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沙

搜索文档
山东省第31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宣传活动在聊城东阿启动
齐鲁晚报· 2025-06-13 18:08
山东省防沙治沙宣传活动 - 活动以"科学治沙 兴业利民"为主题 旨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凝聚全社会防沙治沙合力 [1] - 启动仪式在聊城市东阿县位山黄河公园举行 山东省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心主任回寒星出席并致辞 [1] 山东省沙化土地现状 - 山东省是受沙化影响较大省份 沙化土地分布范围广泛 全省16个市均有不同程度分布 [1] - 防沙治沙成效直接关系粮食安全 生态安全和民生福祉 [1] 防沙治沙成果与措施 -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黄河生态廊道建设 沙区产业培育等工程 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1] - 位山灌区沉沙池区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 从生态条件恶化区域转变为水清岸绿 林网纵横的示范区 [1] - 刘集梨园千亩梨树不仅锁住流动沙丘 还带动特色种植业发展 [1] - 东阿县姜楼镇展示"治沙 固沙 用沙"闭环模式 冠县和高唐林场代表分享科学治沙与产业融合实践经验 [1] 未来工作方向 - 强调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全地域覆盖 全社会动员 全过程发力 [2] - 坚持科学防治 久久为功 以预防为主 分区施策 科学谋划 系统治理为工作原则 [2] - 目标为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和改善民生 充分调动各方力量 高质量推进防沙治沙工作 [2] 活动组织情况 - 活动由山东省自然资源厅 聊城市人民政府主办 山东省林业保护和发展服务中心等单位承办 [2] - 全省防沙治沙经验交流会同期举行 [2]
蒙草生态:签订2.04亿元施工合同
快讯· 2025-06-12 17:35
合同签署 - 公司与阿拉善左旗科学技术和林业草原局等签署《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左旗-三北六期蒙甘边境防沙治沙沙漠锁边项目施工合同》,合同金额为人民币2.04亿元 [1] - 合同工期为2025年5月至2027年12月 [1] - 项目主要包括工程固沙、人工种草、人工撒播灌草及围栏拉设等 [1] 施工分配 - 公司负责施工比例为77.22% [1] - 阿拉善左旗蓝马园林生态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17.11% [1] - 阿拉善盟城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负责5.67% [1] 经营影响 - 合同的履行将对公司未来经营产生积极影响 [1]
蒙草生态: 2025年度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使用的可行性分析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6-11 20:45
募集资金使用计划 - 本次发行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49,500万元,将用于三北工程及防沙治沙项目、生态景观提升项目、草业技术创新中心综合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1] - 若实际募集资金低于需求,董事会可调整投入金额和优先顺序,不足部分由公司自筹 [1] - 募集资金到位前,公司将以自有资金先行投入项目 [1] 三北工程及防沙治沙项目 - 内蒙古是全国荒漠化和沙化最严重的省区,是国家治理荒漠化主战场 [1] - 国家提出到2035年森林覆盖率提高至26%,水土保持率提高至75% [2] - 国家已投入超长期国债和中央财政资金320亿元用于三北工程,内蒙古配套112亿元 [3] - 公司具备"保育繁推"一体化运营体系,拥有28万亩种业基地,年产种子3,000吨,种苗3-4亿株 [4] - 公司拥有1,300台智能机械设备,自主研发的DCT草原免耕补播机可连续作业200-400亩 [5] - 公司创新研发"种子包、种子绳、种子杯/块"等产品,实现"一地一方"定制化修复 [5] - 公司统筹光伏与生态保护,实施草光、林光互补的新能源治沙模式 [6] 生态景观提升项目 - 项目包括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提升、大黑河生态修复等5个子项目,总投资45,397.67万元 [29] - 大黑河生态修复项目全长12.7公里,总面积429.95公顷,预计毛利率31.70% [31] - 伊利公园景观绿化项目占地277,900㎡,预计毛利率18.88% [32] - 拉萨南北山造林项目面积1,750.3亩,预计毛利率28.23% [33] 草业技术创新中心 - 项目总投资18,000万元,建设科研综合楼用于研发 [34] - 公司近三年研发投入5.74亿元,占营收9.17%,拥有233名研发人员,申请专利923项 [12] - 公司联合80多家科研院所筹建国家草业技术创新中心,聚焦四大关键技术领域 [11] 财务状况影响 - 补充流动资金35,000万元将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 [35] - 募投项目实施将提升公司收入规模和盈利水平,增强综合实力 [36] - 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展 [37]
沙漠“粉红防线”何以动人心弦?
