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疗法
搜索文档
复宏汉霖20260906
2025-09-08 00:19
复宏汉霖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 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复宏汉霖(HLX)及其在研药物HLX43p ADC、HLX07 EGFR单抗、斯鲁利单抗(PD-1抑制剂)[1][2][3][4] * 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领域,涉及鳞癌、腺癌、EGFR野生型/突变型等亚型[3][10][12] * 抗体偶联药物(ADC)和免疫疗法(IO)的研发与市场竞争格局,提及辉瑞(Pfizer)等竞争对手[27][28][36][41] HLX43p ADC的疗效数据 * 在四线及以上IO和化疗失败的NSCLC患者中,客观缓解率(ORR)达28.6%[2][3] * 在多西他赛失败后的三线及以上患者中,ORR达30%[2][3][13] * 在EGFR野生型晚期NSCLC患者中,三线及以上治疗的确认ORR高达46.7%,其中2.5毫克剂量组确认ORR达60%[2][3][13] * 总体疗效数据:54例肿瘤评估病例中ORR为37%,疾病控制率(DCR)为8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5.4个月[4][15] * 在脑转移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疗效,11例脑转移患者ORR为36.4%,DCR达100%,mPFS与总体人群一致为5.4个月[2][5][14] * 无需进行生物标志物(如EGFR突变、PD-L1表达)筛选,在PD-L1阳性(32例)与阴性(21例)患者中均观察到良好疗效[2][5][11] HLX43p ADC的安全性数据 * 安全性数据与前期ASCO会议一致,血液学毒性较低[2][6][17] * 具体不良事件发生率:贫血19.6%,中性粒细胞减少16.1%,血小板减少仅3.6%[2][6] * 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控制良好[2][6] * 无五级不良反应,免疫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约21.4%,且出现IRAE的病例显示出更高的ORR(50%)和100%的肿瘤退缩[18] 其他候选药物进展(HLX07 EGFR单抗) * HLX07通过蛋白组学和蛋白工程学升级,半衰期达三周,优于西妥昔单抗,更适合与PD-1抑制剂联合使用[4][21][48] * 在一线肺鳞癌二期试验中,HLX07联合斯鲁利单抗和化疗方案(卡铂和紫杉醇)显著提升mPFS至17.4个月(对比标准治疗7-9个月),ORR达69%-74%[4][23][24] * 安全性可控,虽观察到类似西妥昔单抗的毒性反应(如皮肤毒性和电解质紊乱),但大多可以管理[25] 研发策略与未来计划 * 计划继续推进HLX43p ADC和其他候选药物的临床试验,探索与PD-1或EGFR单抗等分子联用的潜力[4][9][33] * 计划年底与FDA讨论HLX43的注册性临床试验事宜,主要集中于肺癌领域[4][41] * 已启动以多西他赛为对照的二期临床试验,预计一年内获得数据并推进三期临床[42][43] * 寻求突破性疗法认定(BTD),目标适应症包括三线鳞状细胞癌(若保持30% ORR)和二线治疗(与多西他赛对照)[44] * 探索HLX43在食管癌、宫颈癌等其他瘤种中的应用[39] 产品机制与竞争优势 * HLX43p ADC的Linker和payload(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独特,释放机制依赖溶酶体酶和微环境中的MMP酶作用,使其在PD-L1阴性人群中也有效[27][28] * 相比辉瑞产品(使用MMAE,透膜性差,旁杀效应弱),HLX43旁杀效应更强,不依赖于PD-L1表达,更像一个I/O加ADC资产[28] * HLX43具有低骨髓毒性,因其靶点PD-L1在血液系统中表达较低,且Linker稳定性高,血液中暴露量少[45][46][50] * 治疗窗口大,在1毫克/公斤剂量时已观察到肿瘤抑制,目前选择2.0至3.0毫克/公斤的中间剂量范围[46] 市场格局与患者群体 * 针对多西他赛失败后的NSCLC患者(无标准治疗方案),市场潜力巨大,每个参与者至少有100亿美元全球市场潜力[36][37][43] * 在EGFR野生型NSCLC的二线及后线治疗中,当前市场ADC药物单药反应率基本不超过30%,HLX43的46.7% ORR具显著优势[40] * 入组患者大部分是经过前线重度治疗的,96.4%接受过化疗,89%接受过免疫治疗[12] 其他重要内容 * 会议数据截止日期为2025年6月28日,中位随访时间达9个月,共56例患者进入分析集[10] * 强调了“广谱、高效、低毒且不依赖于特定标志物”的新型ADC药物开发方向[8] * 讨论了与CTLA-4等其他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联合使用的潜力[33][34]
