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

搜索文档
我市与省产研院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南京日报· 2025-07-03 10:10
合作协议签署 - 南京市政府与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1] - 双方将依托南京科教资源和产业基础 聚焦产业发展重大需求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1] - 合作内容包括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产业化以及"拨投结合"项目支持模式 [1] 合作项目 - 现场签约6个"拨投结合"项目 包括精准靶向磁刺激治疗系统等 [1] - 南京与省产研院合作成立概念验证基金并正式启动 [1] 合作方向 - 共抓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共建创新转化服务平台 共筑产业创新发展生态 [2] - 推进教育 科技 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2] - 围绕研发平台建设 重大项目培育 创新人才培养 创投基金共建开展探索试点 [2] 合作意义 - 将南京科教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 - 加快构建从创新策源 成果转化到产业落地的创新服务体系 [2] - 培育新质生产力 催生发展新动能 [2]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调查研究 凝聚共识)
人民日报· 2025-07-03 08:31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调研 - 调研组实地考察西湖大学、之江实验室、强脑科技、灵伴科技、宇树科技等机构,了解创新协同和资源集聚情况 [1][3] - 之江实验室青年科学家团队突破"三体计算星座"项目关键技术,展示科技自立自强成果 [1] - 灵伴科技工人佩戴AR眼镜实现实时数据调取和设备监控,展示工业AR应用场景 [1] 企业创新实践与成果 - 宇树科技智能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具备超强互动功能,已构建能力/品牌/规模三大壁垒 [3] - 强脑科技智能仿生手可完成毛笔书写,企业呼吁完善应用生态加速技术迭代 [4] - 杭州群核信息计划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建设全球科研人才聚集地 [5] 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 浙江省构建"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体系,形成"科创基金+产业基金+浙科贷"三位一体融资体系 [5] - 北京市出台"打通转化堵点若干措施",搭建科研人员-企业家-投资人交流平台 [5] - 浙江通过创新型人才与创业生态良性互动,为科技产业融合提供人才基础 [5] 政策建议与方向 - 建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6] - 需培育青年科技人才并营造宽松环境,发挥其在融合中的关键作用 [6] - 应健全科技创新体制,优化"有效市场+有为政府"的科技创新生态 [6] 应用场景发展 - 场景被视为牵引新技术新产品推广的关键载体,需深化改革激发市场需求 [4] - 面对新质生产力应用场景课题,需持续优化环境促进新兴产业成长 [4]
许昆林到苏州大学讲授思政课以扎根江苏报效祖国实际行动书写青春之歌
新华日报· 2025-07-01 07:28
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 - 江苏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核心任务 要求"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2] - 江苏具备产业基础坚实 科教资源丰富 营商环境优良 市场规模巨大等优势 为科技与产业融合提供良好条件 [2] - 通过搭建平台载体 实施技术攻关 完善体制机制等措施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培育原创力策源力 打造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2] - 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开辟新兴产业赛道并重 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2] - 放大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改革效应 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 创新联合体 概念验证中心 中试基地等 支撑科技产业融合 [2] 高校科研与人才培养 - 苏州大学在科研创新 人才培养 名城名校融合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需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 建设国际一流大学 [3] - 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聚焦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需求 深耕关键领域 取得科研成果 [3] - 强调青年学子需以专业知识 能力本领跟上时代 扎根江苏报效祖国 [3] - 政府将优化就业创业环境 为毕业生提供全周期成长支持 [3] 经济发展态势 - 江苏有效应对外部冲击 稳住经济基本盘 高质量发展保持向新向好态势 发挥经济大省作用 [1]
多维数据传递经济运行积极信号 工业高质量发展活力显现
央视网· 2025-06-27 15:29
工业企业效益 - 前五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达27204.3亿元 同比下降1.1% [1] - 工业企业营业收入54.76万亿元 同比增长2.7% [1] - 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7.2% 其中电子、电气机械、通用设备行业利润实现两位数增长 [3] 高端制造业表现 - "三航"产业带动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行业利润同比增长56% [5] - 飞机制造行业利润增长120.7% 航天器及运载火箭制造增长28.6% 船舶及相关装置制造增长85% [5] - 智能、绿色、高品质产品市场需求释放带动相关企业利润提升 [7] 外贸数据 - 5月份贸促系统签发各类证书63.94万份 同比增长12.51% [8] - 优惠原产地证书签证金额与份数双增长 反映外贸企业韧性 [10] 基础设施建设 - 三级及以上航道达1.6万公里 较2012年增长62% [10] - 内河亿吨大港达23个 是2012年的2.3倍 [12] - 内河货运量49.5亿吨 是2012年的2.2倍 [12] 文化产业发展 - 2024年全国文化产业营业收入191423亿元 同比增长7.1% [13] - 文化产业利润总额17737亿元 同比增长7.9% [13]
郭元强在市政协十四届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上强调,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长江日报· 2025-06-26 20:39
