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技术
搜索文档
《煤矿安全规程》新修订,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施行
新华财经· 2025-08-14 09:00
煤矿安全规程修订 - 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将于2026年2月1日起施行 新版共777条 新增56条 实质性修改353条 [1] - 新版规程大幅减少井下瓦检员数量和检查频次要求 因煤矿安全监控技术成熟完善和巡检机器人发展 [1] 重大灾害防治 - 新版规程将瓦斯等级 冲击地压 煤层自燃倾向性 煤尘爆炸性 露天煤矿滑坡危险性等灾害等级鉴定纳入安全检测检验范围 [1] - 要求鉴定机构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 [1] 水害区域治理 - 新增煤矿防治水地面超前区域治理相关规定 [1] - 明确底板承压水在进行地面超前区域治理后如何开展安全论证和效果验证 [1] 智能化技术应用 - 新版规程在地质勘查 井下作业 监测监控和露天开采等多个环节明确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方向和具体要求 [1]
志高机械北交所IPO网上路演在全景路演成功举行
全景网· 2025-08-13 12:44
公司概况 - 公司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专注于凿岩设备和空气压缩机的研发、生产与销售 [5] - 产品涵盖一体式钻机、分体式钻机、工程螺杆机、工业螺杆机等400余种,广泛应用于矿山开采、工程建设等领域 [5] - 技术中心获评"浙江省企业研究院",多款产品获省级工业新产品认证 [5] - 截至2024年底持有87项境内专利(含17项发明专利) [10] 技术实力 - 是国内少数同时掌握地下钻机核心部件液压凿岩机、螺杆机核心部件螺杆主机自产能力的生产厂商 [7] - 利用高效潜孔回转钻进系统技术、钻机自动换钎系统技术、地下钻机全液压智能钻进匹配系统等技术实现产品智能化 [9] - ZGYX-6500全液压露天凿岩钻车入选国家火炬计划并获浙江省首台(套)产品认定 [5] 市场表现 - 移动系列空气压缩机和配套钻机的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前三 [7]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分别为79,504.19万元、84,036.61万元和88,843.77万元,逐年稳步增长 [10] - 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23.57%、24.93%和26.75%,逐年提升 [10] - 研发费用分别为3,164.97万元、3,021.60万元和3,099.7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稳定 [10] 海外业务 - 海外业务已成为营业收入和利润规模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 [9] - 通过"一带一路"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实现海外收入持续增长 [5] - 海外营收增速快于同业企业主要得益于持续开发高端产品 [9] - 计划通过完善销售网络、加大产品定制化开发、参与行业展会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海外业务 [9] 上市计划 - 计划通过本次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用于产能扩建和研发中心建设 [10] - 登陆北交所将进一步提升品牌影响力、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技术研发能力 [7] - 预计将为公司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投资者创造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11] 发展战略 - 致力于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凿岩设备和空气压缩机制造商 [11] - 通过推广技术水平较高、毛利率较高的一体式钻机产品保持较高毛利率水平 [10] - 未来将不断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11]
跃升: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加速提质向新
中国金融信息网· 2025-08-12 18:08
产业规模与市场表现 - 新能源汽车年产销规模超过1200万辆[1] - 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140万辆 较"十三五"末492万辆增长5倍多[2] - 2025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超820万辆 市场渗透率提升至45%[2] - 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占比目标已提前超额完成(原定20%左右)[2] 技术突破与创新成果 - 形成"三纵"整车技术创新链:纯电动/插电混动/燃料电池汽车[3] - 构建"三横"关键零部件技术体系: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网联智能化[3] -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采用第三代CTP技术 提升能量密度与安全性能[4] - 实现可编程座舱技术 支持用户自定义组合数十项功能[4] - 赛力斯超级工厂部署1600台智能终端与3000台机器人 焊接喷涂环节自动化率达100%[5] 产业链与生态建设 - 政策赋能与跨界融合重构产业生态[3] - 充换电网络与智能路网设施协调推进[3] - 中国长安汽车集团整合117家分子公司 优化汽车产业资源[7] - 重点车企践行"供应商支付账期不超过60天"承诺[7] - 构建覆盖订单下发至货款支付的全流程管控体系[7] 发展战略与行业共识 - 汽车产业从规模发展迈向价值创造 从跟随发展转向引领创新[8] - 需强化芯片/人工智能前沿创新 推进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技术迭代[8] - 推动智能底盘/智能驾驶/智能座舱跨系统融合[8] - 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7] - 坚定走"品牌向上"之路成为全行业共识[6][7]
