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实体经济
搜索文档
信托业社会责任报告出炉 2024年投向实体经济超16万亿元
上海证券报· 2025-09-30 13:23
行业资金配置与服务实体经济 - 截至2024年末,行业管理资金信托规模为22.25万亿元 [1] - 其中28.81%直接投向实体经济领域,46.17%通过资本市场间接支持实体经济,合计规模达16.68万亿元 [1] - 为“一带一路”项目提供资金支持1.12万亿元,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67万亿元,为“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2.14万亿元 [1] -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项目提供资金支持0.77万亿元,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资金支持0.76万亿元 [1] 社会责任与慈善事业 - 2024年在乡村全面振兴中投入帮扶资金43.04亿元,实施项目289个 [2] - 2024年新增慈善信托备案539单,新增备案规模16.61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2] - 截至2024年末,慈善信托累计备案数量达2244单,累计备案规模为85.07亿元 [2] 行业基础设施与运营支持 - 截至2024年末,信保基金认购余额为1850.71亿元,基金资产总额为1993.68亿元 [2] - 2024年信保基金向信托公司分配收益24.36亿元 [2] - 中国信登优化了信托产品登记内容和流程,并参与推动不动产信托和股权信托财产登记落地 [2] 行业人才队伍结构 - 截至2024年末,全行业员工总数为17884人,较2023年末的17563人有所增加 [3] - 40岁及以下的员工占比超过六成,显示行业以中青年从业人员为中坚力量 [3] - 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比例稳步提升,反映行业人才素质正不断增强 [3]
【高质量发展进行时】国寿安保基金:助力资本市场 服务实体经济
新浪基金· 2025-09-29 10:34
行业政策导向与定位 - 行业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 建设符合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的公募基金行业 根本宗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 [1] - 行业基本特征是“受人之托、忠人之事” 将投资者资金投向资本市场 为实体企业提供金融资源并实现投资者资产保值增值 [1] 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践 - 支持国家战略科技创新 引导资金投向科技创新、战略性新型产业、先进制造业等经济增长引擎 [2] - A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超过1/4 市值前50名公司中科技企业从“十三五”末的18家提升至24家 [2] - 创新金融工具如公募REITs、科创债、资产证券化等加快发展 服务实体经济并盘活存量资产 [3] - 截至2025年6月 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34.39万亿元 持有A股市值约6.04万亿元 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为7.37% [3] 普惠金融与养老保障 - 服务居民财富管理 个人投资者持有净值从2014年末的3.04万亿增长到2024年末的16.73万亿 [4] - 服务养老三支柱建设 截至2025年6月全市场养老目标FOF产品增至271只 合计规模达600.76亿元 [4] 国寿安保基金案例 - 公司作为中管金融央企下属企业 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宗旨 资产管理规模超过4100亿元 [5] - 公司服务实体经济规模占管理规模的60%以上 累计服务个人客户7266万 [5] - 公司25支主题性基金主要投向国家重大战略支持行业 总体规模80.39亿元 [5] - 国寿安保成长优选基金近一年涨幅达81.93% 国寿安保智慧生活基金近一年涨幅为97.17% [5]
一年一度,券业榜单最新出炉!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9-28 19:21
