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周期考核机制

搜索文档
银华基金: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堵点 开启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财经网· 2025-05-28 10:36
政策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 六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的实施方案》,提出提高中长期资金投资A股规模和比例的具体措施 [1] - 公募基金持有A股流通市值未来三年每年至少增长10% [1] - 商业保险资金从2025年起每年新增保费的30%用于投资A股,预计每年为A股新增几千亿元长期资金 [1] - 政策短期带来增量资金,长期改善市场资金结构,增强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推动价值投资氛围 [1] 长周期考核机制改革 - 全面建立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制度,改革考核评价体系,加强长周期业绩考核 [2] - 建立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与投资者利益绑定机制,从规模导向转向投资者回报导向 [2] - 长周期考核使资金更关注长期回报,稳定投资行为,降低市场波动,优化投资生态 [2] 公募基金行业举措 - 大力发展权益基金,推动基金经理聚焦能力圈,形成稳定投资风格和产品特色 [2] - 积极布局ETF产品,推出适配不同风险偏好的产品,完善中低波动型、工具配置型产品体系 [2] - 通过自购权益类基金传递市场信心,普及长期投资理念,改善投资者持有体验 [2] 银华基金具体实践 - 实行三到五年长期投资业绩为主的考核机制 [3] - 2023年起下调88只基金管理费,让利投资者,提升持有体验和产品吸引力 [3] - 持续打造专业能力,对权益市场长期发展充满信心,推动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投融资环境 [3]
长周期考核机制破解保险资金“短视困局”
金融时报· 2025-05-22 09:24
政策动向 - 金融监管总局宣布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并调整监管规则 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以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1] - 财政部2023年10月印发国有商业保险公司长周期考核通知 将净资产收益率考核分为"当年"和"近三年"两项各占50%权重[2] - 中央金融办和证监会2023年9月底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指导意见》明确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工作安排[2] - 六部门2024年1月发布实施方案 对国有保险公司经营绩效全面实行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 年度考核权重不高于30% 三至五年周期指标权重不低于60%[3] - 金融监管总局已批复两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1620亿元 其中第二批规模1120亿元 未来拟再批复600亿元扩大试点范围[6] 资金配置变化 - 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长期徘徊在12%左右 远低于国际成熟市场水平[2] - 大型保险资管公司计划2025年进一步提升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 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基础设施等领域[3] -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降10% 直接降低保险公司权益类资产的风险资本占用 释放更多资金用于股票市场投资[6] - 保险公司有望加大对高成长性板块的配置力度 增强资本市场流动性[6] 投资案例 - 中国人寿2023年10月联合发起设立总规模500亿元的鸿鹄基金一期 2024年3月正式启动投资 截至2025年3月初已成功投资落地500亿元[4] - 鸿鹄基金二期2025年3月5日获得批复 计划近期投资入市 聚焦大市值、流动性好和较高市场影响力的优质上市公司[4] - 鸿鹄基金三期2025年5月13日获得金融监管总局批复 将投资并长期持有大盘蓝筹公司股票[5] - 今年以来已有7家保险公司举牌13次 包括中国人寿、平安人寿、新华保险等[3] 行业影响 - 长周期考核机制使机构更关注企业成长潜力和产业趋势 而非短期排名[3] - 保险资金作为长期资金可全面介入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 包括生产要素变革、优化资源配置等领域[4] - 政策推动保险资金更多参与基础设施、绿色经济、科技创新等长期项目 助力国家战略落地[6] - 预计更多资金将通过参与投资定增项目服务实体经济 保险资管参与IPO打新的案例将逐渐增加[6]
入市长钱稳步进 A股资金“蓄水池”效应撑起市场底线
证券日报· 2025-05-21 00:08
