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金融
搜索文档
陈志能调任中行上海分行行长,9年间掌舵五家一级分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2 14:35
人事任命与履新 - 陈志能以中国银行上海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的身份率队访问上海国投公司,这是其自中行河南省分行调任上海后的首次公开亮相 [1] - 陈志能出生于1972年,1990年以浙江省金华市文科状元的身份考入北京大学,长期扎根于中国银行体系,拥有总行与分行复合型管理经验 [2] - 陈志能在过去九年间已先后执掌宁夏、内蒙古、辽宁、河南、上海五家一级分行 [2] - 在陈志能赴任之前,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为王晓,王晓近期已赴任进出口银行党委委员,拟任副行长 [3] 过往工作经历与业绩 - 陈志能自2009年起在中国银行总行人力资源部担任助理总经理、副总经理等职务,2016年转向一线业务领导岗位 [2] - 在宁夏推动金融扶贫,在辽宁参与支持东北振兴,在河南省分行期间考察调研国道209王官黄河大桥项目、前坪水库灌区工程等,推进重大工程金融支持并签署多项战略协议 [2] 未来合作方向与业务重点 - 陈志能表示希望与中国银行上海分行在现有合作基础上,用足用好科创金融政策与工具箱,共同提升合作能级,拓展发展空间,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 [2] - 王晓在进出口银行调研中表示,该行作为服务对外经济贸易投资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的金融机构,正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 [7] - 进出口银行业务重点包括聚焦基础设施、经贸往来、产业投资等领域,加强绿色转型、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金融支持,支持职业教育项目,以及深化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 [7] 高管教育背景与职业路径 - 王晓拥有复旦大学国际金融专业学士和厦门大学法学硕士学位,1992年8月加入中国银行 [7] - 王晓曾担任中行纽约分行助理总经理、福建省分行副行长、厦门市分行行长、宁波市分行行长,中国银行交易银行部总经理、公司金融部总经理,于2024年7月起担任中行上海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7]
苏农银行:10月17日接受机构调研,国信证券、南方基金等多家机构参与
搜狐财经· 2025-10-22 09:21
一是助力传统行业绿色转型。围绕本土纺织产业在国际贸易中遇到的"绿色壁垒",聚焦产业痛点,与当地 政府合作立项"纺织行业低碳转型及金融创新指南"项目,制定"五个一"绿色金融服务模式,助力企业转型 升级。二是助力科创企业孵化发展。开展科创企业"伴飞计划",打造覆盖苏州市各类科技型企业的科创金 融产品线。创设"人才贷2.0"产品,重点支持各级科技领军人才企业以及来苏创业的优质高效学子创办的 科技企业;推出"创投贷"产品,创新五维授信评价体系,深入产业研究和企业价值挖掘。三是助力链上企 业共同成长。聚焦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立足区域禀赋,创新打造"同盟链"协同展业模式,改变"核心 企业就是大企业"的传统思维,依托真实场景为小微企业提供精准服务,实现从"单点突破"到"链式共 赢"升级,以"一揽子"管家式的综合服务,显著提升中小企业服务质效。 苏农银行(603323)主营业务:公司金融、零售金融、金融市场。 证券之星消息,2025年10月21日苏农银行(603323)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10月17日接受机构调研,国 信证券、南方基金、长信基金参与。 具体内容如下: 问:后续贵行业务发力的重点区域是哪些?近期是否有村 ...
