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机器人技术
icon
搜索文档
超重磅!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王兴兴持股曝光
中国基金报· 2025-07-18 19:47
公司上市进展 - 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7月7日签署上市辅导协议,由中信证券担任辅导机构,正式启动IPO进程 [1][2] - 辅导内容涵盖法规培训、公司治理完善及上市文件准备,计划2025年7月至9月集中授课,10月进行上市条件评估 [2][3] - 公司于2025年5月28日完成市场主体类型变更,从有限责任公司转为股份有限公司,名称同步变更,市场推测为上市做准备 [3][4] 股权结构与控制权 - 创始人王兴兴直接持股23.8216%,并通过上海宇翼企业管理咨询合伙企业间接控制10.9414%,合计控制34.7630%股权 [2][3] - 2025年6月12日投资人变更,新增苏州光越创业投资、杭州光合贰期创业投资等机构股东 [4] - 2025年6月18日注册资本从288.9万元增至3.64亿元,增幅达125倍,显示资本扩张意图 [4][5] 业务与市场地位 - 公司专注消费级/行业级足式/人形机器人及机械臂研发,产品线涵盖XDog、Go1、H1等系列,2023年全球四足机器狗销量份额达69.75% [6] - 2024年人形机器人出货量全球第一,年度营收超10亿元,2020年起持续盈利 [6] - 经营范围覆盖机器人全产业链,包括研发、制造、销售及技术服务,2025年5月28日新增智能机器人相关业务条目 [4] 融资与估值 - 已完成10轮融资,投资方包括美团、红杉中国、经纬创投等头部机构,C轮由中国移动、腾讯、阿里等领投,投前估值超100亿元 [6][7] - 2024年B+++轮融资后估值80亿元,B++轮融资金额近10亿元,B+轮由经纬创投领投 [7] - 最新C轮融资数亿元,老股东普遍跟投,反映资本持续看好 [7]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5年6月注册资本变更显示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从288.9万元跃升至3.64亿元 [4][5] - 营业期限从2036年8月25日延长至"长期",体现长期经营规划 [4] - 2023年全球市场份额近70%,结合创始人透露的10亿元营收,显示行业龙头地位 [6]
镁伽科技冲击港股IPO,专注于机器人领域,三年累计亏损近23亿
格隆汇· 2025-07-18 18:21
行业动态 - 2024年以来已有约10家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寻求港股上市,包括极智嘉、斯坦德机器人、仙工机器人等[1] - 机器人行业受AI技术进步推动备受投资人关注,自主智能体技术2024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143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3837亿元[21][23] - 中国自主智能体机器人市场2024年规模337亿元,预计2030年达1357亿元,复合年增长率26.1%[24] 公司概况 - 镁伽科技成立于2016年,由普源精电前同事黄瑜清、乔志新、张琰联合创立,专注智慧实验室与智能制造场景的自主智能体研发[4][5][8] - 公司完成多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创新工场、药明康德、高盛等,D轮融资后估值达105亿元,入选胡润全球独角兽榜[6] - 创始人团队持股16.08%,创新工场为第二大股东(15.07%),核心管理层均来自知名企业如华为、普源精电[6][7] 产品与技术 - 核心技术架构为感知、构思及执行三大系统,覆盖实验室流程自动化与智能制造场景[8] - 智慧实验室产品包括Auflo液体处理系统等6大智能体系列,智能制造产品包括Manavis及Fabsil[8][11] - 2024年智慧实验室收入占比31.7%,智能制造收入占比68.3%,客户复购率74%,收入留存率115%[16][17][18]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收入复合增长率43%,2024年收入达9.3亿元,毛利率从23.9%回升至29%[13] - 同期净利润累计亏损22.8亿元,经调整后亏损11.41亿元,研发投入合计10.42亿元(占收入56%)[13][14][18] - 2024年末在手订单15亿元,但经营活动现金流净流出5.21亿元,账上现金仅4.56亿元[14][18][20] 市场竞争 - 智慧实验室领域市占率4.4%,国内厂商排名第一,全球第六,前十大厂商合计占50.9%市场份额[26][28] - 主要国际对手包括安捷伦、丹纳赫等,国内对手包括华大智造、晶泰科技[26] - 行业处于早期高投入阶段,需应对动态竞争环境与客户教育挑战[18]
