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湖北聚才引智打造科创高地
人民日报· 2025-09-22 06:22
搭好平台,聚才引智—— "我们自主研制的关键器件,可以让无人机上升至20米高度时仍能实现'隔空充电'。"湖北九峰山实验室 研究中心无线领域首席专家吴畅介绍,"实验室赋予我们充分的科研自主权,通过建立联合实验室等方 式,我们可以与高水平专家保持合作,始终瞄准学术和产业前沿。" 作为湖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打造的新型研发机构,九峰山实验室成为化合物半导体领域的重要科研软硬 件平台。截至目前,实验室已聚集500余名人才。 机械手由仪器连接,一边是由人工示范的"老师",一边是跟学精确抓握、转动等操作的机器人"学 生"……华中科技大学丁汉院士团队研制的"荆楚"人形机器人,"结课"后将走进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生产车间,正式"上岗"。 202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考察时指出:"湖北科教人才优势突出、科技创新能力较强,要在推 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上开拓进取。"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湖北厚植人才优势、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 度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博士毕业后,余峰到湖北理工学院任教。不久,他通过"高层次人才校企共享计划"入职三丰智能装备集 团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余峰 ...
合力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经济日报· 2025-09-22 05:53
当前,食品行业正处于深刻变革期。记者在日前举办的2025年全国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上了解到,新原 料、新技术、新工艺带来的赛道切换让食品安全面临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管理 中,科技赋能和社会共治成为有力抓手。 食品"上新"按下快进键 这些年,食品行业上新频繁,逐渐掀起了一场餐桌上的"革命"。食品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节奏推陈出 新:每个月甚至每周,都有新的产品涌入市场。从功能细分的零食到口味多元的速食,从控糖控脂的代 餐到有地域风味的特色菜——创新已是行业常态。 市场变了。消费者对食品的需求日益多元化,既追求口感,又关注食材的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卡路 里等成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营养与健康研究院院长任发政表示,食品产业链以及供应链 正在被重塑,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行业从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竞争,从拼资本走向拼创新。 "过去随便做个食品企业都能挣钱,现在不同了,食品企业需要不断创新,研发部门成为食品企业里压 力最大的部门之一。"任发政说。 不少企业通过研发新工艺、开发新产品、拓展新赛道来应对消费市场的变化与升级,不断突破传统边 界,积极布局潜力巨大的细分市场。拼创新的市场潮流下,连厨房里 ...
投融资改革持续深化 资本市场回稳向好势头巩固
上海证券报· 2025-09-22 01:55
去年9月26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了一揽子增量政策。一年来,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公募基金 改革、"并购六条"、科创板"1+6"等一批标志性政策落地,资本市场持续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进一步 拓展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不断提升对科技创新的精准支持力。其间,资本市场经受住了超预期的外部 冲击,市场韧性增强、预期改善,回稳向好态势不断巩固。 业内人士认为,一系列政策落地显效,既体现了资本市场投融资两端改革的放大效应,也折射出政策鼓 励向新兴产业倾斜的导向。未来,资本市场有望继续引导中长期资本流入硬科技领域,持续提升服务实 体经济、支持科技创新的能力。 引导资源加快向"新"集聚 科创板第五套标准重启,禾元生物成为首批受益者;创业板"激活"第三套上市标准,迎来首单未盈利 IPO项目大普微;蓝箭航天、屹信航天、中科宇航等相继启动上市辅导,拉开商业航天"IPO第一梯 队"冲刺序幕…… 近一年时间,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科技创新企业,正借助资本市场多个路径获得发展新动能。随着资本市 场制度包容性不断提高,各类要素资源正加快向"新"集聚。 ——保险资金配置转向。上海等地开展保险资金长期股票投资试点,目前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 点 ...
