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成长层

搜索文档
周末重磅!上交所发布,事关科创板“1+6”
证券时报· 2025-07-13 15:06
科创板"1+6"政策配套业务规则 - 上交所发布3项业务指引和2项修订的业务指南,包括《科创成长层指引》《预先审阅指引》《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指引》等,落实证监会《科创板意见》[1] - 政策旨在增强科创板制度包容性和适应性,服务未盈利科技型企业[1][4] - 科创板存量32家未盈利企业将自规则实施日起进入科创成长层,新注册未盈利企业自上市日起进入[2] 科创成长层制度 - 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广、研发投入高但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4] - 调出条件实施"新老划断":存量企业调出条件为首次实现盈利,新注册企业需满足"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收不低于1亿元"[4] - 企业发布符合调出条件公告后,上交所原则上2个交易日内调出[4] - 行情终端区分存量和新注册股票:新注册股票标签为"成",存量股票标签为"成1"[5][6] IPO预先审阅机制 - 试点引入预先审阅机制,适用于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或特定情形企业,避免过早披露影响经营[7][8] - 申请需说明必要性,提交文件需经保荐人内部程序及证监会派出机构辅导验收[8] - 预先审阅不公开,但正式申报时需披露问询和回复文件[9] - 机制可提高申报质量和审核效率,增强科创板国际竞争力[9]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 适用于第五套上市标准企业,帮助识别科创属性[10][11] - 认定标准包括:近5年投资5家以上科创板上市或10家以上境内外主要交易所上市企业[11] - 需在IPO申报前24个月至申报时持续持有3%以上股份或5亿元以上投资[11] - 制度参考境外成熟市场实践,如港交所18A章节[12] 市场影响与专家观点 - 科创成长层设立有利于市场稳定,为增量改革提供"试验空间"[6] - 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可借助专业机构眼光,为审核注入"市场智慧"[13] - 上交所将强化规则实施,推动典型案例落地,扩大示范效应[13]
北交所策略专题报告:北交所小巨人主阵地的新质生产力扩容,高端制造链再升级
开源证券· 2025-07-06 18:43
报告核心观点 - 北交所有望实现高质量成分股补充,随着半年报披露,关注业绩超预期、估值合理、具备新型生产力的稀缺性标的公司,投资方向从高β转向寻找alpha收益 [5][12] - 本周北证50指数下跌,北证A股整体PE下降,日均成交额和换手率下滑,过高估值企业数量接近上轮高点,需关注高波动性和持仓调整 [5] - 2025年新受理企业多为专精特新小巨人,集中在工业、材料和信息技术行业,业绩体量和盈利能力高于北交所企业 [4] 周观点 - 2025年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意见》,设置科创成长层并推出6项改革举措,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 [12] - 对比创业板、北交所上市标准,科创板调整体现各板块清晰市场定位,北交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构建多层次准入体系 [13] - 截至2025年7月4日,北交所2025年新受理企业13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占比33.08%,多分布在国家重点支持领域 [4] - 2025年多数新受理企业2024年营收集中在2 - 10亿,归母净利润在5000万 - 1亿,业绩和盈利能力高于北交所企业 [4] 北交所市场表现 - 本周北证A股、科创板估值下跌,创业板估值上涨,北证A股整体PE由51.33X下跌到50.35X [38] - 北证A股本周日均成交额280.68亿元,较上周下跌19.15%,日均换手率下滑至6.60% (-1.28pcts) [39] - 北证50指数报1,415.04点,周跌1.71%,PE TTM67.21X,过高估值企业数量接近上轮高点 [5][44] - 开源北交所五大行业板块PE TTM分别为高端装备41.04X、信息技术102.77X、化工新材42.78X、消费服务54.27X、医药生物52.25X [48] 北交所上市情况 - 2024年1月1日 - 2025年7月4日,北交所29家企业新发上市,2025年上市6家,发行速度基本平稳 [57][61] - 29家上市企业发行市盈率均值14.61X、中值14.53X,首日涨跌幅均值240.85%,中值227.77% [59] - 2025年1月1日 - 7月4日6家上市公司首日涨幅均值329.62%,广信科技首日涨幅500.00% [59] 北交所IPO审核一览 - 2025年6月30日 - 7月4日,1家过会,新受理32家企业,2家企业注册 [6][66] - 鼎佳精密、酉立智能已注册;巴兰仕、能之光提交注册;锦华新材已过会;北矿检测定于7月11日上午上会 [6][66] - 森合高科等8家企业已问询;正大种业等32家企业已受理;拓普泰克、永超新材中止上市 [66]
