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孪生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混动时代的技术竞赛:电子油泵成为“新战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1 17:34
全球电子油泵市场发展 - 2023年全球车用电子油泵市场规模达47 8亿美元 预计2030年突破92亿美元 年复合增长率9 7% [1] - 欧盟"欧七"标准要求2030年新车碳排放较2021年降55% 中国"国六b"标准将颗粒物排放限值收紧至0 003克/公里 [1] 电子油泵技术突破 - 传统机械油泵在NEDC工况下无效功耗占比12%-18% 电子油泵理论上可节省20%以上能耗 [3] - 刘铧屿团队开发的软件通过智能调控算法构建动态参数库 可实时匹配17种典型工况 实现平均节电15 3% 油泵寿命预估延长23% [3] - 软件核心创新包括10毫秒级数据监测 32种异常模式识别逻辑 以及自适应优化算法 [3] 中国技术竞争力 - 国际巨头交货周期延长至6-8个月 为中国供应链提供替代机遇 [4] - 中国技术路径特色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超螺旋算法提升动态响应速度40% 意沃汽车高压防反保护电路提高抗干扰能力至ISO 7637-2最高等级 [4] - 2023年中国电子油泵企业占据全球28%售后市场份额 较2020年增长11个百分点 [4] 行业未来趋势 - 电子油泵向800V高压平台演进 博世第五代产品集成碳化硅功率器件 日本电装尝试油泵与电机冷却系统深度集成 [5] - 刘铧屿团队下一代软件将引入数字孪生技术 缩短开发周期30%以上 [5] - 未来三年电子油泵附加值可能50%来自软件服务 润滑数据与能耗数据将重构整车健康管理体系 [5]
5G数字化车间赋能“中国刀剪之乡”智造跃迁
行业数字化升级 - 柘荣刀剪行业年产刀剪超3亿把,形成25个品种上百种规格的产品矩阵 [1] - 传统剪刀加工中手工工序占比超50%,劳动强度大且存在安全风险 [1] - 福建移动与柘荣刀剪企业合作打造5G数字化车间,实现生产要素全链路数字化 [1] - 通过5G专网实时采集设备状态、参数与产能数据,达成数据全流程管理 [1] - 启用数字电火花机、自动焊接机等设备推进自动化加工,降低人工误差与劳动强度 [1] 企业具体改造案例 - 金剑剪具有限公司实现车间数字可视化与主动预测性维护 [1] - 正荣五金公司部署全自动生产流水线,包括6轴机器人、自动淋砂机等设备 [2] - 数字化生产设备通过5G网络实现剪刀生产全流程全面连接 [2] 非遗技艺传承创新 - 柘荣刀剪制造技艺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工艺长期依赖匠人口传心授 [2] - 数字化技术将匠人技艺转化为可存储、可分析的数据资产 [2] - 年轻匠人可通过数字孪生技术在虚拟环境中模拟练习传统工艺 [2] - 数据视窗驾驶舱记录的工艺参数为工艺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2]
大连德迈仕申请工业元宇宙下汽车精密轴虚拟设计平台专利,对汽车精密轴在动态非线性工况下的仿真效果进行评估
金融界· 2025-07-07 12:38
公司专利技术 - 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工业元宇宙下的汽车精密轴虚拟设计平台"的专利 公开号CN120257483A 申请日期为2025年04月 [1] - 该专利涉及仿真设计技术领域 采用数字孪生技术生成汽车精密轴的虚拟模型 并对动态非线性工况下的仿真效果进行评估 [1] - 专利技术流程包括:采集运行数据 提取功能单元连接关系 生成虚拟模型 进行敏感分析 确定仿真反馈 最终输出仿真评估值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1年 位于大连市 主要从事计算机 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2] - 企业注册资本15334万人民币 对外投资2家企业 参与招投标项目17次 [2] - 公司拥有商标信息3条 专利信息172条 行政许可48个 [2]
海上“企”明星|“天眼”测海
中国自然资源报· 2025-07-07 10:49
