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枢纽经济
icon
搜索文档
郑州航空港推“外贸一类事”服务 企业“零跑腿”畅行全球
搜狐财经· 2025-10-21 17:55
中新网河南新闻10月20日电(陈贵洋) "全程线上辅导申报,一趟都没跑,太方便了!"近日,河南齐 东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业务经办人尹佼在办结所有外贸开业手续后感慨道。她的这份便捷,得益于郑州 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下简称郑州航空港区)大力推行的外贸"一类事"集成化服务改革,该举措让 企业足不出户便能畅行国际市场。 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胡钰受访时表示:"郑州航空港区的外贸'一类 事'集成化服务,不仅是政务服务的创新,更是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它畅通了政企办事连 接,畅通了产品服务出关通道,为内陆地区打造开放新高地提供了关键路径,推动枢纽经济向前迈出了 坚实的一大步。"(完) 图为郑州航空港区政务服务中心外贸"一类事"窗口。刘远怀 摄 以往,企业办理外贸业务需奔波于多个部门,流程繁杂。为解决这一痛点,郑州航空港区创新推出外 贸"一类事"集成化服务,将企业开办、报关单位备案、原产地证书申领等14个高频事项整合为"一件 事"基础套餐,并延伸提供外汇备案、金融服务等N项增值服务,通过部门协同实现了外贸业务"一站辅 导、一窗受理"。 齐东新能源公司的经历是这项改革的生动缩影。公司成立 ...
市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十五五”专项规划编制 提升开放枢纽功能 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加快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
长江日报· 2025-10-17 09:07
规划编制背景与目标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 [1] - 以"十五五"规划编制为契机,认真谋划交通体系建设和对内对外开放工作,提升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发挥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1] - 加快建设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武汉篇章提供坚实支撑 [1] 交通枢纽建设 - 完善铁水公空互联互通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加快建设铁路客货运、航空客货运"双枢纽"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 [2] - 联动建设花湖国际自由贸易航空港,打造中欧班列华中区域集结中心 [2] 枢纽经济发展 - 高标准建设"五型"国家物流枢纽,积极探索"产业集群+物流枢纽"协同发展模式 [2] - 建强各类开放平台,提升国际资源配置能力,推动现代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 - 努力打造全国供应链组织中心、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2] 开放与区域协同 - 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深化内外贸一体化改革,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 [2] - 推进武汉都市圈同城一体化发展、汉襄宜"金三角"协同发展、长江中游城市群联动发展 [2] 规划编制保障 -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完成 [2] - 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开门编规划,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充分凝聚智慧力量 [2] - 积极向上争取,推动市"十五五"规划与国家、省规划有效衔接,争取更多重大项目、重大政策落地 [2]
“十四五”武汉解锁枢纽经济新范式 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超40%
长江商报· 2025-10-15 14:56
交通物流业发展态势 - 2024年武汉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达到1154.7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56.9% [1] - 社会物流总额突破5.1万亿元,增长39.1% [1] - 五年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长超40%,新增A级物流企业285家,总量达457家,位居全国首位 [1] 基础设施网络建设 - 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1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国第四 [2] - “汉沪快线”每日17—18班、“汉港快线”每周16班,频次达“十三五”末的9倍 [2] - 武汉中欧班列连续两年开行超千列,通达欧亚大陆40个国家、120个城市 [4] 港口与航空货运能力 - 阳逻港集装箱码头繁忙,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 [1][4] - 天河机场开通21条国际及地区航线,出入境旅客规模居中部第一 [4] - 天河—花湖“双枢纽”货邮吞吐量超百万吨,居中部第一 [4] 外贸进出口表现 - “十四五”期间武汉市外贸进出口年均增长10.5%,2024年规模首次超过4000亿元 [3] - 2024年1—8月外贸进出口增长17.1%,增速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二位 [3] - 