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前海发“大礼包”推动科技服务业七大重点领域发展 单个机构年最高可获千万元支持
南方日报网络版· 2025-10-24 16:39
政策核心目标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辐射大湾区的科技服务集聚区,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1] - 引导科技服务机构专业化、市场化、平台化发展,形成全链条产业扶持闭环 [2] 行业发展现状 - 前海规模以上科技服务业企业数量年均增长超10%,产业链覆盖度超60% [1] - 前海已形成“研发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孵化—产业加速”的全链条服务体系 [1] - 截至2025年9月底,前海已集聚科技企业5.5万家,现代服务业企业超12万家,其中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主导产业占现代服务业比重超35% [1] 重点支持领域 - 支持研究和试验发展、知识产权、工业设计与专业设计服务、技术转移转化、企业孵化、检验检测、工程服务等七大科技服务业重点领域 [1] - 单个机构每年可获不超过1000万元支持 [1] 具体扶持措施 - 空间保障方面,对于符合不同条件的科技服务业机构申请创新型产业用房,分别按市场评估价的30%、50%及70%收取租金,最高予以一年免租支持 [2] - 成果转化方面,支持QS世界大学排名前100的高校联合企业在前海设立科技服务业机构,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并支持源自港澳及国际的重大科研成果在前海进行产业转化 [2] - 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1000万港元以上、且上一年度在前海研发投入300万元以上的科技服务业机构,按照研发投入的20%予以奖励,每年最高150万元,累计支持不超过3年 [2] 行业影响与评价 - 举措具有鲜明政策导向性和行业激励性,有助于前海吸引更多高端服务资源集聚,推动形成更加完善、协同、高效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体系 [2] - 政策直接降低了企业开展设计研发的成本,使企业更敢于投入资源进行深度优化和原创开发 [2] - 对支持国际重大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具有吸引力,特别是对获得香港特区政府创新科技署资助的项目在内地开展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 [2][3]
镇江高新区海外人才工作站(新加坡)揭牌
镇江日报· 2025-10-23 07:45
合作交流会聚焦务实合作,成果丰硕。活动现场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6个来自新加坡的 创新创业项目登台亮相,技术领域涵盖水源安全监测、绿色燃料解决方案等前沿方向,技术含量高、创 新性强,与镇江高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布局高度契合,市场应用前景广阔,展现了新加坡作为国际知名 创新高地和人才聚集地的底蕴。(记者 陈志奎 通讯员 陈寿峰 邹刚) 10月20日下午,2025年新加坡高层次人才镇江行暨"双高协同"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合作交流会举行, 聚焦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构筑区域性特色产业人才高地,致力打 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业生态。 此次活动由市科协、镇江高新区联合主办,依托"双高协同",融汇新加坡高校与镇江高新区产业优 势,共同绘制"实验室发现-镇江孵化-长三角应用"的全链条创新图谱。现场,镇江高新区海外人才工作 站(新加坡)正式揭牌。该工作站由镇江高新区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携手共建,标志着两地合作进入 新阶段。作为镇江"人才'镇兴'"政策与新加坡创新资源的战略交汇平台,工作站将充分发挥两地优势, 推动人才技术深度合作。 ...
