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安全
搜索文档
小米汽车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
第一财经· 2025-10-16 06:45
公司产品安全事件 - 2025年10月13日凌晨,小米SU7 Ultra在成都发生碰撞起火事故,车门无法打开,车辆焚毁,驾驶人员未能脱逃 [1] - 2025年3月29日,小米SU7在安徽铜陵发生爆燃事故,导致3人遇难,198天内公司遭遇两次致命车祸 [1][5] - 事故后,公司及董事长个人微博未直接回应成都事故,也未提及对家属的慰问,直播间出现大量质疑言论,账号出现掉粉情况 [4] 公司产品质量与信誉争议 - 公司产品陷入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自动泊车功能异常、产品质量缺陷等争议,数百名消费者曾要求无损退车 [5] - 2025年9月,公司宣布召回11.7万辆SU7,原因为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可能不足,增加碰撞风险,此次召回是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启动缺陷调查情况下开展的 [6] - 董事长在公开演讲中回顾造车历程与车型成绩,但未提及汽车安全 [7] 行业监管政策变化 - 2025年3月铜陵事故后,工信部加速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安全标准,4月召开会议强调企业需充分测试驾驶辅助功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8] - 2025年9月,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含的测试场景复刻了铜陵事故现场 [8] - 2025年4月,工信部发布《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首次将“触发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条款 [9] - 2025年9月,《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发布,明确要求配置机械释放功能的外把手,意味着全隐藏式车外门把手设计被禁止 [9][10] 公司市场表现与沟通 - 事故当天,董事长微博仍按计划进行产品宣发,转发YU7车主摄影大赛作品和SU7 ultra车型图片 [1][4] - 2025年6月,公司第二款产品YU7上市,官方称开售3分钟大定订单突破20万辆,18小时锁单量超24万辆,引发行业对订单真实性的讨论 [6] - 在5月的内部演讲中,董事长首次回应事故影响,称公司受到狂风暴雨般的质疑,但未直接提及具体争议或安全整改细节 [5]
小米汽车从铜陵到成都的198天
第一财经· 2025-10-15 23:23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在198天内接连发生致命车祸并陷入产品质量与宣传争议 市场口碑从爆款光环陷入滑坡 [3][5] - 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智能化浪潮下普遍面临安全焦虑 国家密集出台三大强制性标准以构建行业安全新底线 [3][5][12][13] - 公司及其高管对安全事故的沟通方式引发公众质疑 反映出行业声誉基石在于对安全的坚守而非营销话术 [6][7][8][9][11][13] 雷军和小米公司的沟通与应对 - 成都车祸事故后 公司及董事长个人微博未直接回应事故或慰问家属 仍按既定计划进行产品宣发 [8] - 对比3月铜陵事故后沉默72小时致歉 此次事故后持续沉默 导致直播间出现质疑刷屏及掉粉情况 [8] - 在5月内部演讲中 董事长首次回应事故影响 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创办以来最艰难的时期 但未提及具体安全整改细节 [9] - 在9月的年度演讲中 董事长回顾造车历程与成绩 但整个演讲对汽车安全只字未提 [11] 小米汽车面临的产品与安全争议 - 198天内遭遇两次致命车祸 成都事故中车辆碰撞起火后车门无法打开导致人员未能脱逃 [3][8] - 多次陷入争议 包括碳纤维机盖虚假宣传、自动泊车功能异常、产品质量缺陷等 数百名消费者曾要求无损退车 [9] - 2025年9月 公司宣布召回11.7万辆SU7 召回原因是在国家监管部门启动缺陷调查后 对L2辅助驾驶功能在极端场景下识别或处置不足进行升级 [10] 行业监管政策的演变与影响 - 3月底铜陵事故加速了新能源汽车安全和智能化标准的完善 工信部随后召开会议强调不得对辅助驾驶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12] - 2025年9月工信部就《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 其中一项测试场景几乎复刻了铜陵事故现场 [12] - 2025年4月出台《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将触发热失控后2小时不起火不爆炸列为强制条款 并新增底部撞击测试 [13] - 2025年9月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 明确要求配置机械释放功能 实质上禁止了全隐藏式门把手设计 [13]
撞车后,为何车门总是打不开?
