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产质量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银行:25Q3银行业绩前瞻:营收利润有望保持正增,资产质量指标稳定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2025-10-21 19:58
业绩增长预期 - 预计上市银行2025年前三季度累计营收同比增长0.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1.1%,增速较中报分别变化-0.6个百分点和+0.3个百分点 [1] -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净息差同比降幅收窄和减值计提下降 [1] - 板块内城商行业绩增速有望保持领先,国有行营收同比正增承压,但净利润增速大概率转正 [1] 营收端分析 - 利息净收入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同比增速有望较中报进一步回升,但其他非息收入受债市波动和高基数拖累,单季同比负增幅度或超两位数 [2] - 预计生息资产同比增速较中报下降0.6个百分点至9.2%,25Q3贷款同比增速较中报放缓0.3个百分点至7.8% [2] - 三季报净息差同比降幅有望较中报的14个基点收窄至12个基点,绝对值环比持平于1.41% [2] - 25Q3理财、基金等资管业务延续热度,预计相关手续费收入增速有望保持 [2] 利润端与资产质量 - 信用成本预计保持下行,年内净利润增速有望保持逐季回升态势 [3] - 2021年至2025年上半年期间银行业累计处置不良资产超14.5万亿元 [3] - 零售风险已过暴露高点,例如招商银行25Q2零售不良生成率为1.65%,低于24Q4-25Q1水平 [3] - 预计三季报不良率基本与中报持平,拨备覆盖率缓幅微降,信用成本同比约下降4个基点至0.40% [3] 其他影响因素与投资建议 - 截至25Q2末,上市银行其他综合收益浮盈达1871亿元,相当于2024年归母净利润的8.5% [1] - 债市宽幅震荡拖累其他非息收入不确定性上升,个股投资收益表现取决于银行跨期摆布策略选择 [1] - 银行中期分红时间点临近,临近年底若市场风格趋于均衡,板块有补涨机会 [4]
中原银行迎“75”后新行长,资产质量攻坚成首要考验
华夏时报· 2025-10-21 16:33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萌 卢梦雪 北京报道 10月20日,中原银行发布年内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通告,将审议该行新任行长周锋的执行董事委任事 宜。 此前在10月17日,中原银行公告称,因工作调整,刘凯不再担任行长职务,辞任后亦不在该行担任任何 职务,行长一职由"75后"周锋接任。公开资料显示,周锋此前长期在金融监管机构及地方政府任职。目 前,其行长资格尚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河南金融监管局核准。 作为河南省最大的城商行,中原银行截至今年年中总资产已突破1.4万亿元。然而,该行近年来资产质 量承压,不良贷款率长期处于高位。尽管今年上半年不良率微降至2.01%,但仍显著高于城商行平均水 平。 就此次行长变更及后续资产质量改善等议题,《华夏时报》记者联系该行进行采访,但截至发稿尚未获 回复。 "空降"行长 10月17日,中原银行公告称,该行原行长刘凯因工作调整不再担任行长职务,辞任后不在该行担任任何 职务。 同日,董事会审议通过聘任周锋为该行行长,并建议委任其为该行第三届董事会执行董事。目前,周锋 的行长任职资格尚待河南金融监管局核准;其执行董事的委任尚需经股东大会审议批准,并取得河南金 融监 ...
