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战略

搜索文档
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专题深思)
人民日报· 2025-07-10 06:32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需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 [1] -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高校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要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1] 高校人才培养 - 高校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主阵地,要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2] - 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抓手,引导学生胸怀"国之大者"、扎根中国实践,锤炼学生使命担当 [2] - 加大高等教育对拔尖创新人才供给和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构建全学段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2] - 强化人工智能对人才培养的赋能作用,实现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精准化 [2] - 深化开放协同机制,推动师生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前沿合作,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全球视野的创新人才 [2] 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发展 - 推动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协同突破,培养复合型人才并解决国家、社会发展课题 [3] - 在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实施长周期、稳定的支持策略,建设高水平基础学科平台 [3] - 以"人工智能+""数字+""绿色+"等交叉领域为突破口,推动学科深度融通,构建跨学科攻关联合体 [3] - 推进人才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标准 [3] 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产学研深度融合是加快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路径,也是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的关键举措 [4] - 高校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力 [4] - 建立学科—产业双向赋能机制,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合龙头企业建设校企联合实验室 [4] - 完善"中心+节点"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推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技术定向孵化 [4] - 构建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升级精准对接 [4]
何宪:构建新时代人才服务体系:从市场机制到全球视野
搜狐财经· 2025-07-07 14:37
行业现状与发展历程 - 高科技时代下人才作用凸显,人才服务机构对资源配置至关重要 [3] - 中国人才服务业起步于改革开放后,初期由政府主导,90年代民营和外资机构兴起 [3] - 截至2023年全国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7万家,从业人员105万,营收2.75万亿元 [3] - 服务机构通过中介、猎头、招聘等形式推动人才流动与使用,成为经济关键组成部分 [3] 区域领先案例 - 北京在全国人才服务业中处于领先地位,改革开放初期即设立北京市人才服务中心 [4] - 1995年北京率先实现管办分离,推动民营企业和外资机构进入市场 [4] - 北京长期为用人单位提供优质服务,对首都经济发展贡献显著 [4] 未来发展方向 - 服务机构需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如人才强国、全球人才中心建设目标 [4] - 行业需加大技术创新,应用AI、大数据技术,大型机构应设立研发部门 [4] - 民营机构在高端领域表现突出,需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支持其发展 [5] - 鼓励服务机构"走出去",服务"一带一路"企业和东道国市场 [5] 行业挑战与机遇 - 当前服务内容偏传统,新兴领域技术投入不足 [4] - 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下,服务机构发展亟需加速 [4] - 高水平开放政策将为行业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 [5]
百余名海外名校博士来杭参访、求职、对接创业项目
杭州日报· 2025-06-23 10:57
杭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 杭州举办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合作对接会 吸引百余名来自麻省理工学院 剑桥大学 哥伦比亚大学等世界顶尖高校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参与 [1] - 杭州组织92家单位参与对接会 包括五大产业生态圈企业 博士后工作站建站单位 科研院所 留学人员创业园等 分为"人才招募港""西湖新十景""博士直通车"和"项目孵化器"等功能展区 [1] - 生物医药领域人才与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 良渚实验室等机构匹配度较高 [1] 企业与人才对接成效 - 五八智能招聘负责人表示接触到以往难以遇到的海外高层次博士人才 其中利物浦大学博士与岗位匹配度高 具备技术过硬和成果转化快的特点 [2] - 杭州西湖海思留学人员创业园依托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建立 创立一年半已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获评市级留学人员创业园 [2] - 创业园为人才提供双重支持:推荐至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申请产业教授 同时提供创业项目孵化服务 [2] 杭州人才政策与成果 - 杭州每年6月20日举办"百名海外博士杭州行"活动 并配套开展"创客同学会"创新创业交流研习班 "创客彩虹桥"项目对接 留学人才皮划艇友谊赛等活动 [2] - 中国留荷学生学者联合会调研显示 杭州成为留荷学生归国重要目的地 越来越多欧洲留学生主动了解杭州就业创业机遇 [3] - 截至2024年底 杭州已聚集8.9万名留学人员 连续14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 [3]
