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成果转化

搜索文档
播种行动助力科创“金种子”扎根地方产业沃土
环球网· 2025-06-02 18:32
活动概况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联合多家机构举办"创新驱动 播种未来"创新成果播种行动暨科产金一体化专项路演活动(成都站)[1] - 活动特别策划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领域创新成果项目路演专场对接会[1] - 活动汇聚域内外近40个成果项目,促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及金融机构深度对接[1] 成都产业优势 - 成都是我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发展高地,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1] - 成都聚集全国优质创新主体、科技成果、创新人才和要素资源[1] 活动目标与成果 - 活动旨在推动产业和科技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 - 活动前期收集梳理上百家企业需求,为中科院等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在成都对接落地打下基础[3] - 活动期间40余项高价值科技成果与成都市超300家优质中小企业精准对接,吸引超80家金融机构及投资机构参与,达成意向合作百余项[3] 政策支持与金融服务 - 上交所将进一步发挥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为专项播种项目和四川省优质企业提供精准有效的科技金融服务[2] - 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将加强金融财税政策与产业政策协同,推动产融两端同时发力、同向发力[2] -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介绍了培育一体化技术市场、培育高水平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强技术经理人队伍等具体举措[3] 中小企业作用 - 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的生力军,为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2] - 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回顾了播种行动在山东济南、江苏常熟的成功实践,详细介绍"选种、育苗、培优"全生命周期的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服务[3]
科技成果如何协同转化?政企学共议创新联合体
中国新闻网· 2025-06-01 16:24
产学研结合与科技成果转化 - 美国硅谷科技型企业创业成功率仅2%-3%,但高质量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可能远超剩余97%-98%的投入[1] - 科研成果转化需聚焦产业痛点,科学家研究方向应与国家/地区产业需求紧密对接[1] - 西湖大学采用"首席科学家"机制,教授专注技术攻关,产业界团队负责公司运营[2] 创新联合体构建 - 浙民投提出"投先驱不投先列"策略,优先支持开拓性技术团队,产业化过程需10年以上耐心资本[2] - 投资人需在创业不同阶段扮演教练、陪练、啦啦队角色,提供市场指导与生态培育[2] - 学界、业界、资方需协同:科学家负责基础研究,企业家攻关规模化生产,投资人提供持久资本支持[3] 智能硬件产业化案例 - 杭州灵伴科技Rokid Glasses订单超产能,预计三年内年产量从数十万台跃升至千万级规模[3] - 产业化需同步解决技术"最长板"难题与生产"最短板"瓶颈[3]
加快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工信部:到2027年培育100家综合实力强的科技服务机构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01 16:24
活动概况 - 创新成果播种行动暨科技产业金融一体化专项路演活动于5月29日至30日在成都举办,汇聚了中国科学院等顶尖科研院所的40余项科技成果,吸引成都市超过300家企业现场参与[1] - 活动吸引超80家金融机构及投资机构现场参与,达成意向合作百余项[3] - 这是创新播种行动的第三站,此前路演项目普遍实现与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的成功对接[3] 科技成果转化现状 - 成都生物所成果转化业务主管张进表示,活动后收到20多家创投机构、企业及孵化园的对接需求,反映科技成果与企业需求对接的热度[1] - 当前科技成果与中小企业对接存在两大堵点:一是科研成果先进性超出中小企业技术承载能力(如中药材领域仅能承接基础加工,难以开发天然产物提取)[2],二是双方信任不足导致企业真实需求未充分披露[2] - 北京烛远生物指出科研人员侧重技术创新性与科学性,而企业更关注市场应用价值与成本效益,存在认知差异[2] 企业转化难点 - 参与路演的企业以中小型和初创型为主,面临资金短缺(76%)、市场推广难等障碍,其中资金问题是首要瓶颈[3] - 北京算场科技参与活动主要目标为寻求资金对接国家级平台资源[3] - 安徽中科太赫兹正推进太赫兹安检技术在民航、轨道交通等领域的试点应用,但新技术推广仍需时间[3] 解决方案建议 - 成都乐恩自动化提出政府需提供研发资金支持并明确产业方向,通过打造产业集群减少企业同质化竞争[4] - 技术经理人可作为"六边形战士"整合资源,解决企业从成果匹配、天使投资到孵化场地的全链条需求[5] - 成都市技术转移联盟通过挖掘企业需求前置化、建设33个重点行业概念验证中心(含即将新增1个)提升对接精准度[6][7] 行业政策与前景 - 工信部预测2027年科技服务业营收规模将达20万亿元,计划培育100家综合实力强的科技服务机构[6] - 科技服务业被定位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关键力量,九部门已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6]
