和,双方90天内暂停新增关税、保留部分低位税率并建立对话机制,中方主导谈判,“对等关税”暂停超预期但综合税率仍处高位,短期“东升西降”叙事强化、风险偏好修复,不过结构性分歧犹存、中长期下调关税空间有限 [4][5] - 市场指数将保持较强韧性,资金围绕一季报景气度高且具中期产业趋势的细分轮动,投资者可逢低布局公用事业等红利类资产、Ai上游及恒生科技龙头、黄金等、年轻人消费下沉相关板块,关注沪深300中机构配置集中度低的质优龙头 [5]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回顾 - 市场表现:上周主要指数大多上涨,创业板50涨幅2.00%居前;大类行业中金融和可选消费指数表现好,信息技术和电信服务指数表现弱;30个申万一级行业19个上涨,美容护理、非银金融和汽车涨幅大,计算机、国防军工和传媒跌幅大 [8][16][18] - 交易热度:上周万得全A日均成交额12662.67亿元,较前值下降,处于历史偏高位置(三年历史分位数84.90%水平) [20] - 估值跟踪:截至2025/5/16,万得全A估值(PE_TTM)为19.05,较上周上升0.14,处于近5年历史分位数的66.90%;30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8个行业估值(PE_TTM)修复 [25] 市场观察 - 中美瑞士谈判后市场演绎:谈判使贸易摩擦缓和,“对等关税”暂停超预期但综合税率仍高,短期风险偏好修复,中长期下调关税空间有限 [4][5] - 投资建议:市场指数保持韧性,资金围绕特定细分轮动,投资者可逢低布局相关板块并关注沪深300中特定质优龙头 [5] 经济日历 - 关注全球经济数据,但未给出具体内容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