中国机器人成为欧洲学习榜样?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8 09:59
全球机器人市场格局 - 中国工厂工业机器人安装量占全球51%份额,成为最大消费市场 [1] - 美国AI风险投资规模是欧洲四倍,在AI与机器人融合领域领跑 [1][2] - 欧洲工业机器人安装量仅占全球17%,远低于亚太地区的72% [3] - 2024年欧洲机器人初创企业融资额仅37亿美元,不到美国的四分之一 [3] 各国机器人发展路径 - 日本凭借发那科、安川等巨头占据工业机器人生产制高点 [2] - 韩国以高度自动化制造系统著称,电子产业机器人密度全球领先 [2] - 中国通过"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快速提升自主研发能力 [2] - 欧洲拥有库卡、ABB、优傲机器人等企业,但在汽车制造等领域显露疲态 [3] 欧洲面临的五大结构性挑战 - 市场碎片化:27国产业政策、监管标准难以协同 [4] - 技术转化堵点:学术研究实力雄厚但难以跨越"死亡谷" [4] - 僵化监管:欧盟《人工智能法案》严苛风险分类增加合规成本 [6] - 国家战略滞后:缺乏类似中美举国推进的机器人发展战略 [6] - 人口危机:老龄化与劳动力短缺未能转化为机器人普及动力 [7] 欧洲突围战略建议 - 聚焦物流运输、酒店旅游、农食加工等痛点行业 [10] - 在协作机器人、医疗辅助机器人等细分市场建立技术护城河 [10] - 成立欧洲机器人产业"母基金",撬动社会资本 [12] - 2028-2034年间将机器人相关预算提高至少5%(超1000亿欧元) [14] - 建立欧盟统一"机器人技能框架",覆盖从工人到工程师的全链条 [15] - 设立"监管沙盒"在可控环境中测试新技术 [17] 机器人技术经济价值 - 机器人为17个OECD经济体贡献5%生产力增长(1993-2007) [19] - 企业部署机器人后两年内生产力平均提升10% [19] - 汽车行业机器人化与过去十年20%劳动生产率增长直接相关 [19] - 食品加工企业引入机器人系统后每工时产量提升10%-15% [19] - 协作机器人生产成本较20年前下降20% [19] - 预测到2035年AI对制造业增加值贡献将达31% [20]
快讯|我国首个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应用;“房建高空作业机器人”登国际铁路盛会;南加州大学研发 MOTIF 传感机械手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8 09:59
深水油气ROV机械手 - 中国海油自主研发的首个深水油气ROV七功能机械手在珠江口盆地完成首次应用,关键性能指标符合设计要求[1] - 该机械手具备"伸、缩、摆、转、张、握、夹"七大功能,最大作业水深7000米,可承受700个大气压[1] - 通过数字化测试体系实现10小时不间断自动循环测试,完成陆地功能性测试、负重试验及海试等多轮验证[1] 高铁爬壁机器人 - 全球首款真空吸盘式高铁爬壁机器人亮相国际铁路展会,由国铁广州局与机器人公司联合研发[5][6] - 采用模块化设计,作业效率提升40%,可在高铁站房、桥梁等钢结构表面行走并集成机械臂完成除锈、检测等任务[6] MOTIF多模态机械手 - 南加州大学研发的MOTIF机械手整合热、惯性和力传感器,能避开高温区域并通过指尖轻弹判断物体质量[10] - 该技术已在2025年ISER会议展示,计划进一步集成高分辨率传感器优化算法,应用于厨房烹饪、焊接等场景[10] 仿生感知机械手 - 韩国KAIST与忠南大学团队开发出基于神经形态半导体的机械手,能模拟生物神经的"习惯化"和"敏感化"功能[13] - 实验显示其对重复安全触碰会逐渐忽略,但对危险信号如电击会立即强化反应,无需复杂处理器[13] 日语AI对话系统 - 名古屋大学发布日本首款实时对话AI系统J-Moshi,能模仿日语自然交流模式包括"aizuchi"简短回应[16] - 基于Kyutai的Moshi模型改编,训练耗时4个月,可用于日语学习及呼叫中心、医疗保健等商业场景[16] 机器人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领域包含埃斯顿自动化、埃夫特机器人等15家企业[21]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领域涵盖亿嘉和、晶品特装等7家企业[21] - 医疗机器人板块列出元化智能、天智航等12家企业[21] - 人形机器人涉及优必选科技、宇树等20家企业[21]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因时机器人等24家[23][24]
