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新
搜索文档
新华时评丨IP出海,“潮”起东方
新华社· 2025-05-30 18:02
中国潮玩出海现象 - 中国潮玩"拉布布"在欧美市场引发抢购热潮,泰国官方授予"神奇泰国体验官"称号,二手市场稀有款溢价惊人 [1] - 成功因素包括审美设计、本地化战略、社群运营和跨界营销的持续深耕 [1] - 与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游戏《黑神话:悟空》共同形成中国原创IP出海热潮 [1] 中国IP出海的产业基础 - 2024年中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3189元,增长9.8%,占人均消费支出的11.3% [2] - "中国制造"的产业技术能力为IP精良制作提供支撑,14亿人口市场推动产品快速迭代 [2] - 成熟资本环境加速文化创意产业繁荣与升级 [2] 中国IP的文化创新 - 核心魅力在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如《哪吒之魔童闹海》对神话的颠覆性再创作 [2] - 将东方哲学、美学与现代创意结合,创造兼具民族特色与全球共鸣的文化体验 [2] - 2024年全球十大最盈利手机游戏中4款来自中国,显示创新实力 [3] 对外交流环境助力 - 中国单方面免签政策覆盖47个国家,促进跨文化接触 [4] - 外国网红在华直播内容增强全球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4] - 海外用户涌入中国社交媒体小红书,推动跨文化交流活跃化 [4] 行业未来展望 - 中国原创IP需从个体突围走向体系化崛起,构建全球文化矩阵 [4] - "东方潮"将持续拓宽世界了解中国的视野,注入多元文化活力 [4]
人工智能赋能文化创新
经济日报· 2025-05-29 02:43
AI技术赋能文化发展与创新 - AI技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大众可更广泛参与文艺创作与活动 [1] - 大模型技术带来三重范式革命:创作大众化消弭专业技术门槛、生产智能化节省重复性工作投入、生态普惠化实现内容创作全民化 [1] - 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小微甚至一人创意公司,个体创作者搭配AI工具可具备专业团队生产力 [1] 多语言技术与文化传播 - 多语言智能系统使中华文化传播从翻译准确性转向文化意蕴触达,需技术体系具备情感识别、语义推理和文化迁移能力 [1] - 多语言技术正从翻译工具升级为文化桥梁,重新定义文化传播可能性 [1] - 小红书翻译通过科技实现从"文字转换"到"文化解码"的跨越,重塑文化对话 [2] AI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与挑战 -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技术可赋能艺术创作各环节,实现提质、增效、降本 [2] - 技术发展面临价值观、创作伦理、算力、数据、成本等挑战 [2] - AI可能快速形成颠覆性生产能力,需各界关注并把握技术带来的全新机遇 [2]
让黑紫发亮的侗布更加鲜亮(中国道路中国梦)
人民日报· 2025-05-28 08:08
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 侗布染织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危机,年轻人口外流导致传统技艺逐渐衰落 [1] - 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整合资源,公司从6名合作者发展到200多名社员,实现规模化经营 [2] - 2024年合作社产值达1800万元,证明商业化路径能有效促进传统文化传承 [2] 产品创新与市场拓展 - 将传统侗族纹样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新产品线,首批创新产品销售额突破10万元 [3] - 产品矩阵从服饰扩展到杯垫、手提包、布艺玫瑰花等生活用品,扩大应用场景 [3] - 采用直播等现代营销手段推广产品,使侗族文化传播范围突破地域限制 [3] 产业发展与社会效益 - 旅游业兴起带动民族特色商品需求,形成"非遗+旅游"的产业融合模式 [2][3] - 合作社10年累计培训3000余人次,90后成员占比达20%,推动人才回流 [3] - 产业链带动效应显著,学员"自立门户"开设蜡染店形成产业集群 [3] 政策支持与行业前景 - 国家领导人明确指示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4] - 合作社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获得政府资源支持实现快速发展 [4] - 行业呈现"保护-创新-商业化"的良性发展循环模式 [2][3][4]
