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

搜索文档
国资晋升第一大股东 东莞证券IPO有望提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22:12
股权结构变更 - 东莞证券20%股权(3亿股)从锦龙股份转让至东莞国资联合体(东莞金控集团+东莞发展控股)[1] - 交易完成后东莞国资合计持股比例从55.4%提升至75.4%,取代锦龙股份(持股降至20%)成为第一大股东[1][3] - 东莞发展控股和东莞金控持股比例分别增至27.1%和32.9%,形成明确控股股东结构[3] 股东背景分析 - 锦龙股份因债务压力曾多次质押东莞证券股权,转让前仍有4.4%股权被司法冻结(6602.9万股)[3][4] - 地方国资入主有助于优化股东稳定性,提供资本和业务资源支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战略[4] IPO进程动态 - 2015年启动IPO后因股东问题多次中断,2022年过会,2024年3月因财务资料暂缓提交中止审核,7月恢复申请[6] - 当前仍在等待发行批文,金融类企业上市优先级低于科技企业[7] 经营业绩表现 - 2024年营收27.53亿元(同比+27.73%),归母净利润9.23亿元(同比+45.4%)[7] - 预计2025年一季度营收6.25-6.91亿元(同比+40.65%-55.45%),净利润1.84-2.04亿元(同比+47.57%-63.1%)[7] 管理层与业务布局 - 新任总经理杨阳具有国际投行及资管经验,曾带领招商证券资管取得公募牌照[7] - 东莞证券2024年4月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11月获证监会5条反馈意见[8]
第一大股东易主,东莞证券IPO长跑十年或迎新转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27 20:25
股权变更 - 锦龙股份向东莞金控和东莞控股组成的联合体转让东莞证券3亿股股份,占东莞证券总股本的20% [1] - 交易完成后,东莞国资对东莞证券的持股比例由55 4%提升至75 4%,成为绝对第一大股东 [1] - 锦龙股份持股量从6亿股缩减至3亿股,持股比例从40%下降至20%,退居为第三大股东 [1] - 东莞金控与东莞控股分别跃居为第一、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分别为32 90%和27 1% [2] - 东莞金控资本投资有限公司和东莞市新世纪科教拓展有限公司分别持有15 4%和4 6%的股份 [2] IPO进展 - 东莞证券IPO历程已长达10年,经历了五轮更新招股书 [3] - 2015年6月提交招股书,2017年5月中止IPO,2021年2月恢复审核,2022年2月24日IPO申请获审核通过 [4] - 2024年3月31日起因暂缓提交财务资料,IPO审核再次进入中止状态 [4] - 3个月后提交恢复审核申请,深交所受理文件,IPO恢复审核但至今未获问询 [4] - 控股股东股权稳定性问题是排队多年未能上市的主要原因之一 [5] 财务状况 - 2022年和2023年营收分别为22 99亿元和21 55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 91亿元和6 35亿元,均同比下降 [7] - 2024年营收27 53亿元,同比增长27 73%,归母净利润9 23亿元,同比增长45 4% [7] - 预计2025年一季度营收6 25亿元至6 91亿元,同比增长40 65%至55 45%,归母净利润1 84亿元至2 04亿元,同比增长47 57%至63 1% [8] - 证券经纪业务是公司规模最大、收入利润贡献最大的业务类型,其次是信用业务和证券自营业务 [7] 股东动态 - 锦龙股份频繁质押东莞证券股权为其融资提供担保,截至2024年末质押股份3亿股,占总股本的20% [5] - 锦龙股份因资产负债率高企,多次筹划转让东莞证券股权 [6] - 6月26日公告显示,被冻结股份中已有一半解除冻结 [6] - 随着锦龙股份债务问题逐渐出清,东莞证券股权稳定性问题将得以解决 [7]
5月广东一级市场发生融资事件94个,已披露融资额同比增加262%;深圳单月62笔融资霸榜,广州位列第二丨「广东省」投融资月报
