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文化
icon
搜索文档
建德探索人文乡村共富新路径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8
人文乡村建设模式 - 建德市通过"新安诗路"文化带建设串联散落文化资源,形成"精神共富+产业共富+人才共富"乡村振兴路径 [2] - 采用"文艺村长+文化特派员+乡村运营师"三维联动机制激活乡村文化活力 [2] - 下涯镇之江村通过摄影模特产业带动50余村民就业,每人日收入200-500元,村集体经营性收入首次突破300万元 [6] 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 下涯镇2024年接待游客10万余人次,带动民宿餐饮收入超800万元,衍生写生培训、艺术品展销等新业态 [6] - 李家镇化石产业带动50余人就业,人均年增收3万元,开发化石盲盒等文创产品销往全国 [7] - 梅城镇千鹤村打造6条研学路线及康养产品矩阵,运营收入达151万元,新增就业岗位6个 [8] 影视文旅产业突破 - 建德市三年落户影视企业57家,累计出品承制影视剧103部,群演培训中心输送群众演员300余人次 [9] - 桂花村改造20栋农房为"民宿影棚","田园卡丁车"项目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9] - 寿昌镇举办浙江电影"凤凰奖"颁奖典礼,推动影视文化产业发展 [8] 人才培育体系 - 之江村通过文化特派员引进专业人才,直接带动50余位村民参与文化服务,3人成长为摄影讲师 [10][11] - 镇头村"1+X+N"培养体系形成音乐人才链,培养出5支文化队伍,村民与专业演员同台演出 [11] - 航川村云下美术馆项目入选浙江省文化艺术发展基金,打造中国首个乡村摄影艺术大展 [4][5]
筑“巢”浙东运河 重燃城市烟火气
杭州日报· 2025-07-15 10:45
历史文化街区转型与城市更新 - 杭州萧山火车西站区域于2020年获批为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2023年保护规划获批复,成为杭州首个交通枢纽工业遗存类文化街区 [3] - 该街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2025城市旅游休闲集聚区创新十佳案例",为浙江唯一入选项目 [3] - 街区通过激活文化内核实现复兴,形成"文化+民生"的发展模式 [4] 东巢艺术公园运营模式 - 东巢艺术公园由30多栋红砖仓库改造而成,采用"策展式零售"模式,年举办200余场活动,吸引近200万人次客流 [5][6] - "官河市集·落日夜市"成为标志性活动,单场杭州宠物文化节吸引5万人次 [6] - 园区80%员工从事内容策划运营,从租售企业转型为文化企业 [6] - 虽仅4万平米(对比乌镇300万平米),但通过持续造节策略盘活商业生态 [7] 文创产业集聚效应 - 东巢带动萧山出现10多个文创园区,包括萧然山街、西湘里等,形成集群效应 [8] - 萧然山街通过"屋顶见"等特色设计吸引年轻人,399元/张的复古摄影服务成为爆款 [9] - 政府打造"文创街区"认定标准:年轻态、烟火气和艺术性,注重文化体验 [10] 运河文化保护与开发 - 萧山组建大运河建设专班,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11] - 启动40公里游步道建设和古纤道修复工程,设6个文化驿站 [12] - 祇园寺、东岳庙等历史建筑修缮后融入文博脉络 [11] - 环西山慢生活街区规划中,将形成"西山+湘湖+浙东运河"文化组合 [12] 城市更新方法论 - 采用小规模、渐进式更新,功能更替适应年轻人需求 [13] - 通过"文化+"赋能产业、激活空间,避免大拆大建 [13] - 开放式街区模式让文化惠民,形成全民共享的文旅空间 [10]
3天吸引全球40万人次看展 上海漫展为何人气爆棚
中国青年报· 2025-07-15 09:16
展会规模与参与情况 - 2024年Bilibili World漫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举行,覆盖8个展馆,展出面积达24万平方米 [1] - 观众来自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3天共计40万人次,较2024年上涨15万人次,持护照购票用户占比达13%,为历届最高 [1] - 官方抢票数据显示,第一次35秒抢空,第二次6秒抢空,黄牛票价达600-800元一张 [1] 对文旅行业的影响 - BW漫展当周,上海文旅预订量增速环比上涨35%,各地来沪机票预订量同比上涨近50% [1] - 广州、深圳、成都为00后来沪参加BW漫展最热门出发城市 [1] - 