中泰证券:预计上市银行营收利润增速维持正增 看好板块的稳健性和持续性
智通财经网· 2025-10-16 07:53
行业整体展望 - 预计上市银行行业前三季度营收利润增速仍能维持正增长,全年趋势延续 [1] - 银行股从"顺周期"转向"弱周期",看好板块的稳健性和持续性 [1][4] - 建议从兼顾成长与防御的角度,关注有成长性且估值低的城农商行 [1][4] 利息收入表现 - 预计2025前三季度净利息收入同比-0.6%,较1H25的同比-1.3%降幅继续收窄 [1] - 行业3季度净息差有企稳可能,测算上市银行3Q25、4Q25净息差环比分别+0.7bp、+0.3bp [1] - 信贷增速保持在8%以上的省份为四川(11.2%)、江苏(9.4%)、浙江(8.7%)、山东(8.6%) [1] 非息收入表现 - 手续费增速继续修复,测算上市银行3Q25手续费同比增速修复至+3.7%左右 [2] - 三季度债市利率波动上行,预计其他非息有压力,测算3Q25其他非息同比+2.7% [2] - 大行凭借多元化其他非息收入形成支撑,预计全年其他非息收入对业绩不会有较大拖累 [2] 资产质量趋势 - 资产质量维持平稳,对公持续优化,零售不良暴露速度预计放缓 [1][3] - 测算1H25上市银行零售贷款不良率1.27%,相较2024年末提升12bp [3] - 经营贷不良率升幅、不良额升幅均下降,显示零售风险暴露幅度趋缓 [3] 营收与利润预测 - 测算3Q25营收累积同比+0.4%,城商行业绩依然领跑,大行板块营收预计维持正增长 [4] - 行业拨备释放利润能力仍强,测算3Q25净利润预计在+1.1%左右 [4] - 大行净利润增速有望转正,营收高增的城商行仍是净利润增速最高的板块 [4] 投资主线 - 投资主线之一是拥有区域优势、确定性强的城农商行,区域包括江苏、上海、成渝、山东和福建等 [4] - 投资主线之二是高股息稳健的逻辑 [4]
业绩增长稳健可期,引领价值回归:银行业2025年三季报业绩前瞻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13 13:31
行业投资评级 - 报告看好四季度银行板块表现,认为当前银行板块股息率已重回性价比区间,稳健可期的业绩增长是引领价值回归的基石 [4] 核心观点 - 预计2025年三季报上市银行呈现“营收增长略有放缓、利润维持正增趋势”,以稳为主的总基调不变 [3] - 银行业盈利稳健的三大核心支撑为“利息净收入步入企稳阶段、中收低位修复、资产质量稳定确保利润可持续” [3] - 当前银行板块β的重启离不开资金面的核心驱动+基本面企稳兑现,“龙头银行(国有行+招行)搭台”是银行估值中枢抬升信号 [4] - 结构上继续关注“龙头搭台+底部股份行、优质城商行唱戏”双组合 [4] 业绩预测总结 - 预计9M25上市银行营收同比增长0.6%(1H25为增长1%),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0.8%(1H25为增长0.7%) [3] - 预计9M25国有行营收同比增长1.3%(1H25为增长1.9%),股份行营收同比下滑2.4% [3] - 预计9M25城商行营收/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8%/8.2%(1H25分别6.5%/8.3%) [3] - 预计3Q25上市银行不良率季度环比基本持平1.22%,拨备覆盖率环比下降1pct至238% [4] 利息净收入分析 - 1H25上市银行平均贷款利率约3.7%,较2H24下降29bps,进一步下行空间较为有限 [4] - 1H25上市银行平均存款成本环比2H24下降20bps,今明年将是银行存量高成本存款集中到期阶段 [4] - 3Q25预计不乏银行单季息差环比走平甚至回升,以成本下降空间更大的区域性银行为代表 [4] 非息收入分析 - 预计3Q25单季上市银行其他非息普遍同比下滑10-20%,但前三季度累计的其他非息不乏同比正增 [3] - 1H25上市银行中收同比增长3%,其中2Q25中收同比增长8%,受益于费率下行压力消化及市场情绪回暖 [3] 信贷投放与资产质量 - 截至8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同比增速约6.6%,较6月末放缓0.4pct,结构上“对公强、零售弱”格局未扭转 [3] - 1-8月新增零售占新增贷款比重仅约5%,部分银行以对公弥补零售缺口 [3] - 2Q25估算上市银行不良生成率0.63%(2024年为0.6%),零售型银行短期资产质量压力仍相对大于对公型银行 [4] 投资建议 - 继续看好估值修复之后、股息率具备相对优势、基本面筑底改善的权重股份行(如兴业银行、中信银行等) [4] - 看好基本面优异、资金面有期待、政策东风下区域β赋予成长契机的优质城商行(如重庆银行、苏州银行、江苏银行等) [4]
