铽
搜索文档
马来西亚产出重稀土!西方突围,中国会失守全球98%的垄断地位吗
搜狐财经· 2025-11-19 02:02
10月底,公司宣布投资约1.8亿美元新建设施,年处理能力提升至5000吨重稀土原料,预计2026年4月投 产,包括钐产品输出。 稀土元素作为现代工业基础材料,在国防和高科技领域发挥不可或缺作用。重稀土如镝和铽用于制造高 强度磁体和耐高温合金,这些部件支撑战斗机、导弹和电动汽车等关键设备。全球稀土资源分布虽广, 但加工环节高度集中。 中国通过长期技术积累和产业链优化,掌控全球90%以上稀土精炼产能,特别是重稀土分离接近 100%。这种优势源于国内资源整合和创新驱动,南方赣州和北方包头形成专业分工,确保供应高效稳 定。西方国家视此为潜在风险,推动多样化布局,但实际进展需面对技术门槛和成本挑战。 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在马来西亚关丹工厂实现重稀土分离突破,于2025年5月产出首批氧化镝,并 计划扩展至铽等元素。该工厂年产能初设1500吨分离氧化物,针对军工需求设计。 中国稀土优势体现在技术制高点,中科院无稀土永磁体技术预计2026年商用,性能接近传统,适用于电 机领域,潜在减少重稀土需求。包头研究院基因工程实验室模拟材料性能,加速创新。 这一步骤源于西方战略调整,自2020年代初,美欧日加大投资海外项目,旨在减少对 ...
美国谋划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
环球时报· 2025-11-05 08:55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正联合多国筹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旨在重构供应链,减少对外依赖,争夺人工智能与绿色产业的主导权 [1] - 关键矿产资产受到国际资本热捧,但供应链重构面临技术、成本与联盟内部利益分化等多重挑战 [1] - 政策支持和地缘政治因素推动资本市场对相关公司的热烈反应,部分企业股价大幅上涨 [6][7] 美国主导的供应链重构举措 - 美国内政部长宣布创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作为西方多国开展关键矿产提炼与加工贸易的核心平台,目标为引领人工智能竞赛 [2] - 俱乐部已有日本、韩国、澳大利亚等国加入,美国强调向盟友出售能源以避免从对手购买的重要性 [2] - 美国联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成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融资网络”,管理资产超30万亿美元,为成员国矿产贸易项目提供贷款 [2] - 美国政策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降低本土企业运营成本,并以“国家安全”名义设置贸易壁垒,倒逼产业链向本土及盟友集中 [6] 全球关键矿产供应链现状与中国地位 - 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0%以上 [3] - 美国重启本土稀土矿山,但加工技术仍依赖传统方法,无法满足高端产业需求,短期内需依赖外部技术支持 [3] - 欧盟2024年内部稀土加工量仅能满足需求的38%,其余仍需从外部采购 [3] - 日本双日公司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稀土,标志着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渠道获取该资源,原料经马来西亚加工后运往日本 [3] 资本市场反应与行业热度 - 2024年美澳稀土贸易额同比增长67%,欧盟内部稀土半成品交易额增长52% [6] - 今年以来美股稀土矿商涨势强劲,部分企业股价涨幅超过300% [6] - 过去3个月内,美国矿业公司股价上涨241%,NioCorp Developments、Energy Fuels等能源开采企业涨幅超100% [7] - 2025年初至10月,Energy Fuels股价增至4倍,NioCorp Developments股价涨至接近5倍 [7] - 有专家将当前行业热度与“淘金热”、“石油热”相提并论,称正迎来“稀土热” [6] 面临的挑战与不同观点 - 专家警示市场过热风险,指出当前关键矿产行业更像是结构性转变的初期阶段,未来道路漫长、昂贵且充满波折 [9] - 2024年全球关键矿产开发投资增速从13%收窄至5%,扣除通胀后实际仅增长2%,镍、钴等矿种勘探支出已明显下降 [9] - 参与“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的各国家诉求不一致,美国试图掌握规则主导权,资源国希望抬高矿价,欧盟关注环保与稳定,印度试图提升本土加工能力 [10] - 有分析认为美国短期内难以建立完整的精炼产能产业链,其俱乐部举措短期内无效,目标可能是与中国争夺关键矿产资源国 [10][11]
财经观察:美国谋划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