常州财政以人才为钥 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破壁融合”
新华日报· 2025-10-22 07:15
常州人才工作成果与荣誉 - 常州市蝉联"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并同步获得"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最佳人才生态城市"、"最佳产业创新城市"三项殊荣 [1] 人才政策精准适配策略 - 财政部门围绕全市"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目标,将精准性与适配性作为政策核心,推动财政资源聚焦新能源、新材料、智能装备等十大产业集群,以产业链需求为导向布局人才链 [2] - 针对高层次人才,通过"拨投联动"模式支持,设立规模60亿元的天使投资母基金和3亿元的天使直投母基金,已累计对外投资3个项目,金额1300万元,对引进的海外及本土战略人才分别给予2000万元、1000万元以上资助 [3] - 针对紧缺型技能人才,将职业技能培训补贴目录扩至228个,最高补贴4300元,市级财政已拨付培训补贴1300余万元,并统筹60万元支持培育技能大师工作室 [3] 产业人才引进与对接成效 - 2024年全年为十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进各类人才34991人,占全市引才总量29.16%,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核心零部件集群引进人才14324人,占比40.94% [4] - 支持开展"百场千企"产业融链强链对接行动,开展活动超110场,服务产业链企业超6600家,以增强人才与产业的黏性 [4] 科技创新攻关与转化机制 - 健全"揭榜挂帅"机制,自2022年实施以来,在十个领域累计有92个中榜项目,榜额超3亿元,支持组建人才攻关联合体,给予最高500万元经费 [5][6] - 创新实施"双岗互聘"模式,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相互选聘高层次人才,已为首期900余名考核合格人才发放补助近1800万元,加速产学研成果转化 [6] 金融支持人才与产业发展 - 依托龙城科创基金构建全周期金融支持体系,母子基金累计投资常州项目289个,投资总额达77.08亿元,培育专精特新企业92家、瞪羚企业38家、潜在独角兽企业22家、独角兽企业5家 [7] - 联动"人才贷"等政府信保基金产品,截至8月底累计为196户人才企业发放贷款411笔,累计放款金额9.62亿元 [7] 人才生态与安居保障 - 累计建成374处、11.78万套人才公寓,满足35万人居住需求,平均入住率保持在85%以上,其中优质项目入住率达98% [8] - 针对高校毕业生量身打造"青春留常"政策,今年1-9月累计兑付生活、购房等补贴4.06亿元,惠及56.3万人次,1-8月累计发放住房公积金开户和缴存补贴2330.09万元,覆盖31所高校 [9]
发力AI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三级跳”
新华日报· 2025-10-22 07:06
联合高校共建实验室——今年3月,思必驰牵头,联合上海交通大学、苏州大学共建"江苏省语言计算及 应用重点实验室",聚焦语音语言、群体智能等领域的技术瓶颈开展原始创新和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技 术成果在实体经济中规模化应用,为产业升级注入AI动能。 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2022年11月,牵头成立"苏州市人工智能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汇聚13家单 位,打造"开放的产业赋能型"创新载体,以算法突破、平台建设、技术共享、产业赋能为目标,推动联 合攻关、资源整合、场景实践;2024年1月,牵头建设的"江苏省人工智能语言计算创新联合体"获批, 成员单位覆盖智能制造、医疗、金融等领域企业及长三角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共同构建开放共享、技 术产业相融合的创新平台,加快人工智能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2024年6月,牵头成立"长三角语言计算 创新联合体",开展包括跨模态知识谱图增强的语言大模型研究、大模型重点行业应用等在内的四大攻 关任务,探索包括协同创新、成果分配等在内的一系列创新机制,推动技术成果快速产业化。 如今的思必驰,已拥有近100项全球独创技术,已授权知识产权近1700件,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667项、 软件著作权近400项, ...
鹭岛江城汇双新 绿动未来共潮生 ——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发展机遇分享会在汉举办
搜狐财经· 2025-10-21 21:30
10月21日,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新能源新材料"投资发展机遇分享会在武汉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厦汉两地 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行业领军企业、科研机构、投资机构代表及专家学者共150余人齐聚一堂。此次活动由 临空指挥部与央企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共同举办,由阳光电源、雪人股份、武汉长兴等龙头企业共同参与, 围绕"双碳"目标下产业发展新机遇、技术创新新方向、跨区域合作新路径展开深入交流,共绘新能源新材料 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 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李辉跃,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华,出席活动并致辞。 中共厦门市委副书记李辉跃表示厦门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方面具有良好基础和显著优势。厦门临空经济 片区作为厦门重点打造的新片区,将进一步创新完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生态,在项目投资、科研攻关、 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期待与企业、高校携手开创共赢新局面。 厦门翔炬投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超群聚焦片区未来产业科技园载体建设,介绍了园区的产业布局与服 务优势,产业链上游布局基础材料领域,下游联动应用市场,形成"材料研发-生产-应用"闭环。 北京市长城企业战略研究所中级合伙人、总监周 涛发布厦门临空经济片区新 ...
