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

搜索文档
拨云鉴粤——2025广东年中经济观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1 07:01
作为中国经济"排头兵",广东正处于爬坡进阶关键期。上半年,广东GDP增长4.2%,连续三个季度回 升。关键指标暖意萌动,动能转换纵深演进,科创新质能竞涌,叠加印证了其强劲韧性、稳健底色和向 好态势。为解码广东经济破浪前行的密码,我们特别策划推出《拨云鉴粤——2025广东年中经济观察》 专题报道,锚定七大向新坐标(603040),透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内在肌理。 广东求解消费密码:1.5亿人背后的新场景和新供给 【14版】竞逐新赛道 引爆"超级场景":广东机器人"上天入海"的进化密码 中国平安"五篇大文章"答卷更新,市场投下"信心票" 【15版】激活新消费 从中心城区到城市中心:禅城用岭南烟火让年轻人"买单" 【16版】开放新活力 一席开放的盛宴:从广交会到链博会,广东外资外贸双进击 第一批"好房子"来了,陶瓷企业率先开启"品质革命" 【17版】人才新红利 产教融合向深:广东如何练成"工程师大省"? 【18版】国企新使命 【19版】金融新质观 广东解题科技金融:国资创投引领,银行保险多元赋能 【20版】湾区新矩阵 解码东莞韧性:下好做优增量盘活存量一盘棋 解码广东国资向"新"力:靠科技支点挑起产业大梁 锚定"三 ...
海峡股交:夯实“塔基”功能赋能优质企业加速进阶
中国证券报· 2025-07-31 05:09
区域性股权市场定位与功能 - 区域性股权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塔基"和重要地方金融基础设施 [1] - 海峡股交作为全国最早获得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牌照的区域性股权市场之一,通过旗下海岚基金帮助企业规范财务、推动上市培育 [1] - 截至2025年5月末,海峡股交服务企业转板新三板挂牌29家,转板沪深北三大交易所上市9家,2022-2024年累计培育福建省上市后备企业182家 [1] 企业筛选与培育机制 - 2024年以来累计走访企业1002家次,收集服务需求686家次,落地服务527家次(政策咨询94家次、产业对接87家次、融资对接85家次等) [1] - 服务覆盖福建省83个县域,形成古田县农副产品产业链、邵武市新材料产业链等服务样板 [2] - 按北交所上市财务指标的50%筛选119家企业进行重点培育 [2] "专精特新"专板建设 - "专精特新"专板2023年12月通过证监会备案,截至2025年5月末累计入板企业412家(培育层17家、规范层287家、孵化层108家) [3] - 专板帮助企业实现融资24.05亿元,孵化层中107家企业升级为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转化率近50%) [3] - 福建省首创政策:进入专板企业在申报省级"专精特新"时可加3分 [3] 融资支持与创新服务 - 截至2025年5月末累计挂牌企业592家,展示企业9989家,帮助企业实现融资290.54亿元 [5] - 海岚基金管理规模6亿元,累计对接项目327个,深度培育56家企业,孵化14个投资项目(其中1/3成长为国家级"小巨人",1家上市) [5] - 海峡基金港平台入驻基金管理机构49家、基金产品60家,促成融资25.42亿元 [5] 科技成果转化与知识产权服务 - 建成包含创新企业、服务机构、专家库及专利技术的四大基础数据库 [4] - 截至2025年5月末促成知识产权交易271项,成交金额2.9亿元 [4] - 对接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开展专利开放许可试点 [4] 未来发展方向 - 以企业综合服务为核心,通过管理咨询、产业对接、资本市场培育提升企业素质 [6] - 重点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6]
厚植科学城科创沃土 共创“光明”新未来
证券时报· 2025-07-31 03:09
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 - 光明区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核心承载区[1] - 已集中布局建设23个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包括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材料基因组三大科学设施[1] - 深圳医学科学院和深圳湾实验室取得突破性进展,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深圳理工大学正在加快建设[1] - 全区集聚59名国内外院士,3000多名高层次人才,近19万名各类人才[1] 重点产业集群 - 光明区围绕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方向构建"3+3+1"重点产业集群[2] - 已集聚9家百亿级企业,35家上市公司,1921家规上企业,2287家国高企业,8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 - 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工业百强区[2] 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 光明区出台支持科技金融发展若干措施,设立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母基金[2] - 落地全市首只种子基金及4家市级"20+8"产业基金,涵盖智能传感器、脑科学、合成生物、超高清显示等领域[2] - 建成光明科技金融大厦,集聚30多家金融机构,成立光明科学城创投联合会[2]