环球时报· 2025-11-05 06:53
文章核心观点 - 美国正联合多国筹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旨在重构关键矿产供应链,减少对中国的依赖,以争夺人工智能与绿色产业的主导权 [1][2][4] - 关键矿产资产受到国际资本热捧,引发“稀土热”,相关公司股价大幅上涨,但供应链重构面临技术、成本与联盟内部分歧等多重挑战 [1][8][9][11] - 中国在全球稀土领域占据主导地位,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0%以上,美国及其盟友的供应链重构短期内难以撼动中国优势 [5][12] 美国主导的供应链重构行动 - 美国内政部长宣布创建“关键矿产交易俱乐部”,作为西方多国开展关键矿产提炼与加工贸易的核心平台,目标是为引领人工智能竞赛掌握足够实力 [2] - 俱乐部已有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泰国等国家加入,并于两周前开始组建 [2] - 美国联合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十余国成立“矿产安全伙伴关系融资网络”,管理资产超30万亿美元,为成员国矿产贸易项目提供专项贷款 [4] - 美国通过税收优惠、专项补贴降低本土能源矿产企业运营成本,并以“国家安全”名义设置贸易壁垒,倒逼产业链向本土及盟友圈集中 [9] 关键矿产市场动态与资本表现 - 2024年美澳稀土贸易额同比增长67%,欧盟内部稀土半成品交易额增长52% [8] - 美股稀土矿商涨势强劲,部分企业股价涨幅超过300% [9] - 过去3个月内,美国矿业公司股价上涨241%,NioCorp Developments、Energy Fuels等能源开采企业涨幅超100% [9] - 2025年初至10月,Energy Fuels股价增至原来的4倍,NioCorp Developments股价涨至接近5倍 [9] - 2024年全球关键矿产开发投资增速从13%收窄至5%,扣除通胀后实际仅增长2%,镍、钴等矿种勘探支出已明显下降 [11] 主要参与国的战略与行动 - 日本双日公司从澳大利亚进口稀土,标志着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渠道获取关键资源,进口的镝和铽经马来西亚加工后运往日本 [5] - 双日公司与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合作建立稀土大规模生产体系,旨在生产对电动汽车至关重要的产品 [5] - 欧盟通过《关键原材料法案》要求2030年前实现锂、稀土等关键矿产的本土开采与加工能力提升,并建立成员国间资源调配机制 [10] - 澳大利亚作为资源富集国,通过与美国、欧盟的贸易协定,将未加工矿石出口至美欧加工基地 [10] - Critical Metals公司在格陵兰岛南部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稀土矿床之一 [10] 供应链重构面临的技术与产业挑战 - 中国在全球稀土冶炼分离产能占全球90%以上,美国重启本土稀土矿山但加工技术仍依赖传统方法,无法满足高端产业需求 [5] - 欧盟2024年内部稀土加工量仅能满足需求的38%,其余仍需从外部采购 [5] - 美国具备挖矿能力,但关键矿产提炼能力较弱且尚未形成产业链,建立关键矿产的精炼产能至少在5年内难以实现 [12] 联盟内部利益分化与地缘政治博弈 - 各参与国诉求不一致:美国试图掌握规则主导权;澳大利亚、加拿大等资源国希望抬高矿价扩大出口;欧盟关注环保标准与供应链稳定;印度试图提升本土加工能力 [12] - 加拿大虽承诺向美供应锂矿,却优先保障本土电动车产业需求;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既接受美国订单,又不愿放弃中国市场 [12] - 美国的目标可能是与中国争夺关键矿产资源国,包括非洲的刚果(金)、亚洲的印度尼西亚、南美洲的智利和阿根廷等,试图迫使这些国家在中美竞争中“选边站” [12]
能撇开中国?日本首次从澳洲进口稀土,供应链突围代价高昂
搜狐财经· 2025-11-04 11:37
全球稀土供应链重构背景 - 全球稀土供应链正悄然重构,一条从澳大利亚矿山、马来西亚工厂到日本市场的产业链已浮出水面,挑战中国的主导地位[1] - 日本双日株式会社宣布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稀土,这是日本贸易公司首次从中国以外的国家进口重稀土,主要包括用于制造强力磁铁的镝和铽[1][3] - 中国的稀土产量占全球的70%,在技术含量更高、更为稀缺的重稀土领域,这一比例几乎达到100%[1][6] 新兴供应链结构与关键参与者 - 日本双日株式会社从澳大利亚韦尔德山矿进口稀土矿产,原材料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进行加工,然后运往日本[3][4] - 