招银国际:首次覆盖维立志博-B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63.5港元
智通财经· 2025-09-04 14:35
公司业务与平台 - 专注于开发涉及免疫检查点的免疫疗法 包括共刺激激动剂和检查点抑制剂 [1] - 业务拓展至CD3 T细胞衔接剂和抗体偶联药物(ADC)领域 [1] - 开发专有的Leads Body平台和X-body平台 作为持续药物发现的引擎 [1] 产品管线与前景 - 对开发PD-L1/4-1BB和TCE作为下一代免疫肿瘤学(IO)治疗持乐观态度 [1] - 获得招银国际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目标价63.5港元 [1]
小摩:升康方生物目标价至166港元 评级“增持”
智通财经· 2025-08-28 16:04
业绩表现 - 上半年业绩低于预期 主要因利润率下降和营运支出高于预期 [1] 产品研发进展 - HARMONi-A在最终分析中达到总生存期的统计显著性 突显ivonescimab的差异化优势 [1] - ivonescimab具备成为下一代关键免疫疗法之一的潜力 [1] - 12种药物的第三期或注册临床试验正进行中 [1] 发展前景 - 未来几年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许多潜在驱动因素 [1] 投资评级 - 目标价由99港元上调至166港元 [1] - 评级为增持 [1]
Marker Therapeutics (MRKR) Update / Briefing Transcript
2025-08-26 21:32
公司及行业信息总结 涉及的行业或公司 * Marker Therapeutics (MRKR) 是一家生物技术公司 专注于开发多肿瘤相关抗原特异性T细胞疗法 用于治疗淋巴瘤等癌症[7][12] * 行业为生物制药行业 具体聚焦于细胞治疗领域 特别是针对复发或难治性淋巴瘤的治疗方案[26][30][31] 核心观点和论据 * 公司的主要候选产品MT-601在复发淋巴瘤的APOLLO I期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疗效 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观察到50%的完全缓解率(CR率)和66%的总缓解率(ORR)[16] * 研究中的患者是经过大量预治疗的 许多患者已无其他治疗选择 中位既往治疗线数为5线 并且包括对CAR-T细胞疗法和双特异性抗体治疗失败的患者[16][17][40] * 在高剂量组(4亿细胞)的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中 观察到78%的总缓解率(ORR)和11%的完全缓解率(CR率)[18] * 该疗法展示了持久的响应 3名患者完全响应超过12个月 5名患者临床获益超过6个月[17] * 其作用机制的核心是使用未经基因修饰的自然T细胞产品 通过重叠肽刺激富集肿瘤反应性T细胞 使其能够识别癌细胞中存在的多个靶点(多达数百个表位) 从而克服肿瘤异质性并避免抗原逃逸[7][9][34] * 与CAR-T细胞和双特异性抗体等现有疗法相比 该产品的关键区别在于其多抗原识别能力 不依赖于单个抗原的表达 这有望解决当前疗法因靶点单一而面临的耐药和复发问题[30][31][34] * 公司已与CDMO公司Cellipont达成战略合作 为未来关键研究和商业 launch 生产产品 当前自体制造过程的“静脉到静脉”时间约为20至25天[10][11] 其他重要内容 * 该产品表现出优异的安全性特征 在探索2亿至4亿细胞剂量时未观察到剂量限制性毒性(DLTs) 无ICANS事件 仅报告了2例1级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 表现为发热且无需额外治疗[20][21] * 由于产品无需基因修饰 因此不受使用CAR-T细胞等基因修饰细胞疗法中观察到的长期细胞转化风险的影响[21] * 公司已完成剂量递增阶段 