36氪· 2025-10-15 21:53
汽车车门安全系统核心机制 - 汽车门锁系统由门锁和锁扣两部分构成,解锁车门需完成解开车锁和打开锁扣两个关键步骤[8] - 行业设计了一套应急自动上下锁机制,以安全气囊点火作为车门锁应急程序的启动条件[10] - 安全气囊系统拥有最高等级的运行权,其传感器精准度、线束传输速度及控制器精度均为最高标准[11][12] - 碰撞传感器感知到碰撞并判断需触发气囊时,气囊点火瞬间会立即锁止车门以固定乘员防止二次伤害,待传感器感知车辆静止后才发出信号解开车锁[13][14] - 车门解锁后仍需车内外人员拉动门把手才能打开车门,因事故环境复杂,主动弹开车门可能造成其他伤害[14] 自动上下锁程序失效风险与应对 - 车辆剧烈碰撞可能导致自动上下锁程序所需的电源、控制器或线束等环节被破坏,致使程序失效[19] - 为提升安全性,行业通常采用冗余设计,例如为车门锁同时接入高压电池和低压小电瓶两套电源,并布置两条位置不同的线束[20] - 部分车型为车门锁单独设置第三套电源和线路,将四扇车门的门锁单独形成线路,电源置于第二排座椅下方,即使前后舱电源同时失效仍可运行[20] - 除电子冗余外,部分车型采用物理应急结构,通过驱动杠杆结构实现物理解锁,因纯电子结构存在风险[21] 电子门把手风险与机械结构必要性 - 传统机械拉动式门把手通过杠杆或拉绳连接锁扣,是纯物理结构,救援人员直接拉动即可解开锁扣[24] - 纯电子门把手(如小米SU7采用的半隐藏式设计)依靠电机驱动,无物理拉绳,其正常运行需保护按钮、电机及中间线束的完整[25][26] - 电子结构环节多、风险大,若电机失效则即使有发力点也无法拉开车门,因锁扣未被解开[27][28] - 车内主驾驶位置通常设有最后一道防线——机械内门把手,其形态可为可扳动盖板或拉绳,大多不受车锁控制,随拉随开,砸碎车窗后可使用[28] - 机械门把手提供了更坚实的安全底线,在车门轻微变形时可能存在"大力出奇迹"的情况[28] - 工信部已在《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中明确要求汽车内外门把手均应具备物理结构,未来机械外门把手将成为标配[29] 行业安全趋势与成本考量 - 安全气囊是一次性装置,事故弹出后需返回维修处更换,一辆配备10个气囊的经济型轿车重装费用约1万元[16] - 行业在追求科技感与低风阻系数的同时,正迎来对安全本质的回归,车门安全细节将受到更多关注[29]
撞车后,为何车门总是打不开?
