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肿瘤免疫治疗
icon
搜索文档
信达生物签114亿美元BD大单 研发成果加速兑现冲击百亿营收
长江商报· 2025-10-24 08:44
与武田制药的战略合作 - 公司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 交易总额最高达114亿美元 包括12亿美元首付款和102亿美元潜在里程碑付款 [1][2] - 合作涉及三款核心抗癌药物:IBI363(PD-1/IL-2α-bias)、IBI343(CLDN18.2 ADC)和IBI3001(EGFR/B7H3 ADC) [1][2] - 根据协议 双方将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IBI363 并在美国共同商业化 武田制药获得IBI363在除大中华区及美国以外地区的商业化权益 IBI343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的独家权益 以及对IBI3001在大中华区以外地区权益的独家选择权 [2] - 公司还将获得每个候选药物在大中华区以外的潜在销售分成 [2] 公司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公司实现首次中期盈利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59.53亿元 同比增长50.62% 归母净利润为8.34亿元 同比扭亏 [1][8] - 2024年公司营业收入达到94.22亿元 2025年全年收入有望超过100亿元 [1][8] - 自2018年上市以来 七年半时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高达154.8亿元 [1][7]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0.09亿元 [7] 产品管线与历史合作 - 公司产品管线丰富 涵盖肿瘤、代谢疾病、自身免疫等多个疾病领域 已有16个产品获批上市 另有2个品种在审评 4个新药分子进入Ⅲ期或关键性临床研究 15个新药品种进入临床研究 [7] - 公司历史上有多次成功的国际合作 包括2015年及2020年与美国礼来公司达成的超15亿美元战略合作 将信迪利单抗(达伯舒)中国以外地区权益授予礼来 以及与罗氏等国际药企的合作 [4][7] - 核心产品信迪利单抗(达伯舒)于2018年获批上市 为国内第二款PD-1药物 2019年销售额突破10亿元 [7] 公司发展历程与战略定位 - 公司成立于2011年 成立后迅速获得融资 并于2018年成功登陆港股 募集33亿港元 [6][7] - 此次与武田制药的合作标志着公司向全球化药企目标更进一步 [1][5]
信达生物达成总金额超百亿美元的重磅BD,股价却高开低走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0-23 00:28
合作概述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共同开发新一代肿瘤免疫与抗体偶联药物疗法,涉及三款在研药物:后期疗法IBI363和IBI343,以及早期项目IBI3001的选择权 [2] - 武田制药将支付12亿美元首付款,其中包含1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信达生物还有权获得最高约10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交易总额最高可达114亿美元,刷新国内医药行业商务拓展交易纪录 [2] - 尽管有利好消息,信达生物股价在10月22日高开低走,收盘报85.2港元/股,下跌1.96% [2] 合作模式与战略意义 - 合作采用“Co-Co”模式,即全球共同开发并在美国共同商业化,而非简单的海外权益授权,体现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 [3][4] - 具体而言,双方将按40/60比例分担IBI363的全球开发成本,并按同样比例分配美国市场利润或损失,武田制药将主导相关工作 [4] - 此次合作是公司战略的一部分,旨在借助合作构建自身核心竞争力,目标是到2030年成为具备全球开发、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的生物制药企业 [4][5] - 公司已在美国建立超百人团队,未来将继续扩大队伍并考虑建设海外商业化能力 [4] 合作药物详情 - IBI363是新一代肿瘤免疫基石疗法,已积累超过1200例患者临床数据,双方将率先推进其在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的全球开发,并拓展一线适应症 [5] - IBI343的全球独家权益授予武田,其开发将围绕胃癌和胰腺癌两大高发实体瘤展开,武田在亚洲市场的经验将助力其临床开发和市场潜力 [5] - IBI3001是全球首创靶向B7-H3与EGFR的双抗ADC,临床前模型显示其具备高安全治疗窗口,可覆盖多种肿瘤类型,武田拥有其大中华区以外权益的选择权 [6] 合作伙伴选择原因 - 选择武田制药作为合作伙伴,是因为其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经验深厚,对发展趋势理解深刻,且研发与商业化投入决心与公司发展理念高度契合 [5] - 武田在日本市场的深耕经验,特别是对胃癌的研发与临床积累,将有助于IBI343在该领域奠定坚实的临床基础和市场潜力 [5]
信达生物20251022
2025-10-22 22:56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战略合作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为生物制药与肿瘤治疗领域 [2] * 核心公司为信达生物(中国)与武田制药(日本)[2] 合作核心内容与财务细节 * 合作涵盖两个主要产品及一个选择权产品(363、3,343、3,001)[3][10] * 合作经济总值达11.4亿美元 其中首付款(现金预付款)超过10亿美元 [2][3] * 此次合作是中国企业在全球开发和共同商业化战略合作中首个现金预付款超过10亿美元的案例 [3][9] * 合作模式为共同开发与利益共享 363在美国市场将由双方按60/40比例分享利润 其他地区按版税模式进行 [8][11] 信达生物发展战略与目标 * 公司目标在2027年实现200亿人民币销售额 在2030年成为全球一流生物制药企业 [2][4] * 2030年具体目标包括拥有15个产品在全球注册临床研究中 [4] * 公司将加强海外市场布局 尤其关注美国市场 [4][5] * 公司财务状况稳健 中国业务已实现现金流转正 手持超过20亿美元现金 有足够财务能力支撑国际布局 [4][20] 合作项目具体进展与潜力 * **项目363(PD-1/L-2分子)**:为全球首创(first in class)分子 已有超过1,200名患者参与临床试验 已在中国启动首个注册研究并积极推进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 覆盖适应症包括一线肠癌和非小细胞肺癌 并获得BTD和FTD等监管认可 [10][12] * **项目3,343(Claudin 18.2 ADC)**:为全球最佳(best in class)分子 独特设计提升了安全性 已有300多名患者参与试验 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强大的单药活性 并与化疗联合显示出潜力 [10][11][12] * **项目3,001**:为选择性交易结构(option deal structure)的ADC项目 [10][11] * 在胃癌和胰腺癌领域 公司正基于343项目的前期结果推进关键研究 并探索与现有标准治疗方案的组合 [14] 武田制药的优势与支持 * 武田制药2024年营收达300亿美元 其中52%来自北美市场 北美和欧洲市场总占比超过75% [2][7] * 武田制药拥有5万多名员工 在8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商业存在 研发团队强大 拥有4,500名研发人员 [7][19] * 武田制药每年研发投入达50亿美元 其领导团队在肿瘤领域经验丰富 [7][19] * 武田在日本和欧洲的本地员工将为产品全球开发提供坚实支持 [19] 合作背景与信达生物的国际化基础 * 信达生物选择武田制药基于其对合作的重视程度 临床开发计划的高度契合以及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丰富经验 [2][15] * 信达生物已建立国际化基础 包括位于美国旧金山湾区的WaveLab研究实验室(美国总部) 在美国拥有超过100人的研发团队 并计划进一步扩大 [6] * 公司此前已与礼来、罗氏、赛诺菲等国际企业开展广泛合作 [6] 未来工作计划与预期 * 合作后 363和343产品的开发计划基本保持一致 双方团队已在研究设计、样本量、时间表及分工方面达成一致 [16][17][18] * 信达生物将发挥其在临床运营方面的优势 继续领导当前的研究 并利用此次合作强化海外团队和组织平台建设 [18] * 公司采取POC加上全球三期的方法 在看到积极POC信号后再推进全球三期临床 以平衡研发投入风险与回报 [20]
信达生物(01801):与武田制药达成114亿美元交易,合作商业化值得期待
海通国际证券· 2025-10-22 18:02