并已确定将最高剂量水平4亿细胞用于剂量扩展阶段 该阶段将集中招募DLBCL CAR-T复发和双特异性抗体复发患者 这将成为未来关键性研究的基石[15][35][51] * 公司认为其临床数据支持寻求加速批准路径 并预计与FDA的讨论将在未来进行 目标是通过单臂研究获得产品批准[47][48] * 未来的发展战略包括首先在DLBCL CAR-T复发患者中获得批准 然后逐步将治疗线数前移 甚至早于CAR-T细胞治疗[49] * 当前的竞争格局显示 尽管有CAR-T和双特异性抗体等新疗法 DLBCL CAR-T复发患者领域仍存在巨大未满足需求 这些患者的预估总生存期(OS)仅为5个月左右 现有替代疗法在疗效和持久性方面存在局限[26][27][28][29][40] * 许多处于开发阶段的新疗法(如异体CAR-T、体内CAR-T、CAR-NK等)仍因靶点范围有限(通常仅1-3个抗原)而面临抗原逃逸和短期持久性的挑战[30]
全球抗癌症药物市场前10强生产商排名及市场占有率
QYResearch· 2025-08-19 16:42
抗癌症药物市场概况 - 抗癌症药物是用于预防、控制或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通过抑制癌细胞生长、繁殖和扩散或诱导其凋亡发挥作用 [1] - 根据作用机制可分为化疗药物、靶向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激素类药物、细胞治疗制剂等多种类型 [1] - 预计2031年全球抗癌症药物市场规模将达到4291.6亿美元,未来几年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11.1% [1]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前五大抗癌症药物生产商(Merck & Co、Bristol-Myers Squibb、Roche、Novartis、Johnson & Johnson)在2024年占据约55.0%的市场份额 [5] - 主要厂商还包括AbbVie、Gilead Sciences、Amgen、AstraZeneca、Takeda等 [15] 产品类型分布 - 靶向治疗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类型,占据约55.1%的市场份额 [6] - 其他产品类型包括免疫治疗、化疗药品等 [15] 应用领域分布 - 血液相关癌症是抗癌症药物最主要的需求来源,占据约22.3%的市场份额 [9] - 其他主要应用领域包括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等 [15] 市场驱动因素 - 全球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持续上升,尤其是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病种 [11] - 诊断技术进步和早筛普及使患者更早接受药物治疗 [11] - 生物技术快速发展带来靶向治疗、免疫疗法、ADC药物、CAR-T细胞疗法等创新突破 [11] - 政府政策支持包括审评加速、医保支持和罕见病药物激励 [11] - 资本市场对创新抗肿瘤药物的投资热情持续高涨 [11] 行业挑战 - 研发难度高、周期长、投入大、失败率高,新药开发需数年甚至十年以上 [12] - 创新药品价格昂贵,医保覆盖有限影响可及性与可负担性 [12] - 靶向耐药性、肿瘤异质性、免疫逃逸等科学问题仍需解决 [12] - 全球政策监管环境不断收紧,提高行业准入门槛 [12] 未来发展趋势 - 向更加精准化、个体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 [13] - 肿瘤分子分型精细化推动"靶向+精准"治疗模式 [13] - 靶向药物将继续细分更多突变位点如KRAS、HER2、EGFR等 [13] - 免疫治疗将拓展应用边界,与其他疗法联合使用 [13] - 个体化治疗理念将贯穿药物开发全过程 [13] 区域市场关注 - 重点关注地区包括北美、欧洲、中国、日本、东南亚、印度等 [15]
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量价齐升盘中涨超2%,京东健康涨超12%,中国创新药成果加速涌现
新浪财经· 2025-08-15 11:50
