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预定利率下调
icon
搜索文档
210款万能险的结算利率和最低保证利率:21个3.3%,73个3.0%,7成结算利率≥3%...
13个精算师· 2025-08-20 00:01
万能险市场概况 - 2024年以来行业推出210款万能险新产品,其中206款已披露2025年7月结算利率数据 [17] - 最新结算利率≥3%的产品达145款,占比超7成,其中21款为3.3%,10款为3.2%,41款为3.1%,73款为3.0% [17] - 头部险企产品结算利率普遍稳定在3%左右,如友邦增利宝(2024)持续保持3.3%,中国人寿、太保寿险等多款产品维持在3.1% [27] 产品利率特征 - 最低保证利率普遍设定为1.5%,但部分产品如北大方正聚宝盆(如意版)设定为2%,德华安顾优品赢家设定为5% [16][18] - 结算利率呈现波动特征,如阳光人寿多款产品从3.3%降至3.2%,中信保诚产品从3.2%降至3%后回升 [21] - 2023年产品结算利率普遍高于最低保证利率2%,而2024年新产品最低保证利率降至1.5%导致利率下限降低 [36] 市场竞争格局 - 外资险企如友邦、汇丰、同方全球等产品结算利率多维持在3.3%高位 [1][7] - 中资头部公司如中国人寿、太保寿险、泰康人寿等产品利率稳定在3.1% [36][42][48] - 中小险企产品初期利率较高但波动较大,如阳光人寿部分产品利率从3.3%降至3.1% [31] 行业政策影响 - 2025年7月监管要求预定利率下调,普通型产品最高2.0%,分红型1.75%,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1.0% [12] - 分红险预定利率仅下调25个基点至1.75%,反映出监管鼓励浮动收益产品发展的导向 [14] - 新规要求万能险销售建立负面清单,禁止五年期以下产品发行 [40]
上半年寿险驱动保费增长5%,险资持续加仓股票
第一财经· 2025-08-17 20:08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总资产规模同比增长9 2%,总保费收入同比增长5 1% [1] - 二季度末行业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204 5%,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147 8%,较一季度末分别持平和增长1 3个百分点 [6] - 险资股票配置余额达3万亿元,环比增长8 92%,同比增长47 57%,占比从去年二季度末的6 74%提升至8 47% [1][4] 寿险业务 - 上半年人身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5 4%,6月单月寿险保费增速高达21% [2] - 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大幅增长,成为主要驱动渠道,受益于银保报行合一政策及银行网点合作限制放开 [2] - 8月末预定利率下调预期催化保险储蓄需求,但连续三年下调导致需求释放效果递减 [3] 产险业务 - 上半年财产险公司保费收入增速5 1%,车险6月单月同比增速5 0%,非车险单月同比增长4 4% [3] - 车险增长受益于汽车销量回升和车均保费企稳,农险增速回暖 [3] 险资配置动向 - 银行存款配置比例从去年二季度末8 97%下降至8 33%,债券配置比例从45 84%上升至49 31% [4] - 股票配置比例上升源于低利率环境下高股息策略及监管鼓励中长期资金入市 [4][5] - 今年以来险资举牌达28次,以红利股为主,包括新能源、环保等新兴战略行业 [5] 偿付能力 - 二季度末偿付能力充足率较去年三季度末回升(综合197 4%→204 5%,核心135 1%→147 8%) [6][8] - 上半年13家险企增资规模达500亿元,但行业偿付能力仍低于2021年末水平(综合232 1%,核心219 7%) [8] - "偿二代"二期规则导致核心偿付能力承压,部分公司过渡期延长至2025年底 [9]
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点评:基于红利资产扩圈的逻辑:保险为什么会举牌保险
国信证券· 2025-08-14 19:35
