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架构调整

搜索文档
金地集团,有大动作!
中国经营报· 2025-07-30 05:04
组织架构调整 - 金地集团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涉及总部、区域、城市公司层面,由原来的"总部—区域—城市公司"3级管理模式调整为"总部—大区—地区公司"的2.5级管理模式 [4] - 总部层面合并原工程管理中心与成本管理中心为"工程与成本管理中心",新设供应链管理中心,新增"综合审议工作小组" [4][5] - 原管理层下设的5个工作小组中保留"投资管理工作小组"和"绩效管理工作小组",取消"战略管控工作小组""运营管控工作小组""风险管理工作小组" [5] - 设立华南大区、北方大区、华东大区、中西部大区,以及多个地区公司 [5] - 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大区公司为业务督导中心,地区公司为一线经营主体 [5] 高管职责调整 - 总裁李荣辉分管集团供应链管理中心、财务资金中心、产业管理中心 [5] - 高级副总裁陈长春卸任北方大区公司董事长职务,回归集团分管投资管理中心、开发管理公司 [5] - 杜宏由华东区域负责人调任新职务 [5] 业务战略调整 - 公司调整逻辑是由于业务开发量及体量下降,需要更加深耕重点城市 [6]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为-34亿元到-42亿元,预计扣非净利润为-32亿元到-40亿元,主要原因是销售规模下降和可结转面积减少 [6] - 2025年年初重启前端投资,在杭州临平老区与上海松江各获取一宗宅地 [6] - 拿地主要目的是通过投资获取新项目,恢复正常经营周转,前提是现金流安全和稳定 [6]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持有货币资金约193.8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4.82% [6] 历史调整背景 - 公司在去年年底已将7个区域公司合并为5个 [5]
金地集团调整组织架构:总部“强管控” 城市公司大合并
中国经营报· 2025-07-29 06:13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进行总部、区域及城市公司层面的组织架构调整,将原有的5个区域公司精简为4个大区公司,城市公司整合为10个地区公司 [2] - 总部层面合并工程管理中心与成本管理中心为"工程与成本管理中心",新设供应链管理中心及"综合审议工作小组" [2][3] - 管理模式从"总部—区域—城市公司"3级调整为"总部—大区—地区公司"2.5级,大区公司职能精简,主要负责业务督导、审计监察等 [2] - 总部作为经营决策中心直接管理地区公司,大区公司为业务督导中心,地区公司为一线经营主体 [5] 人事变动 - 高管职责分工调整,总裁李荣辉分管供应链管理中心等,高级副总裁陈长春回归集团分管投资管理中心,郝一斌任北方大区公司董事长 [3] - 原华南区域董事长杜宏调任华东大区总经理兼上海地区公司总经理,原北京公司总经理遇绣峰调任华中地区公司总经理 [3][4] 战略与业务聚焦 - 公司战略导向仍以地产开发为主业,但需深耕重点城市,战略性放弃边缘城市 [6]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为-34亿元到-42亿元,扣非净利润为-32亿元到-40亿元,主要因销售规模下降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 [6] - 2025年初重启前端投资,在杭州临平老区与上海松江各获取一宗宅地,主要因债务压力缓解及市场回暖 [7] 财务与经营状况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持有货币资金约193.81亿元,资产负债率为64.82% [7] - 公司强调投资前提是现金流安全稳定,旨在恢复正常经营周转 [7]
从三种裁员,透视微软云中国当下「大变阵」
雷峰网· 2025-07-16 18:29