武汉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沈壮海: 让数智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新文化的创造
深圳商报· 2025-05-27 01:17
数智技术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 数智技术被誉为"最强大的杠杆",为文化的创作生产、呈现表达、传播宣介、教育传承、遗产保护、消费享用等提供了新工具、新样态、新载体、新技术、新场景 [1] - 数智技术推动文化产业变革、治理创新与研究范式转换,为文化创新发展注入无限可能 [1] - 信息技术成为支撑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座和演绎文化剧目的重要舞台 [2] 文化数字化建设 - 数据是数智的"源头活水",需高质量推进文化数字化进程 [1] - 持续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数据优势、发展优势 [1] 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 需深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方法、工具的研究和开发,加快数字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硬件"和"软件"全面升级 [2] - 注重全民族文化和数智素养的提升,培养富有文化底蕴、熟谙数智技能的文化人才 [2] - 数智技术应服务于人的创造能力提升和新文化创造 [2] 伦理与安全 - 需完善法规与技术体系,用主流价值驾驭"算法",坚持伦理优先,推动价值对齐,建强安全屏障 [2] - 数智技术带来新动力的同时也伴随风险挑战,需引导数智向善 [2]
潮!北京胡同里的“网红打卡地”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25-05-22 06:12
胡同文化保护与创新 - 北京市完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展规划》主要任务,全力守护1000余条现存胡同[3] - 胡同保留老北京原汁原味烟火气,同时涌现文化创意工厂和时尚新地标[3] - 工业遗址如北京胶印厂改造为77文创园,保留工业符号并形成文艺生态圈[8][9] - 77文创园每年举办"77文创生活节",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聚集地[9] 传统商业活化案例 - 增盛魁小吃店创立于1928年,传承三代保留地道京味小吃[5] - 小吃店通过社交平台成为游客打卡热点,吸引专程前来的顾客[5] - 93号院博物馆由四合院改造,专注非遗传承与体验[10][11] - 博物馆让非遗融入日常生活,成为沉浸式文化体验场所[11] 文化跨界融合 - 蓝色音符俱乐部将爵士乐与中国传统民乐结合,打造中式融合爵士风格[13] - 国际音乐家如肯尼·贾瑞特改编中国民歌《茉莉花》为爵士版本[13] - 福荣记港式早茶店融合香港元素与国际风味创新茶点[14] - 老石饺子铺推出十几种芝士口味水饺,吸引国际游客[14] 历史建筑再利用 - 东四胡同博物馆占地千余平方米,完整保留传统四合院建筑肌理[6] - 车郡王府建筑遗存保存完好,屋顶壁画等历史细节得到珍视[7] - 77文创园改造保留烫金模切机、旋转钢梯等工业符号[8] - 改造后的文创园成为集观光、展示、体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场所[9]
文化产业门户:互联网时代,创新的强大引擎
搜狐财经· 2025-05-20 06:02