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成为新供应链的关键一环,获得来自双日与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合资公司的2亿澳元投资[8] - 莱纳斯公司将向日本供应韦尔德山矿高达65%的镝和铽,其马来西亚工厂在2023年首次生产出氧化铽和氧化镝,标志着中国之外重稀土商业化生产的突破[8][9] 驱动因素与战略考量 - 举措的核心驱动力是日本对保障其“经济安全”的深切忧虑,镝和铽是制造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的关键材料,用于电动汽车驱动电机、风力发电机、工业机器人及高科技军工产品[5] - 日本汽车厂商铃木公司曾因稀土供应问题而被迫暂停部分车型的生产,中国实施出口管制促使日本寻求进口渠道新选项[7][8] - 日本和欧盟考虑携手推动产官合作,以在稀土供应等领域降低对中国的依赖[11] 相关政策与资源潜力 - 马来西亚政府邀请外资携手开发稀土资源,该国拥有约160万公吨的稀土矿藏储量和1,610万吨稀土储量[12][13] - 马来西亚政府从2024年1月1日起对未经加工的稀土原料实施出口禁令,旨在鼓励企业在本地开发与加工,提升产业附加值[13][14] 挑战与成本分析 - 新的供应链物流成本高昂,需要从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运输到东南亚加工再运回日本,成本远高于直接从中国进口[15][16] - 重稀土在矿石中含量极低,提炼过程复杂,进一步推高最终产品价格,从矿石开采到元素分离的全流程存在高技术壁垒与资金投入[17][18] - 美日澳三边合作中,美国与澳大利亚已启动89个稀土勘探项目,但完整供应链建设需10年周期,日本当前的进口量尚无法100%满足国内需求[19][20]
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的渠道进口稀土
搜狐财经· 2025-11-02 09:45
公司动态 - 双日公司已开始从澳大利亚芒特韦尔德矿山进口镝和铽,原料在马来西亚加工后运往日本 [2] - 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获得由双日和日本金属与能源安全机构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投资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9.3亿元)[2] - 莱纳斯将向日本供应芒特韦尔德矿山最多65%的镝和铽产量,相当于日本市场需求约30% [2] 行业供应格局 - 镝和铽属于重稀土元素,储量相对轻稀土更为稀少,主要用于制造电动汽车与风力涡轮机电机所需的高性能钕磁体,以增强其耐热性能 [3] -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中国目前占全球稀土产量近70%,其中重稀土的全球供应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3] - 寻求中国以外的多元化供应源被日本视为经济安全的关键环节 [3] 成本与挑战 - 成本问题是主要障碍,从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获取原料并运往东南亚加工,与直接从中国进口相比成本将显著上升 [3] - 重稀土在矿石中含量极低,开采与运输效率不高 [3] - 双日此次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重稀土价格高于中国产品 [3] 政策环境 - 中国商务部决定对稀土相关技术等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以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4] - 管制范围包括稀土开采、冶炼分离、金属冶炼、磁材制造、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相关技术及其载体,以及相关生产线的装配、调试、维护等技术 [4][5] - 公告明确,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为违反公告的行为提供中介、撮合、代理、货运等服务 [7]
日本首次从澳大利亚进口重稀土
中国能源报· 2025-10-31 19:05
文章核心观点 - 日本首次实现从中国以外的渠道获取镝和铽等关键重稀土资源,供应来源多元化取得突破 [1] - 此次进口由日本双日公司主导,原料来自澳大利亚芒特韦尔德矿,经马来西亚加工后运往日本 [1] - 寻求中国以外的多元化供应源被视为日本经济安全的关键环节,但成本高于直接从中国进口是主要障碍 [2] 供应链突破与合作细节 - 澳大利亚莱纳斯稀土公司获得由双日与日本金属与能源安全机构共同成立的合资企业2亿澳元(约合人民币9.3亿元)投资 [1] - 莱纳斯将向日本供应其芒特韦尔德矿山最多65%的镝和铽产量,相当于日本市场需求约30% [1] - 进口的重稀土元素镝和铽主要用于制造电动汽车与风力涡轮机电机所需的高性能钕磁体,以增强耐热性能 [1] 行业背景与市场格局 - 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数据,中国目前占全球稀土产量近70%,其中重稀土的全球供应几乎全部来自中国 [2] - 日本多元化布局意味着原料需从澳大利亚、美国等地运往东南亚地区加工,导致成本显著高于直接从中国进口 [2] - 重稀土矿石中含量极低,开采与运输效率不高,双日此次从澳大利亚进口的重稀土价格高于中国产品 [2]
