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汽车电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又一家在华运营超半个世纪的品牌退出!
第一财经· 2025-07-23 19:19
三菱汽车退出中国市场 - 三菱汽车宣布退出在华合资公司沈阳航天三菱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并终止发动机业务运营,已更名为沈阳国擎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北京赛苜科技持有49%股权 [1] - 三菱汽车称中国汽车产业迅速转向电动化,需重新评估市场环境并调整区域战略,已退出在华所有合资企业 [1] - 三菱汽车上世纪70年代启动中国业务,通过沈阳航天三菱、东安三菱两家合资发动机制造公司向国内车企供应发动机,东安三菱2009年产销量突破50万台,行业排名全国第6位 [2] - 三菱汽车通过合资入股方式进入长丰汽车、东南汽车、广汽三菱等整车企业,并与哈飞汽车、北京吉普等签署技术许可协议本地化量产车型 [2] - 2021年三菱汽车退出东安三菱和东南汽车两家合资公司,2023年退出广汽三菱,终止中国生产三菱品牌汽车,将股份转让给广汽集团 [3][4][5] 日系车企在华困境 -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自主研发技术突破,奇瑞、一汽、东风等已自主研发发动机技术,热效率明显提升 [2] - 中国新能源汽车年度渗透率逼近50%,挤压以燃油车为代表的日系车企生存空间 [2] - 日本铃木汽车已退出中国市场转战印度,丰田、本田、日产、马自达等2024年在华销量均有下降,斯巴鲁销量"腰斩"仅约3600辆 [5] - 6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51万辆同比增长5%,日系主流合资品牌零售份额12%同比下降2.3个百分点 [6] 日系车企转型策略 - 日系车企加速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广汽丰田铂智3X、东风日产N7、广汽本田N7、东风本田S7等纯电动车型陆续进入中国市场 [6] - 日系车企面临产能节奏问题,同时加速与中国本土科技企业如华为、小米等合作 [6] - 日系车企提出"在中国 为中国"等口号,新策略效果仍待观察 [6]
路博润:看好中国润滑油市场,将与车企合作应对电动化挑战
经济观察网· 2025-07-23 11:51
中国汽车润滑油市场前景 - 中国每年生产近3000万辆汽车 即便半数电动化 燃油车产量仍相当于整个美国市场 润滑油和添加剂市场潜力巨大 [2] - 电动汽车同样需要润滑油 且润滑油对电动汽车寿命有重大影响 [2] - 全国汽车保有量达3.59亿辆 其中新能源汽车3689万辆 占比10.27% 上半年新注册新能源车562.2万辆 同比增长27.86% [3] 行业技术升级需求 - 新能源汽车普及加速 混动车型渗透率持续攀升 氢燃料/天然气/甲醇等替代燃料技术进入规模化探索阶段 [2] - 行业面临三重升级需求:应对更严格排放法规 兼容多元化动力架构 突破新兴能源润滑技术瓶颈 [2] - 生态环境部将研究制定国七标准 方向为对标欧美和减污降碳协同管控 [2] 润滑油产品转型趋势 - 电驱系统/混合动力系统/电池热管理系统对润滑液性能要求远超传统油品调整范围 [3] - 润滑油需从"通用适配"转向"系统专用" 从"专项性能"转向"系统协同" [3] - 800伏高压电驱动平台等技术变革要求润滑油企业与车企合作开发专用产品 [4] 企业应对策略 - 路博润作为巴菲特旗下特种化学品企业 在全球设有生产基地和研发机构 客户覆盖100个国家和地区 [2] - 针对领先世界的国七标准 公司将依靠中国本地研究人员开发相关产品 [3] - 润滑油是保障所有机械运转的"血液" 市场需求将长期存在 [3]
福特中国召回4903辆进口汽车 涉及林肯领航员、福特F -150等车型
犀牛财经· 2025-07-21 15:41
召回事件详情 - 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近期备案了三批次召回计划,涉及林肯领航员、福特F-150和Mustang等多款车型 [1][2][3] - 第一批次召回2021年12月至2024年8月生产的2022-2024款林肯领航员2264辆,因右前制动管可能与空气滤清器出气管干涉磨损导致制动液泄漏 [2][3] - 第二批次召回2017年11月至2022年9月生产的2018-2022款林肯领航员43辆、2017年10月至2020年7月生产的2018-2020款福特F-150 35辆、2018年2月至2022年4月生产的2018-2022款福特Mustang 5辆,因售后更换的电动助力转向机总成存在软件偏差可能导致方向盘异常摆动 [2][3] - 第三批次召回2014年12月至2017年6月生产的2015-2017款林肯领航员2556辆,因外后视镜迎宾灯密封不良可能导致短路起火 [2][3] 召回处理措施 - 对于制动管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林肯经销商免费检查并纠正右前制动管布置,磨损则更换零件 [2][3] - 对于转向机软件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授权经销商免费更新电动助力转向机控制模块软件 [2][3] - 对于迎宾灯问题车辆,公司将委托林肯经销商断开迎宾灯连接 [2][3] - 公司将以挂号信等方式通知用户,授权经销商将主动联系安排检查,用户可通过热线电话或市场监管总局网站获取召回信息 [2][3] 中国市场表现 - 2024年长安福特全年销量24.7万辆,虽同比增长但远低于2016年94.4万辆的峰值 [4] - 2024年前5个月长安福特累计销量76983辆,同比下跌16.43% [4] - 2022-2024年江铃福特乘用车销量分别为4.8万辆、3.9万辆和3.5万辆,呈现下滑趋势 [4] - 电动化布局滞后,目前中国市场仅有一款在售纯电动车型电马 [4] - 智能化竞争力较弱,缺乏本土化创新 [4]
暂停研发电动汽车后,本田为何急于投资汽车芯片开发商?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7 15:57
本田停止电动汽车研发 - 本田汽车决定停止研发新的电动汽车,此前曾尝试推出多款纯电新车如Honda e但市场收获不足 [2][3] - 停止研发可能与美国市场取消电动车税收抵免政策有关,从2023年9月30日起7500美元新车抵免和4000美元二手车抵免将取消 [3] - 本田与索尼合资成立的索尼本田移动出行株式会社运营亏损520亿日元(约26亿元人民币),合作新车Afeela市场反响平淡 [4] - 本田2023年搁置了与通用汽车联合开发经济型电动汽车的计划,但中国市场不受停止研发影响 [4] 本田投资汽车芯片开发商 - 本田计划投资日本芯片制造商Rapidus,预计2025财年下半年投入数十亿日元 [5] - Rapidus目前主要股东包括丰田、NTT和索尼,已获得73亿日元投资,目标2027年量产2纳米制程芯片 [5][6] - 本田原计划自主开发自动驾驶芯片,现通过与Rapidus合作确保下一代汽车芯片供应 [5] - Rapidus采用GAA工艺和RUMS商业模式,计划2027年在北海道工厂实现2纳米芯片量产 [6] 战略转型背后的考量 - 投资芯片可降低20%采购成本和30%整车电驱系统成本,破解电动车亏损难题 [7] - 传统车企研发预算正从电池电机转向算力平台和传感器融合等芯片领域 [7] - 本田加入后与丰田、日产形成日本汽车芯片联盟,标志"车企主导+本土代工"模式成型 [7] - 通过芯片投资构建未来竞争力,形成"传统能源供血-智能技术造血"的良性循环 [7] - 暂停电动车研发并非放弃转型,而是重新锚定"技术主权",掌控芯片这一"数字引擎" [8]
领克收获150万车主认可,以“用户主义”重构高端市场估值体系
格隆汇APP· 2025-07-16 20:15
行业格局变化 - 国产品牌乘用车2025年上半年销量927万辆,市占率68.5%,同比提升6.6个百分点,合资品牌份额持续下滑[1] - 新能源乘用车单月零售渗透率2024年7月首次突破50%,2024年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销突破1000万辆[1] - 领克累计交付突破150万台,成为中国汽车高端化里程碑,耗时8年实现这一目标[1] 领克市场表现 - 2025年1-5月全国乘用车平均售价17万元(同比下降0.7万元),领克品牌加权均价达18.9万元,超过丰田/日产/大众/本田等合资品牌[4] - 领克EM-P智能电混家族加权成交价超24.8万,稳居高端插混市场前三;燃油车领克03(12.8万)超思域(11.4万),领克06(11.2万)超XR-V(10.55万)[5] - 2025年上半年领克品牌三年保值率54.58%,9款车进入细分市场保值率前十,其中领克03/07/09登顶细分市场第一[6][9] 产品与技术优势 - 构建"燃油+插混+纯电"全产品阵容,领克03销量超40万辆,开创国产品牌燃油性能车先河[13] - 插混车型新增用户中80%为置换客群,30%来自BBA车主;2.0T Ultra版本主销占比达64%[14] - 采用SPA Evo架构、LYNK OS N/Flyme Auto智能座舱系统、千里浩瀚智能辅助驾驶H5/H7方案等技术体系[15] 用户运营与品牌建设 - 用户增换购比例超39%,新老用户推荐比例达71%,建立Co客生态包括Co:Club/Co客领地/领克App等[20] - 通过Co客理事会实现用户与品牌平等对话,开展应急救护等公益活动延伸品牌社会价值[21] - 典型案例包括应急救援志愿者车主和野生动物摄影家车主,体现产品多功能性和品牌精神[21] 未来发展路径 - 已完成Z10/Z20纯电车型布局,开启下一个150万辆目标,强化全球化发展战略[25] - 行业转向技术竞争和智能化/全球化,领克凭借产品定义/智能化/供应链/用户等多维度护城河保持领先[25] - 通过技术创新(三电/车身/底盘)和底层创新(架构/操作系统)构建新竞争壁垒[17]