单周新发基金规模创近3年新高 科创债ETF成绝对主力
证券时报· 2025-09-22 01:43
新基金发行规模与结构 - 上周新成立基金56只 合计发行规模767.15亿元 为近3年单周最高水平 [1] - 前10只爆款产品募资243.8亿元 其中8只为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 头部效应显著 [1] - 12只基金募集规模不足1亿元 部分产品认购期最长延至82天 [1] 债券型基金主导发行市场 - 债券型基金成立21只 发行规模486.21亿元 占总规模63% [1] - 新华中证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基金以41.57亿元发行规模领跑 [1] - 14只科创债ETF合计募资407.86亿元 占债券型新基总规模超八成 [1] 科创债ETF具体表现 - 多只科创债ETF募集规模接近30亿元 包括兴业/银华/华泰柏瑞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 [2] - 中银上证AAA科创债ETF与天弘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募集规模均达29.90亿元 [2] - 多数科创债ETF认购周期仅1日 多只产品实现一日售罄 [2] 科创债ETF市场特征 - 14只科创债ETF于9月24日集中上市 [2] - 11只产品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98% [2] - 债券ETF总规模突破6000亿元 [1] 科创债ETF投资价值分析 - 科技创新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力量 科创债提供关键融资渠道 [3] - 发行主体信用评级较高 债券安全性优势显著 [3] - 投资者可通过ETF间接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并分享发展红利 [3] 行业发展趋势 - 科创债市场持续扩容 投资者对科技创新关注度提升 [3] - 基金公司可能推出专精特新/半导体/AI等细分领域科创债ETF [3] - 产品布局将进一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3]
单周新发基金规模创近3年新高科创债ETF成绝对主力
证券时报· 2025-09-22 01:40
新基金发行规模与结构 - 上周新成立基金56只 合计发行规模767.15亿元 创近3年单周发行规模新高 [1] - 前10只爆款产品合计募资243.8亿元 其中8只为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 头部效应显著 [1] - 12只基金募集规模不足1亿元 部分产品认购期最长延至82天 资金向头部优质产品集中趋势明显 [1] 债券型基金发行表现 - 债券型基金成为发行主力 21只新成立产品发行总规模达486.21亿元 占比63% [1] - 新华中证同业存单指数7天持有以41.57亿元发行规模领跑 [1] - 14只科创债ETF合计募集407.86亿元 占债券型新基总规模超八成 [1] - 债券ETF总规模突破6000亿元 [1] 科创债ETF产品细节 - 多只科创债ETF募集规模接近30亿元 包括兴业、银华、华泰柏瑞等机构产品 [2] - 中银上证AAA科创债ETF和天弘中证AAA科技创新公司债ETF募集规模均达29.90亿元 [2] - 多数科创债ETF认购周期仅1天 多只产品实现一日售罄 [2] - 14只科创债ETF将于9月24日集中上市 其中11只产品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超过98% [2] 科创债ETF投资价值与前景 - 科创债ETF投资价值体现在支持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和债券安全性较高两方面 [3] - 科技创新企业是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力量 科创债提供重要融资渠道 [3] - 科创债发行主体信用评级较高 对追求稳健收益投资者吸引力大 [3] - 未来更多机构可能布局细分领域科创债ETF 如专精特新、半导体、AI人工智能等主题 [3]
外资机构频繁调研加速入市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41
外资机构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信心。国家外汇管理局9月19日公布的2025年8月份银行结售汇 和银行代客涉外收付款数据显示,8月份跨境资金净流入32亿美元。据国家外汇管理局副局长、新闻发 言人李斌介绍,8月份外资总体净买入境内股票和债券。 国际金融协会(IIF)发布的报告显示,8月份外国投资者向新兴市场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投入近450亿 美元,为近一年来的最高规模,其中流入中国市场投资组合的资金占据主要部分。 同时,外资机构也在持续加快调研步伐,密切关注A股公司。进入9月份以来,高盛、瑞银等多家国际 知名机构更是接连发表观点,看好中国资产。外资机构普遍认为,受人民币国际化提速、企业盈利回暖 等多重利好共振,全球资金对A股市场的信心正在快速提升。 外资机构调研频次增加 Wind资讯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截至9月21日,已有729家外资机构合计调研A股公司6923次。9月份以 来,外资机构的调研总次数已超过400次。 多家国际知名投行、资产管理公司、全球对冲基金现身调研名单。其中,Point72AssetManagement, L.P.、高盛(亚洲)证券有限公司年内调研总次数居前,分别达到195次、172次,堪称 ...
联博基金李长风:中国硬科技正成为全球资产配置“必需品”
上海证券报· 2025-09-21 23:28
在硬科技众多细分领域中,李长风尤为看好半导体设备、特色工艺和先进封装等方向。他表示,这些领 域的优质企业不仅成功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技术优势,还在全球供应链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凭借差异化技 术优势和成本效益,通过了国际顶级客户的认证,并逐步成为全球产业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在李长风看来,这类企业"内外兼修"的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庞大的国内市场为其提供了稳 定的收入基础和试错空间,使企业能够持续投入研发、优化产品;另一方面,通过服务国际客户,企业 不仅提升了技术水平和质量管理能力,还增强了抵御单一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形成了更可持续的业务 模式。这种成长逻辑与不少全球优质科技公司类似,即通过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构建深厚的 护城河。 ◎记者 王彭 如今,中国硬科技资产正成为国际投资者关注的焦点。联博基金市场策略负责人李长风在接受上海证券 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中国硬科技资产的战略意义已远远超出传统资产配置的范畴,成为全球投资组合中 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李长风表示,中国科技产业的发展路径具有鲜明特色。庞大的内需市场为其提供了独特的规模优势,成 为技术迭代和创新应用的重要试验场。从家电、移动设备到新能源车领域, ...