与东盟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分别提高至22.5%、43.1% [3] 平台与企业生态 - 成功引进和培育长江国贸、湖北楚象等11家供应链平台 [3] - 全市有外贸实绩企业超过4000家、规模百亿企业达9家 [3] - 三大综保区进出口额由2020年的275.5亿元增至2024年的1137.6亿元,年均增长42.6% [5] 制度创新与营商环境 - 连续两年出台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措施,实施46条全国和全省首创性改革举措 [4][5] - 成功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自贸区武汉片区13项经验面向全国复制推广 [4][5] - 建成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上线功能80余个,服务全省外经贸企业近万家 [5]
“淮抱”发展新机遇 链动未来产业圈
新华日报· 2025-10-15 07:45
会议与战略方向 - 2025投资淮安金秋经贸恳谈会于10月16日召开,主题为“诚意满淮 共创未来”,汇聚头部企业负责人及“双创”人才代表等300余位嘉宾,旨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1] - 淮安市聚焦“353”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龙头企业开展强链补链延链,坚持新型工业化,突出项目引培与科技创新双轮驱动 [1] 产业投资与项目进展 - 鹏鼎控股淮安园区高端智能制造产业项目总投资80亿元,该企业自2006年落户后累计在淮投资达270亿元,年产值从1亿元跃升至超150亿元,带动AI服务器、智能汽车电子、光通信等产业聚集 [2] - 中天钢帘线、巨石玻纤、台华新材料等龙头型项目落地,同时3年来超500个“小而美”科技项目和超150个高科技工业项目竣工投产,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食品等主导产业 [3] - 中天钢铁集团(淮安)新材料有限公司六厂车间首批次钢帘线成品下线,标志着从工程建设转入生产运营,预计今年产能和产值翻一番 [4] 营商环境与成本优势 - 淮安打造“四最”营商环境,即物流成本最低、要素成本最低、服务环境最优、办事效率最高 [4] - 工业用地平均出让价格持续保持全省低位,制造业贷款余额达763.41亿元,同比增长19.5% [4] - 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值降至13.35%,多式联运箱量同比增长59.5%,运用“并联审+容缺办”模式助推101个重大产业项目“拿地即开工” [4] - 5年来30余项改革经验获国家部委表彰推广,2021年以来营商环境民营企业满意度实现“四连增”,综合评分排名持续跃升 [5] 科技创新与人才引进 - 江苏景臻装备科技有限公司产品销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15项实用新型专利及5项软件著作权,订单已排到年底,产品从风电延伸至钢铁冶金、有色金属轧制、船舶海洋工程等领域 [6] - 淮安打造产业创新发展“智库”,设立科技创新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聘请140名科技镇长团团员担任企业技术顾问,并开展“淮上英才”尚贤沙龙推动供需对接 [6] - 建成东南大学国家技术转移淮安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盱眙产学研合作基地、淮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高能级平台,推动67个研发载体建设,孵化产学研合作项目341个 [7]
武汉加快打造双循环重要枢纽 消费活力迸发 开放能级跃升
搜狐财经· 2025-10-13 12:08
消费市场活力与表现 - 2024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29.3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前十,增幅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居第一[9] - 2025年1月至8月,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持续稳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前列[12] - 近三年引进各类首店超千家,总数位列全国第六[10] - 2024年举办展会节事活动1060场,展览总面积330.35万平方米,连续两年突破300万平方米[9][13] 对外贸易与国际合作 - 2024年武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到4033.5亿元,占全省比重57.1%,“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10.5%,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四,中部第一[9][12] - 2025年1月至8月,武汉市外贸进出口增长17.1%,跃升至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二[12] - 2024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34.93亿美元,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完成营业额61.39亿美元,连续3年稳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9][12] -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覆盖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12] 新业态与创新增长 - 近三年跨境电商年均增长48.3%,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22%,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比达45%[11][15] - 