毕马威:2025年上半年香港位居全球IPO集资排行榜之首 总集资额较去年同期增长7倍
智通财经网· 2025-07-03 11:26
香港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录得自2021年以来最强劲表现,总集资额较2024年同期增长7倍,位居全球IPO集资排行榜之首 [1] - 香港主板上市申请宗数达逾200宗的历史高位,预计强劲势头将持续至2025年下半年 [1] - 2025年上半年全球IPO市场共筹集609亿美元,上市宗数达544宗,集资规模同比上升5%,但上市宗数下降6% [1] - 美国两大证券交易所排名第二和第三,集资总额同比下降8%,上海证券交易所和印度国家证券交易所分别位列第四和第五 [1] A股市场动态 - 2025年上半年A股市场上市宗数为61宗,集资总额为537亿元人民币,集资额同比下降5%,但交易宗数增长15% [1] - 期内共有10宗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上市,集资163亿元人民币,占A股市场集资总额的30% [1] 监管改革与创新 - 中国内地监管机构发布新改革,支持已在港上市的大湾区企业同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推动H+A上市模式发展 [2] - 上海证券交易所在科创板增设科创成长层,以支持具备高增长潜力但尚未盈利的科技公司上市 [2] - 科创成长层的设立为科技初创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并协助投资者更好地识别与管理相关行业风险 [2] 行业趋势与挑战 - 人工智能及其他高科技行业继续受投资者青睐,但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对资本市场和企业营运带来负面影响,长远后果仍在显现中 [1]
上半年IPO受理超去年全年百单,北交所为何成主力军
第一财经资讯· 2025-07-01 19:36
IPO市场概况 - 6月30日沪深北交易所单日受理41单IPO申请 创今年单日最高纪录 远超此前单日最高18单的水平 [1][2] - 6月全月受理150单IPO申请 前5个月仅27单 上半年合计177单 较去年全年多100单 [1][5] - 北交所成主力板块 上半年受理115单 占比65% 上交所30单(科创板21单) 深交所32单(创业板21单) [1][5] 受理结构特征 - 6月最后一周出现受理高峰 23/25/26/27日分别受理10/15/18/18单 全月19个工作日有受理记录 [2] - 6月30日41单中 北交所占32单(78%) 上交所科创板5单 深交所4单(主板创业板各2单) [2] - 申报企业93%选择板块上市标准一 165家符合盈利要求 北交所最低利润0.4亿元 科创板6家亏损企业 [5] 政策与市场动态 - 科创板6月18日改革 增设科创成长层 重启第五套标准 4家未盈利企业在此后获受理 [6] -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 6月27日出现首单未盈利受理企业 全市场未盈利企业共7家(科创板6家) [5][6] - 终止审核数量同比大降 今年约70家 较去年280家显著减少 反映申报质量提升 [6][7] 中介机构表现 - 保荐机构集中度较高 国泰海通26单居首 中信证券22单 中信建投14单 中金10单 [6] - 民生证券等机构指出 2024年IPO数量创十年新低后 今年上半年回暖超预期 [1][3] 未来趋势展望 - 专家预测下半年延续"量稳质升"趋势 北交所或持续成为受理主力 [1][7] - 注册制改革深化与专精特新企业加速对接资本市场 将推动结构性复苏 [1][3] - 科创板禾元生物成为新政后首家适用第五套标准过会企业 显示制度创新效果 [6]
投教宣传|一图看懂《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征求意见稿)》
野村东方国际证券· 2025-06-27 17:47
制度定位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支持技术有较大突破、商业前景广阔、持续研发投入大且上市时处于未盈利阶段的科技型企业发展 [4] - 科创成长层是科创板的组成部分,发行上市等基础制度保持不变,存量未盈利企业摘"U"条件不变 [4] - 投资者投资科创板成长层的资金门槛保持不变,但投资新注册的科创成长层企业需签署专项风险揭示书,投资存量未盈利企业不受影响 [4] 主要制度安排 - 新注册的上市时未盈利的科创板公司自上市之日起纳入科创成长层 [5] - 存量的上市后尚未首次实现盈利的科创板公司自指引发布实施之日起纳入科创成长层 [5] 调出条件 - 新注册的未盈利公司需满足以下条件之一可调出科创成长层: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净利润不低于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业收入不低于1亿元 [6] - 存量未盈利公司上市后首次实现盈利即可调出科创成长层 [6] 层次调整机制 - 科创成长层公司符合调出条件时需在披露年度报告的同时公告,上交所将及时调出 [9] - 未按规定披露年度报告或财务会计报告被出具无法表示意见/否定意见的公司不进行层次调整 [9] 信息披露要求 - 年度报告中需披露未盈利原因及对现金流、业务拓展、研发投入等的影响,并在首页显著位置提示风险 [11] - 发生对技术创新、成长前景或盈余改善有重大不利影响的风险时需及时披露 [11] - 股票在层次调整前后出现异常波动时需核查并提示风险 [11] 特殊标识管理 - 科创成长层公司股票或存托凭证简称后增加"U"标识 [13] - 投资者首次参与交易前需签署专门风险揭示书,但存量企业交易无需签署 [14]
