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药BD交易
icon
搜索文档
中国创新药领域保持快速发展态势,港股医药ETF(159718)盘中走强涨超4%,医疗创新ETF(516820)翻红上扬
新浪财经· 2025-06-04 10:47
港股医药板块表现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930965)强势上涨3 97% 成分股信达生物(01801)上涨16 22% 再鼎医药(09688)上涨8 07% 中国生物制药(01177)上涨5 80% 康诺亚-B(02162)和诺诚健华(09969)等个股跟涨 [1] - 港股医药ETF(159718)盘中涨超4% 现涨3 23% 最新价报0 8元 近1周累计上涨4 31% [1] - 港股医药ETF盘中换手19 73% 成交5283 54万元 近1周日均成交8087 43万元 [1] - 港股医药ETF近3月规模增长1649 54万元 新增规模位居可比基金2/4 [1] 中国创新药发展态势 - 中国创新药领域在政策与资金支持、人才回流及工程师红利推动下保持快速发展 2024年License-out总交易金额达519亿美元 同比增长26% [2] - 近期重大交易包括三生制药与辉瑞达成6150万美元交易 启德医药与Biohaven达成130亿美元交易 显示中国源头创新药(FIC/BIC)国际认可度提升 [2] - 交易类型多元化 涵盖ADC、小核酸、双抗等前沿技术 交易阶段逐步前移 临床前项目占比超60% [2] - 本届ASCO中国创新药资产口头报告数量达73项创历史新高 头部创新药企进入扭亏为盈阶段 中生代Biotech优质资产密集出海 传统药企创新药业务进入兑现期 [2] 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表现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931484)上涨0 55% 成分股科伦药业(002422)上涨5 37% 百利天恒(688506)上涨2 65% 新产业(300832)上涨2 58% 艾力斯(688578)上涨2 42% 康龙化成(300759)上涨1 99% [4] - 医疗创新ETF(516820)上涨0 28% 最新价报0 36元 近1周累计上涨2 87% [4] - 医疗创新ETF盘中换手0 94% 成交1423 62万元 近1年日均成交4875 50万元 [4] - 医疗创新ETF最新规模达15 16亿元 [4] 指数成分与资金动向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恒瑞医药(600276)、药明康德(603259)、迈瑞医疗(300760)等 合计占比66 57% [5]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06160)、药明生物(02269)、信达生物(01801)等 合计占比60 77% [6] - 医疗创新ETF最新融资买入额达128 24万元 融资余额达5091 57万元 [5]
国际巨头“扫货”中国管线,本土药企如何跨越“廉价资产”鸿沟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03 16:15
核心交易分析 - BMS与BioNTech达成BNT327(PM8002)双抗药物合作协议 交易总额高达111亿美元 包括15亿美元首付款和20亿美元非或有性周年付款 以及76亿美元里程碑付款 [1] - 双方采用创新合作模式 全球利润或亏损按50:50比例分担 突破传统授权框架 [2] - BNT327为PD-L1/VEGF-A双抗 在治疗三阴性乳腺癌中显示积极临床数据 属于当前热门赛道 [2] 行业趋势 - 全球PD-(L)1市场规模2024年达525亿美元 同比增长12.3% 预计2028年PD-1/VEGF双抗市场规模近700亿美元 [3] - ADC药物市场快速增长 2024年规模145亿美元 预计2028年超550亿美元 [4] - 全球14款PD-(L)1/VEGF双抗进入临床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为首个获批产品 普米斯PM8002进度全球第二 [4][5] 中国创新药企动态 - 三生制药PD-1/VEGF双抗SSGJ-707获辉瑞60.5亿美元授权 创中国创新药首付款纪录 [6] - 石药集团EGFR-ADC项目SYS6010展现63.2%客观缓解率 潜在交易总额达50亿美元 [6] - 康方生物依沃西单抗因临床数据击败默沙东可瑞达 推动合作方Summit股价一年暴涨583% [6] 研发效率与交易策略 - 中国创新药企研发成本仅为美国1/3-1/5 IND申报时间缩短30%以上 [6] - 百奥泰采用"分级特许权使用费"模式 恒瑞医药采用"首付+里程碑+销售分成"组合方案 [8] - 2020-2024年中国创新药BD交易总额从92亿美元增至523亿美元 2025年前五月已达455亿美元 [7] 技术突破 - 中国学者2025年ASCO年会73项研究入选口头报告 较2023年增长232% [10] - 科济药业Claudin18.2 CAR-T有望成为全球首款实体瘤CAR-T产品 [10] - 远大医药建成全球核素种类最全智能工厂 靖因药业siRNA疗法首付款达9500万美元 [10]
医疗创新ETF(516820)涨超1%,港股医药ETF(159718)盘中翻红,BD交易今年总额已超455亿美元!