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增20.4% 浙江探索耐心贷款服务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22:49
浙江省金融运行情况 - 6月末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34万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2个百分点,比年初新增1.56万亿元,同比多增258亿元 [1] - 浙江省是唯一拥有杭州市、嘉兴市两个科创金改试验区的省份 [1] - 截至6月末浙江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审核通过金额居全国第二,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4% [1] - 辖内上市公司拟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的公告项目达107个,14家企业和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共284.1亿元 [1] 科技金融政策与创新 - 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深化科技金融能力提升专项行动,出台《浙江省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实施细则》 [1] - 出台全国首个科创金融专项法规《嘉兴市科创金融促进条例》,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推出"浙科联合贷"创新产品 [1] - 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会同杭州市相关部门出台《推动金融机构做好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2] - "浙科联合贷"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共享、风险共担、资源互补、政策集成"四位一体"形成银行联合支持机制 [2] "浙科联合贷"产品优势 - 建立分层分类支持机制,针对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分别设计"浙科普惠联合贷""浙科成长联合贷""浙科领航联合贷"等产品 [2] - 配套"认股权+"和动态增信措施,使企业获得更多额度、更长期限、更低利率的贷款支持 [2] - 多家银行联合授信实现多方风险缓释,避免单一银行承担过高风险或提前抽贷 [2] - 建立"银行+产业专家"双轨评估制提升科技赛道识别精准度,政银双向推送机制覆盖种子期企业 [3] - 依托科技金融服务联盟形成"股债保担介"综合金融服务体系 [3] 政策协同与实施进展 - 加力使用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企业的首贷支持 [3] - 建立"浙科联合贷"政银保担联动机制,提供优惠贷款贴息、政策性融资担保、科技保险等配套政策 [3] - 已选择12家金融机构参与"浙科联合贷"服务,完成首批次科技型企业尽职调查全覆盖 [4] - 部分企业已获得银行授信,下一步将在全省有条件地区复制推广该模式 [4]
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增20.4%,浙江探索耐心贷款服务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21:17
浙江省金融运行情况 - 6月末浙江省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5.34万亿元 同比增长9 0 增速高于全国水平2 2个百分点 比年初新增1 56万亿元 同比多增258亿元 [1] - 浙江省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审核通过金额居全国第二 科技服务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0 4 [1] - 辖内上市公司拟申请股票回购增持贷款的公告项目达107个 全省有14家企业和机构发行科技创新债券共284 1亿元 [1] 科技金融政策与创新 - 