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造性破坏
icon
搜索文档
反内卷:让竞争“恰到好处”,让创新“无忧无虑”
北京商报· 2025-10-14 23:47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为中国经济反内卷提供了锚点,阐释了竞争、创新与经济增长的非线性关系 [1] - 竞争与创新存在一个黄金平衡点,过度竞争会导致恶性内卷,抑制突破性创新 [1][2][3] - 构建支持“0到1”创新的生态系统是跳出同质化存量竞争、实现长期增长的关键 [4][5] 竞争与创新的关系 - 竞争与创新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而是存在一个“恰到好处”的黄金平衡点 [1] - 在追赶型经济中竞争是帕累托改进,但在成熟领先型经济中过度竞争可能无效 [1] - 极度竞争会引发恶性内卷,使行业陷入同质化低水平竞争和新形态的“马尔萨斯陷阱”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新能源车、光伏、电商等行业作为成熟领先型经济代表,正面临边际效用递减的存量争夺 [1] - 许多行业陷入低质竞争,通过牺牲利润换取规模,这是一种危险的短期主义行为 [4] - 企业普遍面临“无利润的繁荣”困境,创新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变得奢侈 [1][3] 创新的要求与路径 - 有效的技术创新依赖于由知识启蒙与制度保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 [4] - 创新生态系统需要强大的法律储备、制度规范和营商环境来激励“0到1”的突破 [4] - 供给创造需求,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催生新产品、新需求和新市场,实现供需良性循环 [5] - 创新是长期主义的利剑,能生成拔尖的竞争力,为企业提供清晰的发展路径 [5]
经济增长靠“破坏”?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里的财富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2:34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研究“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学家,其理论为中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和制定创新政策提供了可落地的建议 [1][2][3] 莫基尔的理论要点 - 技术进步带来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包括“有用知识”的积累机制、制度环境的包容性以及文化价值观的转变 [1] - 以蒸汽机为例,英国通过专利制度确保发明收益,皇家海军的需求催生规模化应用,形成“制度—市场—文化”三重驱动 [1] 阿吉翁和豪伊特的理论要点 - “创造性破坏”理论指出创新具有创造性,但会使旧产品过时,例如新能源汽车崛起对传统燃油车的冲击 [2] - 市场集中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创新,高经济增长伴随大量岗位消失,需为受影响人群提供转岗支持 [2] 对中国创新政策的启发 - 应提升竞争与创新激励,在关键行业降低进入壁垒,强化反垄断执法,避免“僵尸企业”占用资源 [2] - 需因地制宜设计政策:技术前沿行业(如通信设备、动力电池、AI应用)强调竞争与原创研发;追赶型行业注重技术引进和标准化推广 [2] - 通过方向性政策推动绿色高质量增长,在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协同“碳排放标准+碳价+补贴”,引导专利和人才流向清洁增长路线 [3]
【西街观察】反内卷:让竞争“恰到好处”,让创新“无忧无虑”
北京商报· 2025-10-14 22:1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为中国经济反内卷提供了启示,强调竞争与创新之间存在一个黄金平衡点,过度竞争会导致行业陷入恶性内卷 [1] - 对于成熟领先型经济(如新能源车、光伏、电商等行业),过度竞争和存量争夺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和内卷,需要通过突破性创新来开辟新赛道 [1][3] - 有效的技术创新依赖于由知识启蒙与制度保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这需要强大的法律、制度和营商环境支持,以激励“0到1”的原始创新 [4] - 创新是长期发展的关键,能够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催生新需求和新市场,从而在竞争中形成拔尖的竞争力 [5] 竞争与创新的关系 - 竞争与创新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存在一个黄金平衡点,竞争需要激烈到让垄断者有危机感,同时让竞争者有价值感 [1] - 在追赶型、学习型经济中,竞争是积极的帕累托改进,但在成熟型、领先型经济中,“竞争是个好东西”的论断不再绝对 [1] - 极度竞争会引发恶性内卷,使行业陷入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旋涡,形成新形态的“马尔萨斯陷阱”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新能源车、光伏、电商等行业作为成熟领先型经济的代表,正面临被锁定在存量市场中竞争的困境,卷低价是一条越走越窄的道路 [1] - 传统行业的重复布局以及一些新兴行业陷入牺牲利润换取规模的循环,被视为一种危险的短期主义和恶魔交易 [4] 创新的要求与价值 - 实现突破性创新是应对行业普遍低质竞争和反内卷焦虑的药方 [3] - 创新生态系统高度依赖强大的法律储备、制度规范和营商环境,以激励“0到1”的原始创新,而非沉迷于“1到N”的汗水型经济 [4] - 创新是长期主义的利剑,能够通过技术和知识催生新产品、新需求和新市场,为企业和个体在竞争中照见清晰的发展路径 [5]