引入科技保险等四维创新,港科广先进材料成果高效对接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10:57
产学研对接交流会 - 活动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和广州生产力促进中心联合举办,旨在推动先进材料领域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资金链深度融合 [1] - 活动首次融合港科广"红鸟硕士项目",并引入特约技术经纪人团队及科技保险等创新服务模式 [1] - 活动汇集了港科广先进材料领域学者的前沿成果与企业对接,采用"先进成果+技术经纪+红鸟项目+科技保险"四维创新模式 [1] 科研成果展示 - 港科广功能枢纽先进材料学域、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9个专家团队参会交流 [3] - 重点展示高强度聚合物纳米膜、全国产化高性能低成本PMI结构泡沫材料、超宽禁带氧化镓半导体外延薄膜、高纯度钙钛矿微晶前驱体宏量合成等成果 [3] - 鹿山新材料、聚石化学等单位就多项成果转化达成合作意向 [3] 企业合作意向 - 广州市工信局材料工业处表示将为有钙钛矿技术需求的企业对接港科广专家团队 [3] - 广州鹿山新材料科技中心总经理表示港科广的技术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具有很大发展空间 [3] - 企业希望通过与领军人才合作解决先进材料领域重要问题或前沿技术 [3] 创新服务模式 - 引入特约技术经纪人团队,来自金发科技、高端医械院、省石油化工协会等单位 [3][4] - 探索科技成果转化综合保险服务,创新"保险+鉴证服务"模式 [4] - 科技保险能有效分担风险,促进先进材料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与产业化 [4] 人才培养机制 - 引入港科广"红鸟硕士项目",推进新型校企合作研发与人才培养 [4] - 采用"学术导师+项目导师+业界导师"三元指导模式 [4] - 系统性推进科创融合、通专融合、产教融合,培养未来卓越工程师和企业家 [4]
济南探索成果“免费试用权”
科技日报· 2025-05-30 07:39
政策创新 - 齐鲁工业大学推出"先用后付"和"无理由退货"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企业可免费试用高价值专利1年 试用期满后选择付费续用或终止合作 [1][3] - 济南市与山东省层面出台政策支持科技成果转化 包括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校聘企用"等机制改革 山东省遴选22家高校院所开展综合试点 [2] - 齐鲁工大与济南市市场监管局签订区域定向专利许可试点协议 通过政府牵线实现高校成果与区域重点产业精准对接 [1][2] 模式特点 - "先用后付"模式下企业获得1年免费试用期 试用后可根据实际效果决定是否付费转化 大幅降低企业创新风险 [3][4] - 建立专利实施跟踪回访机制 对"退货"成果分析原因 倒逼发明人改进技术 促进专利与产业需求更好匹配 [4] - 政府搭建平台形成"专利菜单" 市场监管部门向企业精准推送专利技术 校企直接沟通提高转化效率 [3] 实施效果 - 荷净公司采用5项"先用后付"专利后 预计生产成本降低40%-50% 年节省成本超2000万元 [4] - 孙彬副教授的5个专利通过该模式实现转化 解决了企业"只见证书不见发明人"的转化难题 [2] - 新模式促进高价值专利从"束之高阁"到"落地生根" 形成优质技术成果转化生态 [4]
汽车智能小钥匙 每年吸金8个亿
南方都市报· 2025-05-30 07:11
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转化 - 中山市工业技术研究中心(工研院)已孵化223家科技企业,近100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落地,依托7所高校院所构建产学研"高速路"[2][4] - 工研院柔性进驻超200名科学家,协同16个实验载体与5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转化[4] - 典型案例:澳多科技与北京理工大学共建汽车检测实验室,年产值从2亿元增长至预计8亿元[3] 科技创新企业成长案例 - 澳多科技专注汽车智能零部件及车联网生态,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产品全球化布局[2] - 精量光电子研发智能光纤预警系统,覆盖地铁、水库大坝等工程安全监测,形成全链条解决方案[3] - 广东菁萃开发纯天然植物表面活性剂替代化学合成品,年产量400吨,客户超200家[5] 政策与资金支持 - 中山市科技局通过专项资金(如数百万元支持国科瑞诺)及配套政策(2022-2023年完善两项资金使用办法)助力企业突破"死亡谷"[6] - 