恒生生物科技ETF表现 - 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上涨2 27% 冲击3连涨 盘中换手35 71% 成交1 31亿元 市场交投活跃 [1] - 跟踪指数恒生生物科技指数上涨1 67% 成分股京东健康上涨12 22% 同源康医药-B上涨8 49% 晶泰控股上涨5 48% 阿里健康 三生制药等个股跟涨 [1] - 近1周累计上涨2 72% 涨幅排名可比基金第一 [1] - 最新规模达3 52亿元 创近3月新高 [1] - 近5个交易日内合计净流入1016 07万元 [1] 生物科技行业趋势 - 中国创新药处于创新成果兑现初期 独立开发成功与BD授权交易出大单品机会较大 [2] - 肿瘤领域关注ADC靶点 抗体结构与毒素组合的创新 以及免疫疗法分子构件的组合变换与空间结构创新 [2] - 重点关注TCE 双抗/多抗 创新ADC等细分赛道及临床领先企业 [2]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构成 - 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反映香港上市最大的50间生物科技公司整体表现 包括18A章上市公司 [2] - 前十大权重股为百济神州 信达生物 药明生物 康方生物 石药集团 中国生物制药 三生制药 翰森制药 药明康德 再鼎医药 [2] 相关产品 - 恒生生物科技ETF(159615)紧密跟踪恒生生物科技指数 [3]
科伦博泰生物-B
2025-08-13 22:55
**行业与公司概述** - 行业:肿瘤治疗领域,聚焦ADC(抗体偶联药物)和PD-1/PD-L1抑制剂联用市场 - 公司:科伦伯泰(核心产品为SKB-264,一种靶向TROP2的ADC药物)[1][2] ---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SKB-264的竞争优势** - **疗效数据突出**: - 在野生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一线治疗中,SKB-264的PFS(无进展生存期)显著优于化疗(HR=0.3,进展风险下降70%),OS(总生存期)也有明确提升[13] - EGFR突变后线治疗中,PFS达6.8个月,OS达15.6个月(样本量39人),优于同类药物[14] - PD-L1低表达人群(<1%)PFS达12.4个月,优于竞品(竞品<50%人群PFS为9.36个月)[12] - **联用潜力**: - 当前与PD-1联用推进三期临床,未来可能升级至PD-1/VEGFR或下一代免疫疗法联用[4][24] - 联用安全性良好,毒性可控[26] **2 商业化与国际化进展** - **国内医保谈判**:2023年进入商业化阶段,2024年有望纳入医保,推动放量[2] - **海外合作**:与默沙东合作推进全球多中心三期临床,肺癌领域入组速度快,预计2027年完成主要指标[9][10] **3 竞争格局** - **主要竞品**: - AZ(阿斯利康)的Dato-DXd:布局早(2022年启动三期),但疗效数据略逊(PFS HR=0.63)[16][17] - 吉利德:PD-1/K药联用三期临床完成入组,但全人群疗效优势有限[23] - **差异化优势**:SKB-264半衰期设计更优(介于Dato-DXd和Trodelvy之间),内吞效率高,毒素释放更精准[20] **4 市场空间** - **PD-1/PD-L1市场规模**:全球约500亿美元(2023年),其中非小细胞肺癌占比40-50%(约200-250亿美元)[6][25] - **美国市场**:非小细胞肺癌PD-1销售156亿美元,EGFR突变治疗市场30亿美元[25] --- **其他重要细节** **1 AZ的Biomarker策略** - AZ开发QCS-MR Biomarker筛选内吞效率高的患者,阳性组PFS HR=0.52,阴性组HR=1.22,疗效区分显著[20] - SKB-264无需依赖Biomarker,适用人群更广[21] **2 临床进度对比** - 各公司三期临床启动时间集中在2022-2024年,时间差约2-3年,无绝对领先者[10][21] - 默沙东在肺癌领域投入最大,布局9项ADC相关临床[10] **3 未来方向** - **联用升级**:PD-1/ADC双抗联用(如BioNTech/BMS项目)是下一代重点[24] - **管线拓展**:科伦伯泰后续管线包括PK7等高潜力分子,竞争格局良好[26] --- **数据引用** - 关键数据: - SKB-264野生型一线PFS HR=0.3[13] - EGFR突变后线PFS 6.8个月,OS 15.6个月[14] - PD-L1<1%人群PFS 12.4个月[12] - AZ QCS-MR阳性组PFS HR=0.52[20] - 全球PD-1市场500亿美元,非小细胞肺癌占比40-50%[6][25]
明星抗癌药上半年海外大卖1.6亿美元,李嘉诚旗下和黄医药总收入却下滑,原因何在?