人物|菲利普·阿吉翁:“创造性破坏”的浴火与涅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54
阿吉翁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核心 - 创新并非一开始就具有正外部性,而是受到既得利益者的漠视、打击或扼杀,并不断打击旧技术和旧利益 [2] - “创造性破坏”是经济增长的引擎,新产品的进入会导致销售旧产品的公司失败,技术被淘汰的公司会在竞争中出局 [3] - 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在1992年构建了关于“创造性破坏”的数学模型,凭借对“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的开创性研究获得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2][3] 熊彼特增长理论的四个主要思想 - 长期增长依赖于创新,包括工艺创新、产品创新和组织创新 [4] - 创新动机是希望收获垄断租金,但由于知识外溢效应和信贷市场缺陷,需要政府在知识经济中扮演联合投资人的角色 [4] - 创造性破坏会导致新旧势力冲突,政府需充当更替风险的保险人,并保持保护现有创新与不妨碍未来创新的平衡 [5][6] - 增长政策需顺应时势,对追赶型增长有利的政策可能不适用于创新引领型增长阶段 [6] 内生增长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突破 - 传统索洛增长模型将技术进步视为外生因素,而内生增长理论将创新内生化,强调其是企业追求市场领先地位的动态竞赛结果 [7] - 阿吉翁与豪伊特以数学模型形式化表达了“创造性破坏”,核心包括增长是技术迭代过程、增长具有破坏性、创新依赖激励机制三层含义 [7] - 内生增长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和“如何”促成持续创新,并给出可操作的政策杠杆,重视教育、金融、知识传播等无形资产要素的边际效应 [8] 阿吉翁对政策与竞争的观点 - 阿吉翁直言不喜欢美国的保护主义浪潮,认为开放是增长的驱动力,任何阻碍开放的因素都会成为增长的绊脚石 [9] - 需要促进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缺乏审慎监管可能导致“超级明星”企业垄断该领域,阻碍未来竞争者进入 [9] 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 中国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本质是经济增长动力的结构性升级,优势在于将创新转化为产业竞争力的制度能力与市场规模 [13] - 中国提出“新质生产力”等战略方向,推动经济增长转向效率提升、自主创新及高附加值发展 [13] - 阿吉翁提出中国转向创新引领型经济的四大支柱:竞争与创造性破坏、顶尖的研究型大学、有活力的劳动力市场、更加强调风险资本的金融体系 [11][12]
两位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质疑特朗普关税政策
搜狐财经· 2025-10-14 21:37
奖项概况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解释 [2] - 总奖金为1100万瑞典克朗(约100万欧元),乔尔·莫基尔获得一半,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霍伊特共同获得另一半 [2] 乔尔·莫基尔的核心贡献 - 研究确定了通过技术进步实现持续增长的先决条件 [2] - 利用历史资料揭示技术进步以往以短暂爆发形式出现并最终停止,而工业革命后首次出现经济持续增长 [4] - 认为经济持续增长源于启蒙运动促进科学与应用技术互动,知识宽容和思想开放对消除技术进步障碍至关重要 [4]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霍伊特的核心贡献 - 提出了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持续增长的理论,描述了创新和商业窃取过程及其对长期增长率的决定作用 [6] - 理论核心是创新由一家公司实施,但会部分破坏其他竞争者的既得利润,企业获胜以牺牲其他企业为代价 [6] - 构建了数学框架研究微观企业决策如何导致宏观稳定产出增长,将竞争和企业动态与经济增长联系起来 [6] - 其理论依赖于企业异质性和竞争关系,使人们能利用微观数据检验总量增长理论并评估专利保护、竞争政策等反事实政策实验 [7] 获奖者对当前政策的评论 - 彼得·霍伊特认为特朗普的关税措施会削弱规模效应从而抑制创新,发动关税战会缩小所有市场规模,将制造业岗位带回美国并非好的经济政策 [7] - 菲利普·阿吉翁警告特朗普发起的贸易战加剧贸易壁垒阻碍开放,不利于世界经济增长和创新,并强调绿色产业创新和阻止大型科技垄断对未来强劲增长至关重要 [8]
经济增长靠“破坏”?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里的财富密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21:15
获奖者核心理论 - 莫基尔强调技术持续增长需三个核心要素:"有用知识"积累机制、制度环境包容性、文化价值观转变[1] - 阿吉翁和豪伊特提出"创造性破坏"增长机制 指出市场集中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创新[2] - 综合理论指出创新政策应兼顾激励与知识扩散及开放科学文化[2] 理论对行业的启示 - 新能源汽车行业崛起对传统燃油车企业构成创造性破坏 但为消费者提供更优质产品并创造新就业[2] - 通信设备、动力电池、AI应用等前沿技术行业应更强调竞争与原创研发[2] - 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储能与电力电子行业可通过"碳排放标准+碳价+补贴"协同推动绿色高质量增长[3] 区域发展策略 - 东部沿海地区和头部城市群更适合强化竞争与基础研究资助[3] - 中西部地区发展应重在职业教育与工艺改良[3]
