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

搜索文档
从世界机器人大会看具身智能发展:“望闻问切”或只是开始
机器人圈· 2025-08-13 18:33
具身智能产业化发展 - 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 在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引发专家广泛讨论 [1] - 具身智能系统由脑、眼、行动系统三部分组成 目前中国在脑和眼方面投入不足成为短板 [3] - 具身智能的核心价值在于学习推理后模仿人类 提升生产效率和服务价值 例如在服务场景中通过感知-推理-操作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3] 技术应用场景 - 人形机器人作为具身智能高阶形态 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安全防护、家政服务、教育医疗等领域作用日益重要 [5]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布具身智能社会实验计划 配套专项支持政策"具身智能机器人十条" 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关键技术攻关 [5] 技术发展特点 - 日本具身智能发展路径独特 强调定义智能水平而非基础学习计算能力 目前仍处于发展初期 [3] - 具身智能技术可类比中医"望闻问切"的感知能力 实现"神圣工巧"的智能应用 [3] - 机器人具备"看人下菜碟"的个性化服务能力被视为高智商表现 [3] 安全监管问题 - 具身智能应聚焦替代危险作业和复杂工作 但需防范数据安全、知识产权和人身安全问题 强调监管必要性 [4]
产业观察:【AI产业跟踪】 Qwen开源4B端侧模型
国泰海通证券· 2025-08-13 17:42
AI行业动态 - 上海市计划到2027年实现20项核心技术突破,建设4个高质量孵化器,集聚100家行业骨干企业,推动100个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9]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将有200余家企业参展,展出超过1500件机器人相关展品[10] AI应用资讯 - 百度智能云发布7款数字员工,招聘周期缩短40%,课程顾问效率提升40%[11] AI大模型资讯 - Qwen团队开源两款4B端侧模型,其中推理模型在AIME25测试中以4B参数量获得81.3分,超越Gemini 2.5 Pro与Claude 4 Opus[12] - 字节跳动数学推理模型Seed-Prover在MiniF2F数据集实现100%正确率,解决78.1%的历年IMO难题[14][15] - 小米开源声音理解大模型MiDashengLM-7B,在22个评测集刷新记录,推理首Token延迟仅为同类模型的1/4[16] - 腾讯混元开源MixGRPO框架,训练时间最高缩短71%[17] 科技前沿 - 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通用视觉感知系统Humanoid Occupancy发布,采用语义占用三维体素表征[18] - 类脑计算机"悟空"发布,脉冲神经元规模超过20亿,神经突触超千亿[19] - 全球首个高分辨率三维无线电地图数据集UrbanRadio3D发布,涵盖6座城市701个子区域,分辨率精细至1立方米[20]
(经济观察)从“炫技”到干活 机器人何时展露“真功夫”?
中国新闻网· 2025-08-13 17:01
机器人规模化落地进展 - 智元机器人近百台远征A2-W轮式通用机器人已在中国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工厂产线实现搬箱作业的规模化落地 [1] - 清华大学教授孙富春指出人形机器人真正能干活的关键在于大的负载能力和拟人的"大脑",预测10年后会干活的机器人将在各行业发挥作用 [1] - 上海飒智智能科技CEO张建政以汽车生产线为例说明机器人作业稳定性对生产节奏的重要性,每小时90台车的产线若出现几秒延迟将导致失序 [1] 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与数据需求 - 工业场景因需求明确成为机器人落地的首选领域,积累数据是为未来向养老、助残等消费者端拓展做准备 [2] - 擎朗智能CEO李通指出家庭场景机器人需解决洗衣、做饭等需求,但当前缺乏物理世界数据导致难以实现"多面手"功能 [2] - 现阶段策略是缩小应用边界,聚焦特定岗位让机器人先行上岗 [2] 具身智能政策布局 - 北京计划2027年前突破100项具身智能关键技术并培育千亿级产业集群 [3] - 深圳目标2027年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取得突破,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 [3] - 上海最新发布实施方案,从模型驱动、算力平台、应用示范等五方面推动具身智能发展 [3] 人形机器人技术突破方向 - 国家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江磊提出感知头、灵巧手、机械臂、电子皮肤为"新四大组件" [5] - 中国人形机器人走跑跳能力三年内达世界领先水平,反映控制水平与硬件平台综合实力 [5] - 需打通"大脑"(认知)、"小脑"(控制)、"肢体"(执行)的具身智能+技术路径以实现全面突破 [5]