国科瑞诺攻克壳聚糖水溶性技术,持有4项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预计年产值破8000万元[6] - 广东菁萃2018年成立即获创新专项支持,2020年火炬高新区配套资金到位[5] 市场定位与业务转型 - 聚云软件从物联网转向桥梁防撞预警系统,建成广东省首个运营中心,并拓展城市道路智能监测[7] - 正德材料从3D打印转向"表面工程"领域,纳米涂层材料实现进口替代,2023年获2000万元天使轮融资[8] - 企业普遍经历"技术优等生"到"赛道领跑者"的转型,如正德材料进入锂电池、钢铁等行业[8][9] 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 - 光纤传感技术应用于通讯和工程监测,精量光电子实现实时沉降与斜面变化感知[3] - 生物医药领域,国科瑞诺技术解决糖尿病足等慢性创面问题[6] - 正德材料定制化涂层产品覆盖纺织、石油等多行业[8]
余杭区今年首要任务“创新引领”
每日商报· 2025-05-30 06:21
科技创新成果 - 之江实验室主导构建的"三体计算星座"首批12颗卫星成功发射入轨 将算力送入太空 未来可提供计算卫星和遥感卫星服务 [1] - 天目山实验室发布新型"飞行汽车" 灵伴科技推出Rokid AR Lite 零零科技推出哈浮飞行相机 强脑科技推出深海豚Easleep多功能智能睡眠仪 程天科技推出助力外骨骼机器人GOGO [1] - 余杭区布局培育全省数量最多的"大科学装置+大科学计划+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高能级科创平台集群 连续4年获省科技创新鼎 [1] 创新发展战略 - 余杭区提出"六大行动" 其中"创新引领"行动是首要任务 涉及未来科创产业布局 [1] - 余杭区科技局将聚焦五大导向(高能级科创平台 高质量科技项目 高水平科技企业 高层次科技人才 高价值科技金融) 通过三大行动(科创强基 创新聚链 服务赋能)实施"创新引领"行动 [2] - 余杭区以科创平台为核心抓手 全年计划落地成果转化项目120个以上 [2] 企业培育体系 - 余杭区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新雏鹰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培育体系 已出台"科创十条"政策 [2] - 实施"全链条科研攻关突破行动" 计划全年支持重点研发项目30项以上 [2] - 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全生命周期管理改革" 将构建概念验证中心 中试基地 成果转化加速器等平台载体 [2] 产业生态建设 - 余杭区重点建设环科创平台创新生态圈 包括四大省实验室 杭州超重力场重载机和高速机完成调试 落地第二个大科学装置 [3] - 加快南湖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 推动未来谷建成投用 浙江人才大厦主体结顶 [3] - 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四大未来产业"特色产业体系 实施"经济高质量发展68条" 支持经营主体降本110亿元以上 [3] - 投用钉钉总部 抖音浙江创新中心 目标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300亿元以上 [3]
大连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15
辽宁日报· 2025-05-29 08:46
经济运行与投资 - 大连市实施和储备重大项目4315个 同比增长9 1% [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连续23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 [1] - 全年储备和实施重大项目总投资同比增长5 4% 一季度开复工项目1642个 同比增长46 6% [2] - 产业项目数量占全市比重达60%以上 大连金州湾国际机场 辽宁鼎际得新材料等重大项目加快实施 [2] 消费与旅游 - 消费品以旧换新拉动销售额85 38亿元 [2] - 文化 体育 娱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 [2] - 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综合收入均同比增长15 1% [2]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 - 英歌石科学城创新发展 获批5家全国重点实验室 新获评雏鹰企业109家 瞪羚企业22家 [3] - 在动力电池 低空经济 化工新材料 生命科学领域布局建设首批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小试平台 [3] - 绿色石化产业集群 工业母机集群获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3] - 累计建成142家省级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 37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培育130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 2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 [3] 新兴产业布局 - 金普新区氢能产业园开园 大连市加入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3] - 