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创新生态系统
icon
搜索文档
拜耳张慧洁: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坚定了外商投资信心 进博会
中国经营报· 2025-11-07 07:40
中经记者 索寒雪 上海报道 作为连续八年参展进博会的"全勤生",拜耳借助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取得了丰硕成果,实现了创新加速 与合作深化。近日,拜耳大中华区法务、专利与合规副总裁张慧洁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专访时表 示,中国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全球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市场之一,拜耳对在华投资发展充满信 心。 《中国经营报》:是什么吸引拜耳连续八年参展进博会? 张慧洁:进博会是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平台。过去七年,进博会的"溢出效应"持续显 现。从最初的"展品展示"到如今的"生态共建",拜耳作为进博会的"全勤生",见证了进博会越办越好, 也在其中收获了丰硕成果。 一方面,进博会助力拜耳跑出"创新加速度"。借助这一开放平台,拜耳已带来超过50个首展首秀,实现 了从展品到商品的快速转化。 另一方面,进博会为拜耳与各界伙伴搭建了深层次合作桥梁。七年来,拜耳完成了近40项重要签约,与 多家产、学、研机构及本土企业建立起多维度、全方位的合作关系,合力推动前沿技术在中国的落地与 转化。 《中国经营报》:作为进博会"全勤"的跨国企业代表,拜耳如何看待中国营商环境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 体系的持续完善?这对拜耳在华战略布 ...
【西街观察】反内卷:让竞争“恰到好处”,让创新“无忧无虑”
北京商报· 2025-10-14 22:16
文章核心观点 - 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为中国经济反内卷提供了启示,强调竞争与创新之间存在一个黄金平衡点,过度竞争会导致行业陷入恶性内卷 [1] - 对于成熟领先型经济(如新能源车、光伏、电商等行业),过度竞争和存量争夺会导致边际效用递减和内卷,需要通过突破性创新来开辟新赛道 [1][3] - 有效的技术创新依赖于由知识启蒙与制度保障构成的创新生态系统,这需要强大的法律、制度和营商环境支持,以激励“0到1”的原始创新 [4] - 创新是长期发展的关键,能够通过创造新供给来催生新需求和新市场,从而在竞争中形成拔尖的竞争力 [5] 竞争与创新的关系 - 竞争与创新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存在一个黄金平衡点,竞争需要激烈到让垄断者有危机感,同时让竞争者有价值感 [1] - 在追赶型、学习型经济中,竞争是积极的帕累托改进,但在成熟型、领先型经济中,“竞争是个好东西”的论断不再绝对 [1] - 极度竞争会引发恶性内卷,使行业陷入同质化的低水平竞争旋涡,形成新形态的“马尔萨斯陷阱” [2] 行业现状与挑战 - 新能源车、光伏、电商等行业作为成熟领先型经济的代表,正面临被锁定在存量市场中竞争的困境,卷低价是一条越走越窄的道路 [1] - 传统行业的重复布局以及一些新兴行业陷入牺牲利润换取规模的循环,被视为一种危险的短期主义和恶魔交易 [4] 创新的要求与价值 - 实现突破性创新是应对行业普遍低质竞争和反内卷焦虑的药方 [3] - 创新生态系统高度依赖强大的法律储备、制度规范和营商环境,以激励“0到1”的原始创新,而非沉迷于“1到N”的汗水型经济 [4] - 创新是长期主义的利剑,能够通过技术和知识催生新产品、新需求和新市场,为企业和个体在竞争中照见清晰的发展路径 [5]
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举行新闻发布会,龚正市长答记者问
第一财经网· 2025-10-12 23:13
会议核心成果 - 会议主题为“开放、创新、包容——迈向2030的上海发展战略”,国际企业家围绕科技赋能、战略优势、开放前沿和绿色实践等专题分享前瞻性思考 [1] - 会议取得三方面重要成果:汇聚世界智慧、拓展互动平台、充实新生力量 [1] - 第38次会议主题确定为“促进上海服务业创新发展”,将于明年10月11日举行 [1][3] 外资企业在沪发展现状 - 上海现有外资企业近8万家,行业分布广泛,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3] - 今年以来新成立外资企业4000多家,累计认定外商投资研发中心62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055家 [3] - 外资企业是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3] 上海经济发展目标与举措 - 2023年上海经济总量同比增长5%,达到5.39万亿元,国内城市保持第一、全球城市升至第五 [4] - 