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脑智能
搜索文档
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达65家
新华日报· 2025-08-11 03:45
科技创新成果 - 我国首艘深远海绿色智能技术试验船"未来"号交付下水 [1] - 我国通信与信息领域首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通过总体验收 [1] - 前7个月江苏获批上市创新药14个 超过去年全年的13个 继续保持全国首位 [1] - 截至6月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达67.19万件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78.81件 连续9年保持全国省区第一 [1] 科研投入与基础研究 - 研发投入持续3年提升 对全国的贡献超过1/8 [1] - 省政府设立省级基础研究专项资金 从去年的24.8亿元增加至今年的26.8亿元 [1] 创新平台与实验室建设 - 苏州实验室去筹转建 加快推进材料综合研究设施建设 [2] - 4家省实验室分别聚焦网络通信与安全、深海技术科学、深地科学与工程、生物育种等领域 [2] - 牵头建设44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与省内龙头(链主)企业建立"1+1+X"联合联动机制 [2] - 江苏省实验室联盟成员单位扩增至65家 组建高端装备、通信、计算机与人工智能3个领域类联盟及长三角种业创新跨省域联盟 [2] 产业科创阵地 - 省级以上高新区达61家 其中国家级18家 数量全国居首 [2] - 开展"六新"行动 着力推动高新园区新质转型 [2] 未来工作重点: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 - 建强物理、应用数学、合成生物三大基础科学中心 [3] - 深化"应用基础研究特区"改革试点 实施60项左右基础研究重点项目 [3] - 在量子科技、类脑智能等方向实施80项左右前沿技术研发项目 [3] - 在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部署40项左右科技重大攻关项目 [3] 未来工作重点:平台建设与产业布局 - 加快推进第二批省重点实验室重组 高水平推进苏州实验室等战略科技力量建设 [3] - 用好工业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创新平台 加强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在苏布局 [3] 未来工作重点:创新生态与成果转化 - 推进高新园区和高等院校"双高协同"创新发展 推动"有组织科研+有组织转化" [3] - 深入实施"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工程 [3] - 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或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牵头新建10家上下游协同联动的创新联合体 [4] - 打造40家硬科技标杆孵化器 [4] - 修改出台《江苏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 [4]
技术突破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类脑智能加速落地应用
证券日报· 2025-08-07 00:06
核心观点 - 浙江大学发布新一代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悟空" 神经元数量接近猕猴大脑规模 标志中国神经拟态类脑计算机达国际先进水平[1] - 类脑智能产业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实践 通过技术外溢效应推动智能机器人等关联赛道发展[1] - 产业呈现"政策引导+资本助推+技术迭代"三轮驱动特征 商业化进程加快推动可持续发展[3] 技术突破 - "悟空"由15台刀片式神经拟态类脑服务器组成 整体神经元数量接近猕猴大脑规模[1] - 类脑计算领域算法模型正从实验室走向市场 宁波时识科技已形成类脑感知/感算/计算完整产品矩阵[1] - 