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深化科技金融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出台《浙江省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实施细则》 开展金融机构服务科技型企业效果评估 [1] - 出台全国首个科创金融专项法规《嘉兴市科创金融促进条例》 在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推出"浙科联合贷"创新产品 率先开展《认股选择权协议指南》等科创金融团体标准研制 [1] - 人民银行浙江省分行会同杭州市相关部门出台《推动金融机构做好联动支持科技型企业融资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 探索创新"浙科联合贷"服务模式 [2] "浙科联合贷"模式优势 - 建立分层分类的支持机制 围绕科技型企业初创期 成长期 成熟期三个成长阶段 分别设计"浙科普惠联合贷""浙科成长联合贷""浙科领航联合贷"等产品 [2] - 构建政银企合作伙伴关系 建立"银行+产业专家"双轨评估制 提升科技赛道识别精准度 建立"主体培育库"政银双向推送机制 [3] - 强化政策协同联动 加力用好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 支小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 依托杭州市科创企业服务平台建立"浙科联合贷"政银保担联动机制 [3] "浙科联合贷"实施进展 - 已选择12家金融机构参与"浙科联合贷"服务 已完成对首批次科技型企业的尽职调查全覆盖 部分企业已获得银行授信 [4] - 下一步将统筹推进"浙科联合贷"专项机制建设 整合现有各类支持政策 推动模式在全省更多有条件 有需求的地方复制推广 [4]
专注医疗健康赛道,中关村银行探索科技金融赋能产业升级特色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30 14:57
医疗健康行业现状与挑战 - 医疗健康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但创新药企和高端医疗器械企业面临"长研发周期、高研发投入、轻资产运营"的融资困境 [1] - 创新药研发平均需要5-8年周期,耗资数亿至数十亿元,成功率不足10% [2] - 高端医疗器械从实验室到商业化落地周期漫长,盈利前需持续大额资金投入 [2] - 医疗健康企业普遍面临"三难":融资难、期限匹配难、专业化服务难 [2] 北京中关村银行的战略布局 - 自2017年成立以来将医疗健康行业作为科技金融布局核心赛道,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专业化服务体系 [1] - 2021年起聚焦医疗健康等六大新兴战略产业,执行行业专业化分工 [4] - 2023年组建医学、药学、生物工程学背景的复合型团队,出台《医疗健康行业授信政策指引》 [4] - 截至2024年末服务北京地区300余家医疗健康企业,其中200余家获得授信支持,累计授信金额近50亿元 [5] 差异化金融服务模式 - 采用"技术穿透式"评估,关注企业管线价值和技术潜力而非传统财务报表 [6] - 建立医疗健康企业专属评估模型,聚焦细分领域价值、技术潜力等核心要素 [6][7] - 推出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创新产品矩阵:5年期"科技研发贷"、"认股权贷款"、并购贷款、回购贷款等 [8] 生态圈构建与典型案例 - 构建"金融+生态"服务模式,对接300余家合作伙伴机构 [9] - "村宝"创新创业生态服务体系整合投资机构、医院、产业园区等资源 [9] - 典型案例:AI制药企业晶泰科技从首贷银行到上市全程陪伴 [10] - 典型案例:抗体新药研发企业益科思特通过"认股权贷款"度过融资困境 [10]
东兴证券首单科技创新公司债券成功发行
中证网· 2025-07-30 13:36
本次科创债的发行是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募集资金将用于科创领域投资,在中 国东方支持科技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战略指引下,体现了东兴证券践行"科技金融"发展理念的坚定决 心。 未来,东兴证券将继续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结构,为集团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为服务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出更大贡献。 东兴证券通过前期细致充分的路演准备,克服债市调整压力,首次发行科创债获得市场投资者的踊 跃认购,全场倍数达到3.94。发行利率显著低于近期同行业证券公司同期限债券的发行利率,充分体现 了市场对东兴证券经营能力和未来发展的高度认可。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 胡雨)中国证券报记者7月30日获悉,日前东兴证券成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 发行"2025年科技创新公司债券(第一期)",发行规模10亿元,期限3年,票面利率1.80%。 ...