漫展场地周边热门高星酒店"暑期提前订"增速高达475%,有00后用户提前两个半月预订 [1] 二次元文化与用户行为 - 展会成为二次元爱好者和Cosplay爱好者的狂欢派对,参与者可自由装扮成喜欢的动漫角色并合影 [1] - 参与者有自己的"行话",如"集邮"(与喜欢的角色合影)、"无料"(免费周边)、"痛包"(挂满徽章的包)等 [2] - 展会成为大型交友现场,年轻人通过"集邮"和互加微信建立联系,学习装扮技巧 [2] 用户画像与消费趋势 - 参与者多为年轻人,包括高三毕业生、高中生、大学生等,他们通过二次元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2][3] - 许多Coser由父母接送,家长支持孩子通过Cosplay交友,认为这是年轻人的一种爱好和释放渠道 [6] - 2024年中国泛二次元用户群体数量达5.03亿人,上海迪美购物中心等商场因二次元引入焕发新生 [7] 二次元消费生态 - 上海形成完整的二次元潮流消费生态,包括"谷子店"、主题咖啡厅、游戏馆、文创产品店等 [7] - 美团数据显示,"二次元服装"搜索量周环比增长超983%,"二次元DIY手作坊"搜索量增长776%,"二次元理发店、妆造"搜索量增长超190% [7]
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巡回音乐会再度亮相广州
中国新闻网· 2025-07-15 09:13
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巡回音乐会2025 - 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连续两年举办巡回音乐会,2025年再度在广州举行,98位来自大湾区的青年乐手参与演出[1] - 音乐会曲目包括《金蛇狂舞》、《交响乐小品》、《达芙妮与克罗埃》第二组曲以及《乐队协奏曲》,其中《金蛇狂舞》因2025年是蛇年而入选[1] - 奥地利指挥家孔兹首次在内地执棒,称赞青年乐手的专注与进步,称"他们的成长速度远超预期"[3] - 孔兹提到乐团中内地与港澳乐手的融合令人印象深刻,"看不到隔阂,只有协同的力量",计划引荐更多国际音乐人参与大湾区项目[3] - 98位青年乐手于7月5日至11日在香港演艺学院接受12位知名音乐导师的指导和专业培训[3] 音乐文化交流与融合 - 指挥家孔兹认为音乐诠释带有文化印记,与中国乐手合作中国作品是双向交流的体现,以古斯塔夫·马勒《大地之歌》为例说明文化互鉴古已有之[3] - 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艺术统筹姚桑琳表示音乐是跨越地域与文化的桥梁,青年乐手们在集训中一同生活、排练,结交了深厚友谊[3] - 来自澳门的乐手张诗琪表示孔兹的指挥风格让乐团整体水准提升,对乐手独奏创意的尊重激发了大家的表现力[4] - 来自香港的乐手谭晓晴建议让更多不同城市的学生参与,以增进彼此的理解与尊重,构建更丰富的文化交流场景[4] 乐团背景与未来发展 - 大湾区青年管弦乐团由香港演艺学院携手太古集团共同打造[4] - 太古中国区粤港澳大湾区董事郑家驹表示乐团为湾区不同城市的青年音乐人才提供交流与合作机会,大湾区音乐市场潜力巨大[4] - 来自广州的乐手马凯汶计划毕业后赴欧深造,但仍会积极参与大湾区音乐项目[4]
香港举办“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7-15 09:13
展览概况 - "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 展期至7月22日 该展览是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节目之一 [2] - 展览以"甲骨千年 见字如面"为主题 通过文化 艺术与科技的创新融合展示甲骨文的深厚魅力与现代活力 [2] - 展览由香港文联主办 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河南日报社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等合办 并获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宣传文体部支持 [3] 展览内容 - 展览设有三个展区 第一展区展示甲骨探源 文字衍化 第二展区展示策展人陈楠的甲骨文数字艺术及装置 第三展区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公众走进甲骨文的世界 [2] - 5件以非遗技艺还原的珍贵甲骨文物复制品清晰呈现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的演变历程 [3] - 展览设有一系列延伸活动 包括研讨会 讲座 学生及公众导赏 旨在深化大众对汉字文化根源及中华文明辉煌成就的认识 [3] 展览意义 - 香港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表示 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 对汉字的发展影响深远 [2] - 展览通过科技与艺术交融的互动体验 让甲骨文走进大众生活 在现代香港绽放新光 [2]
