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医养结合
icon
搜索文档
北京健康(02389) - 自愿公告有关中标安徽省广德市养老服务中心新增290张养老床位
2025-08-06 17:24
项目中标 - 2025年7月30日附属公司中标安徽省广德市养老服务中心项目[3] 项目情况 - 广德养老项目总建筑面积约1万平方米,床位约290张[3] - 广德养老项目预计筹建约16个月[3] 公司规模 - 广德项目中标后康养机构增至9个[4] - 广德项目中标后总床位增至2138张[4] 运营模式 - 公司采用“公建民营、医养结合”模式运营养老院[5] 董事会构成 - 公告日董事会有五名执行董事[7] - 公告日董事会有四名独立非执行董事[7]
一心堂投资2400万元加码医养市场 净利润已连降两年
新京报· 2025-08-05 16:59
公司医养业务布局 - 公司拟以自有资金2400万元购买昆明市5间房屋用于开展医养业务[2][3] - 医养业务在公司主营业务分析覆盖的7项业务中排名第四位[3] - 公司于2020年6月设立全资子公司云南一心堂医养服务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5000万元[3] - 已形成机构养老 社区养老 居家养老三级医养融合模式 依托药店构建服务网络[3] - 医养业务目前规模较小 2024年其他业务收入5.39亿元 占总营收比重2.99%[6] 公司财务状况 - 2023年净利润5.49亿元 同比下降45.60%[6] - 2024年净利润1.14亿元 同比下降79.23%[6] - 万家门店规模的老牌药房连锁告别高增长时代[6] 医养行业市场规模 - 2023年医养结合市场规模达1.52万亿元[3][4] - 行业复合增长率达20.65%[4] - 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近3亿人 占总人口21.1% 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4] 行业竞争格局 - 参与者包括公立医疗机构 保险公司 传统药企等多方力量[5][6] - 全国医养结合机构达7800多家 床位200万张[5] - 其中社会力量开办机构约5500家[5] - 国家政策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5] - 同仁堂医养三度递交港股主板IPO[6]
一心堂投资2400万元加码医养市场,净利润已连降两年
新京报· 2025-08-05 16:48
公司动态 - 一心堂拟以自有资金2400万元购买昆明市5间房屋用于开展医养业务[1][2] - 医养业务已成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 在2024年财报中位列7项主营业务的第四位[2] - 公司自2020年起布局医养业务 成立全资子公司云南一心堂医养服务有限公司(注册资本5000万元)[2] - 当前医养业务以昆明金鼎老年病医院和养老院为核心 形成机构/社区/居家三级医养融合模式[2] - 通过药店网络建立居家养老驿站 提供药品配送 上门护理等社区融合服务[2] 行业背景 - 2023年中国医养结合市场规模达1.52万亿元 复合增长率20.65%[3][4] - 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亿 占总人口21.1% 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3] - 国家政策大力支持医养结合 全国已有7800多家医养结合机构(床位200万张) 其中5500家为社会力量开办[4] - 行业参与者包括公立医疗机构 保险公司 药企等 如同仁堂医养已三次递交港股IPO[4] 财务表现 - 公司2023-2024年净利润连续大幅下滑 分别为5.49亿元(-45.6%)和1.14亿元(-79.23%)[5] - 医养业务所属的"其他业务收入"2024年为5.39亿元 占营收比重2.99%(2023年为2.90%)[5] - 医养业务当前规模较小 能否成为新增长点尚不明确[5] 产业链定位 - 一心堂位于医养产业链中游 主要涉及养老机构运营环节[5] - 上游包括康复辅具和医疗器械 下游为终端养老服务需求[5]
乐普养老:养老服务综合体跑向能力输出中心
北京商报· 2025-08-04 17:51
养老服务模式创新 - 北京市海淀区半壁店·长者照护之家是乐普养老打造的首个社区养老综合体 提供综合性、普惠性、专业化养老服务 包含125间精装居室和300张床位[2] - 采用"政府补贴+长者自付"付费模式 探索"1+3+N"特色服务模式 即1个智慧平台+3大场景(居家/社区驿站/机构)+N项医养康护服务[3] - 目前服务300位老年人 目标辐射10公里范围内1万个家庭 通过整合资源建设家庭-社区-机构-医养结合的标准化可复制养老体系[4] 智慧化平台建设 - 依托乐普医疗科技实力搭建一站式SaaS智慧养老平台 连接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设备/家庭机器人等智能硬件 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精准服务[8] - 平台实现监测-预警-评估-干预-评价全流程管理 已协助家庭医生开展体检寻访 提供40余项居家医疗服务包括续方送药和健康体检[9] - 智慧化系统使照护比提升至1:6-8(传统模式为1:4-5) 显著降低照护成本 在排班/派工/计时等管理流程中提高效率[13] 行业发展特征 - 养老服务需求高度个性化 未来将出现更多"夫妻档"等小规模服务提供者 与规模化集团形成互补 尤其在护理和康复领域[14] - 行业最缺乏"产品即服务"能力 需要产品自带服务属性并进行适老化改造 适当做减法提升老年人使用便捷性[16][17] - 养老产业仍处于成长期 需要长期培育 面临服务者观念转变、适老化思维建设和人才梯队培训等现实课题[18] 运营挑战 - 照护人员年龄多在40-60岁 使用智慧系统存在困难 需大量培训使其具备智能化设备使用能力和习惯[11] - 智慧化产品存在界面不够友好、使用不便等问题 在易用性方面仍有改进空间[12] - 智慧化投入高于传统模式 但通过提升照护比可实现降本增效 目前使用效果显著[13]
交大昂立: 2025年半年度报告