微软云中国组织架构调整 - 部门拆分重组引发员工流动,PS团队(政府公共事业部)被拆分,教育线划归DN部门,政企和孵化器客户被打散划归其他部门 [6][7][8][9] - 解决方案类团队(ATU、STU、CSU等)因职能重叠进行重组,部分售前团队被推到一线支持销售,CSU部门规模增加几十人 [11][12] - 2026财年起微软云中国将不再有PS团队 [10] 绩效与裁员情况 - 因绩效不达标引发的PIP裁员涉及约10%员工,裁员在六七月份持续多波 [15] - 负责SHEIN的团队销售指标2亿美元仅完成6000万,若7月无法补齐可能面临裁员 [15] - 微软云港澳地区负责人更换,原因为业绩不够突出且面临谷歌云和火山引擎的竞争 [16] 全球裁员与战略重心转移 - 微软全球裁员约9000人(占员工总数4%),中国区销售部门和CSS部门受影响,上海和无锡办公室裁员约六七百人 [20] - 微软中国缩编明显,校招人数从疫情前数百人降至去年仅十几人,同时澳洲等地扩招 [20] - AI团队向海外转移,已有几百人搬到澳新美加等地,海外新设工程研发中心承接转移的工程师 [20][21] 管理层变动与业务调整 - 微软云大中华区副总裁田灼调任亚太区数字原生线负责人,同时继续负责大中华区业务 [22] - 数字原生部门作为主力营收部门,其核心业务可能被上收到亚太区 [23] - 微软云中国一号位侯阳可能调往美国总部的传闻尚未证实 [23] 业务表现与市场动态 - 微软云借AI大模型势能拿下大单,包括某互联网云巨头约2亿美元订单 [18] - 微软云OpenAI大模型业务中国营收占全球25%,客户包括大模型公司、互联网巨头和出海中企 [18] - 港澳市场面临谷歌云和火山引擎竞争,火山引擎推广的豆包大模型增速超过微软云AI [16]
拆解深蓝汽车,一次没有说清的组织架构调整
36氪· 2025-07-09 14:09
组织架构调整 - 深蓝汽车经历大范围组织调整后,内部制衡一把手的声音减少,尤其是营销体系专业声音缺失[1][2] - 2023年11月组织架构调整将产品线分为产品开发、产品GTM和用户发展三部分,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7][9] - 调整后VP级别负责人权力收窄,研发副总李宗华调离,研发部门被拆小合并[9][10] 管理层与人才结构 - 公司研发人员占比高达85%,远高于新势力30%-40%的水平,显示人才结构严重偏科[3] - 现有研发团队近2000人,规模超过母公司长安核心研发机构(3000人)和阿维塔(不足1000人)[3] - 营销体系直到2022年才开始系统搭建,经验浅人员少导致品牌传播能力薄弱[3] 营销与品牌问题 - 2024年上半年至少发生三次由高层决策引发的舆情危机,包括向48万老用户弹窗推送广告事件[2] - CEO邓承浩承认营销存在问题,认为部分源于企业基因导致"有好产品讲不出故事"[3] - 目前仅有一位VP级别负责人来自销售体系,营销领域缺乏高管级专业人才[10] 研发与技术能力 - CEO邓承浩为技术派高管,主导开发EPA平台架构和多项专利技术[5] - 公司获得中国知识产权发明专利金奖,为汽车行业20年来第二次获此殊荣[5] - 研发体系暂未并入母公司长安的整合架构,仍保持独立运作[17][19] 市场表现与定位 - 2025年前6个月交付19.7万辆,同比增长79%,但仅完成年度50万辆目标的不到40%[12] - 现有6款车型无一月销过万,主力车型S05定价11.99-14.99万元,低于品牌核心15-30万定位[13] - 品牌定位高于启源低于阿维塔,面向新能源核心价格带但面临效率提升挑战[13][14] 母公司动态与行业趋势 - 长安汽车增设产品CEO职位,启源和引力品牌由营销背景高管担任[15] - 行业趋势显示大型车企集团正在收拢研发资源,如广汽埃安和吉利极氪的研发整合案例[19] - 长安研发体系正在进行整合,但深蓝研发团队尚未并入母公司体系[17][18]
北京凯文德信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决议公告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2025-07-05 06:46
董事会决议 - 第六届董事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25年7月4日召开 应出席董事7人 实际出席7人 会议合法有效 [1] - 审议通过《关于子公司签署〈餐饮服务协议〉暨关联交易的议案》 表决结果为4票同意 关联董事王腾、姜骞、司徒智博回避表决 [1][14] - 审议通过《关于调整公司组织架构的议案》 表决结果为7票同意 旨在适应战略发展需求并提升组织能效 [5][33] 关联交易 - 子公司凯誉鑫德与关联方贝仑健康签署餐饮服务协议 服务总额不超过780万元 服务内容包括日常餐饮及额外VIP服务 [12][20][22] - 贝仑健康为公司关联法人 因间接控股股东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持有其92.5357%股权 [13][15] - 交易定价依据为运营费用(实际成本)加管理费(按日平均收入计算) 协议期限2年9个月(2025年7月11日至2028年4月10日) [19][22][26] 关联方信息 - 贝仑健康注册资本54033.18万元 最近一年营业收入4497.10万元 净利润328.10万元 净资产42388.40万元 [15][16] - 主要业务为产业园区租赁 非失信被执行人 经营范围含餐饮服务及物业管理等 [15][17] 组织架构调整 - 调整涉及部门职能合并与名称变更 如董事长办公室更名为党群工作部 资产部职能并入运营管理部 [34] - 部门名称标准化 如IT部改为信息技术部 法务部改为法务管理部 调整后架构图见公告附件 [34] - 调整旨在明晰权责关系 预计不会对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34] 交易影响 - 关联交易有助于子公司拓展餐饮业务 实现资源互补 定价公允且符合市场原则 [28] - 当年累计与关联方交易金额445万元 本次交易无需提交股东大会审议 [14][29]
独家丨京东零售搜推团队调整,技术负责人或来自美团
雷峰网· 2025-06-18 08:39
京东零售产研团队组织架构调整 - 京东零售搜推团队经历年初较大调整后再度拆分 新成立搜推技术部门与搜推产运部门两个C-2级别部门 [1] - 搜推技术部门整合算法团队与PMO团队 搜推产运部门集合产品团队与运营团队 架构测试等职能岗位已合并至其他相关部门 [1] 搜推技术部门人事变动 - 技术负责人代号"pitikok"已到岗 内部称"pk哥" 行事神秘 线上会议使用变声器 线下仅允许C-3级别负责人同处 [2] - 原美团搜推大牛仙云森4月初离职 接近京东人士推测其可能为新任技术负责人 [2][3] - 仙云森为大连理工计算机系本硕 曾任职百度 SOSO/新搜狗 2015年加入美团负责搜索技术中心基础算法研究落地 [3] 组织调整背景与目标 - 近两年京东零售产研团队调整节奏加快 此次拆分使职责更清晰 形成"主心骨"架构 [3] - 胡喜领导下的调整目标包括夯实产研底层技术基础 优化全流程 后续成效待观察 [3][4] 相关人事动态 - 原抖音生服市场负责人王丁虓加入京东健康 向CEO金恩林汇报 [6] - 京东零售扩张战略涉及宜家式与大食代式业务布局 [7] - 政策红利推动京东Q1营收超预期 外卖业务或引发巨头入口争夺 [8]
星巴克(SBUX.YS)管理层大变动 以加快扭转销售颓势
智通财经· 2025-06-05 09:30
管理层重组 - 公司对高层管理人员进行重组,旨在加快扭转销售下滑局面的计划进程 [1] - 迈克·格拉姆斯出任首席运营官,职责范围扩大,接任首席门店官一职 [1] - 梅瑞迪丝·桑德兰德被任命为北美首席门店发展官,与首席供应链官桑杰·沙阿向格拉姆斯汇报工作 [1] - 全球品牌团队和全球咖啡团队整合,强调咖啡在公司菜单、产品创新和营销中的核心地位 [1] - 全球咖啡及可持续发展执行副总裁米歇尔·伯恩斯向首席品牌官特里斯西·利伯曼汇报工作 [1] - 首席技术官黛布·霍尔·勒费弗尔向新任首席财务官凯西·史密斯汇报工作,以加快技术部署 [2] - 首席法务官布拉德·莱曼将离开公司,并协助寻找继任者 [3] 业绩与战略调整 - 公司实施变革旨在加快扭亏为盈进程,因上个季度业绩不尽如人意 [2] - 首席执行官布莱恩·尼科尔表示目前业绩"尚未达到期望水平",需要加快步伐 [2] - 公司进行更多组织架构调整,以加强团队协作、强化领导层责任意识并提高工作紧迫性 [2] - 今年早些时候裁减1100个内部岗位,旨在消除重复工作并加快决策速度 [1]
撤销华中区,大润发易主后调整组织架构
经济观察网· 2025-05-28 17:50
公司战略调整 - 大润发母公司高鑫零售将五大营运区调整为四大营运区,具体为华东区、华南区、华北区、东北区,原华中区被拆分并入其他营运区,调整目的是为了组织整合提效 [1] - 华中区门店总数从2023财年的117家缩减至2025财年的97家,三年累计减少20家,在五大营运区中门店减少数量仅次于华东区 [1] - 高鑫零售2025财年实现扭亏为盈,净利润回升至3.86亿元,此前2024财年净亏损16.68亿元,营收同比下降13.3%至725.61亿元 [1] 成本控制措施 - 2025财年销售及营销开支为152.32亿元,同比减少16.2%,主要由于优化门店员工用人结构和模式减少人事开支9.81亿元,负现金流门店减值损失减少11.48亿元,以及管理层降本增效 [2] - 2025财年行政费用同比减少24.1%至17.1亿元,降幅为近五年来最大 [2] - 德弘资本入主后对管理层进行调整,德弘资本首席执行官华裕能出任董事会主席,前欧尚中国区卖场总经理沈辉接任执行董事兼CEO [2] 行业趋势 - 零售行业普遍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永辉超市将四级架构压缩为三层管理模式,全国划分为28个大区,通过扁平化改革赋予一线更多决策权 [3]
中国金茂管理层大洗牌 新团队意在“重新起跑”?