非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取得进展 强脑科技开发出智能仿生手/腿/灵巧手/安睡仪/舒压系统等多款量产产品[2] 应用场景拓展 - 医疗健康领域率先商业化落地 创新医疗参股公司博灵脑机B端产品开展多中心临床试验 C端产品2025年上市销售[2] - 智慧教育成为重要应用场景 熵基科技推出基于非侵入式脑机接口的脑电产品 可实时采集脑电信号培养青少年专注力[3] - 应用端呈现"三高"趋势:高频交互(XR头显/车载舱) 高精度控制(工业机器人/矿山机械) 高溢价医疗(情绪障碍干预/阿尔茨海默早筛)[3] 产业发展模式 - "工具链+标杆产品"模式缩短技术验证周期 培育早期用户习惯 推动产业链从科研驱动转向需求牵引[2] - 基础架构建设稳步推进 软硬件协同发展让后进入企业无需重复造轮子即可参与创新[1][2] - 各方通过分层协作助力产业可持续发展 为规模化商用奠定生态基础[2][3]
2025 WAIC落幕,深谋科技异军突起,以技术与落地破局具身智能赛道
金投网· 2025-08-05 17:25
公司核心观点 - 公司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首次亮相,以差异化的技术路径和实际落地成果成为行业焦点[1] - 公司专注于“理解人类、服务人类”的机器人核心使命,技术路径聚焦于脑控、动态视觉伺服和康养场景三大底层能力[2] - 公司的产品并非实验室演示,而是已实现商业化部署,特别是与韩国政府合作在智慧养老机构进行应用,成为国内少数实现“出海+商用”的具身智能企业[5] - 公司通过构建“理解人类大脑与行为逻辑”的感知-交互-执行智能体系,实现了从炫技到实用的路径性突破[20] 技术优势与创新 - **脑机交互系统MindMover**:国内首个将“脑意图识别+精神状态识别”闭环融合的人形机器人脑控系统,脑电信号驱动动作指令的反应延迟小于300毫秒,可实现机器人感知人的疲劳与情绪变化[22][23] - **动态视觉伺服系统**:强调“边看边做、实时决策”,算法压缩比业界平均低70%,支持在无结构环境下进行多目标动态识别、抓取规划和空间避障等复杂任务[24] - **多物理量智能感知系统OmniSense**:基于SAW声表面波技术,单芯片可同步感知温湿度、有害气体、脉搏等20多种参数,支持MHz级高频响应,功耗降低60%[10] - **全栈自研体系**:硬件方面自研灵巧手、六维力传感器等核心部件,算法方面融合MPC+强化学习+ADRC等模型,平台实现感知-规划-执行-反馈的智能闭环[30] 市场认可与媒体关注 - 央视新闻《新闻1+1》栏目专访公司CEO并亲身体验脑机接口与人形机器人融合,展示技术如何“听懂”人心[6][21] - 超过30家主流与专业媒体进行集中报道,包括央视网、21世纪经济报道、硅星人、华尔街见闻等,将公司推上“技术焦点位”[21] - 公司副总裁受邀参与央视“重构家居生活想象”圆桌论坛,技术总监接受央视网等媒体专访,深度剖析脑机与视觉核心技术[10][14] 应用场景与商业化进展 - **康养陪护场景**:与韩国政府合作,机器人已在多地养老机构部署,实现认知陪伴、状态检测、远程操控、应急响应全链路闭环[28] - **教育互动场景**:正在多所中小学试点,根据学生注意力状态动态调整教学节奏,实现个性化教学交互闭环[28] - **危险作业场景**:在研推进中,面向高温、高辐射等高风险场景,结合脑控远程控制与视觉辅助识别,正与大型工业集团开展合作验证[28] - **下一代技术规划**:公司正研发一套能量驱动、生物合理性的世界模型,旨在实现机器对因果关系、物理规律的自发学习,预计明年发布,以打造具身智能的“认知大脑”[29]
风语筑中标杭州未来科技城项目 联手“强脑科技”布局类脑智能产业高地
证券时报网· 2025-08-05 15:34
公司业务动态 - 风语筑成功中标杭州未来科技城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采购项目 [1] - 公司将依托领先数字化体验技术及资源整合能力参与项目建设 [1] - 深度融合强脑科技在脑机接口和具身智能领域的尖端成果 [1] 产业布局合作 - 联手"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布局类脑智能产业高地 [1] - 合作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类脑智能产业创新策源地与展示体验高地 [1] - 项目定位为面向全球的脑机智能产业策源地 [1] 区域产业生态 - 杭州未来科技城已汇聚之江实验室、脑机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顶级科研机构 [1] - 区域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的全链条生态体系 [1] - 产业生态涵盖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及产业化应用完整链条 [1]