新浪财经· 2025-06-03 10:16
指数表现与成分股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931484)上涨1.02%,成分股中华海药业(600521)上涨9.77%,神州细胞(688520)上涨9.34%,联影医疗(688271)上涨4.18% [1] - 医疗创新ETF(516820)上涨1.13%,最新价报0.36元,近1周累计上涨2.60%,规模达15.09亿元 [1]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930965)上涨1.54%,成分股中美中嘉和(02453)上涨9.27%,药师帮(09885)上涨7.29%,绿叶制药(02186)上涨6.94% [4] - 港股医药ETF(159718)上涨0.13%,最新价报0.77元,近1周累计上涨5.82% [4] 行业动态与交易数据 - 5月至少6家国内创新药企官宣BD交易订单,跨境合作成为催化创新药二级市场行情的关键因素 [1] - 2020年至2024年创新药BD交易总金额从92亿美元提高到523亿美元,首付款从6亿美元提升到41亿美元 [1] - 2025年初至今创新药出海交易总金额达455亿美元,首付款达22亿美元,全年有望创新高 [1] - 信诺维与安斯泰来达成15.4亿美元许可协议,礼来收购SiteOne Therapeutics的STC-004项目金额达10亿美元 [2] 临床试验与审批进展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法米替尼一线治疗NSCLC的III期临床试验推进中,PD-L1 TPS≥50%患者ORR达60.0% [2] - 本周国内创新药共有10项IND和4项NDA获批,涉及FGFR4、HER2、CD19等靶点 [2] - 和誉医药依帕戈替尼获CDE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HCC治疗 [2] - 复宏汉霖、恒瑞医药、君实生物等公司均有新药获批或进入临床阶段 [2] 指数成分与权重 - 中证医药及医疗器械创新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恒瑞医药(10.22%)、药明康德(11.68%)、迈瑞医疗(9.20%)等,合计占比66.57% [7][9] - 中证港股通医药卫生综合指数前十大权重股包括百济神州(10.67%)、药明生物(11.32%)、信达生物(7.42%)等,合计占比60.77% [11]
弘则医药|整理了历年的创新药 BD,我们有哪些发现
2025-05-26 23:1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中国创新药行业、生物制药行业 - **公司**:康方、百利天恒、三生美邦、三生公司、科伦博泰、启德医药、恒瑞医药、信立泰、默沙东、阿斯利康、辉瑞、BMS、Summit Pharmaceuticals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中国创新药企国际认可度提升** - 大型 BD 交易数量和金额逐年上升,2025 年前五月超 2022 年全年,未来一两年将持续增长,体现国际市场对中国创新药资产质量和研发实力高度认可[1][3][4] - 国内创新药企能研发 BIC 或 FIC 产品,与众多海外公司大量合作,如 2019 年至今有 200 多条 BD 交易记录[2] 2. **大型 BD 交易首付款比例情况** - 历史平均约 10%,2025 年平均约 5%,三生美邦达 20%,反映项目高价值,中国创新药企总金额超全球,未来首付款比例有望赶超[1][2][5] - 首付款越高跨国公司对产品认可度越高,中国企业可能初期支付少、后续收益空间大,需权衡激励空间与确定性[8] 3. **中国创新药企业与国际大药企合作市场反馈积极** - 康方、百利天恒、三生美邦等合作案例获市场高度评价,展示中国企业技术突破和国际认可度提升,增强全球竞争力[1][6] 4. **中国创新药在国际市场地位及交易结构设计** - 