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新能源消纳
icon
搜索文档
内蒙古零碳园区探路新能源消纳,1192号文为何成为关键棋
第一财经· 2025-10-14 21:49
1192号文政策核心 - 1192号文是新能源上网价格改革和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配套政策,明确了绿电直连和源网荷储项目的接网费用,为零碳园区提供了关键价格支撑[2] - 该文件为零碳园区建设提供了清晰的市场化操作指南,强调“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推动成本分摊精细化和项目自平衡能力提升[4] 内蒙古新能源发展现状 - 内蒙古新能源总装机、新增装机及新型储能装机均位居全国首位,预计至今年底新能源装机规模将突破1.75亿千瓦[1] - 新能源装机快速扩张导致消纳能力不足问题凸显,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瓶颈[1] 零碳园区模式与目标 - 内蒙古为零碳园区拟定“80%园区自用、20%上网交易”的绿电供应模式,零碳园区成为新能源就近消纳和吸引负荷投资的关键载体[1] - 国家要求零碳园区绿电消纳比例需达到80%甚至90%以上,原则上绿电直供比例不低于50%[4] 价格与成本机制 - 建立利益协调与价格调节机制,强化源网荷储协同,以稳定成本预期并塑造零碳园区的绿色低电价优势[1] - 1192号文推动电力基础设施成本从用户平均分摊转向“谁受益、谁负担”的精细化模式,绿电直连项目需公平承担输配电费和系统运行费[2][4] - 新规引导从强制配储转向市场化灵活配置储能,鼓励企业根据自身负荷调节能力降低用能成本,例如铁合金项目可通过“荷随源动”减少配储需求[4] 政策实施挑战与优化 - 绿电直连专线建设可能面临重复投资和资源占用问题,建议推广广义绿电直连模式,通过大电网送电至园区再分配负荷[5] - 需做好新老项目衔接,支持有利于降成本的已建或在建项目按新规调整,若成本上涨则建议选择性执行新规要求[5]
华为的“电力哲学”——做“最懂行的赋能者”
36氪· 2025-10-13 11:18
行业背景与核心痛点 - 全国风光发电量占比已达28.3%,但单日弃风弃光规模仍突破2000万千瓦时,凸显智能化转型的迫切性[2] - 行业面临三大核心痛点:新能源功率预测不准导致2023年弃风弃光量超150亿千瓦时;超60%电力设备依赖人工巡检,故障预测准确率不足70%;源网荷储数据分散,78%省级电网存在数据孤岛困境[5][6][7] 华为电力业务战略定位 - 公司定位为“赋能者”而非颠覆者,核心哲学是“技术底座+生态协同+长期主义”,不做全能选手,只做行业专家的最佳搭档[2][3] - 战略聚焦于用技术长板弥补行业数字化短板,不定义电力行业未来,只做未来路上的铺路石[3] - 强调技术价值需可衡量,从新能源消纳、设备运维等具体场景切入,用预测精度提升、故障停机减少等量化指标证明商业价值[3] 针对行业痛点的技术解决方案 - 针对预测不准:使用盘古气象大模型融合多源数据,将新能源功率预测精度从85%提升至93%,单日弃风率下降40%[5] - 针对运维滞后: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采集100多个维度状态数据,构建设备虚拟镜像,实现提前7天故障预警,使某变电站非计划停机率下降65%[6] - 针对数据孤岛:提供昇腾算力底座和电力数字平台支持本地化部署,确保数据不出厂,同时联合产业伙伴制定标准打通接口[7] 全链条智能化赋能成果 - 源侧:功率预测精度≥95%,弃风弃光率再降30%,预计2025年减少弃电损失超200亿元,设备故障率降低20%[8] - 网侧:故障定位时间从2小时缩至5分钟,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线损率降低12个百分点,相当于每年多送100亿度电[9] - 荷侧:负荷预测大模型引导需求响应,使电网压力减10%,用户年省电费50万元,用户参与度从15%提升至40%[10] - 储侧:智能储能EMS将储能利用率从70%提升至88%,投资回收期从8年缩短至5.5年,某电站年增收超300万元[11] 长期生态价值创造 - 通过平台+生态模式培育行业能力,帮助电力企业建数据中台、培养AI人才,实现从用AI到懂AI的自主进化[4] - 支持风光储氢多能互补,某西北基地综合利用率提升至92%,虚拟电厂试点实现10万千瓦分布式电源秒级响应[8][9] - 最终目标是让电力系统从被动响应变为主动进化,实现智能不是替代,而是让行业更强大、更高效、更有温度[12]
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量达1.23亿千瓦时
科技日报· 2025-10-10 10:16