证券之星· 2025-07-31 00:13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77%至1.5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降30.54%至224.86万元,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由正转负至-948.65万元,主要因保健品原料业务下滑及医养板块诉讼影响 [2] -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保健品研发生产销售(益生菌、植物提取物)和老年医疗护理机构运营,其中保健品板块受行业竞争及关税政策影响收入下滑,医养板块因管理费纠纷处于诉讼阶段 [3][5] - 公司通过优化人员结构、生产工艺降本增效,并推出宠物个护新品线,同时医养板块强化合规运营与政策协同,以应对行业挑战 [5][6] 财务表现 - 营业收入1.51亿元(同比-5.77%),营业成本1.06亿元(同比-5.45%),毛利率保持稳定但净利润降幅较大 [2] - 研发费用322.49万元(同比+41.42%),反映公司持续投入新品开发;管理费用2367.30万元(同比+6.72%),因运营成本增加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948.65万元(同比-143.71%),主要因发放贷款净额增加;短期借款增至3602.63万元(同比+79.91%) [2][6] 业务板块分析 保健品板块 - 终端产品覆盖益生菌系列、护肝系列及新品宠物线(6个SKU),渠道以电商平台为主(京东、天猫、抖音等),报告期推出昂立智多邦压片糖果和益生菌蛋白粉两款新品 [5] - 原料业务受国内竞争及北美关税政策影响下滑,公司通过优化人员结构和生产工艺降本增效;全球益生菌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780亿美元,中国占280亿美元 [3][5] - 核心竞争力包括42项发明专利、产学研合作平台及FSSC22000等质量认证,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等荣誉 [5][6] 医养板块 - 运营6家自营老年医疗护理机构,收入来源为医疗护理、康复服务及医保支付,经营场所均为租赁 [3][5] - 报告期因民非机构单方面解除管理协议导致经营收益中断,相关诉讼处于二审阶段(2025年7月8日开庭) [5][9] - 核心竞争力为标准化运营体系、成本管控能力及政府合作优势,行业受益于老龄化趋势但面临医保政策风险 [5][6][9] 投资与资产 - 设立香港全资子公司昂立国际贸易(投资1000万港币)拓展跨境电商业务,报告期损益-1.01万元 [7] - 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期末余额1071.90万元,主要为私募基金投资 [7] - 主要子公司中上海诺德生物净利润706.53万元,湖南金农生物净利润182.86万元,医养机构多数盈利但南通乐龄亏损341.76万元 [8] 风险与诉讼 - 保健品板块面临行业竞争、政策监管及成本压力风险;医养板块受医保政策变动及人力成本上升影响 [9] - 重大诉讼包括民非机构管理费纠纷案(二审审理中)及小贷公司股东诉讼案,公司已就前任董事损害利益事项向公安机关报案 [10][11] - 公司于2025年7月11日收到证监会立案告知书,涉及信息披露违规 [12] 股东与治理 - 前三大股东为大众交通(14.47%)、上海韵简(12.13%)、上海饰杰(6.87%),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30.06% [12] - 报告期董事杜刚离任,职工监事焦长霞增持2000股;公司曾因内部控制问题被上交所监管警示 [9][13]
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围绕养老服务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询问
陕西日报· 2025-07-30 07:57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展 - 全省建成养老机构944家 新建老年助餐点近5000个 4527家养老服务设施开展助餐服务 过去一年为140余万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 [1] - 养老服务设施用地纳入全省国土空间规划 "十四五"以来累计下达19.9亿元支持养老服务工作 [1] - 养老床位数增长至24.08万张 增幅达36.82% 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达90.5% 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73%行政村 [2] 医养结合服务推进 - 建立医养结合协调机制 推动建设546家医养结合服务中心 连续两年为8.9万余名失能老年人提供上门健康服务 [2] - 医养结合机构及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数量增至238家 全面开通医保住院及门诊结算业务 [3][4] - 在全国率先将老年健康促进五项行动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 人才队伍建设与培养 - 开展政府补贴性养老服务人才培训 2023年以来培训10.79万人次 [2] - 建立与职业技能等级匹配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 [2] - 支持职业院校形成产教融合合力 打造6个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 近3年在国际赛事获奖15项 [3] 文旅康养产业融合 - 重点推进8个文旅产业链群建设 以陕南三市 西安 铜川为重点发展生态康养特色产业群 [4] - 柞水县云山湖 山阳县天蓬山寨 留坝县等康养旅居项目成为老年人旅游消费重要目的地 [4] 资金支持与设施改造 - 省级福彩公益金用于养老服务的比例2023年达61% 2024年提升至64% [5] - 2023年以来实施适老化改造小区1321个 新增养老服务综合体84个 加装电梯和无障碍设施列入重点改造内容 [5] 行业监管与安全保障 - 将944家养老机构全部纳入消防监管范围 其中550家床位数超100张的机构作为重点监管对象 [4] - 严格落实消防法律法规及养老服务条例相关规定 [4]
