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服务实体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华泰证券橘洲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基地:发扬红色文化优势 服务实体奏文化强音
证券日报网· 2025-08-21 14:53
行业文化建设 - 华泰证券橘洲证券行业文化建设基地自2024年设立以来,以党建引领行业文化建设,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全方位展现行业文化实践成果 [1] - 基地融入长沙橘洲红色基因,与湖南省证券业协会党支部、深圳证券交易所投服部党支部等开展联学共建,履行社会责任,构建和谐金融环境 [1] - 基地开展多样化证券行业文化实践活动,展示近50家各行业代表性上市企业,搭建场景展现实体经济发展 [1] 企业服务与活动 - 基地承办"金融赋能 聚力共赢"主题沙龙活动,以及"我是股东——走进上市公司"等系列活动,展示证券行业责任担当 [2] - 基地为11家湖南上市企业打造组合品牌活动,包括探店视频、高管访谈等,其中劲仔食品高管访谈单场观看人数超10万,点赞破百万 [2] - 基地与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山河智能共同举办工程机械企业专题展 [1] 未来规划 - 橘洲文化建设基地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聚焦属地优势,弘扬中国特色金融文化,打造有特色的行业文化示范阵地 [2]
证监会王颖:推动液化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品种上市
国际金融报· 2025-08-20 23:46
论坛概况 - 2025中国(郑州)国际期货论坛于8月19日至20日举办 主题为"赋能实体经济 助力强国建设——期货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与机遇" [1] - 论坛由郑州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集团共同主办 设置主论坛及对外开放、产业企业风险管理、农产品(油脂油料)、工业品(聚酯)四个分论坛 [1] 期货市场服务能力 - 商品期货和期权品种总数达131个 可服务和辐射的国民经济领域更加广阔 [1] - 2024年全市场产业客户日均成交量同比增长12.2% [1] - 参与套期保值的上市公司数量连续11年保持增长 [1] 期货价格影响力 - 套期保值、期现套利、含权贸易等多种形式被广泛采用 期货价格深度嵌入现货企业经营管理各环节 [1] - 期货市场对外开放路径不断丰富 豆油、橡胶等品种期货结算价授权业务接续"走出去" [1] - 合格境外投资者参与境内期货和期权品种数量扩容至91个 [1] 服务国家发展大局 - 通过"商储无忧"保障粮食安全 "保险+期货"助力农户稳收增收 创新探索多种助农新模式 [2] - 已上市商品期货和期权中有84个工业品 占比64% 为制造业相关市场主体稳定经营提供保障 [2] 未来发展重点方向 - 推动液化天然气等重要能源品种上市 进一步完善商品指数体系 [3] - 稳步增加特定品种及合格境外投资者可参与交易的境内期货期权品种范围 [3] - 引导龙头企业直接利用期货市场 支持中小企业通过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开展风险管理 [3] - 打造多元适配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 提供个性化精细化服务 [3] - 提升期货市场研究能力 面向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需要开展深入研究 [3]
467.3万亿元、13.9万亿元……“数”说银行保险业服务实体经济、改善民生能力增强
央视网· 2025-08-16 14:12
行业整体运行状况 - 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467.3万亿元 同比增长7.9% [4] - 保险业总资产39.2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9.2% [4]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49% 较一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9] 服务实体经济表现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3% [6] -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 较上年末增加1.1万亿元 [6] - 保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1% [12] 资产质量与风险处置 - 银行业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 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 [9] - 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同比增长9% [12] 民生保障能力 - 保险业保障和改善民生能力增强 [12]
最新监管数据发布:银行业经营质效提升,总资产增近8%
证券时报· 2025-08-15 23:16
银行业总资产与增长态势 - 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达467.3万亿元,同比增长7.9% [1] - 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达20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4% [1] - 行业保持稳健运行,主要指标(不良贷款率、拨备覆盖率、资本充足率)总体平稳且稳中向好 [1] 普惠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同比增长12.3% [3] -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3] - 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16万亿元,占全行业比重较上年末提高2.34个百分点 [4] - 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金融机构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2024年末分别增长13.84%、2.93%、4.71%和3.87% [4] 经营效率与负债成本优化 - 商业银行成本收入比为30.2%,较去年全年下降5.3个百分点 [6] - 非利息收入占比达25.75%,较去年末提高3.33个百分点 [6] - 净息差为1.42%,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6] 资产质量与风险抵补能力 - 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3.4万亿元,较一季度末减少24亿元 [8] - 不良贷款率1.49%,较一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8] - 银行业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同比多计提579亿元 [8] - 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 [8] - 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15.58%,较一季度末上升0.30个百分点 [8] - 一级资本充足率12.46%,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93%,分别较一季度末上升0.28和0.24个百分点 [8] 资本补充渠道拓展 - 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永续债发行总额超1万亿元 [9] -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TLAC非资本债发行额度分别为800亿元、800亿元和700亿元 [9]