投资评级 - 报告未明确提及对信达生物的投资评级 [1] 核心观点 - 信达生物与武田制药达成全球战略合作,涉及两款后期在研疗法和一款早期研发项目选择权 [1] - 信达生物将获得12亿美元首付款(含1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以及合计最高可达102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和潜在销售分成 [1] - 合作将充分利用信达生物在中国的开发效率和武田制药的国际化开发能力,助力信达生物拓展全球布局 [3] - 共同开发与商业化的模式将帮助信达生物积累搭建全球临床与商业化团队的经验 [3] 合作交易细节 - IBI363(PD-1/IL-2α-bias)将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开发,并在美国市场共同商业化,开发成本和美国市场利润或损失按40/60比例分配 [4] - 武田制药获得IBI363在大中华区和美国以外地区的独家商业化权益,并将支付潜在的研发、销售里程碑及最高中高双位数的梯度销售分成 [4] - 武田制药获得IBI343(CLDN18.2 ADC)在大中华区以外的独家权益,将支付潜在里程碑及最高中高双位数的梯度销售分成 [4] - 武田制药获得IBI3001(EGFR/B7H3 ADC)在大中华区以外权益的独家选择权,如行权将支付行权费、潜在里程碑及最高中双位数梯度销售分成 [4] 核心产品IBI363潜力分析 - IBI363被视为下一代肿瘤基石疗法,全球免疫肿瘤响应人群约150万,对应500亿美元热肿瘤市场 [2] - 若拓展至免疫肿瘤耐药人群(约100万)及冷肿瘤人群(约140万),IBI363市场空间有望扩大至1500–2000亿美元 [2] - IBI363作为"升级版"PD-1,通过双重激活与α bias减毒机制,有望突破IL-2剂量瓶颈 [2] - IBI363目前已积累超过1200例患者的临床数据 [2] - 双方计划率先推进IBI363在非小细胞肺癌与结直肠癌的全球开发,包括拓展至一线适应症 [2] IBI363临床进展 - IBI363的首个全球3期临床研究(MarsLight-11)的IND已获FDA批准,用于治疗免疫肿瘤耐药的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3] - 该研究将评估IBI363 3mg/kg剂量单药与多西他赛相比的疗效和安全性,主要终点为总生存期 [3] 合作方武田制药优势 - 武田制药每年研发投入约50亿美元,拥有4500人的临床团队,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备丰富的临床、商业化经验 [3]
基石药业20251020
2025-10-20 22:49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生物制药行业,专注于肿瘤免疫治疗领域 [1] * 公司:基石药业,核心研发项目为CS2009(一种三特异性抗体药物)[3] 核心观点与论据 药物机理与设计优势 * CS2009是一种三抗结构药物,通过调控T细胞激活(涉及CD28/CD80第二信号)来增强肿瘤免疫反应 [4] * 药物设计为仅在肿瘤微环境内被激活发挥作用,通过单价CTLA-4部分(亲和力约20纳摩尔)避免在外周组织阻断CTLA-4,旨在减少系统性毒副作用 [4][6] * 三抗结构在肿瘤微环境中通过多点结合和协同效应(如PD-1、CTLA-4、VEGF靶点交联)大幅提高亲和力,增强疗效并降低外周血液浓度 [7] 临床疗效数据 * 初步疗效数据显示优异的疾病控制能力,疾病控制率(DCR)达到71.4%,高于一期临床试验通常约30%的水平 [2][14] * 总体客观缓解率(ORR)为14.3%,有患者从稳定疾病(SD)转化为部分缓解(PR) [5][14] * 药物显示出广谱潜力,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小细胞肺癌、卵巢癌、三阴乳腺癌、非透明细胞肾细胞癌及软组织肉瘤等多种难治癌种中均观察到疾病控制效果,软组织肉瘤的疾病控制率达66.7% [16] * 剂量探索显示疗效随剂量增加而提升,10毫克剂量不足,20毫克和30毫克剂量组均显示出抗肿瘤活性 [17] 安全性与耐受性 * 安全性表现突出,三级及以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发生率为13.94%,横向对比优于AK104、AK112等药物(其发生率可达20%以上) [2][11] * VEGF相关毒性非常少,仅观察到两例高血压、一例蛋白尿及一例由既存十二指肠溃疡引起的出血事件 [11][12] * 药物耐受性被研究者评价为"极佳",常见不良反应(如皮肤皮疹、甲状腺问题、肝酶增加)处于较低水平,无显著积蓄效应 [13] * 未发现4级及5级治疗相关副作用,输注反应发生率极低,无需预防用药 [19] 药代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PD) * 