国际医学: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老年护理院目前开放床位100张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7-29 23:24
公司业务发展 -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老年护理院目前开放床位100张 主要设全失能照护楼层 阿尔兹海默失能失智照护专区 生活护理照护楼层 医疗需求和康复需求床位 房间分单人间 双人间 3-4人间和多人间[1] - 老年护理院依托三级综合医院医疗优势 提供日常就医 急危重症多学科会诊疗方案 优先转诊绿色通道 康复训练 音乐疗愈 中医特色调理等全方位服务[1] - 医养结合的康养项目是公司未来发展的重要板块之一[1] 医疗服务体系 - 三级诊疗的区域性智能监测系统和家庭医生智能检测体系需整合信息技术(如大数据 人工智能 物联网等)对区域内医疗资源 疾病动态和患者健康数据进行分层级管理[1] - 该体系目标为实现高效精准的医疗资源分配和疾病防控 目前医院正在布局建设中[1] 业务拓展 - 公司通过微信小程序推出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老年护理院项目 并推出3天2晚体验活动[3] - 该项目被投资者问及是否会成为公司新的增长方向[3]
关爱银龄 合力助老 同创“晚年幸福” 润州让独居老人乐享暖心服务
镇江日报· 2025-07-26 07:58
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 镇江三五九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范爱民团队为6位行动不便老人提供上门问诊服务,并赠送暖心小礼包[1] - 项目为83岁腰椎病患者巫成风制定阶段性康复训练计划,病情已得到有效控制[1] - 团队在银山门社区举办足部骨骼健康讲座,30多位老人参与互动并获得专业解答[1] 慈善项目运营模式 - 同创"晚年幸福"慈善项目由润州区慈善总会策划支持,同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实施[2] - 项目针对银山门社区老年人口密集特点,已开展两季行动,构建四大服务体系[2] - 服务体系包含医养结合、情感陪护、应急响应和季节性关怀服务[2] 项目执行成果 - 累计开展各类活动60余次,服务老人800余人次[2] - 从第一季普惠式帮扶升级为第二季精准式管理[2] - 第三季计划构建"四化"融合救助新格局,关注老人身心健康和居住环境[2]
多部门印发通知促进养老服务领域供需适配
消费日报网· 2025-07-25 14:04
政策动态 - 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明确补贴对象为经评估为中度、重度和完全失能等级的老年人 [1] - 补贴项目涵盖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服务,其中居家和社区服务包括助餐、助浴等"六助"服务及康复护理、日间托养,机构服务分为长期(30天以上)和短期(30天以内)两类 [1] - 政策旨在减轻失能老年人照护负担,促进养老服务供需适配,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良性循环 [1] 行业背景 - 截至2024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占总人口比例22% [2] - 国家卫健委同期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扩大医养结合服务供给 [2] 市场影响 - 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预计带动社会资源投入,加速行业发展并提升服务效率,培育新经济增长点 [1] - 政策将助力养老服务行业与市场加快发展,实现经济与民生双重效益 [1]
医养结合深入推进:如何让3亿多老人“养老”更“享老”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24 19:40
医养结合政策更新 - 国家卫健委印发《医养结合示范项目工作方案(2025年版)》,强调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结合,覆盖居家、社区及机构养老场景[1] - 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3.1亿人,占总人口22%,推动医养结合成为应对深度老龄化的重要途径[1] - 新版方案在创建目标、范围、标准三方面调整,目标从“满足需求”改为“顺应需求”,更强调遵循客观规律[2] 创建范围与标准调整 - 创建范围聚焦示范县(市、区)和示范机构,每2年评估一次,每次命名100个左右,2030年完成创建,取消省级示范单位[3] - 示范县创建标准包含党政重视、政策支持、固本强基等6方面,示范机构需运营满5年且近2年入住率≥65%,失能失智老人占比≥65%[3][4] - 入住率及失能老人占比指标较2022版提升(原为60%、50%),反映对服务质量的更高要求[5] 服务模式与实施挑战 - 已形成四种成熟模式: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合作、医疗机构拓展医养服务、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医疗服务延伸至居家/社区[5] - 实践中的创新包括社区医院在养老院设家庭医生工作室、医防融合工作站,以及打通双向转诊链条[6] - 当前痛点包括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缺失、医疗机构床位闲置、横向联合机制不足及信息壁垒(如老人数据未实时更新)[6][7] 信息化与未来方向 - 方案要求推进“互联网+医养结合”,实现医疗与养老数据互联互通,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服务效率[7] - 专家指出“9073”养老模式(90%居家、7%社区、3%集中)需依赖互联网实现全覆盖,信息化是解决服务碎片化的关键[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