沪两家万亿级银行高管换防:新局开启,挑战重重
新浪财经· 2025-10-11 13:11
高管变动概述 - 上海银行与上海农商行发生高管对调:原上海银行副行长汪明获核准担任上海农商行副董事长、行长[1],而上海农商行前行长顾建忠则调任上海银行担任董事长[1] - 此次人事变动被视为上海金融国企一次正常的人事轮换[1] - 顾建忠为“老上银”,1997年加入上海银行并任职十余年,对上海银行内部机制和业务特点有深刻理解[1] 顾建忠职业履历与业绩 - 顾建忠于2019年1月至2024年4月担任上海农商行行长,任内该行资产规模从2019年末的逾9300亿元增长至2024年末的1.48万亿元[2] - 顾建忠推动了上海农商行于2021年在上交所主板挂牌上市[2] - 顾建忠曾于2015年2月调入上海国际集团担任副总裁,积累了多元化的金融管理经验[2] 汪明职业履历 - 汪明为“70后”,也是一名“老上银”,长期在上海银行工作[2] - 汪明在上海银行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北京分行副行长、浦西分行行长、上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副行长兼总法律顾问等[2] - 汪明在2024年度暨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曾回答关于上海银行资产质量及房地产领域风险出清的问题[3] 两家银行规模与业绩总览 - 截至2025年6月末,上海农商行资产总额为1.55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4.14%[4] - 截至2025年6月末,上海银行总资产为3.3万亿元,较2024年末增长2.08%[4] - 行业整体面临挑战,两家银行均存在一定经营压力[4] 上海银行具体经营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73.44亿元,同比增长4.18%;实现利润总额159.65亿元,同比增长4.20%;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32.31亿元,同比增长2.02%[5] - 2025年6月末,上海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18%,与上年末持平[5] - 2025年6月末,上海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0.78%,一级资本充足率为11.67%,资本充足率为14.62,分别较上年末提高0.43、0.43、0.41个百分点[5] - 上海银行2025年中期分红比例提升至32.22%[5] - 2024年上海银行股价领涨A股银行板块,全年涨幅近七成;2025年初至4月21日股价涨逾五成[5] 上海银行面临的挑战 - 2025年上半年末,上海银行总资产同比增速为2.18%,远低于江苏银行(+26.99%)、宁波银行(+14.39%)、南京银行(+16.86%)、杭州银行(+12.63%)等同行[6] -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上海银行总资产被宁波银行超越,在城商行中排名降至第三[6] - 上海银行2025年上半年营收被南京银行(284.8亿元)超越,在长三角城商行中排名降至第四[7] - 2025年上半年,上海银行净资产收益率(加权)为5.5%,在江浙沪头部5家城商行中垫底,其余4家普遍在7%以上[7] 上海农商行面临的挑战 - 2025年上半年,上海农商行营收同比下降3.40%至134.44亿元,是长三角已披露数据上市城商行中唯一营收负增长的银行[8] - 2025年上半年,上海农商行归母净利润仅微增0.60%,其营收降幅居上市农商行首位,归母净利润增幅排名上市农商行倒数第二[8] - 2025年上半年,上海农商行净利息收益率降至1.39%,同比下降17个基点,该指标在2020-2024年期间从1.91%一路降至1.50%[8] - 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上海农商行个人贷款和垫款总额下降1.69%,同时不良贷款率上升0.18个百分点至1.50%[8] - 2025年3月,上海农商行因18项违法违规行为被罚款860万元,涉及高管履职程序不合规、绩效薪酬管理及贷款管理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等[8]
房地产不良见顶回落,零售风险接棒,银行如何迎接下一场大考?