分类评价结果概览 - 2025年全行业107家参评公司中,A类公司53家,B类公司43家,C类公司11家,A类公司中AA级公司14家 [1] - 近年来A、B、C类公司数量占比分别稳定在约50%、40%、10%,AA级公司在A类公司中占比约25% [2] 评价体系与指标构成 - 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部分:根据监管措施或行政处罚情况扣分、根据主要业务收入及净资产收益率等经营性指标排名加分、根据资本充足等6大类47项具体指标存在问题情况扣分、根据行业文化建设等专项评价结果加分或扣分 [3][4] - 本年度评价以新修订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为依据,平稳落实了新规定和新指标 [1][2] 监管导向与业务重点 - 增设互换便利相关工作、自营投资权益类资产等专项加分指标,鼓励公司服务中长期资金入市 [5] - 新增权益类基金销售、基金投顾等业务发展加分指标,鼓励公司在引入中长期资金和服务居民财富管理领域发展 [5] - 加大对并购重组能力指标的加分力度,延续投行执业质量评价等专项加分,引导公司加强投行专业能力建设 [6] - 将金融"五篇大文章"评价结果纳入分类评价,督促公司加强组织管理和资源投入 [6] 合规风控与廉洁从业 - 评价坚持严监管、零容忍原则,将各类主体及各类监管情形全面纳入评价范畴 [7] - 对合规风控能力较弱、存在潜在风险的公司应扣尽扣,准确反映其合规风控整体情况 [7] - 延续廉洁从业内部控制专项指标,对行贿受贿等廉洁问题从严扣分,并持续加强从业人员监管 [7] - 鼓励自查自纠,对主动发现、处理并有效整改的情形按规定减轻或免于扣分 [7]
券商分类评价结果出炉: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9-28 15:09
2025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结果概览 - 全行业107家参评公司中,A类公司53家,B类公司43家,C类公司11家,A类公司中AA级公司14家 [1] - A、B、C类公司数量占比分别约为50%、40%、10%,AA级公司在A类公司中占比约25% [2] - 分类评价以今年8月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为依据,平稳落实新规 [1][2] 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指标体系分为四部分:持续合规状况、业务发展状况、风险管理能力、专项工作情况 [3] - 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涵盖资本充足、治理和合规等6大类47项具体指标 [3] - 专项工作包括行业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落实"五篇大文章"等,根据评价结果予以加分或扣分 [3] 监管导向与行业功能发挥 - 评价工作引导公司发挥功能服务实体经济,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服务中长期资金入市 [4] - 增设互换便利相关工作、自营投资权益类资产等专项加分指标 [4] - 新增权益类基金销售、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等加分指标,鼓励公司在引入中长期资金、财富管理领域特色化经营 [4] 促进专业能力与服务质效提升 - 落实"并购六条"要求,加大并购重组能力指标加分力度,延续投行执业质量评价等专项加分 [5] - 将金融"五篇大文章"评价结果纳入分类评价,督促公司加强组织管理和资源投入 [6] - 延续行业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北交所市场改革等专项评价,引导行业为民营和中小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6] 合规风控与严监严管 - 坚持严监管、零容忍原则,将公司各类主体及行政处罚、监管措施等全面纳入评价范畴 [7] - 对合规风控能力较弱、潜在风险的公司应扣尽扣,准确反映其合规风控整体情况 [7] - 突出廉洁从业监管,对行贿受贿等问题从严扣分,并加强从业人员监管,督促公司健全人员管理机制 [7] 后续工作安排 - 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分类评价工作的解读,通过编发监管动态、专题培训等方式引导行业准确理解监管导向 [8] - 旨在提升评价标准的透明度、导向性和公平性,充分发挥分类评价"指挥棒"的机制作用 [8]
新规首考落地 证券公司2025年分类评价结果出炉
中国证券报· 2025-09-28 14:23
分类评价结果概况 - 全行业参评公司共107家 其中A类公司53家 B类公司43家 C类公司11家 A类公司中AA级公司14家 [1] - 各类别数量总体保持稳定 A类 B类 C类公司数量占比分别约为50% 40% 10% AA级公司在A类公司中占比约25% [1] 评价体系结构 - 分类评价每年进行一次 评价期为上一年度5月1日至本年度4月30日 按照证券公司自评 证监局初审 证监会复核程序进行 [2] - 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部分:持续合规状况 业务发展状况 风险管理能力 专项工作情况 [3] - 风险管理能力设置6大类47项具体指标 包括资本充足 治理和合规 风险管理 信息技术 客户权益保护 信息披露 [3] 监管导向重点 - 引导证券公司发挥自身功能 维护市场稳定健康运行 服务中长期资金入市 [2][4] - 促进证券公司提高专业能力 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2][5] - 突出严监严管 坚持严而有度 严而有效 [2][6] 业务发展导向 - 新增互换便利相关工作专项指标 对积极参与证券公司予以加分 [4] - 新增自营投资权益类资产 权益类基金销售 基金投顾业务发展 权益类资管产品发展等业务发展加分指标 [4] - 加大对并购重组能力指标加分力度 延续投行执业质量评价 新股发行定价能力专项加分 [5] 专项工作评价 - 将证券业协会开展的金融"五篇大文章"评价结果纳入分类评价 [5] - 延续行业文化建设 履行社会责任 参与北交所市场改革 支持民企融资等专项评价 [5] - 延续廉洁从业内部控制专项指标 对行贿受贿等廉洁问题从严扣分 [6] 合规监管要求 - 将证券公司 分支机构 子公司 董监高和业务人员等各类主体全面纳入评价范畴 [6] - 对合规风控能力较弱公司应扣尽扣 准确反映其合规风控整体情况 [6] - 加强从业人员监管 对违规入股 违规买卖股票 违规代客理财等问题予以扣分 [6]