皮海洲:管理层应尽快出台未盈利企业股东减持规则|立方大家谈
搜狐财经· 2025-06-27 07:27
政策动态 - 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宣布将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推出"1+6"政策措施,重点提升制度包容性[1] - 政策核心亮点是重启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设立科创成长层作为未盈利企业专属板块[1] - 创业板同步启用第三套标准,北交所也在推进未盈利企业上市,形成三大板块同时接纳未盈利企业的格局[2] 未盈利企业上市现状 - 科创板自2018年设立以来已接纳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但2022年7月起收紧受理标准,2023年6月后进入停滞状态[2] - 新政策将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纳入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1] - 允许在审未盈利科技型企业面向老股东开展增资扩股活动[1] 国际比较与政策意义 - 全球主要股市普遍允许未盈利企业上市,中国此举符合国际惯例[3] - 支持未盈利企业上市被视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举措,有助于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3] - 该政策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支持[3] 潜在问题与监管考量 - 未盈利企业上市后可能面临股东过早减持问题,存在风险转嫁至二级市场的隐患[3][4] - 现行减持制度可能不适合未盈利企业特点,需建立差异化监管机制[4][5] - 建议将股东减持与企业盈利挂钩,要求连续两年实现盈利且正增长方可减持[5] - 若企业再次亏损,未减持股份应重新锁定直至恢复稳定盈利[5]
提升制度包容性 拥抱硬科技
经济日报· 2025-06-27 06:07
科创板改革政策 - 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精准服务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广、研发投入高的科技型企业 [1][2] - 科创成长层对标国际成熟市场 采用"核心层+成长层"双轨制 为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企业提供匹配融资环境 [2][3] - 改革推出"1+6"政策措施 包括引入专业机构投资者、试点IPO预审阅机制、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领域等 [4] 制度创新与市场功能 - 科创成长层集中管理未盈利科技企业 便于投资者识别风险 同时试点更具包容性政策 [3] - 第五套标准扩容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三大前沿领域 吸引创新资源向核心技术集中 [4] - 创业板同步启用第三套标准支持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形成板块协同效应 [4] 科创板发展成效 - 科创板6年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企业占比达80% [5] - 2024年研发投入1681亿元 超净利润2.5倍 同比增长6.4% 三年复合增速10.7% 研发强度中位数12.6% [5] - 累计形成发明专利超12万项 科创债规模增至1.1万亿元 占公司债比例从5.2%提升至9.2% [5][6] 投资者保护机制 - 科创成长层企业股票简称后加"U"标识 提高摘"U"标准 要求定期披露未盈利原因及风险 [7] - 券商需强化投资者风险评估 个人投资者需签署专门风险揭示书 资金门槛保持不变 [7] 未来改革方向 - 证监会将严把上市入口 坚持"硬科技"定位 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而非追求数量 [8] - 上交所计划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 健全优质企业识别机制 提升预沟通服务质效 [8]
32家科创板未摘U公司纳入成长层 将受益两项“新老划断”安排
中国经营报· 2025-06-26 11:22