药物半衰期为6至8天,支持每三周给药一次的方案 [2][13] * 具有线性药代动力学曲线,抗药物抗体(ADA)阳性率极低 [19] * PD数据显示,外周靶点饱和需20毫克以上剂量;T细胞激活标志物(如CD4、CD8细胞的Ki67和ICOS)在10毫克以上剂量即快速上调;VEGF-A从1至30毫克剂量均显示出快速、持续且深度的降低 [19] 临床试验进展与未来计划 * 一期临床:共有72名患者完成首次给药,49名完成至少一次肿瘤评估 [8] * 二期临床:已启动,针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已获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批准,计划在6个月内获得数据 [8][20] * 三期临床计划:计划于2026年年中与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沟通,推进三期临床试验 [2][8] * 未来试验方向:针对一线非小细胞肺癌的三期试验,方案可能为CS2009联合化疗或联合抗体偶联药物(ADC),并与标准疗法(如K药+化疗)进行头对头比较 [9][23] * 数据读出时间点:预计明年6月的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会议将呈现一期数据及部分二期数据 [26] 推荐剂量(RP2D)选择 * 目前推荐剂量(RP2D)的潜在选择为30毫克,基于其良好疗效和可控的安全性 [5][21] * 二期临床试验将进行20毫克与30毫克的随机对照,以最终确定最合适的剂量,个人倾向于30毫克的可能性更大 [22] 其他产品进展与商业合作 * 舒格利单抗已基于中国数据获得欧洲批准,预计年底上市,该适应症在欧洲市场竞争格局良好 [27] * 积极寻求业务发展(BD)合作,特别是在ADC产品组合与CS2009联合治疗方面,会议期间与多家潜在合作方进行了讨论 [10][28] 其他重要内容 监管沟通策略 * 与FDA的沟通将分两次进行:首次是在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D)阶段提供成熟的一期数据;第二次是在二期结束后决定注册临床试验的推荐剂量(RP4D) [27] 患者人群洞察 * 在免疫治疗(IO)后的患者(如PD-1/PD-L1抑制剂治疗失败者)中,观察到25%的有效率和83.3%的疾病控制率,为推进二线及以上治疗提供了信心 [18] * 假进展现象存在但不影响整体疗效评估,后线患者需要至少三次肿瘤评估才能稳定疗效判断 [24][25]
中国专家最新研究为晚期肺鳞癌患者带来全新更优治疗选择
中国新闻网· 2025-10-20 19:50
研究核心观点 - 中国专家最新研究为晚期肺鳞癌患者带来全新更优治疗选择,该研究探索了全球首创“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双特异性抗体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1] - 依沃西单抗联合化疗相较于传统疗法,实现了疗效与安全性的双提升,取得了一线鳞状非小细胞肺癌治疗历史上最佳的无进展生存期 [3][4] 研究药物与创新性 - 依沃西单抗是中国自主研发的PD-1/VEGF双特异性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既拥有抗肿瘤治疗效果,又能避免抗血管生成药的出血问题 [2] - 该治疗模式是全球首创的“肿瘤免疫+抗血管生成”双特异性抗体疗法,成功填补了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肺鳞癌治疗中的关键空白 [1] 临床研究结果 - 研究结果显示,依沃西单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为11.14个月,而替雷利珠单抗组仅为6.9个月 [3] - 在安全性方面,依沃西单抗组突破性地改变了既往抗血管生成药物在肺鳞癌治疗上高出血率的困境 [3] 疾病背景与临床需求 - 肺鳞癌占非小细胞肺癌总发病数的35%,约70%的肺鳞癌患者在确诊时已为晚期 [2] - 传统的化疗疗效有限,5年生存率不足10%,总体预后较差,临床亟需更具突破性的一线治疗策略 [2] 学术影响与发表 - 相关成果在知名国际学术期刊《柳叶刀》发表,并作为最新突破性摘要(LBA)在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2025)大会上发布 [2][3] - 此项研究被认为是全球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有望重塑全球肿瘤治疗格局 [4]
基石药业(02616) - 自愿公告 - ESMO 2025:基石药业揭晓CS2009(PD-1/V...
