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博弈
搜索文档
打破中方稀土垄断?澳企掌握重稀土分离技术,但加工效率暴露弱点
搜狐财经· 2025-05-18 11:23
行业动态 - 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在马来西亚工厂首次实现氧化镝分离技术突破,并计划下个月量产铽,这两种金属是中国出口管制的战略材料[1] - 2025年堪称稀土管制元年,中国2月限制钨、碲等5种金属出口,4月将钆、铽等7类纳入管制,5月启动全产业链严控[6] - 中国已通过《稀土管理条例》将资源收归国有,并投入千亿级资金升级提纯工艺[13] 公司对比 - 莱纳斯单位稀土氧化物生产成本高达10-15美元/千克,而中国北方稀土仅为4-7美元/千克[2] - 莱纳斯规划年产能仅1500吨,不及中国单家头部企业的零头,中国每年分离1.5-2万吨重稀土,进口回收另增1-1.5万吨[4] - 中国企业能在15天内完成从原料到成品的全流程,而莱纳斯需跨国运输矿石到马来西亚加工再转运美国精炼,周期长达3个月[10] 技术壁垒 - 2019年起中国禁止稀土分离技术出口,澳大利亚洛伊研究所评估澳企至少需10年才能形成完整产业链[6] - MP公司仍需将稀土矿运往中国加工后再返销美国,暴露出西方在冶炼提纯环节的技术短板[11] - 中国北方稀土工程师比喻"我们已建成高铁,对手还在修补绿皮车厢",突显技术代差[11] 地缘布局 - 美国MP稀土公司与沙特矿业签约建厂,但沙特稀土储量仅占全球1.5%[8] - 美国与乌克兰签署《美乌矿产协议》瞄准乌克兰资源,但其产量不足中国一座中型矿山[8] - 美国国防部向莱纳斯得州工厂注资2.58亿美元,但该厂投产需至2026年,初期产能仅满足美军需求的3%[13] 市场影响 - 2024年全球稀土价格因中国调控下跌40%,导致莱纳斯净利润暴跌70%[10] - 若中国全面放开产能,其成本优势足以让任何竞争对手瞬间崩盘[10] - 日经中文网判断"至少到2035年,中国仍将主导稀土价值链"[15]
《大国博弈》系列第八十五篇:以斗争求合作,中方打到美方筹码底线
光大证券· 2025-05-13 09:40
核心观点 - 中方持续斗争获阶段性胜利,特朗普减让关税开启中美经贸谈判,但美短期妥协是为逆全球化政策缓冲,未来美关税税率将永久性上升[2] 日内瓦会谈成果 - 美方取消91%对华加征关税,中方取消91%反制关税;美方24%对等关税暂停91天,保留10%,中方相应暂停24%关税,保留10%[4] - 中方暂停或取消4月2日后对美非关税反制措施,2月及3月非关税反制因美20%芬太尼关税未取消而不在范围内[6] - 中美建立经贸磋商机制,中方代表何立峰,美方代表斯科特·贝森特和贾米森·格里尔[7] 美方情况 - 美与多国谈判进展慢,仅与英达成“面子工程”协议,与日谈判停滞,欧盟计划对950亿欧元美进口产品反制[8] - 美多项经济数据转弱,消费谨慎、投资不佳、财政赤字扩大,经济滑向“滞胀”[14] - 关税冲击成本或先于制造业回流影响摇摆州,密歇根州等制造区受关税扰动大[14] 资产价格与风险 - 短期全球开启risk on交易,风险资产涨、避险资产交易热情暂歇,但美逆全球化趋势影响资产定价和资金流向[3][16] - 存在美国经济回落通胀回升、全球地缘政治风险升级、国内经济下行政策力度不及预期风险[17]
关税剩10% ,特朗普白折腾1个月,从现实回到原点,日本意外出血
搜狐财经· 2025-05-12 19:54
同时指出增加的税款属于谁购买谁出钱,这部分钱不是我们出而是由美国民众负责。 就在刚刚中美两国发布联合声明,重点强调了此次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公布了两天闭门谈判的结 果。中美双方承诺在5月14日前采取以下举措: 美国:在5月14日前,中国对美国商品的关税从125%降至10%,为期90天; 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关税从145%降至30%,为期90天 后续双方建立相关协调机制,就关税的事情再做协商至此中美关税大战就此完结。 (在这里重点需要给大家强调一下为什么美国降到30%,这个多收20%属于芬太尼税,中方在2025年二 月份和三月份的时候已经进行过反制) 而在中美会谈的时候,日本首相石破茂5月12日在国会明确表态,日本坚持汽车关税必须作为谈判核心 议题。石破茂更是说出了豪言壮语表示,将在日美贸易谈判中寻求取消所有关税的目标。以"0%关 税"为最终目标。而日本将原计划定于和美国的谈判从六月份推迟到了七月份。 而在中美谈完,日本却迎来了非常不好的消息,不少投资者开始大规模的抛售日本国债,目前日本30年 期国债收益率攀升至近25年来的最高水平。 收益率上升5个基点,达到2000年11月以来的最高水平。 这 估计是日本方面 ...
