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

搜索文档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贡献与实践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概念标识性概念纵横谈)
人民网· 2025-08-08 06:2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理论创新 - 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构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科学路径,通过产权界定和标准化计量将生态功能转化为可交易价值载体 [1][2] - 突破传统发展范式局限,通过"生态系统经济化"与"经济系统生态化"双向转化实现经济与生态协同演进 [3][6] - 引入稀缺性定价和全生命周期生产理念,重构市场基础并实现生态约束与经济激励的动态平衡 [4][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技术驱动 - 数智技术推动治理范式革命,区块链实现生态资源确权,物联网和遥感技术将自然资本转化为可溯源数据资产 [12][13] - 人工智能扩展生态生产可能性边界,优化沙漠治理和红树林修复等场景的供给效率 [13] - 数字平台通过需求侧规模经济和AR技术实现生态产品供需智能化匹配,修正传统需求函数 [13]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产业路径 - 生态产业化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绿色产业,构建特色生态经济体系 [19] - 产业生态化推动传统行业绿色改造,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19] - 建立"生态保护-产业发展"融合机制,形成"保护者受偿、破坏者赔偿"的激励相容体系 [11][16]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制度设计 - 构建纵向财政转移支付与横向流域补偿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18] - 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生态红线、资源有偿使用等法治保障体系 [19] - 将生态产品价值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形成目标体系与奖惩机制联动的制度框架 [19] 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区域协同 - 江河流域跨省补偿机制通过财政与市场手段协调上下游利益,破解"保护与增长"悖论 [11] - 生态优势区通过横向补偿和产权交易将生态资本转化为经济收益,实现空间正义 [16] - 建立代际公平分配机制,通过生态权益跨期交易避免"生态赤字"代际转移 [15][16]
外贸保持向上向好势头
搜狐财经· 2025-08-08 06:20
外贸总体表现 - 前7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出口15.31万亿元增长7.3%进口10.39万亿元下降1.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 [1] - 7月进出口增速进一步加快总值3.91万亿元增长6.7%其中出口2.31万亿元增长8%进口1.6万亿元增长4.8%连续两个月增长 [1] - 外贸运行保持向上向好势头贸易结构持续优化一般贸易进出口16.44万亿元增长2.1%占比64%加工贸易进出口4.6万亿元增长6.3%占比17.9%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3.69万亿元增长6% [1] 贸易伙伴结构 - 东盟为第一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4.29万亿元增长9.4%占比16.7%欧盟为第二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3.35万亿元增长3.9%占比13%美国为第三大贸易伙伴贸易总值2.42万亿元下降11.1%占比9.4% [2] - 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29万亿元增长5.5% [2] 企业主体表现 - 民营企业进出口14.68万亿元增长7.4%占比57.1%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有进出口实绩的民营企业达57万家增加8.5%占比87.2% [2] -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6万亿元增长2.6%占比29%国有企业进出口3.49万亿元下降8.8%占比13.6% [2] 产品结构升级 -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5.1万亿元增长8.4%对整体进出口增长贡献率45.4%其中出口高端机床增长23.4%进口高端纺织机械增长19.3% [3] - "新三样"产品出口增长14.9% [3] - 进口机电产品4.09万亿元增长5.8%大宗商品中铁矿砂原油煤天然气价格下跌原油大豆进口量增加 [3]
财政部:宏观政策 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5:20
主权信用评级 - 标普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和展望"稳定"不变 [1] - 财政部认为评级结果体现了对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和债务管控成效的认可 [1] 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到5_3% 较去年全年提高0_3个百分点 [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_8% 较4月预期提高0_8个百分点 [1] 政策方向 - 中国政府通过政策组合拳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保障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1] - 下半年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 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同时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1] - 政策重点包括稳就业 稳企业 稳市场 稳预期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1] 长期优势 - 中国经济具有基础稳 优势多 韧性强 潜力大等特点 [2] - 制度优势 超大规模市场 完整产业体系 丰富人才资源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2] - 未来将增强内生动力 动态调整政策储备 确保经济持续稳中向好 [2]
政策协同驱动我国经济在转型中释放新动能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5:11
