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举国体制
搜索文档
南财观察|深圳新一轮综改“置顶”,不止于吸引顶尖科学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21:45
深圳科技创新人才聚集 - 国际神经生物学专家陆伟、丹扬全职加盟深圳医学科学院(SMART),反映深圳对全球顶尖人才的吸引力[1] - 2023年920名深圳学者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全时当量达46.1万人年居全国首位[1] - 深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达93.3%,R&D经费投入强度6.46%居全国第二[6] 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改革 - 深圳综改试点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置顶,探索科研自由与举国体制兼容路径[1][2] - 推行项目经理人制度,赋予人才在项目甄选/团队组建/经费支配等环节更大权限[2][9] - 建立"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验题"闭环,形成政产学研协同网络[2][7] 深圳科技创新生态优势 - 深圳民营企业主导创新,华为/比亚迪等龙头企业在通讯/新能源领域形成突出优势[6] - 近十年新建8所高校使总数达17所,建成鹏城国家实验室等4000余家创新载体[6] - 产学研深度融合案例:国产ECMO由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与迈瑞医疗等联合研发[7] 新型科研机构发展模式 - 深圳医学科学院采用社会化用人制度,不定编制级别,自主设岗[9] - 深圳湾实验室青年PI占比超60%,通过市场化机制激发年轻科学家创新潜力[8] - 借鉴DARPA模式实施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推动科技成果高效转化[9][10] 人才培养与产业协同 - 深圳高校专业设置紧密对接"20+8"产业集群,如深理工开设神经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学科[11] - 职业本科教育深度产教融合,深职院与腾讯/华为共建产业学院制定行业标准[12] - "00后"创业团队在深圳科创学院孵化下,两年内完成从创意到天使轮融资的跨越[10]
专访郭万达:新一轮深圳综改,为何“置顶”这一方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12 11:43
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新政策解读 政策核心方向 - 新一轮深圳综改试点将"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置于四大改革任务之首,取代2020年方案中"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首要地位 [1] - 政策旨在抓住人工智能引领的全球科技革命机遇,探索新型举国体制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新路径 [1][4] - 深圳被赋予新使命:强化粤港澳大湾区引擎作用,建设"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 [3] 科技创新机制突破 - 突出科技领军企业的"出题人"角色,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 [1] - 重点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如深圳医学科学院),采用"四不像"混合体制提升成果转化效率 [4] - 引入科研项目经理人制度,借鉴美国DARPA模式实现科研机构市场化运作 [5] - 配套改革包括:新型研发机构薪酬市场化管理、科研经费管理深化等 [4] 开放型经济新举措 - 聚焦粤港澳深度合作,提出游艇自由行口岸扩容、央行数字货币跨境应用等具体措施 [7] - 探索跨境直升机飞行等低空经济新场景,强化深港规则衔接 [7] - 政策释放中国坚持单边开放的信号,港澳成为制度型开放突破口 [7] 前期改革成效 - 首轮综改全面落地,包括:全国首创二三产混合用地改革、率先成立深圳数据交易所 [3] - 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专项立法形成制度创新标杆 [3] - 改革经验获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带动深圳创新能级和开放水平提升 [3]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用好“两只手”
经济日报· 2025-06-05 06:04
新质生产力的定义与重要性 - 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需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 [1] -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系统性、全局性、长期性工程,需统筹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1]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机制 -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双向互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机制 [2] - 