培育5家国家级电商示范企业、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国家级示范步行街与智慧商圈[15] - 建成首家市内免税店,获批88个离境退税店,直播电商集聚区达18个[5][15] - 获批5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10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15] 物流枢纽与开放平台建设 - 武汉市已成为全国物流枢纽第二城,完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17] - 中欧班列(武汉)连续两年开行超千列,通达欧亚大陆40国、120城[17] - 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17] - 近三年东湖、经开、新港空港三大综保区进出口额年均增长29.6%,东湖综保区跻身全国及中部地区“双A类”综保区[11][16]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 锚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品质化现代零售体系、多元化服务消费体系、特色化新型消费体系、高效化现代流通体系[19][20][21] - 力争跨境电商年均增长30%以上,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10%[22] - 加强外贸主体培育,目标引育年进出口过百亿企业15家、亿元以上企业500家[22] - 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目标每年形成10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创建2家以上全国A类综保区[22]
武汉加快打造双循环重要枢纽
搜狐财经· 2025-10-13 07:16
文章核心观点 - 武汉正加快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通过激发消费活力、提升开放能级,实现商务动能和枢纽优势的增强 [7][9] 消费市场表现与活力 - 2024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8629.3亿元,规模稳居全国前十,增幅在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中位居第一 [10][13] - 2025年1月至8月,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1%,持续稳居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前列 [13] - 近三年引进各类首店超千家,总数位列全国第六 [11][17] - 武汉首家市内免税店于今年5月30日试营业,并获批88个离境退税店 [6][17] - 培育了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1个国家级示范步行街与智慧商圈,以及18个直播电商集聚区 [17] 对外贸易与国际合作 - 2024年武汉市外贸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4000亿元,达到4033.5亿元,"十四五"以来年均增长10.5%,居全国19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四,中部第一 [10][13] - 2025年1月至8月,武汉市外贸进出口增长17.1%,跃升至全国副省级及以上城市第二 [13][14] - 2024年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34.93亿美元,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一,完成营业额61.39亿美元,连续3年稳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二 [10][14] -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覆盖全球70余个国家和地区 [14] 新业态与创新动能 - 近三年跨境电商年均增长48.3%,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22%,知识密集型服务占比达45% [12][17] - 获批5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10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园 [17] - 成功争取服务业扩大开放、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等6个国家级试点,近30项创新举措向全国复制推广 [12][18] - 全国首个AI国际贸易数字化平台落地并在全省推广,服务全省9000余家外经贸企业 [18] 物流枢纽与开放平台建设 - 中欧班列(武汉)连续两年开行超千列,通达欧亚大陆40国、120城 [19] - 武汉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长江中上游第一 [19] - 已完成"五型"国家物流枢纽布局,成为全国物流枢纽第二城,形成以3个国家一类口岸、9类13个指定监管场地为支撑的口岸开放体系 [19] - 三大综保区进出口额突破千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29.6%,东湖综保区跻身全国及中部地区"双A类"综保区 [12][18] 未来发展规划与目标 - 锚定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构建品质化现代零售、多元化服务消费、特色化新型消费、高效化现代流通四大体系 [21][22] - 力争跨境电商年均增长30%以上,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年均增长10%,争创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 [23] - 加强外贸主体培育,目标引育年进出口过百亿企业15家、亿元以上企业500家 [23] - 深化自贸试验区建设,每年形成10项以上制度创新成果,并创建2家以上全国A类综保区 [23] - 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全球布局,新增10家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建成30个境外经贸合作处 [23]
