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技术研发
搜索文档
突发!亿纬锂能注销子公司!
鑫椤锂电· 2025-06-18 17:27
公司动态 - 亿纬锂能决定注销惠州亿纬锂能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分公司,并授权管理层办理相关注销事宜 [4] - 公司在2025年2月14日于北京新设立全资子公司北京亿纬锂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万元人民币,法定代表人刘金成,经营范围涵盖电池制造、技术服务、新材料研发等 [7][8] - 目前亿纬锂能在北京的布局仅剩北京亿纬锂能有限公司一家 [8] 财务与业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486.15亿元,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扣非净利润31.62亿元,同比增长14.76% [9] - 2024年经营性现金流净额44.34亿元,研发总投入30.60亿元,同比增长6.58%,研发人员6068名 [9] - 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30.29GWh,同比增长7.87%,商用车电池国内市场份额排名第二 [9] - 2024年储能电池出货量50.45GWh,同比增长91.9%,出货量全球第二 [9] 资本运作 - 公司拟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以进一步提高资本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 [9] 行业活动 - 2025年将举办第三届中国固态电池技术发展与市场展望高峰论坛 [10]
豪鹏科技: 深圳市豪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17 19:34
公司评级与财务概况 - 公司主体信用等级维持AA,评级展望稳定,"豪鹏转债"信用等级同样维持AA [3][9] - 2024年公司总资产87.95亿元,负债63.68亿元,资产负债率72.41%,财务杠杆升至高位 [7][29] - 2024年营业总收入51.08亿元,同比增长12.5%,但净利润0.91亿元,营业毛利率持续下滑至18.23% [7][26] 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在小型镍氢电池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消费锂电领域具备技术积累和优质客户基础(惠普、索尼、大疆等) [3][15][17] - 锂离子电池收入占比提升至88.4%,产品覆盖笔电、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储能等,境内销售收入增速达38.79% [15][17] - 2024年聚合物软包锂离子电池产能增长30.13%,圆柱锂离子电池产能利用率提升至94.79%,但主要产品单价同比下降 [19][21]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锂离子电池出货量1,545.1GWh(+28.5%),中国出货量占比78.6%,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增速领先 [11][12] - 消费类锂电池集中度高,ATL、三星SDI等头部企业占据手机领域超70%份额,镍氢电池市场供需平衡但车载T-Box领域存在缺口 [12][13] - 公司研发投入稳定(2024年3.18亿元,占收入6.22%),拥有专利837项,但技术与规模较行业龙头仍有差距 [22][23] 财务风险与流动性 - 应付票据及账款合计29.62亿元,短期债务占比50.46%,货币资金对短期债务覆盖率为0.19倍 [29][30]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4.69亿元,EBITDA利息保障倍数4.77倍,未使用银行授信28.33亿元提供流动性缓冲 [29][31] - 在建项目总投资35.06亿元,已投资28.5亿元,剩余资金压力可控 [24] 产品与产能布局 - 产品多元化程度高,包括聚合物软包/圆柱锂电、镍氢电池等,应用于TWS耳机、无人机、储能等场景 [15][16] - 惠州潼湖工业园一期投产,越南工厂开始量产,电芯自给率较高(方形锂电和镍氢电池基本自供) [19][20] - 2024年镍氢电池销量19,590万只,单价同比下降17%至2.73元/只,锂电产品单价降幅5-13% [21]
国轩高科20250519
2025-05-19 23:20