地位显著提升,双抗产品受大药企认可,体现企业国际影响力和谈判能力提升[7] - 交易结构设计更成熟精细,如三生公司交易结构获市场认可,增强投资者信心[7] 5. **总包金额对医药企业和产品潜力的影响** - 反映企业对产品潜力和成本综合评估,包括研发、商业化成本及风险,代表市场空间及潜力[9] - 大型合作公布当日公司市值通常涨至总包金额水平,表明市场对项目有信心[9] 6. **投资时间节点和收益情况** - 提前三个月布局 BD 相关股票是理想节点,平均收益约 23%,胜率约 58%;大型交易一年后平均涨幅约 41%,胜率 52%,长期投资价值显著[3][12][13] 7. **大型 BD 交易表现差异原因** - 交易完成后需产品交接、临床设计和组织协调,半年内产品规划和研究未完全展开,股票收益不明显;半年到一年工作推进产生效果,股票表现显著提升,如科伦博泰与默沙东合作案例[14] 8. **提高大型 BD 交易胜率方法** - 缩小选定范围至 15 亿美金以上大型交易,一年后正向收益确定性更高;研究失效案例优化投资策略[15] 9.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交易情况** - 默沙东和阿斯利康在中国市场并购交易金额最高,辉瑞和 BMS 近期有大规模交易[17] 10. **跨国公司青睐的细分领域** - 双抗体和抗体偶联药物最受青睐,展示中国技术竞争优势,如启德医药、科伦博泰、百利天恒相关项目;小核酸药物如 SRNA 逐渐受关注[18][19] 11. **中国生物制药行业趋势** - 本土创新药企平均总金额和首付款比例提升,表明国际企业对中国创新能力认可度增加[21] - 大型 BD 交易多发生在信息披露后前三个月或一年内,胜率较高[21] - MNC 在华购买管线数量少,未来有更多高价值 BD 交易,倾向投资有竞争优势且全球排名靠前品类[21] 12. **双抗组合研发前景** - TCR - T 类因工程师红利预计在中国发展好;PD - 1 绑定其他靶点的三种产品在 ASCO 会议公布数据带来惊喜,有望挑战 K 药王座[22] 13. **国内创新药研发现状和趋势** - 不断有惊喜,除已有双抗和 ADC 产品,还有不同组合 PD - 1 产品及 ADC 领域创新,研发仍充满潜力[23] 14. **恒瑞医药潜在大品种产品** - 通过海外临床试验和关注海外 MNC 热门产品找潜在大品种,管线约 200 个产品,如减肥口服制剂、与默沙东合作 LPA 产品、代谢领域领先产品[24][25] 15. **信立泰创新药研发实力和管线潜力** - 在心血管领域技术布局积累深厚,未来两年将公布系列潜在大单品临床数据,慢病及常见病研发前景值得期待[26]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今年可能有大型并购交易,如中国某企业 EGF ADC 产品、DISCO 会议 ATEC 产品、PD - 1 VGP 数据相关品类可能吸引跨国公司兴趣[20]
创新药突围战:从烧钱到兑现,还需过几道坎?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26 19:55
行业表现 - 恒瑞医药港股首日上市收涨25%,带动A股和H股创新药板块显著上涨 [2] - 恒生医疗保健业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0%,三生制药涨幅210.86%、远大医药涨幅94.17%、科伦博泰生物-B涨幅87.88% [2] - 港股未盈利生物科技指数年初至今涨幅超39%,德琪医药-B涨幅456.92%、和铂医药-B涨幅358.60% [2] 政策与市场环境 - 2024年创新药全产业链支持政策逐步落地,包括保险增量资金、集采纠偏等组合拳 [3] - 2018-2024年医保谈判新增药品销售额超5400亿元,仅占医保基金总支出的2%,仍有提升空间 [3] - 行业分析师认为2025年创新药企需坚持创新,BD交易收益推动股价大涨,市场环境比去年更乐观 [3] 研发与国际竞争力 - 中国原研创新药数量2015-2024年超过美国,FIC药品全球占比24%,仅次于美国的43% [5] - 