充电设施假期运营表现 - 国庆中秋假期期间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车充电次数达516.90万次充电量达1.23亿千瓦时 [1] - 国庆假期日均充电量1535.91万千瓦时为今年平日的2.59倍较今年"五一"假期增长23.61%较去年国庆假期增长45.73%创历史新高 [1] - 江苏省内国网充电站在假期全部使用绿电国网江苏电力从外省购入2640千瓦时绿电供充电设施使用 [1]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现状 - 截至2025年8月底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总数达到1734.8万个同比增长53.5% [2] - 公共充电设施达431.6万个同比增长37.8%额定总功率1.96亿千瓦平均功率45.48千瓦 [2] - 私人充电设施达1303.2万个同比增长59.6%报装用电容量达1.15亿千伏安 [2] 行业政策与趋势 - "十四五"期间中国建成全球最大电动汽车充电网络车桩比达到每5辆车有2个充电桩 [1] - 国家能源局鼓励"开绿车用绿电"通过绿证绿电交易为新能源车主提供绿电服务 [2] - 全球超半数新能源汽车行驶在中国绿色低碳出行理念和能源消费方式深入人心 [2]
上海、浙江、福建、重庆100%消纳!
中国能源报· 2025-10-09 11:55
文章核心观点 - 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发布2025年8月全国及各省级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 [1] - 数据发布旨在引导新能源理性投资和有序建设 [1] - 新能源利用率计算仅考虑系统原因受限电量的情况 [3] 2025年8月全国新能源消纳总体情况 - 2025年8月全国风电利用率为96.6%,1-8月累计利用率为94.1% [2] - 2025年8月全国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6.4%,1-8月累计利用率为94.9% [2] 各地区2025年8月新能源消纳情况 - 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河南等多个省市8月风电和光伏发电利用率均达到100% [2] - 内蒙古8月风电利用率为95.8%,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4.2% [2] - 青海8月风电利用率为93.2%,光伏发电利用率为82.4% [3] - 宁夏8月风电利用率为98.7%,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9.6% [3] - 新疆8月风电利用率为96.0%,光伏发电利用率为95.9% [3] 各地区2025年1-8月新能源累计消纳情况 - 上海1-8月风电和光伏发电累计利用率均为100% [2] - 江苏1-8月风电累计利用率为97.8%,光伏发电累计利用率为99.2% [2] - 青海1-8月风电累计利用率为92.4%,光伏发电累计利用率为84.3% [3] - 宁夏1-8月风电累计利用率为98.4%,光伏发电累计利用率为99.8% [3]
国内首座500千伏全自主可控新一代变电站在辽投运
辽宁日报· 2025-10-09 09:23
近日,我国首座500千伏全自主可控新一代变电站——铁岭输变电工程正式投运。这座位于辽北风、光富集区的枢纽电站,从核心材料、关键芯片到操 作系统、数据库,全部实现国产化,标志着辽宁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和实现能源转型方面迈出关键一步。 铁岭地区风、光资源丰富,是辽宁新能源发展的重点区域。"十四五"初期,国网辽宁电力就投运了首座500千伏永安输变电工程,初步打通清洁能源送 出通道。随着新能源装机规模持续扩大,今年3月,铁岭第二座500千伏输变电工程启动建设,进一步优化电网结构,提升供电与新能源消纳能力。 据了解,该工程包含500千伏铁岭—石岭线路和500千伏西泉变电站两大部分。线路总长320千米,新建铁塔825基;变电站本期安装两台120万千伏安变 压器,新建500千伏出线2回、220千伏出线5回。 更引人注目的是,其中的西泉变电站系统示范应用了16类原创技术成果,成功解决新能源电网经济性、稳定性和安全性难题,显著提升辽北地区新能源 消纳能力上限。 据悉,这一项目不仅获批国家电网公司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示范工程,更成为全国同类地区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辽宁样本",为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 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解题方案。 变 ...