现场直击英伟达黄仁勋:DeepSeek R1非常创新,AI下一个浪潮是机器人
钛媒体APP· 2025-07-17 07:40
英伟达CEO黄仁勋中国行核心观点 - 中国AI发展迅猛 全球50%AI人才来自中国 模型层和应用层创新突出 DeepSeek推出全球首个开源推理模型是重大突破 [2][3][9] - 中国市场至关重要 英伟达获批向中国销售H20芯片 即将发布RTX Pro GPU 公司市值超4.1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2] - 中国电动车技术领先 小米 比亚迪 理想等车企产品令人印象深刻 车载科技堪称世界最佳 [8] - 华为是强大科技公司 低估中国制造能力是天真无知的表现 [9] - AI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技术 中国具备AI技术 机电一体化实力和制造业基础三大独特优势 [11] 英伟达发展历程 - 公司1993年成立 从游戏芯片起家 中国合作伙伴包括腾讯 网易 米哈游等 [4] - 2006年推出CUDA软件平台 将GPU变为通用计算引擎 奠定AI时代基础 [5] - 2016年推出全球首款AI超级计算机DGX 首批客户包括OpenAI [5] - 从Hopper到Blackwell架构 AI计算能力提升100倍 比摩尔定律快1000倍 [5] - 目前全球150万开发者在英伟达平台开发 中国开发者超过30万 [6] 中国AI产业现状 - DeepSeek 阿里巴巴 月之暗面 MiniMax等公司是全球一流AI企业 [6] - 中国AI应用场景快速落地 源于激烈市场竞争和强大教育体系 [3] - 开源模型将成趋势 "哪个模型最实用"比"哪个模型最聪明"更重要 [10] -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基础坚实 与AI发展高度契合 [10] 英伟达产品与技术 - H20芯片适合训练大模型 RTX Pro专用于数字孪生和机器人模拟 [7] - CUDA技术开放兼容 支持第三方开发替代方案 [7] - 供应链重启面临挑战 订单和供应量存在不确定性 [7] 行业合作与生态 - 与小米合作紧密 涉及自动驾驶汽车和智能手机等领域 [7] - AI正在驱动腾讯 阿里 字节 百度 美团等中国科技巨头业务发展 [6] - 致力于打造全球AI生态系统计算平台 覆盖医疗健康 能源交通等领域 [6]
上午唐装开讲 下午皮衣续场 聊小米赞华为 黄仁勋亮相链博会的三个首次、一个信号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16 23:48
黄仁勋中国行核心动态 - 英伟达CEO黄仁勋今年第三次访华 首次在中国官方重大活动中正式亮相并尝试中文演讲[2] - 释放对国内全产业链友好态度 称赞中国AI发展及高新产业 会见明星企业代表[2] - 明确业务信号 H20芯片重返中国市场 将推出RTXpro显卡[2][7] - 表达在华长期发展野心 希望未来引入更先进芯片 称增长"才刚开始"[2][8] 对中国科技企业评价 - 列举合作企业包括腾讯/网易/字节跳动/阿里/百度/小米/华为等30年合作伙伴[3][4] - 特别提及小米雷军 称"从第一天就知道他会成功" 表达对小米汽车的兴趣[4] - 高度评价竞争对手华为 称其芯片设计/系统工程/云服务能力"非常强大"[4][5] - 相关言论"轻视华为极其天真"登上社交媒体热搜[5] AI与机器人产业观点 - 将AI定位为基础设施 类比电力和互联网 认为中国站在变革前沿[6] - 看好中国机器人发展 提及小米/比亚迪可能推出惊艳产品[6] - 强调中国供应链优势 称其"复杂先进/技术水平领先全球"[6] - 列举中国AI创新案例 模型层有DeepSeek/阿里/Kimi 应用层提及TikTok全球影响[6] - 提出AI四阶段发展论:感知型→生成式→推理型→机器人技术[6] H20芯片与市场策略 - 美国批准H20恢复对华销售 该芯片专为中国市场设计基于Hopper架构[7] - 此前禁令导致二季度预估80亿美元损失 45亿美元库存减值[7] - 当前存在大量订单积压 需提升供应链产能[7] - 表态希望未来向中国出口更先进芯片 强调技术持续进步[8] 英伟达在华战略 - 明确保持扩张势头 称过去几年在华发展迅速[8] - 提出"增长才刚开始"的长期发展定位[8]
