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

搜索文档
美团青山计划发布八周年报告 推动24城回收塑料餐盒超3.7万吨
中国新闻网· 2025-08-15 19:58
美团青山计划八周年进展 - 截至2025年7月底超过260万商家拥有"商家青山档案"累计5.2亿用户使用"无需餐具"功能产生超100亿次相关订单 [1] - 规模化垃圾分类及餐盒回收项目覆盖全国20省24城累计回收塑料餐盒超3.7万吨 [1][2] - 2017年启动的青山计划制定"2030目标"聚焦绿色包装应用、塑料回收再利用及构建绿色消费生态 [1] 塑料污染治理创新实践 - "减量、替代、回收"三轨并行"无需餐具"功能累计订单量超100亿单覆盖5.2亿用户 [2] - "盒聚变"行动利用大数据优化回收链路累计回收餐盒3.7万吨 [2] - "支持自带杯"标签覆盖1.3万家饮品门店推动绿色消费行为 [2] 产业链协同与公众参与 -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认可餐盒社会化回收体系初步建立未来将拓展饮品杯回收链路 [3] - "好杯新生"行动联合27家饮品品牌通过奖励机制提升一次性杯回收率 [3] - 餐盒再生粒子已制成10余种产品如运动服装、文具等增强公众感知度 [3] 绿色公益与生态保护 - 青山公益支持150多家社会组织开展200多个项目涵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4] - "青山科技奖"已举办四届奖励39位青年科学家每人100万元 [5] - 东华大学研发技术将餐盒再生纤维制成运动速干T恤实现高值化应用 [5] 2030年战略目标 - 计划带动400万商家提供绿色供给7亿用户践行低碳行动 [6] - 设立"绿色包装与回收基金"目标商家绿色包装使用率达50%餐盒饮品杯综合回收率40% [6] - 深圳马拉松采用再生塑料制作参赛斗篷展示回收技术应用 [6] 行业评价与展望 - 中华环境保护基金会肯定青山计划从减塑探索升级为全产业链绿色生态实践 [7] - 美团提出以"科技支撑+公益驱动"深化消费场景与生态保护的结合 [6]
绿叶子变金叶子!看云南中行如何用金融妙笔书写“两山”答卷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5 19:37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 - 公司始终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营血脉,以金融助力地方经济,诠释"两山理论"深刻内涵 [1] - 通过创新金融实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如支持"咖光互补"项目实现"一地两用、阳光共享"模式 [2] - "咖光互补"项目年发电量约2.74亿千瓦时,节约标煤8.45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22.87万吨,相当于植树造林4.36万公顷 [2] 绿色能源与农业融合 - 公司提供7.6亿元金融支持全国首个"咖光互补"项目,实现上部发电、下部种植咖啡的创新模式 [2] - 项目拉动上千人就业,农户在种植咖啡之余参与新能源建设,拓宽收入渠道 [2] - 开创"新能源+农业"跨界融合典范,将土地资源集约化利用推向新高度 [2] 水资源保障工程支持 - 公司为"滇中引水"工程提供26亿元并购贷款,创下10个工作日完成审批的纪录 [3] - 针对二期工程创新设计融资方案,成为首家完成滇中引水二期授信审批的金融机构 [3] - 总计为滇中引水一二期工程核定授信200亿元,累计实现贷款超17.4亿元 [3] 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 公司作为牵头主承销商助力发行全国首单集"绿色、乡村振兴、科技创新"标签于一体的债券,规模10亿元 [4] - 资金专项用于国家重点大型水电项目,输送清洁电力并赋能当地经济发展 [4] - 创新推出"黄姜贷"、"种业贷"等十余个特色方案,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授信余额达25亿元,较年初新增8.3亿元 [4] 绿色基建与能源转型 - 公司在基础设施绿色升级、能源低碳转型领域贷款余额均超300亿元,支持项目150余个 [5] - 支持项目年减排二氧化碳超百万吨,助力云南打造"绿色能源牌" [5] - 通过"风电+乡村振兴"模式带动就业增收,为革命老区注入绿色新动能 [4] 乡村振兴与特色产业 - 公司助力"一县一业"打造特色产业,将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5] - 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与助力县域发展深度融合,激发乡村振兴绿色动力 [5] - 支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授信余额达25亿元,较年初新增8.3亿元 [4]
执笔为绿 中国人寿金融“活水”浇灌绿水青山
环球网· 2025-08-15 19:35