技术演进 - 从传统六分仪和铅锤测量发展到多波束声呐、侧扫声呐和无人船协同作业系统,测量效率从10人一周测3公里提升至3人一天完成半个月工作量 [2][4][5] - 自主研发"磁异常智能反演软件"实现海底电缆定位误差小于5厘米 [2] - 采用"无人机+无人船+多波束"协同作业将测绘精度从米级提升至厘米级 [5][6] 核心创新 - "海上可拆卸沉底式水文观测设备"获国家发明专利,解决湍流中设备固定问题 [8] - "多测船同向匀速环式准同步观测断面流速流向技术"支持沿海水质监测与污染防控 [9] - 磁异常智能反演技术将工程施工效率提升70%,成果达国际先进水平 [9] 应用场景 - 镇海港区高精度数据支撑万吨货轮通行,助力宁波港成为世界级海港 [6] - 柬埔寨西港吹填造地工程中无人机激光雷达技术使工期提前3个月 [9] - 杭州西湖断桥监测系统实现水深安全动态预警,镇海园林系统支撑生态规划 [11] 数字化建设 - 数字孪生技术应用于温州龙港新城项目,实现城市全要素数字化 [12] - 北仑区水库监测项目通过"数字大脑"实现超限预警与大数据预测 [12] - 航道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融合物联网与AI技术,形成核心专利集群 [12] 国际化拓展 - 技术输出至阿根廷、乌拉圭、柬埔寨等"一带一路"国家 [6][9] - 柬埔寨项目中中国技术被当地称为"会飞的测量仪" [9] - 国际工程中厘米级定位技术成为海洋测绘领域的"中国名片" [9][14]
数字引擎如何改写现代制造企业的竞争方式
搜狐财经· 2025-07-05 02:41
数字化转型核心观点 - 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战略定位、运营模式、创新能力及文化基因的全面革新,重塑商业生态格局 [1] - 通过四大核心维度(运营效率、创新模式、客户关系、组织形态)重构企业竞争优势 [1][15] 运营效率提升 - 某家电巨头通过数字化系统构建"需求感知网络",实时抓取120个电商平台及3000家线下门店数据,库存周转率提升40%,缺货损失降低58% [2] - 某航空发动机制造商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研发周期从8个月缩短至4个月,成本降低60%,物理原型数量从15个减至3个 [2] - 某快时尚品牌建立"敏捷供应链中台",将120家上下游企业接入同一平台,产品上架周期从90天压缩至7天 [3] 创新模式裂变 - 某医疗设备厂商构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整合高校及医疗机构资源,新型CT扫描仪肿瘤检测准确率从85%提升至97% [6] - 某轮胎制造商植入物联网传感器,推出"轮胎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服务收入占比三年内突破40% [6] - 某运动品牌通过"虚拟试衣实验室"收集用户反馈,改进款运动鞋首月销量达50万双 [7] 客户关系重构 - 某汽车品牌建立"车主生态平台",女性车主占比从15%提升至35%,车主消费频次提升3倍 [9] - 某工业零部件供应商为客户提供"智能库存管理系统",订单稳定性提升70% [9][10] - 某餐饮连锁品牌通过小程序分析客户反馈,翻台率提升25%,满意度从82分升至91分 [10] 组织形态进化 - 某科技集团采用"项目制作战单元",市场响应速度提升6倍,项目交付成功率从75%升至92% [12] - 某制造企业打造"智能知识图谱",知识复用率提升80%,员工技能成长周期缩短50% [12][13] - 某互联网企业推行"数据驱动决策"文化,用户留存率提升40% [13]
2025-2031年全球与中国激光直接成像系统(LDI)行业调查与企业投资规划建议研究报告-中金企信发布
搜狐财经· 2025-07-04 09:55
技术特性 - LDI技术通过紫外激光器直接在PCB表面进行图形化曝光,颠覆传统接触式模板曝光,核心优势包括成像精度、生产效率和工艺兼容性 [2] - 成像精度达5μm以下,满足HDI PCB微米级需求,Orbotech设备曝光精度±2.5μm,较传统技术提升40% [2] - 多激光头并行扫描使产能提升至20-30平方米/小时,某国内企业订单交付周期从7天缩短至4天 [2] - 支持阻焊层固化、铜箔直接成像等多元场景,IC载板盲孔加工直径≤50μm [2] 市场驱动力 - 5G通信设备推动高阶PCB需求,华为基站用PCB需16层以上叠层,线宽/线距30/30μm,LDI在10层以上多层板占比达82% [2] - MiniLED领域应用使灯珠间距从500μm缩至100μm,背光均匀性提升30%;特斯拉电池模组通过LDI实现25μm线宽,能量密度提升12% [3] - 台积电CoWoS封装用LDI技术实现10μm以下线路,2024年设备采购量同比增长45% [3] - 