券商分类评价结果出炉,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9-28 14:23
分类评价结果概览 - 2025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结果显示,全行业107家参评公司中,A类公司53家,B类公司43家,C类公司11家,A类公司中AA级公司14家 [1] - 近年来各类别公司数量总体稳定,A类、B类、C类公司数量占比分别约为50%、40%、10%,AA级公司在A类公司中占比约25% [2] - 分类评价制度是监管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旨在传递监管导向、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引导证券公司强化合规风控和服务实体经济 [1]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 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部分:持续合规状况、业务发展状况、风险管理能力、专项工作情况 [3] - 风险管理能力评价涵盖资本充足、治理和合规、风险管理、信息技术、客户权益保护、信息披露共6大类47项具体指标 [3] - 专项工作情况根据行业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参与资本市场重大改革、落实“五篇大文章”等专项评价结果进行加分或扣分 [3] 监管导向与功能发挥 - 评价体系动态调整,2025年重点聚焦防风险、强监管、促进高质量发展主线,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4] - 增设互换便利相关工作、自营投资权益类资产、权益类基金销售、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等专项加分指标,鼓励引入中长期资金和服务居民财富管理 [4] - 加大对并购重组能力指标的加分力度,延续投行执业质量评价和新股发行定价能力专项加分,引导证券公司加强投行专业能力建设 [5] 合规风控与廉洁从业 - 坚持严监管、零容忍原则,将证券公司、分支机构、子公司、董监高等各类主体及各类违规情形全面纳入评价范畴 [7] - 突出廉洁从业监管,对行贿受贿等廉洁问题从严扣分,并持续加强从业人员监管,对违规入股、违规买卖股票等问题予以扣分 [7] - 鼓励自查自纠,对“主动发现、主动处理、有效整改”的情形按规定减轻或免于扣分,同时加强统筹避免同一事项重复扣分 [7] 制度依据与后续工作 - 2025年分类评价以今年8月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为依据,平稳落实了新规定和新指标 [1][2] - 证监会下一步将重点做好分类评价工作的解读,通过编发监管动态、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评价标准的透明度和导向性 [8]
券商分类评价结果出炉,发挥“指挥棒”作用,引导高质量发展
证券时报· 2025-09-28 14:23
分类评价结果概览 - 2025年证券公司分类评价结果显示,全行业107家参评公司中,A类公司53家,B类公司43家,C类公司11家,A类公司中AA级公司14家 [1] - 近年来各类别公司数量占比保持稳定,A类、B类、C类公司占比分别约为50%、40%、10%,AA级公司在A类公司中占比约25% [3] - 分类评价制度是监管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旨在传递监管导向、发挥监管指挥棒作用,引导证券公司强化合规风控和服务实体经济 [1] 分类评价指标体系 - 评价体系主要分为四部分:持续合规状况、业务发展状况、风险管理能力以及专项工作情况 [4] - 风险管理能力评价设置资本充足、治理和合规等6大类47项具体指标,存在问题则相应扣分 [4] - 专项工作情况根据行业文化建设、履行社会责任、参与资本市场重大改革等专项评价结果进行加分或扣分 [4] 监管导向与政策重点 - 本年度评价以8月修订后的《证券公司分类评价规定》为依据,突出促进证券公司功能发挥、聚焦高质量发展、鼓励中小机构差异化发展等导向 [3] - 监管部门动态调整评价项目,引导证券公司在功能发挥和专业能力提升上下功夫,贯彻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 [6] - 评价工作突出严监严管,坚持严监管、零容忍原则,将各类主体和情形全面纳入评价范畴,传递强化全面合规风控的信号 [10] 引导行业功能发挥 - 增设互换便利相关工作专项指标,新增自营投资权益类资产、权益类基金销售、基金投顾业务发展等加分指标,鼓励引入中长期资金和服务居民财富管理 [6] - 落实“并购六条”要求,加大并购重组能力指标加分力度,引导证券公司加强投行专业能力建设,发挥直接融资服务商作用 [7] - 将金融“五篇大文章”评价结果纳入分类评价,督促证券公司加强组织管理和资源投入,落实服务国家战略的布局 [7] 合规与风险管理强化 - 评价注重整体实质判断,对合规风控能力较弱的公司应扣尽扣,准确反映其合规风控整体情况 [10] - 突出廉洁从业监管,对行贿受贿等廉洁问题从严扣分,并持续加强从业人员监管,督促公司健全人员管理机制 [10] - 鼓励自查自纠,对主动发现、处理并有效整改的情形,按规定减轻或免于扣分 [10]