2025-10-20 08:02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基石药业在2025年ESMO年会上发表CS2009的I期临床研究初步数据和CS5001的Ib期临床研究设计[4] - CS2009 - 101研究评估其治疗72例晚期实体瘤患者[5][7] - CS5001 Ib期临床研究患者入组于2024年12月启动,在澳、美及中国30个中心推进[30][32] - CS5001 Ib期临床研究旨在确定RP2D,评估单药或联合系统性治疗方案针对特定瘤种的安全性、耐受性、PK特征及有效性[30] 数据相关 - 患者年龄中位数为60.5岁,女性和男性各占50.0%[7] - 超51.4%患者前线接受过免疫治疗,41.7%接受过抗血管生成治疗[7] - 72.2%患者仍在治疗中,中位随访期为1.9个月[9] - 整体TEAE发生率为77.8%,3级以上TEAE发生率为29.2%[10] - TRAE发生率为62.5%,3级以上TRAE发生率为13.9%[10] - 整体ORR为12.2%,DCR为71.4%,壁报数据截止日后ORR提升至14.3%[14] - 暂定RP2D及更高剂量下ORR为25.0%[14][15] - PK呈线性特征,半衰期为6 - 8天,支持Q3W给药方案[17] - NSCLC初始ORR为11.8%,现提升至17.6%,DCR为82.4%,AGA阴性亚组ORR达25%[19] - OC的ORR为16.7%,DCR为66.7%[19] - TNBC的ORR为25.0%,DCR为75.0%[19] - nccRCC的ORR为33.3%,DCR为100.0%[19] - STS的ORR为11.1%,DCR为66.7%[19] - ≥20 mg/kg剂量下,PD - 1与CTLA - 4在外周T细胞上的受体占有率在整个给药间隔期内达到饱和[25] 其他 - 基石药业已成功上市4款创新药,获16项NDA批准,覆盖9个适应症,研发管线有16款候选药物[33] - CS2009数据解读电话会中文场时间为2025年10月20日14:00,英文场时间为21:00[30]
Incyte (NasdaqGS:INCY) 2025 Conference Transcript
2025-10-20 02:30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公司为 Incyte (纳斯达克代码: INCY) [1] * 行业为生物制药行业 专注于实体瘤治疗领域 [1][2][3] 核心观点和论据 项目一:TGF-βR2/PD-1双特异性抗体 (INCA0890) * **核心机制与优势**:项目采用首创的双特异性抗体 通过“停靠与阻断”机制 仅在表达PD-1的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上实现TGF-β信号的高度特异性、强力且完全的抑制 从而避免全身性抑制TGF-β带来的毒性 [23][24][25] * **目标适应症与依据**:重点开发微卫星稳定结直肠癌 该癌种占结直肠癌患者的80%-90% 且对PD-1抑制剂无响应 其肿瘤微环境高度富集TGF-β 是导致免疫耐受的关键机制 [2][3][20][21][63] * **临床数据(单药)**: * **安全性**:在推荐扩展剂量下耐受性良好 900 mg剂量组110名患者中3级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极低 仅4.6%患者因不良事件停药 [36][37][39] * **有效性**:在105名重度预处理(中位3线治疗)的MSS结直肠癌患者中 观察到16例响应 客观缓解率为15% 其中包括9例伴有活动性肝转移的患者 这在免疫疗法中前所未有 [42][43][60][89] * **未来计划**:已启动与标准护理化疗FOLFOX和贝伐珠单抗的联合疗法研究 计划在2026年初启动一线MSS结直肠癌的3期注册临床试验 [46][64][68] 项目二:KRAS G12D抑制剂 (INCA0734) * **核心机制与优势**:项目是潜在的同类首个选择性KRAS G12D抑制剂 具有皮摩尔级别的效力和超过80倍的选择性 [47][48] * **目标适应症与依据**:重点开发胰腺导管腺癌 G12D是该患者群中最常见的KRAS突变(约40%)且预后更差 目前尚无获批或处于关键试验的G12D抑制剂 存在加速开发的机遇窗口 [3][4][48][65] * **临床数据(单药)**: * **安全性**:安全性特征可控 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 最常见不良事件为胃肠道毒性 多数为1-2级 无患者因不良事件停药 [51][52][56] * **有效性**:在54名可评估的胰腺癌患者(多数为三线及以上治疗)中 