中国政策推动国产替代,大基金二期注资超5亿元,安徽省补贴15%,本土设备渗透率从12%提升至28% [4] 市场规模与增长 - 2024年全球LDI市场规模9.14亿美元,预计2031年突破12亿美元,2025-2031年CAGR为3.3% [4] - 中国占全球42%需求,长三角和珠三角形成产业集群;东南亚采购量2024年同比增长38% [7] 竞争格局 - 全球呈现“一超多强”:Orbotech占43%份额,日立占22%,德国ESI占16% [6] - 本土企业差异化竞争:芯碁微装设备价格低30%,产能25平方米/小时;大族数控设备能耗降40% [6] - 锐科激光紫外激光器国产化率60%,但高功率模组仍依赖美国相干 [6] 技术演进 - 光学镜头国产化率50%,舜宇光学开发NA=0.65高分辨率物镜 [6] - 数字孪生技术使首件良率从85%提升至98% [6] - 中科院研发陶瓷基板LDI技术,实现Al2O3陶瓷30μm线路成型 [6] 产业链与区域 - 上游福晶科技激光晶体市占率70%,但高功率芯片依赖日本住友 [7] - 下游鹏鼎控股等年采购超500台设备,带动技术迭代 [7] - 欧美设备单价较亚洲高20-30%,需求集中于半导体封装和汽车电子 [7]
图解黄河调水调沙“名场面”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02 06:47
黄河调水调沙工程 - 2025年黄河调水调沙正式启动 预计持续17天 总排沙量超过1亿吨 [2] - 小浪底水利枢纽控制黄河91.2%径流量和近100%输沙量 是黄河中下游防洪和水沙调控关键工程 [3] - 调水调沙主要目的为"腾库迎汛"、水库排沙减淤及维持下游河道过流能力 [3] 工程运行机制 - 调水调沙分为两个阶段:大流量清水下泄冲刷河道 随后进行水库排沙 [8] - 当下泄流量保持2600立方米/秒持续6天以上时 下游淤积泥沙可被冲入大海 [8] - 20多年来已进行29次调水调沙 累计输沙入海35亿吨 下游主河槽平均下切3.1米 [8] 技术应用与保障 - 使用数字孪生技术推演泥沙到达时间 精准把握发电机组停机时机 [6] - 数字孪生系统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 [6] - 支流水库下泄清水稀释高含沙水流 渔业部门提前专项捕捞减少对鱼类影响 [7] 工程效益 - 小浪底电站多年平均发电量58亿度 在河南电网发挥重要调峰调频作用 [6] - 使黄河下游防洪标准从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1000年一遇 [9] - 水库水质稳定达Ⅱ类 个别支流达Ⅰ类 为鱼类提供良好栖息环境 [7] 工程基础数据 - 控制黄河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千米 占流域总面积92.3% [9] - 设计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 [9] - 开发目标包括防洪、减淤、供水、灌溉、发电等综合功能 [9]
“新红专”轮:提供海上智驾中国方案
科技日报· 2025-07-01 07:44
智能船舶技术突破 - 全球首艘集远程遥控、自主航行与教学实训于一体的智能船舶"新红专"轮从大连启航,沿海上丝绸之路航行4000余海里,完成狭窄水道自主航行及岸基远程驾控测试 [3] - 该船舶由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打造,智能化程度达世界领先水平,开创我国船舶国产化航行系统海上智驾多项先河 [3] - 配置我国首台套基于船端e-航海架构的国产化船舶智慧航行系统,可与国内首个功能完备的智能船舶岸基数智运控中心联动,实现水下机器人与智能船舶多域协同作业 [7] 国产化研发历程 - 大连市科技局和大连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自2015年起布局智能航运国产化研发,历经10年攻关打破国外垄断 [4] -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大连海事大学联合攻关海上通信导航核心芯片及装备,大连海大智龙科技团队实现"数字大脑"从实验室到产业化应用的关键跨越 [4] - 2024年大连中远海运重工发布榜单需求牵引研制船舶智能航行系统,"新红专"轮成为我国智能航运领域首次系统形成国产装备集成示范 [4] 核心技术体系 - 构建"1个智能平台+多个智能功能"的多智能系统数据底座,具备开阔水域自主航行、受限水域远程遥控等功能 [8] - 全船配置1.5万个传感器实时采集船舶状态数据,通过岸基数智运控中心实现可视化呈现和远程驾控 [8] - 采用数字孪生技术建立高保真数值仿真模型,将原本需半年的海上测试周期缩短一半以上,加速国产设备装船进程 [9] 产业应用前景 - 标志着中国智能航运产业链关键拼图初步成形,从核心感知设备、智能决策系统到高可靠执行机构的自主技术体系开始经受商业航行检验 [8] - 将打造首个可移动的船舶国产设备中试基地和海上技术验证平台,吸引国内外团队开展海上通信与导航、水下机器人等领域技术设备验证 [10] - 作为移动的"海上实验船",为开展智能航运基础性、前沿性、关键性技术研究提供重要支撑,首批学员已随船开展数字孪生技术实训 [9]
