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转移

搜索文档
川普威胁库克:我不希望你在印度生产iPhone
搜狐财经· 2025-05-16 10:04
苹果供应链迁移趋势 - 苹果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起将生产重心外包给中国代工厂,尤其是鸿海富士康在深圳与郑州的大型生产基地成为iPhone主要生产地 [1] - 中国成为全球科技制造中枢得益于劳动力成本优势、快速调集数十万工人的能力、高度自动化生产线及上下游供应商集群效应 [1] 贸易战对供应链的影响 - 2018年川普政府发动贸易战并对中国商品课征高额关税,促使苹果开始将供应链迁出中国以规避地缘政治风险 [3] - 苹果早在关税政策实施前就布局印度生产基地,2017年起在班加罗尔试产iPhone SE [4] - 截至2023年底约7%的iPhone出货量来自印度,预计该比例将持续攀升 [4] 印度生产基地优势 - 印度提供比中国更具竞争力的工资水平 [4] - 莫迪政府"印度制造"政策为苹果及代工伙伴提供税务优惠与土地资源支持 [4] - 尽管存在工人素质参差不齐、组装质量不如中国等问题,苹果仍在提高印度生产比例 [4] 美国生产面临的挑战 - 制造iPhone所需零部件供应链遍布亚洲地区,在美国组装将大幅增加成本和延长出货时间 [8] - 美国缺乏消费电子产品大规模组装的技术与人力资源储备,难以复制中国"iPhone城"的灵活生产模式 [10] - 苹果承诺未来四年在美国投入5000亿美元,但主要集中于云端运算与数据基础设施领域 [10] 地缘政治压力 - 川普近期向苹果CEO库克表达不满,明确反对在印度建厂并要求增加美国生产 [6] - 川普强调希望苹果在美国设厂,但未给出具体政策支持 [8] - 短期内iPhone在美国本土大规模生产可行性极低 [8][10]
关税战“躺赢”!美银:印度取代日本成基金经理最爱亚洲股市
智通财经网· 2025-05-14 19:22
基金经理偏好变化 - 印度取代日本成为基金经理最青睐的亚洲股市 42%的基金经理增持印度股票 39%增持日本股票 6%增持中国股票 [1] - 109位受访者管理资产总额达2340亿美元 泰国市场表现最差 [1] 印度市场投资逻辑 - 印度被认为可能受益于全球贸易紧张局势下的供应链重新调整 [1] - 基础设施和消费是投资者密切关注的主要主题 [1] - 印度股市因对本土消费依赖度高而被视为相对避风港 [1] 印度股市表现 - 自4月2日以来Nifty 50指数表现超过多数亚洲股市 仅次于日本和印尼 [4] - 印巴冲突导致市场承压 5月10日停火协议后股市飙升 [4] - 分析师预计印度股市可能在当前水平上涨7.6% [4] 企业盈利与市场驱动因素 - 印度企业第一季度盈利预示前景改善 盈利预期基本不再下调 [4] - 流动性改善 减税和农村需求成为市场主要推动因素 [4]
特朗普逼着斯凯奇卖身救命
虎嗅APP· 2025-05-09 21:14
核心观点 - 斯凯奇同意被3G资本以每股63美元现金收购,交易总额约94亿美元,交易完成后将从纽交所退市转为私人控股企业,战略重心转向供应链弹性建设[1] - 公司私有化主要目的是规避上市公司监管压力,以便在关税风波中掌握更大经营自主权[1] - 供应链转移面临阵痛期,越南工厂效率仅为中国60%,且基础设施薄弱[4][5] - 美国鞋类行业面临系统性危机,加征关税导致综合税率可能升至150%-220%,平价鞋企生存受威胁[5][6][8] - 中国本土品牌正凭借完整产业链承接转移订单,安踏集团2024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45%[9] 收购交易细节 - 3G资本将以每股63美元现金收购所有流通股,交易总额约94亿美元[1] - 交易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完成后公司将从纽交所退市[1] - 现任董事长及核心管理团队将全员留任[1] - 私有化后账上现金将增至18亿美元以支撑战略调整[4] 财务表现 - 2024年销售额达89.7亿美元,中国市场营收突破200亿元(约28.7亿美元),同比增长18%[7] - 