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数字赋能
icon
搜索文档
数字赋能为基层减负(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
人民日报· 2025-06-22 05:47
核心观点 - 重庆市通过"一表通"智能报表改革显著减轻基层报表负担,实现数据共享和效率提升 [1][2][3] 改革措施 - 开发"一表通"智能报表系统应用,整合精简各类历史报表形成固定业务表 [1] - 各级各部门依托业务表进行数据维护、智能上报、随时取用 [1] - 民政、残联等部门将11张涉及残疾人的报表整合为1张《残疾人信息业务表》,包含28个数据项 [1] - 12项基础信息由市域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下沉,16项业务信息通过平台共享 [2] 实施效果 - 永川区镇街月均报表数量由115张减少到11张,压减率达90.4% [2] - 处理单张报表时间由平均2小时减至10分钟 [2] - 已在重庆1031个镇街、9892个村(社区)全面推广应用 [2] - 基层报表数量、处理时间和参与人员均缩减70%以上 [2] - 已开发568个典型应用场景,服务群众实效持续提升 [3] 标准化建设 - 发布《"一表通"智能报表市级业务数据规范》,明确业务表名称和数据元信息核心要素 [3] - 实现报表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 [3]
武穴烟草:青春“智”燃创新引擎 数字赋能跑出发展加速度
数字化转型举措 - 公司组建青年创新队伍推动数字化转型,涉及QC小组、低代码平台搭建、AI技术探索等领域 [1] - QC小组通过"课题揭榜挂帅"机制聚焦工作难点,2024年2项成果获市局奖项 [2] - 低代码平台使业务人员自主开发应用成为现实,如"安全网格化管理平台"在数周内完成开发 [3] 创新成果与效率提升 - "数智护盾QC小组"致力于提升基层安全风险防控率,解决责任虚化、监管滞后问题 [2] - 低代码平台实现数据可视化看板系统,关键指标展示效果显著提升 [3] - 青年员工将创新想法转化为实用工具,直接助力日常工作效能提升 [2][3] 人才培养机制 - 公司实施"创新积分制"和"双导师制",近三年多名青年入选行业科技人才库 [4] - 为每位青年配备业务导师和技术导师,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4] - 青年员工通过参与"智慧专卖""数字营销"等战略项目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4] 企业文化与创新氛围 - 公司倡导"人人都是创新主角"理念,青年员工主动组建QC攻坚队 [2] - 创客空间为员工提供实践平台,业务人员与技术团队协同优化解决方案 [3] - 青年团队以"闯创干"精神持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4]
杭州入选全国首批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
杭州日报· 2025-06-16 10:58
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政策 - 商务部公布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 包括杭州在内的38个城市入选 [1] - 试点要求杭州以"一店一策"场景化改造 数字化赋能 供应链提升为侧重方向 [1] - 两年试点期内将完成一批存量商业设施改造 重点提升供给品质 优化消费环境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1] 杭州消费场景打造计划 - 推动核心商圈国际化升级 支持延安路—湖滨路 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打造国际化地标商业中心 [1] - 布局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特色消费场景 [1] - 每年安排100场以上夜间经济主题活动 持续擦亮"七彩夜杭州"品牌 [1] 杭州消费供给优化措施 - 引进国内国际知名商贸企业和品牌运营商 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在杭设立各类总部 [1] - 强化以旧换新政策配套 积极推出增量政策 [1] - 鼓励开设全球首店 亚洲首店 全国首店 引导多个行业建设自主原创品牌 [1] 杭州数字化赋能战略 - 全面推进重点商圈 商品市场等"智慧商业+实体商业"融合发展 [1] - 推广"数字赋能+连锁经营" 引进知名电商创新孵化载体 [1] - 推动"直播+"赋能实体零售 [1] 杭州供应链提升计划 - 探索"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供应链融资"运营模式 [2] - 鼓励优势产业 龙头企业向现代供应链企业转型发展 [2] - 畅通农产品流通体系 支持特色农产品商品力提升 [2] - 定期举办智能产品博览会等活动 将杭州打造为智能产品中枢 [2] 杭州零售业发展现状 - 零售业规模不断扩大 各类零售业态百花齐放 跨界融合趋势凸显 [2] - 线上零售规模大幅增长 零售业开放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2] - 国内外知名品牌加速集聚 首店经济蓬勃发展 老字号影响力辐射全国 [2] - 入境消费便利度和跨境电商出海能力不断增强 [2]
零售升级,杭州这么办
新华网· 2025-06-16 09:53