收到中方警告后,韩国外长当着美方表态,对外释放信息量大
搜狐财经· 2025-05-07 15:10
韩国与美国贸易磋商 - 韩国正寻求在7月8日前与美国达成协议以避免加征关税 双方在华盛顿举行"2+2"会谈 [1] - 半导体是韩国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基石 2024年占出口总额的20.8% 远超汽车、船舶等传统优势产品 [3] - 汽车是韩国对美第一大出口品类 2024年对美出口额达347.4亿美元 占整体汽车出口额的49.1% [3] 韩国支柱产业受冲击 - 半导体和汽车两大重要出口产业已遭到国际贸易环境剧烈变动的冲击 直接影响韩国出口经济 [3] - 美国前副国务卿要求韩国以造船业为条件与美国磋商 并要求配合美国的涉核武相关决策 [3] - 韩国外长对美国的关税政策提出质疑 表示支撑多边贸易体制的是共同繁荣信念 而非零和博弈 [3] 韩国外交政策立场 - 韩国外长明确表示 没有任何国家愿在中美之间作出二选一的抉择 也不希望看到美中战略竞争演变为"零和博弈" [3] - 韩国政府外交政策深受美国影响 优先定位于韩美同盟 与中国接触是为了防止强国间爆发战争和自身利益 [5] - 韩国等小国的"表态中立"本质是在大国夹缝中求生存 既不愿放弃美国安全保护 又无法承受与中国经济脱钩代价 [5] 韩国对美贸易态度变化 - 在特朗普出台对等关税政策后 韩国第一时间表明希望通过谈判达成协议 [7] - 韩国代总统韩德洙声称不会与中国共同反击美国关税 认为与中国日本的三方合作未必让韩国受益 [7]
日本和美国的第2轮关税谈判结束了,这次谈判很有意思
搜狐财经· 2025-05-05 02:05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在美日第二轮关税谈判后一反常态沉默,其后续发声及策略调整显示在谈判中从被动变主动,态度越来越强硬,这场博弈结果将影响日美贸易关系和亚太格局 [1][3][11] 谈判情况 - 5月2号美日第2轮关税谈判结束,东京异常安静,无通稿、细节和完整成果通报,仅赤泽亮正称“坦诚且富有建设性” [1] - 未来第三轮谈判开启时间未确定,每次磋商都在改变格局 [13] 日本态度转变 - 从财务大臣到首相在谈判前后陆续发声,力度和用词明显升级,加藤胜信称日本持有的大量美国国债是“一个筹码”,首相石破茂表示绝不能接受对日本汽车加税,不会为仓促达成协议损害国家利益 [3] - 日本从沉默到发声,放慢节奏,从被动变主动,开始考虑拖延谈判,时间越接近7月参议院选举越难妥协 [5] 日本策略考量 - 若现在签协议可能在制造业上让出关键利益,影响自民党选情,延后谈判更稳,还能给谈判代表更多操作空间 [7] - 日本不配合美国“符合自身节奏”的谈判需求,公开抛出国债牌,虽短期难动用国债,但释放信号已达效果 [7][9] - 日本释放信号时间点精准,先全程低调,谈判结束当日集中发声,以静制动后强势反转 [9] 事件影响 - 日本在关乎核心利益时态度更清晰强硬,是老牌经济体在大国博弈中守底线的挣扎,结果将影响日美贸易关系和亚太格局 [11] - 区域谈判绕不开中国变量,日本的选择会波及中国,需保持关注 [11]
反垄断调查重创交易,李嘉诚资产蒸发781亿,国家为何出手?