2024年上半年经济继续同比增长5.1%,有信心实现全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 [4] - 重点推进四方面工作:激发有效需求、扩大制度型开放、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加强优质服务保障 [4][5][6] 服务业发展与开放 - 上海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8%以上,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消费和吸纳就业发挥重要作用 [3] - 将推动服务业结构优化和能级提升,促进离岸贸易、数字贸易等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3][4] - 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在新能源汽车、增值电信、生物技术、独资医院、文化娱乐等领域开放取得新进展 [5] 创新生态系统建设 - 上海致力于成为全球领先的创新中心,大力发展以知识和研究驱动的产业 [6] - 创新需要学术界、机构、小型公司、大型公司及政府与企业界之间建立紧密互动与合作 [6][7] - 未来将聚焦打造真正的创新型经济,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和创新性公司,人工智能将影响生命科学、医疗、消费品、工业、金融服务及房地产等千行百业 [9] 跨国公司对上海发展的看法 - 国际企业家肯定上海建立的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认为市咨会是通过对话交流为上海优化发展方向的重要平台 [6][7] - 尽管面临地缘政治和关税挑战,但可通过创新思维找到解决方案,进一步开放将增强上海全球竞争力 [7][8] - 市咨会成员对上海发展充满信心,并承诺将继续坚定支持 [8]
全球企业家为上海发展贡献金点子:聚集人才,抓住AI机遇
第一财经· 2025-10-12 21:33
太热烈,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拖堂"半小时。 面对当前复杂的全球形势,40名全球企业家不仅为上海的发展建言献策,更为中国市场的前景投下了"信心票"。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市咨会上提出,上海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引领作用。深化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加强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布局,统筹教育、科 技、人才一体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加快构建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和产业生态,更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 续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各 类经营主体公平竞争、成长壮大。深入推进企业走出去发展,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 上海市市长龚正在市咨会上表示,上海的目标是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此,将聚力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培育 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高水平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人民城市建设。 10月12日,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IBLAC,下称"市咨会")以"开放、创新、包容——迈向2030的上海发展战略"为 ...
开放倾听各方声音赋能城市未来 40位全球顶尖企业家将齐聚市咨会 与上海共同探索创新无限可能
解放日报· 2025-10-09 09:45
