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长江经济带发展
icon
搜索文档
在长江边感受新时代中国脉动(记者手记)
人民网· 2025-10-11 06:12
长江经济带战略地位 - 长江全长6397公里,覆盖11省市,面积约205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面积的21% [1] - 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是我国经济中心所在、活力所在 [1] - 该区域横贯东西、承接南北、通江达海,具有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叠加的区位优势 [1] 发展理念与治理成效 - 发展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原则,保护为先,治理体现铁腕决心和“留白”智慧 [1] - 发展被定义为一个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系统工程,强调运用系统思维增强政策关联性和耦合度 [1] - 通过以全局观照一域、以一域赋能全局的方式,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1]
喜看大江三叠浪(奋勇争先,决战决胜“十四五”)
人民日报· 2025-10-11 06:10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 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 次召开座谈会,为长江经济带发展谋篇布局、把脉定向。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沿江省市和中央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和修复取得重大成就,发展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区域协同联动不断加强,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态势加速 形成。2024年,长江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逾63万亿元,增长5.4%。今年前8月,长江经济带11省市外贸 进出口值达13.7万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同比增长6%,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46.3%。 沿江行进,感受最深的是"三多三少":美景多了,乱象少了;高端产业多了,低端产业少了;"一盘 棋"做法多了,"单打独斗"少了。 大江奔流,正展现万千气象、澎湃勃勃生机。 问题导向,铁腕攻坚—— "一江碧水向东流"美景重现 奔腾出三峡、九曲过江汉,行至城陵矶,长江与洞庭湖"撞了个满怀"。 芦苇摇曳,"扑棱棱",一只水鸟掠过——在湖南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了15年的邹毅,深知这 一幕来之不易。 洞庭湖砂是优质 ...
《碧水奔腾万里情——新时代长江治理的成就启示与世界意义》智库报告引发热议
新华社· 2025-09-27 00:13
报告核心观点 - 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报告,总结新时代中国长江治理方略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方面取得历史性成就,为世界江河治理提供可参考、可借鉴、可复制的示范路径 [1] - 以系列重要论述为引领,过去10多年形成内涵丰富、系统完善的治江方略,持续推动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1] 治理方略内涵 - 治江方略坚持生态优先、坚持辩证统一、坚持区域协同、坚持共建共享、坚持传承发展,将实践经验进行科学概括 [2] - 治江方略凝结对国情水情的深刻洞察和战略考量,回答了关于长江保护与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2] 治理成效 - 长江经济带在生态保护、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江河安澜等方面呈现巨大变化,证明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2] - 指引长江生态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展现出碧水东流、产业蓬勃、文化繁荣、群众幸福的新画卷 [1] 文化传承与发展 - 沿江各地持续推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历史文化、山水文化与城乡发展有机融合,实现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3] - 长江文化是长江流域人民在社会生产实践中创造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现融入群众日常生活,浸润人们精神世界 [3] 世界意义与影响 - 新时代长江治理的卓有成效探索为人类治理保护大江大河、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3] - 治理实践打破“发展还是保护”二选一的窠臼,背后凝聚东方哲学智慧,为世界江河治理提供有益参考 [3] - 面对全球气温上升、用水需求增加等挑战,中国有效治理长江的实践经验带来重要启迪,可转化为可推广的全球方案 [3]
碧水新颜启迪江河之治——智库报告解析新时代长江治理
新华社· 2025-09-26 22:32