现代科技创新需要市场竞争和国家层面构建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 [2] - 我国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同时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引导实现重大科技专项突破 [2] - 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式发展 [2] 政府与市场在不同阶段的角色 - 技术追赶阶段需通过市场竞争和政府产业政策引导实现技术积累和突破 [3] - 技术并跑或领跑阶段需发挥市场对创新方向的筛选功能,如人工智能领域形成多样化技术路径 [3] - 政府需构建开放创新生态,通过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等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 [3] 不同产业特性的政策适配 - 资本密集、回报周期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政府引导资源向关键领域集中 [4] - 创新活跃、市场化程度高的数字经济产业需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政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4] - 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基础材料研发需政府支持,充电设施建设可通过市场化方式推进 [4] 区域差异化发展策略 - 创新要素密集的经济发达地区需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深化"放管服"改革促进创新要素对接 [5] - 发展基础薄弱地区需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等措施科学规划产业发展路径 [5] 生产要素市场的完善 - 数据为代表的新型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拉动作用日益凸显,但要素市场发育滞后 [7] - 需完善市场供求决定要素价格机制,健全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 [7] - 新型生产要素需通过算法定价、平台交易等市场化手段实现合理配置 [7] 新型举国体制与创新体系优化 - 新型举国体制有助于集中力量突破技术瓶颈,推动创新成果快速产业化 [8] - 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同时加强政府引导优化创新生态环境 [8] - 完善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全链条支持体系,破除科技成果转化障碍 [8]
从政府与资本视角,看科学仪器成果转化之困——访北京市政府参事索继栓
仪器信息网· 2025-06-03 14:22
文章核心观点 -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20%~30%,远低于发达国家的60%,科学仪器行业尤为突出 [3] - 破解"成果转化之困"需政府与资本协同发力,通过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三链融合"实现突破 [8][9] - "耐心资本"将成为重塑科学仪器行业逻辑的关键力量,需聚焦原始创新与长期价值 [10] - 复合型人才培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撑,需构建"专业+跨界+实战"的新型培养体系 [12] 科学仪器行业现状分析 - 行业呈现结构性矛盾:中低端市场同质化竞争激烈,高端领域80%依赖进口 [5] -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且分布分散,尚未形成高效协同的产业生态 [5] - 年产出数百万项科研成果,但转化率仅20%-30%,与发达国家超60%存在显著差距 [3] 成果转化主要瓶颈 - 创新端与产业端割裂严重,资源分散且协同不足 [5] - 资本投入不足,传统资本更倾向短期变现的Pre-IPO项目 [10] - 行业"小、散、乱"特征制约领军企业培育 [10] - 人才结构单一,缺乏兼具技术能力和市场洞察的复合型人才 [12] 政府角色与政策建议 - 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统筹解决"卡脖子"难题 [7][8] - 需通过顶层设计明确战略方向,整合产业资源与应用场景 [8] - 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帮助企业突破市场准入和融资瓶颈 [8] - 重点营造创新生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9] 资本介入路径 - 前期引导资本投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前沿研究 [8] - 中后期通过资本运作开展生态并购,培育龙头企业 [8] - 国科控股采用"有所不为有所为"策略,专注战略新兴领域 [11] - 项目评估聚焦原始创新价值、行业影响力和市场规模三大标准 [10] 创新驱动发展 - 基础研究突破需与体制机制创新并重 [11] - 应构建"实验室-生产线"的高效转化通道 [3] - 需运用AI等新技术构建创新联合体 [8] - 通过股权激励等模式调动各方创新积极性 [10] 人才培养改革 - 高校需突破专业细分局限,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 [12] - 强化实践育人理念,提升AI技术应用能力 [12] - 建立市场化产教融合机制,共建新产业研究院 [12] - 促进科学家与产业专家双向链接,培养跨界人才 [12]