经济整体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 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 [1]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五成 成为主力引擎 [1] - 出口以美元计价同比增长5.9% 高端制造业成为突出亮点 [4] 消费领域 - 家电、通讯设备等品类零售额同比增长超20% [2] - "以旧换新"政策持续释放消费需求 与高技术产业投资形成共振 [2] - 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占比提升 间接促进消费潜力释放 [3] 投资领域 - 高技术产业保持高增长 信息服务业和航空航天设备制造业增速显著高于整体 [2] - 上半年窄口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 交通能源水利重大项目落地 [3] - 专项债新增发行2.1万亿元 较去年同期增加6670亿元 发行进度达49% [3] 货币政策 - 企业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3% 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基点 [3]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持续增长 覆盖面扩大 [3] - 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增加 债券"科创板"创立 [4] 产业升级 - 新质生产力培育初见成效 资本配置向高附加值领域倾斜 [2] - 半导体、机器人等高端制造业将迎来增量需求 [4] - 数字经济、云计算、AI算力、生物医药等领域迎来新发展机遇 [4] 政策展望 - 财政政策可扩大专项债投向新基建和民生领域 [5] - 货币政策需盘活存量资金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5] - 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 推进保交楼稳预期工作 [6]
财政部: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适时加力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5:11
主权信用评级 - 标普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和展望"稳定"不变 [1] - 财政部表示标普报告认可中国经济增长韧性和债务管控成效 [1] 经济表现 - 2025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速达5 3% 较去年全年提高0 3个百分点 [1] -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4 8% 较4月预期提高0 8个百分点 [1] - 新质生产力积极发展 民生保障加强 经济展现强大活力和韧性 [1] 政策方向 - 下半年宏观政策将持续发力 保持连续性稳定性 增强灵活性预见性 [1] - 政策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1] 长期发展优势 - 中国经济具有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力大等特点 [2] - 制度优势、市场优势、产业体系优势、人才资源优势支撑高质量发展 [2] - 将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动态调整政策储备 确保经济稳中向好 [2]
中信证券明明: 政策协同驱动我国经济在转型中释放新动能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5:11
经济整体表现 - 上半年GDP同比增长5.3%,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表现亮眼,经济韧性和内生增长动力持续增强 [1][2] - 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政策需在短期需求提振与中长期结构升级间精准平衡 [1] - 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五成,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力引擎 [2] 消费领域 - 家电、通讯设备等品类的零售额同比增长超过20%,"以旧换新"等政策对消费需求的撬动作用持续释放 [3] - 民生领域支出占比进一步提升,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投入均保持增长,形成"民生改善-消费提升-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 [4] 投资领域 - 高技术产业持续保持高增长态势,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等领域的增速显著高于整体投资水平 [2] - 上半年窄口径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6%,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项目落地,拉动了即期需求并夯实长期发展基础 [4] - 专项债发行进度明显加快,新增发行超2.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6670亿元,发行进度达49% [4] 货币政策 - 央行通过降准、MLF等工具增加中长期流动性投放,企业新发贷款加权平均利率降至3.3%,较去年同期下降45个基点 [5] - 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不断增长,覆盖面持续扩大,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应用精准对接经济转型重点领域 [5] - 货币政策重心从总量扩张转向结构优化和效果巩固,未来工具使用将更注重"精准性"和"协同性" [6] 出口与高端制造业 - 上半年以美元计价出口同比增长5.9%,高端制造业成为突出亮点,半导体、机器人等方向将受益 [7] - 数字经济、云计算、AI算力、生物医药等领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助力从成本优势向技术优势转变 [7] 政策协同与未来展望 - 财政政策可进一步扩大专项债投向领域,让资金更多流向新基建、民生改善等关键领域 [7] - 需加快房地产发展新模式构建,稳步推进保交楼、稳预期工作,巩固市场企稳态势 [7] - 10年期国债利率逐步企稳并向1.7%左右回落,政策协同效应在债市中体现 [7]
提升包容性覆盖面精准度 资本市场力挺科创企业拓宽融资渠道
中国证券报· 2025-08-08 05:07
资本市场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 资本市场将加力支持科创企业发展 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企业适用上市融资 并购重组 债券发行"绿色通道" [1] - 引入长期资金和发展耐心资本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1] - 指导意见突出资本市场与产业升级深度联动 强调IPO 并购 REITs 科创债等多层次资本市场工具运用 [1] 制度包容性提升 - 资本市场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将从源头上提升制度包容性 进一步畅通并购重组等"绿色通道" [2] - 近期蓝箭航天 江苏屹信等商业航天公司启动上市辅导 显示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不断提升 [2] - 建议完善差异化上市标准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引导长期资本进入市场 [2] - 建议提高科技型企业并购重组估值包容性 支持采用适应新质生产力特征的多元化估值方法 [2] 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 - 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 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 智能(网联)汽车 新能源 新材料 高端装备 时空信息 商业航天 生物医药 网络和数据安全等新兴产业融资 [3] - 多层次资本市场服务功能覆盖科创企业不同生命周期 应持续优化完善不同板块上市条件 [3] - 推动科创板 创业板等市场发展 拓宽和畅通科创企业股权融资渠道 [3] - 海南省加快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匹配的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和产业保险 [3] - 北京股权交易中心依托北交所 新三板北京服务基地 安排专业团队对专精特新企业进行辅导 加速优质民营企业挂牌上市进程 [3] 长期资金引入 - 加大对科技创新债券投资承销力度 运用融资租赁 不动产信托投资基金 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 [4] - 建议以债券市场"科技板"为抓手深化机制改革 构建债市支持科技创新长效机制 [4] - 多维度 多层次 多方位提高债券市场对科创企业融资支持的灵活性和适配性 [4] REITs市场发展 - REITs底层资产将逐步覆盖人工智能算力中心 绿色数据中心 智慧城市物联网平台等新兴领域 [5] - 通过科技资产整合证券化可释放万亿级存量价值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前沿技术领域 [5] - 随着更多"新经济"资产入市 REITs市场规模有望实现指数级扩张 [5]