国际资本深度参与中国公司再融资凸显信心
证券日报· 2025-09-21 23:24
国际资本投资中国企业 - 协鑫科技获得无极资本7亿美元战略投资 [1] - 微盟集团获得无极资本2亿美元认购 [1] - 药明康德和比亚迪H股配售吸引多家海外机构参与 [1] 再融资投资特点 - 再融资以定向增发和配股方式进行 资金规模较大且设有严格锁定期 [1] - 对投资者尽调能力 资金实力和产业理解要求更高 [1] - 国际资本着眼于长期投资而非短期套利 看好中国企业基本面和成长潜力 [1] 外商投资政策支持 - 商务部 证监会和国务院国资委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鼓励外资长期投资和价值投资 [2] - 《2025年稳外资行动方案》明确提出鼓励外资在华开展股权投资 [2] - 证监会推进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 完善对外开放格局 [2] -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通知便利外商投资企业境内再投资外汇资金使用 [2] - 国家外汇管理局允许外商直接投资项下外汇利润境内再投资 大幅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度 [2] 中国科技研发投入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4] -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4] - 研发人员总量世界第一 [4] - 524家中国大陆企业进入全球工业研发投入2000强 占上榜企业比重26.2% [4] - 高新技术企业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4] 科技创新成果 - 在量子科技 生命科学 物质科学和空间科学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 [4] -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 [4] - 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第十位 [4] 创新成果商业化 - 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总金额接近660亿美元 多笔交易金额超过10亿美元 [5] - 部分药企通过创新药海外授权实现业绩大增 [5] - 2025年上半年国内公开披露人形机器人中标项目数量超过83个 合同金额合计近3.3亿元 [5] - 优必选和智元机器人等人形机器人公司相继斩获大单 [5] 国际资本角色转变 - 国际资本从财务投资者转向战略合伙人 融入中国经济创新发展 [5] - 除了资金注入 还在公司治理 技术合作和海外市场拓展等方面为企业赋能 [5] - 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模式 [5]
浦江创新论坛打造科创引力场:成立创投联盟,向全球发布万项需求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9-21 22:18
论坛概况与参与规模 - 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9月20日在上海开幕 主题为"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开放合作的全球科技共同体" [1] - 论坛邀请45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家机构及550位嘉宾参与 近40%来自海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 [1] 科技创新水平与区域引领 - 中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得分80.20分 较上年提高1.77分 [2] - 上海 北京 江苏 广东 浙江和天津六省份综合科技创新水平领先全国 [2] 创业投资与项目对接 - WeStart创业投资大会吸引1487个团队报名TOP100创赛 含境外项目71项 [6] - 现场集聚超百家创投机构及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进行投融资对接 [6] - 上海未来产业基金推出面向科技创业者的"未来启点社区" 基金规模达百亿级 [6] - WeStart投早投小联盟正式成立 成员包括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 上海国投 深创投和中科创星等 [7] 技术转移与产业合作 - 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发布10000项技术需求 企业投入资金超200亿元 发布2000个人才岗位 [7] - 大会展示80余项前沿领域首发产品 6家未来产业概念验证平台首次集中亮相 [7] - 历届InnoMatch累计释放21000余项技术需求 35000余项人才岗位需求 展示4080项创新成果 [9] - 3113家企业释放超1000亿需求投入金额 达成意向合作金额近180亿 [9] - 三黍生物与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等合作成立合资公司 首期投资1.5亿建设淀粉产业链基地 [9] 前沿技术领域布局 - 论坛举办30余场量子科技 可控核聚变 合成生物等前沿领域专题会议 [10] - "国际灵长类介观脑图谱联盟"在上海成立 发布联盟白皮书 [10] - 上海量子人工智能联合体成立 由12家科研机构及量子领域企业组成 [11] - 联合体计划五年内重点开展量子人工智能交叉研究 突破核心技术并培育人才团队 [11] - 上海量子科技装备产业创新联盟成立 聚焦关键元器件研发与核心装备攻关 [12] 能源技术发展规划 - 激光聚变能计划分三步走:2030年前完成关键技术研发 2031-2035年工程研制 2045年实现商业运行 [12] - 激光聚变能产业链规模预计达万亿级以上 [12]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为全球最大核聚变实验装置 由中国 欧盟等多国共同资助实施 [13] - 中国在核聚变领域从技术跟随者进入第一方阵 [13]
从海底光缆到现代医疗,这些“中国制造”正改变你我生活
齐鲁晚报· 2025-09-21 21:35
在关键技术领域长期受制的背景下,民营企业成了打破技术瓶颈、推动创新突破的中坚力量。记者深入苏州、上海、杭州等民营企业高地,亲眼见证了硬核 科技的现实攻坚,推动创新成果深度融入实际应用场景,让更多人共享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的红利。 01 光纤预制棒 从"0"到"1"的攻坚路 光纤是一种利用光信号进行信息传输的介质,随着传统玻芯光纤逼近物理极限,传输介质上的瓶颈成了一个新的挑战。前不久,江苏一家企业研发生产的空 芯光纤技术,为AI、人工智能、万物互联等新业态的超大数据需求提供了无限空间。空芯光纤如同精密的"光子围栏"一样,将光牢牢约束在空气纤芯内。这 种"空气导光"的设计优势就是超低传输损耗、极低非线性效应、近乎光速的传输以及超宽的传输带宽。 许人东:国家在大力提倡科技的自立自强。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一定要有担当。到目前为止,我们在全球已经铺设了11万多公里的海底光缆,十几亿的 人口都享受到全球互联互通的通信便利。 通信设备的飞速发展,为"宽带中国""网络强国"及"5G+双千兆网络"战略的加速落地提供了坚实支撑。让中国在该领域拥有了重要话语权,成为以科技创新 驱动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国家战略与产业升级的重要实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