对话星动纪元陈建宇:坚持软硬一体,向人学习是构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最短路径
IPO早知道· 2025-08-13 16:50
通用人形机器人技术路径 - 构建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核心范式是通用大脑与通用本体的融合,通过场景和数据形成AI进化飞轮[4] - 人类是唯一存在的通用具身智能体,向人类学习是实现通用人形机器人的最短路径[2][15] - 语言模型成功的关键在于借鉴人类语言学习过程,机器人需构建包含语言功能和物理交互能力的通用大脑[2] 星动纪元技术布局 - 已发布ERA-42通用大脑模型,集成视觉、理解、预测、行动功能,可通过语音命令控制机器人完成上百种复杂操作[4] - 全栈自研关节模组、灵巧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实现供应链垂直整合[4] - 推出国内首个具备55个自由度的双足人形机器人"星动L7",性能超越特斯拉Optimus[5] - 超拟人服务机器人"星动Q5"已获海尔智家等企业超百单意向订单[5] 商业化进展 - 2024年已交付超300台产品,上百订单正在量产[8] - 全球市值TOP10科技巨头中9家成为客户[8] - 海外市场占比超50%,实现业务全球化布局[8] 技术研发策略 - 坚持"软硬一体"路径,从Day One开始同步开发本体与大脑[11][14] - 采用端到端VLA模型架构,是国内研究时间最长、成果最丰富的团队[13] - 开源humanoid gym算法获1000+ GitHub stars,推动行业技术路线收敛[20][22] 行业应用展望 - 工业场景效率已达人类70%,2025年有望提升至90%[26] - 短期B端工业场景优先落地,长期家庭场景将成为杀手级应用[28] - 未来五年家用场景机器人将迎来爆发期[29] 技术迁移方案 - 预训练阶段使用与本体无关的人类行为数据,实现形态相近机器人的能力迁移[16] - 软件定义硬件,模型可适配不同硬件,但硬件性能决定模型能力上限[18] - 直驱式灵巧手设计提升数据收集精度,优化强化学习效果[18]
从实验室到生活场景: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展现智能新突破
中国经济网· 2025-08-13 15:29
行业动态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以"让机器人更智慧,让具身体更智能"为主题在京举行,展示百余款机器人新品,体现具身智能产业强劲发展动能 [1] - "具身智能"与"智能机器人"首次被写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AI大模型与机器人跨界协同成为新一轮科技竞争核心引擎 [1] - 北京、上海、浙江等多地已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及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1] 市场数据 - 人形机器人整机参展企业从27家增至50家,同比增长85% [1] - 机器人展品数量从600多件增至1500余件,增长150% [1] - 新品数量从60件增加到100余件,增幅达67% [1] 技术进展 - 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拓宽至工业、农业、零售、居家服务等多个领域 [1] - 机器人已实现冲咖啡、摊煎饼、叠衣服、做按摩、陪下棋等生活服务功能 [1] - 在电力检修、流水线分拣、零件质检等工业场景中应用水平提升 [1] - 机器人智慧化程度和肢体灵活度显著提升,脑-眼-行动协同系统水平明显进步 [1]
具身智能创业不能只泡在实验室,“先用起来比什么都关键”
南方都市报· 2025-08-13 15:13
"人形机器人要形成生产力,不能满足于娱乐化和遥控操作。" "做机器人不适合'掀桌子式'的创业,一定要在真实场景中迭代,不能只在实验室里埋头苦干。" "没有短期落地,就没有机会、没有资格去谈长期布局。" 8月12日结束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上,商业化的迫切性被创业者频频谈起,场景落地已成为 具身智能创业公司的"必答题"。 尽管赛道上存在所谓"运动派"和"实操派"的分野,但这不意味着前者只表演不卖货。从"运动派"公司创 始人的表态来看,他们并非意识不到"干活"才是真谛,也并非不清楚科研教育、导览表演等市场的"天 花板",更多是对商业化的短期打法存在不同判断。不可否认,主打提供情绪价值的"运动派",确实从 流量红利中挣到了实实在在的订单。 人形机器人"干活"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具身智能模型能力不足。这几乎是这条充满非共识赛道上的一 项共识。但对于如何提升模型能力,业内的关注重点显现差异。主流声音认为,数据不足是模型能力难 以泛化的短板。但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则在WRC期间反思称,现在最大的卡点是模型问题而非数据 问题,"具身智能机器人模型架构都不够好"。 创业公司背后的投资机构亦愈发强调商业化能力。首程 ...