搜狐财经· 2025-08-08 14:21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总收入为2.777亿美元,同比下降9.2%(去年同期为3.057亿美元)[2] - 应占净收益为4.55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去年上半年为2580万美元)[2] - 现金余额达13.6亿美元,主要得益于出售非核心合资公司股权获得4.163亿美元税后收益[6] 核心产品表现 - 呋喹替尼海外销售额增长25%至1.628亿美元,已获超30个国家批准(2025年新增10多个市场)[2][3] - 呋喹替尼在中国市场销售额为4300万美元(去年同期为6100万美元),近期已恢复增长[3] - 其他主要产品销售额下滑:爱优特下降29%、苏泰达下降50%、沃瑞沙下降41%[6] 产品研发进展 - 呋喹替尼已在2024年进入美国、西班牙和日本医保,2025年7月获英格兰和威尔士NHS保障范围积极建议[3] - 赛沃替尼与阿斯利康推进全球注册,关键研究在二线非小细胞肺癌方面有望2025年完成入组[2] - 呋喹替尼第二个适应症子宫内膜癌在中国获批,第三个适应症肾细胞癌中国新药上市申请获受理[4] 市场策略调整 - 中国市场竞争加剧导致销售下滑,公司调整市场策略后市场份额已快速反弹[4] - 公司表示有信心在下半年实现肠癌领域业务反弹,并保持三线肠癌在中国的领导地位[4] - 肿瘤/免疫业务2025年综合收入指引调整为2.7-3.5亿美元,主要因合作伙伴里程碑收入延后[6] 公司战略规划 - 将优先考虑肿瘤产品引进,并寻求与自身管线有联合用药开发潜力的项目[7] - 计划利用现金资源加速ATTC项目全球开发并探索投资机会[6] - 公司成立于2000年,已在伦敦、纳斯达克和港交所三地上市[4]
INmune Bio(INMB)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08 05: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二季度净亏损约2450万美元 相比2024年同期的970万美元显著扩大 [33] - 研发支出为580万美元 较2024年同期的710万美元有所下降 [33] - 行政管理费用为230万美元 低于2024年同期的280万美元 [33] - 无形资产减值达1650万美元 主要因暂停EXPAREL在阿尔茨海默症领域的进一步开发 [33][34] - 截至2025年6月30日 现金及等价物为3340万美元 预计可支撑运营至2026年 [34]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EXPAREL项目 - 二期MINDFUL试验确认炎症生物标志物≥2个的阿尔茨海默患者为最佳目标人群 约占全部病例的40%-60% [7] - 在目标亚组中观察到EMAC主要终点效应值0.27 神经精神量表(NPI)次要终点效应值0.23 [16] - 未达到整体人群主要终点 因安慰剂组未出现预期衰退 [19][20] - 计划2025年Q4召开二期结束会议 并申请突破性疗法认定 [21][35] Cordstrom项目 - 聚焦于隐性营养不良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RDEB) 计划2026年中提交英美上市申请 [11][35] - 已获得所有类型EB的孤儿药资格 安全性数据支持扩展至其他适应症 [25] - 独特四脐带MSC技术可针对不同疾病定制产品 [26] INKmune项目 - 完成前列腺癌一期试验 证实安全性及门诊给药可行性 [28] - 数据显示仅对NK功能缺陷患者有效 计划转向更早期疾病阶段试验 [30][31]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 - 寻求EXPAREL战略合作伙伴 重点开发罕见病适应症缩短上市路径 [9][12] - 暂停EXPAREL在抑郁症领域开发 重新评估最具成本效益的适应症 [10] - 推动Cordstrom在RDEB的上市进程 同时探索其他EB亚型及骨关节炎等扩展适应症 [24][26] - 计划利用潜在PRV优先审评券加速Cordstrom审批 [12] 管理层评论 - 认为EXPAREL在炎症亚组的数据为三期试验奠定基础 强调其安全性优势(零ARIA事件) [18][22] - 指出免疫疗法需针对早期疾病阶段 INKmune将调整开发策略 [13][31] - 预计《给予儿童机会法案》延长PRV计划将利好Cordstrom审批 [12] - 强调3340万美元现金可支撑至2026年 将谨慎管理资源 [34][36] 问答环节 EXPAREL相关问题 - FDA二期结束会议预计2025年11-12月召开 需先提交简报文件 [41] - AAIC会议反馈积极 专家认可亚组选择逻辑及神经精神症状改善潜力 [42][44] - 潜在合作预计在FDA会议后推进 2026年上半年为可能时间窗 [48][62] - EMAC终点获行业专家支持 已有4家公司采用该指标 [58] Cordstrom相关问题 - 独立统计分析可能强化现有数据 支持MAA/BLA申报 [71] - 开放标签试验计划2027年初启动 作为上市后补充研究 [72][73] 其他问题 - 公司确认无形资产减值反映对EXPAREL合作不确定性的审慎态度 [34] - 新任CEO表达对财务团队及发展路线的信心 [32][36]
Corvus Pharmaceuticals(CRVS) - 2025 Q2 - Earnings Call Transcript
2025-08-08 05:30