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 - 杭州入选第一批全国零售业创新提升试点城市名单 [1] - 杭州零售业规模持续扩大 线上零售大幅增长 跨界融合趋势明显 [1] - 通过美食节 亚洲美食季等活动培育新业态 打造"不夜天堂·乐购杭州"品牌 [1] 零售业发展现状 - 国内外知名品牌加速集聚 首店经济蓬勃发展 老字号影响力辐射全国 [1] - 入境消费便利度提升 跨境电商出海能力增强 [1] - 重点商圈推进"智慧商业+实体商业"融合 推广"数字赋能+连锁经营"模式 [2] 试点期规划 - 两年内完成存量商业设施改造 重点提升供给品质 优化消费环境 [1] - 目标包括扩大居民消费规模 增强城市影响力与竞争力 [1] - 推动核心商圈国际化升级 打造延安路—湖滨路 钱江新城—钱江世纪城地标商业中心 [1] 新消费场景布局 - 布局人形机器人 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特色消费场景 [1] - 持续强化"七彩夜杭州"品牌建设 [1] - 加快建设"赛会之城"和"世界美食名城" 推进会展新城及国际会展之都建设 [2] 消费供给升级措施 - 引进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品牌运营商 推动大型商贸企业设立各类总部 [2] - 强化以旧换新政策配套 推出增量政策促进消费提质扩容 [2] - 鼓励企业开设全球首店 亚洲首店 全国首店 引导多行业建设自主原创品牌 [2] 配套优化 - 依托"城市大脑"优化管理 营造放心消费环境 [2] - 完善国际化消费配套 发展文旅体育消费 促进家政服务消费 [2] - 引进知名电商创新孵化载体 推动"直播+"赋能实体零售 [2]
广州荔湾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赋能专业批发市场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6-13 03:53
政策支持与融资平台搭建 - 广州市荔湾区举办"搭建银企合作平台 精准赋能市场发展"主题活动,旨在解决专业批发市场商户融资难问题 [1] - 荔湾区发改局推出"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及"益企共赢计划",形成"政策直达、诉求直通、服务直联"的工作闭环 [1] - 荔湾区商务投促局从商业网点建设、服务业转型升级、电子商务发展、批发市场改造4个方面宣讲产业升级政策 [1] 行业转型升级需求 - 古桥茶街相关负责人表示市场发展空间有限,有转型升级需求但面临资金压力 [1] - 广东芳村茶业城计划提升市场软硬件设施,包括灯光布设和环境改善,同时寻求商户融资支持 [6] - 荔湾区市场监管局推出"星火计划",联合多方力量推动资源对接,以数字赋能传统专业批发市场 [4] 金融服务方案 - 广州银行为荔湾区专业批发市场商户定制综合金融服务方案,涵盖结算业务(红棉惠收银、红棉收银宝)和融资业务(广惠贷、广隆贷、广抵贷) [4] - 广州银行广州分行为荔湾区20家专业市场授予"友好合作伙伴"牌匾,建立银企合作关系 [6]
安徽省能源局局长汪振宇解读“获得电力”新政
中国电力报· 2025-06-12 14:11
深化"获得电力"改革政策解读 - 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提升"获得电力"服务水平 全面打造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的意见》(发改能源规〔2025〕624号),在2020年1479号文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改革措施,推动建立现代化用电营商环境体系 [1][3] - 《意见》框架结构为"1+5+1":1个总体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5大重点任务(14条改革措施)、1套保障措施 [3] - 安徽省全口径供电可靠率达99.982%,位居全国第七位,得益于"三零""三省"服务深化实施 [11] 政策战略作用 - 重塑公共服务新模式:以"办电便捷化"驱动跨部门协同与流程再造,深化"三零""三省"服务,推行全过程数智服务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4] - 打造高质量发展硬支撑:强化配电网科学规划与智能运维,支持绿色电力接入消费,为"双碳"目标提供实施路径 [5] - 筑牢公平普惠保障网:提升居民供电薄弱区域保障能力,统一城乡服务标准,破解供电服务不平衡矛盾 [5] 政策创新路径 - 数字赋能:将低压办电"零投资"范围从160千瓦及以下小微企业扩大至各类民营经济组织,推动供电企业依托政务平台动态获取项目用电需求 [7] - 精益强网:设置频繁停电硬约束(一年内≤5次,连续60天≤3次),鼓励将高电能质量服务内容纳入供用电合同 [8] - 绿能引领:要求公开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评估信息,建立绿电宣传推广长效机制,应用AI技术开展能效诊断 [8] - 共享发展:对新建小区用电设施实施"同步验收交付",明确供电企业承担民生抢修兜底责任 [9] - 协同共治:构建央地联动监管体系,建立投诉转办联办机制实现用户投诉"接得快、转得清、办得实" [9] 安徽省落实举措 - 服务升级:聚焦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优先电、可靠电、绿色电、满意电" [12] - 电网建设:加大配电网投入与智能化改造,深化频繁停电综合治理 [12] - 绿色转型:服务分布式光伏规模化发展,优化充(换)电设施报装服务 [12]
赣榆“服务窗口”开到群众“家门口”
新华日报· 2025-06-11 07:52