公司战略与治理 - 将ESG纳入公司战略并制定《2024年绿色金融工作方案》与治理机制 系统融入绿色发展理念至顶层设计 [2] - 制定《ESG风险管理办法》 遵循全局性 审慎性 前瞻性 适用性和动态性五大原则 开展风险识别至报告归档全流程管理 [2] - 自上而下制度设计使国家政策转化为可量化 可追踪 可评价的实践路径 提供行业可复制治理样本 [2] 财务与评级表现 - 2024年MSCI ESG评级跃升至A级 总资产与投资资产均突破6.6万亿元 总保费超6714亿元 内含价值超1.4万亿元 [1] - 通过绿色保险 绿色投资 低碳运营三位一体实现生态价值向金融动能转化 [1][2] 绿色保险业务 - 扩大绿色保险业务覆盖面 为绿色产业链企业提供意外 医疗 寿险等一揽子人身险保障方案 [3] - 覆盖生态环境产业 清洁能源 基础设施绿色升级 节能环保产业 清洁生产产业 绿色服务等领域 [3] 绿色投资实践 - 将绿色投资纳入资产战略配置规划与年度投资计划 通过委托投资指引明确目标与实施路径 [3] - 在绿色交通 绿色转型 绿色乡村产业及“一带一路”绿色低碳建设领域投资多个项目 [4] - 出资36亿元投资“国寿资产-兰沧项目” 布局风电 光伏等清洁能源 获国内最高等级G-1绿色认证 [4] - 该项目预计年节约2176万吨标准煤 二氧化碳减排量约3672万吨 实现经济与环境效益双赢 [4] 低碳运营与数字化 - 营业用房采用低碳 节能 环保元素与绿色建筑技术 取得突破性成果 [5] - 数字化赋能经营管理全流程 个人长险无纸化投保率近100% 个人线上理赔使用率达96.7% [5]
国网三明供电公司:红色热土澎湃绿色动能
中国能源网· 2025-08-14 16:40
从照亮老区乡村的万家灯火到辉映都市的璀璨星河,从传统产业的绿色蜕变到生态经济 的蓬勃兴起,国网三明供电公司始终将保障老区苏区可靠供电、服务绿色发展的使命扛在肩 上,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以绿色电网为笔,以创新实践为墨,在绿水青山 间奋力书写着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壮丽篇章。这张坚强、智能、绿色的电网,不仅 点亮了万家灯火,支撑着产业振兴,更精心守护着万千生灵与这片宝贵的生态家园。 智慧电网织就生态保护网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揭示着深刻的核心真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守护发展的根 基;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激活可持续的动能。 对于肩负红色老区能源保障重任的国网三明供电公司而言,践行这一理论,意味着电网 建设绝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而是要成为守护生态本底、赋能绿色转型的坚强引擎。 他们的探索,正是对这一时代命题的深刻回应。 图为"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三明将乐常口村。(吴小云/摄) 从"青山绿水是无价之宝"的谆谆嘱托,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以下简称"两 山"理论)的科学指引与实践深化,三明这片红色热土已走过20载坚定探索的绿色征程。 在将乐县常口村,一幅林深水美、产业兴旺的画卷跃然眼 ...
美丽乡村“点绿成金”
新华网· 2025-08-12 17:16
核心观点 - 浙江乡村通过生态循环农业和文旅产业开发实现经济转型 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形成绿色发展模式 [1][2][4][7][8] 农业生态循环系统 - 仙居县林坑村建立"梅-茶-鸡-蜂"四位一体山地农业系统 获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认证 [1] - 系统通过古杨梅树为茶树遮阴保湿 土鸡啄食害虫 土蜂授粉维持生物多样性 形成生态循环 [1] - 养蜂户产出营养丰富的百花蜜 产品溢价能力强 直接提升农户收入 [1] 油茶产业升级 - 青田县拥有30.67万亩油茶林 面积居浙江省首位 但曾受山林碎片化和经营低效化制约 [2] - 2024年创新采用"国企+强村公司+合作社+私企"联建联营机制 投资1500万元建成油茶共富工坊和共享林事服务中心 [2] - 实施保底收购加利润分成模式 首年产油12万斤实现产值近1000万元 [2] - 带动百余户农户人均增收1.2万元 村集体通过厂房租金和土地流转增收近30万元 [2] - 延伸产业链:果壳与兔粪发酵制成有机肥 山茶花叶定向收购 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化妆品基础油专利 [2] - 2024年计划新建2000亩高标准油茶林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 [2] 文旅产业开发 - 武义县坛头村开展生态修复 盘活闲置资源 发展湿地特色文旅产业 [4][7] - 从103户农户手中流转6000余平方米危旧民房 完成21幢古建加固修缮 [7] - 引入田庐文创园、婺州窑展示馆、长淮诗社等文化业态 老建筑改造为艺术馆和博物馆 [7] - 年吸引游客20余万人次 带动精品民宿、诗社画馆、乡村书吧、农村电商、茶咖餐饮等业态发展 [7] - 2017至2024年间村年集体经济总收入从24万元增长至192万元 增幅达700% [8] - 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3万元增长至3.5万元 增幅达169% [8] 绿色发展模式 - 浙江通过"千万工程"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探索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路径 [2][8] - 各地因地制宜创新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 形成生态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成功实践 [2][8]
环境专家张修玉:因地制宜破解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面临的“四难”