经济观察网· 2025-10-06 18:15
文章核心观点 - 中国银行业在过去15年通过风险在不同领域轮流暴露、信贷结构调整和拨备工具运用,实现了不良资产的软着陆,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2][6] - 当前行业风险焦点已从对公领域(如房地产)转向零售贷款,各类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呈上升趋势,成为资产质量核心矛盾 [1][4][5] - 银行体系通过分阶段风险暴露和动态调整的机制,避免了系统性冲击,但该模式的可持续性及银行抵御未来系统性冲击的能力仍需检验 [2][6] 风险轮动与软着陆机制 - 风险周期自2011年温州流动性危机(不良贷款率一度达4.41%)开始,随后传导至小微贷款、制造业(2016年不良率峰值7.79%)和批发零售行业(2018年不良率峰值6.12%)[2] - 银行主动压降制造业与批零行业贷款占比,将信贷资源转向个人贷款领域,通过风险"轮流暴露"将集中风险分摊至十余年周期,实现软着陆 [1][2] - 自2011年以来,上市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持续处于0.7%左右较高水平的环境下,维持了财务表现的相对平稳 [1] 房地产行业风险演变 - 房地产对公贷款不良率从长期低于1.4%的水平快速攀升,于2023年触及4.42%的峰值,随后在2024年出现回落 [1][3] - 风险相对可控的原因在于银行提前收缩投放,房地产对公贷款占总贷款比重仅为6%(广义口径占比11%),远低于制造业与批零行业风险暴露前24%的占比 [3] - 房地产行业风险尚未完全出清,不良率绝对值仍处于历史高位,行业销售回暖尚未明确出现 [1][3] 零售贷款风险现状 - 当前各类型零售贷款不良率均在上升,包括个人住房贷款、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贷款和个人经营性贷款 [1][4] - 个人住房贷款不良率自2021年起持续上行,尚未见顶;信用卡贷款不良率持续攀升,虽斜率放缓但生成率仍处较高水平 [4][5] - 2024年以来个人经营性贷款不良率快速上升,个人消费贷款小幅反弹,与前期普惠贷款大规模投放、居民杠杆率上升及经济复苏放缓有关 [5] 银行分化与未来展望 - 不同银行在不良生成率、拨备计提压力及存量拨备充足度方面存在分化,大型银行及部分城商行表现相对稳健,部分中小银行面临更大压力 [5] - 报告认为今年是此轮业绩下行周期的尾声,预计明年行业基本面将有所改善 [5] - 银行超额拨备已处于历史中间水平,未来通过拨备释放利润的空间有限,需审慎评估零售贷款客群风险与经济周期的关联 [6]
重庆农商行VS重庆银行:同城农商行与城商行的对决
数说者· 2025-09-29 07:31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对重庆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商行)与重庆银行进行了全方位对比分析,核心观点是重庆农商行在整体规模、经营效益和资产质量上均优于重庆银行,但重庆银行在人均经营效益和跨区域经营方面表现更好 [39][40][41] 出身与股权结构 - 重庆农商行前身为1951年成立的农村信用社,于2008年由38家县(区)农村信用合作社联合社等合并成立 [3] - 重庆银行前身为1996年成立的重庆城市合作银行,于2007年更名为重庆银行 [4] - 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前十大股东中重庆市属国企合计持股比例较高,如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持股8.70% [4] - 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银行前十大股东中,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持股33.75%,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持股14.28%,香港大新银行持股13.20% [5] - 