市咨会成员规模与质量 - 第3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数达46名,其中40位全球顶尖企业家确定参会[1] - 46家市咨会成员企业中,24家位列2025年财富世界500强,7家位列福布斯2000强,企业总市值超过3.5万亿美元,每年在沪纳税总额超过350亿元人民币[2] - 市咨会成员已从最初8国12人增加到15国46人,地域广布亚欧、南北美洲[2] 成员企业投资动态 - 罗氏制药中国在沪投资20.4亿元人民币用于新建生物制药生产基地[3] - 自去年市咨会举行以来,已有13家成员企业计划在沪新增投资,金额超300亿元人民币[3] - 全球头部企业表示会继续加大在华布局力度、深耕中国市场[3] 市咨会互动机制与讨论专题 - 今年市咨会下午闭门分组讨论环节由3组增至4组,每组与会国际企业家控制在10人左右[4] - 讨论专题包括科技赋能、战略优势、开放前沿和绿色实践[4] - 会议讨论特点为企业家坦率发言,话题涵盖上海营商环境、缩短负面清单、实施审慎监管等[5] 企业参与动机与上海优势 - 跨国企业选择中国市场基于经济逻辑,看重市场潜力、营商环境与供应链完整[1] - 上海构建完善创新生态系统,汇聚人才、资金、服务、数据与基础设施[3] - 上海卓越的政企互动对生命科学等高度监管行业尤为重要[3] 行业分布与功能升级 - 市咨会成员行业分布从传统制造业、采矿业向半导体、生物制药、节能环保、金融审计、生态环境等领域扩展[2] - 市咨会功能从单向学习升级为互鉴对话,上海在绿色转型、数字化建设、城市精细化管理等实践值得海外学习[6] - 市咨会需提升国际高参功能和国际叙事功能,为上海乃至长三角提供前瞻性决策方略[7] 企业具体战略契合 - ABB全球总裁选择科技赋能小组,认为公司使命与上海构建全球创新网络枢纽目标高度契合,尤其在数字经济、AI、智能制造及绿色转型等领域[4] - 雅培公司董事长作为开放前沿小组主持人,希望探索医疗创新的无限可能,通过深度交流加速突破创新边界[5] - 施耐德电气董事长指出上海是企业全球重要研发中心、强大供应链基地及绿色转型与数字化变革的实践样本[7]
新加坡稳居全球创新排名前列
经济日报· 2025-10-06 06:01
全球创新指数排名 - 新加坡在《2025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全球第五、亚洲第二,连续3年保持前五名 [1] 制度与治理环境 - 公司在“制度环境”、“管制效率”和“营商便利度”三项指标中均排名全球第一,为创新企业提供稳定的运营基础 [1] - 高效的制度环境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成本,使企业能够投入资源进行研发和创新活动 [1] 政府战略与投入 - 政府推出“企业研究奖励计划”,鼓励并资助公司设立研发创新中心 [1] - 政府每5年推出国家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如“研究、创新与企业计划”,引导资源向关键创新领域集聚 [3] -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简化审批流程等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 基础设施支持 - 公司在物流表现指标上取得满分,一流的物流基础设施降低了企业成本并提高了供应链效率 [2] - 先进的通信设施和数字化发展为数字经济和信息技术等创新领域提供了有力支撑 [2] 人才与教育体系 - 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南洋理工大学等一流高等教育机构为科研和技术转化提供强大支持 [2] - 政府通过人才引进政策吸引全球优秀科研人员和创新人才 [2] 风险投资与产业生态 - 公司拥有全球最高水平的人均风险投资,特别是在电子、生物技术和清洁能源领域 [3] - 全球排名前100的科技公司中约有80家在新加坡开展业务,为创新生态注入活力 [3] - 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帮助企业实现创新价值的最大化 [3] 全球贸易与协作 - 作为全球重要的贸易中心,发达的港口和航空运输网络便于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输出 [4] - 全球贸易中心地位使公司能够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与交流 [4]
Boston Scientific (NYSE:BSX) 2025 Investor Day Transcript
2025-09-30 21:32
> 本纪要详细阐述了波士顿科学在心血管、医疗外科等核心业务领域的战略布局、创新成果及财务展望,展现了公司凭借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和卓越的运营能力,致力于实现可持续的超越市场增长。 **公司概览与财务指引** * 公司为波士顿科学,专注于医疗器械行业 [序号2][序号3][序号4] * 2025年上半年业绩强劲,全年有机收入增长指引为14%至15%,这是在2024年16%的高基数上实现的 [序号8] * 公司致力于实现杠杆化的双位数每股收益增长,2025年指引为18%至19% [序号8][序号9] * 未来三年财务展望:有机收入增长目标为10%以上,超过市场9%的复合年增长率;计划每年提升营业利润率50个基点;继续推动强劲的双位数每股收益增长 [序号11][序号12][序号15] **核心业务板块表现与战略** **医疗外科** * 医疗外科业务包含神经调控、泌尿和内窥镜三大部门,服务于全球200亿美元的市场,该市场预计以7%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序号32][序号33] * 神经调控业务目标为高个位数增长,核心增长动力包括SCS Cadence平台、Intracept疗法和BrainStim DBS平台 [序号37][序号39][序号43] * 泌尿业务服务于70亿美元的市场,目标实现高个位数增长,战略重点在于结石智能生态系统和通过Axonics收购扩展盆底健康业务 [序号48][序号52][序号56] * 内窥镜业务服务于80亿美元的市场,目标超越市场6%的增长率,核心优势在于胰胆管、腔内手术、内镜减重等领域的创新和全面的市场进入策略 [序号68][序号69][序号77] **心血管** * 心血管业务是公司的核心,涵盖了电生理、结构性心脏病、心脏节律管理等多个高速增长的细分市场 [序号145][序号147][序号160] * Watchman左心耳封堵器业务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当前市场约20亿美元,年增长率20%,通过Champion AF等临床试验有望将适用患者群从500万扩展到2030年后的2000万以上,潜在市场可达60亿美元 [序号160][序号163][序号164] * 脉冲场消融系统TheraSphere已治疗超过50万患者,是全球领先的PFA解决方案,公司正构建全面的电生理产品组合以抓住130亿美元的市场机遇 [序号191][序号194][序号195] * 在介入心脏病学领域,公司通过内部研发和风险投资布局了血管内碎石术、去肾神经术、循环支持系统等下一代颠覆性技术 [序号133][序号136][序号145] **区域市场表现与战略** * 国际市场(欧洲、中东、非洲、亚太、拉丁美洲)贡献了公司约35%的收入,历史增长率为7%至8%,公司计划通过本地化能力建设加速增长,提高国际收入占比 [序号25][序号101] * 中国是公司的重要战略市场,2025年收入将超过10亿美元,过去五年收入翻倍,公司通过本土化战略、对本地创新公司的投资以及应对带量采购的经验,致力于在未来实现中双位数增长 [序号28][序号30][序号31] * 欧洲市场面临挑战,但团队执行出色,增长受到产品撤回和短期供应限制的影响,但基本面依然强劲 [序号112][序号117][序号118] **关键竞争优势与增长驱动因素** * **创新生态系统**:结合内部研发、风险投资、并购和临床证据生成,公司拥有行业内最大的风险投资组合,约45个项目,并致力于通过创新扩大可服务市场 [序号16][序号17][序号19] * **人才与文化**:公司高度重视人才管理和文化建设,拥有深度的人才梯队和高度敬业的团队,这是公司的核心差异化优势 [序号5][序号6][序号22] * **运营卓越**:全球运营和供应链团队能力出色,通过专业化工厂、人工智能和自动化应用支持公司增长 [序号13][序号26][序号27] * **资本配置**:资本配置策略严谨,专注于能够产生协同效应的小规模补强并购,且不影响公司的利润率及每股收益目标 [序号14][序号16] **其他重要信息** * 公司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将营收从200亿美元提升至300亿美元,且增速将快于从100亿到200亿的时期 [序号14] * 营业利润率目标已从过去渴望的30%变为清晰可见的目标,自由现金流转化率也已提升至同业水平 [序号15][序号16] * 公司强调其在投资者日设定的目标具有高度可实现性,回顾过去六次投资者日,公司均达到或超越了既定目标 [序号10][序号11]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夺冠背后:广东“创新雨林”的生态密码
南方都市报· 2025-09-29 15:23
区域创新能力排名 - 2025年广东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位列全国第一 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 [1][3] - 创新能力分析基于2023年统计数据 [3] 各维度创新能力表现 - 企业创新排名全国第1位 创新环境排名全国第1位 [3] - 知识创造排名全国第2位 知识获取排名全国第4位 [3] - 创新绩效排名全国第2位 较上年下降1位 [3] 企业创新具体优势 - 企业创新已连续九年稳居全国首位 [5] - 设计能力与技术提升能力综合指标均排第1位 企业研究开发投入综合指标排第2位 新产品销售收入综合指标排第3位 [5] - 高新技术企业数 企业研发活动经费支出强度 新产品销售收入等基础指标排名均为全国首位 [7] - 约90%的科研机构 90%的科研人员 90%的研发经费 90%的发明专利申请来源于企业 [7] - 发明专利授权数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均居全国第1 [7] 创新环境支撑 - 创新基础设施 市场环境 金融环境等分项指标均处于全国前列 [7] - 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2.7万家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 [7] 未来发展战略与举措 - 持续建设高能级科技创新载体与平台 系统优化全过程创新链的科研体系布局 [8] - 强化基础研究投入 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占比不低于三分之一 [9] - 力争五年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0% 