行业投资评级 - 非银金融·保险Ⅱ行业投资评级:优于大市(维持) [2] 核心观点 - 中国平安举牌中国太保H股主要为财务投资,反映保险股被纳入与银行股同逻辑的高股息配置范畴 [3] - 行业具备短期保费收入放量、利差损风险收窄、投资收益预期改善等多重催化 [3] - 预定利率下调带动"炒停售"保费扩张,对负债端持续改善提供支撑 [3][10] - 中长期预定利率下调引导行业动态下调负债成本,建议关注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 [3][14] 事件分析 - 中国平安以每股32.0655港元均价买入中国太保H股174万股,持股比例达5.04%,总股本占比1.46% [3] - 此次举牌释放三重信号:保险股中长期估值修复空间、险资高股息策略增强、新准则下资产负债联动效率提升 [4] - 中国太保H股2025年涨幅达42.4%,最新P/EV为0.73,股息率3.5% [4] 负债端分析 - 三季度普通型产品、分红险、万能险预定利率分别下调至2.0%、1.75%、1.0%,降幅50bp、25bp、50bp [7] - "炒停售"行为激活渠道保费增速,银保渠道新单保费增速持续增长,预计超越2022年同期水平 [10] - 险企以重疾险和分红险为核心销售策略,带动短期保费扩张及产品结构优化 [10] 资产端分析 - 3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1.84%回升至1.98%,险资固收类资产收益预期改善 [11] - 权益市场回暖,TPL等权益资产收益显著提升,提高险企三季度盈利能力预期 [11] 投资建议 - 关注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人寿,因行业基本面改善及估值修复空间 [14]
利率进入下行周期,“保底+浮动收益”分红险产品的优势愈发明显,哪些公司值得推荐?(第一期)
13个精算师· 2025-08-14 11:03
利率下行与预定利率调整 - 行业首次触发预定利率下调机制,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连续2个季度高于研究值25个基点 [2] - 自9月起预定利率全面下调:普通型最高2.0%(下调50个基点),分红型最高1.75%(下调25个基点),万能型最低保证利率最高1.0%(下调50个基点) [2] - 2023年以来行业连续三次下调预定利率,主因市场利率持续下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从2.65%降至1.3%(下降135个基点) [4] -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2024年加速下降88个基点,创历史新低 [6] 分红险成为行业策略重点 - 分红险预定利率仅下调25个基点,与普通型产品利差收窄至25个基点,反映保险公司"力推分红险"策略 [8] - 分红险具备"保底+浮动收益"特性:保证利率基础上,投保人可分得70%利差收益,监管要求至少分配70%可分配盈余 [9] - 保险公司通过分红特储账户平滑红利分配,在利率下行期兼具锁定利率和分享未来收益的优势 [12] 分红险经营与公司选择标准 - 评估分红实力需关注四大维度:长期红利实现率、长期投资收益率、偿付能力充足率(BB级以上)、整体经营稳健性 [18] - 高风险或特储为负的公司需审慎分红,监管要求论证分红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15] - 分红险本质是长期经营能力比拼,需选择具备抗周期能力的公司 [16] 恒安标准人寿分红险案例 - 2008年率先推出英式保额分红产品,特点包括全差分红、保额增长、双重红利(年度+终了)、复式增长和公平定价 [21] - 2024年分红险原保费收入58.82亿元(同比增长21%),红利实现率高出行业平均34个百分点 [22][25] - 主力产品(如幸福到老养老年金、传世臻耀终身寿险)实现率均达100%以上,年度红利实现率均值95.1%(行业前4) [24][27] - 投资能力支撑高分紅:2024年总投资收益率6.14%,综合收益率15.57%,近三年平均收益率5.29% [30][33] - 独立账户管理和长期资产负债匹配策略增强分红稳定性 [32]
内险股午后涨幅扩大 预定利率迎来再下调 分红险占比提升有助缓解险企成本压力
智通财经· 2025-08-12 15:12
行业政策动态 - 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传统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触发监管下调条件[1] - 连续两个季度预定利率研究值低于当前水平25个基点 已触发下调机制[1] - 主要保险公司已公告下调预定利率 8月底前完成产品切换[1] 保险公司股价表现 - 中国太保涨5.14%至33.56港元[1] - 中国财险涨2.86%至16.93港元[1] - 新华保险涨2.72%至48.38港元[1] - 中国平安涨1.92%至55.8港元[1] 行业影响分析 - 预定利率下调推动新业务负债成本继续下降[1] - 新业务对存量逐步稀释 存量平均成本将逐步改善[1] - 分红险保底收益仅比传统险低25个基点 浮动收益设计对客户吸引力更高[1] - 新单业务结构预计加速转向分红险 分红险占比提升缓解险企刚性成本压力[1] 市场环境变化 - 长端利率企稳上行[1] - 股市走强[1] - 寿险行业利差损压力预计有所缓解[1]