我歌唱每一条河
河南日报· 2025-10-04 07:38
黄河生态治理与防洪工程 - 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60年一遇提高到近1000年一遇,得益于由三门峡、小浪底水利枢纽及支流水库等构成的“上排下拦、两岸分滞”防洪工程体系[12] - 黄河干流水质自2020年以来稳定保持Ⅱ类,生态改善吸引万余只白天鹅、350只以上越冬大鸨等珍稀鸟类栖息[12][13] - “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河南段)”已基本完工,金堤河、伊洛河等重要支流及22条中小河流重点河段治理任务基本完成,流域防洪能力进一步提升[12] 湛河综合治理成效 - 湛河经过第五次全流域治理,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常年保持地表水Ⅲ类、Ⅳ类,实现沿河污水全收集、全输送、全处理[14] - 治理工程为湛河新增水面160余万平方米,新增城市公共绿地426万平方米,加上两岸绿化带,新增绿化总面积达580多万平方米[14] - 湛河于2023年获评河南省首批淮河流域幸福河湖,成为可复制推广的治理样板,并达到国家防洪标准[14][15] 淇河生态保护与文旅发展 - 淇河水质常年稳定保持在Ⅱ类以上,2021年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河湖提名案例,通过《鹤壁市淇河保护条例》进行立法保护[16] - 沿河建成10余处生态公园和53公里步道,淇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功创建,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带动民宿旅游等业态[15][16] - 当地严格落实河长制,设立专职保护管理机构,将生态保护纳入法治化、常态化轨道[16] 沙颍河航运与经济枢纽建设 - 沙颍河是国家高等级航道的关键一线,周口港已建成97个千吨级泊位,2024年货物吞吐量达5205万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16.3万标箱,占全省总量85%以上[17][18] - 周口港中心作业区项目(一期)13个2000吨级泊位将于2024年底投入使用,成为淮河流域规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内河港口[18] - 周口市获批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并入选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吸引益海嘉里、安钢等名企落户,推动“经济通道”向“通道经济”转变[18][19] 伊洛河流域文化与经济融合 - 伊洛河流域是夏商周文明核心区域,拥有二里头夏都遗址、龙门石窟等文化遗产,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已成为“生态河”“幸福河”[20][21] - 流域内文旅产业蓬勃发展,龙门石窟、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与沿河风光结合,吸引大量游客,为文旅融合注入新动力[21] - 伊洛河流域的农业、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动发展,成为区域经济重地,并通过数字化、国际化方式传播河图洛书等文化符号[21]
成都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持续增强连接力吸引力影响力
四川日报· 2025-10-03 09:30
文章核心观点 - 成都获政策支持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 其对外交往功能由连接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共同构筑 [1] 连接力:枢纽能力建设 - 成都的地理中心位置使其在中国与欧亚连接及中国西部内陆城市中占据优势 [2] - 航空方面 成都成为内地第三个双国际机场城市 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居中西部首位 年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 迈入"百万吨级航空俱乐部" [3] - 铁路方面 成都已形成"1环12射"铁路网 运营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 居全国第五 并形成至重庆1小时 至西安及贵阳3小时 至北京及广州7小时的高铁交通圈 国际班列境外辐射城市增至126个 [3] - 为提升通道效率 成都正推动天府国际机场二期建设 深化"两场一体"运营 织密国际航线 并加快推动成渝中线高铁等大通道建设 构建"137"高铁交通圈 力争今年开行国际班列5500列以上 实现降本增效5%以上 [4] 吸引力:全球要素汇聚 - 已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 显示出国际资本的强烈信心 [5] - 世界500强企业空中客车在蓉设立公司 看中成都双国际机场优势以服务西南、华南市场 并与北京形成南北联动 [5] - 2024年成都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8390亿元 同比增长12.1% 进出口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 [5] - 成都出台优化营商环境70条 强化国际枢纽功能 提升通关便利性和过境免签服务 优化外商投资流程 2024年1月至4月实际到位外资6.56亿美元 同比增长58.89% 规模稳居中西部首位 [6] 影响力:国际地位提升 - 成都领事机构数量十年间从12家增至23家 形成辐射西部的领事服务网络 [7] - 成都已有244个国际友城 并通过发布友好合作倡议聚焦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等五个方面深化合作 [7] - 成都通过成功举办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 并将举办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 世界显示产业大会 世界园艺博览会 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顶级赛事及活动提升影响力 在《2024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中跻身中国城市前五位 [8]
