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
搜索文档
广州南沙举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超50家企业项目集中签约
证券时报网· 2025-09-29 10:34
项目签约与产业合作 - 大会现场一次性签约超50个重点项目及企业,聚焦文旅融合、科技赋能、文体联动等方向,涵盖滨海度假、数字电商、演艺赛事等多个领域 [1][2] - 澳门青旅集团、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总会、文化公所(澳门)、香港东方文体4家港澳机构集体与南沙签约,深化粤港澳文化产业协同创新 [2] - 现场超10家文化及相关领域企业同步落户南沙,推动数字经济与文旅项目融合发展 [3] - 广州南沙×腾讯互娱品牌与数字生态合作计划发布,将在电竞游戏、赛事活动、灯会合作、产业运作等数字互娱领域开展深度合作 [9] 政策支持与营商环境优化 - 南沙区正式获批成为广州市“文旅体一证通——穗演通”试点区,该审批模式让审批效率提升50%以上 [4] - 针对网络文化企业准入难题,优化文网文证照准入门槛,企业演出场地由300平方米降至100平方米且可共享使用,从业人员人数由11人降至5人 [5] - 南沙支持企业升规壮大,在演艺经济、文化创意、影视产业等关键领域进行集中扶持,并依托“金融三十条”等政策优势为文化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 [5] 产业园区与空间载体建设 - 大会首次对8个区级文化产业园授牌,分别为南沙越秀IFC、粤港澳大湾区(南沙)创意文化产业集聚区等 [1][6][7] - 南沙越秀IFC已吸引50余家涵盖影视制作、动漫设计、低空经济等领域的文化科技企业入驻 [7] - 南沙数字电商直播基地目前已入驻73家企业,可同时承载100场直播 [7] - 大会同步发布7个文体娱消费新空间项目,覆盖南沙各镇街,推动物理空间二次“进化” [1][8] 人才发展与产教融合 - 广州南沙海洋文旅市域产教联合体正式成立,由南沙区文广旅体局、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牵头,涵盖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80多家头部文旅企业、行业协会和高等院校 [9] - 该联合体首次以“海洋文旅”为核心,精准锚定滨海旅游、邮轮经济、海洋体验等特色领域,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9][10] - 南沙将依托大湾区文化体育中心承办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和演艺活动,延伸体育产业链条,引进龙头演艺企业 [2]
深挖文化底蕴破解千城一面
经济日报· 2025-09-29 08:21
强化科技支撑。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文旅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库车智慧旅游建设仍处于起步 阶段,应加快建设"智慧文旅大脑",整合预约、导览、支付、反馈等功能,提供全流程数字化服务。进 一步推进数字赋能,利用VR/AR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开发线上云游平台,构建龟兹文化数字馆藏,利 用科技手段提升文化表现力和传播力。还可开发基于AI的个性化推荐功能,根据游客兴趣、停留时间 等数据,智能规划游览路线,为产品优化和精准营销提供数据支撑。 加快产业协同。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不能单兵突进,而是应和其他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文旅+", 促进文旅与农业、工业、体育等产业跨界融合,打造特色民宿集群、开发特色旅游项目、丰富旅游产品 供给。积极融入丝绸之路旅游带建设,与周边地区共建旅游环线,将分散的文化景点串珠成链,形成规 模效应;加强与线上旅游平台等主体的合作,实现资源互补、客源共享,开展精准营销,不断开拓客源 市场。(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耿丹丹) 深挖文化内涵。旅游产品同质化是许多地方面临的共性问题。游客之所以容易"来了就走、走了就 忘",是因为当前许多景区仍停留在观光游览层面,旅游资源缺乏深度开发,游客体验感、互动性不 足。为 ...
主播说联播丨国庆长假,各地打开方式很“新”!