港股异动 | 内险股午后涨幅扩大 预定利率迎来再下调 分红险占比提升有助缓解险企成本压力
智通财经网· 2025-08-12 14:57
内险股市场表现 - 中国太保股价上涨5.14%至33.56港元 [1] - 中国财险股价上涨2.86%至16.93港元 [1] - 新华保险股价上涨2.72%至48.38港元 [1] - 中国平安股价上涨1.92%至55.8港元 [1] 预定利率政策调整 - 保险行业协会发布传统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1] - 连续两个季度研究值低于当前水平25个基点触发下调机制 [1] - 主要保险公司将在8月底前完成产品切换 [1] 行业影响分析 - 预定利率下调推动新业务负债成本下降 [1] - 新业务逐步稀释存量业务使平均成本改善 [1] - 分红险保底收益仅比传统险低25个基点 [1] - 分红险浮动收益设计对客户吸引力更高 [1] - 新单业务结构预计加速转向分红险 [1] 利差环境改善 - 长端利率企稳上行缓解寿险行业利差损压力 [1] - 股市走强进一步缓解利差损压力 [1] - 分红险占比提升将减轻险企刚性成本压力 [1]
人身险预定利率即将下调 多款产品停售
每日商报· 2025-08-08 20:39
人身险预定利率调整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从2.13%降至1.99%,下调14个基点 [1] - 此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一季度已降至2.13% [1] - 新备案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调整:普通型2.0%、分红型1.75%、万能型1.0% [2] 产品停售情况 - 多家保险公司8月31日前陆续停售现有人身险产品(重疾险、年金险、两全保险等) [2] - 泰康人寿将停售超50款产品,太平洋健康险停售13款产品 [2] - 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平洋人寿等险企明确8月31日起不再接受超预定利率产品投保 [2] 保费变化影响 - 传统险预定利率从2.5%降至2.0%后,年金险/终身寿险/定期寿险/两全险/健康险毛保费涨幅分别为18.9%/20.8%/3.6%/7.6%/17.7% [2] - 分红险保底收益比传统险低25个基点,但具有浮动收益设计 [5] 产品结构转型 - 分红型保险调降幅度(25个基点)小于普通型(50个基点),相对吸引力增强 [3] - 大型银行5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仅1.3%,分红险有望承接储蓄存款搬家需求 [3] - 保险公司9月份起将全面进入分红险时代,负债结构向分红险转型 [3] - 长城人寿已启动产品切换工作,部分主力产品低预定利率版本完成备案 [4] - 分红险占比提升将缓解险企刚性成本压力,优化负债产品结构 [5]
保险市场“春寒料峭”:销售遇冷 分红险待“破冰”突围
中国经济网· 2025-08-08 15:26
核心观点 - 人身险行业一季度保费收入遇冷,前两个月出现负增长,部分公司罕见未披露月度数据,主要受高基数、监管政策及产品转型影响 [1][2][4] - 行业加速向分红险为代表的浮动收益型产品转型,预计未来占比超50%,但销售面临挑战,需加强代理人培训 [1][6][7][8][9][10] 保费数据披露变化 - 仅新华保险和中国太保披露前两月保费数据:新华保险同比增长29%,太保寿险同比增长9.1% [2] - 阳光人寿1月保费同比下降4.9%,国华人寿前两月保费同比下降29.4% [2] - 中国人寿2024年一季度总保费3376.38亿元,占全年保费50.28% [2] - 行业转向"要质量",避免月度数据被误读,更注重长期价值披露 [2][3] 行业保费表现 - 2025年1月人身险原保费9035亿元,较2024年同期9458亿元下降 [4] - 2025年2月人身险原保费12716亿元,较2024年同期12997亿元下降 [4] - 负增长主因储蓄险需求透支、监管政策限制及销售动力不足 [4][5] 监管政策影响 - 监管限制预定利率:普通型产品上限2.5%(2024年9月起),分红型产品上限2.0%(2024年10月起) [5] - "报行合一"政策要求费用支出与备案一致,限制激进营销 [4][5] - 引导行业转向健康险、终身寿险等长期保障型产品 [3] 产品结构转型 - 行业力推分红险等浮动收益产品,预计占比将超总保费50% [1][7] - 新华保险计划2025年分红险占比不低于30% [7] - 分红险有助于化解利差损风险,提升资产负债匹配 [7] - 当前分红险占比仍低:中国平安2024年占比10.33%,新华保险2024年占比16.58%,中国太保2024年占比21.26% [8] 销售挑战与队伍培养 - 分红险销售遇阻因利益优势不明显、理解成本高 [6] - 需高素质代理人引导客户信任,加强培训和技能转型 [9][10] - 部分代理人反馈分红险认可度高,但需避免销售误导 [8][9][10]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成绩单”出炉:人身险原保费收入单月增速超16%