工业大省挑大梁 制造业“含新量”持续提升
证券时报· 2025-08-08 02:22
工业大省经济表现 - 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四川、河南、安徽七省GDP增速保持在4.2%至5.8%区间,工业经济成为稳增长核心支撑 [1]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增速显著快于其他产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1] 工业经济规模与质量 - 河南、安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8.4%领跑,山东、江苏、浙江、四川增速保持在7%以上 [2] - 安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6.7%,高技术制造业增长23.6%,工业机器人产量激增93.3%,集成电路增长9.9% [2] - 广东省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55.4%、33.0%,增速分别为5.9%、6.0% [3] - 浙江省高技术制造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2.7%、12.0%,工业机器人、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速超65% [3] 工业投资与创新驱动 - 河南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5.9%,制造业投资增长24.8%,重点产业链群投资增长25.2% [4] - 河南省工业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长34.5%,带动制造业投资增长24.8% [5] - 浙江省工业投资、技术改造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10.3%、10.7%和10.1% [5] 区域差异化发展路径 - 广东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3%,江苏、浙江分别以高端装备、数字经济为突破口 [6] - 山东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培育并举,河南、安徽在先进计算、新能源领域快速崛起 [6] - 四川聚焦汽车制造、绿色低碳领域形成新增长极 [6]
河套:世界级科创平台加速崛起 两年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1.5万余名科研人才
深圳商报· 2025-08-08 00:56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规划 核心观点 - 河套合作区深圳园区定位为"世界级科研枢纽"和新质生产力策源地,两年来在制度创新、资源集聚和产业成果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 - 通过"一河两岸、一区两园"独特机制推动深港科研协作,加速创新要素跨境流动[2] - 已形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量子信息等产业集群,构建"香港基础研究-河套成果转化-大湾区生产制造"产业链[6] 创新要素流动 - **人员流动**:深港跨境直通巴士30分钟直达香港科学园,2026年新皇岗口岸启用后通关时间将从30分钟缩短至5分钟[2] - **资金流动**:落地"科汇通"试点实现科研资金跨境自由调拨,设立首只跨境双币母基金(人民币/港币),完成510万元港资科研资金汇入及1000万美元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2] - **物资流动**:海关实施"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监管模式,推动科研物资跨境高效流动[3] - **数据流动**:深圳数据交易所累计完成跨境数据交易110笔、金额3.34亿元[3] 创新生态建设 - **空间载体**:建成13个专业园区,释放皇岗口岸40万平方米土地,规划建设120万平方米国际协同创新区,2035年科研及配套空间将超300万平方米[4] - **人才集聚**:实施15%个税差额补贴政策,吸引18名院士专家及1.5万余名科研人员[4] - **技术平台**: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际总部,建成4个中试服务平台,引进深港澳芯片联合研究院等机构,取得电子束光刻机首台样机、7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等核心技术成果[5] 产业集群发展 - 已汇聚200余个高端科研项目、447家科技企业,形成"湾区芯谷、数字智谷、量子硅谷、生命绿谷、能源碳谷"产业布局[6] - AI领域企业加速增长,实现VCSEL光芯片首次量产等突破[5][6]
我国外贸保持向上向好势头
期货日报网· 2025-08-08 00:31
外贸总体表现 - 前7个月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25.7万亿元,同比增长3.5%,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 [1] - 出口15.31万亿元增长7.3%,进口10.39万亿元下降1.6%,降幅较上半年收窄1.1个百分点 [1] - 7月单月进出口总值3.91万亿元增长6.7%,其中出口2.31万亿元增长8%,进口1.6万亿元增长4.8% [1] 区域贸易结构 - 对东盟、欧盟、非洲、中亚进出口分别增长9.4%、3.9%、17.2%、16.3%,与美国贸易总值下降11.1%至2.42万亿元 [1] - 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3.29万亿元增长5.5% [1] - 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前7个月进出口5.2万亿元增长4.7%,2019年以来累计突破50万亿元 [2] 企业主体表现 - 民营企业进出口14.68万亿元增长7.4%,占比57.1%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 [1] - 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7.46万亿元增长2.6%,占比29% [1] 产品结构变化 - 高技术产品进出口5.1万亿元增长8.4%,贡献率45.4%,其中出口高端机床增长23.4%,进口高端纺织机械增长19.3% [2] - "新三样"绿色低碳产品出口增长14.9% [2] - 机电产品进口4.09万亿元增长5.8% [3] 大宗商品进口 - 铁矿砂进口量减价跌:6.97亿吨减少2.3%,均价下跌15% [3] - 原油进口量增价跌:3.27亿吨增加2.8%,均价下跌12.7% [3] - 煤炭进口量价齐跌:2.57亿吨减少13%,均价下跌24% [3] - 天然气进口量价双降:7014.4万吨减少6.9%,均价下跌6.7% [3] 市场驱动因素 - 7月出口超预期源于对欧盟、韩国及"一带一路"国家增速加快,抵消对美出口降幅扩大影响 [3] - 进口回升受大宗商品价格反弹及出口带动的"大进大出"模式拉动 [4] - 内需复苏推动通用机械设备、电工器材等进口同比增长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