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基础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权威发布·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人民日报· 2025-09-19 06:03
科技投入与创新能力 - 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 较2020年增长48% 研发投入强度达2.68% 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 [2] - 基础研究水平提升 量子科技和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世界第一 [2] -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从2020年第十四位提升至2024年第十位 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2] 产业创新与经济贡献 - 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 "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8% [3] - 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77%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50万家 较2020年增加83% [3] - 重大科技成果包括"天宫"空间站常态化运营 "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 5G通信大规模应用 [3] 区域创新布局 - 重点打造北京 上海 粤港澳大湾区3个国际科创中心 布局成渝 武汉 西安等区域科创中心 [4] - 国际科创中心开展科技金融试点 设立长周期科创投资基金 在科学数据出境和外资研发机构保税研发等方面政策先行先试 [4] - 京津冀设立基础研究合作专项 联合培育万亿元级产业集群 推进跨区域协同创新 [4] 基础研究发展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从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6] - 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1405人次 较2021年增长50% 占全球总数1/5 [6] - 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1/3 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 [6] 科技成果转化 - 2024年全国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8万亿元 连续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7] - 职务科技成果赋权试点期间40家单位转化科技成果合同金额累计120.9亿元 较试点前三年增长126.5% [7] - 技术转移体系包括3家国家级交易机构 12个示范区 1084家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 1.9万个产学研平台和1.6万家孵化载体 [7] 创新平台建设 - 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立89个概念验证和中试平台 形成覆盖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服务网络 [8] - 重组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地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统筹 [6]
2024年我国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 占全世界的1/5
央视网· 2025-09-18 16:41
自由探索基础研究 - 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好奇心驱动的自由探索研究,取得世界影响力的原创成果 [1] - 国际上首次实现光子的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态,为容错量子计算奠定理论基础 [1] - 首次揭示月球背面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为完善全月演化框架提供关键证据 [1] - 构建新型可编程染色体大片段DNA精准操纵技术,首次实现兆碱基级别多染色体的精准操纵 [1] 目标导向基础研究 - 聚焦国家需求部署纳米前沿、催化科学、物态调控等重点研发任务,突破重大科学问题 [2] - 基于信息超材料的新架构无线通信系统为6G技术提供前瞻性基础支撑 [2] - 建立稀土资源绿色高效采集、精选和冶炼理论,为稀土材料引领发展提供支撑 [2] - 纳米限域催化理论用于煤炭、天然气高效清洁转化,对能源安全和双碳目标具有重要价值 [2] 平台基地与学科体系 -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基地统筹,重组优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基地 [2] - 前沿学科交叉融合更加深入,学科国际影响力提升 [2] - 高被引论文数约占世界总数三分之一,连续4年稳居世界第二 [2]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 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加大对优秀人才和团队的支持 [2] - 基础研究人才队伍由2021年47.2万人年增长至2023年57.5万人年 [2] - 2024年高被引科学家达到1405人次,较2021年增长50%,占全世界五分之一 [2]
上海:真金白银破解基础研究“不敢投”难题
科技日报· 2025-09-15 07:38
上海市基础研究投入现状 - 2024年上海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支出比例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平均水平,但低于国际创新型城市普遍达到的15% [1] 探索者计划实施与成效 - “探索者计划”通过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将产业需求转化为基础科学问题,合作企业已从2家拓展至22家,覆盖生物医药、信息、航空、先进材料等领域 [2] - 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作为首批参与者,通过该计划成功立项12项,本年度已组织申报项目近百项 [2] - 《若干措施》明确支持深入实施该计划,将吸纳更多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企业加入 [2] 企业基础研究财政与税收支持措施 - 