黄仁勋:任何低估华为、低估中国制造能力的人都极其天真
第一财经· 2025-07-16 22:44
黄仁勋中国行及市场动态 - 黄仁勋今年第三次访华 在北京前门酒店接受媒体采访 谈及H20芯片 华为及中国AI创新等话题 [1] - H20芯片将恢复在华销售 公司需提升产能 期待更先进芯片进入中国市场 [1][11] - 公司芯片供应周期约为9个月 需时间重新提升供应链产能 [12] 对中国科技公司的评价 - 华为是一家不可思议的科技公司 在芯片 系统 网络方面技术强大 低估华为和中国制造能力的人极其天真 [3] - 华为AI芯片取代英伟达可能只是时间问题 [3] - 中国AI创新令人印象深刻 全球50%的AI研究人员在中国 模型层有DeepSeek 阿里巴巴千问等优秀技术 [5] - 特别点赞DeepSeek模型 称其为革命性大模型 已应用于医疗 机器人等领域 [5] - 中国在模型层和应用层发展迅速 竞争激烈 许多优秀功能被开发出来 [6] 中国市场及供应链重要性 - 中国供应链非常先进 特别是在面向消费者的精细制造业 许多产品难以脱离中国供应链 [6] - 过去五年中国电动汽车是最让世界惊讶的存在 公司与小米在多个领域展开合作 [7] - 中国在创造新应用方面表现出色 如小红书 TikTok等产品影响全球互联网使用方式 [8] 公司战略及行业观点 - 公司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 成为史上市值最高公司 重新发明计算方式并创造AI新行业 [13] - 公司在中国业务持续扩张 吸纳更多人才 中国员工是"非凡的工程师和专业人士" [13] - AI下一波浪潮将是机器人领域 公司推出RTX PRO GPU面向智能工厂和物流数字孪生应用 [6] - 中国发展机器人技术具有独特优势 包括优秀AI技术 强大制造基地等 [7] 竞争格局 - 不关心亚马逊 谷歌等云厂商自研AI芯片的竞争 公司策略是建立最先进AI系统并服务整个AI生态 [14] - 竞争对手非常努力且想赢 但竞争能让市场 行业变得更好 [14] - 承认竞争对手很难对付 [14]
快讯|全球首例!深圳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货;马斯克推出二次元“AI女友”,30美元/月;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能量方块传递”等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6 21:54
全球首例机器人自主地铁配送 - 深圳地铁2号线湾厦站实现全球首例机器人自主搭乘地铁配送货 测试在空闲时段进行 采用AI调度算法+机器人技术实现无人化配送 [1] - 该配送场景由深铁集团与万科合作运营 机器人及智能调度系统由万纬物流集成研发 具备AI调度算法 全景激光雷达 机械底盘等技术 [1] - 机器人采用北极燕鸥卡通形象 可自主规划最优搭乘线路 为湾厦站及线上其他7-Eleven门店配送补给商品 [1] 马斯克推出AI伴侣功能 - Grok推出基于Grok 4大模型的"伴侣"功能 首批上线哥特风女孩Ani和卡通小熊猫"坏鲁迪"两个角色 [2][4] - 服务仅向每月支付30美元的SuperGrok订阅用户开放 角色具有NSFW特性 Ani需通过互动增加好感度 "坏鲁迪"会发表粗鲁言论 [4] - 即使用户关闭NSFW选项 仍难以完全杜绝AI发表"少儿不宜"的言论 [4] 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活动 - 2025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启动"能量方块传递"活动 首站八达岭长城八台机器人完成精准协作传递 [5][7] - 活动采用机器人接力传递四棱锥金属造型的"能量方块" 中心镶嵌蓝色多切面晶体 设计融合科技与人文元素 [7] - 未来一个月市民有望在街头偶遇传递机器人 近距离感受科技魅力 [7] 骨科巨头收购手术机器人公司 - 捷迈邦美以1.77亿美元收购Monogram Technologies 布局全自主手术机器人赛道 [8][10] - Monogram专注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 