数字孪生大脑与人类大脑相似度已近六成
36氪· 2025-07-28 08:25
脑机接口技术突破 - 脑虎科技设计的256通道柔性脑机接口成功帮助运动功能障碍患者通过意念操作社交媒体应用并控制智能轮椅 [1] - 同款设备使语言功能障碍患者实现普通话交流,速度达每分钟50字(约为普通人语速的三分之一),延时小于100毫秒 [1] - 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汉语普通话的实时解码,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的空白 [3] 数字孪生脑研究进展 - 复旦大学团队构建全人脑尺度大脑模拟平台数字孪生脑(DTB),将大脑分成23000块边长为3毫米的立方体 [4] - 通过数据同化方法解决神经元连接细节获取难题,视觉实验皮尔逊系数达0.63,听觉实验达0.57 [5] - 团队启动"3.0版本"研发,计划将切割精度提高到1毫米,分成50多万块,并完善动力学机制 [6] - 数字孪生脑已应用于帕金森病治疗模拟,测试深部脑刺激等治疗方案 [9] 类脑智能研究突破 - 浙江大学团队研发出达尔文三代类脑芯片,为国际上单芯片神经元规模最大 [7] - 类脑智能聚焦提炼生物脑高效特性如稀疏连接、动态激活,而非机械模仿 [8] - 中国科学院团队设计具有"脉冲通信"特性的网络,仅激活部分神经元以降低能耗 [8] 应用前景与未来方向 - 数字孪生脑被视为连接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的桥梁,下一步目标是实现"活的模拟" [10] - 类脑智能发展强调与环境的"交互进化",将重塑认识世界和自身的方式 [10] - 跨物种脑研究为智能模型提供丰富参考,如斑马鱼数字孪生脑研究已启动 [9]
合十思维亮相2025鲁港澳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对接会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3 18:32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自主研发全球首创的神经形态大脑决策系统“合小十”类脑智能体系统,模拟人脑11个功能分区的并行处理机制 [2] - 该系统以传统大模型1%的参数规模和算力成本,实现接近甚至超越ChatGPT-4o的多模态认知与物理世界交互能力 [2] - 系统在本地单张RTX 3090显卡上即可完成训练与推理,1500分钟交互成本仅50元人民币,优于70元的目标 [2] - 公司HRS-1机器人采用仿生膝关节、弹簧负载倒立摆模型及动能回收系统,行走耗能仅为同类产品的30% [4] - 公司拥有全球首个神经形态类脑决策专利,构建“算法-硬件-场景”闭环,是唯一拥有该专利的中国企业 [4] 市场应用与场景 - 公司面向家庭、工业、医疗等领域提出低成本、高泛化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1] - 针对家庭场景推出养老陪护、教育辅导、安全监护、家政服务、娱乐互动五大服务方案 [3] - 模块化设计扩展ToB生态,可快速适配轮式酒店布草机器人、工业巡检机器人等场景,赋能智慧酒店、智慧医养、商业零售、智慧教育、军事装备等领域 [3] - 公司成立“合十思维人工智能创新基地”,推动人形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技术在上合地方经贸合作中的深度落地 [1] 公司发展与规划 - 公司成立于2023年4月,由MIT、波士顿动力背景的科学家团队领衔,专注类脑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发 [4] - 公司拥有发明专利3项,正在申请10项,软著12项,曾获工信部“创客中国”北京赛区三等奖等荣誉 [4] - 根据五年发展规划,预计到2029年公司将累计投入10亿元,实现产值超41亿元,累计纳税超1.4亿元,直接带动就业2500人 [4] - 公司下一步将迭代关节模组,等待供应链成本下降后启动消费级市场 [4]