今年诺奖得主,警告特朗普
凤凰网财经· 2025-10-14 20:38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在“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领域的贡献,将“创造性破坏”从抽象概念发展为可分析的理论模型,并强调创新对长期增长的重要性 [2] 获奖者学术贡献与核心理论 - 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的核心贡献在于将约瑟夫·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理论转化为可推导、可分析的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的动态过程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2][11] - 乔尔·莫基尔的研究从经济史角度阐明了技术进步和持续增长的前提条件,通过三条主线——追根溯源、量化验证和制度透视,分析了知识积累、制度设计与社会变革如何共同驱动工业革命和长期经济增长 [12][13][15][16] 对当前全球经济与政策的启示 - 阿吉翁明确反对贸易壁垒,指出“任何关税都是增长的绊脚石”,并强调需要更大的市场促进贸易和技术流动,欧盟应建立统一市场以激活科技创新,应对与美国的技术竞争 [6][7] - 阿吉翁认为人工智能将提升生产力并加速“创造性破坏”进程,而释放AI增长潜力的关键在于实施恰当的竞争政策 [7][10] - 莫基尔批评某些国家(如美国)的科研政策是“历史上最大的自摆乌龙”,强调政府需优先支持科研、教育并开放移民,以应对气候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等全球挑战,并指出中国等国家在支持创新方面的积极角色 [23][24] 创新与增长的机制保障 -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审委员会强调,经济增长并非理所当然,必须维护“创造性破坏”的机制,避免经济重回停滞状态 [24] - 莫基尔的研究表明,工业革命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思想观念的革命,启蒙运动培育的理性精神为技术突破铺平了道路,知识与制度的协同转化对持续增长至关重要 [16][18]
21评论|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良好的创新生态有哪些要素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4 19:33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核心理论 - 奖项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三位教授,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 [2] 乔尔・莫基尔的核心贡献 - 构筑经济增长的"技术—制度—文化"分析框架,指出技术创新推动社会长期繁荣的根源在于知识体系的累积与传播,需要制度保障和文化支持 [3] - 强调文化与信念的作用,认为欧洲近代形成的对知识无限改进和技术持续提升的共同信念是推动创新的心理与社会基础 [3] - 阐释经济增长停滞源于知识体系封闭、制度僵化与文化排斥变革,而持续增长的社会具有开放知识结构、包容文化氛围与鼓励竞争的制度 [3]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的核心贡献 - 建立创新主导的内生增长模型,将熊彼特"创造性破坏"概念形式化,认为更先进技术替代旧技术的持续更新过程推动长期增长 [3] - 揭示创新、竞争、市场结构和政策激励的关系,指出适度竞争激励企业研发,但过度竞争可能削弱垄断利润预期从而降低创新投资激励 [4] - 将制度内生化,推导出应围绕"创造性破坏"进行社会经济制度改革,揭示制度如何塑造创新激励并决定增长路径 [4] 对创新生态系统的启示 - 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生态系统,需加大基础研究与前沿科技投入,强化国家实验室体系与重点科研平台建设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5] - 注重完善科研生态与知识传播机制,深化科研体制改革,鼓励跨学科研究,破除科研资源分割和部门壁垒 [5] - 通过教育体系改革、数字资源共享、知识产权保护与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建立更加开放、合作的创新体系 [5] 对政策与制度环境的启示 - 政府应在竞争与创新间寻求平衡,制定合理竞争政策,避免内卷式竞争或过度垄断抑制创新活力 [6] - 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人才政策,完善金融体系,破除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束缚 [6] - 培育崇尚科学、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为创新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环境 [6] 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启示 - 借鉴"创造性破坏"理论,建立健全生产要素再配置机制,引导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从低效部门向高效部门流动 [6] -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6] 对社会文化融合的启示 - 注重培养创新文化,弘扬开放创新、勇于探索的时代精神,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家精神深度融合 [7]