36氪· 2025-10-14 17:51
文章核心观点 - 新能源汽车车门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于一套与安全气囊联动的自动上下锁程序,但该程序在剧烈碰撞中可能因电路损坏而失效 [1][2][3][5] - 纯电子门把手相比传统机械门把手在应急情况下可靠性更低,因其依赖更多易损的电子环节,而机械结构提供了更坚实的安全底线 [7][8] - 行业正从追求科技感向回归安全本质转变,未来机械外门把手可能成为强制性标配 [9][10] 车门锁结构与工作原理 - 汽车门锁由门锁(控制锁止)和锁扣(控制开启)两部分构成,顺利开门需完成解锁和打开锁扣两个步骤 [1][2] - 车辆设计了一套应急机制:当碰撞传感器触发安全气囊点火时,会瞬间锁止车门以固定乘员,待传感器感知车辆静止后自动解开车锁 [2][3] - 安全气囊系统拥有最高运行等级,其点火会同步触发安全带收紧等功能,但自动解锁后仍需人工拉动门把手才能开门 [3] 自动上下锁程序的失效风险与保障措施 - 剧烈碰撞可能破坏自动上下锁程序所需的电源、控制器或线束,导致程序失效 [5] - 为提升安全性,厂商采用冗余设计,例如为门锁接入高压电池和低压电瓶两套电源,并布置两条不同路径的线束 [6] - 部分车型为四扇车门的门锁设置第三套独立电源和线路,放置在第二排座椅下方,提供额外保障 [6] - 另有厂商采用物理应急结构,通过驱动杠杆实现物理解锁,作为对纯电子结构的不信任备选方案 [6] 电子门把手与机械门把手的对比 - 纯电子门把手(如小米SU7)依赖按钮、电机和线束,环节多且在事故中易失效,风险较高 [7] - 传统机械门把手通过拉绳或杠杆纯物理连接,可靠性更高,外部救援人员可直接操作 [7][8] - 大部分车型在主驾位置保留一道不受车锁控制的机械内门把手,作为最后防线,可通过破窗后使用 [8] - 机械门把手因具备向外“拉动”的物理空间,在车门轻微变形时仍可能有效,提供了安全底线 [8] 行业监管与发展趋势 - 工信部已于今年9月底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形成征求意见稿,要求内外门把手均应具备物理结构 [9] - 意见稿生效后,机械外门把手将成为行业标配 [9] - 行业在追求低风阻和科技感后,正迎来对安全本质的回归,厂商与消费者将更关注安全细节 [10]
小米SU7再发严重事故,注意电动跑车致命共性问题
汽车商业评论· 2025-10-14 07:07
事故概述与市场反应 - 2025年10月13日凌晨,一辆小米SU7在成都天府大道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车辆碰撞后失控翻滚并迅速起火,导致驾驶员不幸遇难 [4] - 事故发生后,小米集团(01810.HK)股价当日午间收盘下跌7.82%,收盘时下跌5.71%,报49.08港元,单日市值蒸发约773.03亿港元 [6] - 当地警方通报指出,当事人邓某某涉嫌酒后驾驶机动车,且网络流传视频显示事发车辆在超越一辆时速104km/h的汽车后发生事故,目击者称其时速可能超过150公里 [9][12] 产品安全责任认定焦点 - 根据中国产品责任采用的严格责任原则,汽车制造商的责任核心在于车辆是否存在“缺陷”,需通过技术鉴定判断 [17] - 责任认定需从两个层面分析:一是事故原因是否与产品缺陷有关;二是即便碰撞由驾驶员造成,但车辆在碰撞后是否出现不合理的安全问题(如车门无法打开、电池迅猛起火)导致损害后果扩大 [18] - 此次事故是小米SU7在2025年内发生的第二起引发广泛关注的致命事故,此前3月29日在安徽发生的事故导致3人身亡,调查结论尚未明确公布 [20] 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设计隐患 - 事故将电动化汽车的安全冗余设计推向舆论焦点,特别是电子车门把手在碰撞断电后无法从外部打开的问题 [23] - 小米SU7 Ultra采用半隐藏式门把手,依赖电控信号解锁,严重碰撞导致电路瘫痪时,外部无法开启车门,需依赖车内机械应急拉手,但若驾乘人员失去知觉则无法操作 [24] - 工信部于2025年9月发布的《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征求意见稿已指出电动式把手存在“断电失效”等隐患,并强制要求配备机械释放功能 [26] 电动跑车性能与安全的平衡挑战 - 电动跑车存在共性缺陷:在动力电池能量密度未根本性提高的情况下,整车质量远重于同类燃油车,但轮胎尺寸可能更小,导致真实的刹车能力在极端情况下可能不足 [28] - 以保时捷Taycan为例,其整备质量在2250kg至2360kg之间,而小米SU7 Ultra的整备质量为2330kg至2360kg,但马力更为强大,最大可达1548匹 [29][30] - 尽管小米SU7 Ultra官方公布的100-0km/h制动距离为30.8米,优于许多同类车型,但公司为新车设置了300公里内的新手模式,限制马力输出和极速,以降低风险 [33][34]
小米YU7发布!售价25.35万元起!