苏州人的热情好客让参加世界青年发展论坛的外国青年印象深刻
苏州日报· 2025-07-15 08:08
论坛概况 - 2025年世界青年发展论坛在苏州开幕 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及17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参会 [1] - 会场设置青匠BOX青春市集 展示核雕、刺绣、玉雕、苏扇等苏州特色非遗产品 [1] 国际青年参与 - 保加利亚青年代表对核雕手串等文创作品表现出浓厚兴趣 与非遗传承人深入交流并约定后续学习 [1] -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参会者专程为论坛赴苏州 称赞苏州文化遗产及城市魅力 [2] - 塞尔维亚和墨西哥青年代表评价苏州人热情好客 对城市规模及文化体验印象深刻 [2] 苏州文化推广 - 非遗传承人子女(如陆小琴女儿姚思颖)通过英语向国际青年介绍核雕工艺 结合留学背景促进文化传播 [1] - 汉服体验区吸引外国青年参与 志愿者协助试穿并拍摄 形成互动式文化展示 [2] - 论坛安排御窑金砖博物馆、拙政园等文化地标参观 强化苏州历史与风土人情的实地感知 [2] 非遗产业展示 - 青匠BOX市集由苏州团市委策划 集中呈现核雕、苏绣等传统工艺 吸引国际青年驻足 [1] - 大学生志愿者协助讲解非遗作品 提升外国参会者对苏州工艺的认知深度 [1]
00后的痛你可以不懂,但背后的千亿经济你要了解一下
虎嗅· 2025-07-15 07:52
行业趋势 - "谷子经济"市场规模2023年突破千亿[6] - 中国泛二次元用户规模超5亿人 人均年支出超千元[71] - 痛文化代表消费升级 汽车/珠宝等耐消品通过二次元营销打开新客群[47][49][63] 平台数据 - B站BW漫展2024年创纪录:90万预约抢票 40万人次到场[17] - 展会规模达24万㎡ 为日本AnimeJapan四倍 美国芝加哥动漫展十倍[18] - 参展商超700家 非ACGN类品牌达18家 覆盖金融/3C/食品/汽车等[34] 品牌案例 食品饮料 - 上好佳×《蛋仔派对》打造"零食探险岛" 成为最出圈展位[28][29] - 芬达合作《绝区零》游戏 IP联动提升年轻消费群体触达[32] 汽车行业 - 华为智界×《凸变英雄》 极氪×《明末》推出定制痛车[38] - BW现场聚集800辆痛车 形成浙痛组等垂直社群[36][45] 珠宝零售 - 周大福×《黑神话》联名系列销售额超1.5亿元[63] - 定价黄金产品2025财年营业额增长105.5%[67] - 通过chiikawa等IP联名吸引男性新客群[64] 营销方法论 - 传统品类展会陷入同质化竞争 漫展提供差异化内容营销场景[55][56] - 线下大型活动成流量新入口 沉浸式体验提升品牌粘性[59] - 品牌需从"品类第一"转向"人群唯一" 建立情感连接护城河[68][69]
香港文体旅局局长推介“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 “诚邀大家观展,一起推动中华文化传承”
河南日报· 2025-07-15 07:33
展览概况 - "了不起的甲骨文"展览于7月11日在香港中央图书馆开幕,是"香港中华文化节2025"重点项目之一 [1] - 展览由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南省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指导,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香港会员总会、河南日报社、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文物局、安阳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中国文字博物馆、河南博物院、殷墟博物馆协办 [1] 展览内容 - 展览以"从甲骨文到现代汉字"展示汉字的演变为重心,包含文化展、艺术展、科技展三大展区 [1] - 展览设有"甲骨文百家姓"互动墙,参观者可寻找自己的姓氏对应的甲骨文 [1] - 提供25分钟的VR体验,通过不同场景探索甲骨文的演变 [1] - 展示清华大学教授陈楠以书法和艺术角度创作的象形文字和故事 [1] 官方推介 - 香港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担任开幕式主礼嘉宾并体验展览 [1] - 罗淑佩在社交平台发文称甲骨文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对汉字发展影响深远,内容涵盖传统习俗、天文、地理、历法等 [1] - 展览将持续至7月22日,官方呼吁香港市民和社会各界踊跃参与 [2]