长江治理历史性成就 - 生态保护发生转折性变化 长江流域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从2016年82.3%提升至目前超98% 干线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水质 江豚种群数量实现历史性止跌回升[7] - 形成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 汽车 家电 纺织服装五大世界级产业集群 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40亿吨 稳居世界内河第一位[7] - 构建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 沿线约5万个雨水情监测预报站点全自动化实时监测 筑牢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防线[10] 科学治江方略体系 - 坚持生态优先 将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 统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理念[13] - 坚持辩证统一 运用全局视角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 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五大关系 统筹发展和安全[14] - 坚持区域协同 通过纵向统筹管理和横向区域协同 形成全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14] 文化保护与民生改善 - 系统性保护长江文化 形成主轴引领 七大文化片区联动的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推动文旅深度融合[8] - 依托丰富水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群众致富 实现人水相依的和谐发展[10] - 通过生态改善带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 使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15] 世界意义与全球价值 - 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提供新样板 推动治理从治标向治本转变 确保治理有效率 成果可持续[19] - 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新动力 超越工业文明掠夺性发展 转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20] - 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提供新参考 避免"先污染后治理"老路 展现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22] - 通过大河文明对话研讨会等活动 推动世界江河文明交流互鉴 上升到文化和哲学高度[23]
长江经济带成为引领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央视网· 2025-09-22 17:29
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与发展成就 - 长江经济带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1] - 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2] - 2024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63万亿元,占全国经济总量近一半,对全国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3] 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转型 - “十四五”期间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进展 [1] - 2021年至2024年沿江省市船舶累计使用岸电4.5亿千瓦时,提前两年完成“十四五”设定目标 [1] - 长江干流连续五年保持Ⅱ类水质,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史无前例的“十年禁渔”全面启动 [2] 交通物流与对外开放 - 2024年长江干线港口货物吞吐量历史性突破40亿吨,稳居全球内河首位 [1] - 综合交通体系实现整体布局,自贸试验区、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开放平台沿江集聚 [2] - 内陆港口升级为“世界中转站”,货物从重庆果园港启航经上海洋山港通达全球 [1][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上海、合肥、成渝、武汉等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 [3] - 新兴产业集聚壮大,新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38家,占全国57.7% [3] - 建设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96家,推动区域产业向高端化发展 [3]
镇江长航公安以 “四警” 之力守护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
扬子晚报网· 2025-09-05 19:49
警务机制创新 - 深化主动警务模式 聚焦水运物流领域违法犯罪打击 为企业追赃挽损150万元[3] - 创新无人机作战体系 建立"1+4+N"架构 实现113.3公里长江干线水域巡查全覆盖[7] - 构建"空天地一体化"智能防控网络 有效遏制非法采砂和非法捕捞活动[7] 企业服务与权益保障 - 破获苯乙烯诈骗案并发还涉案资金104万元 及时缓解企业经营困难[3] - 侦破多起合同诈骗案 包括"5.26"和"10.29"案件 挽回群众经济损失15余万元[5] - 通过"三所一庭诉源治理工作站"调处涉水矛盾纠纷 化解率达95%以上[9] 生态保护实践 - 联合江豚保护协会开展定期巡护 运用环境DNA技术分析种群数量及水质[7] - 常态化巡逻常泰大桥施工水域 维护通航秩序服务国家重点工程建设[9] - 对泰州海军舰艇文化园实施安全隐患排查 联合多部门开展反恐急救演练[9] 公共安全建设 - 组建青年民警宣讲团开展防溺水宣传 覆盖新业态就业群体子女[11] - 实施"警防溺水"综合应急演练 强化无人机与机器人协同救援战术[11] - 建立"爱心航道"工作站联席会议机制 为船民提供多元化服务供给[12] 社会协同治理 - 推行"长江义警"与网格管理融合模式 组建多支义警队伍参与治安防控[9] - 联合团市委、妇联及红十字会打造水上服务区 计划增设更多服务站点[12] - 在"战舰回家乡"活动中实施24小时专业警务保障 获地方政府肯定[9]