国芯网· 2025-06-26 22:01
小米首款SUV车型YU7发布 - 小米首款SUV车型YU7正式发布,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 [3] - YU7提供九种颜色选择,包括宝石绿、熔岩橙、钛金属色等 [4] - 雷军强调安全是新能源汽车的基础,YU7在头部空间、膝部空间等指标领先Model Y和卡宴 [6] 小米YU7测试与研发投入 - YU7整车测试历时539天,覆盖296个城市,道路实测里程达649万公里,经历极端环境测试 [7] - 2025年一季度公司营收1113亿元,同比增长47% [7] - 小米手机连续19个季度稳居全球前三,自主研发的玄戒芯片已量产 [7] - 未来五年计划再投入2000亿研发费用 [7]
高安全性与性价比兼备:10-15万元价位内最值得购买的三款新能源轿车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6-09 22:04
行业政策动态 - 工信部发布最新动力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标准 将主流车企和电池供应商已掌握的安全技术纳入强制标准 旨在封杀低价低质产品进入市场 对注重品质与安全的品牌影响甚微 [1] 日产N7产品分析 - 定价11 99万至14 99万元 经历7400项研发测试和5500多项新车试制质量确认 搭载四针刺多电芯无热蔓延超安全电池 通过146项高标准测试 提前满足2026年新国标要求 [2] - 配备16项主动安全系统 包括前向碰撞预警 后向碰撞预警 以及由Momenta提供的高速领航NOA和城市记忆领航NOA等智能辅助驾驶功能 [2] 东风奕派eπ007产品分析 - 采用笼式超高强度结构车身设计 高强度钢占比71 5% 热成型钢占比20 3% 关键乘员舱区域使用1500MPa超高强度钢板 获"2023中国十佳车身"认证 C-NCAP得分率93 78% [3] - 马赫电池通过多针针刺 电芯腰斩 高空跌落等极端测试 10根钢针完全贯穿电芯无起火 无爆炸 具备不怕戳 不怕挤 不怕泡 不怕摔 不怕震等特性 [3][4] - 官方售价11 59万元-14 99万元 配备全系标配辅助驾驶模拟显示系统 自动紧急制动AEB等主动安全配置 提供价值44800元六大权益好礼 [4] 小鹏MONA M03产品分析 - 售价11 98万元起 全系标配2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7个摄像头等20余项硬件感知设备 具备碰撞预警 紧急制动辅助等12项主动安全系统 支持XNGP全场景智能辅助驾驶 [5] - 高强度钢+铝合金使用率73% 实现车身轻量化 新一代磷酸铁锂电池在防水 防火 防爆等方面表现卓越 [6] 市场竞争格局 - 日产N7依托合资品牌底蕴 适合家庭用户 小鹏MONA M03以智能化体验见长 适合年轻消费者 东风奕派eπ007以超高强度车身和极致电池防护构建全方位安全体系 性价比突出 [7] - 10-15万元价格区间内 三款车型均为安全靠谱的品质选择 消费者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 [7]
新能源车亟待以安全保障突破信任危机
证券日报· 2025-05-25 09:40
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现状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持续高速增长,但安全事故频发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1] - 消费者对安全性的关注已显著影响购车决策,并对整个产业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 - 行业在追求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等核心参数时,安全设计面临被成本压缩的风险 [1] 行业技术竞争与安全挑战 - 车企间白热化竞争加速技术迭代,但安全验证与测试体系未能同步跟进 [1] - 智能驾驶系统宣传与实际成熟度存在差距,可能导致驾驶员过度依赖而降低应急能力 [1] -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当前新能源车自燃事故的核心诱因,需通过全固态电池研发从根本上解决 [1] 技术护城河构建方向 基础研发维度 - 政策已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需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推进研发 [1] - 需开发高稳定性正负极材料以解决碰撞后电解液泄漏问题 [1] - 车身轻量化设计需与安全性实现平衡 [1] 智能安全前瞻布局 - 针对L2级辅助驾驶"临界接管"缺陷,需建立感知层(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融合)、决策层(双计算单元)、执行层(双制动系统)三重冗余机制 [2] - 需强化驾驶员监控系统,通过红外摄像头与电容方向盘实现实时注意力监测,必要时强制降速停车 [2] - 应积极推进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路数据互通 [2] 测试验证体系创新 - 需建立更严格高效的测试机制,让消费者直观感知驾驶安全性 [2] - 应建立事故数据公开机制,通过透明度消除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信心 [2] 行业发展理念 - 新能源汽车的终极使命是以更安全的方式承载出行,而非简单颠覆传统 [2] - 行业需摒弃"技术神话"营销手段,明确智能驾驶技术边界,杜绝误导性表述 [2] - 技术创新需与对生命的敬畏同频共振,才能真正走出信任危机 [2]
雷军的坎,还没过去
搜狐财经· 2025-05-19 22:24
小米汽车信任危机 - 公司面临从技术到品控的全方位信任危机 包括SU7撞击后自燃 NOA系统过度宣传 马力限制争议 碳纤维前舱盖散热缺陷 大灯外框和翼子板翘边等问题 [1] - 5月19日宣布将于5月22日举办战略新品发布会 重点展示重启的手机SoC芯片研发成果和首款SUV小米YU7 [1][23] - 内部会议承认3月底事故成为分水岭 公司需承担行业领导者责任 失去"新手保护期" [4] 产品争议事件 - SU7 Ultra碳纤维前舱盖被指虚假宣传 4.2万元选装的"双风道"设计仅为装饰孔 未实现宣传的散热和导流功能 [7] - 维权车主组建70人诉讼群 要求退一赔三 公司副总裁否认相关传言但未平息争议 [8][10] - 公司推出"60天退车冷静期"政策 被质疑为变相拖延退订 引发行业讨论 [8] 市场表现与行业审视 - 终端销量连续三周下滑 第17周7000辆(环比-2.8%) 第18周5700辆(环比-18.8%) 第19周5200辆(环比-9%) [24] - 专家指出SU7翼子板设计缺陷 因装配过紧导致阳光暴晒后变形 反映造车经验不足 [19][22] - 新能源汽车行业安全标准尚在完善 智能驾驶 电池安全等问题持续引发行业讨论 [18] 公司应对措施 - 针对保险杠变形问题提供免费上门修复服务(1小时内完成) [19] - 致歉声明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 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和2万积分补偿(约2000元) 但车主不满该方案 [11] - 持续通过高管直接沟通 发布会新品展示等方式试图挽回形象 [10][23]
新能源车企宜从三维度构建技术护城河
证券日报· 2025-05-18 23:45
行业现状与挑战 - 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持续高速发展,但安全事故频发引发公众对安全性的高度关注 [1] - "铜陵小米SU7爆燃事故"等事件对车企造成重大打击,影响消费者购车决策和产业链发展 [1] - 行业在追求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等核心参数时,安全设计面临成本压缩风险 [1] - 智能驾驶系统技术成熟度与宣传存在差距,可能导致驾驶员过度依赖而应急能力缺失 [1] 技术改进方向 - 锂离子电池热失控是自燃事故核心诱因,需加快全固态电池研发以解决热失控问题 [2] - 政策层面已将全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方向,需强化产学研协同机制 [2] - 需开发高稳定性正负极材料解决碰撞后电解液泄漏问题,车身轻量化需兼顾安全 [2] 智能安全布局 - 针对L2级辅助驾驶"临界接管"缺陷,需建立三重冗余机制:感知层异构融合、决策层双计算单元、执行层双制动系统 [2] - 需强化驾驶员监控系统,通过红外摄像头与电容方向盘实时监测注意力,必要时强制降速停车 [2] - 需积极推进车联网技术,实现车辆与道路基础设施数据互通 [2] 测试验证与透明度 - 车企需建立更严格高效的测试机制,让消费者感知驾驶安全性 [2] - 需建立事故数据公开机制,通过透明化消解信息不对称,增强消费者信心 [2] 行业发展理念 - 新能源汽车终极使命是以更安全方式承载人类出行,需平衡技术创新与生命安全 [3] - 车企应摒弃"技术神话"营销手段,明确智能驾驶技术边界,杜绝误导性表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