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5-09-28 15:19
国庆中秋假期旅游市场概况 - 国庆中秋假期临近,国内旅游市场热度升温,该长假被视为今年冬季旅游前最佳长线出游窗口期 [1][3] - 全国国庆文旅消费月启动,各地将在消费月期间发放超过3.3亿元的消费补贴 [3] 行业创新与产品升级 - 各地深化“票根+服务+场景+消费”模式,让游客凭一张票享受多项专属优惠 [3] - 行业打造“场景+文化+体验”的复合型文旅产品,例如结合非遗展演提供沉浸式体验 [3] - 景区开启升级版“科技赋能”,包括机器狗互动、外骨骼机器人助登山、春晚同款扭秧歌机器人表演 [3] - 行业更加突出场景创新、强化科技赋能、注重游客体验,推动游客从看风景转向“玩”场景,从打卡转向深度多元消费 [3] 相关娱乐消费市场 - 国庆档电影片单发布,题材涵盖历史、奇幻、喜剧、动画等多个类型,为观众提供多元化观影选择 [3] 政策支持 - 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发文提出“增加优质服务供给”,政策与措施共同发力 [3]
找准合作路径金融服务与供销服务同频共振
证券日报· 2025-09-27 23:51
在乡村振兴战略向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农商银行与供销社的合作不仅是资源互补的必然选择,更是破 解农村金融服务痛点、打通农业产业链堵点的重要抓手。 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农商银行需始终坚持"以农为本"的初心,主动打破合作壁垒,在资源整合 中找准定位,在模式创新中提升效能,让金融服务与供销服务同频共振,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持 续贡献金融力量,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筑牢坚实根基。 笔者认为,作为扎根县域、服务"三农"的金融主力军,农商银行需主动作为,从产品、渠道、数据等多 维度探索合作路径,让双方走向深度合作,真正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金融活水。 (文章来源:证券日报) 数据共享与科技赋能,是推动双方合作提质增效的关键。在数字化时代,单一机构的信息壁垒往往制约 服务效率,农商银行需主动与供销社建立数据共享机制,整合双方的客户信息、交易流水、业务数据等 资源。通过大数据技术,农商银行可以更精准地掌握农户和涉农企业的经营状况。如依据供销社的农资 销售数据,预判农户的生产周期和资金需求,提前为农户规划信贷额度;依托农产品销售数据,为加工 企业提供融资支持,避免因资金短缺影响生产经营。在此基础上,农商银行还可联合供销社搭 ...
3万元一斤!这茶藏着全国第一的底气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7 19:26
文章核心观点 - 英德红茶通过科技创新与全产业链融合实现品牌价值跃升 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在2025年达到51.78亿元人民币 首次登顶全国红茶类榜首 [1][12] - 公司通过航天育种等尖端技术优化种质资源 为产业扩容和抢占高端种源赛道奠定基础 并计划在2026年推出单价3000元/斤的高端航天红茶 [3][5][7] - 行业呈现出“科技赋能+全链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 产品策略覆盖从单泡300元的顶级金毫到跨界联名饮品 有效触达不同消费群体 [1][10][11] 品种创新与科技育种 - 英红九号完成了从“茶树品种名”到“茶叶商品名”再到“红茶公共品牌名”的三级跃迁 成为农业科技商业化落地的范本 [3] - 航天育种实验将50克英红九号种子送入太空 返地后历经八年培育 成功扩繁出2000余株保留优良性状的茶苗 形成世界唯一的航天茶母树 [3][5] - 公司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建成50亩航天茶标准化示范基地 预计未来年产太空茶叶1吨 年产值可达600万元 [7] - 行业育种采用“传统+现代”双轮驱动模式 分子辅助育种等技术可将品种选育周期从10-15年大幅缩短至3-5年 [8] 市场策略与产品多元化 - 高端产品线溢价能力显著 英红九号金毫市场价逼近30000元/斤 单泡售价达300元 金毛毫价格也达6000元/斤 [10] - 公司积极进行跨界融合 与喜茶联名推出的“英红·芝士糯糯”系列产品单日销量突破80万杯 成功触达年轻消费者 [1][10] - 行业企业开发出“红茶+咖啡”、荔枝冷泡红茶、红茶冰激凌、红茶鸡蛋仔等创新产品 并延伸至红茶皂、香薰等文创衍生品 极大拓展商业想象力 [10] 产业发展与品牌价值 - 截至2024年底 英德市茶园种植面积达18.16万亩 干茶年产量1.8万吨 实现综合产值90.45亿元 正朝百亿目标冲刺 [11] - 行业已形成1个国家级和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串联880家茶叶企业与180家专业合作社 带动相关从业人员15.5万 [11] - 在2025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 英德红茶品牌价值达51.78亿元 增幅8.5% 位居广东省第一并首次荣登全国红茶类榜首 [1][12]
