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高端纺织
icon
搜索文档
近百家优强企业走进南通共探海洋经济发展新路径
上海证券报· 2025-08-29 03:45
核心观点 - 南通市举办海洋经济与船舶海工经贸交流座谈会 聚焦传承张謇实业精神与拓展海洋经济新机遇 通过政企金三方协作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3][4][8] 南通产业基础 - 形成船舶海工 电子信息 高端装备 高端纺织 新能源 新材料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4] - 上市公司59家 新三板挂牌企业57家 上市公司总市值达4000亿元 [4] - 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2421.9亿元 同比增长6.2% 增速位列全国万亿城市第二 [5] 通州湾发展现状 - 近3年GDP增速保持南通全市第一 2025年上半年增速达11.8% [5] - 重点打造绿色新材料 海洋装备 现代纺织三大主导产业 [5] - 2024年预计完成海洋生产总值2600亿元 占江苏省总量四分之一 [5] 企业合作意向 - 太力科技认可通州湾营商环境与产业规划 战略方向与南通现代纺织产业链高度契合 [6] - 湖南天桥起重关注南通区位优势 期待在起重装备与港口机械领域寻找合作机会 [6] - 华大集团提出利用生物技术优势 与南通共同开发健康资产 [7] - 永正锂业愿与南通企业推进锂资源开发利用 专注盐湖提锂与锂盐生产 [7] - 泛和集团计划在南通设立科技公司打造海运大平台 [8] 资本与金融支持 - 华金证券建议利用蓝色债 科创债等债券融资品种 把握ABS及类REITs产品发行机遇 [8] - 源星资本提议建立批发式平台化资本对接机制 推动更多基金机构落户南通 [8] - 南通已布局引导基金及上百只子基金 [8] 政企协同发展 - 南通市政府承诺以最优政策与最佳服务支持企业发展 打造"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 [4] - 上海证券报将发挥专业平台优势 助力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做强做优 [4] - 政企金三方交流为海洋经济与高端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8]
苏州以“智造之城”引领新型工业化
新华日报· 2025-08-02 05:39
苏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上半年苏州市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12958 8亿元 同比增长5 7% 占全国进出口总值的5 9% 全省46% 创同期历史新高 [1] - 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13002 35亿元 同比增长5 7%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3393 6亿元 增长4 6% 工业投资1173 5亿元 增长14 7% 连续9个月两位数增长 [1] - 苏州锚定"全球领先智造之城"目标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达4 7万亿元 工业投资增长12 8% [1][2] 产业集群与重大项目投资 - 立讯精密投资50亿元机器人总部基地落户常熟 聚焦工业自动化装备及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近一年在苏州累计投资近300亿元 [2] - 宁德时代 维信诺 罗氏诊断等行业巨头加码投资 包括总投资50亿元的时代新安项目 昆山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等 [2] - 苏州集聚16万家工业企业 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4 7万亿元 工业投资增长12 8% 连续两年以"新年第一会"推进新型工业化 [2] 新质生产力培育 - 张家港推进高端纺织产业三年行动计划 20个项目集中投产开工 目标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苏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综合创新中心启用 打造机器人训练场 累计确定78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示范项目 其中"AI+制造"占36项 [3] - 中国(苏州)硅光创新与产业联盟成立 汇聚50家单位 由长光华芯 亨通光电等链主企业牵头 [3] 跨境电商与全球化布局 - 苏州中创铝业年出口美国超100万架铝合金梯架 占当地20%市场份额 上半年通过广交会拓展澳欧市场 [4] - 苏州出台20条跨境电商扶持政策 上半年跨境电商进出口额233 8亿元 同比飙升185 3% [4][5] - 苏州全球招商大会签约417个项目 总金额3415 7亿元 覆盖新一代信息技术 新能源车 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 [5] 营商环境优化 - 胜科纳米科创板上市前获电子竣工证照 投产周期缩短50% 苏州政务服务团队提供全程支持 [6] - 《苏州市2025年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推出15项举措 包括新增普惠贷款超千亿 实施"三百工程"人才计划 [6] - 昆山市企业重整服务中心已助力102家危困企业重生 化解债务超300亿元 创新实践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7] 创新生态与资本赋能 - 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吸引1700位海内外嘉宾 发布54 12亿元"揭榜挂帅"技术需求 最高单项支持1000万元 [7] - 上半年新增境内外上市企业8家 境内A股新增数量与深圳 杭州并列全国第一 科创板 北交所新增数量均居全国榜首 [7]