增“绿”拓“新” 助力期货服务实体广覆盖深赋能
期货日报网· 2025-09-26 07:40
品种工具供给进展 - 2025年前三季度期货市场在品种工具供给上取得显著进展,包括铸造铝合金、纯苯、丙烯、胶版印刷纸期货和期权,以及燃料油、石油沥青和纸浆期权等先后挂牌上市 [1] - 铂、钯期货和期权,焦煤期权,以及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月均价期货等上市已提上日程 [1] - 截至目前我国已上市157个期货和期权品种,广泛覆盖农产品、金属、能源、化工、建材、造纸、航运、金融等国民经济主要领域 [1] 服务实体经济与风险管理 - 新品种的密集上市是精准对接产业风险管理需求的体现,可服务和辐射的国民经济领域更加广阔,可供实体产业选择的工具更加多样化 [2] - 国内期货交易所正在有序推进液化天然气、葵花籽油、氢氧化锂、瓦楞原纸、钢坯、水泥、鸡肉、电力期货等品种研发上市 [2] - 加快完善重点领域期货品种布局,是应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现实需要,也是完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战略举措 [2] 产品创新与市场开放 - 国内期货交易所积极研究推出系列期权、月均价期货等产品,例如郑商所已推出白糖系列期权,大商所将适时推出豆粕、玉米系列期权 [3] - 线型低密度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月均价期货已获准注册,国内成熟期货品种基本实现期权全覆盖 [3] - 特定品种开放、结算价授权、扩大合格境外投资者可交易品种范围等多元化开放路径逐渐形成并不断深化 [3] 市场规模与参与度 - 伴随着品种和工具体系的不断完善,期货市场功能持续有效发挥,今年以来市场资金总量持续稳步增长,产业客户参与度持续稳步提升 [3] - 中国期货市场监控中心9月9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期货市场资金总量已突破1.9万亿元 [3] 服务绿色低碳转型 - 在"双碳"目标下,"向新向绿"已成为期货市场完善品种体系、助力实体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 [4] - 铸造铝合金期货作为首个再生金属期货品种,与现有的氧化铝、电解铝期货形成协同效应,构建起覆盖铝产业链全环节的风险管理工具链 [4] - 铂、钯期货的上市将为企业提供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国内企业在采销时可进行套期保值,避免价格波动带来的损失 [5] 未来品种布局方向 - 未来期货市场完善品种布局将沿三条主线推进:扩容再生资源衍生品、聚焦新能源产业关键材料、构建绿色能源与环境权益工具体系 [6] - 短期来看,氢氧化锂、光伏组件等绿色衍生品,以及天气类指数期货有望逐步落地 [6] - 中长期来看,碳排放权期货、电力期货有望成为重点突破方向,以构建覆盖能源、资源、环境全链条的期货和期权品种体系 [6]
五年砺剑 筑金融强国根基
金融时报· 2025-09-23 10:08
行业综合实力 - 截至今年6月末,中国银行业总资产近470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一 [1] - 股票、债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二,外汇储备规模连续20年位居世界第一 [1] - 绿色信贷余额达42.39万亿元,数字支付普及率为86% [1] 行业深化改革 - 金融业改革开放向纵深突破,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 [2] - 监管质效全面跃升,法治建设搭起"四梁八柱",五大监管体系网络织牢织密 [2] - 中小金融机构减量提质,城商行改革重组有序实施,机构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3] 服务实体经济 - 5年间,银行业保险业累计为实体经济新增资金170万亿元 [2] - 货币政策坚持支持性立场,中国特色现代货币政策框架初步成形 [2] - 重点领域靶向滴灌,用金融"增量"与"提质"为创新发展、产业升级赋能 [2] 行业风险防控 - 重点地区"一省一策"形成改革化险方案,高风险金融资产的规模大幅下降 [3] - 重拳整治金融乱象,一批不法金融集团得到依法处置,坚决遏制脱实向虚 [3] - 房地产、地方政府债务等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可控,金融体系韧性持续增强 [3] 行业开放格局 - 境外机构和个人持有境内股票、债券、存贷款超10万亿元,熊猫债发行突破万亿元 [3] - 人民币已跻身全球前三大贸易融资与支付货币,国际地位稳步上升 [3] - 上海人民币资产配置与风险管理中心功能强化,香港离岸人民币枢纽地位巩固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