逛“草原丝路”,品察哈尔民俗(边城见闻)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交通与区位优势 - 乌兰察布是蒙古国游客来华的中转枢纽,80%游客从二连浩特入境后首选此地作为"中国之行第一站"[8][9] - 境内拥有6条铁路、7条高速公路、8条国道交会,是中欧班列非省会枢纽节点和"一带一路"重要通道[11] - 历史商道"张库大道"与现代交通网络叠加,形成连接蒙古国、俄罗斯的物流中枢[8][11] 文旅产业特色 - 集宁国际皮草城为中国北方最大皮革集散地,吸引蒙古国游客消费皮靴等商品,客单价显著提升[11] - 温泉康养、林胡古塞熊猫观赏、"乌兰察布之夜"古风街区构成特色旅游矩阵[11] - 非遗创新产品"云朵屋"蒙古包采用俄罗斯樟子松框架+聚氨酯保温材料,已出口蒙古国并建成直径30米、面积1000平方米的示范项目[15][16] 文化融合与创新 - 察哈尔文化融合农耕文明特征,衍生出丰镇月饼等标志性美食(年产量超2000吨),其工艺融合山西烘焙技术与回族食品加工技艺[12][13] - 蒙古袍设计创新:采用西式双排扣+束腰结构,年轻消费者占比提升至65%[16] - 数字化赋能传统工艺,数控机床复刻蒙古包天窗精度达0.1毫米,相关技术已输出至蒙古国高校[16] 城市发展战略 - 作为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节点(总面积5.45万平方公里),2024年举办中蒙新闻论坛等12场国际交流活动[17] - 与蒙古国东戈壁省缔结友好城市,开通乌兰察布-乌兰巴托文旅合作项目[17]
文艺新创造 彰显“酷中国”(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人民日报· 2025-07-15 06:03
中国文化出海趋势 - 中国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将推出英文配音版,并以IMAX、3D等全格式于8月起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地陆续上映 [1] -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活跃用户约2亿,已成为世界性文化现象 [2] - 中国微短剧海外应用投放超过100个,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海外短剧应用程序约产生3.7亿次下载 [2] - 中国自主研发游戏海外销售收入突破185亿美元,多款作品进入国际知名游戏平台热销榜单 [2] 中国文化产品表现 - 《庆余年》《斗罗大陆》《我们生活在南京》等网络文学被大英图书馆收藏 [2] - 《琅琊榜》《甄嬛传》《苍兰诀》《沉默的真相》《藏海传》等剧集在海外引发追剧热潮 [2] - 《黑神话:悟空》《原神》《王者荣耀》等国产游戏在全球积累了数千万乃至上亿玩家 [2] - 《三体》《流浪地球》系列、《独行月球》等展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 [3] - 《长安三万里》《中国奇谭》等动画作品展现中国动画的绚丽画卷 [3] -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剧《咏春》等现象级作品展现中国文化创造力 [3] 文化科技融合 - 文艺界正积极应对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新技术新应用 [3] - 探索沉浸、交互、定制、众创、人机协同等新业态新模式 [3] - "数字展陈""虚拟偶像"等创新形式将博物馆、美术馆、演唱会等文化体验带入家庭 [4] - 短视频、网络直播、微短剧等新形式推动中国文化在全球范围内被更广泛理解和接受 [4] 文化生态发展 - 中国正在构建"热带雨林"式的多元共生文化生态 [4] - "跟着短视频去旅行"推动文旅融合,"村晚""村BA""苏超"激发大众参与 [4] - "素人写作""演艺直播"等创新形式重置生活与审美边界 [4] - 外国博主热梗、中外网友互动以及China Travel热潮展现中国文化的全球影响力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