科创板科创成长层政策解读 - 上交所新制定的《科创板上市公司自律监管指引第5号——科创成长层》公开征求意见截止,正式发布后已上市且未首次盈利的科创板公司(未摘U公司)将纳入科创成长层 [1] - 目前科创板共有32家未摘U公司将成为科创成长层存量公司,54家未盈利公司中已有22家实现摘U [2][4] 科创成长层制度设计 - 调出标准实施"新老划断":存量公司仅需"首次实现盈利"即可调出,增量公司需满足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为正且累计不低于5000万元或最近一年净利润为正且营收不低于1亿元 [4] - 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新老划断":投资新增公司需签署专项风险揭示书,存量公司不受影响 [4] - 政策明确32家存量公司证券代码及简称,包括星环科技-U、迈威生物-U、君实生物-U等 [3][4] 政策影响分析 - 存量企业直接纳入成长层且调出门槛低,流动性相对稳定;增量企业面临更高盈利标准、额外合规成本及流动性压力 [5] - 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广但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传递政策支持信号,有望改善其估值及融资环境 [6] - 君实生物-U认为改革体现资本市场对未盈利科创企业包容性,强化风险揭示与监督功能可促进企业提升经营效率 [6][7] 未来改革方向 - 需强化以信息披露为核心的监管,确保投资者获取全面信息,严惩虚假披露 [8] - 优化交易机制设计如放宽涨跌幅限制、引入更多做市商以提升流动性 [9] - 完善退市制度匹配板块定位,形成顺畅进出通道优化市场生态 [9]
21专访|田轩详解科创板新政:IPO预先审阅应健全预审标准
搜狐财经· 2025-06-24 20:46
科创板"1+6"新政核心内容 - 科创板第五套上市标准重启并扩容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领域,为优质未盈利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1][3] - 新设科创成长层并统一添加"U"标识,增强未盈利企业辨识度 [1][9] - 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参与企业筛选,形成捆绑效应并提供增值服务 [1][5] - 推出IPO预先审阅机制,缩短审核周期并优先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 [1][14] 第五套标准调整细节 - 此前暂缓因需优化生物医药行业试点标准,重启旨在提升对硬科技企业的包容性 [3] - 扩容逻辑为支持新质生产力培育,引导资本向人工智能等三大前沿领域集聚 [4] - 增量企业调出科创成长层需满足更高标准:两年累计净利润≥5000万元或一年营收≥1亿元 [11][12] 专业机构投资者机制 - 评估维度包括投资经验、团队构成、行业研究能力及合规风控能力 [6] - 机构入股可作审核参考因素,但需防范企业虚假合作导致的资源错配 [7][8] - 建议通过强化合作真实性审核、完善资源配置机制及信息披露标准来规避风险 [8][9] 科创成长层设计 - "U"标识提升透明度,便于投资者差异化匹配风险偏好 [9][10] - 分层机制实现精准监管,避免对未盈利企业"一刀切" [10] - 增量企业平均需3-5年达到调出标准,需持续优化经营策略 [13][14] IPO预先审阅机制 - 适用企业需具备核心技术研发项目且符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导向 [14][15] - 预审阶段信息不公开可保护商业秘密,但存在审核标准不统一等隐患 [16] - 需通过统一预审标准、强化中介职责及补充审核来防范风险 [17][18][19]
科创板深化改革再出发
中国青年报· 2025-06-24 08:42
科创板改革措施 - 证监会宣布深化科创板改革的"1+6"政策措施,"1"指在科创板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6"指推出6项配套改革措施 [1] - 科创成长层重点服务技术突破大、商业前景广、研发投入高但未盈利的科技型企业,已上市和新增未盈利企业均纳入该层 [2] - 将扩大第五套上市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前沿科技领域,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3] 科创板发展现状 - 2024年科创板研发投入总额1681亿元,同比增长6.4%,超过净利润2.5倍 [3] - 2024年新增发明专利2万项,6年累计发明专利超12万项 [3] - 科创债规模增至1.1万亿元,占公司债比例从5.2%提升至9.2% [3] 并购重组市场表现 - 2024年沪市披露资产重组方案700余单,其中重大资产重组60单,同比增长50% [4] - 70%并购标的属于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领域 [4] - 2025年以来披露资产重组方案341单,同比增长25%,其中重大资产重组49单,同比增加206% [4] 未来发展方向 - 将提升预沟通服务质效,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促进资源向新产业、新技术领域集聚 [4] - 推动投融资两端共同发力,构建协调的市场生态,巩固市场回稳向好态势 [4] - 科创成长层和未盈利企业上市重启将更好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4]