中长期资金入市情况 - 今年以来社保、保险、年金等中长期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过2000亿元 [1] - 自去年9月《指导意见》发布后,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逐步扩容,入市长钱稳步增多 [1] - 三批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试点总规模累计达2220亿元,近期中国人寿资产公司获批参与第三批试点 [3] 政策推动与制度完善 - 新"国九条"和《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 [2] - 1月六部门联合印发《实施方案》,针对堵点提出具体举措 [2] - 证监会1月发布指数化投资高质量发展方案,5月印发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2] -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4月上调部分档位保险资金权益类资产比例5%,5月拟新增600亿元试点额度并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 [3] 市场表现与产品创新 - 年内全市场ETF新增124只(同比+113.79%),发行规模967亿元(同比+164.74%),其中股票型ETF占114只(同比+100%),规模738亿元(同比+132.7%) [3] - 截至5月19日,年内资金净流入股票型ETF超2000亿元 [3] - 5月16日26家基金公司上报首批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创新浮动费率基金 [2] 机构观点与未来展望 - 银河证券预计中长期资金将优化资本市场结构,降低短期投机占比,同时助力国家创新驱动战略 [1] - 中金公司认为中长期资金可提升市场定价效率并推动金融产品创新 [5] - 杨超预测2025年A股将获约万亿元增量资金,加速向配置型市场转型 [5] 考核机制改革 - 《行动方案》要求对基金投资收益实施三年以上长周期考核,且权重不低于80% [5] - 长周期考核机制有望缓解短期波动干扰,扭转"短钱长投"错配问题 [5]
薪酬与三年以上业绩挂钩!基金经理选股和审美或迎新变化
券商中国· 2025-05-16 14:50
公募基金经理考核新规对投资策略的影响 - 新规要求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的基金经理绩效薪酬明显下降 推动持仓结构向高质量选股指标转变 包括成长性 现金流 估值和行业优势等[1] - 考核体系调整为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 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 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2] 单押赛道策略的业绩表现 - 部分基金经理通过单押单一行业赛道实现业绩逆转 如深圳某沪港深基金2022-2024年累计亏损37.52% 但2025年前五个月单押人形机器人赛道获得40%收益 使三年收益率转为+20%[3] - 上海某QDII基金2022-2024年累计亏损39.26% 但2025年单押医药股获得50%收益 三年收益率转为+25% 显示"三年不开张 开张吃三年"现象普遍存在[4] 均衡配置策略面临的挑战 - 华南某偏股型基金采取分散持仓策略 涉及6-7个行业龙头股 但2022-2024年累计亏损59.17% 2025年前五月收益不足6% 三年总亏损达30%[6] - 深圳某沪港深基金均衡配置互联网 消费 高端制造等大市值龙头股 2022-2024年持续亏损 2025年未押注热门赛道致收益不足5% 三年业绩大幅跑输基准[7] 成功投资策略的关键要素 - 南方基金史博通过多元均衡策略覆盖10+个新兴赛道 2025年前十大重仓股50%为年轻消费新经济品种 年内收益25% 三年累计收益达48%[9] - 有效策略需结合估值与成长匹配 自由现金流分析 行业地位评估 并利用境内视角挖掘海外定价忽视的机会 同时在传统与新兴赛道间动态平衡[10]
太囧了!近半主动权益基金近3年考核落败,前海开源曲扬在管最多
搜狐财经· 2025-05-14 08:44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 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提出25条举措 涵盖公司治理、产品发行、投资运作、考核机制等全链条 目标推动行业从重规模向重投资者回报转型 力争三年内落地见效 [2] - 方案要求建立长周期考核机制 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股东和董事会对高管考核中基金投资收益指标权重大于50% [13] - 方案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约束作用 要求对三年以上产品业绩低于基准超10%的基金经理明显降低绩效薪酬 反之可适度提高 [13] 主动权益基金业绩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9日 在5688只成立超三年主动权益类基金中 2703只基金近三年业绩低于比较基准超10% 占比达47.52% [3] - 万得偏股混合型基金指数2022-2024年收益率为-29.35% 同期中证800全收益指数为-14.95% 跑输14.40% [5] - 金鹰多元策略A、天治新消费、华商卓越成长一年持有C等产品过去三年业绩较基准落后超60% 分别达69.50%、63.00%和60.01% [12] 基金经理具体案例 - 前海开源曲扬管理的8只产品过去三年业绩均低于比较基准超10% 其中国家比较优势A/C和中国稀缺资产A/C落后基准近三成 [6][9] - 曲扬管理规模从2021Q2的600.41亿元高点跌至不足200亿元 [11] - 平安基金黄维在管的7只产品中有6只过去三年净值表现低于基准超10% 占比85.71% 其中5只产品任职回报亏损超30% [11][12] 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 - 沪深300和中证800是全市场最常用业绩基准 以规模计分别占比45.0%和17.4% 宽基指数基准整体占比71.6% [15] - 约18%公募产品为赛道型产品 采用行业或主题指数作为基准 风格指数基准占比2.4% [15] - 方案将制定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 明确基准设定、修改、披露及纠偏机制 强化基准作为产品定位和投资行为标尺的作用 [15]
公募管理新规如何影响港A股?买银行股、卖港股?