2024年净利润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7.1%,净利润同比下滑12%[3][8] - 2025年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11.3%,净利润同比下降2.0%[3] - 毛利率从52.3%降至48.7%[8] - 中国市场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下滑近16%,2024年同比下降0.9%[7] 供应链挑战 - 美国对进口鞋类征收最高46%关税,公司60%产能依赖亚洲供应链[3] - 关税导致原本1100元球鞋涨至1700元,产品价格可能再涨15%-20%[3] - 提前支付关税保证金达1.8亿美元,经营活动现金流被占用[3] - 计划3年内将中国产能占比降至40%,增加越南和印尼生产份额[4] - 在墨西哥保税区投资建设区域分拨中心以降低物流成本[4] 中国市场情况 - 中国市场占全球营收13.6%,已开设近3500家线下门店[7] - 中国市场销售产品中"中国制造"占比超过90%[7] - 儿童线和专业跑鞋线增速超30%[7] - 2024年第二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增速放缓或下滑[7] 行业影响 - 76个鞋类品牌联合致信白宫请求豁免关税[8] - 阿迪达斯向东南亚拓展供应商,考虑墨西哥和巴西机会[9] - 耐克进行供应链多元化布局以降低风险[9] - 行业面临系统性危机,美国消费者将承担近100%税负[8]
苹果眼里没有“最大甲方”
美股研究社· 2025-05-09 19:43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 2023年苹果在中国市场收入达646亿美元,相当于1个中国电信或3个贵州茅台的规模 [4] - 中国中产阶层对苹果产品忠诚度高,贡献了超高的毛利率 [4] - 2024年一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7.7%,被华为反超 [35] 苹果供应链策略 - 采用"养狼"策略,同时培养多个供应商防止一家独大 [4][18] - 中国大陆供应商数量占比近半(45家),但在iPhone 15 Pro Max成本中仅占2% [10][11] - 计划到2025年将印度制造占比提升至25%,2026年生产美版iPhone [20][24] 苹果财务与利润分配 - 2024年苹果净利率高达24%,而中国果链企业平均净利率仅4% [11] - 以18%的出货量占据全球手机市场近50%收入,独揽80%行业利润 [8] - iPhone 16 Pro Max物料成本485美元,硬件毛利率59.5% [13] 供应链转移影响 - 印度iPhone产能占比从1%升至14%,中国从98%降至85% [28] - 郑州富士康产量不及2014年峰值一半,导致河南手机出口额同比下滑49.1% [28] - 富士康净利率降至2.5%,立讯精密从11%腰斩至5.4% [31] 中国供应商转型 - 立讯精密汽车业务突破137亿元,两年翻倍 [38][40] - 欧菲光从"果链弃子"转型为"华为主供",业绩改善 [41] - 瑞声科技2024年营收273.3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同比增长142.7% [41] 市场竞争格局 - 华为一季度中国市场占有率19.4%,同比增长28.5% [35] - 苹果在折叠屏、AI助手等领域创新滞后 [38] - 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品牌接受度提升,供应链企业降低"苹果依赖症" [42]
特朗普逼着斯凯奇卖身救命
虎嗅· 2025-05-09 10:53