雷诺任命临时CEO,集团面临挑战浮出水面
搜狐财经· 2025-07-16 15:41
管理层变动 - 雷诺集团任命首席财务官邓肯·明托为临时CEO,接替离职的前CEO卢卡·德·梅奥 [1] - 明托将与董事长让·多米尼克·塞纳德共同管理公司,其在财务部门拥有丰富经验,今年3月刚接任CFO职位 [3] - 公司正在寻找下一任正式CEO,但尚未公布选定时间 [3] 财务与战略调整 - 公司将2025年营业利润率预期从至少7%下调至6.5%,主要因竞争加剧和汽车市场下滑 [3] - 上半年自由现金流预估为4700万欧元(约3.9万亿元人民币),受欧洲市场疲软和账单延迟影响 [5] - 公司计划加大成本削减力度,重点集中在后台、生产和研发部门 [5] 市场表现与竞争环境 - 雷诺去年市场与利润表现优于Stellantis和大众,得益于低成本车型达契亚Sandero和电动车雷诺5的畅销 [5] - 欧洲市场需求疲软,小型车领域面临纯电和混动新品的激烈竞争 [5] - 中国制造商如比亚迪和名爵在欧洲竞争力增强,加剧行业挑战 [5] 未来挑战与计划 - 新管理团队需解决欧洲碳排放政策放宽后的电动化困境,并决定与日产的联盟关系 [6] - 公司正在中国大力拓展供应商合作伙伴,未来定位待明确 [6] - 下一个战略计划"未来未来"将于今年秋季公布 [7]
沃尔沃CEO:与中国合作才能领先
环球网资讯· 2025-07-12 07:06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竞争态势 - 特斯拉在中国市场份额正被比亚迪和小米等本土车企逐步蚕食,从曾经的引领者变为步步撤退的老将 [1] - 特斯拉仅依靠Model 3与Model Y两款车型打天下,产品老化问题严重,中国消费者已产生审美疲劳 [1] - 特斯拉中国员工多次向总部反映产品老化问题,但被高层淡化,销售人员面临巨大业绩压力 [1] - 马斯克不愿在市场策略上妥协,仍希望依靠技术声誉维持影响力 [1] 中国本土电动汽车品牌的竞争优势 - 比亚迪凭借极具竞争力的价格撼动特斯拉高端市场份额 [1] - 小米跨界造车仅用一年多时间就在销量上超越深耕中国10年的特斯拉 [1] - 中国本土品牌持续推出配备超大娱乐屏幕、车载冰箱、语音助手等功能的车型,迎合中国消费者需求 [1] - 小米车主高度评价车载智能功能,如通过语音助手远程控制空调的体验 [1] 欧洲汽车行业对中国电动汽车的应对策略 - 沃尔沃CEO哈坎·塞缪尔森认为欧洲汽车行业应积极改进提升竞争力,而非依赖关税保护 [2] - 欧盟市场将面临中国新能源汽车新入局者的激烈竞争,越早适应越有利 [2] - 在中国市场必须聚焦本土需求,不能照搬欧洲产品,需与中国合作开发符合当地消费者偏好的技术 [2] - 中国消费者对科技高度感兴趣,偏好具备丰富软件功能的汽车 [2]
观车 · 论势 || 新生代汽车人才该长啥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0 09:47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发展方向的转变同样造成了汽车后市场,尤其是维修领域出现极大的人才缺口。以往的机械、气路等故障开始转向三电系统、软 件等故障,对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中国汽车维修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当前从事新能源汽车维修的技能人员约有10万,而人才 缺口达上百万。在职业教育上,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技能人才也十分吃香。 车企高管亲自给出建议,自然也引得不少网友关注与讨论。数据显示,前述热搜话题的阅读量达到699.1万。无论建议抽象或是具体,各家车企都借 此波讨论赢得不少关注度,成就了一次另类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宣传。 如此高的关注度背后,实则是整个社会对汽车产业发出的时代之问:新生代汽车人才究竟该长啥样?在笔者看来,若想回答好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 汽车产业未来将如何演变。时至今日,在中国市场汽车电动化势不可挡;与之相对应,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变得炙手可热。近年来,已有不少高校通过开 设新课程、设立新专业等方式,为社会培养更多新能源汽车相关人才。例如,清华大学等高校开设了电动汽车驱动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等相关课程; 同济大学新增"智能电动车辆"一级交叉学科,在人才培养上紧跟产业发展步伐。 此外,智能 ...