格隆汇APP· 2025-05-12 16:11
核心观点 -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提出25条改革举措 重点包括浮动管理费率改革和调整基金经理考核机制 推动公募基金投资行为向基准指数靠拢 可能带来低配行业的增量资金 [1][2][3] 公募基金改革举措 - 推动浮动管理费率改革 产品实际业绩符合同期业绩比较基准适用基准档费率 明显低于基准适用低档费率 显著超越基准适用升档费率 [1] - 调整基金经理考核机制 逐步更侧重长周期考核 三年以上业绩权重不低于80% 薪酬与业绩直接挂钩 三年以上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则绩效薪酬明显下降 [1] 基准指数使用情况 - 沪深300和中证800是公募基金最常用业绩基准 合计占全市场主动型公募62% [3] - 主动公募2025年一季报显示超配行业集中在科技制造 低配行业集中在金融基建 医药行业2020年以来平均超配4.3% 电子行业超配3.4% 非银金融低配7.9% 银行低配6.9% [3] 投资行为变化趋势 - 主动权益基金向基准靠拢是大势所趋 公募基金整体换手率可能下降 管理人更从容应对短期回撤 市场下挫后积极加仓 [4] - 公募基金可能更加重视低波高分红产品及股票配置 对高分红尤其银行长期低配 未来配比可能回升 [4] - 公募基金行业配置与基准指数差异可能缩小 对银行、非银、公用事业等行业低配比例较高 配比存在回升可能 [4] 港股市场影响 - 港股通产品需在港股内部做行业调整 横跨AH两地投资产品可能偏离业绩基准要求 [5] - 主动型产品港股超配水平约5.5% 477只10亿以上净值规模、以沪深300为基准的主动型产品存在调仓可能 [7] - AH两地配置主动型基金一季度增配较多港股标的 后续调仓可能对港股整体流动性带来影响 [6] 指数产品布局 - 公募基金公司可能进一步加大指数产品布局 强化被动化投资大趋势 [4] - 被动指数型产品行业偏离问题较小 表中列出34只港股相关指数基金 规模最大为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 规模399.5亿元 [6]
公募行业迎来历史性变革
上海证券报· 2025-05-12 02:50
公募基金行业改革方案核心内容 - 中国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提出25条具体改革措施 [1] - 方案重点优化基金运营模式和完善行业考核评价制度 [1] - 改革涉及六大方面:收入报酬绑定机制、长周期考核、行业功能发挥、投资机构建设、风险底线、监管执法 [1] 收入报酬与投资者回报绑定机制 - 建立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管理费率与产品业绩表现挂钩 [2] - 头部机构需发行浮动费率基金数量不低于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发行数量的60% [2]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明确其产品定位和投资约束作用 [2] 基金公司绩效考核机制改革 - 建立以基金投资收益为核心的考核体系 [2] - 降低规模排名、收入利润等经营性指标权重 [2] - 投资收益指标包括基金产品业绩和投资者盈亏情况 [2] - 3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2] 投资者盈亏情况纳入考核 - 首次明确将投资者盈亏情况纳入考核指标 [3] - 重点解决"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行业痼疾 [3] - 通过费率设计和考核机制寻求破解之道 [3] 行业现存问题分析 - 投资者多在牛市中后期追涨买入导致亏损 [3] - 基金公司和销售渠道利用投资者情绪进行营销 [3] - 赛道型基金通过短期高收益排名诱导投资者 [3] 行业利益链条重构 - 传统模式下基金公司、销售机构以自身利益为导向 [4] - 新方案将各方利益更好捆绑 [4] - 有望遏制过度营销现象 [4]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再调降10%,新增2000亿元险资入市待发