收购交易 - 3G资本将以每股63美元现金收购斯凯奇所有流通股,交易总额约94亿美元,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完成[3] - 交易完成后斯凯奇将从纽交所退市转为私人控股企业,现任董事长及核心管理团队将全员留任[3][4] - 私有化后战略重心转向"供应链弹性建设",包括在越南增设自动化工厂、在墨西哥布局区域配送中心[4] 关税影响 - 特朗普政府对进口鞋类征收最高达46%的"对等关税",美国90%鞋类依赖进口,斯凯奇60%产能依赖亚洲供应链[7] - 加征关税导致鞋类企业成本暴涨,原本1100元的球鞋涨至1700元,高性价比优势不再[8] - 2024年斯凯奇净利润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至7.1%,2025年一季度营业利润同比下滑11.3%,净利润同比下降2.0%[9] - 公司警告若关税政策持续,鞋类产品价格可能上涨15%~20%[9] 供应链调整 - 斯凯奇计划3年内将中国产能占比降至40%,增加越南和印尼生产份额,2024年已在越南增设自动化工厂[13] - 在墨西哥保税区投资建设区域分拨中心,通过近岸制造和本地仓储模式降低跨境物流成本[14] - 越南工厂效率仅为中国60%,人工成本上升且基础设施薄弱,印尼第二生产基地因基础设施问题进度滞后[14] 财务表现 - 2024年销售额达89.7亿美元,美国市场占全球销售近40%,中国市场营收突破200亿元同比增长18%[17]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市场销售额下滑近16%,2024年第二季度起连续三个季度增速放缓或下滑[18] - 2024年毛利率从52.3%降至48.7%,净利润同比下滑12%,2025年第一季度后取消全年业绩指引[18] 行业动态 - 美国鞋类原有进口税率20%~37.5%,叠加"对等关税"后综合税率可能升至150%~220%[16] - 76个鞋类品牌联合致信白宫请求豁免"对等关税",警告加征关税将引发行业系统性危机[19] - 中国本土品牌承接关税转移订单,2024年安踏集团海外营收同比增长45%,其中30%来自国际品牌代工[20]
弘则出口企业四月调研反馈,关税影响下的出口企业现状如何?
2025-05-08 23:31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拉链、电动工具、汽车零部件、智能硬件、割草机、跨境电商、光伏、照明设备、电路板(PCB)、汽车制造、摩托车、功能沙发、鞋服、电子产品等 [1][2][4][5][7] - **公司**:立讯精密、某拉链公司、某户外用品公司 [38][2][3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关税对中国出口企业的影响 - **订单变化**:特朗普政府实施惩罚性关税后,4月大部分对美出口占比较高企业暂停发货或退回货物,如拉链公司1 - 2月订单同比增20%,4月减20%,二季度预计大幅减少甚至腰斩;电动工具1 - 2月增长30%,4月中旬以来环比降幅10% - 20%;汽车零部件4月订单紧急停止 [2][4][5] - **商品应对策略与结果**:割草机因备货需求3 - 4月增长25% - 30%,后因超高成本订单被取消;拉链、电动工具、智能硬件等暂停发货或退回货物;汽车零部件因超高成本停止发货 [7] - **仍能出口美国的产品**:单价较低且利润较高的商品,即便加100%以上关税进口商仍能承担成本;高性价比产品也有出口动力 [8] 关税对中美双边贸易和美国经济的影响 - **双边贸易**:2025年4月中美双边贸易受对等关税影响显著下降,至少一半以上贸易活动暂停,4月2 - 3日实施新关税后,出口企业谨慎,部分暂停发货 [9] - **美国通胀**:美国对等关税推动国内通胀,多数进口产品加征15% - 20%关税,生产者价格指数(PPI)预计全年向上拉动超2%,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向上拉动超1%,对美国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10] 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 - **自救方法**:继续发货性价比高的商品;通过东南亚代工厂转移生产并利用90天暂缓期;拓展其他国际市场,但短期内拓展新市场难快速实现 [13] - **全球市场布局调整**:市场多元化,将对美销售额占比从40%下调至30%,转向欧洲和新兴市场;部分产品如投影仪、智能硬件和3C电子配件涨价;供应链转移 [14] 不同市场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情况 - **俄罗斯**:对中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需求先增后降,三四月份订单减少70% - 80%,因当地需求减少及消费者倾向欧美品牌 [23] - **东南亚、拉美、中东**:对中国出口产品需求相对较好,东南亚部分企业订单叠加爆满,但整体未完全承接中国对美出口需求 [24][42] - **欧洲**:市场表现有结构性差异,因电力成本高,家用光伏板安装率增加,锂电池和光伏产品需求上升,但中国国内光伏需求增加致出口减少;对摩托车需求较好,新品两轮摩托车订单增长显著 [24][41] 跨境电商行业情况 - **现状及趋势**:包括中间商、工厂、物流和海外仓三部分,美国线上购物占比提升,线上零售受关税影响小甚至能涨价,中国跨境电商有优势且趋势将持续 [28] - **应对库存和关税问题**:通过提前囤货和利用海外仓库应对,部分平台有四到六个海外仓库,已满仓可支撑5 - 6个月销售,现货受欢迎且价格可涨约20%,线上销售受影响小,线下渠道面临更大挑战 [29]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供应链转移挑战**:美国对东南亚国家加征关税,东南亚生产成本上升、效率低;墨西哥建厂需大量资本,一般只有大型公司能承担 [15] - **东南亚原产地认证**:越南等国对原产地认证更严格,需完成一定工序并达到一定增加值水平,简单组装或贴牌不再被认可 [16] - **转口贸易趋势**:部分企业考虑将转口贸易从东南亚扩展到拉美和非洲,但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效率低、运输成本高,大规模产业化面临挑战;土耳其有代工厂和完善供应链,中国企业搬迁将面临竞争 [17][18] - **企业库存情况**:企业囤货一般维持2 - 3个月,依赖度低的企业可达5 - 6个月,但只能维持一到两个季度销售,若三季度无明确政策将导致库存短缺 [19] - **出口退税政策**:出口退税率原为8% - 10%,某些行业可能取消优惠,将导致企业成本上升和涨价压力 [44] - **美国原产地核查机制**:比以前更严格,抽查比例提高,要求更高比例本地生产,限制简单包装贴牌转口贸易,增加转口贸易难度 [45] - **美国海关抽检**:抽检频率增加,反映对进口商品不信任度上升,给出口企业带来压力,未来是否持续不确定 [47] - **原产地证明问题**:不正规的原产地证明可能导致商品受更多审查和限制,增加抽检频率 [48] - **增值率调整影响**:高附加值行业面对增值率调整压力更大,离岸经营资格强的企业、海外仓和解决方案提供商可能受益 [49][50] - **企业降低成本做法**:部分企业报低货值以减少关税成本,做法有时合规有时不合规 [51] - **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交通部4月第3周数据显示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环比反弹,涵盖所有航运方向,对美贸易量可能下降,其他方向有不确定性,低运价后价格回升可能使运输量增加 [52]
苹果眼里没有“最大甲方”
虎嗅· 2025-05-06 13:58