金融时报· 2025-08-08 15:04
行业整体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3.74万亿元 同比增长5.04% [1] - 赔付支出1.35万亿元 同比增长8.6% [1] - 人身险和财险发展状态良好 行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 [1] 人身险业务 - 上半年人身险原保费收入2.96万亿元 同比增长5.6% [2] - 6月单月人身险公司原保费收入4908亿元 同比增长16.3% 环比增长21.5% [2] - 寿险业务原保费收入22876亿元 同比增长6.6% [2] - 健康险业务原保费收入4614亿元 同比增长0.15% [2] - 人身意外伤害险业务原保费收入216亿元 同比下降6% [2] - 保户投资新增交费(万能险为主)同比下降3% 投连险同比下降20% [2] 产品定价政策变化 - 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于7月25日再次下调 [2] - 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产品预定利率分别下调至2.0%、1.75%、1.0% [2] - 传统险和万能险分别下调50个基点 分红险下调25个基点 [2] - 预定利率下调预计将改善寿险负债成本 推动新业务加速转向分红险 [3] 财产险业务 - 上半年财险公司保费收入9645亿元 同比增长5.1% [4] - 二季度同比增长5.1% 与一季度增速持平 [4] - 6月单月财险公司保费收入1839亿元 同比增长4.6% 增速较5月微降0.7% [4] - 车险保费收入4504亿元 健康险1609亿元 农业保险1091亿元 责任险799亿元 意外险291亿元 [4] 车险市场驱动因素 - 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6.8万辆和132.9万辆 同比分别增长26.4%和26.7% [4] - 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8% [4] - 新能源车件均保费较传统燃油车更高 渗透率提高将带动车险保费增长 [4] - 头部险企在车险业务中保持较快增长 家庭自用车占比高且渠道费率可控 [4]
58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上半年“成绩单”揭晓:合计实现净利润286亿元,同比大增242%
证券日报· 2025-08-05 07:52
行业整体表现 - 2023年上半年58家非上市人身险公司合计实现保险业务收入7276.47亿元,同比上升 [1][2] - 同期合计净利润达286.41亿元,同比大幅增长242% [1][2] - 37家公司实现盈利,合计盈利329.14亿元,21家公司亏损合计42.73亿元 [2] - 32家公司净利润同比上升,占比55% [2] 驱动因素分析 - 产品转型降低负债成本:保险公司普遍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并转向分红型产品 [3] - 投资收益回升:股票市场复苏带动权益投资表现,保险公司增持权益资产 [3] - 预定利率调整:7月行业发布普通型人身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触发下调机制 [5] 市场格局特征 - 马太效应显著:泰康人寿和中邮人寿保险业务收入均超1000亿元,建信人寿以338.03亿元排名第三 [4] - 头部集中度高:泰康人寿净利润159.98亿元,占行业总利润56%,同比增长164.6% [4] - 同质化竞争加剧:预定利率下调背景下,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头部险企 [4] 未来发展路径 - 中小险企破局方向:深耕细分市场,提供特色化产品如居家养老、健康保险增值服务 [5] - 负债成本管理:主动调整产品结构和定价利率,匹配投资能力与成本核算 [5] - 盈利模式优化:通过客群选择、渠道调整、费用管理减少对利差依赖 [5] - 长期发展模式:重塑能力体系,满足客户真实需求,实现多方利益共赢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