信长星在苏州调研时强调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着力培育壮大城市发展新动能张义珍刘小涛参加
新华日报· 2025-08-20 07:08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 苏州北站综合枢纽集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于一体 旨在打造经得起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2] - 项目坚持站城融合 衔接车站功能和城市功能 统筹站场空间和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人流物流聚集和疏散效率 [2] - 项目将助力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释放辐射带动效应 更好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 [2] 城市更新与存量资源开发 - 美罗文化创意园由老旧仓库改造而成 通过修旧如旧和融入园林特色实现业态焕新 [3] - 探索土地混合开发利用和建筑功能合理转换 有效盘活存量资源 实现价值重塑 [3] - 阳澄数谷产业社区形成研发办公+人才公寓+商业空间的复合业态 配备完善生活配套设施 [3] 产学研协同创新 - 德龙激光与苏州大学设立协同创新中心 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并协同培养科技人才 [4]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与高校及科研机构紧密合作 营造无围墙创新生态 [4] -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4]
重大工程系列报告之四:又一重大水利投资:三峡新航道
华源证券· 2025-08-15 17:47
行业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看好(维持)[5] 核心观点 - 三峡—葛洲坝枢纽运力已严重超负荷,2023年货运量达1.69亿吨,超设计能力近70%,船舶平均待闸时间超过200小时,极端情况下达400小时[5][6] - 三峡水运新通道项目总投资766亿元,总工期100个月,预计2025年8月中旬启动,建成后年通行能力将从1亿吨提升至2.8亿吨,待闸时间降至24小时以内[5][10] - 工程投运后年经济效益显著,包括节省船舶运输时间4.68亿元、缩短货物运输时间0.61亿元、替代陆路运输节约成本57.42亿元[5][12] 行业现状与问题 - 三峡船闸设计能力为1亿吨,但2023年货运量已达1.69亿吨,超设计值近70%,船舶待闸时间极端情况下达400小时[5][6] - 葛洲坝三号船闸仅支持3000吨级船舶,进一步压缩系统冗余能力[6] - 预计2030年和2050年三峡枢纽过闸需求将分别达2.3亿吨和2.6亿吨,远超现有设施挖潜空间[5][6] 项目规划与进展 - 三峡水运新通道包括三峡枢纽新通道工程与葛洲坝扩能工程,将新建双线五级万吨级船闸并拆建葛洲坝三号船闸[5][10] - 项目静态总投资766亿元,土建工程投资占比50%约383亿元,机电设备与补偿移民支出合计超380亿元[5][14] - 工程总工期100个月,原计划年内开工,现已提前至2025年8月中旬启动[5][10] 投资机会分析 - 土建工程建议关注中国交建、中国电建、中国能建,三者均具备长江流域大型工程经验[5][15][16][17] - 水泥需求预计达418.5万吨,华新水泥在湖北、重庆等地产能布局完善,有望显著受益[19][20][21] - 三峡新航道混凝土需求量约930万立方米,是原三峡船闸的2倍[19][21] 项目影响 - 建成后将显著提升长江经济带物流效率,增强西部地区对接东部沿海和国际市场的能力[5][12] - 推动船舶大型化、运输标准化,强化水运在节能减排方面的综合优势[12] - 巩固武汉航运中心地位,促进上游泸州等港口物流需求增长[12]
新时代长江之歌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8-15 08:48
长江经济带战略定位 -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纵深最长、覆盖最广的经济带,事关全国发展大局[2] - 长江经济带被赋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新历史使命[2] 长江经济带发展历程与政策导向 - 曾经的无序开发导致长江生态系统敲响警钟[2] - 明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指导方针[2] - 重点阐述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五个关系[2] 长江经济带发展现状 - 目前长江经济带呈现出生态更优美、交通更顺畅、经济更协调、市场更统一、机制更科学的新面貌[2] - 新时代长江之歌正为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
双线掘进!海太长江隧道左线今天盾构机始发
央视新闻· 2025-08-11 17:08
项目工程进展 - 海太长江隧道进入双线掘进阶段 左线"沧渊号"盾构机正式始发[2] - 右线隧道已于2023年4月9日启动穿江作业 当前掘进长度达1300米[4] - 左线盾构隧道段全长9327米 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 设计时速100公里/小时[2] 技术装备参数 - "沧渊号"盾构机开挖直径达16.66米 为我国自主研制直径最大的泥水平衡盾构机[4] - 设备整机总长176米 总重量超过5650吨[4] - 工程线路全长39.07公里 横跨长江入海口咽喉要道[2][4] 战略定位与影响 - 项目隶属《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重点建设项目[4] - 被列为江苏省"十四五"重点推进的过江通道项目 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隧"[4] - 项目建成后将促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国家战略实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