第一财经· 2025-05-10 22:00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取消全部区域设定,将原有的"总部-区域-城市"三级架构调整为"总部-地区"二级架构,设立14个地区公司 [3] - 组织架构调整后,公司内部城市公司之间的竞争会更激烈,目的是适应行业新环境、激发组织活力 [2] - 公司高管团队大更新,多位副总裁被提拔,14个城市公司负责人敲定,整体以原班人马过渡为主 [3][5] 管理团队变动 - 公司主席由执行董事陶天海接任,2025年3月11日起生效 [3] - 华南区域总经理李兴升任高级副总裁,分管成本合约部、资产管理部及金茂广深地区 [4] - 华东区域总经理关翀升任副总裁,分管华东各城市经营 [4] - 首席营销官李剑升任副总裁,2024年加入公司 [5] 业绩表现 - 公司销售金额从2021年的2356亿元回落至2024年的982.55亿元 [6] - 营业收入从2020年的600.54亿元波动至2024年的590.53亿元 [6] - 归母净利润从2020年的38.81亿元波动至2024年的10.65亿元,2023年曾亏损68.97亿元 [6] - 销售排名从2021年的第15名提升至2024年的第12名 [6] 业绩调整原因 - 曾下沉至较低能级城市拿地,造成阶段性库存压力 [7] - 高端高价产品优势在限价政策松动前受到限制 [7] - 受行业下行影响,计提发展中物业、持作出售物业减值,部分项目收入及毛利率下降 [7] 战略调整 - 公司未来将回归核心城市、核心地段、回归高端产品 [8] - 2024年权益土地款支出202亿,权益占比61%,京沪成为投资重心 [11] - 2025年前4月全口径新增货值590亿元,位居行业第二 [11] - 2025年总推货量约1800亿,其中70%为2023年以来新获取的地块 [11] 行业竞争 - 未来房地产竞争将集中在全国性房企和地性房企之间 [9] - 公司加大投资力度补仓,重回一二线优质地段,与央企、地方国企竞争 [11] - 限价政策取消有利于公司发挥高端产品优势 [11]
中国金茂架构调整落定 重点区域总获晋升
中国经营报· 2025-05-09 20:02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从"总部-区域-城市"三级管理调整为"总部-地区"两级管理 原5大区域、近20个城市公司精简为14个城市公司及6个事业部/片区 [3] - 华东市场包括上海、浙江、南京、苏南、合肥公司 华北市场包括北京、天津、山东、郑太、雄安公司 华南为广深公司 华中为长沙公司 西南为成渝和西安公司 [3] - 6个事业部/片区包括龙河、福建、武汉、重庆、济南事业部和宁波片区 调整旨在强化总部管控、提升决策效率 保持现有队伍规模 [4] 人事任命 - 14个城市公司总经理名单公布 上海由副总裁关翀兼任 北京由原运营管理部总经理马浩担任 成渝由高级副总裁刘光华兼任 长沙由副总裁杨冰兼任 [5] - 华东区域总经理关翀升任副总裁 分管上海、南京、浙江、苏南、合肥 原华南区域总经理李兴升任高级副总裁 分管成本合约部及广深公司 [5][6] - 原首席营销官李剑升任副总裁 继续分管营销 原华北区域副总经理吴升任首席运营官 分管华北城市经营 [6] 业绩与战略 - 2024年公司签约销售额983亿元 其中68%来自华东和华北地区 截至2024年底未售货值2800亿元 63%集中在华北及华东 87%位于一二线城市 [6] - 2025年总推货值预计1800亿元 预期销售规模保持千亿元 排名稳中有升 近期加速在核心一二线城市拿地 上海已斥资超200亿元获取5宗地块 [6][7] - 一线及强二线城市二手房市场回暖 公司土拓策略转向积极 重点布局上海、北京等核心城市 [6][7] 行业背景 - 行业普遍优化层级架构 中指研究院指出精简可避免总部"头重" 提升市场反应速度 强化资源整合效能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