两家银行均为重庆市属银行,行政级别可能均为厅级,且拥有共同股东(如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 [6] 资本市场与经营网络 - 两家银行均实现A+H股两地上市,重庆农商行于2010年港股上市、2019年A股上市,重庆银行于2013年港股上市、2021年A股上市 [7] - 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农商行拥有1733个分支机构,网点覆盖重庆全部38个区县,其中县域网点1428个,主城区网点303个,并在云南省曲靖市设有1家异地分行 [8] - 截至2025年6月末,重庆银行拥有199个分支机构,业务覆盖“一市三省”(重庆、四川、贵州、陕西),在重庆以外设有3家异地分行,省外网点33个 [8] - 重庆农商行业务深度下沉县域,2024年末其存款73.53%来自县域,贷款51.62%投放在主城区,整体资产52.77%分布在县域 [8] - 重庆银行业务主要集中在重庆市内,2024年末重庆市贷款余额占其全部贷款余额的76.35% [8] 子公司布局 - 重庆农商行控股1家金融租赁公司(渝农商金融租赁)、1家理财子公司(渝农商理财),并控股12家村镇银行,参股重庆小米消费金融公司30%股份 [9][10] - 重庆银行控股1家金融租赁公司(重庆鈊渝金融租赁)和1家村镇银行,参股马上消费金融公司15.53%及重庆三峡银行4.97% [9][10] - 两家银行均拥有金融租赁子公司并参股消费金融公司,但重庆农商行独有理财子公司 [10] 人力资源与薪酬 - 截至2024年末,重庆农商行在岗员工14542人,硕士以上学历占比7.90%;重庆银行本行在职员工5337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8.08% [11] - 2024年重庆农商行员工成本支出55.33亿元,重庆银行为22.97亿元;按员工数量测算,重庆农商行人均薪酬约38万元,重庆银行约43万元 [36] - 两家银行高管薪酬水平接近,2024年重庆银行董事长税前薪酬55.84万元、行长为60.34万元,重庆农商行行长为59.75万元 [36] 财务表现与经营效率 - 规模指标:2024年末重庆农商行总资产15149.42亿元,是重庆银行(8566.42亿元)的1.77倍;2024年重庆农商行营业收入282.61亿元、归母净利润115.13亿元,分别是重庆银行的2.07倍和2.25倍 [12] - 经营效益:重庆农商行净息差高于重庆银行,2024年重庆农商行净息差为1.61%,高出重庆银行(1.35%)26个基点 [12][27] - 资产质量:2024年末重庆农商行不良贷款率1.18%、逾期率1.32%,均低于重庆银行(不良率1.25%、逾期率1.73%);重庆农商行拨备覆盖率363.44%,高于重庆银行的245.08% [12][29][30][32] - 业务结构:两家银行收入主要依赖利息净收入,2024年重庆农商行利息净收入占营收比为79.59%,重庆银行为74.39%;重庆银行贷款占总资产比(49.88%)高于重庆农商行(45.14%) [12][22][24] - 人员效率:重庆农商行员工数量约为重庆银行的3倍,但资产、收入和利润规模仅为后者的约2倍,表明重庆银行的人均经营效益更高 [21] 长期趋势比较 - 近十年两家银行总资产均保持增长,但差距缩小:2015年末重庆农商行总资产是重庆银行的2.24倍,2024年末降至1.77倍,显示重庆银行资产增速更快 [14] - 营业收入差距同样缩小:2015年重庆农商行营业收入是重庆银行的2.55倍,2024年缩小至2.07倍,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缩小至1.92倍 [16][18] - 归母净利润比例保持稳定:2015年重庆农商行归母净利润是重庆银行的2.28倍,2024年为2.25倍,显示重庆银行利润增速未能匹配其资产和收入增长 [19][21] - 两家银行净息差近年均呈下降趋势,但重庆农商行始终高于重庆银行 [27][40]
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大盘点!