搜狐财经· 2025-06-27 18:48
融资概况 - 2025年05月广东省一级市场发生融资事件94个,比上月减少8个(下降8%),比去年同期减少46个(下降33%)[1] - 已披露融资总额56.38亿元人民币,比上月增加11.49亿元人民币(上升26%),比去年同期增加40.80亿元人民币(上升262%)[1][4] - 融资事件数量连续三个月低于100个,融资总额波动较大,5月环比增长但同比增幅显著[6] 行业分布 - 热门融资行业:智能制造(26个)、医疗健康(14个)、人工智能(12个),智能制造行业较上月下降41%[1] - 前五行业(智能制造/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材料)共发生融资事件65个(占比69%),涉及金额19.28亿元人民币(占比34%)[7] - 已披露金额前五行业:金融/能源电力/人工智能/医疗健康/智能制造,总金额53.03亿元人民币(占比94%)[10] - 智能制造细分赛道中,高端制造设备最活跃(13个事件)[11] 地区分布 - 融资事件集中度:深圳(62个)、广州(15个)、珠海(8个)、东莞(4个)、佛山(2个)[15] 融资阶段 - 早期阶段主导:事件数量69个(占比73.4%),金额17.70亿元(占比39.07%)[17] - 成长期事件19个(20.21%),金额4.60亿元(10.15%);后期事件6个(6.39%),金额23.01亿元(50.78%)[17] 大额融资与独角兽 - 广东省新增3个大额融资事件(占全国60%),涉及金额41.23亿元人民币(占全国56%)[21] - 当月无新增独角兽企业,广东省现存80家独角兽(占全国16%)[23][24][25] 投资机构动态 - 活跃VC/PE机构:深创投(5个)、投控东海(4个)、珠海科创投(4个)[3][26] - 活跃CVC机构:联想创投/复星创富(各2个),复星锐正资本/讯飞创投/格力金投(各1个)[29] - 参与投资的VC/PE机构108家(环比减22%),CVC机构15家(环比增7%)[25] IPO与并购 - 广东省2家企业IPO(A股1家/港股1家),募资5.04亿元人民币(环比减44%)[3][32] - IPO企业行业分布:人工智能(1家)、金融(1家),VC/PE渗透率100%,CVC渗透率50%[32][34] - 并购事件仅1起(境内),环比减少67%,同比减少86%[4]
天海电子冲击深主板,理想、奇瑞汽车均为客户,毛利率逐年下滑
格隆汇· 2025-06-27 17:35
公司概况 - 天海电子是国内领先的汽车电子电器系统供应商,主营业务分为汽车线束、汽车连接器和汽车电子三大板块,产品主要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和传统燃油汽车整车制造 [1] - 公司客户覆盖奇瑞、上汽、理想等主流车企 [1] - 公司拟在深交所主板上市,保荐人为招商证券 [1] 主营业务结构 - 汽车线束业务占公司收入比重最大,报告期内占比均在83%以上 [1] - 2024年汽车线束收入突破101亿元,在国内自主汽车线束业务上市公司中排名第一 [1] - 2024年国内汽车线束市场规模1196亿元,公司市场份额8.45% [1] - 汽车连接器和汽车电子及其他业务占比较低 [1] 财务表现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82.15亿元、115.49亿元、125.23亿元 [2][3] - 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02亿元、6.52亿元、6.14亿元 [2][3] - 主营业务毛利率呈下降趋势,分别为15.94%、15.20%、14.59% [2][3]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17.24%、22.48%、14.12% [3] 业绩影响因素 - 业绩增速放缓主要由于基数扩大、行业竞争加剧、主机厂价格战导致产业链利润分配失衡 [2] - "增量不增利"的产业生态导致主机厂向上游传导成本压力,产品售价下降 [2] - 国际贸易环境复杂多变对海外业务产生不利影响 [2] 财务风险 - 