当无人机遇到AI智能体:多领域自主空中智能和无人机智能体综述
具身智能之心· 2025-06-30 20:17
研究背景与动机 - 无人机从遥控平台发展为自主智能体系统,受AI特别是认知架构推动[6] - Agentic AI的出现标志着无人机设计根本性转变,使其具备自主性、目标导向和情境感知能力[6] - 农业、物流、环境监测等领域对无人机自主性需求日益增长,操作环境日趋动态化[6] 核心定义与架构 - Agentic UAVs定义为具有认知能力、情境适应性和目标导向行为的新型自主空中系统[11] - 核心架构包含感知层(多模态传感器)、认知层(推理与规划)、控制层(飞行执行)、通信层(交互协同)[12] - 相比传统无人机,Agentic UAVs在自主性水平(Level 4-5)、决策架构(RL-based)和系统集成方面有显著差异[9] 关键技术推动因素 - 边缘AI模块(NVIDIA Jetson等)支持实时深度学习推理[14] - 多模态传感器融合(RGB/热成像/LiDAR)实现环境联合观测[14] - 视觉-语言模型(VLMs)使无人机能理解执行自然语言指令[14] 主要应用领域 精准农业 - 作物健康监测:通过NDVI/EVI指数动态调整飞行路径[17] - 精准喷洒:AI驱动目标识别优化滴液大小与路径[17] - 自主播种:地形分析动态调整轨迹适应复杂田地[17] 灾难响应 - 幸存者检测:热成像+运动跟踪生成概率热图[21] - 群体协调:V2V通信实现去中心化覆盖与冗余[21] - 野火监测:多光谱相机动态跟踪火势蔓延[21] 城市基础设施检查 - 桥梁检查:SLAM+深度学习缺陷分类生成3D语义地图[27] - 道路监测:卷积网络检测坑洼裂缝[27] - 自动报告:结构化输出符合工程标准[27] 物流配送 - 最后一公里配送:多模态感知实现GPS拒止环境导航[28] - 自适应投放:实例分割识别合适着陆点[31] - 群体协调:V2V通信优化能耗与任务分配[31] 技术挑战 - 电池寿命:机载AI推理使飞行时间降至20-45分钟[45] - 传感器集成:多模态感知增加重量与功耗[45] - 实时导航:GPS拒止环境下VIO/SLAM易受环境噪声影响[47] 未来发展方向 - VTOL平台结合旋翼机敏捷性与固定翼耐力[55] - 联邦学习实现跨异构环境模型共享[58] - 数字孪生技术支持预测性维护与场景测试[70]
瑞银:仓储自动化投资浪潮蓄势待发 康耐视(CGNX.US)有望成大赢家
智通财经网· 2025-06-30 10:41
行业趋势 - 全球仓储自动化支出加速增长 受技术进步和劳动力成本上升推动 [1] - 近三分之二受访者计划未来一年增加自动化资本支出 平均预算增幅5% 零售商和电商公司短期支出意愿领先 批发商和制造商对三年前景更乐观 [1] - 仓储自动化呈现结构性增长 市场未达饱和状态 预计2030年前出现大规模自动化投资浪潮 [1][6] 机器视觉领域 - 56%受访者计划明年增加机器视觉工具投入 比例较前次调查上升 [2] - 仅36%仓储空间采用先进机器视觉技术 显示巨大拓展空间 [2] - 康耐视被评为未来部署首选供应商 Datalogic和斑马技术为当前最广泛应用供应商 [2] 移动机器人领域 - 91%受访者已使用或计划使用移动机器人 比例较前显著提升 [3] - 霍尼韦尔Intelligrated在客户考虑度中领先 斑马技术Fetch Robotics处于中等水平 [3] - 欧洲企业市场渗透率占优 但美国供应商竞争力增强 [3] 重点公司分析 - 康耐视在机器视觉供应商评估中领先 为主要受益者 [4][6] - 斑马技术在条形码扫描和移动机器人领域品牌实力强劲 [4] - 霍尼韦尔使用率下滑但未来需求提升 其自动化业务占整体比重仍较小 [4] - Symbotic在潜在新供应商中表现最差 [4] 技术发展方向 - 基于AI的仓储布局优化工具和数字孪生技术关注度上升 [6] - Intelligrated在先进解决方案评估中获得良好评价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