全球首款枕式梦境调控设备、AI眼镜等新品要来了丨横琴财报⑤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3 17:41
脑机接口与智能设备 - 广东省智能院与燧人医疗将发布全球首款枕式梦境调控设备,通过"感知-分析-调控"智能闭环实现对睡眠周期、神经活动及梦境内容的非侵入式干预 [1] - 广东省智能院拥有认知神经网络研究中心、类脑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等三大研究中心,以及国家新一代类脑人工智能公共算力开放创新平台等两大技术平台 [1] - 小舟科技即将推出AI眼镜,通过干电极采集用户脑电波,结合BCI与AI双向训练反馈提高用户意图识别精准度 [2] - 小舟科技母公司博维智慧科技集团是澳门首家登陆港交所主板的科技企业,核心业务包括IT解决方案及设备分销 [3] 人工智能与语音交互 - 普强联合澳门联通、珠海联通成立"粤港澳国际BPO联合运营中心",聚焦智能语音交互和客户服务数字化 [5] - 普强是人工智能高新技术企业,拥有近200项自主知识产权,提供智慧金融、智慧客服等垂直行业解决方案 [6] - 粤港澳国际BPO联合运营中心首创"澳珠双核驱动"模式,澳门联通衔接国际标准,珠海联通深耕内地市场 [5][6]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展 - 横琴面向澳门青年提供173个实习岗位,涵盖文旅体育产业和高新技术等四大支柱产业 [7][8] - 开心麻花首部粤语剧目《疯狂理发店》将在横琴首演,由全澳门团队改编创作 [10] - 截至2025年5月,横琴跨境人民币累计结算金额3432亿元,私募基金管理规模6724亿元 [11] - 横琴上市挂牌企业共6家,包括上交所1家、深交所2家和新三板3家 [12] 人才与税收政策 - 横琴人才补贴申报截止7月31日,最高可获27万元补贴,分3年发放 [12][13][14] - 横琴实施离岸贸易免征印花税政策,广东集星金属已享受1.2亿元合同免税优惠 [15]
张旭:类脑智能将引领下一代人工智能革命,广东具有先发优势
南方都市报· 2025-07-11 16:26
广东省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题会议 - 广东省召开专题会议推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 重点聚焦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领域 [2] - 会议组织政府部门 专家学者 人大代表和企业代表共同参与专题调研座谈会 [2] 类脑智能技术发展 - 类脑智能是受脑科学与神经科学启发的智能理论和技术 核心在于借鉴生物大脑的低功耗 自进化 小样本学习等优势 [4] - 类脑智能与现有AI有较大区别 从生物脑的感知认知机制出发 有望实现计算速度 能耗 推理能力的根本性突破 [4] - 类脑智能广义范畴包括类脑血管系统 类脑器官工程等前沿领域 如通过干细胞诱导分化的类脑器官可模拟大脑功能及疾病机制 [4] 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研究成果 - 研究院在类脑智能领域取得系列研究进展 推动从算法到芯片的全面创新 [4] - 算法层面开发"直觉神经网络"实现符号计算与数据驱动的融合 兼具可解释性与高能效 [4] - 硬件领域推出"天琴芯"BPU处理器和晶圆芯片"天琴芯·海"支撑的类脑计算系统 实现速度更快 功耗更低的算力突破 [4] 类脑智能产业生态 - 类脑智能生态划分为四个层级 核心研究机构 基础设施企业 产业链供应链硬件企业 应用端企业 [5] - 类脑计算技术可驱动智能终端向微型化 高集成化发展 激活芯片制造 脑机医疗等新兴产业 [5] - 中国具备类脑智能产业链与市场优势 建议加速建设类脑异构融合超算中心 推广节能改造技术 [5] - 广东省已具备先发优势 需进一步推动技术落地 形成全链条产业生态 [5]
政策加码助力类脑智能产业“从0到1” 上市公司抢滩布局
证券日报· 2025-07-10 00:26