搜狐财经· 2025-03-31 10:18
交易概况 - 李嘉诚计划以228亿美元向美国贝莱德集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 包括战略要地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 [1] -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3月28日宣布对该交易启动反垄断调查 导致交易暂缓 [1] - 长和集团市值在调查宣布后蒸发781亿港元 [1][3] 监管审查 - 反垄断二司负责人强调将依法审查交易以保护市场公平竞争和社会公共利益 [1] - 依据《反垄断法》第二条 中国监管机构有权对境外垄断行为影响境内市场的行为进行调查和处罚 [3] - 若最终认定垄断 长和可能面临没收违法所得及上一年度销售额1%至10%的罚款 及时叫停则罚款可降至50万元以下 [4] 交易结构争议 - 长和实业未采用全球公开招标或价高者得规则 而是以"短平快"方式与贝莱德财团达成协议 [4][17] - 对比十年前中方1500亿港元收购40%股份被拒 本次以1657亿港元出售更大比例股权给美方被质疑背离商业逻辑 [17] 地缘战略背景 - 巴拿马运河承担全球5%贸易量 其中21%为中国船只 控制两端港口可通过调节费用和优先级影响中国货物成本 [8] - 美国在交易前宣布对"与中国相关"船只停靠美国港口收取额外费用 被视作贸易围猎战信号 [6] - 中国过去五年在全球布局20余个战略港口 包括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和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 [11] 资产配置调整 - 长和集团正从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 港口和地产业务让位于零售、电信和数字经济 [15] - 李嘉诚旗下资产从90%集中于港陆转变为55%分布于欧美 2015-2018年在英国投资超400亿英镑 [13][15] 中方反制措施 - 中方接见黑石集团董事长苏世民 通过更高层面博弈寻求全局主动权 [21] - 中远海运表态对战略资源港口感兴趣 可能以"白衣骑士"身份接盘 [21] - 2022年修订的《反垄断法》新增国家安全审查条款 为监管干预提供法理依据 [23]
根本不怕?长和或继续与美国交易,李嘉诚公司10年前就已搬离中国
搜狐财经· 2025-03-30 23:16
文章核心观点 - 长江和记极有可能与美国贝莱德财团达成巴拿马港口出售交易,虽面临舆论压力但因商业利益和公司现状推动交易,此交易对美国掌控巴拿马运河运营权有重要意义,或影响中国远洋贸易,建议国企介入运河商业运营 [4][13][15] 分组1:交易进展 - 3月27日消息显示香港正与李嘉诚公司商讨港口买卖出路,媒体认为前景悲观,公司可能与美国财团达成协议 [2] - 3月26日彭博社援引消息人士称长和计划如期推进将两个巴拿马港口出售给贝莱德财团的交易,4月2日前签署最终协议 [4] 分组2:公司情况 - 长江和记10年前将注册地从中国搬离,现注册地为开曼群岛,不涉及中国境内资产 [6][7] - 李嘉诚为加拿大国籍,旗下公司不属于中国境内公司,业务受外部压力影响可能不大 [11] 分组3:交易原因 - 从商业利益看,将回报率不到1%的港口卖给美国财团可获利,且去除不盈利业务 [4][13] - 大陆和香港未拿出对公司有利的解决方案,公司持续推动与美国交易不意外 [4] 分组4:交易影响 - 美国财团若控制包括李嘉诚港口在内的运营单位,可慢慢掌控巴拿马运河运营权,中国远洋航运在该运河业务量至少占20%,或影响中国远洋贸易 [13] 分组5:建议措施 - 建议国企介入巴拿马运河商业运营,国企在背景和立场上更稳,承受经济压力能力强,可避免美国完全控制运河 [15]