财务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2025年第二季度研发费用为790万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410万美元增加380万美元,主要由于selcolitinib的临床试验和制造成本增加以及人员相关成本上升 [4] - 2025年第二季度净亏损为800万美元,包括与合作伙伴Angel Pharmaceuticals相关的400万美元非现金亏损,以及因认股权证公允价值变动产生的200万美元非现金收益 [4][5] - 2025年第二季度股票薪酬费用为130万美元,较2024年同期的80万美元有所增加 [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和有价证券总额为7440万美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5200万美元有所增加 [5] - 2025年第二季度所有剩余普通股认股权证行权带来约3570万美元现金收益,其中包括公司CEO行使认股权证带来的200万美元 [5] 各条业务线数据和关键指标变化 - selcolitinib在特应性皮炎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Cohort 3患者在治疗4周后EASI评分平均降低64.8%,显著优于Cohort 1和2的54.6%以及安慰剂组的34.4% [8] - Cohort 3中50%患者达到EASI75,8%达到EASI90,25%达到IGA0或1,优于Cohort 1和2的29%、4%和21% [8] - selcolitinib对患者自我报告的瘙痒评分(PPNRS)有显著改善,与血清细胞因子IL-31和IL-33水平降低相关 [10] - 目前selcolitinib累计治疗经验超过150名患者,包括T细胞淋巴瘤和特应性皮炎患者,总治疗天数超过9000天 [11] - 合作伙伴Angel Pharmaceuticals计划在中国启动selcolitinib治疗特应性皮炎的1b/2期临床试验,将研究12周治疗期和400mg每日一次的剂量方案 [16] 公司战略和发展方向和行业竞争 - 公司认为ITK是炎症和癌症相关疾病的关键靶点,selcolitinib在皮肤病学、肿瘤学、风湿病学和肺部医学等领域具有广泛潜力 [18] - 公司计划开发下一代ITK抑制剂,以补充selcolitinib的开发 [18] - 在特应性皮炎领域,公司计划开展国际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预计纳入200名患者,研究三种不同剂量方案 [13][14] - 公司正在考虑将selcolitinib扩展到其他适应症,如化脓性汗腺炎和哮喘 [23][24] - 在T细胞淋巴瘤领域,公司继续推进selcolitinib的3期注册试验,预计2026年底获得中期数据 [17] 管理层对经营环境和未来前景的评论 - 基于当前计划,公司预计现有现金可支持运营至2026年 [6] - 公司对selcolitinib在特应性皮炎和T细胞淋巴瘤中的长期潜力充满信心 [7] - 公司认为可能正在进入一个基于新型作用机制药物治疗自身免疫炎症性疾病的新时代 [18] - 公司期待在未来几个季度继续推进selcolitinib在特应性皮炎和PTCL的临床开发,并提供项目更新 [19]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已完成ciforadenant在肾细胞癌的2期试验患者招募,数据将在10月ESMO会议上以口头报告形式公布 [17] - 公司已提交摘要,将在12月美国血液学会会议上公布selcolitinib治疗复发/难治性T细胞淋巴瘤的1期临床试验最终结果 [17] - 公司继续在ALPS(自身免疫性淋巴增殖综合征)患者中开展selcolitinib的2期试验,根据入组情况,可能在2025年底或2026年初获得初步数据 [17] 问答环节所有的提问和回答 问题: 关于selcolitinib在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其他适应症开发计划 - 公司正在考虑将selcolitinib扩展到化脓性汗腺炎和哮喘等适应症 [23][24] - 公司已建立皮肤病学领域的经验,认为化脓性汗腺炎存在完全未满足的医疗需求 [23] - 在哮喘领域,公司拥有3-4个动物模型显示selcolitinib的良好活性,其作用机制特别是对先天淋巴细胞的抑制可能提供新型治疗方法 [24] 问题: 关于ciforadenant在肾细胞癌项目下一步计划 - ciforadenant是A2A拮抗剂口服药物,2期研究在一线肾细胞癌患者中进行,与ipinivo联用 [27] - 研究将关注缓解率和缓解持久性,特别是PFS [27] - 研究由肾癌联盟多个中心进行,公司提供药物和部分资金支持 [28] - 公司将根据ESMO会议上公布的数据决定下一步计划 [28] 问题: selcolitinib在PTCL中的研究进展 - PTCL的3期注册试验入组按计划进行,目前约20个中心开放 [33] - 中期数据预计时间仍为2026年底 [33] 问题: 特应性皮炎2期试验设计决策过程 - 200名患者、4个组(50人/组)的设计符合行业标准 [39] - 剂量选择基于1期数据:200mg每日一次显示活性,200mg每日两次效果更好,400mg每日一次与200mg每日两次总剂量相同 [40][41][42] - 研究允许既往系统性治疗失败的患者入组,这有助于加快入组速度 [50] - 预计入组时间12-15个月,结果可能在18个月后获得 [48] 问题: 下一代ITK抑制剂与selcolitinib的区别 - 出于知识产权考虑,公司不愿详细说明差异 [54] - ITK在细胞中发挥多种作用,公司认为新化合物可能在某些机制或适应症上表现更好 [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