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分别为31.2亿元、44.9亿元和47.7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53.01%、49.60%和53.71% [4] - 存货账面价值分别为14.3亿元、16.4亿元、15.7亿元,占流动资产比例分别为24.21%、18.17%和17.71% [5] - 存货跌价准备余额分别约1亿元、1.1亿元和1.3亿元 [5] IPO募资计划 - 拟募资24.6亿元 [5] - 资金投向包括连接器技改扩产(33.98%)、线束生产基地(21.37%)、汽车电子生产基地(13.78%)、智能改造及信息化(10.23%)、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研究院及产业园配套(20.64%) [6] - 各项目投资总额与募集资金投资金额一致,合计246042.10万元 [6]
股权转让正式交割,东莞证券第一大股东易主
搜狐财经· 2025-06-27 17:22
这也意味着,锦龙股份这场历时1年半的股份转让事宜终于迎来了落定的终局。此外,随着上述交易落定,东莞国资对东莞证 券的持股比例将由交易前的55.4%提升至75.4%。 日前,锦龙股份发布公告称,转让东莞证券20%股份的相关重组事项迎来了新进展——标的股份已完成交割。 在本次披露之前,锦龙股份已经先后多次披露了关于东莞证券股权转让的事宜。 最早的时间节点要追溯到2023年11月3日。彼时,锦龙股份公告称,公司拟转让所持有的东莞证券30,000万股股份(占东莞证 券总股本的20%)。 对于转让的原因,锦龙股份解释为 "为降低公司的负债率,优化财务结构,改善公司的现金流和经营状况,有利于公司可持续 发展"。 此后,锦龙股份多次公告转让进展,直到2024年8月份,意向买家终于现身。 跨时1年半的股权转让 2024年8月21日,锦龙股份公告,本次交易共征集到1名符合条件的意向受让方,为东莞金控和东莞控股组成的联合体,东莞联 合体已按要求向上海产交所交纳了3000万元保证金。 随后的2024年9月23日晚,锦龙股份披露了重大资产出售报告书(草案),拟22.72亿元出售东莞证券20%股份,预计构成重大 资产重组。 根据公告, ...
广西田园生化IPO观察:高分红、低研发与合规风险并存
搜狐财经· 2025-06-27 16:46
企业背景与IPO进程 - 广西田园生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核心业务包括农药制剂、药肥产品、智能农业机械三大板块 [5] - 公司于2022年4月签署IPO辅导协议,由国海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期间通过股权结构优化措施包括控股股东收购小股东股份、成立员工持股平台 [5] - 2025年5月公司高管团队调整,刘辉、许瑞、郭泽旺退出,邓毅新进,IPO前夕人事变动引发战略连贯性质疑 [8] - 公司注册资本1 26亿元,控股股东为广西泰和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持股30 574%),法定代表人李卫国 [6] 财务表现与分红争议 - 2022-2024年净利润连续增长(1 62亿元→2 29亿元→2 49亿元),但2024年营收同比下滑至17 50亿元 [3][15] - IPO前两年突击分红2 21亿元(2023年1 42亿元+2024年7875万元),与6 30亿元募资额形成反差 [15][26]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28 58%(扣非后26 18%),基本每股收益2 37元 [16] 产品结构与价格风险 - 药肥产品占营收约25%,虽提高单证销售产出但增加政策依赖风险 [15] - 主营产品均价全线下跌:除草剂从2022年39 63元/千克降至2024年25 16元/千克(降幅36 5%),杀菌剂同期从92 03元/千克降至82 52元/千克 [12][13] - 经销收入占比超95%(2024年17 01亿元),依赖5000余家经销商和10万零售商 [10] 研发投入与行业对比 - 研发费用率长期低于行业均值:2022-2024年为2 53%/2 71%/4 24%,行业平均为4 98%/5 29%/5 18% [15][18] - 2024年研发费用率提升系启动创制农药异唑虫嘧啶登记,但同行企业如美邦股份同期研发费用率达8 39% [17][18] 合规与监管风险 - 存在1 14万平方米无证房产(占总面积7 38%),包括8万吨/年药肥产能厂房 [20] - 子公司威牛作物2022年因销售假农药被罚没14 57万元,河南天沃2024年因冒用厂名被罚2 67万元 [23][24] - 经销模式存管理失控、渠道流失、价格管控三重风险,公司承认无法干预经销商经营决策 [12]