政策支持 - 杭州市数字经济局发布《支持类脑智能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从创新研发、产业集聚、生态建设三方面提出支持措施 [1] - 国务院在"十三五"规划中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四五"规划明确要在类脑智能等前沿领域实施未来产业孵化计划 [1] - 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突破脑机融合、类脑芯片等关键技术 [1] - 北京市制定《加快北京市脑机接口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5—2030年)》,提出到2030年实现脑机接口产品在医疗等领域的规模化商用 [2] 行业现状 - 类脑智能是模拟生物脑神经机制的机器智能,具备低能耗大规模计算优势,被视为下一代人工智能核心驱动力 [1] - 行业目前处于科学探索加工程验证的早期阶段,政策支持可降低企业研发不确定性并建立标准规范 [2] - 多地通过建立技术成果转化基地等方式,为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从0到1"搭建桥梁 [2] 企业布局 - 腾讯控股旗下公司获得"基于脑机接口的运动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专利授权 [2] - 创新医疗参股杭州博灵医疗科技,其B端产品已在医院开展临床试验,C端产品预计2025年上市 [3] - 浙江强脑科技在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领域获得400余项专利,其中核心专利220余项 [3] 发展模式 - 大型科技公司可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并购等方式快速推进类脑智能业务 [3] - 垂类深耕者可在特定领域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 [3] - 大厂与垂类企业可建立战略合作,共享资源攻克技术难题 [3]
为什么 AI 搞不定体力活——对话清华大学刘嘉:这才是生物智能最难攻克的“万里长征” | 万有引力
AI科技大本营· 2025-07-09 15:59
AI发展历史与现状 - AI经历两次寒冬,第二次从20世纪90年代持续至21世纪第一个十年,期间人工智能领域备受冷落[1][2] - 1997年MIT人工智能实验室处于无人问津状态,而脑科学领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3][13] - 当前AI发展已进入与脑科学结合的关键节点,两者关系类似DNA双螺旋结构[3][19] AI与脑科学的交叉演进 - 人工神经网络早期发展深受脑科学影响,多位AI先驱具有心理学或认知科学背景[4][46] - 深度学习革命后AI与脑科学分道扬镳,但下一代AI可能需要重新借鉴脑科学发现[17][25] - 人类大脑进化采取双路径:神经元数量增加(860亿个)与神经元复杂度提升[23][24] - 当前AI仅模仿大脑新皮层功能(推理/语言),而小脑功能(运动控制)更难模拟[48][50] Scaling Law与模型发展 - Scaling Law是AI第一性原理,扩大模型规模是通向智能的必要条件[22][26][27] - 模型参数量必须达到临界规模才能展现真正智能,小模型只是"玩具案例"[21][22] - 所谓Scaling Law撞墙是商业炒作,实质是资源限制下的妥协[29][30] - 国内多数模型采用蒸馏技术,导致继承原始模型的三观对齐问题[29] 学术界与工业界分工 - 大学应专注0到1的颠覆式创新,企业负责1到100的工程优化[32][34] - 工业界竞争呈现赢者通吃格局,技术路线之争最终只有一种算法存活[37][38] - 企业应避免开发专用模型,通用模型专家化将取代专业模型[40][41] AGI发展路径 - 通向AGI的三条路线中,NLP因具备高质量数据和"已知的未知"特性而胜出[52][54] - 当前大模型仅能压缩人类已有知识,缺乏0到1的创造力[55][56] - 语言模型仅模拟人类慢思维系统,快思维系统仍需脑科学突破[57][58] AI对行业的影响 - 知识密集型岗位将消失95%,仅保留具有稀缺性的TOP 5%从业者[60][61] - 教育需转向通识培养,清华已实施书院制改革和"AI+学科"跨领域教育[65][66] - 通用模型专家化趋势下,创业公司应避免与基础模型厂商直接竞争[43][44] 技术瓶颈与突破方向 - 数据枯竭是重大挑战,需突破创造力瓶颈实现自我数据生成[55] - 当前AI仅完成模仿生物智能的第一步,具身智能面临小脑功能模拟难题[49][50] - MoE架构等"新"技术实际源自认知科学的"全局工作空间"理论[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