对基础研究投入达1亿元/年及以上的企业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投入5000万元至1亿元的企业补助500万元,投入1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企业补助200万元 [3] - 企业使用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等服务产生的费用,按实际支付额的50%给予补助,每家企业每年最高补助100万元 [4] - 企业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可享受100%税前加计扣除 [4] 考核评价与校企协同创新机制 - 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经审核可按规定视同利润加回,承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任务的企业,其基础研究投入占比被要求不低于10% [5] - 支持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政府与企业按1:1比例共同出资开展以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 [5] - 上海高校科技经费近20%来自企业投入,市教委正布局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推进新一轮校企联合创新计划 [5] 多元化投入机制探索 - 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对基金会支持的项目,相关部门按基金会投入的50%予以共同支持 [6] - 上海启源国资创新策源公益基金会由16家市属国资国企共同出资筹建,通过无偿捐赠方式支持前瞻性、颠覆性基础研究 [6] - 上海泰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捐赠300万元设立非公募基金,实行“充分信任+不论成败+科学监管”的公益模式支持基础研究 [7]
1305个项目获得支持,资助经费5.82亿元 河南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获新突破
河南日报· 2025-09-06 07:2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情况 - 202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达1305个项目 同比增长14% 超出2024年全年立项数 [1] - 获得资助经费5.82亿元 同比增长20.5% [1] 依托单位与申请规模 - 获批项目涉及61家依托单位 同比增长24.5% [1] - 项目申请量近1.7万项 同比增长17.8% [1] 高层次项目突破 - 河南大学获得青年科学基金A类项目资助(时隔两年再次获得) [1] - 5个项目获得青年科学基金B类项目资助(涉及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4家单位) [1] - 6个项目获得重点项目资助(涉及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3家单位) [1] 项目类型增长 - 面上项目470个 同比增长24.7% [2] - 青年项目816个 同比增长8.1% [2] 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 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高规格成立 基金规模扩大至5亿元 [2] - 完善资助体系 探索优秀青年人才滚动支持机制 [2] - 深化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联合资助 [2]
Meta内斗搞成连续剧了,泰斗发文暗讽28岁华裔首席AI官
新浪财经· 2025-09-04 01:23
核心观点 - Meta AI内部爆发了代表长期基础研究的“传教士”文化与代表短期产品交付的“雇佣兵”文化之间的根本性价值观冲突 [4][20] - 公司战略重心从长远技术布局转向不计成本地追赶竞争对手 导致内部矛盾激化、人才流失和产品问题 [10][18][19] - 缺乏健康的创新文化可能使巨额资金和顶尖人才投入无法转化为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20] 公司内部文化冲突 - 首席AI科学家Yann LeCun主张基于长期主义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探索 其衡量标准是智力影响和公开发表研究成果 [2][5][7] - AI部门负责人Alexander Wang代表追求速度、执行力和短期成果的工程导向文化 其衡量标准是产品影响 [3][4][10] - 权力结构出现倒置 图灵奖得主LeCun需向年轻三十多岁且本科辍学的Wang汇报工作 表明公司将速度和执行力置于经验和学术权威之上 [3][10] 战略转向与人才影响 - 在ChatGPT发布后 公司战略重心从基础研究转向不计成本地追赶 导致内部“雇佣兵”文化盛行 [10][13] - 公司用高薪吸引顶尖人才(如从OpenAI挖来的关键成员Shengjia Zhao)但未能提供让其安心工作的环境 引发资源争夺和内耗 [11][13] - 人才因资源分配不公和内部政治感到专业能力未受尊重 普通员工因缺乏明确发展路径而士气低落 公司最终暂停部分团队招聘以控制成本 [13][14] 产品开发与市场表现 - Meta的Llama 2大语言模型曾因性能卓越在开源社区获得成功 被视为能与OpenAI和谷歌抗衡的重要力量 [15] - 后续版本Llama 4被质疑在公开基准测试中得分很高但实际应用表现不佳 可能针对特定评测进行了过度优化甚至数据造假 [15][18] - 公司从大模型领域的引领者变为追赶者 投入千亿级别资金和全球顶尖人才后 在核心赛道上出现掉队风险 [18] 行业价值观对决 - 当前AI浪潮中 整个科技行业面临严谨科学精神、长远探索的“传教士”文化与商业效率、短期回报的“雇佣兵”文化的根本性对决 [20] - 有使命感的团队其长期战斗力将超过仅靠高薪和短期目标驱动的团队 缺乏激励真正创新的文化将使投入无法形成稳固的竞争优势 [20]
Meta 内斗搞成连续剧了,泰斗发文暗讽28岁华裔首席AI官
36氪· 2025-09-03 15:24
公司内部文化冲突 - Meta AI实验室内部存在基于长期主义和基础研究的科学探索精神与追求速度执行力和短期成果的工程导向文化的矛盾 [2][3] - 冲突体现为图灵奖得主Yann LeCun需要向年轻三十多岁且本科肄业的Alexander Wang汇报工作 [9] - 公司战略重心从长远基础研究转向不计成本追赶竞争对手 导致内部资源争夺和政治斗争 [9][13] 人才管理问题 - 公司采用高薪吸引顶尖人才但未提供稳定工作环境 关键成员如OpenAI挖来的Shengjia Zhao因资源分配和奖金机制不满而考虑离职 [11] - 团队普遍士气低落 因资源分配不公和缺乏明确发展路径 公司最终暂停部分团队招聘以控制成本 [13] - "雇佣兵"文化盛行 协同创新氛围被内耗取代 专业能力未获充分尊重 [13][17] 产品与技术发展 - Llama 2作为最强开源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表现接近闭源商业模型 为公司在开源AI领域建立声誉 [14] - Llama 4被质疑存在基准测试过度优化问题 实际应用表现未达宣传水平 声誉受损 [14][16] - 公司投入千亿级别资金和全球顶尖人才 但在大模型主赛道从竞争者变为追赶者 面临掉队风险 [16] 领导层背景与理念差异 - Yann LeCun拥有博士学位 发表数百篇论文且引用超数十万次 坚持公开发表成果和开源代码的科研理念 [4][6] - Alexander WangMIT辍学后创立Scale AI 估值达数十亿美元 擅长市场需求识别和资源组织 缺乏理论探讨耐心 [7][9] - 两者分别代表智力影响为导向的研究员和产品影响为导向的工程师 职业轨迹和衡量标准截然不同 [1][9] 行业影响与案例启示 - 事件反映硅谷科技行业严谨科学精神与商业短期回报的价值观冲突 被视为"传教士"与"雇佣兵"文化的对决 [18] - OpenAI首席执行官曾预言Meta文化问题 指出有使命的团队终将击败雇佣兵团队 [18] - 案例表明缺乏健康创新文化的公司即使投入巨额资金和人才也可能导致技术地基不稳 [18]