优化引才服务实现“人尽其才”
经济日报· 2025-06-21 05:59
海外人才引进政策成效 - 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和优化外籍人才服务 [1] - 北京市长期工作的外籍专家达2.2万余人 中关村推出国际人才新政20条 [1] - 上海市累计核发外国人工作许可证44.1万份 留学回国人才超过31万人 [1] 政策体系完善措施 - 国家移民管理局2024年出台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 [2] -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推动外国人工作许可证与社会保障卡融合集成 [2] - 多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 [2] 现存问题与改进方向 - 存在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不足 人才评价机制不健全等问题 [2] - 需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海外人才数据库 打通信息壁垒 [2] - 构建国家与地方联动的海外人才评估体系 实现精准引才 [2] 创新生态构建 - 打造国际化区域创新创业平台 设立专项海外人才扶持基金 [3] - 鼓励龙头企业 高校 科研院所共建海外人才创新联盟 [3] - 支持海外人才领衔承担科研项目 推动技术研发与产业协同 [3] 市场化引才机制 - 引导企业建立灵活高效的人才引进机制 对接国家战略需求 [3] - 构建以用人单位为核心的市场化 专业化评价体系 [3] - 推行以项目为纽带的人才引进模式 完善绩效评估机制 [3]
加快形成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高效运行机制
人民日报· 2025-06-05 05:48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形成"教育奠基-科技转化-人才驱动"的共生逻辑 [1][3] - 教育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储备和知识基础,科技发展为教育创新注入活力,人才是协同作用的核心载体 [3] - 全球科技创新密集活跃期使三者耦合效应显著增强,需统筹推进形成"三位一体"协同机制 [3] 历史规律与内在逻辑 - 教育发达-科技进步-经济振兴是相辅相成的统一过程,其基础在于教育 [2] - 大国崛起往往与教育兴盛、科技发展、人才涌现直接相关 [2] - 知识生产、应用与再生产的循环体系构成三者关系的实质 [2] 当前实践与存在问题 - 北京通过《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试点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打通产学研用最后一公里 [4] - 长沙构建全球研发中心城市政策体系,建立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4] - 管理体制分割导致协同不足,优质教育资源区域分布不均制约整体效能 [4] 体制机制改革方向 - 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构建跨部门统筹机制,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5] - 基础教育需前移创新素养培育,高等教育要强化基础学科与前沿领域布局 [6] - 科研管理需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支配权,提升创新活力 [6] - 人才评价体系需分类实施,基础研究突出原创导向,应用技术注重成果转化指标 [7] 重点领域布局 - 优化国家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的职能定位,形成高效协同创新体系 [6] - 强化基础研究、交叉前沿领域及重点领域的前瞻性布局 [6] - 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教融合成效纳入高校考核,破除唯论文倾向 [6]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证监会发布· 2025-05-31 16:55
教育强国建设成就 -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建成世界最大教育体系[2] -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2年,大学文化程度人口超2.4亿[2] - 职业教育为现代制造业等输送70%以上新增一线从业人员[2] - 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2][9] - 学生资助覆盖全学段累计14亿人次[2] 教育体系构建方向 - 建立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4][10] - 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4] - 完善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体系[4] - 发展自强卓越的高等教育体系[4] - 形成创新牵引的科技支撑体系[4] 人才培养机制 - 超常布局急需学科专业,加强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建设[9] - 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机制[9] - 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校企科研合作[9] - 探索国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10] - 动态调整学科专业,优化办学资源配置[6] 教育资源配置 - 建立同人口变化相协调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供给机制[10] - 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差距[10] - 加强学前教育、专门教育基础设施建设[10] - 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强智慧教育平台[11] - 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11] 国际教育合作 - 提升高等教育海外办学能力[12] - 完善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机制[12] - 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12] - 深化同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合作[12] - 鼓励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华合作办学[12]
以人才友好型城市建设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新华日报· 2025-05-27 14:45