摆脱中国稀土?日本正进行一场代价高昂的供应链突围
金投网· 2025-10-31 18:31
日本稀土供应链新举措 - 日本贸易公司双日株式会社开始从澳大利亚进口镝和铽等稀土元素 这是日本首次从中国以外的地区采购关键稀土供应[1] - 进口的稀土原材料产自西澳大利亚州韦尔德山矿 将在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进行加工后运往日本[1] 供应链合作与投资 - 2023年韦尔德山矿的运营商莱纳斯稀土公司获得来自双日与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合资公司的2亿澳元投资[3] - 莱纳斯公司将向日本供应其韦尔德山矿高达65%的镝和铽产量[3] 战略背景与驱动因素 - 此举核心驱动力是日本对保障其经济安全的深切忧虑 镝和铽是制造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的战略性重稀土元素[3] - 这些永磁体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 风力发电机 工业机器人及高科技军工产品的核心部件[3] - 2024年4月中国对镝 铽等稀土元素实施出口限制后 日本稀土供应陷入紧缺 导致铃木汽车 福特汽车等工厂暂停生产 反映出日本对中国稀土的极度依赖[3] 日本多元化供应链布局 - 日本试图通过多方布局建立不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链 包括在周二的日美会晤中同意建立稳定的稀土采购框架[5] - 2024年3月日本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资源机构与日本天然气贸易商岩谷集团投资约1亿欧元参与法国凯瑞玛集团的稀土加工项目 澳大利亚稀土项目是此全球布局的一部分[5] 挑战与成本压力 - 中国掌控全球近70%的稀土产量 在技术含量更高的重稀土领域比例几乎达到100%[5] - 日本的新供应链需从澳大利亚 美国等地运输稀土至东南亚加工再运回日本 物流成本远高于直接从中国进口[5] - 重稀土在矿石中含量极低且提炼过程复杂 进一步推高了最终产品价格[5] 技术替代路径 - 日本制造业巨头正加速技术革新 试图研发无需重稀土的磁体以降低依赖[5] - 但目前替代技术仍面临稳定性和成本效益考验 且前期投入高昂 此次供应链转型可能是一次豪赌[5]
中国一纸矿物质审批,为何能让ASML光刻机产线告急?全球芯片命门浮现
搜狐财经· 2025-10-21 13:49
政策核心内容 - 中国商务部对含中国矿物质成分的境外物项及相关技术实施出口管制 [1] - 管制采用“长臂管辖”原则,只要产品含有0.1%及以上中国重矿物质成分或使用中国矿物质技术,出口都需中方审批 [3] - 审批标准严格区分民用与军用,向军事用户或用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研发的出口申请将直接被拒 [3] 中国在矿物质领域的主导地位 - 中国矿物质储量占全球总量的37%,精炼分离环节占比超过70% [5] - 用于光刻机的高纯度重矿物质,中国掌控着全球87%的冶炼产能 [5] - 中国是全球唯一能生产纯度99.9999%钆镓石榴石晶体(光刻机关键热沉材料)的国家 [11] - 中国商务部同步出台《矿物质加工技术出口限制清单》,涵盖串级萃取、镨钕分离等43项核心技术 [11] 对全球光刻机产业的直接影响 - ASML光刻机磁体库存仅能维持8-12周生产,而重新设计生产线至少需18个月 [5] - 若矿物质供应中断持续,ASML的EUV光刻机产能可能下降30% [5] - 每台EUV光刻机的交付周期将从24个月延长至36个月 [7] - 中国对铒相关物项的出口管制,直接导致全球EUV光刻机镜面镀膜产能下降60% [11] 对全球芯片制造商的冲击 - 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等公司的2纳米、1.4纳米等先进制程的量产时间表将受EUV光刻机交付延迟影响 [7] - 新产线的安装调试周期将被拉长,直接冲击数百亿美元的工厂建设计划 [7] - 光刻机每停机一分钟,客户损失可能达数千欧元 [7] 对国防工业的影响 - 洛马公司的F-35战机因无法获得钕铁硼磁体,其AN/APG-81雷达的灵敏度下降23% [9] - 波音的MQ-25无人加油机因矿物质永磁电机断供,项目面临夭折风险 [9] - 美国国防部报告承认,现有武器库存中78%的制导系统面临矿物质危机 [9] 替代方案的挑战与失败 - 有供应商尝试用普通材料替代矿物质磁体,结果成本暴涨40%,性能衰减30% [9] - 