纪要涉及的公司 国轩高科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固态电池技术路线与材料来源**:采用硫化物路线,还布局氧化物、卤化物等路线;材料来源兼顾自研和供应链采购,具体配方因电池型号而异[2][3] 2. **固态电池量产进度**:2025 年建 0.2GWh 中试线小批量生产测试电芯,2GWh 量产线预计 2026 年中下旬投产,目标 2027 年小规模量产,2030 年全面市场化[2][6] 3. **固态电池成本与应用领域**:硫化物固态电池电芯成本高,但原材料储量丰富降本潜力大;初期应用于高端汽车、垂直起降飞行器、人形机器人等对成本不敏感的高端市场[2][7] 4. **液态锂电池出货情况**:2024 年出货 63GWh,动力业务占比 64%,储能业务占比 34%;预计 2025 年出货量达 100GWh,一季度已完成约 20GWh[2][8][9] 5. **固态电池优势**:选择硫化物电解质提升电池功率和高温性能,定制正负极材料提高容量和循环稳定性;开发适用于量产的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一致性和合格率,降低成本;具备小批量中试线生产能力,利于后端应用探索[10] 6. **准固态电池优势**:采用复合膜设计提高安全性,与现有产线设备兼容可快速切换产线;目标逐步减少液体含量增加固体比例最终实现全固态,有望近期放量;辐射其他产品体系提高整体安全性能[11][12] 7. **锂金属技术应用**:优先应用于半固态电池,产业化节奏比全固态更早;通过优化电流密度、电场强化等减少锂金属枝晶生成,提高库伦效率,保障电池循环寿命和安全性[5][13][14] 8. **全固态电池量产瓶颈**:面临材料体系和制造技术挑战,包括新材料开发和生产装备改动;设备参数、信号及生产效率需优化;成本受材料成本和生产制造成本影响[18][19] 9. **准固态电池相关情况**:12GWh 产能已具备生产线,开工率未详细披露;验证周期长,涵盖国标、行标及客户新车型测试;十年 50 万公里里程数据基于材料体系评测得出;采用复合电解质,对原位固化技术进行优化[21][23][24] 10. **固态电池固化问题**:固化过程产生的气体排放不彻底会影响电池性能,国轩采用多步方法使全固态电池直通率接近液态电池水平[25] 11. **固态电池原位固化技术**:热场自由基热聚合只需加热场,UV 固化控制点多但产气少,超声方式传导效率高但存在内部气体排出问题[26] 12. **全固态电池生产工艺**:目前使用湿法涂布制作极片和电解质膜,干法工艺用于降低成本及应对溶剂管控要求[27] 13. **全固态电池成本下降因素**:受材料成本(如磷灰石、硫化锂)、能耗控制、设备折旧、人工成本等影响[28] 14. **全固态电池生产设备变化**:需确保极片致密性处理,取消传统聚合物隔膜,采用涂布成型的固态电解质作为隔离层,需开发相应工艺和设备[29][30] 15. **全固态电池应用车型**:未来产业化优先应用于高端车型,具体装载车型未确定[31] 16. **固态电池产线情况**:全固态及准固态产线在新站试生产,通过周围工厂协同完成多型号生产;预计 2025 年内完成准备工作,量产时间视客户测试进展而定[32] 17. **准固态电池装车情况**:准固态技术已在车辆上路测,还需一段时间正式装车[33] 18. **全固态正极材料**:当前使用高镍正极,需特殊定制,现有供应链基本不变但需微调;未来可能转向富锂锰基或硅碳等新材料[3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国内硫化锂供应商目前供应能满足需求,许多公司积极布局制造技术以提高规模和降低价格[20] 2. 目前不提供出货目标指引,需根据下半年装车产业化进度决定;当前主要解决准固态技术和参数的平移、唤醒和切换问题[22] 3. 准固态电池产业化最大挑战在于客户车型开发周期,完成测试定点后将制定量产指标响应市场需求[28] 4. 国轩高科与几家核心客户正在对接准固态电池相关事宜,具体信息关注公开发布[35] 5. 2024 年推出固态电池手工件,2025 年产出中试件,预计 2026 年通报小批量生产线建设情况;准固态电池产业化概率大,路测反馈良好有望带来业绩增长[36]
宁德时代最新情况
数说新能源· 2025-05-07 12:35
港股发行 - 港股发行规模约50亿美金 其中50%为基石投资 主要面向主权基金和长线投资者 [1] - 当前估值15-16倍PE 对海外投资者性价比高 港股由外资定价且流通盘小 上市后估值有望修复 [1] - 纯机构认购倍数超10倍 预计发行折扣控制在5%以内 [2] - 时间节点:后天确定上限价 明天确定基石投资者 下周一到三公开招股 [2] 需求及出货 - 全年出货量预计580GWh以上 增速超20% 长期年复合增速维持20%+ [2] - 2025年剔除美国业务后利润仍有望达600亿+ [2] 动力业务 - 国内Q1新能源车同比增长47% 商用车增长60% 份额稳定 换电业务开拓15万以下市场 [3] - 欧洲Q1增速超20% 市占率超40% 非美市场(欧洲/东南亚等)增速均超20% [3] - 国内乘用车25万以上市占率达70% 商用车电动化率快速提升 预计整体增速20%+ [3] 储能业务 - 海外大储项目(中东/欧洲/澳洲)增速40%-50% 澳洲市占率超70% [3] - 美国市场因关税停滞 中东/澳洲等增量市场填补缺口 [3] - 国内业务不受取消强配政策影响 [3] 海外市场 - 去年美国出货40-50GWh 但特斯拉等客户美国工厂产品销往全球 仅本土销售部分受影响 占美国出货不足50% 直接影响储能业务不到5% [3] - 印尼工厂供应东南亚及北美 匈牙利/德国工厂满足欧洲需求 [4] 