长和市值蒸发781亿!倒计时6天,且看李嘉诚终极选择
搜狐财经· 2025-03-28 21:12
文章核心观点 长和系拟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引发资本市场信任崩塌和各方关注,交易涉及大国博弈,李嘉诚面临不同选择及后果,中方有反制措施且强调国家利益高于资本逐利 [1][2][4][6] 事件背景 - 3月4日长和系深夜公告拟向美国贝莱德财团出售全球43个港口资产(含巴拿马运河关键港口),这些港口承载全球6%的海运贸易量,中国21.4%的货轮必经巴拿马运河 [1] - 截至3月21日,长和、长江基建等四家公司市值合计蒸发超781亿港元,长和11个交易日跌幅达16.49% [1] 各方反应 中方 - 港澳办罕见转发评论痛批李嘉诚“天真”“糊涂”“见利忘义”,称交易可能成美国“遏华战略”关键一环 [2] - 外交部发言人毛宁表示反对经济胁迫,升级《反外国制裁法》实施细则 [2] - 香港特首李家超强调交易需合法合规,暗示可能依据《香港国安法》审查 [2] - 中远海运等央企表态关注全球战略港口,加速布局“一带一路”枢纽,商务部推进《对外投资法》修订,增设关键基础设施海外资产转让审查门槛 [2] 美方 - 特朗普将交易视为“夺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政绩,其政府曾威胁对中企征收单次150万美元“停靠费” [3] 潜在影响 对中方 - 若交易完成,美方或施压中资项目构建对华贸易包围网,中方有多种反制选项 [3] 对长和系 - 若坚持交易,长和或面临中方审查制裁,国内业务将遭全面围堵,港口数据可能威胁中国供应链安全 [5] - 若终止交易,李嘉诚公开承认受胁迫,中方介入斡旋,可避免损失并重塑形象 [6]
服装产业链外迁,没那么简单
创业邦· 2025-03-07 11:36
文章核心观点 - 服装纺织产业链外迁是重大命题,需审慎对待,行业应从本质出发探寻新技术与模式代际领先,击破贸易保护主义桎梏 [2][3][23] 三重战略意义 产业价值维度 - 纺织业是中国创造外汇与容纳就业的中流砥柱产业,2024年出口额3011亿美元,占全国总出口额8.6%,贸易顺差1487亿美元,占贸易顺差总值19.4% [5] - 纺织业提供大量低门槛岗位,2024年占就业人数占工业整体的7.7%,占制造业的8.4% [7] - 围绕服装纺织产业的关税博弈是大国博弈重要构成,美国小额包裹关税政策折射其对“50万美国纺织业岗位”的关切 [7][9] - 纺织产业链难以复制,产业链内部上下游协同发展至关重要,裂隙出现会引发连锁反应 [9][11] 经济规律维度 - 产业链外移具有不可逆性,关乎国力变迁,如英国去工业化后“再工业化”举步维艰,制造业对GDP贡献率从1990年的17.1%降至2022年的9.4% [12][14] 时代潮流维度 - 持续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是中国叙事的应有之义,关税政策是美国削弱中国制造业的手段,产业迁移代价高昂 [15][16] 一些引申思考 - 特朗普关税大棒挤压中国纺织业跨境企业利润空间,企业应通过研发和深耕产业形成比较优势突破贸易壁垒 [19][20] - 中国服装产业遵循先进技术和商业模式双螺旋式演进路径成长,当前面临挑战本质是经济周期使然 [20][21] - 纺织业是人类不可替代的需求,美国关税政策可能引发通胀,或在未来6 - 9个月内重新评估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