SK海力士"幸福未来教育成长中心"赋能,无锡新吴居民科技公益双丰收
扬子晚报网· 2025-09-26 18:47
项目概况与模式 - 项目为SK海力士在无锡市新吴区打造的“幸福未来教育成长中心”,近期展示阶段性成果 [1] - 项目采用“社区供场地、企业注资源、社会组织优服务”的创新模式,成为企业参与社区公益的典范 [1] - 项目由专业公益组织新吴区爱萌芽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日常运营,已形成稳定的服务模式 [6] 项目内容与设施 - 在社区中心内设有AI应急培训一体机、VR体验区和3D打印机等由SK海力士捐赠的先进智能设备 [1] - 设备用于居民学习急救技能、体验虚拟现实及了解智能制造,以前沿科技丰富居民业余生活 [1] 项目成效与影响 - 项目首站在江溪街道运营一年来,已举办30余场活动,服务居民超千人次 [6] - 新站点设立进一步扩大了服务覆盖面,使更多社区居民受益 [6] - 项目为居民搭建终身学习平台,让青少年接触前沿科技,中老年居民体验数字化生活便利 [3] 公司战略与承诺 - SK海力士致力于将企业发展与社区建设深度融合,将该项目定位为可持续的公益平台而非一次性捐赠 [4] - 公司旨在通过科技赋能让居民享受数字化时代红利,并视其为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 [4] - 公司未来将继续深化与政府、社区协作,探索可持续公益模式以促进社区发展和居民生活质量提升 [7]
科技助力 新疆荒漠变身“西部大粮仓”
央视新闻· 2025-09-25 12:26
提到新疆,你是不是首先想到漫漫黄沙、茫茫戈壁?新疆超过六成的土地被荒漠覆盖,但是通过科技赋 能,我们向沙漠、戈壁、盐碱地要土地、要产量,现在的新疆,不仅成为我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第一的 省份,更是鱼虾果蔬的重要供给地。新疆爆改荒漠成"西部大粮仓"。 ...
【金麒麟优秀投顾访谈】广发证券投顾张坤:投顾服务需突破“只懂金融”的局限
新浪证券· 2025-09-25 10:40
行业发展趋势 - 中国财富管理行业进入高增长周期 居民理财意识提升推动行业扩张 [1] - 投资顾问作为财富管理"最后一公里"引路人 直接影响全民资产配置走向 [1] - 客户需求从单一投资转向综合财富规划 行业面临服务模式转型 [2] 投资顾问挑战 - 知识付费与专业能力成为行业转型核心挑战 需突破仅懂金融的局限 [2] - 多数投顾仍停留在产品销售层面 知识体系更新速度跟不上客户需求 [2] - 需从单一产品服务转换为多元化陪伴式服务 强化科技赋能实操路径 [2] 服务模式创新 - 资产配置+买方投顾+全员投顾成为行业领先服务模式 [2] - 广发证券创新推行全员投顾 提供标准专业有温度的全程服务 [2] - 采用多元化科技赋能+工具优先思路 实现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2] 行业活动影响 - 金麒麟最佳投资顾问评选为投顾提供展示平台 搭建与投资人沟通桥梁 [1] - 活动助推财富管理行业健康发展 通过模拟组合评比选拔优秀投顾 [1] - 广发证券乌鲁木齐投顾张坤获公募基金模拟配置8月月榜第三名 [1]
2025北京文化论坛举办文化产业投资人大会,文化科技金融协同共塑产业新纪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09-24 21:40
文化产业政策与市场环境 - 文化产业利好政策频出 技术创新持续赋能 文商旅体深度融合 文化出海不断升级 推动营业收入规模持续增长和高质量发展格局加速形成[3] - 2024年9月24日一揽子金融政策发布后文化产业投融资市场加速恢复 2024年下半年融资次数与融资金额实现双增长 2025年上半年增速显著提升至63.2%和88.9%[3] - 债券融资市场持续活跃 私募股权市场与并购市场快速回升 投融资市场加大对文化科技创新和IP经济等新兴赛道的布局力度[3] 科技赋能与文化融合 - 马栏山视频文创园积极拥抱5G 人工智能 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 建成"云网算"公共服务平台将超强算力转化为创作生产力 打造19个数字影棚建成中国最大数字综艺影棚集群服务全国近60%综艺录制[8] - 爱奇艺依托影视产品推出体验业务 剧集《爱你》衍生香包一个月卖出5万个 《狂飙》带动拍摄地猪脚面餐厅火爆[11] - 爱奇艺计划在北京王府井打造集内容IP创意和高科技体验结合的线下乐园 