镇江举行 “十四五” 科创与产业创新融合首场发布会,多部门亮出融合发展成绩单
扬子晚报网· 2025-10-21 16:16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总体战略 - 镇江市以创新为引领,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耦合,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1] 创新平台体系建设 - 构建多层次创新平台梯队,培育省级重点实验室如“道路运载装备与智能运控系统”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如“先进航空发动机用粉末高温合金” [3] - 江苏科技大学“深远海新能源概念验证中心”获批省级概念验证中心,丹阳高新技术创新园入选全省首批“标杆孵化器” [3] - 推动航天海鹰、中船动力等龙头企业联合高校院所成立5家创新联合体,以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 [3] - 镇江高新区作为江苏省“双高协同”试点,与3所高校签订战略协议,共同出资500万元建设“先进船舶海工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 [4] - 通过“双高协同”专题对接会发布企业技术需求30项,开放高校共享科研仪器343台套、专利成果1742项 [4] 工业创新与产业集群发展 - 实施“四群八链”培育和“876”创新引领工程,拥有省级制造业领航企业7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10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3家 [5] - 拥有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4家、国家绿色工厂26家,工信领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 [5] - 在新型电力装备、智慧农业装备领域筹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0家平台入选2024年省首批制造业中试平台重点培育库 [5]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评省首台(套)装备、首批次新材料等101个,158个项目入选工信部设备更新再贷款清单 [5] - 推动长三角大飞机集群、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 [5] 人才引育成效 - “十四五”期间累计引培高技能人才16万人、专业技术人才39.4万人,每年引进大专以上人才4万人 [6] - 2025年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升至第37位,较五年前提升18位 [6] - 实施大学生“聚镇”、青年人才“归雁”计划,发放生活及租房等补贴3.27亿元,惠及12.3万人次 [7] - 五年举办校园招聘500余场,与140余所高校建立联系,设立56个高校人才工作站 [7] - 布局14个“镇青驿站”提供免费住宿,菁英创业大赛吸引1891个项目参赛,新增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家、企业人才工作站276家 [7] 区域创新成果 - 丹徒区累计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90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4家,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载体2家 [8] - 材智汇(丹徒)众创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丹徒高新园升级为江苏省丹徒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8] - 丹徒区与10余所高校合作完成产学研项目140项以上,引育国家级人才8人 [8] - 镇江高新区构建“五个一”融合体系,与3所高校11个学科协作,开展校企对接50余次,新增项目研发投入7492万元 [8] - 镇江高新区下一步将聚焦“绿色海洋装备”与“未来能源”新赛道,成立成果转化基金,并推动企业优先录用合作高校毕业生 [8]
鼓励“双高”碰撞出创新火花
经济日报· 2025-10-21 07:59
日前,江苏发布推动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协同创新发展的政策指南清单,围绕前沿赛道、科创平台、 领军人才、转化基金、标杆项目"五个一"融合发展体系,推出24项支持举措,增强两大主体协同创新的 内驱动力。 高校和高新区都是创新资源富集的科创主阵地:一个是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一个是科 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创新的重要载体。二者协同发展可强化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对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 义。 实施"双高协同",应聚焦"卡脖子"问题和实际需求,打破体制机制壁垒;建立健全高校与高新区创 新供需对接机制,搭建有效沟通协调平台;推动高校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使高校科研力量与高新 区产业需求精准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攻关,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同时,需进一 步完善长效激励约束和成果转化考核机制,加大对科研人员成果转化应用的激励力度,形成"企业需求 牵引—高校技术突破—高新区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此次江苏发布的"双高协同"政策,旨在破题产教融合,谋求科教与产业在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 广领域的合作,推动两大创新主体整合资源,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协同创新。 实施"双高协同",需以培育新质生产力为战略目标,促 ...