如何打造招商引资“强磁场”?江苏宿迁探索出“场景+链式”新模式
宿迁场景招商模式 - 宿迁创新"场景招商"模式,围绕新技术新领域梳理239个"615"重点产业链招商场景和175个新兴产业招商场景,为客商提供清晰落户指引 [1] - 江苏奔腾未来智能科技签约后迅速落地,订单排至8月,依托激光产业园集群优势与力鑫智能装备等企业形成上下游配套 [1][2] - 宿迁同步深化链式招商,编制产业链招商指引,提出潜在招引企业超1000家、配套合作需求超200项 [2] 产业链协同效应 - 高端纺织产业动态完善招商图谱,重点引进高性能纤维等项目,补齐品牌服装等短板,四大纤维纺织巨头恒力/恒逸/桐昆/盛虹已落户 [2][3] - 江苏海聆梦家居科技实现本地化配套后,物流成本年降50万元,采购周期缩短10天,产品合格率提升1个百分点 [3] 招商引资目标 - 宿迁计划全年新落户亿元以上工业项目500个以上,通过优化招商体系持续夯实产业基础 [3] - 招商策略强调以产业思维拓展场景、市场眼光开展招商、需求导向优化服务 [3]
宿迁:“四化”同步蹚出改革新路径
新华日报· 2025-06-09 06:04
宿迁经济发展与改革 - 宿迁以改革起家,发展贯穿改革创新,近年"千亿产业"势头旺盛,引发广泛关注 [2] - 宿迁从"苏北洼地"到千亿产业拔节生长,产生"虹吸效应"吸引资本与技术涌入 [2] - 千亿产业涵盖光伏新能源、高端纺织等新兴与传统产业,核心在于"精准改革" [2] - 宿迁启动新一轮千亿级产业攻坚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产业持续发展 [2] 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 - 宿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从三个"一公里"着手 [3] - "最初一公里"聚焦人才引育,通过"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等举措吸引科技人才 [3] - "关键一公里"注重供需对接,开发产业大脑平台、培育技术经理人队伍,破解产学研梗阻 [3] - "最后一公里"强化金融支持,建立"苏科贷、科创投、知识产权质押"体系,探索拨投结合新模式 [3] 文体旅商融合发展 - 宿迁通过"体育+"模式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协同发展,如"苏超"联赛、龙舟赛等 [3] - 以龙舟赛为圆心,配套几十项文旅商贸活动,带来实际收入 [3] - 打破文化、体育、旅游边界,走向深度融合,催生新兴业态模型,拉动消费 [4] "四化"同步集成改革 - "四化"同步集成改革是宿迁的重大政治任务,已取得"全国推广""全国试点"等成果 [4] - 改革进入攻坚期,需解决深层次体制机制问题,注重系统集成与协同高效 [4] - 宿迁提出"三大协同""四项集成""五位一体"落实机制,释放集成改革综合效应 [5]
南通:在深度融入中服务支撑长三角
新华日报· 2025-06-06 07:19
交通基建与区域互联 - 全球首台万吨米级塔吊W12000-450完成张靖皋长江大桥南主塔中横梁合龙段精准安装 该桥跨江段7900米 南航道桥跨度2300米创世界最大悬索桥纪录 拥有6项世界首创技术 [2] - 南通规划8条过江通道形成"八龙过江"格局 目前苏通大桥等3条已通车 张靖皋长江大桥等3条在建 预计2028年建成 未来江岸线每20公里设一条通道 [3] - 低空交通网络加速布局 南通开发区至苏州工业园区航线25分钟可达 启东/海门至上海浦东航线已开通 年载客量超1万人次 [3] 产业协同与技术创新 - 振华海工建造世界最大全电驱环保绞吸船"浚澜"号 叠加南通制造与上海技术优势 累计产出"天鲲号"等多项大国重器 [6] - 神马电力在南通建绿色智能生产基地 在上海设研发中心 通过长三角协同实现全球化布局 近5年沪通产学研合作项目年均增长20% [7] - 霖鼎光学落地如皋沪苏科创产业园 承载上海交大20年科研成果 建成5轴超精密加工中心 预计年销售额达20亿元 [8] 经济数据与产业生态 - 1-4月南通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8.5% 高技术制造业产值增11.9% 高技术产业投资增15.8% 进出口总额1305.7亿元同比增14.4% [1] - 建成19个跨江合作园区 50%企业与上海合作 60%货物经上海口岸进出口 70%规上制造企业与上海高校产学研合作 [8] - 与苏州共建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联合苏锡打造的高端纺织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8] 公共服务一体化 - 实现170项政务服务长三角"一网通办" 不动产登记跨省通办业务6分钟办结 沪通互设远程虚拟窗口提升办事效率 [9][10] - 29家二甲以上医院与上海名院合作 上海专家月均坐诊800人次 705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11] - 成立长三角理论学习传播联盟 覆盖10个城市 推动跨区域文化交流与资源共享 [11]
吴江将实施三年倍增计划
苏州日报· 2025-06-04 08:19
产业发展目标 - 吴江锚定新型工业化"356"目标,聚焦"高端纺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数字经济""新能源+绿色低碳"方向 [1] - 通过"四合一"推进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智改数转网联、增资扩产,巩固四大千亿级产业优势 [1] - 全力抢占第三代半导体、人工智能、低空制造等新赛道,力促新能源产业早日迈上千亿级 [1] 创新与研发投入 - 吴江推动产学研用协同,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和标杆孵化器,面向全球"揭榜挂帅" [1] - 目前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全市第一),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21家 [1] - 目标累计培育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超15个,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突破100家 [1] - 计划推动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110亿元,工业技改投资超18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90%,万人高价值专利达35件 [1] 现代服务业发展 - 实施现代服务业三年倍增计划,发展研发设计、科技金融、信息技术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等生产性服务业 [2] - 推进苏州湾中央商务区建设,壮大"亿元楼宇"集群,将制造业优势转化为服务业优势 [2]
千帆竞发实业兴——南通崇川的高质量发展答卷
上海证券报· 2025-04-28 03:15
长三角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发展 - 崇川区作为南通市融入苏南、接轨上海的"桥头堡",每日近50趟高铁、城际列车往返沪通,20余班巴士直抵上海核心区,长三角首个跨省公交"一码通行"落地 [3] - 沪通共建的市北高新区每年20%的新引进项目带有"沪牌基因",50%的企业与上海企业结成创新同盟 [3] - 崇川区四届进博会共组织超过1400家本地企业参与,累计意向成交额超4亿美元,服务外包执行额达29.3亿美元,其中近40%业务采购方为上海企业 [4] 产业布局与集群发展 - 崇川区集聚工业企业超8000家,规上工业企业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超20%,集成电路先进封装占全球市场份额近10% [6] - 高端纺织产业年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智能装备、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新产业产值均超百亿元,正加快形成1个千亿级、2个五百亿级、3个三百亿级产业集群 [6] - 设有国有投资基金28只、总规模超200亿元,重点投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新产业领域 [7] 交通与物流优势 - 南通港年吞吐3亿吨货物,60%货物流向长江经济带,货物通过江海联运直达全球300多个港口 [4] - 百余家规上物流企业、千余家中小物流企业构建高效物流网络,运输费用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7]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国盛智科研发的桥式五轴龙门加工中心设备打破国外技术封锁,获评2024年度江苏省首台(套)重大装备 [6] - 通富微电高密度高可靠电子封装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远船务等8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 [6] - 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3家 [6] 成本与区位竞争力 - 崇川区工业用地最低25.6万元/亩,厂房租金约为上海的1/5,用工成本只有上海的六成 [4] - 通过"研发在上海,生产在崇川"模式延伸企业经营管理半径 [4]
南通市副市长凌屹: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
上海证券报· 2025-04-28 03:15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 - 南通正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打造面向科技前沿的现代工业名城和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3] - 南通集"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机遇于一身,具有跨江出海、联通南北的枢纽优势和依托上海、链接全球的窗口优势 [4] - 南通处在上海大都市圈核心区域,加快跨江融合发展,推动沪苏通同城化,与上海在科技、商务、交通、工信等领域深度合作 [4] 产业布局与重大项目 - 南通已成为长三角产业布局调整、扩容升级的首选地,近年来百亿级重大项目从"几年招一个"到"一年招几个" [4] - 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中天绿色精品钢、桐昆聚酯一体化、金光如东基地等牵引性重大项目纷纷落地 [4] - 南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1.5万亿元,船舶海工、电子信息、高端纺织、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六大千亿级产业构成先进制造骨干 [5] 创新生态系统 - 清华、北大、上海交大、东南大学、哈工程、长三角国创中心等"大院大所"布局南通,聚焦主导产业和细分赛道 [6] - 南通技能人才146万人、产业工人240万人,13所技工院校每年输送人才超1万名,新入选国家级人才116人,江苏省"双创"人才团队72个 [6] - 创立产业、创新两大母基金,政府投资基金规模达1200亿元,与中金资本、招商资本等合作设立基金 [6] 营商环境与合作机制 - 南通与上海、苏南共建合作园区19个,打通"上海总部、南通制造,上海研发、南通转化,上海集成、南通配套"的合作路径 [5] - 140多项政务服务事项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异地可办、就近办理",企业"半日即开办"、项目"拿地即开工"成为常态 [7] - 南通设立"南通企业家日",持续擦亮"万事好通"品牌,打造与上海、苏州同质同标的营商环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