结合机器人操作 AI导航及3D打印技术 提升关节置换术精度与安全性 [10] - 收购将增强捷迈邦美在全膝关节置换领域技术能力 完善其Rosa机器人平台生态 [10] 新西兰推出AI养殖机器人 - 新西兰坎特伯雷大学研发贻贝专用AI水下机器人Poseidon 可自主潜入海底进行拍照采样和三维建模 [11][13] - 机器人搭载Doppler速度记录仪 惯性导航系统 AI路径预测算法和NVIDIA AI处理芯片等核心技术 [13] - 能提前1秒预测养殖绳索三维位置 解决海水养殖监测成本高 效率低等难题 [13] 机器人行业企业名录 - 工业机器人企业包括埃斯顿自动化 埃夫特机器人 非夕科技等15家 [16] - 服务与特种机器人企业包括亿嘉和 晶品特装 九号机器人等7家 [16] - 医疗机器人企业包括元化智能 天智航 思哲睿智能医疗等14家 [16] - 人形机器人企业包括优必选科技 宇树 云深处等20家 [16] - 具身智能企业包括跨维智能 银河通用 千寻智能等16家 [20] - 核心零部件企业包括绿的谐波 因时机器人 坤维科技等24家 [21] - 教育机器人企业包括硅步机器人 史河科教机器人 大然机器人3家 [21]
【重磅发布】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申请指南
机器人圈· 2025-07-16 21:09
机器人与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2025年度开放课题指南 实验室背景 - 实验室由原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网络化控制系统重点实验室重组而成,2024年底获科技部批准建设,依托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1] - 实验室定位为国家战略需求服务,聚焦机器人技术与系统的基础前沿研究,目标是为国家安全、重大科学工程及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1] 资助方向 - **方向一**:微纳米机器人前沿技术,涵盖类生命制造、靶向递药、纳米机器人导航、微纳米制造及集群协同技术等 [2] - **方向二**:人形机器人及具身智能系统,包括AI感知、核心部件、灵巧操作控制、视觉语言大模型及自主决策等 [3] - **方向三**:智能医疗机器人系统,涉及多机器人协同、力触觉反馈、脑机接口、康复辅助及生机电融合技术等 [4] - **方向四**:特种机器人关键技术,如煤矿机器人、高海拔科考、极端环境适应及多集群协同感知等 [5] - **方向五**:海洋探索智能机器人,研究海洋运动控制、机械手驱动、自主感知及安全控制等 [6] - **方向六**:空天智造机器人,聚焦空间环境感知、灵巧操控、航天装配、在轨制造等技术 [7] - **方向七**: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安全,包括威胁监测、主动控制、漏洞挖掘及运维平台等 [8][9] 申请条件 - 申请人需为外部科研人员,具有博士学位或中级以上职称,年龄一般不超过40岁 [10] - 需联合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合作申报,鼓励跨单位及国际团队协作 [10] 资助与周期 - 单个课题资助金额为5-10万元,研究周期为2025年9月1日至2027年8月31日 [11][12] 成果与经费管理 - 成果需标注实验室资助,包括SCI论文1-2篇,并公开相关程序接口及数据集 [13][15] - 经费使用严格按国家标准,覆盖设备费、业务费和劳务费 [14] 申请流程 - 需在2025年8月10日前提交PPT(含录音)和申请书,内容需体现与实验室研究的互补性及促进性 [16] - 材料需包含个人签名及单位公章,电子版发送至指定邮箱,纸质版邮寄至实验室 [16] 其他要求 - 申请材料真实性为硬性要求,学术不端行为将取消资格并通报 [19]
黄仁勋:中国具备发展人形机器人的独特优势
快讯· 2025-07-16 17:10
7月16日,英伟达CEO黄仁勋在接受专访时表示,中国发展人形机器人处于一个非常优势的位置。"中国 有三方面的优势:第一,已经拥有非常优秀的AI技术;第二,中国在机电一体化方面极其出色;第 三,中国拥有非常庞大的制造业基础来部署这些机器人。这三个条件在中国是非常独特的。因此,我对 机器人技术在中国的发展非常乐观。"(中国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