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通用人工智能
icon
搜索文档
科大讯飞2024实现营收233.4亿 同比增幅18.8% 时隔两年重回双位数增长
经济观察网· 2025-04-21 20:54
财务表现 - 2024年全年营业收入233.43亿元,同比增长18.79%,归母净利润5.6亿元 [1][2]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46.58亿元,同比增长27.74%,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35.68% [1] - 全年经营性现金流净流入24.95亿元,同比增长超6倍,第四季度单季现金流净额33.16亿元 [1][2] 核心业务增长 - 消费者业务收入78.86亿元(同比增长27.58%),其中开放平台收入51.72亿元(+31.33%),智能硬件收入20.23亿元(+25.07%) [2] - 智慧教育业务收入72.29亿元(同比增长29.94%),AI学习机前三季度销量增长超100% [2] - 汽车业务收入9.89亿元(+42.16%),医疗业务收入6.92亿元(+28.18%),企业AI解决方案收入6.43亿元(+122.56%) [3] 研发与技术创新 - 2024年研发投入45.8亿元,占营收比例19.62%,其中大模型相关新增投入7.4亿元 [1][4] - 星火X1大模型实现数学、代码、逻辑推理等通用任务能力提升,参数规模小于同类模型但效果对标OpenAI o1和DeepSeek R1 [4][5] - 2024年大模型中标金额和数量均居国内第一,核心技术底座实现算法、算力、数据自主可控 [4][5] 战略举措与里程碑 - 分拆医疗子公司讯飞医疗于2024年12月30日在港股上市,截至年报披露日股价较发行价上涨29.8% [3] - 成立专项回款工作部强化应收账款管理,推动销售回款大幅增长 [2] - 构建"模型算法—产品价值—业务增长"商业飞轮效应,三大AI商业化体系持续扩大应用规模 [5]
清华张亚勤:10年后,机器人将可能比人都多
量子位· 2025-04-20 21:24
数字化3.0与AI大模型发展趋势 - 数字化3.0是从"小模型"到"大模型"、从"单模态"到"多模态"、从"数字智能"到"物理智能"的升维跃迁,未来发展方向是智能+X(AI+X),即AI能力与千行百业结合[2] - AI大模型作为数字化3.0的重要基石,其发展将决定未来技术的高度与广度,关键方向包括多模态智能、自主智能、边缘智能、物理智能和生物智能[1][8] - 基础大模型+垂直大模型+边缘模型将形成新的产业生态,规模比PC时代大100倍,比移动互联网时代大10倍以上,开源与商业模型并存[6] AI技术演进的五大观点 - 大模型和生成式AI将成为未来十年的主流技术与产业路线,是创新主轴与连锁变革的导火索[5] - 统一标识(Tokenisation)和规模定律(Scaling Law)是大模型的核心要素,统一标识实现多形式输入处理,规模定律揭示模型规模与性能的正相关关系[7] - 需要开发新算法体系以实现100倍效率提升,未来5年可能颠覆Transformer等现有技术框架[9] - 预计15~20年内实现通用人工智能,5年内在信息智能领域通过新图灵测试,10年内在物理智能领域通过测试,20年内在生物智能领域通过测试[10] 自动驾驶的未来趋势 - 自动驾驶是未来五年最重要的物理智能应用,安全性将比人类驾驶高10倍,体验达到"老司机"水平[11] - 大模型及生成式AI将提升L4自动驾驶的泛化能力,解决边角案例数据不足、长尾问题和常识推理等挑战[12] - 技术将整合多模态传感器数据,采用端到端训练,实现云端大模型与车端实时模型的协同[13] - 2025年或迎来"ChatGPT时刻",2030年L4自动驾驶新车占比预计达10%[15]
对话朱松纯:中国的AI叙事关乎国运
搜狐财经· 2025-04-19 23:49
文章核心观点 朱松纯认为大模型参数多且不可解释,从科学角度看很“丑陋”,但工程上有一定效果;他提出“小数据、大任务”范式,呼吁中国形成自己的AI叙事,做原创性研究;其团队合编图书提出通用人工智能评测体系,将大模型纳入评测,认为有认知架构的通用智能体有自主性和成长性 [3][11][15] 朱松纯个人情况 - 担任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等职,是国际知名计算机等多领域专家,发表300多篇论文,三次获马尔奖 [6] - 2004年和沈向洋在家乡创建莲花山研究院,是最早规模性做大数据标注的机构 [3] 对大模型的看法 - 从科学角度,大模型参数动辄百亿甚至千亿级且不可解释,很“丑陋”,不符合用简约模型解释复杂现象的科学本质 [3][11] - 从工程角度,大模型能在某些方面产生较好结果 [3][13] 通用人工智能评测体系 - 朱松纯等人合编《通用人工智能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提出系统标准、评级、测试与架构体系,适用于大模型 [3] - 该体系下智能体要完成并自主定义任务,无法“刷榜” [3] - 把大模型作为一种智能系统纳入评测,目前测试效果不太好 [15] “小数据、大任务”范式 - 2017年朱松纯提出该范式,核心是“给机器立心”,让智能体自主性构建物理感知 [7] - 通研院用此理论体系训练出智能体“通通”,只用10张显卡,通研院共一两百张卡 [7] - 到今年,“通通”智商和情商相当于五岁左右小女孩,能理解环境,有个性 [8] 对外界质疑的回应 - 有人质疑“小数据、大任务”范式,认为可能掉队或思想保守 [17] - 朱松纯认为追求简化模型,搞清楚底层诉求可解释很多现象,不必生气,质疑者多是刷榜惯了有思维定势 [17][19] 呼吁与观点 - 呼吁中国形成自己的AI叙事,不跟随硅谷模式,做原创性研究 [11] - 认为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未起来,需持续投入,关乎国运 [11] 相关概念解释 - C指认知架构(Cognitive Architecture),C的进化指能看到越来越多节点 [16]
中国移动发布下一代云计算范式 “新三样”业态迈入多元化
中国经营报· 2025-04-16 19:20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移动在实现万亿元年营收后,明确2025年云计算领域战略,建成四算融合算力网络,受通用人工智能影响算网发展将迎新动能,为此发布下一代云计算范式并宣布四大举措,云产业涌现“新三样”业态模式 [1][3][7] 算力网络建设 - 建成全国首个覆盖“通算算力、智能算力、量子算力、超算算力”四算融合的算力网络,通算算力8.5EFLOPS(FP32),智能算力43EFLOPS(FP16),量子算力1138Qubit,超算算力800PFLOPS,算力总规模占全国的1/6 [1] 行业发展趋势 - 通用人工智能带来“两个新变化”,未来3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增长超2.5倍,年均复合增速近40%;推理算力年复合增速将达训练算力近4倍,2028年推理算力规模将超训练算力规模 [1] - AI发展呈现“两个规模效应”,技术能力每年提升约10倍,经济效益使用成本每年下降约10倍,2030年AI任务在全网流量中占比将达64% [2] 云计算范式发布 - 发布《云智算技术白皮书》,提出下一代云计算范式,将云智算体系架构从三层升级为四层,推动“算网大脑”向“算网智脑”跃迁 [3] - AI IaaS实现算网一体化供给,AI PaaS为开发者提供工具平台,MaaS加速AI一站式落地,AI SaaS覆盖多样化AI应用场景,可降低用算成本,实现便捷开发 [4] 战略举措 - 聚力打造融合型算网基础设施(AI IaaS)、自助式工具平台(AI PaaS)、一站式模型服务(MaaS)、原生型产品应用(AI SaaS) [6] 新业态新模式 - 云产业涌现“新三样”业态模式,AI智能终端受关注,移动AI云电脑升级传统PC体验,CPU负载减少75%,图形渲染性能提升10倍,应用覆盖率扩展150%,画面帧率双倍跃升 [7][8] - 携手企业启动“智算互联OISA产业链攻坚计划”,聚焦高性能智算GPU卡间互联技术体系构建 [9] - 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车中占比将超80%,公司将依托算力和网络深化车路云协同,加速智能驾驶落地 [9] - 算网基础设施助力智能机器人发展,创造“硅基劳动力” [9]
中海达: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80%
证券时报网· 2025-04-16 10:10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20亿元,同比增长2.80% [1] - 公司未能实现盈利,但经营情况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战略调整初见成效 [1] - 2024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2亿元,同比增长377.43% [1] 业务结构 - 高精度定位装备及解决方案业务营收占比已达86.21% [1] - 精准时空感知装备业务、北斗高精度行业应用业务和智能驾驶与导航控制应用业务三类核心业务均有不同程度增长 [1] - 智能驾驶车载高精度业务同比增长约40% [1] - 车载端软硬件产品相关储备订单充足,同比增长超100% [1] 战略调整 - 公司聚焦发展高精度定位装备及解决方案业务 [1] - 快速应变调整产品服务策略,积极顺应市场变化 [1] - 与车企客户共同推进全面智能定位解决方案在量产车型上的应用 [1] 海外拓展 - 公司潜心经营HITARGET和SATLAB两大品牌,提升海外知名度 [2] - 在匈牙利设立子公司作为覆盖欧洲业务地区的技术和仓储中心 [2] - 成功中标乌干达政府地质灾害监测及水文监测项目,实现乌干达市场"零突破" [2]
