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轻资产转型
icon
搜索文档
连年亏损,中交地产1元“退房”,称“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持续经营能力”
华夏时报· 2025-08-01 17:47
公司战略调整 - 公司计划以1元价格将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转让至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 实现主营业务由重资产向轻资产转型 [3][4][5] - 交易涉及51家从事房地产开发业务的子公司股权 拟置出资产总体资不抵债但具备持续经营能力 [5][6] - 公司称此次交易有利于实现盈利及归母净资产转正 降低偿债压力并化解退市风险 [4][5] 财务表现 - 公司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4亿元、-16.11亿元和-51.79亿元 房地产开发业务持续对业绩造成不利影响 [5]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11.90亿元 较上年同期亏损9.71亿元进一步扩大 [3][5] - 截至2024年末公司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达89.75% 有息债务本金576.44亿元 其中一年内需偿付217.24亿元 [5] - 交易完成后公司总资产将从1076.98亿元降至20.36亿元 但净利润预计由-51.79亿元升至0.91亿元 资产负债率由89.75%降至40.17% [6] 业务转型方向 - 未来将聚焦物业管理及资产运营管理业务 2024年物业管理收入7.28亿元 仅占总营收3.98% [7][8] - 2024年11月拟以近7亿元收购中交物业服务集团100%股权 其在管面积6265万平米 年合同额12.18亿元 覆盖60余城市 [7] - 资产运营业务包括深圳中交科技城等核心资产 该科技城占地面积11.97万平米 2024年末出租率90.32% [7] 行业背景 - 行业专家认为新房市场规模收缩是长期趋势 资金实力强且具备创新开发能力的企业更适合继续开展开发业务 [9] - 多家房企如珠江股份、华远地产、美的置业均已向运营服务模式转型 华远地产于2024年4月完成类似资产重组 [8] - 轻资产模式虽可降低资金投入 但物管和资管行业门槛较低 未来将面临巨大竞争 需建立核心竞争力 [3][9]
中交地产新任董事长的考题
北京商报· 2025-07-31 00:40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净亏损11.9亿元 较去年同期扩大2.19亿元[1][2] - 2023年净亏损16.73亿元 2024年净亏损扩大至51.79亿元[2] - 2024年总营收183.02亿元 同比下降44.59% 其中房地产销售收入171.81亿元 同比下降46.69%[4] - 2024年净利润同比下滑221.44%[4] 亏损原因 - 房地产开发业务受销售策略 售价 拿地成本 开发周期 产品定位及交付标准等因素影响 交付项目毛利率下降[1][2] - 2024年末净资产为负值 触发退市风险警示条件 2025年4月16日起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地[2] 战略调整 - 缩减拿地规模 2023年仅新增土地储备9.71万平方米 土地价款27.7亿元 2024年未新增土地储备[3] - 加速项目去化回笼资金 2024年持有房地产项目117个 土地总面积1045万平方米 较上年减少26.4万平方米[3] - 2024年初将16个城市公司重组为9个 管理层级由三级管控转变为集团总部直管城市公司的两级管控[3] - 2024年9月郭主龙接任董事长 两个月后推动总部管理职能部门调整为18个部门[3] 业务转型 - 2025年6月宣布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 转型物业服务等轻资产业务[1] - 