观察到34%的客观缓解率和86%的疾病控制率 被讨论者评价为“卓越的活性”和“迄今为止在G12D定向药物中看到的最佳单药活性” [55][60][66] * **未来计划**:正在完成与胰腺癌两种主要化疗方案(吉西他滨/白蛋白紫杉醇和改良FOLFIRINOX)的联合用药研究 目标是在2026年启动一线PDAC的注册临床试验 [57][66][68] 开发策略与竞争定位 * **开发框架**:公司遵循明确的四步决策框架 即确认单药活性与安全性、验证应答持久性、联合标准护理、聚焦医疗需求最迫切的领域(一线联合治疗)[5][6][59] * **竞争定位**: * **TGF双抗**:在MSS结直肠癌中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单药活性(历史试验缓解率为0%-2%)尤其对肝转移患者有效 具备最佳潜力 [89][90] * **KRAS G12D**:相较于竞争对手的泛KRAS抑制剂 公司强调其G12D特异性可能带来更好的疗效/安全性平衡 且有能力与所有主要化疗方案(包括FOLFIRINOX)联合 覆盖更广患者群 [85][86][102][131] 其他重要内容 * **内部协同**:公司已启动TGF双抗与KRAS G12D抑制剂在同时携带G12D突变的MSS结直肠癌患者中的联合用药探索 这是公司独有的机会 [122] * **生物标志物**:对于TGF双抗 正在探索TGF基因特征和PD-L1表达(>1% CPS与反应相关)等作为潜在的反应预测标志物 但当前开发策略不基于生物标志物选择患者 [94][95] * **剂量选择依据**:TGF双抗选择900 mg剂量主要基于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克服了抗药物抗体的影响)且疗效与更高剂量无差异 KRAS G12D抑制剂选择1200 mg剂量基于其能持续覆盖IC95且ctDNA下降更深更快 [41][53][106][124]
线上课程: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在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
生物世界· 2025-10-17 12:04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调节性T细胞领域的三位科学家,其关于“外周免疫耐受”机制的研究对理解自身免疫病和开拓肿瘤免疫治疗新方向具有决定性作用[4] - 传统动物模型因物种差异难以真实模拟人体免疫系统,导致机制研究缺乏生理相关性、靶点验证临床转化困难等问题,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技术支撑[4] - 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能在临床前阶段评估候选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显著降低后续开发风险,并为新型细胞疗法与双特异性抗体等评估提供可靠平台[5] 线上课程内容 - 课程主题为“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在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方面的应用”,将于10月21日晚7点举行,由赛业生物肿瘤药效研究高级科学家于婧博士主讲[5][7] - 课程将深入解读诺奖级发现如何转化为治疗新策略以及相关研究前沿动态[7] - 课程将梳理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模型的演进路径及PBMC、HSC等不同构建策略的特点与适用场景[7] - 课程侧重于肿瘤免疫/自身免疫疾病研究、药物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等优化策略与应用案例[7] 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应用案例 - 全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huHSC-C-NKG-ProF助力CAR-T攻克实体瘤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Cell Metabolism》(IF=30.9),研究揭示了Foxp3通过非转录依赖的线粒体动态调控机制重塑CAR-T细胞代谢表型[12] - 同一模型助力肝癌免疫逃逸研究,相关成果发表于《Gut》(IF=25.8),研究揭示了ETV5在调节肝癌免疫微环境中的关键作用[12] 