捷报频传!中国科技仿佛进入了“井喷期”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5-24 07:43
芯片与半导体行业 - 小米发布全球首款3nm手机SoC芯片"玄戒O1",成为继苹果、高通、联发科后全球第四家发布3nm制程手机芯片的企业 [1][7] - "玄戒O1"突破传统"公版架构+代工"模式,首创"AI+迭代寻优"设计流程,采用"十核四丛集"CPU架构和四级低功耗设计,大幅提升续航能力 [8][10] - 华为昇腾云CloudMatrix 384超节点亮相,首创EMS弹性内存存储技术,打破传统GPU算力与显存绑定障碍,破解大模型"通信墙"训练瓶颈 [5] 操作系统与计算设备 - 华为发布两款鸿蒙系统笔记本电脑,实现"移动端与电脑端生态融合",采用微内核分布式架构和分布式软总线技术 [5][7] - 鸿蒙系统已构筑起与Windows、MacOS三足鼎立的全球操作系统新格局,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操作系统"第三极" [7] - 华为"1+8+N"全场景生态圈进一步完善,终端全面进入"鸿蒙时代" [5] 航空与低空经济 - 国产大飞机C919开通第13条商业航线"沪深直航",机身采用第三代铝锂合金与碳纤维复合材料,国产化率逐年提高 [10][12] - AG600"鲲龙"水陆两栖飞机批生产首架机成功试飞,是中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特种用途民用飞机,具有"军民两用"功能 [14] - 中国通过"四网融合"重构生产要素流动效率,实现"地面-低空-高空"三维立体跃迁 [10] 军事装备与技术 - 歼-10CE战机在印巴冲突中以"零损失"战绩击落多架印度战机,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和PL-15E远程导弹 [18][20] - "九天"重型无人机母舰将于6月首飞,配备"异构蜂巢任务舱"可释放数百架自杀式无人机,形成"饱和打击"能力 [21][23] - "吉祥方舟"号医院船入列服役,医疗标准对标三甲医院,与"和平方舟"、"丝路方舟"形成三角支撑布局 [24][26] 科技创新模式 - 中国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政府通过顶层设计构建"政产学研用"创新网络,企业持续投入研发攻克技术难题 [27] - 中国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全部工业门类,制造业全球占比不断提升,C919国产化率达60% [28] - 中国形成"自主培养+全球引智"人才体系,将人口红利转化为创新红利,为科技企业提供人才支撑 [29]
马一德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知识产权布局: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5-19 16:48
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发展现状 - 2021年至2024年底中国汽车产业专利申请总量达17931万件公开总量为13113万件其中智能网联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专利公开量分别占总公开数的2579%和2553% [2] - 全球新能源汽车前20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10位但在全球专利分布上优势不明显 [2] - 新能源汽车技术进入多头竞争格局日本在三类技术路线及通用技术专利均居全球第一中国优势主要在纯电动汽车德国在混合动力汽车领先美国发展相对均衡 [3] 中国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布局短板 - 中国在动力电池专利布局全球领先但在智能化动力传动配制电流变化装置电池管理等核心环节布局完善度及专利权保护力度落后于日本车用半导体器件布局更少 [3] - 中国新能源汽车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本土美日韩仅有少量专利布局头部车企海外专利总量仅为丰田的1/5欧美核心市场防御性专利储备不足 [3][4] - 国内车企每年需向国际通信企业支付上百亿美元专利许可费新能源汽车商标在海外面临抢注问题 [5] 行业竞争与知识产权纠纷 - 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从价格战人才战升级为知识产权战2009-2020年汽车行业知识产权案件数量从325件增至2147件年复合增长率超20% [5] - 知识产权诉讼呈现全产业链覆盖单个案件引发连锁反应诉讼周期拉长纠纷由国内转向国外 [5] 政策与产业协同建议 - 需完善新型举国体制政府协调技术路线选择深化产学研合作聚焦关键技术协同创新调整补贴政策向卡脖子领域倾斜 [6] - 构建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培育知识产权创新联合体加速标准化进程以中国标准引领世界标准推进全球化专利战略 [7] - 建立专利联盟整合分散专利资源形成对抗海外企业的技术实力 [7] 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机遇 - 需加快智能网联汽车知识产权制度完善推动智能驾驶算法开源专利开放许可建立国家统一数据开放平台明确数据权属与交易机制 [8] - 制定统一数据脱敏加密标准推动数据接口标准化促进平台开放API [8]
工信部: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避免“内卷式”竞争、同质化发展;我国研究团队发布基于DeepSeek的智能仿真想定新范式,仿真领域技术获突破——《投资早参》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16 07:58