换电业务 - 2025年自建1000座换电站 依托中石化3万座加油站和蔚来3000座换电站网络 2030年规划1万座站 [4] - 8家车企超20款换电车型 推行20/25号标准化电池 覆盖15万以下价格带 预计提升市占率10-15个百分点 [4] - 换电模式降低15万以下车型首购成本30%+ 年保险费节省1000-2000元 适配电池新技术迭代 [5] 新产品新技术 - 固态电池研发团队超千人 采用硫化物路线 瞄准航空领域高能量密度需求 [6] - 钠电池优先落地重卡/储能场景 年内目标实现175Wh/kg能量密度和1万次循环 无负极技术进展更快 [6] - 凝聚态电池车用能量密度400Wh/kg 航空用500Wh/kg 攻克锂金属负极技术 研发投入超百亿 [7] 新市场拓展 - 首个通过新国标电池安全认证 一年缓冲期后新国标将增加二线电池厂成本 [7] - 成立机器人与低空经济事业部 研发8小时续航机器人电池 [8] - 船舶电动化潜力大 3万艘内河船可改造 单船带电量及价值量更高 [8]
亿纬锂能(300014):储能消费电池优势维持 动力电池有望发力
新浪财经· 2025-04-21 12:35
财务表现 - 公司24年营业收入486.15亿元,同比下降0.35%,归母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扣非归母净利润31.62亿元,同比增长14.76% [1] - 24Q4营业收入145.65亿元,同比增长9.89%,环比增长17.56%,归母净利润8.87亿元,同比增长41.73%,环比下降15.64%,扣非归母净利润6.62亿元,同比增长10.30%,环比下降33.91% [1] - 24Q4毛利率17.48%,环比下降1.5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23个百分点,净利率6.5%,环比下降2.58个百分点,同比上升1.68个百分点 [1] 业务分项 - 储能电池24年收入190亿元,同比增长16%,出货量50.45GWh,同比增长91.90%,24H2出货量29.5GWh,均价0.38元/Wh,毛利率14.96% [2] - 动力电池24年收入192亿元,同比下降20%,出货量30.29GWh,同比增长8%,24H2销量16.75GWh,均价0.61元/Wh,环比下降9%,毛利率16.6%,环比上升5.2个百分点 [2] - 消费电池24年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23%,24H2毛利率26.93%,环比下降1.4个百分点,单月产销量突破1亿只 [2] 产能与布局 - 公司60GWh超级工厂投产,储能大容量电芯应用领先,马来西亚工厂预计26年初量产 [2] - 马来西亚小圆柱工厂预计25年初投产 [2] - 全固态电池完成小软包电池组装工艺开发,百MWh中试线预计25年投入运行,26年推出混合动力领域高功率全固态电池 [3] 新领域拓展 - 公司在BBU数据中心备电、eVTOL、无人机及飞行器市场积极拓展 [3] - 人形机器人、机器狗电池领域部分客户已完成样品交付和组装 [3] 盈利预测 - 下调25-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至53.17亿元、67.69亿元,新增27年预测80.00亿元 [3] - 当前股价对应PE为15倍、12倍、10倍 [3]
比亚迪密集披露电池相关专利!
起点锂电· 2025-01-17 18:32
专利技术布局 - 2024年1月15日至17日比亚迪密集获得8项电池相关专利授权,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极片、固态锂电池电芯制备等核心技术领域 [2][3] - 专利技术布局聚焦储能系统、电池装置、电极极片、电芯制备等全产业链环节,形成系统性技术壁垒 [5] - 2024年新增专利接近700个,较2023年同期增长约300%,研发投入达196亿元(同比增长41.8%)[3][5] 研发投入与人才储备 - 公司累计研发投入超1600亿元,2024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333.2亿元,14年中有13年研发投入高于净利润 [5] - 全球研发人员达11万名工程师,为车企中规模最大,专利累计申请5.8万项、授权3.5万项 [5] - 专利地域分布高度集中,深圳占比87%,内地总量占96%,核心研发团队包括凌和平等5大专家 [5] 刀片电池技术迭代 - 第一代刀片电池(2020年发布)采用磷酸铁锂技术,空间利用率提升50%以上,性能比肩三元电池 [7][8] - 第二代刀片电池计划2025年推出,能量密度达190Wh/kg,采用凹型极柱设计、新型电解液配方及集成防火技术 [8] - 新技术或率先搭载于仰望U7及汉L车型,但原定2024年8月的发布已延期 [8] 市场表现与战略定位 - 2024年12月销量51.48万辆(同比+50.95%),全年销量427.21万辆(同比+41.26%)[5] - 董事长王传福强调"人才红利"战略,通过垂直整合电池产业链规避上游供应风险 [5][7] - 技术突破支撑全球化布局,欧洲市场已纳入二代刀片电池推广计划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