大型纯电SUV 确认取消!本田突然宣布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09 21:55
行业趋势变化 - 汽车行业形势发生显著变化 制造商重新审视全面电动化路线图 美国电动汽车普及速度放缓且联邦税收优惠即将取消 [2] - 市场需求减弱及美国政治因素导致本田停止开发大型电动SUV并削减2030年电动汽车投入计划 [3][4] - 特朗普签署法案取消7500美元新电动汽车税收抵免 该政策将于2025年9月30日到期 [5] 本田战略调整 - 本田终止原计划2027年推出的大型电动SUV开发 该车基于全新电动架构 续航480公里 原计划在美国俄亥俄州生产 [7][8] - 2024年5月本田仍宣称电动汽车是小型移动产品最有效解决方案 目标2040年实现100%电动化 但到2024年已多次调整计划 [10] - 2022年计划推出30款电动车 2030年产量超200万辆 后缩减为到2030年电动车占比30% 2024年暂停加拿大数十亿美元电动车中心投资 [13] - 2024年4月转向混合动力车型 与电动车共线生产 5月CEO表示2030年电动车占比预期降至20% [13][15] - 电动车领域投资预算削减30% 从10万亿日元降至7万亿日元 约合690亿降至484亿美元 [15] - 计划未来四年推出13款混动车型 2030年混动销量目标220万辆 较2025年增长120% [18] 其他车企动态 - 路特斯取消2028年全面电动化计划 转向混动车型 保时捷增加混动车型选择 承认无法实现2030年80%电动化目标 [22] - 沃尔沃放弃2030年纯电目标 改为90%插混+纯电 日产取消小型电动SUV计划 [22] - 宝马称内燃机是"基础" 兰博基尼押注合成燃料 奔驰延长发动机寿命 奥迪宣布再生产汽油机10年 [22] - 福特逐步放缓电动车计划 捷豹路虎搁置印度10亿美元电动车工厂 日产取消美国电动轿车生产计划及日本11亿美元电池厂 [23][24] 行业整体态势 - 过去6-9个月车企意识到电动车计划与消费者需求不符 正集体调整战略 [22] - 2025年汽车行业面临巨大变革 制造商应对变化削减电动车投资 [24]
比亚迪李黔:中国汽车,领跑全球
创业邦· 2025-07-09 17:55
汽车行业成为经济新支柱 - 当前中国经济正经历增长引擎转换,汽车产业强势接棒房地产成为新支柱产业 [6][7] -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市场份额从19%增长至69%,年销量从2002年约300万辆增至超3000万辆 [7] - 汽车行业横跨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是产业转型关键 [7] 中国汽车高端化与国际化突破 - 中国汽车出口"新三样"为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2024年净出口额达1640亿美元(占净出口总额17%) [9] - 中国连续两年成为全球汽车出口第一大国,2023年出口量超580万辆,2024年增速超20% [9] - 比亚迪在欧洲五国(德法意英西)销量超越特斯拉,在新加坡全品牌销量第一,澳洲新能源市场单月销量达4000-5000辆 [10] 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领先优势 - 中国在电动化领域实现技术、专利、供应链全面领先,智能化渗透率达58%(全球平均10%) [11] - 2024年全球前十大车企中两家为中国企业,比亚迪以427万辆纯电动车销量位居全球第五 [12] - 比亚迪仰望品牌在100万以上SUV市场排名第三,2024年销量超7000辆(该价位总销量7.8万辆) [12] 核心技术产品力展示 - 腾势N9搭载易三方技术,3.2吨车体0-100km/h加速3.9秒,转弯半径4.6米(小于飞度4.9米) [13] - 比亚迪车型在180km/h时速爆胎无感知,85km/h紧急制动保持稳定,安全性能达量产车顶尖水平 [13] 产业投资布局策略 - 投资聚焦能源变革(光伏/储能/核能)、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智能驾驶/半导体)等硬科技领域 [15][16] - 已投100家企业中12家上市,10家IPO在审(A股4家/港股5家),2024年计划新增4-6家上市申请 [16] - 采取"优中选优、投重投大"策略,对优质企业持续追加投资并赋能产业链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