浙商银行青岛分行:“星火计划”全面启动科技金融新引擎助力科创企业高质量发展
新浪财经· 2025-10-21 18:36
业务规模与定位 - 截至2024年末,各项存款达263亿元,各项贷款达207亿元 [1] - 公司以成为“一流的商业银行”为愿景,深入贯彻金融的政治性、人民性,积极支持区域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1] 科创金融服务战略 - 全力推行“星火计划”科创金融专项服务行动,以“全周期、全方位、全链条”综合金融服务为核心 [1] - 聚焦“新、全、专、久”四维发力,构建科创企业服务新生态 [1] - 重点服务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及高新技术企业等创新主体 [1] 创新金融产品 - 力推“资产池”、“跨境池”、“电费白条”等创新产品 [1] - 创新推出“数科贷”、“科创贷”、“专精特新贷”等专属产品,其中“数科贷”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最高300万元纯信用贷款 [1] - “电费白条”业务为科创企业高频支付场景提供融资支持,支持线上申请即时获额和灵活融资 [2] 专业化服务模式 - 创新构建“1+1+N”专业服务模式,由产品经理、客户经理与风险审查专员组成专项服务团队,提供“贴身管家式”服务 [1] - 设立普惠金融专职团队,建立“敢愿能会”长效服务机制,确保全流程无缝对接 [1] 科技赋能与数字化 - 深度融合金融科技,构建“线上+场景”数字化服务新生态,重点服务青岛市“10+1”优势产业 [2] - 国际业务实现“结算+融资+外汇”100%全线上化办理,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助力出口企业快速获得信用授信 [2] 未来发展方向 - 公司将持续优化服务流程、拓展创新金融产品体系,推动科创金融生态建设 [2] - 秉持“金融向善、服务实体”的初心,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坚定扮演好“科技企业的成长伙伴”角色 [2]
中信银行济宁分行:强化基金服务支持,赋能科创企业发展
齐鲁晚报· 2025-10-21 14:50
文章核心观点 - 中信银行济南分行通过为创业投资公司提供基金托管服务 为区域内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领域的科创企业搭建融资桥梁 [1] - 该银行规划了覆盖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资本+资源”综合服务方案 旨在形成服务辐射效应 [1] - 未来将不断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创新金融产品 以支持区域创新生态建设 [2] 基金服务与投资方向 - 中信银行济宁分行为一家创业投资公司提供基金托管服务 [1] - 基金拟聚焦先进制造与数字经济两大科创领域 [1] - 投资方向涵盖高端装备研发、智能生产线改造、精密零部件制造、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应用、数字孪生技术等行业 [1] 对科创企业的支持作用 - 基金旨在为科创企业提供专业股权投资 缓解其研发投入大、资金回收慢、融资渠道窄的发展困境 [1] - 支持科创企业技术迭代与产品研发 推动企业从技术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 [1] 综合金融服务方案 - 方案包括为科创企业提供结算管理、供应链金融、外汇避险等综合金融服务 以优化资金流转效率 [1] - 联动中信集团内外部资源 为科创企业对接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及技术转化平台 [1] - 目标是形成服务一家基金、赋能一批科创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辐射效应 [1] 未来发展规划 - 针对科创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 不断完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 [2] - 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科创企业信用贷款等金融产品 [2] - 为更多优质企业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助力打造更具活力的区域创新生态 [2]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大众日报· 2025-10-20 11:23
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古老而常新的泉城济南,走过了非凡的五年。 "十四五"是济南圆梦的五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战略实施,让济南深度参与国家 战略,获得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设立,让济南一步实现了"北跨"梦 想,得以拥河发展,打开了潜力无限的全新空间。 这五年,是济南转型蓄力的五年。统筹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 布局,济南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优势产业质效提升的同时,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等 未来产业乘势起飞。 这五年,是济南成长变靓的五年。城变美了,空气好了,公园多了,泉水入户了,地铁通达了,托 幼上学养老变优了,泉城更加宜居宜业,形成了"近悦远来"的态势。 站在"十四五"与"十五五"的历史交汇点上,奋斗在"强新优富美高"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 设征程中的济南,也正向着高标准建设"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目标阔步向前。 万亿之上再迈进 黄河北岸起新城 金秋时节,天朗气清,在黄河北岸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下简称"起步区"),比亚迪济南 基地近6000亩的巨大厂区气势恢宏,一辆辆新车下线开出。获批4年,起步区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 ...