北京抢占机器人创新应用高地
中国化工报· 2025-08-13 12:37
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 - 北京机器人产业稳居国内第一梯队,在新兴的人形机器人领域处于国内领先阵营 [1] - 2024年北京市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0%,2025年上半年又出现40%的新增长 [1] "双百工程"成果与目标 - "双百工程"目标是到2025年培育100种高技术高附加值机器人产品、100种具有全国推广价值的应用场景,目前相关目标已全部超额完成 [1] - 工程包括"百项机器人新品工程"和"百种应用场景示范工程",是北京市2023年印发的第二轮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中提出的 [1] 未来发展规划 - 下一步将聚焦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需求,持续在创新产品和高价值场景两端发力 [1] - 强化整机带动能力,探索仿生结构与材料等颠覆性技术,突破高精度柔顺操作等运控技术 [1] - 多路线布局大幅提升通用具身智能水平,进一步加快全域场景开放 [1] - 进一步优化产业要素保障,打造具有特色优势的产业集群 [1] 北京亦庄机器人应用需求 - 今明两年北京亦庄将逐步释放万台、近50亿元具身机器人应用需求,其中超千台为人形机器人 [2] - 应用场景覆盖高端制造、教育教学、园林水域、产业园区、商业服务、医疗康养、电力巡检、市政管理、社区物业等社会经济重点领域 [2] - 首批20个具身智能实训场、近百个点位将于本月正式开放 [2]
上海加速构建具身智能产业优势
中国化工报· 2025-08-13 12:37
上海还将强化开源创新,搭建模型、数据、算法、操作系统、工具链等全要素开源体系;支持开源模型 和工具入驻,向科研机构、中小企业及开发者等各类主体提供标准化、低门槛的公共服务;对开源社 区、开源产品,按规定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 据了解,2025年,上海人工智能企业已超10000家,从业人员近30万人,占全国1/3,上年产业规模逾 4000亿元。今年一季度,上海AI产业规模超过1180亿元,同比增长29%,利润增长65%。人工智能已成 为拉动上海全市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实施方案》显示,上海计划到2027年,实现具身模型、具身语料等方面核心算法与技术突破不少于20 项;建设不少于4个具身智能高质量孵化器,实现百家行业骨干企业集聚、百大创新应用场景落地与百 件国际领先产品推广,具身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突破500亿元。 据介绍,上海主要将从坚持模型驱动、打造算力等公共平台、支持应用示范标杆、发挥群链集聚效应、 完善发展生态几个方面来推动具身智能的发展。根据《实施方案》,上海将重点支持感知决策、运动控 制、具身语料、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按照核定项目总投资,给予最高30%且不超过5000万元支 持。 ...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人形机器人处于“ChatGPT时刻”前夜
中国化工报· 2025-08-13 12:29
行业现状与增长 - 人形机器人行业正处于"ChatGPT时刻"的前夜,类似ChatGPT出现前的1-3年技术积累阶段 [1] - 2023年上半年机器人行业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平均增长50%-100%,需求端拉动行业发展 [1] - 当前智能机器人硬件已"够用",主要瓶颈在于具身智能发展不足 [1] 技术挑战与突破方向 - 模型问题大于数据问题,当前VLA模型+RL训练方式效果有限需优化模型结构 [1] - OpenAI和谷歌视频生成模型路线成果概率更高但GPU消耗过大,需降低精度要求 [1] - 未来2-5年技术重心包括:端到端集成智能模型、低成本高寿命硬件、分布式算力 [2] 应用场景与里程碑 - 人形机器人"ChatGPT时刻"的判定标准是能在陌生环境完成具体任务(如递送物品) [1] - 机器人本体算力需控制在100瓦以内(常态工作几十瓦)以平衡性能与消耗 [2] 产业链发展 - 政策支持推动整机厂商和零部件厂商快速增长 [1] - 超大批量制造技术是未来技术发展重点之一 [2]
创投月报 | 锡创投:管理20亿低空经济母基金 时隔四年再投3D图形引擎研发商粒界科技
新浪证券· 2025-08-13 12:29
私募股权及创业投资市场动态 - 2025年7月新增登记的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共16家,较6月激增77.8%,达到2024年7月的四倍 [1] - 新增备案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分别为130只、245只,合计同比增长7.1%,环比下降3.4% [1] - 国内一级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552起融资事件,同比、环比分别增长5.1%、11.7% [1] - 披露总融资额约717.56亿元,较2024年7月提高142.0%,与2025年6月相比涨幅超100% [1] - 平均单笔融资额接近1.3亿元,创下近7个月内最高点 [1] 锡创投基金设立及管理情况 - 锡创投管理资本总量超2400亿元,自主管理的股权投资基金参投企业超1000家,投资额接近900亿 [3] - 2025年截至7月末,锡创投共登记备案5只新基金,注册出资额合计33.50亿元 [3] - 江苏无锡低空经济和空天产业专项母基金注册出资额高达20亿元,重点聚焦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产业链 [4] - 未来产业(无锡)天使基金合伙企业注册出资额为10亿元,重点培育前瞻性战略新兴产业 [4] 锡创投投资活动分析 - 2025年7月锡创投公开披露股权投资事件共6起,较2024年同期激增200%,环比小幅下降25% [4] - 2025年上半年平均每个季度参投12次,较2024年下半年单季低至7次的表现有所回暖 [4] - 投资阶段以早期为主,天使轮和A轮投资事件数占比超66% [6] - 所关注行业赛道中,一半投向先进制造赛道,覆盖集成电路、航空航天和通信制造细分领域 [6] - 约三分之二参投项目位于江苏无锡市内,另外三分之一获投公司注册在上海 [8] 粒界科技融资及技术发展 - 3D图形引擎技术提供商粒界科技完成千万美元级B3轮融资,由锡创投、无锡滨湖产业集团和比亚迪联合领投 [10] - 融资资金将用于3D图形引擎GritGene的原生AI化升级及具身智能、世界模型模拟训练等研发 [10] - 锡创投早在2021年便参投过粒界科技的A3轮融资 [10] - 粒界科技自研的图形渲染引擎GritGene已发展到第三代,广泛应用于手机、混合现实设备、汽车等消费者终端 [10] - 重要客户包括华为、比亚迪、荣耀、中国联通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