教育科技人才战略 - 教育、科技、人才被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需统筹推进三大战略的体制机制改革[1] - 建设人才友好型城市是实现人才与城市协同发展的关键路径,需从引进、培育、激励、服务多维度发力[1] 产业导向的人才引进 - 江苏以"1650"产业体系为核心,重点布局人工智能、第三代半导体、生物科技等新兴产业,但相关领域人才缺口显著[2] - 省级人才大数据库和产业人才地图将用于精准匹配1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需求,强化跨区域资格互认和政策找人机制[2] 高校驱动的创新人才培养 - 高校资源富集地区(如杭州依托浙大、合肥依托中科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展现显著优势[3] - 江苏需推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科研方向与产业技术需求对接,建立"产业创新研究院"促进"科学家+工程师"协同[3] 人才激励政策创新 - 需优化人才认定标准,重点吸引技能型青年人才,并降低人工智能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的引进门槛[4] - 探索"一企一策"陪伴式成长政策,为硬核技术创新人才提供精准服务支持[4] 青年人才生活保障 - 20-30岁青年人才流动最活跃,需通过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提升婚恋、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便利性[5][6] - 借鉴"浙里办"模式整合政务服务,并在城市空间规划中强化青年集聚区的交通、文旅等配套建设[6]
产学研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
经济日报· 2025-05-15 06:08
产学研协同育人战略 - 核心观点:通过深化产学研协同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抢占国际科技竞争主导权的关键[1] - 需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实现科技自主创新与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1] - 需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1] 师资队伍建设 - 吸引企业技术骨干、工程师、高管加入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队伍[2] - 建立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人才双聘机制,促进跨机构任职[2] - 打破户籍、学历等限制,允许人才通过弹性考核方式流动[2] - 采用"学术论文+技术专利+成果转化"多维评价标准[2] 保障体系构建 - 政府主导建立产学研协同育人政策框架,将企业需求纳入高校学科规划[3] - 通过合作办学、共建实验室等方式定向培养前沿科技领域人才[3] - 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领域给予长期支持[3] - 整合多方资源建立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创新平台[3] 人才培养机制优化 - 依据新兴产业需求调整学科专业,推动信息化、数字化升级[4] - 将实际案例、前沿技术引入教学,构建产业匹配的教学体系[4] - 推广翻转课堂等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实践教学内容[4] - 形成"课堂-实验室-生产线"三位一体培养模式[4]
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经济日报· 2025-05-07 06:02
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 -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需统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人才强国战略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1] - 教育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 高等教育体系为科技创新提供人才基础 [2] - 科技为教育发展人才培养提供资源和动力 引导重点领域国家战略人才培养 [2] - 人才是教育发展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 综合国力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 [2] 当前发展瓶颈 - 教育存在基础薄弱 创新不足 资源配置不均衡 产教融合不充分等问题 [3] - 科技领域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顶尖人才不足 [3] - 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学科交叉融合不足 高等教育模式单一 [3] - 教育科技人才循环不畅 需构建教育链创新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生态 [3] 高等教育改革方向 - 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 人才第一资源 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 [4] - 高校需聚焦国家重大需求 加强基础研究 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023年高校牵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占比分别达75.5% 75.6% 56.5% [4] - 双一流高校整合优势资源 构建交叉学科课程体系 形成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4] 重点人才培养策略 - 战略人才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 需重点培养战略科学家 领军人才 卓越工程师 [5] - 青年科技人才承担8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20%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 是国际竞争关键 [5] - 需构建青年人才全方位培养选拔体系 提供经济支持 优化考评机制 [5][6] 体制机制改革 - 需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机制改革 聚焦人工智能 量子技术 生物技术等前沿领域 [6] - 建立以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评价体系 实施分类评价 协同评价 第三方评价 [6] - 打破教育科技人才管理边界 形成高效协调的管理体系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