基层治理创新模式 - 赣榆区采用"干部下沉+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模式,将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显著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1] - 全区563个电子印章全面启用,村级证明"云开具"系统整合人社、医保等高频业务,实现"在线申请、云端审核、一键下载、一次办结" [2] - 柘汪镇5G数字镇街指挥中心集成政务服务、海洋渔业管理等70余项工作实时监控,月均受理处置事项3000余项,累计流转22万余件,70%在网格内就地化解 [2][3] 数字化治理体系 - 柘汪镇创新打造300余平方米5G指挥中心,配备3台巡检无人机(监控半径10公里),实现固废填埋、占道经营等问题精准识别 [3] - 构建"镇—村—网格—微网格—户"五级治理体系,将900个网格细化为3539个"微网格",58项高频事项精准下沉至镇级 [4] - 电子印章系统使居民办事时间从往返1小时缩短至10分钟,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2] 干部下沉机制 - 全区80%镇街干部下沉网格,255名镇领导班子成员开展"双报到、双服务",累计办结民生诉求3772件,满意率96.6% [5] - 柘汪镇创新"四调五解"矛调工作法,派驻20余名机关干部兼任调解员,推动12345热线派单量同比下降30% [4] - 建立编制"周转池"调剂23名行政编制,整合1861名专业力量参与治理 [5] 社区服务升级 - 文化社区打造400平方米党群服务站,包含阅览区、儿童游玩区等8大功能区,形成"青邻食堂+党群服务站+多元项目"服务体系 [6][7] - "社区合伙人"机制招募154家单位建立服务联盟,整合261项资源,114项需求全部落地,惠及6400余户居民,满意度96.2% [7] - 丽景微社区(0.19平方公里)通过功能型党支部划分3个"微社区",精准解决单体楼多、街巷密集的管理难题 [7] 治理效能数据 - 电子印章系统覆盖全区563个村社,实现24小时"智慧大脑"在线服务 [2] - 柘汪镇指挥中心累计处理事项22万件,网格就地化解率70% [3] - 干部下沉机制带动2650次网格服务,民生诉求办结量3772件 [5]
运输企业开办“一件事”集成服务 审批提效赋能物流发展
齐鲁晚报网· 2025-06-11 01:27
政务服务创新 - 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道路运输经营许可证、车辆道路运输证核发等业务整合为"一件事"集成服务,通过流程再造、数字赋能、服务升级推动审批服务全面提速 [1] 审批效率提升 - 通过"一链集成"模式,将分散的部门审批事项整合为"开办运输企业"主题套餐,承诺办结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减至5个工作日,材料齐全时最快30分钟可当场拿证 [2] - 政务服务平台设立"一件事"专栏,明确各部门职责和办理要求,审批效率大幅提升 [4] 数字化服务优化 - 线下设置"一件事"受理专窗,提供"私人定制"服务方案,企业只需进一窗提交一次材料,由专人全程跟踪办理进度和反馈结果 [5] - 实现从"多窗跑"到"一窗办"、从"纸质交"到"数据跑"的转变,优化办事流程并降低成本 [5] 未来发展方向 - 高新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将继续推进改革,充当企业发展"护航员",进一步省时省力便民 [5]
场景重构 信用增值 数字赋能 江西新余塑造文旅消费新动能
经济日报· 2025-06-10 05:44
文旅消费试点建设 - 江西省新余市推进"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与"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信用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双试点建设 [1] - 2020年以来累计投入25.58亿元建设26个重点文旅项目 [1] - 通过工业遗址转化、信用增值和数字赋能三大路径实现文旅升级 [1] 工业+文旅融合模式 - 依托工业企业和遗产创新推出"工业+文旅"融合模式 [1] - 新钢1958街区将矿渣山变身生态公园并开发钢铁文化研学产品 [1] 信用经济管理体系 - 建立"信用+服务"管理体系实现126家文旅企业信用动态评级 [1] - 对信用良好企业授信"文旅贷""文企贷" [1] 消费促进机制 - 建立"政策工具箱+数字平台"双轮驱动机制 [2] - 2023年发放1037万元文旅消费券撬动消费超1.2亿元 [2] - 联合抖音平台打造话题带动省外游客占比提升至39% [2] 未来发展规划 - 将出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 [2] - 设立产业引导基金重点培育沉浸式演艺、低空飞行体验等新业态 [2] - 力争2023年文旅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再上新台阶 [2]
宁波市深化“AI+”智控模式推动河湖管护提质增效
水利部网站· 2025-06-08 20:11
河湖数字化管理 - 宁波市水利部门推进"天空地水工"五位一体监测感知体系建设,将巡河问题识别效率从小时级提升至分钟级[1] - 完成数字化健康档案、评价数据整合及县级河湖动态评价,构建包含14个指标图表、49张数据库表、9000余张矢量图层和15万条数据的评价体系[1] - 开发"河湖健康评价可视化地图",推动河湖管理从经验判断转向精准治理[1] AI技术应用 - 创新"AI河长"系统,结合北斗、无人机、监控及无人船、水下声呐技术,慈江灌区巡检时间从人工1小时缩短至无人机5分钟[1] - 系统覆盖18条区级河道和5个湖库,监测半径达10公里[1] - 建立"智能发现-交办整改-核验销号"闭环流程,累计处理涉水问题10041件,完成率达99%[2] 公众参与机制 - 整合各级河湖长与公众参与的问题报告制度,依托AI技术实现从"人防"到"智控"的治理升级[2] - 通过"浙水美丽(河长在线)"平台实现数据对接,强化信息同步与处置效率[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