华夏时报· 2025-05-08 15:55
保险资金入市政策 - 金融监管总局拟推出三条措施支持资本市场稳定: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近期拟批复600亿元)、调降股票投资风险因子10%、推动长周期考核机制 [2] - 保险资金具有期限长和风格稳健的特性,加大入市力度可减少股市波动并倡导价值投资 [2] 险资长期投资试点进展 - 首批试点(2023年10月)由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各出资250亿元设立500亿元鸿鹄基金,2024年已投资伊利股份、陕西煤业和中国电信 [3] - 第二批试点(2025年1月)规模520亿元,涉及太平洋人寿、泰康人寿等;第三批试点(2025年3月)规模600亿元,覆盖人保寿险、平安人寿等5家公司 [3] - 泰康资产获批设立私募子公司泰康稳行,首期投资规模120亿元 [3] - 当前试点总规模达1620亿元,若计入泰康120亿元及拟批复600亿元,合计将达2340亿元 [4] 股票投资风险因子调整 - 2023年9月政策已优化权益因子:沪深300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降至0.3,科创板股票从0.45降至0.4 [5] - 本次再调降10%后,中泰证券估算静态释放最低资本364亿元,若全部增配沪深300可带来1349亿元资金,叠加600亿元试点资金合计近2000亿元增量 [5] - 风险因子下调可缓解偿付能力压力,改善保险公司权益投资状况 [5] 长周期考核机制 - 近七成险企采用年度考核,超大型机构兼顾中长期考核,其他机构以年度为主 [6] - 2025年1月六部委方案要求国有险企实行三年以上考核,净资产收益率年度权重≤30%,3-5年指标权重≥60% [6] - 长周期考核可抑制短期行为,优化资产配置并稳定资本市场,对国有险企的示范效应将影响非国有机构 [7] 国有保险公司参与情况 - 财政部或中央汇金控股的险企包括人保、国寿、太平、新华等8家公司 [7] - 国有险企长周期考核可抑制承保赌博心态,鼓励长期投资匹配资金特点 [7]
三年业绩跑输基准超10个百分点要降薪!公募基金迎重磅改革
南方都市报· 2025-05-07 17:41
公募基金改革核心举措 - 中国证监会发布《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系统性提出25项改革举措,重点解决"旱涝保收""重规模轻回报""风格漂移"等行业问题 [2] - 改革目标为形成"回报增、资金进、市场稳"的良性循环,强调基金管理人与投资者利益绑定 [2] 管理费与业绩挂钩机制 - 建立浮动管理费收取机制:新设主动权益类基金按业绩比较基准分档收费(基准档/低档/升档费率) [5] - 头部机构需在一年内发行浮动费率基金占比不低于主动权益类新发产品的60% [5] - 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明确其设定、修改及纠偏机制,约束投资行为 [5] 透明度与成本优化 - 修订权益类基金信披模板,强化中长期业绩、费率和投资者盈亏等关键数据展示 [6] - 调降认申购费、销售服务费及指数基金/货币基金管理费率,推动降低登记结算等固定费用 [6] 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 基金公司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考核中产品业绩权重不低于80% [7] - 实施长周期考核:三年以上业绩考核权重不低于80%,加分指标权重提升50% [7] - 行业评价以五年以上业绩为核心,提高投资者盈亏和基准对比权重,打击短期排名导向 [8] 薪酬与跟投约束 - 基金经理三年业绩低于基准超10个百分点需降薪,显著超基准可适度提薪 [8] - 强制跟投比例与锁定期要求,绩效薪酬延期支付,违规者追索扣回薪酬 [8] 权益投资规模提升 - 监管分类评价显著提升权益类基金权重,支持主动权益基金创新和指数基金发展 [9] - 优化权益类基金注册流程,销售机构评价纳入保有规模、投资者持有期限等指标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