540亿商汤,甩出一张新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4-15 10:35
商汤科技发布日日新V6大模型 - 公司正式发布全新升级的"日日新SenseNova V6"大模型体系 以"多模态"为关键词 是今年AI产业的重头戏 [2] - 日日新V6是拥有超6000亿参数的MoE原生多模态通用大模型 凭借单一模型可完成文本、多模态等各类任务 [2] - 公司从去年5、6月开始探索多模态 9、10月技术路线基本跑通 专注多模态推理而非纯文本赛道竞争 [2] 技术能力突破 - 长思维链:超过200B高质量多模态长思维链数据 最长64K思维链 [3] - 数理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大幅领先GPT-4o [3] - 推理能力:多模态深度推理国内第一 对标OpenAI o1 [3] - 全局记忆:率先在国内突破长视频理解 支持10分钟视频理解及深度推理 计划2025年实现1小时视频理解 [3][4] 战略布局 - 公司提出"大装置-大模型-应用"三位一体战略 聚焦主业 边缘业务以生态方式孵化 [4] - 目标成为"最懂算力的大模型服务商"和"最懂大模型的算力服务商" 打造端到端竞争力 [4] - 截至4月14日收盘 公司市值超540亿港元 [4] 应用方向 - 提供生产力工具 切入金融、政务、企业等高价值业务环境 提升效率、优化流程、改善体验 [5] - 提供交互工具 包括智能陪伴、智能硬件交互、智能营销等 改善人机交互体验 增强用户粘性 [5] 行业趋势 - 开源模型与工具渐成主流 [5] - 性价比是所有大模型应用的生死线 [5] - 多模态成为最新技术焦点 将打开更多新应用场景和新硬件形态 [5]
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会是具身智能吗? | 红杉Library
红杉汇· 2025-04-10 19:01
人工智能发展阶段 - 人工智能发展分为三个阶段:计算智能(已超越人类)、感知智能(当前阶段)、认知智能(未来方向)[2] - 行业已进入从"初级阶段"向"更高阶段"迈进的时期,重点发展具身化和推理能力[2] - 具身智能被视为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潜在路径,但尚未形成确定性结论[2] 人工智能发展历程 - 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首次提出AI概念,近70年经历3次起落[5] - 2010年ImageNet等学术突破推动AI热潮,2016年AlphaGo和2022年ChatGPT使AI进入大众视野[5] - GPT-4仅用90-100天完成训练,吞噬了人类50多年积累的互联网数据[5] 具身智能概念 - 具身智能不仅拥有物理形态,还能与物理世界互动,区别于传统AI[5] - 图灵提出两条AI发展路径:离身智能(抽象活动)和具身智能(通过身体感知实现)[12] - 具身智能需要感知环境、思考决策、身体协调、中枢控制能力,形成"感知-认知-决策-行动-感知"循环[14] 智能本质的认知演变 - 早期认为解决数学/棋类问题代表智能,现代AI已实现但被证明存在根本误区[9] - 现有AI依赖人类提供的数据和模型,缺乏自我判断、直觉、情感等人类独有属性[10] - 图灵测试因无法评估多维度复杂情境而不再适用,需开发更全面的智能评估方法[8] 具身智能的实现路径 - 人类与环境的互动需要通过躯体媒介完成,AI需赋予自主控制躯体才能形成真正意识[13] - 具身智能的"身体"不限于人形,可能呈现多样化物理形态[15] - 现代科技可加速具身智能进化,相比人类数百万年进化大幅缩短时间周期[15]
连续融资6亿后,这家机器人公司与朱啸虎划清界线?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10 18:07