第一财经· 2025-08-12 15:5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体系 - 建立生态产品价值评价体系 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标准 摸清土地、森林、矿产、湿地、水资源等重要自然资源的数量分布、质量等级、功能特点、权益归属、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情况 建立生态产品目录清单[2] - 推动建立生态环境领域财政转移支付额度、生态保护补偿额度与生态产品价值核算结果挂钩机制[2] - 完善生态产品权益交易体系 建立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推动生态资源权益交易 建立重点发展区向生态发展区和禁止开发区的财政转移制度[2] - 按照谁修复谁受益原则 通过赋予一定期限的自然资源资产使用权等产权安排 激励社会投资主体从事生态保护修复[2] 生态产品开发与经营 - 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 促进生态产品高附加值供给 推进生态产品供需精准对接[4] - 打通生态产品销售渠道 构建生态产品品牌营销推广模式 制定区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营销方案[4] - 以品牌赋能生态产品溢价 加快推动形成以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单体品牌为核心的生态产品品牌格局[4] - 建立和规范生态产品认证评价标准 制定生态产品质量认证管理办法 培育第三方生态产品质量认证机构[5] 绿色金融支持措施 - 鼓励金融机构推出以土地经营权、林地经营权、林下经济预期收益权、生态补偿收益权、农副产品仓单等绿色信贷产品[1][5] - 通过设立风险补偿资金、生态担保基金、生态保险等方式健全生态产品风险分担机制[5] - 探索生态资产权益抵押+项目贷、公益林补偿收益质押贷等多元化融资模式[5] - 探索以EOD模式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生态建设领域 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ESG股权投资基金 鼓励建立公益性生态保护基金[5] 粤北地区生态产业发展 - 依托粤北山地及小气候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生态绿色农产品、林下经济、药材种植、畜禽生态养殖、养生休闲旅游[5] - 开发具有粤北山区特色的名特优新产品 形成精、优、特、绿岭南优势产业廊带[5] - 以丹霞山风景名胜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万绿湖风景名胜区等主要景区为重点统筹谋划粤北生态旅游资源[6] - 加强森林旅游重点品牌建设 着力打造粤北生态旅游圈 实施生态+文旅战略 推进红色旅游、文化遗产旅游、主题公园等已有融合发展业态提质升级[6]
湖北十堰扛起责任、践行使命,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中国环境报· 2025-08-12 09:49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 丹江口库区水质显著改善,获得习近平总书记肯定[1] - 十堰市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持续优化[1] - 森林覆盖率达73.86%,1/3国土面积划为生态保护红线[7] 水资源保护措施 - 制定《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2] - 建设248公里环库岸线隔离围栏,完善1.2万公里库区公路安防设施[4] - 建成2729公里城镇污水管网、119座污水处理厂及2577套农村污水处理设施[4] - 搭建6个智慧监测系统,实现水质监管数字化转型[4] 产业转型升级 - 上半年GDP增长7.4%,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大增50.7%[7] - 中重卡市场占有率达14.9%,"车路云一体化"试点推进[7] - 新能源新材料和循环经济产值分别增长36%和39%[7] - 武当云谷数据中心获评国家级绿色算力数据中心[7] 文旅与农业经济 - 武当山入境人次和旅游收入增长超50%[7] - 农业总产值增长5%,新增林下经济面积100多万亩[8] - 绿色食品饮料产值增长15%,饮料产量占全省30%[8] - 培育"武当七味""菌草九品"等特色农产品品牌[8] 环保志愿服务体系 - 构建"8+10+N"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注册志愿者达86万名[5] - 开展5.2万场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人次33.7万[6] - "清漂护水"项目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6]
点绿成金:广东林业产业冲刺万亿大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1 16:38