广汽埃安股权风波引关注 业绩承压仍待改善
财经网· 2025-06-27 16:32
员工持股计划争议 - 广汽埃安否认员工持股计划出现亏损和集体拒付利息的传闻,称相关言论为恶意谣言,股权激励计划正常推进中 [1] - 2022年混改中679名员工和115名技术人员出资近18亿元持股4.55%,资金锁定5年,2025年6月底开始偿还本金 [2] - 持股协议规定5年锁定期至2027年,离职员工按上年净资产值退股,管理层与普通员工待遇一致 [3] - 公司澄清不存在高管提前退股情况,原总经理古惠南证实退休后仍履行协议支付利息 [3] - 因IPO延迟,公司考虑将本金偿还期限延至2026年,并研究内购股票转销第三方方案 [3] 混改与IPO进展 - 混改事宜由广汽集团主导,具体信息以集团公告为准 [2] - 2024年8月北京产权交易所曾发布广汽埃安港股IPO相关公告,但24小时内撤下 [2] - 公司表示当前非最佳上市时机,重点提升估值,未来可能通过上市或集团收购等方式进行资本运作 [16] 销量表现 - 2023年销量达48万辆同比增长77%,单月多次突破5万辆 [4] - 2024年累计销量37.5万辆同比下滑21.9% [8] - 2025年5月销量18,280辆同比下滑39.91%,1-5月累计88,791辆同比下滑11.77% [10] - 2025年1-5月广汽集团整体销量60.52万辆同比减少13.48%,除广汽丰田增长2.88%外,广汽本田、传祺、埃安分别下滑28.2%、24.76%、11.77% [16] 财务表现 - 广汽集团2025年一季度营收196.5亿元同比下降7.95% [13] - 净利润由盈转亏7.32亿元,较去年同期12.2亿元骤降159.95% [13] - 扣非净亏损扩大至8.93亿元 [13] 战略调整 - 广汽集团2024年底启动"番禺行动"三年改革计划,包括总部改革、自主品牌一体化运营等 [16] -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业绩压力增大,价格战持续影响增长势头 [3]
荣耀官宣IPO倒计时 两市最大参股方或迎“戴维斯双击”,十倍机会
搜狐财经· 2025-06-27 16:16
公司改制与IPO进展 - 公司名称由"荣耀终端有限公司"变更为"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322 39亿元,完成股份制改造为IPO扫清法律障碍[1] - 已提交IPO辅导备案,辅导机构为中信证券,律师事务所为金杜,会计师事务所为立信,计划2026年3月前完成辅导验收[1] 市场份额与竞争格局 - 2025年一季度国内市场份额跌出前五,主要受华为回归及小米、OPPO等品牌竞争加剧影响[3] - 通过折叠屏手机(如Magic V5)及AI技术(MagicOS 9 0)冲击高端市场,但面临华为Mate系列直接竞争[3] 国际化布局与战略目标 - 2024年海外销量占比突破50%,拉美、中东非、东南亚等地区增长显著(东南亚增长超100%,中东非两年增长4倍)[3] - 将欧洲定位为"第二本土市场",2026年目标出货1亿台,2028年跻身全球前三[3] 研发投入与AI战略 - 年研发投入占比约10%,累计AI专利超2100项[3] - 未来五年投入100亿美元布局AI终端生态,包括机器人、智能体等前沿领域[3] 股权结构与历史背景 - 成立于2020年4月,原为华为子品牌,后被深圳国资(深圳市智信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收购并独立运营[4] - 当前控股股东为深圳智信新,直接持股比例为49 55%[4] 估值预期 - 2022年资本市场曾给予450亿美元(约3215亿元人民币)的估值预期[6] - 当前合理估值范围可能在1500亿至2500亿元人民币之间,取决于AI战略落地效果及海外市场表现[6] 供应链与概念股 - 京东方A为荣耀柔性AMOLED屏幕供应商[7] - 维信诺独家供应荣耀Magic V3折叠屏内外屏及结构件[7] - 光弘科技为荣耀核心代工厂,消费电子产品出货量占比超20%[7] - 闻泰科技为荣耀手机ODM服务商,承接印度市场订单[7] - 天音控股间接持有荣耀股东深圳市星盟信息技术19 36%股权[7] 潜在投资标的 - 某公司参股荣耀股权约2 2%,按IPO后2000亿市值计算参股市值约44亿元[8] - 该公司为荣耀全渠道零售服务代理商及金牌销售商,业务关联度高[8]