预报名: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上海)
思宇MedTech· 2025-08-10 21:10
行业趋势 - 植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正经历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的变革浪潮[1] - 智能化技术持续突破与应用拓展推动行业探索创新边界[1] 会议概况 - 第二届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将于2025年9月25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3] - 会议规模为120人[3] - 上午场主题为智能化技术赋能介入医疗器械研发[3] - 下午场主题为介入医疗器械的临床转化与应用[4] - 圆桌论坛将探讨未来介入医疗器械的机遇与挑战[5] 会议议程 智能化技术驱动的介入研发创新 - 探讨智能化设备如机器人、导航技术、智能传感器等在植介入手术中的应用[5] - 研究先进软件技术如何提升植介入器械的精准性与微创性[5] - 关注智能化手段在植介入手术中的最新进展[5] - 具体议题包括智能传感器技术、机器人技术、手术导航技术、柔性机械臂应用等[6] 介入医疗器械的全流程创新 - 从术前AI辅助规划到术中智能设备整合再到术后远程监控与数据分析[5] - 探讨如何通过全流程创新提升介入治疗效果与患者体验[5] - 具体议题包括AI辅助手术规划、智能设备与传统器械整合、远程监控、个性化方案设计等[6] 介入医疗器械的材料与工艺创新 - 聚焦高性能材料、生物与可吸收材料在植介入器械中的应用[5] - 研究创新工艺如何提升介入器械功能与适配性[5] - 探讨表面改性技术、长期稳定性与生物相容性等前沿话题[5] - 具体议题包括高性能材料应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创新、工艺改进、表面改性技术等[6] 其他活动 - 公司曾举办首届全球眼科大会、骨科大会、心血管大会、医美科技大会等[10] - 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将于2025年9月4-5日召开[10]
盈峰环境:公司基于战略发展需要设立的子公司
证券日报之声· 2025-08-07 19:40
公司战略布局 - 基于战略发展需要设立子公司 围绕主营业务及长远发展规划 [1] - 子公司聚焦环保和智能装备等核心领域 探索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应用与拓展 [1] - 通过子公司助力公司在智慧环保方向的创新与升级 [1]
大禹节水(300021.SZ):未直接涉及算力、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投资或业务布局
格隆汇APP· 2025-08-05 14:50
公司主营业务 - 主营业务聚焦水利和农业领域的项目设计、工程建设、信息化服务、运营管理、农业水利智能装备制造和综合性服务 [1] 业务布局澄清 - 未直接涉及算力、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投资或业务布局 [1] 技术应用方向 - 积极关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水利和农业领域的应用 [1] - 在智慧水务、农业物联网等方面探索信息化解决方案以提升水资源管理效率 [1]
研判2025!中国感光材料行业发展历程、产业链、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及发展趋势分析:高端领域需求释放,推动感光材料市场规模持续上涨[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8-05 09:14
行业概述 - 感光材料是一种具有光敏特性的半导体材料,分为银盐感光材料和非银盐感光材料两大类 [3] - 银盐感光材料广泛应用于摄影领域,非银盐感光材料在印刷、电子、医疗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3] - 行业经历了从胶片到数码的转变,传统胶片需求下降,高性能感光材料在专业领域仍有需求 [5] 市场规模 - 2019年中国感光材料市场规模为251.2亿元,2024年增长至343.2亿元 [1][12] - 光刻胶作为关键材料在半导体领域需求增长,2024年中国光刻胶市场规模达114.4亿元,同比上涨4.8% [10]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包括光敏物质和辅助剂,中游为生产制造,下游应用于摄影、医疗、印刷、半导体等领域 [8] - 半导体领域的光刻胶需求推动感光材料增长,印刷电路板和平板显示也是重要应用场景 [10] 竞争格局 - 早期由柯达、富士等外资企业主导,现形成外资企业、国内上市公司及中小企业共同竞争格局 [14] - 国内主要企业包括乐凯胶片、容大感光、广信材料、强邦新材等 [1][14] 重点企业 - 乐凯胶片2024年感光行业营业收入5.98亿元,同比下降11.33%,受数码影像冲击明显 [15] - 强邦新材2024年营业收入3.61亿元,同比上涨8.39%,归母净利润0.21亿元,同比上涨15.37% [17] 发展趋势 - 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推动需求增长,医疗影像和3D打印等高端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19] - 环保政策趋严,企业需加强环保技术研发以应对生产过程中的有害物质处理难题 [20] - 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战压缩利润空间,企业需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 [21][22]