持续增强连接力吸引力影响力
四川日报· 2025-10-03 06:11
文章核心观点 - 成都正通过提升连接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以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并加快高质量发展 [1] 连接力:枢纽能力建设 - 成都的地理位置处于长江经济带和南北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中国与欧亚连接及中国西部内陆的地理中心 [2] - 航空方面,成都成为我国内地第三个双国际机场城市,国际及地区航线数量居中西部首位,2023年货邮吞吐量突破100万吨,成为内地第五个百万吨级航空城市 [3] - 铁路方面,成都已形成“1环12射”铁路网,运营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居全国第五位,并构建了至重庆1小时、至西安和贵阳3小时、至北京和广州7小时的高铁交通圈 [3] - 成都国际班列境外辐射城市增至126个,并力争2024年开行国际班列5500列以上,实现降本增效5%以上 [3][4] - 成都计划通过推动天府国际机场二期建设、深化“两场一体”运营、织密国际航线、建设国家综合铁路枢纽及推动“通道网、物流网、数联网”三网融合来提升通道效率 [3] - 2024年4月,成都发布14条国际客货运航线,为近5年来最多,以扩大对欧洲、非洲、亚洲的辐射能力 [4] - 未来将加快成渝中线高铁等大通道建设,构建“137”高铁交通圈 [4] 吸引力:全球要素汇聚 - 截至目前,已有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 [5] - 世界500强企业空中客车在成都设立公司,看重其双国际机场优势,以服务西南、华南市场并与北京形成南北联动 [5] - 玉湖集团指出成都国际核心物流枢纽功能为生产型和贸易型企业降低物流成本、开辟双向国际贸易通道提供了支撑 [5] - 2024年,成都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8390亿元,同比增长12.1%,进出口规模居中西部城市第一位 [5] - 成都出台优化营商环境70条,包括强化国际空港和陆港枢纽功能、优化“7×24小时”通关便利性和240小时过境免签服务、优化外商投资登记流程实现全程网办等 [6] - 通过优化外籍人才永久居留申请服务及国际化生活服务环境,2024年1月至4月,成都实际到位外资6.56亿美元,同比增长58.89%,规模稳居中西部首位 [6] - 在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上,印尼印瑞集团宣布持续增资,川企金尚环保在德国拿下3亿元订单 [6] 影响力:国际地位提升 - 成都的领事机构数量从2014年的12家增至23家,形成辐射西部的领事服务网络 [7] - 成都的国际友城数量已达244个,并在2025年发布了聚焦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合作、人文交流、友城合作五个方面的友好合作倡议 [7] - 成都成功举办了世界显示产业创新发展大会、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科幻大会等国际顶级赛事和活动 [8] - 在《2024全球会议目的地竞争力指数报告》中,成都跻身中国城市前五位,显示出其在经济实力、基础设施、专业服务、国际化程度及政策支持方面的综合优势 [8] - 成都将推进国际友城提升计划,与国外区域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点城市结好,完善友城网络布局和市长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 [9]
开放贵州丨贵州国际集货集拼中心正式投运
搜狐财经· 2025-09-29 12:44
中心启动与战略意义 - 全省首家国际集货集拼中心于9月28日正式投入运营,标志着贵州物流从分散运输转向规模集拼,由通道经济升级为枢纽经济 [1] - 该中心是打造国际贸易中转集拼地和西南地区重要国际货运枢纽的关键载体,为全省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关键一步 [1] 运营模式与基础设施 - 中心着力构建“1+3+N”全球仓储体系,即查验中心仓加国际陆港集货场、网内集货仓、网外集货仓加自营专业仓,并配套建设冷链设施、海外仓与数字化平台 [3] - 通过明确集货谱系、构建骨干流通走廊引导货物流向中心集聚,并充分发挥“区港联动”优势 [3] - 加快构建以东盟、中亚为开放主方向,以“四向班列+跨境卡班”为骨干的国际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实现“枢纽对枢纽”的转型 [3] 服务功能与效率提升 - 中心实现报关、报检、退税,公路至班列“门到门”,装卸、辅助至装箱等环节一站式覆盖、全流程保障 [3] - 依托独有的TIR与GMS双通道实现通关提速,构建辐射中欧、中亚、东盟及国内的多向班列网络,有效降低成本 [3] - 企业可采用集货模式,在货物装不满整车时共用运输车辆和订单,有效降低运输成本 [3] 初期成果与未来规划 - 中心自9月15日试运行以来,已集聚二手车、家用电器、轮胎、百货等20余种货物,实现保税业态进出口值超3500万元 [4] - 运营公司将加快建设“线上物流中心+线下集货平台”,优化“本地集拼﹣口岸直达﹣海外分拨”全链路 [4] - 贵阳综保区将释放通关便利化政策红利,帮助国际贸易企业“零起点”开展进出口业务,实现“小批量、多批次”货物集拼,并通过铁公海空多式联运助力企业降本增效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