运用虚拟现实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和传统声光电设备在更小物理空间提供情绪价值[13] 金融支持与资本运作 - 北京银行自2006年将文化金融写入全行战略 累计为1.6万户文创企业提供超过6000亿元贷款支持 在北京地区文化金融市场份额第一[18] - 北京银行通过"撮合赢"平台提供综合金融服务 与北交所共同打造文化企业和文化科技企业互联互通机制及上市绿色服务通道[18] - 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发布《北京市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全面赋能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6年)》 基石资本发布北京国管基石并购基金 启明创投发布八期人民币科技基金[20] 区域发展与产业规划 - 北京市东城区将出台《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 聚焦动漫影视 数字演艺 游戏电竞 艺人经纪等新赛道 营造演艺经济生态圈[16] - 大力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加速推动文化与新消费 新商业 新场景跨界融合 持续打通文化链 价值链 产业链[16] - 大会现场成功签约50余个具有代表性和导向性的重点项目 覆盖文化科技 文商旅体融合 文化场景创新等多个领域[20] 行业专家观点 - 数智化时代政府和企业提供文化服务能力极大提升 政府与市场协同促进文化发展面临大好环境条件[6] - 科技赋能与金融支持成为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文化产业具有成为支柱产业的广阔前景[6] - 文化产业繁荣需要"文化+科技+金融"协同发力而非单点突破[8]
产业链串起“致富经” 山东让乡村“土特产”闯进全球
中国新闻网· 2025-09-24 19:54
产业链延伸与科技赋能 - 猪小肠通过提取肝素等工艺,从肠衣产品转型至高附加值的生物医药原料,产品包括低分子量肝素钠和全系列眼科药品,实现进口替代并销往全球 [2] - 公司每年消耗猪小肠约500万根,拉动当地生猪养殖业,带动超2000名农户稳定就业 [2] - 玉米通过精深加工转化为可完全降解的淀粉基热塑复合材料,使高聚物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产品出口至欧美、日韩、东南亚等地,2024年出口创汇约5700万美元 [4] - 山东搭建科企合作平台,建设31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支持630名专家,基本实现优势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全覆盖 [5] - 截至2024年底,山东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超1.1万家,营业收入达2.3万亿元 [5] 产业集群化发展 - 企业通过进驻产业园并获得国际认证资质,成功打开产品出海大门,实现从本地生产到国际销售的转变 [6] - 阳谷县将农产品出口纳入外贸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年农产品出口额达19.2亿元,连续六年居聊城市首位 [6] - 山东培育的“齐鲁粮油”公共品牌2025年价值达921.75亿元,企业通过海外推介会与新加坡、马来西亚客商签下大额订单 [8] - 山东累计建设30个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县、122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串企成链、聚链成群形成规模效应 [9] - 山东打造“好品山东”区域公共品牌,培育108个省级区域公用品牌和700个企业产品品牌,其中21个品牌入选国家农业品牌精品培育名单,数量全国居首 [9] 新业态与数字化转型 - 百年木工手艺通过建设173座标准化生产车间,整合资源形成产业化,产品占据全国70%市场份额,并出口至哈萨克斯坦、缅甸等国,年产值达2.5亿元,带动200余人就业 [10] - 乡村通过改造直播间发展电商,实现家纺产品直播销售和黑豆出口,电商年销售额和黑豆年出口额双过亿,村民最低月收入超3000元 [12] - 山东实施数字农业突破行动,建设“齐鲁农云”数字乡村大脑,打造1000余个智慧农业应用场景,推动线上线下交易渠道拓宽 [12] - 山东通过“好品山东 鲁贸全球”行动推进市场采购贸易试点,并借助“齐鲁农超”平台助力农产品出口企业与大型连锁超市对接 [13] - 截至2024年,山东农产品出口额达1648.2亿元,占全国五分之一以上,2025年1月至9月出口同比增长10.3%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