文化的重要性 - 文化塑造个体价值观、信仰、习俗和语言,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个体与集体、本土与全球的桥梁 [1] - 文化是民族、国家乃至人类共同的记忆库,提供归属感与认同感,跨越时空界限 [1] - 文化鼓励探索未知,激发创造力,为人类社会提供发展动力 [3] 文化的社会作用 - 文化以其包容性和韧性缓解冲突、促进共识,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 [3] - 文化增进相互了解,从不同视角审视问题,共享人性之美与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3] - 文化多样性成为创新的催化剂,促进人类社会共同进步 [3] 文化交流与传播 - 互联网打破地域、语言限制,促进全球文化交流与多样性 [3] - 跨文化碰撞激发创意火花,如传统民族元素与现代设计结合的数字艺术 [5] - 互联网时代文化创新丰富文化生活,为传统文化传承开辟新路径 [5] 文化产业转型 - 文化产业借助互联网转型升级,以线下为基础,互联网为渠道 [5] - 通过小程序搭建商城,公众号推广,社群精准营销,实现"互联网化营销" [5]
好食材看源头 解密全聚德烤鸭的味觉密码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08 08:49
品牌历史与文化底蕴 - 全聚德烤鸭拥有160多年历史,凭借独特风味、非遗工艺和文化底蕴成为京味儿代表性名片 [1] - 品牌起源于1864年,创始人杨全仁引入清宫御膳房挂炉烤鸭技艺,将宫廷技艺民间化 [5] - 2008年全聚德挂炉烤鸭技艺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31个环节的工艺流程 [6] 核心原料与供应链管理 - 选用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北京鸭"作为独家原料,该品种源于明代,肉质细嫩且脂肪含量比例精准契合烤鸭需求 [2] - 采用"南口1号北京鸭配套系",鸭坯皮下脂肪厚度达8毫米,皮脂率42%,肌肉纤维密度1264根/平方毫米 [4] - 建立"农餐对接"全产业链管控,与金星鸭业合作实现从饲养到销售的全流程追溯,2008年起每只鸭子配备可追溯身份证 [4][5] - 在山东章丘建立大葱专供基地,保障甜面酱等配套食材标准化供应 [5] 工艺创新与产品特色 - 挂炉烤鸭使用枣木等果木燃料,通过挑杆调换技术使鸭体均匀受热,形成外焦里嫩的枣红色外观 [6] - 首创"盛世牡丹"烤鸭造型,用16片鸭胸脯肉制成花瓣造型,2014年亮相APEC晚宴,2024年升级为"盛世牡丹宴" [9] - 提供"点鸭胚"特色服务,顾客可用饴糖水在生鸭上题字,烤制后字迹清晰显现 [8] 门店升级与体验设计 - 王府井店以"京梦王府·四季烟火"为主题,通过装饰艺术呈现四季意境变化 [11] - 和平门店打造"中华一绝"餐厅,围绕传统节日设计主题餐台凸显京味元素 [11] - 前门店设置15米红色"卷轴天花"艺术装置,融合北京中轴线12处地标景观 [11]
汉中市博物馆:汉风古韵续写盛世华章
陕西日报· 2025-05-07 06:43
博物馆发展成就 - 汉中市博物馆成功跻身国家一级博物馆行列,填补陕南地区国家级博物馆空白[8] - 2023年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100万人次大关[8] - 2024年举办190场研学活动,服务青少年5.1万人次[10][11] - 在首届"博协杯"全国博物馆讲解大赛中志愿者讲解员获志愿组冠军[8] 展览与文物保护 - 推出"青鉴浮影——馆藏铜镜精品展",展出80余枚历代铜镜珍品,分为秦汉、唐代、宋代三个单元[6] - 开放"墨韵传薪——馆藏书画精品展",展出百余幅书画精品[7] - 馆藏文物数量持续增加,展陈手段不断创新,专题展览层出不穷[7] - 依托2300多年建城史资源,保护古栈道遗迹、摩崖石刻等文化遗产[3] 数字化与文化创新 - 推出"寻迹天汉——智慧数字云课堂",开发6套课程包括《原始人的生存日记》等,运用手势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学习场景[10] - 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文化遗产"数字化永生",让文物在虚拟空间焕发新生[10] - 开发以"石门十三品"为原型的文创产品系列,包括冰箱贴、手把件等,市场反响热烈[11] - 非遗文创店将摩崖石刻、望江楼等文化符号与现代美学融合,形成年轻人消费新风尚[11] 非遗产业发展 - 陕西良顺匠心实业有限公司2024年棕叶扇销量达50万把,销售额6000万元,其中出口600万元[14][15] - 城固架花年销售额突破280万元,带动536名绣娘就业,产品远销英国、新加坡[15][16] - 汉中培育1个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基地和29个省级非遗工坊[16] - 藤编技艺与新能源汽车品牌、国潮饮品等开展跨界合作,品牌知名度显著提升[14]