单次可储存5万度电!广西一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再扩容
新华网· 2025-10-08 22:28
10月8日,在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随着最后一组储能舱完成并网调试,这个储能电站二期扩容升级工程正式投 运。二期工程在一期10兆瓦时投产规模的基础上,规划建设40兆瓦时,投运后项目规模达到50兆瓦时(即5万度)。 储能是新能源消纳的关键支撑,而钠离子电池凭借独特优势,正在成为储能技术矩阵中的重要补充。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电力科学研究 院专家唐彬介绍,升级版储能系统采用新研发的24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池,容量较一期提升14%。(记者王楚然) 【纠错】 【责任编辑:赵阳】 图为位于广西南宁市武鸣区的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供图) 据介绍,为攻克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难题,2024年,南方电网广西电网公司联合多个科研单位组成攻关团队,研制出210安时钠离子储能电 池及10兆瓦时储能系统,应用于一期工程。一期工程自2024年5月投运以来,已累计存储并释放超130万千瓦时绿电,在电网调节、新能源消纳 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电站就像一个大型的'城市充电宝',经过这次扩容,电站在用电负荷低谷时段,每充满一次,可以储存5万度绿色电力;在用电负荷高峰时 段,这些电力释放到电网,可满足约1 ...
地上逛吃、地下供电 西安商圈下藏着一个“电力大拿”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10-07 01:01
电网基础设施建设 - 陕西建成75项电网工程,形成以750千伏为主干、330千伏为分支的智能电网体系[1] - 国内首座地下330千伏变电站投运,占地面积较同规模变电站减少60%[1] - 陕北至关中第三通道750千伏输变电工程全长1271公里,预计明年建成,将成为西北电网核心枢纽[1] - 陕西境内特高压工程包括“两站九线”,总长度达2582公里,建设规模位居全国前列[3] 新能源发展与消纳 - 陕西电网新能源消纳率连续五年保持在90%以上[1] - 镇安抽水蓄能电站每年可消纳富余风电、太阳能发电量31.21亿千瓦时[3] - 该抽水蓄能电站是西北地区在运装机容量最大的“绿色电池”,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5万吨[2] - 陕西正从“火电大户”加速向“风光大省”转型[3] 跨区域电力输送 - 陕湖特高压直流工程已建成投运,每年可帮助华中地区节约标煤1800万吨[3] - 陕皖特高压工程预计今年底全线贯通,将向更多地区输送陕西绿电[3] - 陕北的“绿电”可通过电网在0.004秒内输送至关中地区,保障4000万户家庭用电[1]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电站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
中国能源报· 2025-10-03 15:08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南网50Hz End 从南方电网了解到,10月2日,随着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第二台机组投产发电,粤 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电站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第二台机组的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随着它的成功启动,粤港 澳 大 湾 区 抽 水 蓄 能 在 运 规 模 达 到 1028 万 千 瓦 , 约 为 全 国 在 运 总 量 的 六 分 之 一 。 与 此 同 时 , 新 投 产 机 组 也 已 进 入 南 方 区 域 电 力 市 场 参 与 交 易 , 可 以 消 纳 180 万 千 瓦 新 能 源 发 电 量。 南方电网储能公司梅蓄二期工程项目部副总经理 陈泓宇: 梅蓄电站二期工程将于年底前 全面建成投产,将实现抽蓄机组的整机芯片级国产化。 截至今年9月底,广州、深圳、阳江等6座抽蓄电站已累计为粤港澳大湾区调节电量3265 亿千瓦时,相当于5 5 0万居民用户30年的用电需求。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 n e n e rg y) 责编丨李慧颖 ...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电站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