最新监管数据发布:银行业经营质效提升,总资产增近8%
证券时报网· 2025-08-15 20:42
行业整体表现 - 银行业总资产达467.3万亿元 同比增长7.9% 其中大型商业银行总资产204.2万亿元 同比增长10.4% [1] - 行业不良贷款率1.49% 较一季度末下降0.02个百分点 资本充足率15.58% 较一季度末上升0.30个百分点 [5] - 商业银行净息差1.42% 较一季度下降0.01个百分点 成本收入比30.2% 较上年全年下降5.3个百分点 [4] 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36万亿元 同比增长12.3% 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13.9万亿元 较年初增加1.1万亿元 [2] - 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超16万亿元 占全行业比重较上年末提高2.34个百分点 [3] - 大型商业银行普惠小微贷款余额较2024年末增长13.84% 增速居行业首位 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增速分别为2.93%/4.71%/3.87% [3] 经营效率优化 - 非利息收入占比达25.75% 较去年末提高3.33个百分点 [4] - 银行业新计提拨备1.1万亿元 同比多计提579亿元 处置不良资产1.5万亿元 同比多处置1236亿元 [5] - 商业银行一级资本充足率12.46%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10.93% 分别较一季度末上升0.28和0.24个百分点 [5] 资本补充进展 - 商业银行二级资本债及永续债发行总额超1万亿元 [6] - 中国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TLAC非资本债发行额度分别为800亿元/800亿元/700亿元 [6]
银行理财半年报出炉 为投资者创收4172亿元
新华网· 2025-08-12 14:19
行业规模与增长 - 截至2022年6月底理财产品存续规模达29.15万亿元,同比增长12.98% [1][2] - 2022年上半年新发行理财产品1.52万只,累计募集资金47.92万亿元 [2] - 投资者数量达9145.40万个,同比增长49%,其中个人投资者占比99.08% [2] - 上半年为投资者创造收益4172亿元,同比增加34亿元 [1][2] 产品结构转型 - 净值型产品存续规模27.72万亿元,占比95.09%,同比提升16.06个百分点 [2] - 保本产品实现清零,预期收益型产品压降至约1600亿元 [2] - 混合类产品存续余额同比下降41.97%,权益类产品同比下降5.69% [6] - 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19.14万亿元,占全市场比例达65.7% [4] 养老理财发展 - 27只养老理财产品发售,吸引23.1万名投资者认购超600亿元 [4] - 试点范围扩大至"十地",第二批试点机构产品陆续发行 [4] - 养老理财成为理财子公司重点发展领域 [4] 渠道建设与代销 - 理财公司代销余额18.95万亿元,合作代销机构达199家 [5] - 母行代销占比呈下降趋势,6月代销机构较1月增加83家 [5] - 25家理财公司均开拓代销渠道,上半年累计代销金额26.10万亿元 [4][5] 服务实体经济 - 理财资金支持实体经济规模约25万亿元 [6] - 发行社会责任主题产品56只募集超160亿元,ESG主题产品43只募集超200亿元 [6] - 投向绿色债券超2500亿元,乡村振兴专项债券超1500亿元 [6] -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超3万亿元 [6] 监管与制度建设 - 监管部门出台《理财公司内部控制管理办法》等制度文件 [3] - 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金融发展相关政策落地 [3] - 29家理财公司获批筹建,其中27家已开业 [4] 能力建设方向 - 理财子公司需加强投研能力建设,特别是在权益投资领域 [7] - 需提升服务国家战略和实体经济的能力 [7] - 应发挥集团协同优势,弥补权益类投资经验不足 [7]
做好“减震器”“稳定器”!“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新华网· 2025-08-12 08:34
行业整体表现 - 2024年原保险保费收入较2020年增长超25% [1] - 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较2020年末增长68% [1] - "十四五"期间行业风险保障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质效持续增强 [1] 民生保障功能 - 2024年人身保险业赔付支出1.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8.08% [2] - 财产保险业赔付支出1.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7.14% [2] - 巨灾保险实现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2024年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风险保障 [2] - 河南强降雨赔付116亿元(2021年)、京津冀强降雨赔付126亿元(2023年)、湖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赔付110亿元(2024年) [2] 服务实体经济 - 农险保费收入从2021年976亿元增长至2024年1483.7亿元 [3] - 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2万亿元 [4] - 2024年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 [4]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从2020年末21.68万亿元增至2025年一季度末34.93万亿元 [4] - 出口信用保险公司2020年以来承保金额超4.9万亿美元 [4] 重点领域改革 - 车险综合改革后车均保费2773元,较改革前下降21.2% [6] - 交强险保额由12.2万元提升至20万元,三责险平均保额达252万元 [6] - "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6个月承保超88万辆新能源车,保额达8889.5亿元 [6] 产品与服务创新 - 发展商业保险年金、长期护理保险及新业态新市民保险保障 [2] - 平安产险创新推出油茶天气指数保险 [3]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新安责险扩展至八大高危领域 [4]