2025年ASCO年会上,科伦博泰、正大天晴、泽璟制药、恒瑞医药等多款国产创新药受关注 [5] - 本土药企转向探索新靶点,如多肽偶联药物、分子胶等,国际多中心试验数量从2020年207项增至2023年286项 [6] 全球化与BD交易 - 2025年1-4月全球药企发生21笔超10亿美元交易,总金额596亿美元,中国药企贡献42%的MNC首付超5000万美元引进交易 [9] - 恒瑞累计达成14笔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金额约140亿美元,三生制药因辉瑞60亿美元BD大单股价涨超35% [10] - BD谈判价格取决于产品质量、需求程度及企业资金状况,优质产品能获得更高首付款 [11] 估值与商业化 - 未盈利Biotech公司估值转向商业化能力考量,德琪医药-B因核心产品亚太商业化及BD预期股价大涨 [13] - 市场采用"终局思维"定价,容忍短期亏损,估值逻辑与美股Biotech趋同 [13] 挑战与风险 - PD-1/PD-L1抑制剂赛道拥挤,全球市场规模增速从2021年30%降至2024年8% [14] - 2024年港股18A再融资规模200亿港元,临床数据或BD不及预期可能导致融资窗口收紧 [15] - 中国创新药企Ⅰ期至Ⅲ期临床成功率分别为65%、42%、28%,核心管线失败将导致估值大幅下滑 [15] 未来展望 - 行业处于从"本土创新"到"全球创新"转折点,未来3-5年可能出现年销售额超60亿美元的重磅药物 [16] - 需构建全球化商业体系,应对监管变化并通过"头对头试验"证明临床价值 [15][16]
40%退货率,卖到海外的国产创新药遭遇“分手”危机?
36氪· 2025-04-29 09:17
中国创新药License-out交易现状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药企全球授权交易已超20笔,包括罗氏10亿美元合作信达生物、乐普生物12亿美元ADC合作等[2] - 2023年百利天恒与BMS达成84亿美元天价协议,首付8亿美元,推动公司净利增长575%至37.08亿元[2] - 映恩生物成立六年通过license-out累计交易超60亿美元,港交所上市首日涨幅达113%创纪录[2] License-out交易风险与终止情况 - 2020年完成的62起交易中40%已终止(25起),2021-2022年退货率约20%[5] - 典型终止案例包括诺诚健华奥布替尼、石药集团ADC项目EO-3021等[5] - 2023年中国创新药里程碑达成率仅22%,后期阶段达成率更低[9][11] 交易终止核心原因 - 临床数据不及预期:石药Claudin18.2 ADC美国I期ORR仅22.2%,较初期47.1%大幅下降[6] - 管线同质化竞争:默沙东退回科伦博泰SKB315因全球已有4款同类产品进入III期[7] - 买方战略调整:Coherus收购后终止君实生物TIGIT项目以优化资源分配[7] - FDA政策变化:信迪利单抗因仅基于中国临床数据被拒,礼来退回信达生物[8] 终止交易的影响 - 石药集团Claudin18.2 ADC仅获2700万首付(占总额2.3%),11.68亿里程碑款落空[11] - 天境生物终止CD47合作后砍管线至3条,暂停CD73单抗开发[12] - 市场信心受损导致后续融资困难,需优异临床数据才可能重启合作[12] NewCo模式兴起 - 2024年通过NewCo模式交易额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54%[12] - 康诺亚半年完成3笔NewCo交易,潜在总额11.4亿美元占营收95%[14] - 与License-out相比,NewCo模式实现风险共担、利益长期化,含股权收益[13] 行业趋势与建议 - 2024年1-11月BD首付款62.73亿美元,超直接融资额(39.77亿)近一倍[17] - 成功出海需具备全球领先研发进度、优质临床数据或显著商业前景[18] - 早期管线交易风险极高,辉瑞等MNC临床成功率不足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