山东任城:激活城市文化基因 助力运河文化品牌建设
中国经济网· 2025-05-06 16:18
活动概况 - 全国百余名书法博士参与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博士之家"和"书法博士运河创作基地"揭牌仪式 [1] - 活动包括全国首场超200名书法博士的书法展览 打破传统地域展览模式并集聚中央美院等百余所高校学术力量 [1] 战略定位 - 通过创建两大书法交流平台和邀请优秀博士担任文化顾问 推动任城成为全国书法理论创新策源地 [1] - 旨在形成"运河之都+书法博士重镇"的独特标签 提升任城城市文化知名度 [1] - 以高端学术资源赋能文化发展 通过"高端学术+地域特色"深度融合为任城从"运河文化重镇"迈向"全国文化标识城市"提供动能 [1] 文化资源开发 - 深度挖掘济宁河道总督署 竹竿巷等历史遗存 将地域文化元素转化为书法创作主题形成"活态运河文化图谱" [1] - 组织博士团队对济宁现存运河碑刻 老字号匾额 漕运文书进行系统整理与数字化存档 [2] - 精心制定"书法博士带你游运河"主题研学线路 串联书法遗迹与展览并开展拓片体验活动拉动文化消费 [2] 产业化布局 - 授权博士作品开发限量书法篆刻 数字藏品等"运河美学"系列产品 形成"看展览—购文创—忆任城"消费闭环 [2] - 利用3D技术在运河畔打造"博士书法光影秀" 融合古筝演奏 船宴等元素营造沉浸式夜游场景助力文旅体验升级 [2] 学术价值 - 活动构筑书法学术新高地 凝聚全国书法博士进行文化创新为任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献计献策 [1] - 济宁作为儒家文化发祥地 运河文化及汉画像石文化兴盛 为书法博士交流提供良好基础推动全国书法事业发展 [2]
年轻力量激活城市新经济
中国青年报· 2025-05-06 10:09
Z世代消费新趋势 - 西安汉服产业假期前三天的营收同比增长240%,22岁汉服妆造师日均接待30多位顾客 [2] - 深圳潮玩工作室日均客流量突破万人大关,95后主理人经营的"蒸汽朋克"主题咖啡实验室单日销售额超5万元 [2] - 浙江余姚首届咖啡面包节融合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意,吸引33家品牌参与,推出"宜家睡眠车+咖啡"等创新体验 [2] - 成都"24小时青年社区"带动夜间消费增长75%,长沙"青年技能市集"订单量同比翻番 [3] - Z世代消费从单一购物转向社交分享、文化认同和个性化表达 [3] 文化创意产业新业态 - 杭州天目里广场"青年艺术市集"中00后创业者带来的"数字非遗"产品3天达成意向合作订单超千万元 [4] - 武汉青春市集生活节吸引青年科技爱好者打卡,3D打印团队摊位引发亲子家庭课程咨询热潮 [4] - 四川宜宾打造蜀南竹海武侠盛典等60余项活动,覆盖二次元、美食探店等青年热门领域 [4] - 深圳青年设计师主导的"创意市集"成为城市文化名片,展示服装设计、手工艺品等个性化产品 [5] - 音乐节、脱口秀等新兴青年活动正成为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 [5] 城市青年经济生态建设 - 青年发展型试点城市"五一"消费增速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6] - 杭州萧山区升级"萧然青才卡"福利,发放青年专享消费券拉动消费 [6] - 攀枝花"青年友好日"计划吸引青年消费者超10万人次,带动销售收入500余万元 [7] - 成都改造200个低成本创作空间,青岛设立"Z世代文旅创新基金"支持沉浸式戏剧等新业态 [7] - 南京开通"青年夜归专线",郑州新建20个"青年共享客厅"提供免费社交空间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