济南| 济水之南新满目 大河万里入胸怀
大众日报· 2025-10-20 09:46
城市经济发展与战略定位 - 济南市2024年GDP达到1.35万亿元,全国城市排名第18位,较2020年提升1位并跨越3个千亿台阶 [2] - 被定位为"黄河流域重要的中心城市",是沿黄九省(区)4座万亿级大城市之一,承担强化区域"龙头"角色的责任 [2] - 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获批设立,规划面积798平方公里,定位为城市副中心,已初步形成新能源汽车、泛航空、新材料等三条产业链 [1][2] 产业转型与工业发展 - 2024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首次突破1万亿元,2022至2024年间连续跨越三个千亿元台阶,营收和利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7%和6.8% [2][6] -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2-2024年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9.2% [7] - 前瞻布局"6+6"未来产业,重点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量子等领域,拥有430家人工智能企业和58家重点大模型企业 [1][6][7] 科技创新能力 - 2024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7188家,较2020年实现翻倍,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9165家 [8] - 技术合同成交额连续6年保持山东省首位,拥有全国重点实验室20家、省实验室3家、省重点实验室126家,均居全省第1位 [8] - 获批全国首个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至2024年6月底科创企业贷款余额达3039.78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约1941.38亿元 [8] 交通枢纽建设 - "十四五"期间完成重点交通项目投资3725.5亿元,为"十三五"时期的1.44倍 [3] - 高铁运营里程达446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899公里,每日约有660趟高铁通往全国366个城市 [3] - 济南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投用后年旅客吞吐量将达5500万人次,货邮52万吨,辐射周边10多个城市、7000万人口 [3] 城市发展与民生改善 - 2020-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27万人,每年新增人才超过10万人,人才总量达287.5万人,连续3年获评"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 [11] - "十四五"期间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316所,新增学位23万余个,数量领跑全省 [10] - 截至2024年底建成500平方米以上公园1281个,各类绿道1376公里,PM2.5浓度36微克/立方米创历史最优水平 [11] 重点功能区建设 - 中央商务区入驻金融总部及相关服务企业1万余家,包括50余家省级金融机构和36个世界500强企业项目,获评"中国商务区综合竞争力20强" [3] - 国际医学中心片区开工项目60多个,总开工面积860多万平方米,集聚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质子中心等医教研机构 [3] - 高新东区作为济南高新区"三次创业"主战场,目标"十年再造一个新高新" [3]
上海财经大学刘莉亚:银行风控逻辑与科创企业长周期需求出现结构性错配,建议构建多元化科创金融体系
新浪财经· 2025-10-17 19:21
刘莉亚援引数据表明,仅2025年第二季度金融机构银行为主支持科创信贷达到了3.46万亿,即便是科创 债也达到了1.38万亿,换句话说,金融支持科创其实最主要的是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支持科创。然 而,这种依赖间接融资的格局与科技创新企业的融资需求存在结构化的不匹配。 "银行要求收益确定,要求抵押,短期现金流等等",刘莉亚分析道,"科创企业本身创新有很大的不确 定性,也有长周期等等",二者之间存在结构化的不匹配。她引用的一项2025年最新研究显示,商业银 行科技支行的设立对成熟科创企业效果显著,却能对初创企业产生负面效应。 这种结构性矛盾在科创债市场同样明显。与美、欧、日市场由追求长期高收益的基金和保险公司为主要 投资者不同,国内科创债的投资主体以风险偏好较低的商业银行及理财子公司为主,导致债券期限普遍 偏短,且缺乏高收益品种,难以匹配科创企业的长期、高风险融资需求。 专题: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首届绿色产业与可持续消费博览会 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刘莉亚出席并发表主题演讲。 刘莉亚指出了一个关键矛盾:传统银行体系追求确定收益、注重抵押和短期现金流的风险评估逻辑,与 科技创新企业固有的高度不确定性、轻资产属 ...
上海财经大学刘莉亚:以科创金融破局与人才战略,赋能上海“五个中心”高质量建设
新浪财经· 2025-10-17 19:18