环球网· 2025-10-02 07:51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规模 - 粤港澳大湾区抽水蓄能电站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028万千瓦 [1] - 大湾区在运抽水蓄能规模约为全国在运总量的六分之一 [1] -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第二台机组投产,装机容量为30万千瓦 [1]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项目进展 - 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第二台机组已投产发电 [1] - 梅蓄电站二期工程将于年底前全面建成投产 [3] - 项目将实现抽蓄机组的整机芯片级国产化 [3] 新能源消纳与市场参与 - 新投产机组已进入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参与交易 [1] - 新机组可以消纳180万千瓦新能源发电量 [1] 现有电站运行成效 - 截至今年9月底,粤港澳大湾区6座抽蓄电站已累计调节电量3265亿千瓦时 [5] - 累计调节电量相当于550万居民用户30年的用电需求 [5]
2025新能源产业创新合作暨第十五届新能源企业500强论坛成功举办
中国能源报· 2025-09-28 16:57
行业地位与成就 - 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风电光伏、水电及智能电网等领域实现多项重大技术突破,电池技术、光伏转换效率、风电机组容量等关键技术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4] -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装机规模、技术水平、制造能力等方面居世界前列,构建了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建成全球最大、最完整的、具备国际竞争力优势的新能源产业链 [4] - 2025年全球新能源企业前10强中,中国企业占7席,且占据前4席,这些企业不仅在国内市场表现出色,更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供应链、服务当地市场 [5] - 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总量达到21.71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近六成,其中风光累计装机16.8亿千瓦、占全国总装机容量的46%,已历史性超过火电装机 [4] - 到2060年,中国所需风光装机将达到50亿千瓦以上,新能源装机规模仍有巨大成长空间 [5] 当前挑战与行业痛点 - 随着风光等清洁能源装机量不断增长,消纳逐渐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主要矛盾,行业发展由政策规模驱动变为终端应用驱动 [7] - 行业竞争模式由此前的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竞争变为新能源之间的竞争,内卷式竞争导致企业市场规模越大失血越多,陷入增产不增收的怪圈 [7][8] - 低于边际成本的低价竞争使企业陷入巨大困境,不仅损害企业利益,长远看更会削弱行业创新动力,形成恶性循环 [8] - 零碳园区建设必须满足园区资格、新能源资源、电网接入等多重要求,但并非所有园区都具备建设条件,反映出新能源发展正从铺摊子转向精耕细作 [7] - 3C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火灾事故频发,不仅造成生命财产损失,更可能影响公众对新能源技术的信任 [7] - 国际贸易环境变化使中国新能源产品出口承压,加剧国内市场竞争 [8] 未来发展路径与战略方向 - 科技创新被视为穿越周期的第一动力,要坚持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低碳转型,把能源技术及其关联产业培育成带动产业升级的新增长点 [9] - 产业协同是提升韧性的关键,建议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产业生态,形成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共赢的新型竞合关系 [9] - 短期要完善市场定价+政策调节的过渡机制、用好机制电价,确保新能源企业在参与市场的同时有合理收益 [9] - 长期要创造更多绿色电力应用场景,让新能源的绿色属性得到市场价格体现,促进更多围绕绿电的新需求、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形成 [9] - 要加强产学研用金深度融合,打通创新链与产业链,积极探索新能源与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跨界融合 [9] - 坚定不移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在标准共通、技术互助、市场联动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构建全球绿色能源发展共同体 [9] - 到2035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