行业资源基础 - 全省森林面积达1.4397亿亩 森林覆盖率达53.39% 跃居全国最绿省份之一 [1] - 广东六成以上面积是林地 广袤林地是两山转化主战场 [1] - 依托各类自然保护地打造自然教育基地和品牌 支持发展自然体验 生态旅游 森林康养 生态种植等生态产业 [6] 科技护绿措施 - 构建覆盖全省生态保护智能网络 采用卫星遥感 AI监测等数字化手段 [1] - 为8.5万余株古树名木建立数字身份证和电子图文档案 实现一树一码动态化管理 [3] - 对超800株一级古树名木实施高清视频24小时监控 应用PiCUS-3弹性波诊断仪 根系扫描雷达等设备进行健康监测 [3] - 在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红外相机全境监测网络 20公顷森林监测样地与卫星样地综合监测系统 [4] - 潮安凤凰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集成林火监控 无人机巡查与智能巡护系统 构建天空地全空间感知体系 [4] - 全省建立790个植被永久固定样地 布设数千台红外相机 网格化巡护监测系统与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协同发力 [4][5] 林业产业发展 - 全省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9400亿元 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 [1][6] - 发展林下经济面积超3400万亩 完成油茶新造55万亩 低改17万亩 [6] - 打造竹 油茶 森林药材 花卉苗木 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 香料香精 生态旅游 森林康养八大林业产业集群 [2][6] - 森林旅游 森林康养等新兴产业年接待游客超2亿人次 [6] - 潮安凤凰山茶产业2024年产值达5359万元 带动茶农收入年均增长15% [6] - 肇庆市广宁县竹产业2024年年产值突破45亿元 [6] - 花都七溪地依托5000余种野生芳香植物打造香养主题康养基地 累计解决农民就业300人以上 年带动农民增收1500万元以上 [7] - 洲瑞镇广东瑞山生态旅游度假园区带动周边3个乡镇就业超千人 单竹山茶场年产值约300万元 瑞山景区旅游年收入900余万元 [7] 发展规划与目标 - 争取2025年底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大关 [2] - 持续打造粤林+特色品牌 强化森林文旅融合发展 [7] - 优化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机制 推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 [7] - 健全生态产品调查监测 价值评价 经营开发 市场交易 补偿考核等全链条制度体系 [7]
中新网:武汉全力绘就湿地花城美丽画卷
中国新闻网· 2025-08-07 17:32
中新网湖北新闻8月7日电 (孙姝 张虹 乐霞)武汉6日举办"建设支点当好龙头"主题报 告会"厚植支点建设的绿色底色 全力绘就湿地花城美丽画卷"专场。中共武汉市委常委、宣 传部部长吴朝安出席。 武汉市园林和林业局党组书记、局长黄江波以《做城市园丁建百姓园林奋楫争先厚植支 点建设的绿色底色》为题,围绕"生态之城""宜居之城""幸福之城"三个关键词作主旨报告。 截至2024年底,武汉市各类公园总数达1024座,绿道总长2426公里,林荫路总长3661公 里。"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中部地区首 座'千园之城'……一个个金字招牌,正是'两山'理论在武汉落地生根最有力的注解。"黄江波 报告。 生态之城:全球首个人口超千万的国际湿地城市"为全球湿地保护贡献积极范例" 166个湖泊星罗棋布,165条河流纵横交织,武汉的湿地占市域面积近1/4。"我们用心守 护这份得天独厚的生态财富,全力擦亮国际湿地城市'金名片'。"黄江波说。 眼下,超3万只夏候鸟正在沉湖湿地筑巢繁衍。这里曾经是百里荒湖,经过持续生态修 复和流域综合治理,沉湖湿地水质逐年变好,今年1月检测达到3类水标准。 武汉市园林和林 ...
让硬核制造与诗意栖居共融——宁波高质量奏响新时代“两山”转化澎湃乐章
中国环境报· 2025-08-07 09:49
在浙江省宁波市舟山港穿山港区,中远海运集运"中远意大利"轮"喝上"高硫生物燃料油,"世界一流强港"以"减少船舶20%的碳排放量"践行绿色承诺;宁波 企业昌亚新材料,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携手研发新材料替代玻璃包装,让食材保质期更长,入选工信部最新公布的绿色制造名单;87.5分!海曙龙观的 这份生态体检成绩,意味着全国首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镇达到了AAAAA标准…… 作为制造业大市,宁波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推动护绿兴绿再加力,以治理之效呵护生态之美,以绿色革命推动发展提质,加快经济社会发 展全面绿色转型,塑造大美宁波新图景——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空气质量连续8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市控以上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9%,创历史新高,"山海共生、产城共融"的现代版"港城富 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宁波成功入评首批省级四星级"无废城市"、入选首批省级减污降碳试点市,实现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域覆盖,北仑荣获联合国"生物多样性魅力城 市"称号,全面构筑起经济发达地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领跑态势。全市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14年提升,连续14次获评最具幸福感城市。 当"山水为邻"的绿色追求遇上制造之都的硬核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