2025诺贝尔经济学奖,告诉了中国什么?|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0-14 17:39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论与中国经济反内卷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型经济增长的阐释,该理论为中国经济如何打破内卷困境提供了理论框架 [5] 莫基尔理论:创新生态系统 - 莫基尔指出技术进步的先决条件是知识启蒙与制度保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这揭示了资源有限下企业陷入技术趋同、价格竞争和研发不足恶性循环的深层症结 [7] - 工业革命起源于"培根计划"推动的知识扩散,类似地,中国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投资于人",通过人力资本积累筑牢创新根基 [7] - 瓦特改良蒸汽机依赖伯明翰工匠技能集聚,而北京中关村、杭州科创集群等案例印证了高校知识输出、资本市场与政府服务合力构建创新生态的重要性 [8] - 专利制度降低技术信息获取成本,中国民营经济促进法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大提升了企业家创新信心,缓解了创新成果易被模仿的内卷痛点 [8] 阿吉翁与豪伊特理论:竞争与创新的平衡 - 阿吉翁和豪伊特提出竞争与创新呈倒U形关系,存在"黄金平衡点":竞争不足缺乏创新动力,但过度竞争会扼杀创新 [10] - 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去年因某车企限时促销导致A股汽车板块市值蒸发超千亿元,陷入"增收不增利"困境,体现了过度竞争压缩研发投入的熊彼特效应 [10] - 当前17家车企承诺"60天支付账期"的行业自律举措,是向最优竞争区间回归的积极信号 [10] - 竞争对创新的影响存在"前沿差异":前沿企业可通过创新逃避竞争,而非前沿企业更易在过度竞争中丧失动力,这解释了部分传统行业内卷严重的现象 [11] 创造性破坏:从存量内卷到增量创新 - 创造性破坏理论强调通过创新淘汰旧产能、开辟新赛道,与中国倡导的"以新质生产力破解内卷"高度契合 [13] - 美国市值前十企业中九家为科技创新型企业,而中国A股市值前十长期由贵州茅台、工农中建和"两桶油"主导,仅宁德时代为科技企业,反映了创造性破坏机制的强弱差距 [13] - 破解内卷需推动"增量竞争":智能驾驶技术创造新能源汽车新需求,胖东来以服务创新突破零售业内卷 [13] - 政策层面需避免"补贴竞赛"等内卷式招商,聚焦创新生态建设,并通过法治化手段打击恶性竞争,让制度引导竞争导向创新而非内卷 [13] 反内卷的核心路径 - 以制度筑生态,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与知识产权保护,让创新者敢投入、有回报 [15] - 以规范定边界,通过行业自律与政府监管将竞争控制在激发创新的最优区间,把握倒U形曲线平衡点 [15] - 以创新破困局,鼓励企业深耕技术研发与模式创新,从存量红海走向增量蓝海 [15]
今年诺奖得主,警告特朗普
盐财经· 2025-10-14 17:12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在“创新驱动的经济增长”领域的贡献,奖金总额为1100万瑞典克朗 [2][4] - 三位学者的研究横跨经济史与理论建模,核心在于将“创造性破坏”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分析的理论模型,并警告抑制创新的政策会限制经济增长 [4] - 研究在AI重构产业和地缘政治重塑世界格局的关口,为如何实现长期繁荣提供了关键见解 [8] 菲利普·阿吉翁与彼得·豪伊特的理论贡献 - 阿吉翁和豪伊特的核心贡献是将熊彼特的“创造性破坏”概念构建成可推导的内生增长模型,揭示了新事物取代旧事物是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4][16] - 他们于1992年发表里程碑式论文《通过创造性破坏实现增长的模型》,首次用完整数学框架阐释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会导致旧企业被淘汰的动态更替过程 [16] - 阿吉翁认为AI不仅是提升生产力的工具,更将彻底加速“创造性破坏”的进程,释放其增长潜力的关键在于实施恰当的竞争政策 [13][15] 乔尔·莫基尔的历史视角 - 莫基尔的研究通过经济史视角,从历史纵深中剖析技术进步、知识经济与工业革命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经济增长不是短期爆发而是长期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19][20][23] - 其研究主线包括追根溯源技术突破的前提、量化验证历史数据对工业革命的影响,以及分析政治制度、文化土壤等如何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 [20][22] - 莫基尔强调工业革命是思想观念的革命,启蒙运动的理性精神为技术突破铺平了道路,并指出能转化为实际技术的知识才真正驱动增长 [23] 对当前经济政策与全球格局的启示 - 阿吉翁强烈反对贸易壁垒,指出“任何关税都是增长的绊脚石”,认为欧盟需建立统一市场以促进经济要素流动,从而在与美国的科技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9][10][12] - 莫基尔批评某些政府(如特朗普政府)对高等教育和科研的攻击是“历史上最大的自摆乌龙”,强调需要将科技置于优先地位的政府来维持创新体系 [26] - 莫基尔指出创新能解决气候变化与人口老龄化等核心挑战,并强调政府需鼓励科学发展、开放移民以营造优秀人才工作的环境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