以1元价格将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转让给控股股东中交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4][5] - 2024年11月拟以近7亿元收购中交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5] - 2024年物业管理业务收入7.28亿元 仅占总营收3.98%[1][6] 财务状况 - 截至2024年末总资产账面价值434.7亿元 负债账面价值473.9亿元 账面净资产-39亿元[5] - 剥离开发业务后资产负债率从89.75%降至约40.17% 总资产从1076.98亿元降至约20.36亿元 营业收入从183.02亿元降至10.97亿元[5] - 转型后需依托物业服务 资产管理与运营等轻资产业务支撑整体营收[5]
中交地产郭主龙的考题:亏损面扩大,一脚踏至退市边缘
北京商报· 2025-07-29 14:18
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预计净亏损11.9亿元 较去年同期扩大2.19亿元 [1][3] - 2023年首次出现净利润亏损16.73亿元 2024年亏损扩大至51.79亿元 两年累计亏损达68亿元 [4][5] - 2024年总营收183.02亿元 同比下降44.59% 其中房地产销售收入171.81亿元 同比下降46.69% [7] 亏损原因 - 房地产开发业务受销售策略、拿地成本、开发周期等因素影响 交付项目毛利率同比下降 [1][2] - 房地产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中占比过高 缺乏其他业务支撑 [5] 自救措施 - 缩减拿地规模 2023年仅新增土地储备9.71万平方米 2024年未提及新增土地储备 [6] - 加速项目去化 2024年持有房地产项目117个 土地总面积1045万平方米 较上年减少26.4万平方米 [6] - 内部架构调整 将16个城市公司重组为9个 管理链条从三级管控模式转变为两级管控模式 [6] - 2025年6月宣布以1元价格将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转让给控股股东 [8] 转型战略 - 2025年4月宣布剥离房地产开发业务 转型至物业服务等轻资产业务 [1] - 2024年11月拟近7亿元收购中交物业服务集团有限公司100%股权 [10] - 2024年物业管理业务收入仅7.28亿元 占总营收3.98% 远低于同行水平 [11] 财务状况 - 2024年末总资产账面价值434.7亿元 负债473.9亿元 账面净资产-39亿元 [9] - 剥离房地产业务后 总资产将从1076.98亿元降至20.36亿元 营收从183.02亿元降至10.97亿元 [9] - 资产负债率有望从89.75%降至约40.17% [9] 市场反应 - 因2024年末净资产为负值 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地" [5] - 行业专家认为轻资产转型需加强战略研究和市场分析 [11]
北控水务集团(00371):全国性水务龙头,分红保障稳健收益
长江证券· 2025-07-17 19:58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报告给予北控水务集团“买入”评级 [11][13] 报告的核心观点 - 北控水务集团为全国性水务龙头,分红保障稳健收益 水务运营板块产能利用率爬坡,供水及污水处理业务有望稳健增长 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业绩增速压力已逐步释放 公司资本开支下行,自由现金流转正,2021年以来每股分红金额不低于0.157港元,持续稳健分红能力值得看好 [4] 各部分总结 公司概况 - 北控水务集团2008年成立,业务从水务运营向环保全领域延伸 包括污水及再生水处理、供水服务等业务 积极拓展轻资产运营模式,工程业务收缩,2024年毛利占比降至6.4% [7][17] - 截至2024年末,北京控股持有公司41.1%股份,实控人为北京市国资委 三峡系公司长江生态环保香港、三峡资本香港、长电国际分别持有公司8.68%、5.14%、1.99%股权 [7] - 公司已过项目建设高峰期,2024年资本开支降至41.1亿元 2021年以来每股分红金额不低于0.157港元,2024年分红对应股息率达6.22% [7] 水务板块 行业情况 - 2014 - 2023年城市供水总量、污水处理量平稳增长 2022 - 2023年污水处理量同比增速放缓 行业投资高峰期已过,2022年公司自由现金流转正 推算2025 - 2027年供水、污水处理规模CAGR达0.37%、1.2% [47][52] - 竞争格局呈现区域垄断和全国性龙头并存趋势 2023年公司自来水/污水市占率分别为1.8%/8.2% [8][59] 产能情况 - 公司2022年开始缩减未投资产能 截至2024年末投运产能3384万吨/日,产能弹性降至29.2% 2015 - 2024年污水及再生水处理量、供水量复合增速达10.2%、14.7% 产能利用率有爬坡空间,预计水务业务稳健增长 [8] 价格情况 - 公司污水处理服务费价格调整及时,呈上升态势 自来水价格自2017年以来基本稳定在2.14元/吨 统计自2023年11月以来部分城市自来水调价案例,居民用水第一阶梯基本水价平均增加0.36元/吨,平均涨幅为21.3% 公司有望受益于本轮调价周期 [8][91] 其他业务 水环境治理建造服务 - 2024年综合治理项目/建设BOT水务项目的股东应占溢利占比降至7.8%/4.6%,对利润影响相对可控 公司已停止新增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投资,相关业务收入下降 [9][97] 水环境治理技术及销售设备 - 2024年在公司应占股东溢利中占比8.0% 包括水厂设备总包、城乡供排水一体化设备等业务 考虑到水处理行业步入成熟期,传统水厂技术服务与设备销售增速有限 智慧水务在上行期,或贡献增量 [10][100] 城市资源 - 2024年在公司应占股东溢利中占比1.7% 截至2024年底,待执行订单总额78.5亿元,年化金额15.0亿元 城市服务收入稳健增长,危废处理业务收入下降、毛利率下滑 [9][105] 财务分析 盈利及成长能力 - 近3年因出售联营公司、计提减值等,业绩出现波动 运营占比提升,后续业绩稳定性有望提升 2015 - 2019年公司收入快速增长,复合增速达29.1% 2021 - 2024年收入复合增速达3.3% [10][111] 资产负债 - 截至2024年末公司资产负债率为66.4%,同比下降0.9pct 资产规模1666亿元,其他非流动资产占比50.9% 负债规模1106亿元,长期借款占比54.6% [125][129] 应收账款 - 2024年末谨慎口径的应收账款为208.5亿元 服务特许权安排应收款项75.8%在一年以内,应收账款65.1%账龄在一年以内 期待化债政策下应收账款改善 [10][135] 盈利预测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16.6/17.0/17.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 - 1.0%、2.2%、1.0% 假设分红在2024年基础上以3%的绝对值增长,分别为16.7/17.2/17.7亿港币,对应2025/7/16股价股息率分别为6.4%/6.6%/6.8% [142]
卖掉万达之后,王健林的老臣逐渐被“清仓”
36氪· 2025-07-10 17:15
房地产行业高管变动 - 房地产行业进入下行通道,高管变动频繁,包括万科总裁祝九胜辞任、龙湖商业徐猛空降宝龙商业 [1] - 万达老臣肖广瑞辞去珠海万达商管及大连新达盟CEO职务,由太盟系高管黄德炜接任 [2] - 肖广瑞在万达集团任职24年,曾担任万达商管董事长、珠海万达商管总裁等职,2023年太盟系入局后逐步被边缘化 [3][5] 珠海万达商管控制权变更 - 太盟投资注资600亿获得珠海万达商管控制权,一年后全面接管管理层 [2] - 太盟系主导重组董事会,新增9名投资者代表,原万达系高管逐步退出 [2][10] - 黄德炜(太盟投资合伙人)与胡正伟(阿布扎比投资局中国区负责人)出任联席董事长,全面掌舵珠海万达商管 [9][12] 珠海万达商管业务现状 - 公司覆盖228个城市,运营513座万达广场,商业面积达7090万㎡ [14] - 2021-2023年税后收入年均增长12%,税后利润年均增长34%,但2024年业绩未披露 [16] - 公司四次IPO失败,当前消费降级背景下上市前景不明 [16] 组织架构调整 - 珠海万达商管计划将四大区域合并为南北两区,29个城市公司缩减至15个 [14] - 区域高管同步调整:潘韬男拟任南区总裁、韩扬拟任北区总裁、许粉升任执行副总裁,孙亚洲或离职 [14] 高管个人动态 - 肖广瑞离职前仍以CEO身份出席小米战略合作签约仪式,离职原因可能与业绩未达标或太盟系巩固控制权有关 [5] - 肖广瑞个人公众号"祝福所有"日更心灵鸡汤类内容,离职消息传出当日阅读量达1万+ [6][8] - 万达员工评价其管理风格争议较大,被指任人唯亲,但也有为员工争取奖金的正面评价 [6]
发力存量资产盘活 房企加速轻资产转型
证券日报· 2025-06-28 00:41
盘活商业资产成为房企融资新路径 - 房企通过引入险资和公募REITs分拆上市等方式盘活商业资产 实现资金回笼并向轻资产运营转型 [1] - 瑞安房地产转让佛山瑞安及佛山安盈100%股权 总对价34.9亿元 交易后获得6.83亿元净资金用于营运 [1] - 中国海外发展计划将佛山南海映月湖环宇城项目通过REITs在深交所上市 募资13.55亿元 [2] 交易结构与战略意义 - 瑞安房地产通过基金持有项目57.63%权益 既保留控制权又实现现金回笼 为未来REITs退出预留空间 [2] - 中国海外发展表示REITs发行可减少债务依赖 盘活基础设施资产 提升滚动投资能力和可持续运营 [2] - 房企通过REITs实现资产证券化 从持有者转变为投资参与方和运营方 推动行业向资产管理模式转型 [3] 行业转型趋势 - 优质商业地产正借助金融工具打通"转轻路径" REITs市场持续扩容吸引房企积极参与 [3] - 房企通过REITs将存量资产打包上市 释放沉淀资金 促进从开发模式向资产管理模式创新 [3] - 行业专家指出 未来可能有更多商业物业通过REITs平台出表上市 实现融资回笼和降杠杆 [3]
从千亿目标到1元退房:中交地产“割肉”保壳,豪赌轻资产转型
新京报· 2025-06-19 17:55
核心观点 - 中交地产拟以1元价格向控股股东转让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 彻底退出房地产开发赛道 [2][3] - 交易目的是剥离亏损重资产 聚焦物业服务和资产管理等轻资产业务 改善资本结构和盈利状况 [3] - 交易后公司总资产减少98%至20亿元 营收下降94%至11亿元 但净利润扭亏为盈增长102% [4] - 公司连续两年亏损 2024年净亏损52亿元 销售金额同比腰斩58%至156亿元 [7][8] - 因净资产-36亿元触发退市风险警示 股票简称变更为"*ST中地" [9] 交易细节 - 转让标的包括房地产开发业务相关股权 债权及债务 交易价格为象征性1元 [3] - 截至2024年末 公司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高达90% 融资余额576亿元 偿债压力大 [3] - 标的资产账面净值-39亿元 评估增值24%至-30亿元 控股股东承接负资产实为断臂求生 [5] 财务数据变化 - 总资产从1077亿元降至20亿元(-98%) 负债从967亿元降至8亿元(-99%) [4] - 资产负债率从90%降至40% 营业收入从183亿元降至11亿元(-94%) [4] - 净利润从-64亿元转为+0.98亿元 实现扭亏为盈 [4] 历史背景 - 2015年成为中交集团唯一A股地产平台 2019年提出"2023年千亿目标"并激进扩张 [6][7] - 原董事长李永前曾任职绿城中国 提出"央企前三"目标 2024年9月辞职 [7] - 2024年高管团队大调整 反映集团对地产板块重视 [7] 经营困境 - 2022-2024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34亿 -16亿 -52亿元 亏损持续扩大 [8] - 2022-2024年销售金额从459亿降至373亿再降至156亿元 缩水66% [8] - 2024年签约销售面积同比-53%至85万方 销售回款-45%至247亿元 [8] 转型挑战 - 房地产开发收入占比95% 物业管理和代建业务合计不足8亿元 [9] - 轻资产转型后营收规模大幅缩水 持续经营能力存疑 [10] - 需在重组后实现净资产转正才能摘帽 保壳面临重大挑战 [10]