问界M8纯电版上市在即,40万级SUV市场黑马?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8-04 17:49
行业动态 - 2025年新能源SUV进入增长爆发期,行业竞争手法以拼价格、拼配置为主,30~40万元级别汽车销量达95.72万辆,同比增长近2%,其中新能源SUV占比超两成[1] - 行业面临"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挑战,2024年汽车制造业利润同比下滑8%,利润率4.3%,一季度进一步下降至3.9%[5] - 30~40万及40万以上价格区间上半年销量达132.35万辆,新能源车逐步渗透外资燃油车主导的高端市场[16] 问界M8市场表现 - 问界M8累计交付突破6万辆,蝉联40万级市场销冠,预热期预订量超15万辆,上市2个月销量超4万辆[1][2] - 鸿蒙智行全系累计交付80万辆仅用39个月,创新势力最快交付纪录,上半年成交均价41万元,问界家族均价39万元[1][14] - 问界M8纯电版即将上市,填补40万级纯电市场空白,作为系列补充有望带来新增长极[1][7] 产品技术优势 - 问界M8纯电版标配宁德时代100度电池,CLTC续航705公里,搭载华为800伏巨鲸高压平台,支持15层电池防护及快充技术[8] - 电驱系统采用华为高压七合一技术,体积更小重量更轻[8] - 智能化首批搭载HUAWEI ADS4,配备192线激光雷达+后向固态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提升极端场景安全冗余[10][12] 战略定位 - 问界M8定位40万级高端市场,与M7(30万级)、M9(50万级)形成"789"矩阵,覆盖30~50万主流豪华市场[7][12] - 通过"技术下放+体验升级"闭环保持价格稳定,88.8%车主因辅助驾驶功能购车,91%看重主动安全性能[5][14] - 推动自主品牌转向高端化/高技术路线,打破BBA市场封锁,促使其价格下探并寻求国内智能化技术合作[14][16] 行业影响 - 问界家族以高溢价产品矩阵推动"科技豪华"替代"品牌溢价",改变自主品牌低价模仿路线[16] - 外资品牌如奥迪/宝马加速与华为/Momenta合作,实现智能化技术本地化研发[16] - 自主研发智能化技术蓬勃发展,问界成功案例带动自主品牌整体高端化跃升[16]
预报名:2025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上海)
思宇MedTech· 2025-08-03 08:32
行业趋势 - 植介入医疗器械行业正经历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治疗的变革浪潮,技术突破与应用拓展推动行业创新边界[1] - 智能化设备如机器人、导航技术、智能传感器等正在植介入手术中广泛应用,提升器械精准性与微创性[5] - 高性能材料、生物与可吸收材料的创新应用成为行业焦点,表面改性技术与长期稳定性研究持续推进[5] 会议内容 - 第二届医疗器械研发创新论坛将于2025年9月25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办,规模120人[3] - 上午场聚焦智能化技术赋能介入医疗器械研发,下午场探讨临床转化与应用,圆桌论坛讨论未来机遇与挑战[3][4][5] - 主题板块包括智能化设备应用、全流程创新(术前AI规划、术中协同、术后监控)、材料与工艺创新[6] 技术发展 - 智能化技术涵盖柔性机械臂、手术导航、实时监测传感器,推动介入手术精准操作[6] - 全流程创新涉及AI辅助规划、智能设备与传统器械整合、远程数据分析优化治疗效果[5][6] - 材料创新方向包括可吸收材料、表面改性技术、生物相容性研究,提升器械功能与适配性[5][6] 行业活动 - 思宇MedTech与Medtec China合作举办论坛,同步预告2025年9月第三届全球手术机器人大会[1][10] - 首届全球眼科、骨科、心血管及医美科技大会已举办,第二届全球医疗科技大会完成回顾[10]
自主板块去年人均工资首超合资,汽车行业仍有百万人才缺口
第一财经· 2025-07-28 18:15
行业人才缺口 - 汽车行业当前存在超百万人才缺口,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 [1] - 工信部预测2025年新能源汽车人才缺口达103万人 [1] - 智能网联汽车人才需求量预计2025年达9.2万-11.6万人 [1] - 自动驾驶感知系统测试、智能座舱语音与AI系统测试等智能化岗位需求旺盛但供给不足,智驾工程师供需比仅为0.38 [2] 薪酬水平变化 - 2024年汽车行业人均工资达16.3万元,较2022-2023年同比增长 [3] - 自主乘用车板块人均工资首次超过合资板块,达17.8万元/人,同比增幅7.7% [3] - 研发人员平均工资26.1万元,同比增长3.14%,其中新能源研发27.39万元(4.6%)、人工智能研发28.87万元(3.65%)、大数据研发30.52万元(1.26%) [6] - 营销人员平均工资19.51万-30.99万元,管理人员15.36万-97.82万元,一线生产操作人员10万-15万元 [6] 岗位流动趋势 - 2024年行业整体入职率9.9%高于离职率9.2%,在岗人员总量增加3.5万人 [3] - 新能源研发和智能网联研发人员入离职率差值分别达18.3%和19.0% [5] - 销售专业人员呈现流入态势,入离职率分别为20.3%和15.1%,自主乘用车板块入离差达15.0% [5] - 自主乘用车板块人员规模同比增长13.8%,入职率21.7%、离职率11.2%;合资板块人员规模同比下降7.9%,入职率1.9%、离职率7.9% [6] 新兴岗位需求 - 人社部2024年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网联汽车装调运维员"、"氢燃料电池测试员"等职业 [7] - 汽车主播等新岗位涌现,典型团队规模3-5人,底薪7000-9000元加业绩提成 [7] - 自动驾驶系统测试员工作强度大且危险系数高,需在不同道路环境下进行重复测试 [7] - 行业最缺跨界跨专业复合型人才,技术创新和优化需要相关领域专业人才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