人民日报· 2025-06-11 13:40
生态治理创新 -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成功种植耐旱玫瑰,象征生态治理突破,年均降水量不足50毫米,蒸发量超3000毫米[1] - 采用特殊培育技术,玫瑰根系深入沙层3米,单株2-3年可形成宽2-3米花垄,有效固沙降风速[2] - 生态工程从草方格、梭梭林嫁接肉苁蓉发展到经济林与玫瑰种植,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1][2] 产业延伸发展 - 配套发展玫瑰花精深加工产业,通过增收反哺种植可持续性[2] - 沙漠农业创新延伸至水稻种植,阿拉尔市开展沙漠水稻播种,推动"向沙漠要粮"绿色革命[3] 技术应用与品种改良 - 玫瑰为耐旱新品种,结合科技手段突破沙漠种植极限[2] - 此前已成功引种沙枣、黑枸杞、甘草等经济作物,形成渐进式生态改良模式[2][3] 社会价值与示范效应 - 项目体现"久久为功"治理理念,单株存活即被视为对抗沙漠化的精神象征[2] - 沙漠玫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标志性成果,兼具观赏价值与科普教育意义[1][3]
“能源马兰花”在鄂托克前旗草原绽放
内蒙古日报· 2025-06-09 22:14
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 蒙西鄂尔多斯采煤沉陷区4GW新能源大基地项目通过光伏矩阵建设,将荒漠化草原和采煤沉陷区转变为生态与能源结合的示范区 [1][3] - 项目采用螺旋桩工艺,对草场破坏近乎零,板下植被覆盖率提升40% [3] - 光伏板铺设降低风速、增加空气湿度,草地涵水量大幅提升,有效遏制草场荒漠化 [3] 板下经济模式 - 光伏板下种植中草药(如连翘、丁香、酸枣等),兼具防沙固沙和经济收益,农牧民通过土地流转和种植实现收入增长 [5] - 农牧民每亩地可获得光伏租金800元/年,板下种植额外增收2000多元,综合收益远超传统放牧 [5] - 深能光伏与海禾公司合作,板上发电与板下经济结合,优先雇佣本地劳动力参与种植管护 [5] 以工代赈与农牧民参与 - 鄂托克前旗创新"项目+农牧民自建"模式,划分38个治沙作业区,农牧民通过自建参与治沙,日收入达200-300元 [6][8] - 累计吸纳农牧民务工1.2万人次,鼓励以劳力、土地、机械等多种形式参与治沙 [8] - 完成"工程固沙+灌草"结合治沙17万亩,人工种植柠条19万亩,实现生态与增收双赢 [8] 五位一体发展规划 - 提出"集中式光伏发电、生态治理、板下经济、景观旅游、乡村振兴"五位一体国家级光伏示范基地建设规划 [8] - 通过光伏项目带动生态修复、产业链拓展及富民增收,形成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8]
风沙里的逆袭“密码”
中国新闻网· 2025-06-07 16:57
彼时,下润村村民住在土坯房里,屋顶和窗户也只能用报纸等材料覆盖,由于房屋密封性差,每每刮沙 尘时,家中总会有一层厚厚的沙土,甚至食用的馒头也会被沙土覆盖,村民只得先将食物上的沙土清理 下来,用水清洗后再浸泡食用,喝水也得沉淀半天。 中新网兰州6月7日电 (冯志军 王春懿)一棵棵小小的梭梭树,几十年来在甘肃武威市民勤县沙漠腹地里 众木成林,不仅挡住了长年不歇的风沙,通过引入嫁接肉苁蓉技术,以及探索林下养鸡、种植茴香等经 济作物,乡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成为沙区民众的"绿色银行"。 "我们这里处在沙漠的边缘,过去环境非常糟糕,经常刮沙尘暴;很多靠近沙漠的土地种上庄稼都会被 沙子掩埋,大伙儿只能一起出动去抢救庄稼。清出来的沙子能堆成小山,但不种地又没有别的收入来 源,日子过得很艰难。"沈永胜回忆道。 从过去的"风沙受害者",到如今的"生态致富者",年逾五旬的民勤县东湖镇下润村村民沈永胜,对风沙 里的逆袭"密码"如数家珍。作为村子里的生产大户,他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茴香,还养了三四十头绵羊 用来创收,是当地实现"治沙+致富"双赢故事的典型代表。 图为位于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的亚洲最大沙漠水库——红崖山水库,迎来大批白琵鹭 ...