布局免税新赛道后,岭南控股连发三项战略调整举措两项涉关联交易,澄清“粤超”合作传闻
华夏时报· 2025-06-13 13:02
战略调整举措 - 公司将东方宾馆1 11万平米物业进行12年长租 租赁期2026年1月1日至2037年12月31日 租金总额6319 48万元 管理服务费1579 87万元 [1][2] - 子公司岭酒物业签订7家酒店10年托管协议 合作期2025年7月1日至2035年6月30日 需支付基础经营服务费1 23亿元 [4] - 拟挂牌转让世界大观3 92%股权 首次挂牌底价2365 76万元 挂牌期限不超过12个月 [5] 关联交易 - 广百展贸为岭南控股股东旗下控股企业 构成关联交易 租赁场地综合费合计7899 35万元 [2] - 广州市旅业公司为公司控股股东全资子公司 酒店托管交易构成关联交易 [4]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收43 09亿元 同比增长25 43% 但扣非净利润仅微增1 17% [1][10] - 酒店管理毛利率27 29% 较上年同期下降8 21个百分点 [4] - 世界大观2024年贡献投资收益7517 43万元 占利润总额36 42% 主要来自现金分红7606 68万元 [5] 业务转型 - 加速轻资产转型 通过物业长租和酒店托管输出管理经验和品牌优势 [1][4] - 拟转让世界大观股权以聚焦主业发展 优化业务结构 [5] - 5月布局市内免税业务 投资877 50万元占合资公司19 50%股权 开拓"旅游+零售"业务 [8][9] 业绩挑战 - 旅行社业务毛利率持续承压 酒店业务门店扩张但业绩疲软 [1] - 2024年经营活动现金流7552 42万元 同比下降30 51% [10] - 一季度营收和扣非净利润同比增幅降至1 23%和7 7% 较2024年同期91 17%和239 54%明显回落 [11] 市场传闻澄清 - 公司澄清并非"粤超"联赛合作参与方 [1][11]
华润、万达、新城、龙湖、大悦城...12家企业租金收入与运营情况:有的商场更值钱了!
36氪· 2025-06-12 10:44
行业概况 - 中国商业地产行业在2024年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活力,以资产运营为核心的企业抗风险能力更强,租金收入成为最稳定现金流 [1] - 统计的140个购物中心中,超85个租金收入突破1亿元,超60个实现同比增长 [1] - 一线及新一线城市商场仍是主要收入来源,部分二线城市如沈阳、大连、无锡等表现突出 [1] - 轻资产转型加速,运营模式向委托管理和品牌输出倾斜 [1] - 行业进入"存量运营决胜期",多个企业发力存量项目改造,实现客流、租金、销售额同步增长 [1] 华润置地&华润万象生活 - 华润置地2024年营业收入2788亿元(+11%),购物中心租金收入193.5亿元(+8.4%)[2] - 华润万象生活综合收入170.4亿元(+15.4%),商业运营管理服务收入42.1亿元(+30%)[2] - 9个标杆mall租金收入合计76.23亿元,占总租金收入的39.4% [2] - 深圳万象城以15.57亿元年租金收入居首,杭州万象城14.25亿元,沈阳万象城11.67亿元 [3] - 二线城市项目表现突出,沈阳铁西万象汇租金增长率达8.39% [4] - 全国在营购物中心122座,管理面积1314万㎡,2024年零售额2150亿元 [6] - 2024年新开21座购物中心,新签12个轻资产项目 [8] 珠海万达商管 - 2024年新开25座万达广场,包括首座"四代+"武汉汉街万达 [10] - 截至2024年底运营513座万达广场,管理面积超7000万㎡ [11] - 2025年计划新开30座万达广场,重点布局华中和华东地区 [12] 龙湖集团 - 商场租金收入109.8亿元(+6.8%),42个天街租金收入超1亿元 [14] - 重庆时代天街以7.3亿元租金收入成为集团最高 [14] - 2024年新开13个商场,其中6个为轻资产项目 [18] - 2025年计划至少新开8个天街项目 [21] 新城控股 - 商业运营总收入128.1亿元(+13.1%),超额完成目标 [24] - 全国布局200座吾悦广场,已开业173座,出租率97.97% [25] - 2024年新开15座吾悦广场,其中8个为轻资产项目 [27] - 2025年计划实现商业运营总收入140亿元,新开至少5座吾悦广场 [29] 大悦城地产 - 购物中心租金收入30.2亿元(+1%),10个商场年租金收入突破1亿元 [32] - 上海静安大悦城租金收入增长20%,三亚大悦城实现100%出租率 [33][34] - 2024年新开3座大悦城,2025年计划新开深圳大悦城和南昌大悦城 [37][39] 宝龙地产&宝龙商业 - 宝龙商业2024年新开11个项目,包括7座宝龙广场 [41] - 截至2024年底已开业98个零售商业项目,总建筑面积1110万㎡ [43] - 2025年计划新开7个项目,包括5座宝龙广场 [44] 恒隆地产 - 内地商场总收入48.1亿元(-3%),上海两个旗舰商场收入均下跌 [46] - 次高端商场表现较好,天津恒隆广场租金增长12% [46] - 杭州恒隆广场计划2025年起分阶段开业,上海恒隆广场扩建项目预计2026年竣工 [50] 太古地产 - 内地零售物业租金收入44.89亿港元(+7%),上海前滩太古里租金和销售额双增长 [51] - 北京太古坊(原颐堤港二期)将于2026年分阶段落成,成为内地首个"太古坊"项目 [55] - 未来2年将有7个项目陆续面市,包括西安太古里、三亚太古里等 [57] 瑞安房地产 - 租金及相关收入35.47亿元(+9%),77%来自上海物业组合 [59] - 蟠龙天地租金收入增长64%至1.15亿元,鸿寿坊增长290%至0.82亿元 [60] - 2025年将新开上海太平洋新天地商业中心和武汉光谷创新天地商业公园 [64] 嘉里建设 - 内地投资物业租金收入40.7亿港元(-1%),上海静安嘉里中心表现稳健 [67] - 杭州嘉里城计划2025年10月开业,商业部分由10万方盒子+街区组成 [71] 新鸿基地产 - 内地投资物业租金收入28.47亿元(-2%),广州天环Parc Central表现突出 [73] - 未来三年将有6个新项目入市,包括苏州环贸广场ICC和上海徐家汇中心ITC Maison [74] 九龙仓集团 - 内地投资物业收入45.7亿港元(-4%),成都IFS和长沙IFS表现稳健 [77] - 长沙IFS去年新开80+家品牌,其中30+家为首店 [78]
王健林还得接着卖万达
虎嗅APP· 2025-06-04 18:35
万达资产出售交易分析 - 万达近期以500亿元打包出售48座核心区域万达广场,平均每个广场价格10.4亿元,较去年平均估值15亿元/座明显折价[4][5] - 出售资产包括北京、上海等39个城市的成熟项目,其中33%位于商业一线/准一线城市,27%位于二线城市,其余30%位于三四线城市[3] - 此次交易接盘方包括太盟、腾讯、京东等组成的豪华财团,交易完成后万达商管对珠海万达商管持股比例从78%降至40%[1][16][17] 万达资产结构变化 - 2017年以来累计出售资产包括:13个文旅项目+77家酒店(637.5亿元)、万达电影控股权、海外AMC院线等[10][11] - 目前全国开业513座万达广场中已售出至少85座,但保留运营权,商业运营总面积达7090万平方米[12] - 公司加速轻资产转型,2025年计划开业14座万达广场中仅1座为自有资产[26] 万达财务与战略调整 - 截至2024年Q3,公司流动负债914.2亿元,其中短期债务439.73亿元,当期经营现金流净额仅能覆盖约23%短期债务[25] - 通过下沉市场维持扩张,2024年新开25座万达广场中近半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百强县布局近30个项目[6] - 太盟等投资者以600亿元注资解救对赌危机,但导致王健林对核心运营实体控制权大幅稀释[16][17] 投资方战略意图 - 太盟采用控制权收购策略,计划通过深度改造提升资产价值,符合其"亚洲小黑石"的私募投资风格[20] - 腾讯、京东看重线下流量入口价值,可结合小程序/电商生态实现场景融合[21][22] - 险资青睐万达广场稳定的租金现金流,作为长期资产配置选择[23] 行业转型趋势 - 万达从"地产开发商"向"商业运营服务商"转型已持续十年,轻资产项目占比从2020年60%提升至2025年93%[6][26] - 商业地产行业呈现重资产持有与运营权分离趋势,专业运营能力成为核心竞争力[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