大会概况 - 2025可持续全球领导者大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世博园区召开 [1] - 大会由世界绿色设计组织与新浪集团联合主办 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北京办公室协办 新浪财经与世界绿色设计组织北京代表处承办 上海市黄浦区人民政府支持 [1] - 申能集团作为全球合作伙伴 在专场分论坛上热议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东方样板 解码上海产业升级的可持续动力 探索上海五大中心的增长新范式等议题 [1]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核心基本盘 中央金融委员会于2024年6月发文支持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尤其是加快建设科创金融的改革试验区 [3] 上海科创中心现状与挑战 - 上海-苏州城市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创新指数中排名全球第6位 而深圳-香港-广州排名第1位 北京亦位居前列 [3] - 上海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平均估值仅为旧金山同类企业的四分之一 [3] - 科创企业多依赖政府引导基金支撑 [3] 科创金融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 全球普遍以股权融资匹配科创企业生命周期 而国内2024年PE和VC机构数量同比下降近44% [3] - 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占比高 但银行信贷更适配成熟科创企业 与初创及成长型企业需求存在结构性不匹配 [3] - 国内科创债存在投资者风险偏好低 期限短 行业分布偏传统 缺乏高收益品种等问题 [3] 对科创金融发展的建议 - 建议从底层设计科创金融机制 实现创新者与投资者共赢 激发风险共担意愿 推动社会资本与国际资本融合 [4] - 建议推广CVC模式 促进主业与创新投资结合 [4] - 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不拘一格吸纳人才 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注入动力 [4]
“十四五”期间 徐汇区交出多个“第一”答卷 区域经济实现历史性跨越
解放日报· 2025-10-17 09:25
核心经济表现 -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4000亿元,连跨两个千亿台阶,总量居中心城区第一,人均GDP翻了一番 [1] - 规上服务业年均增速达10.2%,属地规上工业总产值居中心城区第一 [2] - 实际利用外资预计较"十三五"期间增长79.2%,外资企业累计近3400家,外资总部机构达174家保持中心城区第一 [1][2] 产业集群发展 - 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文化创意、科创金融等四大产业集群基本达到"4个千亿"的产出规模 [2] - 积极实施"人工智能+"行动,聚焦制造、文旅、教育、治理等15个领域打造高价值应用场景 [2] - 服务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等创新"国家队",集聚高校创新中心及新型研发机构,上海五大基础模型均诞生在徐汇 [2] 城区建设与投资 - "十四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投资总额2260亿元,较"十三五"翻番,年均增长11%,今年预计将达560亿元 [3] - 接续打造滨江功能区,实现西岸高能级功能组团的整体规划和次第呈现 [3] - 完成旧住房综合修缮1150万平方米,为"十三五"的2.7倍,覆盖近400个老旧小区,18万户居民得益 [4] 消费与文旅活力 - 全区商销总额突破8000亿元,社零总额突破1300亿元 [3] - 打造"武康路—安福路"新零售"亿元商街",在漕河泾开发区打造元宇宙街区 [3] - 每年举办大型演唱会、重大体育赛事近50场次,人均体育消费居全国第一 [1][3]
杭州银行获评“2025低空经济金融创新案例” 搭建产业对接平台赋能低空产业
搜狐财经· 2025-10-13 19:05
活动与行业背景 - 2025浙商低空经济合作周主报告会暨建德低空生态展在杭州举办,吸引400余名嘉宾参与,旨在加速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构建全产业链生态 [1] - 公司凭借低空产业金融服务的创新实践,获评“2025低空经济金融创新案例” [1] - 低空经济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链覆盖研发设计、核心零部件制造、整机装配、运营服务等环节,蕴含万亿级市场潜力 [1] - 政策放宽及技术突破推动低空经济在物流配送、应急救援、城市管理、文旅体验等场景加速落地 [1] - 浙江省作为全国低空经济创新发展试点省份,已形成以杭州、宁波、温州为核心的产业集群,2025年省内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数量突破2000家,核心产业规模预计突破800亿元 [1] 公司科创金融体系与业务数据 - 公司已构建“1+7+N”科创金融专营体系,试点设立医疗健康、智能制造、人工智能、产业资本等领域专营团队,并建成涵盖“行业+被投+团队+技术+政策”的科创企业数据库 [2] - 公司创新“五维评估模型”,并持续优化升级“科创金引擎”产品体系,包括上线“科易贷-潜龙计划”产品模型,推进“科保贷”线上化试点,提供“科技并购贷”等服务方案 [2]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科技贷款余额达1151.80亿元,较上年末增加205.95亿元 [2] - 截至2025年6月末,公司科创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托管规模达1889.31亿元 [2] 公司服务模式与案例 - 公司不仅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更依托渠道资源优势搭建产业对接平台,推动上下游资源整合 [3] - 公司成功为一家专注集成系统研发的科技企业对接整机研发公司,共同研发出适配机型,实现技术突破,并使其成为长期客户,印证了“金融+产业”服务模式的价值 [3] - 公司累计培育327家企业实现上市,对2025年杭州市独角兽、准独角兽企业的榜单覆盖率高达90% [3] - 公司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理念,以差异化风险管理机制为支撑,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 [3]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将以获奖为新起点,深化科创金融3.0模式,聚焦低空经济研发、制造、应用全链条 [4] - 研发端计划加大对无人机核心零部件、空管系统企业的支持,制造端为整机制造、配套企业提供供应链金融,应用端针对物流、应急、文旅等场景推出“场景化融资方案” [4] - 公司将持续深化与政府、产业基金、创投机构的合作,推动创新资源集聚,为低空经济注入金融活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