任正非:干就完了!华为利润降32%,却狂砸970亿搞研发
搜狐财经· 2025-08-31 15:12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4270.3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95% [1][3] - 净利润371.9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2% [1] - 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32.19% [3]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311.83亿元,同比增长24.15% [9] 研发投入 - 研发费用969.50亿元,同比增长9.04%,占营收比重达22.7% [3] - 每年投入约600亿元用于基础理论研究 [8] 业务板块表现 - 智能手机上半年出货量2540万台,第二季度以1250万台出货量位居国内市场份额18.1% [4] - 智能汽车解决方案鸿蒙智行累计交付超90万辆,预计10月突破百万辆 [4] - 云计算算力规模同比增长近250% [5] - 昇腾AI云服务客户从321家增长至1714家 [5] 战略方向 - 通过"用数学补物理、非摩尔补摩尔、群计算补单芯片"实现技术突破 [7] - 基础研究被视为支撑未来发展的核心战略 [8] - 人工智能被视为人类社会最后一次技术革命 [11] - 强调行业专家主导算法开发的AI落地路径 [11] 财务状况 - 总资产1.251万亿元,总负债7121亿元,资产负债率56.9% [9] - 货币资金储备达1.81万亿元 [9] 领导层观点 - 坚持"不去想困难,干就完了"的务实发展理念 [1][6] - 承认单芯片技术仍落后美国一代 [7] - 强调开放合作对国家科技进步的重要性 [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公布一批评审结果我省5074项项目将获24.5亿元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8-30 07:06
2025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获批情况 - 江苏获批5074项项目 占全国立项数9.5% 同比增长6.5% [1] - 全国共资助10类项目53159项 包括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等重点类别 [1] - 江苏获直接资助经费24.5亿元 南京大学541项/东南大学402项/苏州大学365项/南京医科大学333项位列省内前四 [1] 江苏省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2.4万余项 获得直接资助经费140亿元 [2] - 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布局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探索"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2] -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聚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2]
我省5074项项目将获24.5亿元资助
新华日报· 2025-08-30 05:1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获批情况 - 江苏获批5074个项目占全国总数53159项的95% 同比增长65% [1] - 获得直接资助经费245亿元 [1] - 南京大学541项 东南大学402项 苏州大学365项 南京医科大学333项位列全省前四 [1] 基础研究投入与布局 - "十四五"期间累计获批24万余项目 获直接资助140亿元 [2] - 实施"1820"基础研究策源行动 提高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 [2] - 布局建设三大省基础科学中心 探索"应用基础研究特区" [2] 区域创新合作机制 - 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设立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 [2] - 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2]
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有22篇论文发表在国际三大顶刊 很多获奖项目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科创与产业深度融合 企业活跃度再增强
解放日报· 2025-08-27 09:53
基础研究进展 - 自然科学奖授奖数增加10项至56项 占比29%创2006年以来新高 科技进步奖授奖数减少17项 [2] - 自然科学奖获奖率23%高于科技进步奖16% 反映基础研究领域底子厚 原创性强 成果质量高 [2] - 18个一等奖项目在《自然》《科学》《细胞》正刊或子刊发表22篇论文 其中正刊8篇 子刊14篇 占论文总数1/4 [2] 人才结构特征 - 1790位获奖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1171人占比65% 较2023年度提升4个百分点 [3] - 获奖项目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中青年82人占比43% 较2023年度提升3个百分点 含2位90后第一完成人 [3] - 10位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中7人获国家杰青基金支持 覆盖量子科技 绿色低碳 精准医疗领域 [3] 产业创新融合 - 30个技术发明奖项目在电子信息 先进制造 航空航天 新材料 生物医药领域突破技术瓶颈 [4] - 15个技术发明高等级奖项成果获发明专利646件 平均每个项目43项专利 [4] - 和黄医药研发的呋喹替尼在9个国家或地区获批 延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生存期 [4] 企业创新主体 - 686家获奖完成单位中企业336家占比49% 其中国有企业185家占比55% 民营企业93家占比28% [5] - 科技进步奖97个项目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福祉提供科技支撑 取得显著经济或社会效益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