苹果在中国市场的表现 - 苹果在中国市场2023年收入达646亿美元,相当于1个中国电信、3个贵州茅台或6个长江电力的规模[3] - 中国中产阶层对苹果产品保持极高粘性,愿意为其支付超高毛利率[4] - 2024年一季度苹果在中国市场份额下滑7.7%,排名降至第五,华为以19.4%市场份额登顶[46] 苹果供应链策略 - 苹果采取"养狼"策略,一边压榨现有供应商利润,一边培养二供三供防止主供做大[6] - 中国大陆在iPhone 15 Pro Max零部件成本占比仅2%,美系零部件占比33%为最高[20] - 苹果供应商中中国大陆企业45家,加上台港共91家,数量占比近一半但价值量低[16][17] 苹果产业链转移 - 苹果计划2025年将印度制造占比提升至25%,目前印度产能占比已从1%升至14%[26][38] - 越南苹果工厂从2018年15家增至目前35家,生产iPhone、AirPods等多款产品[29] - 富士康在印度投资26亿美元建厂,计划年产7000万部iPhone[36][33] 苹果财务表现 - 2024年苹果以18%的出货量占据全球手机市场近一半收入规模[13] - 苹果净利率高达24%,中国果链上市公司平均净利率仅4%,相差5倍[18] - iPhone 16 Pro Max物料成本485美元,硬件毛利率达59.5%[21] 中国供应链企业转型 - 立讯精密汽车业务营收突破137亿元,两年翻倍[52] - 欧菲光从"果链弃子"转型为"华为主供",业绩改善[56][57] - 瑞声科技2024年营收273.3亿元创历史新高,净利润同比增长142.7%[60] 苹果产品竞争力 - 苹果创新速度放缓,折叠屏落后华为三星,Siri被称"人工智障"[49] - iPhone 16 Pro Max采用6.9英寸显示屏、A18 Pro芯片和WiFi 7技术[21] - 苹果相机模组成本占比16%,为iPhone最昂贵组件之一[21]
关税战打到现在至少证明了几件事,中国没有美国市场也活得好好的
搜狐财经· 2025-05-05 02:0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美贸易博弈已脱离经济层面,成为意志力对抗,美国着急而中国从容,主动权在中国手中,中国做好自己的事静观其变有底气 [7][9] 美国情况 - 七成以上稀土进口依赖中国,全球稀土提炼和分离技术绝大多数掌握在中国手里,美国军工、通信、芯片等产业链依赖稀土供应 [3] - 美国尝试从澳大利亚、缅甸找稀土替代但体量不够,加工仍需依赖中国 [3] - 关税战导致美国库存紧张、运输成本飙升、消费者信心下滑,民众生活受影响 [3] - 美国试图“低调示好”,放话愿意谈并私下派人“沟通”,但有出尔反尔前科 [5] 中国情况 - 中国出口虽有下降,但市场转向东盟、中东、非洲,国内大循环调整速度快,企业比预期活得好 [5] - 中国面对美国压迫不回应、不妥协、不退让,对美国“沟通”只回应“正在评估” [5] - 中国有底气,源于产业完整性、十四亿人口市场和几十年积累的技术能力 [5]
关税风暴中的外贸厂商:准备两年不赚钱,但大限来临前狠赚了一把
商业洞察· 2025-05-03 14:06
核心观点 - 美国对中国商品加征125%关税导致进口商清仓退场或转向墨西哥、东南亚等替代供应链 [1][2] - 特朗普政府对越南加征46%关税后又暂缓,政策变动导致企业损失40个集装箱定金 [2] - 美国海关启用全新原产地核查系统,要求提交原材料采购发票,越南转运路径失效 [9] - 墨西哥市场存在货品丢失风险,仓库价格翻倍,监守自盗现象普遍 [10] - 物流商自4月25日起对美国专线调价,普通渠道1kg加价10元,操作费70多元,精品服装物流价涨至157元 [4] - 美东时间5月2日将取消T86清关模式和800美元以下免税政策 [5] 行业影响 - 玩具厂订单量锐减30%,工厂暂停生产并给工人放长假 [2] - 服装行业受物流涨价影响显著,广州服装厂面临成本压力 [4] - 东南亚市场虽有90天豁免期,但灰清方式存在高罚款风险 [19] - 分拆报税可降低关税但增加丢件风险,需在美国本地完成组装 [20] - 物流成本普增10元/kg,操作费在50-80元之间,但分摊到单件仍可接受 [21] 企业应对策略 - 林振强尝试越南、加拿大、墨西哥等转运路径,但均因政策或成本问题失败 [7][9][10] - 陈立关闭仓库转做服务商,计划为关税稳定后的企业提供咨询服务 [13] - 张永利用东南亚豁免期走灰清渠道,赌美国海关核查漏洞 [19] - 企业考虑分拆报税策略,如陶瓷拆分为胚体+釉料+烧制服务以降低关税 [20] - 林振强在物流涨价前囤货,库存可支撑至秋季,同时暂停给新客户发货 [21] 市场变化 - 美国客户暂停380万美元订单,线上沟通取代往年广交会实地考察 [7] - TikTok店铺订单因消费者囤货而增长,投流费减少三分之二但单量增加 [16] - 中美汇率保持在7.3以上,10万美元可多出1万元利润 [17] - 美国消费者因担忧5月2日后涨价而提前扫货,推动短期销售热潮 [16] - 物流商报价上涨但货柜填充不足,工厂老板们持观望态度 [21] 历史对比 - 2019年圣诞季林振强工厂人造圣诞树订单旺盛,公司账户现金流达千万元 [15] - 3年前广州20人小工厂做外包生意年赚70万元,如今招工市场冷清 [15] - 过去3年天价海运费达1.5-2万元/货柜,如今物流成本上涨但影响较小 [21] - 内销转型利润不足出口订单一半,企业更倾向维持美区市场 [15] - 陈立早年通过eBay实现年营收数百万美元,如今转向TikTok等新渠道 [12][16]
致欧科技(301376) - 2025年4月29日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
2025-04-30 14:26
美国市场供应链转移 - 目前美国的东南亚发货占比约40%,87%的产品订单已落地东南亚,到25年Q3,东南亚将成为美国主发货基地,25年Q2、Q3切换有空档问题 [2] - 东南亚大体家具类采购成本比国内高10%左右,物流成本高5%左右,综合额外成本10 - 15%,加上10%关税,综合有25%额外成本,与国内25%关税时发货成本持平 [2] - 将SKU分为未转移、已转移、过渡期三类,采取不同终端定价策略 [4] - 2025年美国市场原设定40%增长目标,现设定不增长,真空期影响接近10亿销额,2025年Q3发货受负向影响,Q4基本恢复正常 [4] 平台影响与应对 - 2025年Q1亚马逊欧美线对TEMU专项比价,致公司Q1销售额受损,公司与亚马逊沟通,在TEMU切换低价品牌,完成后仍大力发展TEMU [4] 海运长约安排 - 欧线3月与船司锁定年约,价格2000美金以内,红海恢复通行可重新议价 [4] - 美线与货代签50%货量长约,剩余50%观察2 - 3周贸易局势后决定是否与船司签年约 [4] 市场策略调整 - 调整欧美增长策略,强化欧线优势,25年欧线目标增长40%,加大38个市占低但市容大的品类新品开发 [5] - 公司在欧线仓储、尾程账号和亚马逊VC账号有优势,美线竞卖在欧洲有三方仓、运营环境差异、市场碎片化等壁垒 [5] 仓储履约优化 - 欧洲在法意西增设当地主体,深耕账号和仓配能力,持续小幅迭代优化尾程能力;美国派驻物流骨干本地化运营,与三方物流沟通改进尾程账号,美线尾程有较大幅度改善空间 [5] 美线发货比例 - 逐步实现30%货量由FBA发货,70%货量切换至自发 [5] 新品推广与费用控制 - 欧线聚焦38个大品类上新,约束排名前30之外新品,增加新品销额、减少新品个数,改善上新效率、降低推新成本 [6] 市场份额与竞卖 - 公司在欧洲五国亚马逊平台大体市占15%,2025年38个重点品类市占要到20%左右,目前竞卖未大规模进入欧洲 [6] 欧线物流服务 - 计划利用欧线物流能力帮助中国卖家进入欧洲,业务刚起步,明年初步预估有2 - 3亿体量,提供端到端服务和代运营服务 [6] 渠道策略 - 致欧增长有运营效率、全渠道增长、品类增长三个核心维度,重点抓TEMU、SHEIN等平台,专设欧美三方业务组,高层协同,针对比价进行品牌区隔 [7][8] 新兴市场进展 - 设立新兴市场组,亚马逊沙特、阿联酋、韩国站已开站,4月沙特、阿联酋站开始实现营收 [9] 大件品类拓展 - 公司具备做大件基础,床、柜子、沙发等品类有明确增长,有VC能力优化销售成本,东南亚供应链在大件上有优势,规模效应下利润空间大 [10] 供应商赋能 - 2024年推进二级物料统一集采,帮助供应商降低采购成本10%左右,升级信息化水平,3家核心供应商接入排产系统,2025年20家,2026年全部完成部署 [10] AI技术应用 - 2024年运营端人工智能客服7×24小时多语言响应,邮件自动回复率19%,AI文案工具、生图技术、办公助手有应用,降低成本、提升效率,2025年AI是发展重点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