做好“减震器”“稳定器”!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保障能力持续提高
上海证券报· 2025-08-12 02:18
行业增长与规模 - 2024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较2020年增长超25%,2025年6月末总资产较2020年末增长68% [1] - "十四五"期间保险业风险保障能力与服务实体经济质效不断增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功能凸显 [1] - 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从2020年末的21.68万亿元增至2024年一季度末的34.93万亿元 [4] 保障民生能力 - 2024年人身保险业赔付支出1.2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88.08%,财产保险业赔付支出1.1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57.14% [2] - 保险业积极发展商业保险年金、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优化新业态、新市民等保险保障供给 [2] - 2021年对河南强降雨赔付116亿元,2023年对京津冀强降雨赔付126亿元,2024年对湖北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赔付110亿元 [2] - 巨灾保险已实现我国常见自然灾害全覆盖和最低保障金额翻倍,2024年为6439万户次居民提供22.36万亿元巨灾风险保障 [2] 服务实体经济 - 农险保费收入从2021年的976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1483.7亿元,主粮作物保险保障水平和覆盖面不断提高 [3] - 中国集成电路共保体累计提供风险保障约4.2万亿元,2024年科技保险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险保障约9万亿元 [4] -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在31个省区市开展,新安责险实施办法覆盖八大高危领域 [4] - 2020年以来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承保金额超4.9万亿美元 [4] 重点领域改革 - 车险综合改革后消费者车均保费2773元,较改革前下降21.2%,交强险保额由12.2万元提升到20万元,三责险平均保额达252万元 [5] - 建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与市场利率挂钩及动态调整机制,推进第四套经验生命表编制工作 [5] - 落地人身保险个人营销体制改革方案,加快上海国际再保险中心建设 [5] 创新与数字化 - "车险好投保"平台上线6个多月服务承保超88万辆新能源车,保额达8889.5亿元 [5] - 农险数智化水平和投保理赔精准性不断提升 [3]
今日视点:银行理财规模不断攀升引发三大思考
证券日报· 2025-08-08 15:23
银行理财规模创新高 - 截至5月29日银行理财规模达31.35万亿元创2022年以来新高 [1] - 规模回升反映居民在低利率环境下对稳健收益的需求以及行业净值化转型成效 [1] - 银行理财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规模约20万亿元投资者数量达1.26亿 [1] 资产配置结构 - 银行理财资金主要投向债券、现金及银行存款、同业存单等固收领域三大类资产合计占比超过80% [2] - 对股权资产的投资比例偏低权益资产投资规模超8000亿元但占比仅为2.6% [2][4] - 当前配置结构难以满足新兴产业对股权类和非标准化债权资金的旺盛需求 [2] 服务实体经济需求 - 需创新金融服务加大对未上市公司股权和非标准化债权等资产的投资力度 [2] - 部分机构通过"专精特新"主题产品采用股债联动方式为半导体、生物医药等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资金支持 [2] - 在风控得当前提下需平衡投资者低风险偏好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2] 居民理财需求变化 - 市场利率持续下行银行存款利率普遍降至"1字头"居民对替代存款的稳健理财及收益弹性产品需求强烈 [3] - 当前债券等资产利率随市场下调理财产品收益率面临挑战 [3] - 需适度加大权益类资产投资并增加含权类产品供给这对风控和投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3] 资本市场参与度提升 - 多部门推动银行理财资金入市当前权益投资占比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4] - 稳步加大入市力度可促使行业成长为重要"稳市力量"并促进资本市场投融资平衡 [4] - 提升投研能力后入市能更好回报投资者并倒逼自身转型发展 [4] 行业发展方向 - 行业需将发展深度嵌入国家战略蓝图 [4] - 在服务实体经济、优化居民财富配置和稳定资本市场三重维度协同发力 [4] - 成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支点 [4]
期货衍生品“上新”不断 补齐短板服务实体经济显成效
证券日报· 2025-08-05 00:44
期货市场品种创新加速 - 中国证监会提出持续推进债券、期货产品和服务创新 业内预计将有铂、钯期货和期权等新品种面市 [1] - 2023年内已有7个期货和期权新品种上市 包括白糖系列期权、铝合金期货和期权、纯苯期货和期权、丙烯期货和期权等 [2] - 新品种紧扣"农业强国、制造强国、绿色转型"战略 集中在农产品、化工品、新能源和有色金属等领域 [2] 新品种服务实体经济成效 - 纯苯和丙烯期货上市丰富了石化产业品种 为下游苯乙烯和聚丙烯企业提供原料价格风险管理工具 [2] - 自2022年8月以来期货和期权新品种累计达50个 期货市场品种总量达152个 在新能源、农产品、金属等领域创新品种功能发挥显著 [3] - 企业参与度快速提升 积极运用期货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并探索含权贸易等创新模式 [3] 期货价格影响力提升 - 丙烯期货价格发现功能日益完善 成为亚太地区相关贸易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4] - 我国在部分重要工业品领域正从"规模优势"向"定价优势"迈进 增强了相关产业链国际话语权 [4] 未来创新方向 - 业内期待推出国债期权等利率类衍生品 与国债期货形成场内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双支柱" [4] - 绿色金融方向期货品种创新受关注 如电力期货和碳排放权期货 对能源转型和碳市场发展有深远意义 [5] - 碳排放权期货有助于完善国内碳市场衍生品体系 为控排企业提供更灵活对冲工具 探索"期货+碳金融"联动机制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