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技术特点 - 公司在C-NKG小鼠上分别移植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造血干细胞以构建免疫系统重建小鼠,并对huHSC-C-NKG小鼠进行了迭代升级,采用新生鼠工艺,能够发育出多种人类免疫细胞[13] - 全免疫系统人源化小鼠huHSC-C-NKG-ProF可重建淋巴系的T、B、NK细胞以及髓系的树突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和粒细胞等[14] 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产品线 - 公司提供多种免疫系统人源化模型,例如huHSC-C-NKG-ProF可实现全免疫系统重建,8周人源化比例达40-60%[16] - huHSC-C-NKG模型支持人源淋系细胞和人源髓系细胞分化,人源细胞长效存在超过1年,寿命长,通常不存在GvHD,实验窗口期长[16] - huPBMC-C-NKG模型重建以淋巴T细胞为主,重建速度快,实验窗口期长,但存在GvHD[16]
君实生物JS207获FDA批准开展II/III期临床 头对头挑战纳武利尤单抗
搜狐网· 2025-10-16 21:14
临床研究进展 - 美国FDA已同意公司开展JS207对比纳武利尤单抗用于Ⅱ/Ⅲ期、可切除、AGA阴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新辅助治疗的开放标签、双臂、随机、阳性对照Ⅱ/Ⅲ期研究 [1] - 该研究是PD-1/VEGF双靶点药物首次在可手术人群中获批开展确证性研究 [2] - 研究将由广东省人民医院吴一龙教授担任主要研究者 [2] 疾病背景与未满足需求 -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列第一位的恶性肿瘤,2022年全球肺癌新发病例约248万例,死亡病例约182万例 [1] - 非小细胞肺癌为肺癌的主要亚型,约占所有病例的85% [1] - 其中20-25%的患者初诊时可手术切除,但即便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仍有30-55%的患者会在术后复发并死亡 [1] - 当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化疗已广泛应用,但可切除NSCLC患者的生存率和治愈率方面仍存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1] 公司战略与产品定位 - JS207被定位为公司下一代肿瘤免疫治疗布局的高潜产品 [2] - 公司选择用JS207直接挑战一代PD-1单抗,旨在通过更前沿的创新疗法为更多患者创造可治愈的明天 [2] - 公司计划加速在全球层面的研究,进一步确立JS207在I-O 2.0布局中的核心地位,推动I-O领域的迭代突破 [2] JS207产品特性 - JS207为公司自主研发的重组人源化抗PD-1和VEGF双特异性抗体,主要用于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 [10] - JS207可同时以高亲和力结合于PD-1与VEGFA,有效阻断PD-1与PD-L1和PD-L2的结合,并抑制VEGF与其受体的结合 [10] - JS207具有免疫治疗药物和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特性,通过中和VEGF可抑制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改善肿瘤微环境,增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的浸润 [10] - JS207的抗PD-1部分采用Fab结构,以保持与PD-1的结合亲和力,从而更好地在肿瘤微环境中富集,其抗VEGF部分对人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结合亲和力与贝伐珠单抗相当 [11] - 在非临床体外细胞学试验中,比起联合使用PD-1/PD-L1单抗和VEGF单抗,JS207可见PD-1抗原结合和内化显著增强、NFAT信号通路的协同增强作用 [11] 公司研发管线与运营规模 - 公司已构建起涵盖超过50款创新药物的多层次产品管线,覆盖五大治疗领域,已有5款产品在国内或海外上市 [12] - 公司在全球拥有约2500名员工,分布在美国马里兰,中国上海、苏州、北京、广州等地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