专访黄群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大新基建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20:15
经济增速与现代化目标 - “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需要保持5%左右的中高速经济增长 [6] - 根据现代化规律,国家越接近现代化其潜在经济增速会下降,因此“十五五”时期相对于“十六五”时期对经济增速有更高要求 [6]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方向是提高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实现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原材料等产业基础能力的自主可控和安全高效 [7] - 建议“十五五”时期将基础研发费用占整体研发投入比例从“十四五”期末的8%提高到12%左右,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从目前4%提高到5% [8] -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并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9] 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十五五”时期要提升产业体系的先进性,推进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并重视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产业链安全性 [11] - 为保障产业链安全,需要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 [11] 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十五五”时期需推进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强化人工智能赋能,聚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构建行业大模型和工业知识库 [2][12] - 加快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加大对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2][12] - 优化区域算力布局,制造业密集区域着重布局工业互联网算力,西部地区注重绿色算力布局,国家在关键节点布局通用算力 [13] 新兴产业“反内卷”与发展 - 强化产业补贴的技术创新导向,限制针对产能扩张的补贴,激励企业在标准制定、技术原创、品牌输出等方面的积极性 [2][15] -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防范平台垄断势能,打击“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恶意补贴等扭曲市场行为 [16] - 通过提升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以扩大有效消费,并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17]
专访黄群慧: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加大新基建投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9 20:04
文章核心观点 - "十五五"时期是中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发力期,对经济增速有更高要求,但必须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增速 [5] - 产业升级的核心路径是把握产业基础高级化方向,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 [2][5] - 传统产业需进行"深度"转型升级,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9] - 新兴产业需"反内卷",强化产业补贴的技术创新导向,完善市场监管,扩大内需 [2][13][14] 经济发展定位与目标 - "十五五"时期需保持5%左右的中高速经济增长,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夯实基础 [5] - 该时期相对于"十六五"对经济增速有更高要求,因国家越接近现代化潜在经济增速会下降 [2][5]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关键融合方向是提高产业基础现代化水平,包括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原材料等产业基础能力的自主可控 [5] - 建议将基础研发费用占整体研发投入比例从"十四五"期末的8%提高到"十五五"期末12%左右 [6] - 建议教育经费占GDP比例从目前4%提高到5% [6] - 需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允许科技人员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上有更大自主权 [6]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新要求 - 提升产业体系先进性,推进产业高端化、数智化、绿色化和融合化发展 [9] - 重视产业体系完整性问题,加快"智能母工厂"建设,完善产业国内梯度有序转移协作机制 [9] - 重视产业链安全性,打造自主可控产业链供应链,健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等重点产业链发展机制 [9] 传统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 强化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聚焦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原材料、能源电力、消费品等重点行业领域 [2][10] - 构建重点行业大模型和工业知识库,以场景应用为牵引发展智能产品 [10] - 加快以算力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积极探索高效投资机制 [2][11] - 围绕产业需求优化区域算力布局,制造业密集区域着重布局工业互联网算力,西部地区注重绿色算力布局 [11] - 探索构建全国统一算力交易市场,形成合理定价机制 [11] 新兴产业"反内卷"措施 - 强化产业补贴的技术创新导向,限制针对产能扩张的补贴,激励企业在标准制定、技术原创、品牌输出等方面积极性 [2][13] - 优化产业链创新协同机制,鼓励大型国有企业和科研机构聚焦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13] - 完善市场监管体系,防范平台垄断势能,打击"二选一"、大数据杀熟、恶意补贴等扭曲市场行为 [14] - 全方位扩大内需,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动机,推动由投资拉动向消费驱动转型 [14] - 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规范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行为,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 [14] - 强化完善行业自律机制,遏制低价倾销、恶性竞争等行为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