招商银行\"科创贷\"携手资金流平台破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齐鲁晚报网· 2025-07-30 09:40
招商银行"科创贷"业务创新 -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创新推出"科创贷"业务,运用数据风控技术为科技型企业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服务 [1] - "科创贷"业务聚焦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以企业科创属性为核心,构建智能化风控模型实现精准授信 [2] - 与传统贷款模式相比,"科创贷"具有科创属性优先、数据驱动风控、审批高效便捷等优势 [2] 数据风控技术应用 - 公司将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深度嵌入"科创贷"审批全流程 [3] - 通过平台调取企业资金往来数据,分析经营稳定性、回款周期等核心指标,精准识别企业产业链定位和商业信用状况 [3] - 该平台应用优化了银行风控模型,实现"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让诚信经营企业更易获得金融支持 [3] 首笔业务落地案例 - 某专精特新企业成功获批"科创贷"并提款1300余万元,用于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市场拓展 [4] - 该企业主营高端金属集成保温幕墙系统及室内金属吊顶墙体系统,收入稳定增长且技术领先 [4] - 双方在代发、开卡、企业年金及系统搭建等方面取得全方位合作成果 [4] 未来发展计划 - 公司将继续深化"科创贷"产品创新,加强与数据源平台合作 [5] - 未来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更智能普惠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5] - 目标是为更多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提供精准金融支持,助力其成长壮大 [5]
招商证券,新五年战略曝光!
券商中国· 2025-07-30 08:13
公司战略与定位 - 公司围绕金融"五篇大文章"制定新五年战略路径,聚焦"集约化、数智化、科技型、国际化"发展方向 [2] - 以服务新质生产力为主线,强化"国之大者"使命担当,推动金融与实体经济协同发展 [3][4] 科技金融与创新服务 - 构建"投行+投研+投资"三投联动模式,重点布局数智科技、绿色科技、生命科技三大赛道 [4] - 完成91条重点产业链数字化建模,覆盖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实现跨平台资源整合 [5] - 2024年完成8单科技股权融资(104.58亿元),承销科技创新债券297.38亿元(同比+110.10%) [6] - 2020-2024年累计投资硬科技企业78.6亿元,覆盖芯片、半导体等关键领域 [7] - 私募子公司招商致远2024年投资12家科技企业(7.67亿元),另类子公司招证投资新增1.5亿元投向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 [8][9] 绿色金融与低碳转型 - 建立"投融资+产品创新+产业服务"绿色金融生态,推动储能、固态电池等技术创新 [11] - 2022年以来助力"双碳"企业股权融资245.7亿元,承销绿色债券432.3亿元(2024年166.01亿元,同比+54%) [12] - 创新推出国内首单光伏公募REITs、首个可持续发展商品指数及天气衍生品等工具 [12] 普惠金融与民生服务 - "羚跃计划"累计服务554家早期企业,投资25亿元,近百家完成业务转化,促成50余家与产业链主企业对接 [16] - 财富管理领域基金投顾业务服务8.02万户,保有规模51.12亿元,推出"公募优选"品牌并降费 [17] - 养老金融方面发行2只个人养老金产品,优化APP长辈版界面,强化投教活动 [18] 数智化转型与基础设施 - 推进"AI证券公司"建设,重构组织流程IT体系,覆盖投行、财富管理等全业务线 [13][14] - 聚焦零售、企业、机构三类客群,提升客户体验与运营效率 [14]
打通金融创新堵点促科技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7-30 06:17
当前,我国正处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关键时期,发展科技金融是必由之路。今年5月,科 技部等7部门联合发布《加快构建科技金融体制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若干政策举措》。各地 都在着力完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北京、上海、浙江等省市纷纷推出企业风险投资、科技保险补贴等专 项政策,探索各具特色的路径。广东2024年发布"科金15条"政策,多部门多级联动,引导各类金融资源 投入创新领域。据统计,2024年广东各级政府引导基金(产业类和创投类)已认缴规模达4306.11亿 元,居全国第二位。 在科技型企业全链条金融服务中,对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支持一直是薄 弱环节,典型案例中不少创新实践便强化了这些环节。如在对"最初一公里"的金融支持方面,广州天使 母基金的设立,锚定新兴及未来产业种子轮、天使轮等早期阶段,以创新模式吸引全球优质天使投 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已投出膜尔新材、卓劼激光等一批天使类项目,带动更多耐心资 本支持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需要政府与科技界、金融界、产业界同题共答、同向发力。期待更多地区强化统 筹联动,让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