“三北”生态行:从“黄沙蔽日”到“绿毯铺野”——浑善达克沙地的“绿色重生”
新华社· 2025-06-06 15:42
生态治理工程进展 - 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于2023年全面启动,作为"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之一 [5] - 2000年启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过去20多年已有效治理大部分易防治沙化土地 [5] - 2023年8月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被列为重点攻坚项目 [5] 治沙机制创新 - 采用"以工代赈"模式,确立"谁的草场谁治理、谁受益"原则 [5] - 打破传统"企业干、农牧民看"模式,实现生态改善与牧民增收双赢 [5] - 正镶白旗巴彦敖包畜牧业合作社为50余名农牧民提供治沙就业岗位,日工资200元 [6] 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 6000余名沙区居民通过参与治沙项目受益 [6] - 锡林郭勒盟137个农牧民合作组织参与治理,承担70%以上工程任务 [6] - 参与治沙的农牧民人均增收约1.2万元 [6] 科技治沙应用 - 牵引式沙障车每小时铺设10-25亩草帘沙障,效率较人工提升50倍 [7][8] - 改装六驱翻斗车、抛肥车及配备北斗导航的大型拖拉机投入治沙作业 [8] - 2023年锡林郭勒盟完成治理378.55万亩,超额完成目标106.9% [8] - 2024年计划治理566万亩,目前正在推进中 [8]
沙漠变花海 长出玫瑰“长”出新业态 生态环境改善带给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央视网· 2025-06-06 09:54
三北工程建设进展 - 三北工程攻坚战全面启动两年间已完成各类建设任务超一亿亩 [1] - 新疆于田县通过生物治沙将沙漠改良为花海,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 [1][6] 沙漠玫瑰产业发展 - 于田县种植沙漠玫瑰8万余亩,年产量11397吨,年产值突破2亿元 [6] - 万方村直接在沙地种植玫瑰4000亩,每亩收益3000元以上 [8] - 当地形成玫瑰全产业链,开发玫瑰酱、茶、面膜、精油等十余种深加工产品 [6] - 玫瑰产业带动8900户、2.5万群众受益,稳定就业2900余人 [13] 治沙模式创新 - 采用"先造林、后造田"模式,种植梭梭等先锋植物构建生态屏障 [11] - 玫瑰因耐旱、固沙特性被选为生物治沙重要物种 [11] - 阿热勒乡通过生物治沙将5万多亩沙漠变为绿洲 [13] - 于田县已完成生物治沙面积45万多亩,种植红柳、梭梭等生态经济作物 [13] 产业带动效应 - 生态环境改善使沙尘天气从179天降至128天,沙尘暴从24天减至7.5天 [14] - 吸引外来投资者建设玫瑰深加工工厂 [15]和服装厂 [16] - 园区企业从2015年20余家增至8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9家 [17] - 2024年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00万人次,同比增长40.43%,旅游收入11.53亿元 [17] 就业与民生改善 - 服装厂解决当地300多人就近就业 [17] - 治沙农民可获得乔木每亩2000元、灌木每亩1500元补助 [11] - 参与治沙农民享有改良土地50年租赁优先权 [11]
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
经济日报· 2025-06-06 07:22
"三北"工程战略背景与规划 - 工程启动背景为20世纪70年代末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仅5.05%,沙化土地面积128万平方公里,年扩展速度超15万公顷,直接影响1300万公顷农田和群众生活[1] - 总体规划覆盖13省551县406.9万平方公里,规划73年分三阶段实施,目标造林3508万公顷使森林覆盖率提升至14.95%[2] - 六期工程(2021-2030)聚焦13省775县,部署三大标志性战役: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河西走廊-塔克拉玛干阻击战[4] 工程建设进展与成效 - 前五期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317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5.05%提升至13.84%[3] - 六期工程已安排中央投资577亿元实施369个项目,完成建设任务超1亿亩,布局68个重点项目区[5] - 内蒙古作为主战场完成造林1.19亿亩,库布其沙漠6000多平方公里实现绿化,植被覆盖度达53%[19] 科技创新与机械化应用 - 机械治沙比例达50%,作业效率提升20-30倍,成本降低40%[6][8] - 研发螺旋钻孔机(效率10秒/棵)、自走式稻草沙障铺设机(20亩/天)、沙柳沙障铺设机(56亩/天)等设备[8] - 建立"林机云"监管系统实现设备实时监控,累计治理沙化土地34万亩[7][8] 产业融合发展模式 - 形成"防沙治沙+特色种植+加工销售"模式,阿拉善肉苁蓉年产值15亿元,新疆于田县肉苁蓉年产值4亿元[12][13] - 宁夏枸杞产业全产业链产值290亿元,"中宁枸杞"品牌价值突破200亿元[14] - 内蒙古发展光伏治沙配套新能源装机2727万千瓦,2024年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20][22] 区域实践案例 - 库布其模式带动农牧民年增收6000元,生态旅游累计收入24.6亿元[19] - 磴口县林草覆盖度从0.04%提升至37%,形成"四位一体"防沙治沙综合体[21] - 赤峰"以路治沙"模式2024年建设穿沙公路450公里带动治沙85.8万亩[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