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 -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也是武汉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4] - 需抢抓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4] - 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 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 [4] 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 需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 在创新资源统筹 科技成果评价 人才发展 科技金融等方面持续深入改革探索 [4] -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实施"种苗工程" 培育引进科技领军企业 研发型企业 科技型中小企业 [4] - 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 实现产业链和创新链无缝对接 [4] 平台载体建设 - 推动武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 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产业创新联合实验室 [4] - 高水平建设环大学创新发展带 提升孵化器 创新楼宇 产业园区等载体服务功能 [4] - 加快建设概念验证 小试中试 检验检测等服务机构 打造高素质技术经理人队伍 [4] 创新生态优化 - 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扎实推进武汉科技金融中心建设 [4] - 强化应用场景开发开放 培育创新文化 打造近悦远来的创新之城 [4] -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 政协履职方向 - 政协需围绕提升创新策源能力 激发产业科技创新活力等方面深入调研论证 精准建言资政 [6] - 持续聚焦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主题履职尽责 助推武汉打造全国发展新质生产力重要阵地 [6]
资本市场丨完善资本市场生态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搜狐财经· 2025-06-23 12:17
资本市场枢纽功能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提出充分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 [1][5] - 资本市场通过多层次体系、注册制改革、科技创新债券等机制推动科技、资本、产业良性循环 [6] - 与国际成熟市场相比,我国资本市场在市场化程度、投资者结构、制度弹性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6][7] 资本市场发展现状 - 2024年A股上市公司研发投入达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比重超50%,专利持有量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以上 [7] - 市值超千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中科技企业占比从10年前的12%升至27% [7] - 截至2024年末,中国A股市场总市值突破90万亿元,居全球资本市场第二位 [7] 资本市场结构优化方向 - 需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结构,构建全链条、多层次、差异化生态体系 [10][12] - 提高上市包容度,优化IPO审核流程,扩大北交所、创业板服务覆盖面 [10] - 完善股权市场转板制度,畅通"区域性市场—新三板—交易所市场"晋升通道 [10] - 丰富科创企业债务融资工具,构建立体化融资渠道 [10]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支持科技企业发行高收益债券、绿色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等创新品种 [11] - 发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构建无形资产评估交易体系 [11] - 放宽中长期资金入市限制,简化流程,考虑差异化税收待遇 [11] - 开发长期投资工具如REITs、ESG基金,建立风险补偿机制 [11] 配套机制与制度建设 - 构建适配科技企业生命周期的监管框架,强化信息披露 [11] - 完善科技企业股权激励服务体系,利用AI优化股权定价和风险评估 [11] - 建立科学合理的退市标准,增加科技创新能力相关指标 [11] - 培育长期资本生态,解决资本期限错配问题 [12] 国际化与全球资源配置 - 提升市场包容性和开放度,吸引国内外优质科技企业和投资者 [13] - 加强与国际资本市场互联互通,推动跨境投资、并购重组 [13] - 深化发行上市制度改革,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 [13] - 完善并购重组制度体系,推动科技企业资源整合 [13]
一文全览 | 潘功胜、李云泽、吴清、朱鹤新重磅发声
搜狐财经· 2025-06-19 20:41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 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不稳定问题,主权货币国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导致全球金融风险溢出[1] - 改革呈现两个方向:弱化对单一主权货币依赖形成多货币竞争格局,或推动IMF特别提款权(SDR)成为超主权货币[1] - 当前欧元占全球外汇储备20%,人民币为全球第二大贸易融资货币和第三大支付货币,体系向多极化发展[2] - SDR面临市场规模不足和国际共识缺乏等挑战,需优化机制安排扩大使用[2] 跨境支付体系变革 - 传统跨境支付存在效率低、成本高、易被政治化等问题[3] - 人民币跨境支付清算网络已初步建成,新兴技术如区块链推动央行数字货币和稳定币发展[3] - 支付系统互操作性提升,亚洲通过二维码互联互通提高零售支付效率[3] 金融开放举措 - 推出八项措施: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等[6][7][8] - 在上海试点离岸贸易金融服务、自贸离岸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8][9]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从2013年4%升至9%[10] 资本市场改革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研发投入1.88万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一半以上[19] - 科创板推出"1+6"改革措施,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和重启未盈利企业上市标准[21]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90%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19] 绿色与科技金融 - 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全球第一,2030年碳达峰资金需求超25万亿元[13] - 数字金融市场规模全球首位,科技金融试点包括股权投资和并购贷款[12] - 科创债ETF和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等创新工具将推出[21] 外汇领域改革 -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年内升值1.6%,企业外汇套期保值比例达30%[26] - 推进直接投资外汇管理改革,扩大金融市场互联互通[28] - 新发放QDII额度满足境外投资需求,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全国推广[29]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 上海金融市场体系最全、开放程度最高,将推出科技金融和跨境金融创新试点[16] - 支持编制科技创新指数,开发科创主题公募基金产品[22] - 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试点,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8][30]