市场动态 - 美股三大指数收盘涨跌不一,道指涨0.65%,标普500指数涨0.41%,纳指跌0.18% [1] - 大型科技股多数下跌,亚马逊、Meta跌超2%,特斯拉跌超1%,苹果、英伟达、谷歌小幅下跌 [1] - 中概股多数下跌,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2.37%,阿里巴巴、文远知行跌逾7%,京东、百度、蔚来跌逾3% [1] - 国际金价反弹,现货黄金涨1.98%报3239.63美元/盎司,COMEX黄金期货涨1.74%报3243.9美元/盎司 [1] - 国际油价大幅走低,美油主力合约收跌2.31%报61.69美元/桶,布伦特原油主力合约跌2.27%报64.59美元/桶 [1] - 欧洲三大股指全线上涨,德国DAX指数涨0.72%,法国CAC40指数涨0.21%,英国富时100指数涨0.57% [1] 工业母机产业 -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制造业企业座谈会,聚焦推动工业母机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会议强调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强自主创新 [2] - 提出要避免"内卷式"竞争、同质化发展,发挥领军企业带动作用,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 [2] - 我国工业母机产业规模全球第一,但高端数控系统70%左右仍依赖进口 [3] - 概念股包括华中数控、东土科技、昊志机电等 [3] 智能仿真技术 - 西安工业大学团队发布基于DeepSeek的智能仿真想定新范式,实现AI自动生成仿真方案 [3] - 传统需要48小时编排的任务,AI仅需48秒即可重构出1万种可能方案 [3] - 全球2025年军用仿真投入经费总额预计达150.07亿美元 [4] - 我国仿真技术渗透率逐步提升,2027年行业市场规模上限有望达302.5亿元 [4] - 概念股包括天银机电、华力创通、华如科技等 [4] 太空算力 - 我国首个整轨互联的太空计算星座进入组网阶段,搭载80亿参数天基模型 [5] - 单星最高算力达744TOPS,首发星座整体算力5POPS,星间激光通信速率100Gbps [5] - "星算计划"旨在建设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算力网络,实现"天地协同" [5] - 概念股包括上海瀚讯、天银机电、航宇微等 [5] 股东减持 - 航新科技原控股股东拟减持不超过736.29万股,占总股本3% [6] - 银河磁体董事兼总经理拟减持不超过255万股,占总股本0.79% [6] - 绿盟科技股东网安基金拟减持不超过2397.93万股,占总股本3% [6] - 金凯生科股东蓝区基金拟减持不超过361.2万股,占总股本3% [6] - 皇马科技股东拟减持不超过626万股,占总股本1.06% [6] - 德林海股东拟减持不超过339万股,占总股本3% [7] - 维业股份两股东拟各减持不超过208万股,各占总股本1% [7]
制造业占全球30%,高铁里程占2/3?中美差距究竟有多大?张召忠:别再被西方误导了!
搜狐财经· 2025-04-28 12:11
经济总量与制造业 - 中国GDP达到美国的75% [1] -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 [1] - 高铁里程全球第一 新能源车产量占全球60% [3] 人均GDP与生活水平 - 中国人均GDP相当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水平 [1] - 人均GDP指标反映与美国存在显著差距 [3] 科技领域发展 - 华为5G基站覆盖率全球第一 [3] - 14纳米芯片自给率不足10% 高端芯片依赖进口 [3] - 量子通信、核电领域取得突破(华龙一号、墨子号) [3] - 美国掌控全球60%顶尖科研机构 75%诺贝尔奖得主 80%操作系统市场 [3] 军事力量对比 - 中国拥有350艘舰艇的蓝水海军 东风-41导弹 歼-20区域拒止体系 [4] - 美国保持11艘核动力航母 9000亿美元军费 全球军事基地网络 [4] 全球影响力与文化输出 - "一带一路"倡议扩大国际朋友圈 [4] - TikTok成为全球现象级应用 [4] - 美国"长臂管辖"政策面临国际舆论压力 [4] 中美战略竞争态势 - 2025年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 涉及霸权维护与民族复兴 [6]
国泰海通证券杨林:中国科技产业的未来是星辰大海
证券日报网· 2025-04-13 21:14
文章核心观点 中国科技产业未来前景广阔将形成完整闭环,国家重视支持使其破浪崛起,体系化创新成果斐然重塑全球竞争格局,制度创新、人才战略和市场势能为科技发展提供支撑 [1] 分组1:中国科技产业发展前景与现状 - 中国科技产业未来将形成“基础研究 - 产业转化 - 全球竞争”完整闭环 [1] - 国家重视支持使中国科技破浪崛起,从科技自立自强走向科技自信 [1] - 中国科技体系化创新成果斐然,重塑全球竞争格局,2024 年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十一位 [1] 分组2:科技发展支撑因素 制度创新 - 新型举国体制构建科技创新制度基石,形成全链条体系 [2] - 2024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超 3.6 万亿元,基础研究占比持续提升 [2] - 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协同模式在新质生产力赛道屡创佳绩 [2] 人才战略 - 人才强国为全球科技发展竞争注入中国智慧 [2] - 构建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人才红利迈向质量效能引领新阶段 [2] 市场势能 - 14 亿人口统一大市场在数字经济时代构筑独特创新势能 [2] - 具有规模效应等优势,形成不可复制的竞争壁垒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