转向东南亚采购的企业发现,当地产能不足全球5%,提纯技术与中国存在代差 [9] - 日本佳能的自研“纳米压印光刻”技术因无法获得高纯度铒化合物,进度落后ASML两年 [9] - 美国蓝线公司试图在得州重建矿物质提纯线,但因无法获得中国授权的工艺参数,项目已搁置18个月 [11] - 日本信越化学试图用镓替代矿物质中的镝元素,但实验显示其“镓基磁体”在3000小时工作后性能衰减达47% [17] - 东芝的光刻机冷却系统改用液态金属,因热导率不足导致芯片良率下降12% [17] 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应对策略 - 新凯来公司提出“非光刻补偿”战略,通过优化DUV光刻机工艺实现接近EUV的制程精度 [11] - 通过“武夷山”刻蚀机、“阿里山”沉积设备和“天门山”量测仪的协同作业,将DUV复杂流程标准化 [13] - 与中芯国际合作试产的5纳米逻辑芯片良率达到85%,接近台积电的EUV工艺水平 [13] - 在材料环节,无锡启动的EUV光刻胶研发平台直接对标国际一流水准,FKRF等关键光刻胶的国产化率突破30% [13] - 显影液、电子特气等“辅助材料”已实现全链条自主可控 [13] 全球供应链的重构趋势 - 欧盟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矿物质自给率80%,美国国防部投资900亿美元推动本土矿物质产业链建设 [15] - 供应链从“效率优先”转向“安全优先”,ASML的全球化生产模式面临重构压力 [15] - 美国投入23亿美元重启爱达荷州矿物质矿,但其重矿物质储量仅够支撑3年,分离成本是中国的4倍 [15] - 五角大楼的“矿物质应急计划”转向格陵兰岛,却因当地环保组织抗议陷入停滞 [15] 中国的监管机制升级 - 中国通过《两用物项出口管制条例》建立“成分溯源 最终用途”双重审查机制 [17] - 任何使用中国矿物质的境外产品,必须提供从矿山到成品的全链条数据 [17] - 这种“穿透式监管”使ASML的供应链透明度首次低于中国本土企业 [17]
外资大行谈中国稀土政策调整:德银看大国博弈,美银看非中供应链替代机会
智通财经· 2025-10-16 22:41
德银宏观地缘视角解读 - 将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解读为应对美国压力、争夺半导体谈判主动权的关键动作 [1][2] - 美国政策加码削弱中国对贸易休战的信任,具体措施包括将出口限制扩大至被列入实体持股50%以上企业、对中资船舶征港口费、制裁涉伊朗石油交易中企 [2] - 中国核心目标是通过稀土管制对标美国芯片限制,形成等价交换谈判逻辑,旨在获取技术与战略让步而非降低关税 [3] 美银行业影响与投资分析 - 预测稀土价格将出现分化,2025年下半年钕镨均价达85美元/千克,2030年后名义价格升至110美元/千克,重稀土铽和镝价格涨幅更显著,2030年分别达1680美元/千克和426美元/千克 [4] - 中国以外的稀土供应链处于起步阶段,非中产能成为稀缺资产,推动相关企业价值重估 [5] - 推荐两家海外稀土龙头企业,维持对莱纳斯稀土与MP材料公司的买入评级,并将莱纳斯稀土目标价从15.7澳元上调至29.50澳元 [5] - 看好莱纳斯稀土的逻辑包括其为中国以外唯一具备轻稀土与重稀土规模产能的企业、获得多国政府政策支持以及估值溢价和风险降低 [5]
印度承诺不将中国稀土出口至美国
中国青年报· 2025-10-16 19:34
中国稀土产业主导地位 - 中国生产了全球近90%的重稀土永磁体,并几乎垄断了稀土精炼加工能力,该产业优势已成为其在中美竞争中的战略筹码之一 [1] - 中国商务部近期扩大了稀土出口管控范围,强调此举是出于国家安全考量,防止相关材料用于军事等敏感领域 [2] - 中国外交部驳斥了关于稀土出口管制是“对抗世界”的言论,强调措施符合国际通行做法,旨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并履行防扩散等国际义务 [3] 印度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 印度按照中国要求作出保证,从中国进口的稀土材料将不再出口至美国,凸显了印度对中国稀土产业的高度依赖 [1] - 印度在2024至2025财年进口约870吨稀土磁体,总价值超过30亿卢比,其电动汽车与可再生能源产业严重依赖稀土磁铁的稳定供应 [2] - 印度业界人士透露,多家企业开始提交终端用户证明,声明自中国采购的重稀土永磁体仅用于印度国内生产,以回应中国的合规要求 [1] 地缘政治与贸易动态 - 中国要求印度企业遵循类似“瓦森纳安排”中的出口控制标准,确保敏感双用途技术与材料不会被转移至第三国 [1] - 印度政府尚未就中国的要求公开表态,双方正在低调磋商,以避免触及国际贸易敏感红线,体现了印度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的微妙姿态 [1][2] - 印度分析人士称,中国此举是其巩固全球稀土供应链主导权的战略之一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