【王牌决策情报;2025年6月19日 星期四】
搜狐财经· 2025-06-18 18:24
一、智库中国 - 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八项金融开放举措,包括设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个人征信机构等,旨在提升金融市场服务能力和对外开放水平 [2][3] - 上海临港新片区将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创新业务规则支持离岸贸易发展 [2] - 推动自贸离岸债发展,遵循国际规则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优化自由贸易账户功能提升跨境资金融通效率 [3] - 上海将试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并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以完善外汇市场产品序列 [3] 二、国内要文 - 国家安排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已下达1620亿元资金,2025年政策将全年实施 [5] - 六部门提出到2027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关键业务环节数字化比例超70%,打造150个以上数字化转型场景和60个标杆企业 [7] -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需围绕重点难点问题深化研究形成成果 [9] 三、地方频道 - 佛山聚焦银发经济,将发布行动方案并成立促进会,现有84家老年用品生产企业加速转型 [11] - 2025南京软件大会发布工业软件发展报告及创新成果,启动"源景"行动征集应用场景赋能工业软件 [13] - 沪港签署国际金融中心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聚焦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6方面共38条举措 [15] 四、公司化运营 - 重庆启动500亿元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计划,创设"渝科融"专项支持科创企业,助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17]
认定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工信部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印发
央视网· 2025-06-14 11:00
政策背景与意义 - 政策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培育新质生产力[4][5] - 孵化器作为重要载体,向前贯通创新链、向后链接产业链,横向融合资金链和人才链[4] - 全国孵化机构总数达1.6万家,在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布局建设分支机构[4] 政策框架与调整 - 将孵化器分为标准级和卓越级两类,标准级对标原国家级孵化器,卓越级对标国际一流[1][8] - 标准级实行达标认定,卓越级实行择优认定且总量控制[1][8] - 政策过渡期至2027年12月31日,过渡期内原国家级孵化器资格保留[11] 标准级孵化器认定条件 - 孵化场地面积不低于5000平方米[19] - 专职孵化服务人员占比80%以上,每10家在孵企业至少配备1名创业导师[19] - 在孵企业不少于30家,新增注册企业数占比不低于20%,科技型中小企业占比不低于30%[19] - 上年度30%在孵企业营收或研发投入同比增长超20%[19] - 除房租及物业外收入占比不低于30%[19] 卓越级孵化器认定条件 - 聚焦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每年服务细分产业领域创业企业不少于30家[22] - 服务和投资收入占比不低于50%[23] - 管理团队需由行业领军人才牵头,具备高水平专业服务队伍[24] - 需联动至少一支备案的产业领域股权投资基金[25] 管理与监督机制 - 工业和信息化部每年组织一次孵化器认定工作[10] - 标准级孵化器每年绩效评价,卓越级每3年复核[29][30] - 连续两年绩效评价为D级的标准级孵化器将被撤销[31] 政策支持与发展目标 - 经认定的孵化器可享受相关支持政策[33] - 目标形成主体多元、类型多样、业态丰富的发展格局,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17] - 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支撑[17]
中共南京市委十五届十一次全会举行
南京日报· 2025-06-13 09:51
全会核心内容 - 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南京市委关于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省会担当的决定》,强调以高质量发展坚决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省会担当 [1][2] - 全会指出扛好经济大省挑大梁的省会担当是南京提升中心城市能级的重要机遇,是打好"十四五"收官战的内在要求,是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迫切需要 [2] 重点任务部署 - 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建设"两城两区两港两中心"创新枢纽,服务全省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试验区,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产业竞争优势 [3] - 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上勇争先,加快改革突破,加强开放支撑,大力提振消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3] - 在落实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上走在前,加强与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南京都市圈城市的协同联动,链接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高端要素,抓好"一带一路"交汇点重要枢纽城市建设 [3] - 在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作示范,突出抓好就业优先,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大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衡性可及性 [3] 当前工作重点 - 更大力度紧抓当前、抓好当前,在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上下功夫,在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上求突破,在谋划"十五五"发展上出实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