全市布局低空起降点280个 开通3条陆岛直升机航线 [3] - 全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15% [1] 外贸与外资 - 外贸进出口同比增长13 3% 实际利用外资同比增长90 8% [1] - 全市新设外资企业36家 同比增长38 5% [4] - 大连自贸片区整合提升加速 国内首单国际航行船舶保税液化天然气岸基加注业务落户 两架保税融资租赁飞机业务落地 [4] 国企改革与营商环境 - 市属国企资产总额同比增长6 9% 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 6% [4] - 制定实施6 0版营商环境提升方案 推出48项提升举措 [4] - 大连市获批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 加快跨境贸易便利化专项行动试点 [4] 民生与城市建设 - 民生领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82 6% 15项重点民生实事有序推进 [4] - 启动创建垃圾分类样板小区203个 南部海滨亲海木栈道全线贯通 [4] -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目标13万人以上 [4]
陕西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落地生“金”
陕西日报· 2025-05-29 06:48
氢燃料电池产业 - 旭氢时代是陕西氢能产业链首批"链主"企业子公司,主攻氢燃料电池堆生产和研发,氢能重型卡车近30%成本来自该部件 [1] - 公司与中国科学院院士陶文铨团队合作攻克"卡脖子"技术,建成西北首条氢燃料电池堆全自动生产线,实现陕西本土"零"突破 [1] - 目前年产2000台(套)氢燃料电池堆,产值约3亿元,能满足约1000台氢能车辆需求,新产品预计6月底投入批量生产 [1] - 公司与陶文铨团队联合组建的院士工作站被认定为陕西省第三批省级院士工作站,是陕西首个氢能领域省级院士工作站 [2] 探地雷达技术 - 中创云图开发出国内首款超宽带随机变频探地雷达系统"地下探测者ZC360A"和机场跑道无人全域检测系统等明星产品 [2] - 公司是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科技成果落地企业,通过研发探地雷达技术推动国产替代,产品已应用于市政道路和机场跑道安全检测 [2] - 作为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重点签约企业,公司获得技术经理人提供的政策解读、投融资对接等服务支持 [3] 科技成果转化 - 秦创原76名技术经理人为全省约300家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提供概念验证、项目融资、市场推广等专业服务 [4] - 陕西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基地,计划到2026年底培育60个中心/基地,开展500项概念验证和500项中试熟化服务 [5] - 目标推动300个新产品上市,孵化200家科技型企业,形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科技成果转化模式 [5]
习近平总书记关切事|勇立潮头竞风流——科技工作者大有作为(上篇)
新华社· 2025-05-28 18:18
科技产业政策支持 -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战略部署激发科技人员积极性,推动历史性成就与变革 [3]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研工作者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骨干,需放开手脚创新创造 [7] - 政策推动产学研融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14] 人工合成糖技术突破 -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现二氧化碳精准合成糖,催化效率提升30% [5] - 团队测试上千种酶组合,筛选7个最适酶元件,糖转化率从10%提升至超40% [7] - 研究成果发表于《科学通报》,未来或实现吨级测试,打破传统农业制糖限制 [8] 高端医疗设备产学研合作 - 联影集团研究院院长胡鹏50%时间深入高校实验室与医院,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 [10][11] - 联影与上海科技大学合作研发新型光子探测技术,显著降低CT辐射剂量并提升精度 [11] - 联影与瑞金医院共建"医学影像先进技术研究院",工程师与医生直接协作优化设备 [13] 纳米材料产业化应用 - 重庆纳米金属研究院开发高综合性能纳米金属材料,应用于航空航天与高端装备制造 [20] - 工程师黄椿森担任"翻译",解决实验室工艺与生产线设备精度差异的衔接痛点 [17][18] - 西南铝业应用梯度纳米技术矫直辊,生产铝卷总长度近两万千米 [22] 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 - 重庆两江新区实施"拨投结合"模式,财政资金支持技术孵化后转为股权 [22] -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形成"科研-市场-反哺创新"闭环 [22] - 纳米轧辊测试数据与车间需求适配,推动实验室成果向生产力转化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