基础研究投入占比提升至10% [9] - 冷泉生态系统 人类细胞谱系等大科学设施陆续启动 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正式运行 [9] 科技金融支持 - 建立政银联动和政银担联动两类补偿模式 符合条件项目最高补偿比例可达90% [11] -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 广东全辖科技企业贷款余额3.59万亿元 较年初增长9.85% [11] - 高新技术企业贷款余额1.68万亿元 同比增长约13% 高出各项贷款接近7个百分点 [11] - 今年1-6月 科技保险累计为科技企业提供风险保障3.11万亿元 同比增长76% [11] 人才引育计划 - 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 截至7月底共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 [11]
全球青年创新者齐聚上海,新一届TR35亚太区名单揭晓
国际金融报· 2025-09-23 14:20
论坛概况 - 2025科技青年论坛Meet the TR35 Summit 2025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发布仪式于9月22日在上海举行 [1] - 论坛作为2025浦江创新论坛专题论坛之一 聚焦青年人才 主题为"共存·共生·共创" [1] - 活动吸引70余位全球青年创新者、科学家、产业领袖和投资人参与 [1] 核心议题与讨论 - 首场圆桌讨论"全球创新生态" 探讨差异化发展与国际化合作平衡、基础研究与产业生态协同、科研文化差异互补及绿色技术跨界共创 [3] - 第二场圆桌"成为创新者"聚焦青年科学家在不同文化与政策环境中开展创新实践 分享克服资源限制和环境差异的经验 [3] - 强调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和上海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 [3] 亚太区TR35入选者 - 现场公布2025年"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入选名单 35位青年创新者从数千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 [4] - 入选者涵盖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材料科学、能源技术等前沿领域 [4] - 新晋入选者就AI、材料科学、能源可持续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进行3分钟分享 [5] 合作与未来展望 - 强调协同整合是解决复杂挑战的关键 创新者通过跨区域、跨学科、跨产业合作展现亚太创新生态 [4][5] - 位于上海闵行"大零号湾"的TR35国际青年人才创新中心将举办常态化交流活动 服务入选者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 [5]
美国H-1B签证调整引发混乱 被指影响美国科技创新
中国新闻网· 2025-09-22 11:45
政策调整内容 - 美国总统签署公告将企业为H-1B签证申请人支付的费用提高至10万美元,此前通常为数千美元 [1] - 美国商务部长表示该费用为"按年计算",适用于首次申请和续签,但白宫发言人随后称是"仅适用于申请的一次性费用" [1] - 政策出台没有任何事先通知,被移民专家认为非常具有破坏性,并可能是一系列围绕H-1B签证变化的开始 [1] 公司即时反应 - 微软、亚马逊、谷歌等公司迅速向员工发出通知,建议持有H-1B签证的员工不要离开美国 [1] - 公司敦促持有该签证的海外员工在新规生效前返回美国,避免再次入境时遇到困难 [1] - 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开始整理名单,试图确定外籍员工的所在地 [1] 员工个人影响 - 由于担心离开美国后无法返回,多名印度乘客在起飞前紧急下飞机 [1] - 有员工表示其H-1B身份几周后才生效,并不确定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因此不会冒险离开美国 [1] 行业依赖与结构 - 美国每年发放的新H-1B签证数量上限为8.5万份 [2] - 获得H-1B签证最多的公司分别是亚马逊、塔塔咨询服务有限公司、微软、Meta和苹果公司 [2] - 加州等科技密集地区的当地雇主高度依赖计算机程序员、数据分析师和工程师等技术人才 [2] 潜在经济影响 - 行业组织表示此举可能对美国的创新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并扰乱在岸项目的业务连续性 [2] - 该举措可能冲击IT行业的"在岸—离岸"模式,压缩利润率,并对供应链造成压力 [2] - 大多数行业观察人士预计该举措将限制面对客户的岗位,损害IT合同的转化率,并延长科技项目的扩张周期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