券商中国· 2025-09-26 15:27
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概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总体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1] - 全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49%,较2025年初下降0.01个百分点[2][4] - 在已公布数据的25个地区中,16个区域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但大多数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风险整体可控[2] 区域信贷质量分化表现 - 地区间信贷质量走势分化明显,甘肃、上海、黑龙江、河北等地实现不良率与不良贷款规模"双降"或单指标改善[2] - 高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基准的地区有9个,其中黑龙江(2.50%)、甘肃(2.31%)、吉林(2.33%)、海南(2.31%)、大连(2.15%)5个区域超过2%[3] - 浙江(0.82%)、江苏(0.80%)、北京(0.76%)、上海(0.90%)、厦门(0.86%)和安徽(0.98%)共6个地区不良率低于1%[3] 资产质量优化地区详情 - 甘肃省不良贷款率从2024年末的2.56%下降至2.31%,降幅达0.25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从742.7亿元降至695.44亿元,减少约47亿元[7] - 上海不良率从年初的1.02%降至0.90%,下降0.1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减少约104亿元,其中国有大行不良率下降0.15个百分点至0.83%,股份行不良率下降0.14个百分点至0.75%[7] - 黑龙江不良率下降0.10个百分点至2.5%,天津、河北、重庆等地不良率分别下降0.05、0.08和0.07个百分点[7] - 北京不良率下降0.03个百分点至0.76%,资产质量位居全国首位[8] 资产质量承压地区分析 - 海南、广东、贵州等16个地区的不良贷款率较年初上升,其中海南省商业银行不良率上升0.19个百分点至2.31%,增幅相对偏高[10] - 信贷大省中,广东不良率上升0.1个百分点至1.62%,不良贷款规模达3133.43亿元居于全国首位,上半年新增约327亿元[10] - 浙江、江苏不良率分别上升0.07和0.03个百分点至0.82%和0.80%,不良贷款规模分别新增约308亿元和249亿元[10] - 内陆中西部区域如新疆不良率上升0.12个百分点,不良贷款余额增加约66亿元,贵州不良率上升0.09个百分点至1.77%,不良贷款增加约68亿元[12] 不同类型银行资产质量差异 - 国有大行不良率较年初下降0.02个百分点至1.21%,股份行不良率持平于1.22%[14] - 中小银行不良率维持相对高位,农商行为2.77%较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城商行和民营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76%和1.75%,民营银行较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14] - 外资行不良率从0.94%上升至1.07%,增长0.13个百分点[15] 银行业风险处置与出清进展 - 2025年第二季度不良贷款转让挂牌规模中,未偿本金总额达667亿元,同比增长108.8%,未偿本息总额达929亿元,同比增长75.2%[13] - 个人消费贷款、信用卡透支、个人经营类贷款不良转让分别同比增长112%、90%、102%[13] - 股份行为主要不良贷款出让方,成交规模达459亿元,同比增长24%,占比近半[13] - 商业银行持续对房地产、地方融资平台等领域不良贷款进行风险处置,地产风险得到逐步出清,地方债务风险也得到压降[8]
上半年国有大行、股份制银行不良率较2025年初有所下降或持平
证券时报网· 2025-09-25 07:25
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状况 - 2025年上半年全国银行业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不良贷款率小幅下降[1] - 全国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49%[1] - 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不良率分别为1.21%和1.22%,较2025年初均有所下降或持平[1] 地区信贷质量分化情况 - 在已公布数据的25个地区中,16个区域不良贷款率较2025年年初有所上升[1] - 大多数区域不良贷款率仍低于全国商业银行1.49%的平均水平,风险整体可控[1] - 局部地区风险压力仍在持续释放[1] 资产质量改善地区表现 - 甘肃、上海、黑龙江、河北等地实现不良率与不良贷款规模"双降"或单指标改善[1] - 这些地区通过持续压降不良来改善信贷质量[1]
本周聚焦:三阶段视角:银行资产质量及拨备计提力度如何?