具身智能行业融资与争议 - 星海图在成立一年多内完成A轮系列融资累计达1亿美元,包括近3亿元A轮和超3亿元A2、A3轮,由凯辉基金领投,联想创投、海尔资本等跟投 [2][7] - 金沙江创投董事总经理朱啸虎公开质疑行业商业化能力,称已批量退出早期项目,认为当前客户画像多为想象,人形机器人售价过高且买家局限 [3][4] - 行业支持者如经纬创投张颖反驳称人形机器人赛道长期将出大公司,光源资本郑烜乐指出中国在硬件制造与场景应用上的潜力 [7] 技术路线与商业化策略 - 星海图提出"一脑多形"战略,通过通用AI模型与仿真数据引擎实现单任务学习成本下降10倍、仿真训练效率提升100% [7] - 特斯拉Optimus项目计划2026年量产数百万台,目标单价降至2万美元以下,定位为"比特斯拉汽车更重要的业务" [11] - 清华大学张亚勤预测物流、食品加工等垂直领域将在一两年内突破,未来人均或拥有10台机器人 [9] 行业前景与分歧 - 谨慎派代表朱啸虎担忧行业陷入"为融资而创新",而支持者如许华哲将当前泡沫类比互联网早期,认为幸存者将定义未来 [7][8] - 马斯克预言204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达100亿台,称其为"人类文明基石",并强调"机器人即服务"模式 [10][12] - 行业呈现两极分化:宇树科技等企业被指开展价格战,而星海图吸引产业资本加码工业场景验证 [8]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算力网络核心载体由“云计算”向“云智算”升级成大势所趋
搜狐财经· 2025-04-10 14:43
文章核心观点 - 随着AI“规模效应”深化、算力“回弹效应”显现、连接“加速效应”拓展,“由云向智”成大势所趋,中国移动将强化云智算创新引领并倡议各方协作推动产业发展 [1][6][9] 行业趋势 AI“规模效应” - AI发展呈现技术能力和经济效益“两个规模效应”,技术能力每年提升约10倍,经济效益使用成本每年下降约10倍,到2030年AI任务在全网流量中占比达64%,呼唤基础设施新架构 [3] 算力“回弹效应” - 通用人工智能带来算力总量指数增长和算力结构显著变化,未来3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增长超2.5倍,年均复合增速近40%,推理算力年复合增速将达训练算力近4倍,2028年推理算力规模将超训练算力规模,释放算力服务新需求 [4] 连接“加速效应” - 高速网络催生信息消费“新三样”,AI智能体数量和机器人数量未来将超人类数量,2030年智能网联汽车在新车中占比超80%,80%人类每天与智能机器人打交道 [5] 算网变革 - “三个效应”叠加使算网基础设施变革,算力网络核心载体从“云计算”升级为“云智算”,体系架构从三层拓展为四层 [6] 公司举措 产业实践方向 - 中国移动将算网基础设施作为重点领域,围绕“算力多元化、算网一体化、全域AI化”强化实践,推动算力成社会级服务 [7] 云智算重点方向 - 打造融合型算网基础设施(AI IaaS)、自助式工具平台(AI PaaS)、一站式模型服务(MaaS)、原生型产品应用(AI SaaS)构建“AI全栈服务” [8] 推动产业发展行动 - 中国移动将发布《云智算技术白皮书》,倡议各方共同攻坚核心技术、培育普惠应用、构筑全球生态 [9]
赛迪研究院: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为具身智能带来新的机遇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4-02 19:38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AI大模型市场规模2024年达到165亿元,预计2028年将达到624亿元,复合增长率为40% [2] - AI专用芯片和量子计算的突破将推动计算硬件向高效能、低功耗和绿色化发展 [2] - 数据质量提升、跨领域数据融合加快、合成数据应用增长、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加强 [2] 技术革新 - 传感器技术持续升级,高分辨率、低功耗且具备多模态感知能力的传感器将大量涌现 [2] - 新型视觉传感器可融合红外、深度等多种感知维度,提供更全面的环境视觉信息 [2] - 软体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推动医疗康复、灾难救援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2] 行业挑战 - 大模型技术在数据-算法-算力领域存在瓶颈 [3] - 高质量专业数据集缺乏,数据共享难度高,数据标准和治理保障体制不完善 [5] - 模型存在不可解释性和可靠性风险,在医疗、法律等特定领域应用受限 [5] - 算力供给不充分、不平衡,能源消耗瓶颈明显 [5] 行业机遇 - 具身智能产业将先进入工厂,未来会走向家居养老,市场潜力巨大 [3] - 中国在具身智能领域与国际水平相当,部分领域领先 [3] 政策环境 - 中国对大模型行业秉持包容审慎态度,相关政策自2024年起密集颁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