传美讯IPO:内控“瑕疵”麻烦不断 实控人曾因9.3万元被催收
犀牛财经· 2025-06-27 14:51
IPO申请及募资计划 - 公司北交所IPO申请已获受理,保荐机构为国联民生证券 [1] - 计划募资1.24亿元,用于年产4700吨数码喷印墨水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成立于2004年,是国内较早从事数码喷印墨水生产及研发的企业之一 [3] - 产品涵盖水性染料墨水、分散墨水、水性颜料墨水、UV墨水,应用于喷墨打印机、数码印花机等领域 [3] - 2022-2024年营收分别为1.85亿元、1.92亿元和2.07亿元,呈缓慢增长态势 [3] - 2022-2024年净利润分别为0.35亿元、0.42亿元和0.40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96% [3] - 毛利率、净利润率等盈利指标均呈逐年下滑态势 [3] 监管处罚及内控问题 - 2024年6月20日,公司因合同管理不规范、财务内控存在瑕疵、客户分类存在瑕疵等问题被广东证监局出具警示函 [4] - 董事长LIM KHENG TEE及信披负责人徐新妹同时受到处罚 [4] - 与前十大客户、供应商未签订框架合同,合同内容缺少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条款 [4] - 存在会计基础性错误,包括付款审批时间倒置、原始凭证手工修改、记账凭证日期早于原始凭证等问题 [4] - 客户收入分类错误,将贸易商分类至终端客户 [4] 其他问题 - 董事长LIM KHENG TEE曾向子公司凯乐镁借款9.30万元,后因子公司停止经营导致借款未及时清理,目前已完成催收 [7] - 存在产能闲置、核心产品价格持续下滑、应收周转率不足、产业链话语权薄弱等问题 [7]
荣耀股份改制完成,正式步入IPO辅导期,预计2026年初完成上市准备
搜狐财经· 2025-06-27 14:33
上市进程 - 公司已完成上市辅导备案 辅导券商为中信证券 预计2026年1月至3月完成上市辅导 [1] - 2024年12月28日公司完成股改 由有限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更名为荣耀终端股份有限公司 [3] - 股改完成后将根据实际情况启动IPO流程 [3] 资本运作 - 2024年8月获得中国移动投资 [3] - 2024年10月新增投资者包括中国电信 中金资本旗下基金 基石旗下基金 特发基金 金石星耀等 [3] - 目前拥有23家股东 包括深圳市鹏程新信息技术合伙企业 深圳市春芽联合科技合伙企业等 [7] - 春芽联合集合了27家渠道商和代理商 显示公司在渠道建设方面的实力 [7] 市场表现 -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6420万台 市场份额5% 排名第七 [4] - 2024年中国大陆市场份额接近15% 位居国内市场第五位 [6] - 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13.4% 增速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4] 人事变动 - 2025年1月17日赵明因个人健康原因辞去CEO职务 [6] - 董事会任命李健为新任CEO [6] 行业竞争 - 2024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三大厂商为苹果(22590万台 18%) 三星(22290万台 18%) 小米(16860万台 14%) [4] - 传音控股(10630万台) OPPO集团(10330万台) vivo(10080万台)分列第四至六位 [4] - 华为2024年出货量同比增长35.7% 增速显著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