国盛证券· 2025-09-21 18:34
行业投资评级 - 银行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 [4] 核心观点 - 银行资产质量整体稳健,第三阶段贷款拨备计提比例达70.8%,未来对利润影响有限 [2] - 顺周期主线下关注基本面改善的银行,红利策略下关注高股息银行,另关注可转债转股预期银行 [12] - 政策催化下银行板块受益,经济托底政策加速落地支撑行业基本面 [12] 三阶段占比及拨备计提分析 贷款资产质量 - 第三阶段贷款占比低的银行包括成都银行(0.66%)、宁波银行(0.76%)、杭州银行(0.76%)、无锡银行(0.81%)、江苏银行(0.83%) [1] - 第三阶段贷款占比改善明显的银行:重庆银行(-61bp)、贵阳银行(-48bp)、西安银行(-42bp)、青农商行(-41bp)、上海银行(-21bp) [1] - 贷款拨备计提比例高的银行:青农商行(4.35%)、渝农商行(4.16%)、杭州银行(3.95%)、招商银行(3.87%)、贵阳银行(3.85%) [2] - 第一阶段拨备计提比例高的银行:齐鲁银行(2.90%)、无锡银行(2.79%)、杭州银行(2.71%)、农业银行(2.66%)、常熟银行(2.64%) [2] - 第一阶段拨备计提比例提升明显的银行:重庆银行(+19bp)、张家港行(+16bp)、瑞丰银行(+15bp)、西安银行(+14bp)、建设银行(+11bp) [3] 金融资产质量 - 第三阶段金融资产占比多数银行不高于0.05%,资产质量压力较小 [4] - 第三阶段金融资产占比改善明显的银行:北京银行(-67bp)、贵阳银行(-30bp)、浦发银行(-29bp)、瑞丰银行(-27bp)、青岛银行(-25bp) [4][7] - 金融投资拨备计提比例高的银行:浙商银行(3.16%)、青岛银行(2.85%)、贵阳银行(2.68%)、西安银行(2.16%)、北京银行(2.12%) [8] - 第一阶段金融资产拨备计提比例高的银行:杭州银行(1.44%)、张家港行(1.10%)、无锡银行(1.03%)、常熟银行(0.74%)、瑞丰银行(0.69%) [8] - 第一阶段金融资产拨备计提比例提升明显的银行:瑞丰银行(+13bp)、江阴银行(+10bp)、青岛银行(+10bp)、无锡银行(+6bp)、常熟银行(+4bp) [8] 综合计提能力 - 第一阶段贷款和金融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与2025E净利润比值高的银行:兰州银行(261%)、农业银行(250%)、无锡银行(224%)、齐鲁银行(203%)、杭州银行(194%)、苏州银行(193%) [8] 板块观点 - 关税政策短期冲击出口,中长期扩政策托底经济,银行板块受益政策催化 [12] - 顺周期策略推荐宁波银行,红利策略推荐江苏银行、成都银行、上海银行、沪农商行、渝农商行 [12] - 可转债转股预期关注上海银行、兴业银行、重庆银行、浦发银行 [12] 重点数据跟踪 权益市场 - 股票日均成交额25180.34亿元,环比增加1914.08亿元 [13] - 两融余额2.39万亿元,环比增加2.66% [13] - 非货币基金发行份额748.28亿元,环比增加530.34亿元 [13] - 9月股票型基金发行441.84亿元,同比增加190.34亿元;混合型基金发行217.19亿元,同比增加192.15亿元 [13] 利率市场 - 同业存单发行规模9836.10亿元,环比增加1997.50亿元 [14] - 同业存单余额20.29万亿元,较8月末减少682.40亿元 [14] - 同业存单发行利率1.64%,环比增加1bp [15] - 半年国有大行+股份行转贴现利率0.82%,环比提升5bp [15]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1.86%,环比减少1bp [15] - 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978.23亿元,环比减少340.46亿元 [15] - 特殊再融资债发行213.58亿元,平均利率2.39%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